• 沒有找到結果。

《 勝 鬘 夫 人 經 》 攝 受 正 法 之 四 喻 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勝 鬘 夫 人 經 》 攝 受 正 法 之 四 喻 說"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解。」甚深的法義,不特愚笨的人,要舉喻才了 解,即有智慧的人,亦需舉喻方知。所舉的譬喻大 都是屬事相方面,聽了容易領會,領會了事相的譬 喻,對於高深的義理,自然就可比類而知。《勝鬘 夫人經》在前文「總示」後是「別說」,於「別 說」中,先講攝受正法即正法。為使我人易於了解 起見,特先舉出四個譬喻說明。

大雲注雨喻

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雲,雨眾色雨及種種寶;

如是攝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

第一個譬喻是「大雲注雲喻」。「譬如劫初成 時,普興大雲」此句謂雲和雨有著密切的關係,只 要有烏雲出現在天際,跟著就會有雨要落下,這是 誰都知道的世間常識。但這裏所說的雲雨,不是指 普見的雲雨,而是劫初成時所有的雲雨。

我們住的這個世界,依佛法說,有成、住、

壞、空的四個過程,每個階段約經二十小劫的時 間。當世界由壞而空,空劫經過二十小劫的時間,

由於眾生的業感,不斷生滅的宇宙又會再漸漸循環 成立。當此世界剛成形,從空無所有的虛空中,會 有大風的生起,在虛空中鼓蕩不已,捲湧起瀰漫大 雲,跟著而來的,就是從大雲中「雨(落下的意

演培法師

》 攝受正法之四喻說

(2)

思)眾色雨及種種寶」。現在我們所常見到的雨,像一滴滴的連珠,如 同沒有顏色的清水,但世界初成時所下的雨,有各種不同顏色的,真可 說是五彩繽紛,非常美麗壯觀。當時不但雨眾色雨,且還落下種種的寶 物;是諸寶物,不是直從虛空落下,而是從眾色雨漸漸凝結而成的。因 雨水的顏色不同,就有種種不同顏色的珍寶。

依於經論所說,我們這個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四方有四大部 洲。東方是東勝身洲,由所降的黃金色寶所成;南方是南瞻部洲,由所 降的琉璃色寶所成;西方是西牛貨洲,由白銀色寶所成;北方是北拘盧 洲,由所降的水晶色寶所成。「洲」是洲渚,須彌山是在香水海的中 間,圍繞於須彌山的四洲,當然是從海中所浮起的高原,所以說之為

「洲」。

「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這是合法的。

佛法常勸修學聖道的人,要多培福德、多種善根,因而福德善根都是無 量而不可少的。合上喻說,無量福報,如上所說的種種寶;無量善根,

如上所說的眾色雨水。諸福德善根之雨,都從攝受正法大雲而產生出來 的。從攝受正法中,為什麼會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當知攝受正 法的正法,不是眾生現在所有,是由無始以來所具有的。這裡所說的正 法,不要看成普通的事理,而是眾生過去因被蒙蔽,無法產生無量福德 及無量善根的本具如來藏。

因此,無始來在生死中流轉的眾生,雖不斷的在雜染法中打滾,

但從未離於本來清淨的正法,正法是眾生法爾本具的,所以喻為劫初成 時。印順長老在《勝鬘經》講記中說:「生死眾生所以能有善因、善 果、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以至成佛,即因眾生無始來成就了攝受正 法,而起隨順法性的一切淨德。」所以任何一個眾生,只要接觸到佛 法,就可從攝受正法中,讓本具的清淨法性、福德善根,自然而然的出 生增長。

(3)

現在人學佛,必須要修學攝受正法。福德善根,雖有人天、二乘、

菩薩、佛的差別,但都從攝受正法而來,苟不攝受正法,不但佛菩薩的 福德善根難以成就,就是人天的福報善根亦不易獲得。

大水起世喻

世尊!又如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 種種類洲。如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 力,一切世間安穩快樂,一切世間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 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於中出。

勝鬘復尊稱「世尊」說「又如劫初成時」,因為起大雲而降大雨,

於是世間「有大水聚」。因積聚的大水漸漸凝結,故「出生三千大千世 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關於寰宇的成立,佛法和現代科學所說,

自然有所不同,依佛教來說,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環繞在須彌山的四 面有四大洲,在須彌山的中腰,有日月的旋轉,在須彌山上,有四天王 及忉利的二地居天,離須彌山的地面,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 化自在天的四空居天,是為欲界,成為一小世界。如是像這樣的小世 界,數至一千個,名小千世界,上有初禪,大梵天王為小千界王。再由 一個個的小千世界,數至一千個,名中千世界,上有二禪天。更從一個 個中千世界,數至一千個,名大千世界,上有三禪天。大千世界是由小 千、中千而成為大千的,所以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三千大千世界,

總共有一百億須彌山,每一須彌山有四大洲圍繞,所以就有四百億種種 類洲。由於各洲地形不同,所以稱為種種類洲。由於一切都在三千界內 包含,所以稱為「大千界藏」。

其次,以法合上喻說的「如是」,由於「攝受正法」,所以就從正

(4)

法中「出生大乘」的「無量界藏」。大乘法廣大無邊,世出世間的一切 善因善果,無不含攝在大乘法中,如四百億種種類洲,無不含攝在三千 大千界藏內。然從攝受正法中所出生的究竟是什麼?約有下面的四類:

(1)出生「一切菩薩神通之力」:《法華經.信解品》說:「於 菩薩法,遊戲神通。」所以凡是高級的菩薩,都有廣大的神通之力。

「神通」稱為遊戲者,因為遊戲是自在義,有了神通妙用,必然自在無 礙,要怎樣就怎樣,不會受到任何的阻礙,亦即菩薩行用的差別。

(2)出生「一切世間安穩快樂」:這是指人間的善因善果。有 說,世間的善因名為安穩,世間的樂果名為快樂。這樣的分別,固沒有 不可,但實際是沒有危險、沒有恐怖的意思,因為一個人肯向上向善,

不做任何不道德的行為,自然沒有危險及諸恐怖。

(3)出生「一切世間如意自在」:這是指諸天的快樂果報。諸天 勝過人類者,約有兩點。一是諸天具有深微的禪思,不同人類經常在動 亂中;一是諸天具有報德神通,其所受用非常滿足,想得到的即可如 願,是為如意自在,亦即世間的作用殊勝。

(4)出生「出世間安樂劫感」:這是指二乘聖者所得的涅槃快 樂。聲聞人修四諦法,與緣覺人修緣起法所得,雖說不是究竟安樂,但 已斷除煩惱障,破掉我執,遠離生死的大患,不再有世間種種不適意的 痛苦,所以同樣得到出世間的安穩快樂。

如上四法,從菩薩的神通之力,「乃至」出世間的安穩快樂,以 及「天人本」來「所得」的如意自在、安穩快樂,當知「皆於」攝受正 法「中出」生的。假定沒有攝受正法,要想有上四法的出生,絕對是不 可能的!可見攝受正法的重要。菩薩神通之力等四者,如四百億種種類 洲;四百億的種種類洲,皆是依於三千大世界藏而有,等於菩薩神通之 力等四者,皆是從攝受正法出生。

(5)

大地持重喻

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何等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 木,四者眾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 負四種重任,喻彼大地。何等為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 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 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

第三譬喻是:「又如」大水凝聚所結成的「大地」,能夠任「持 四」種極重的「重擔」。「一者」任持「大海」;「二者」任持大地上 所有的「諸山」;「三者」任持大地上所有的花「草」樹「木」,一切 花草樹木,無不生長在大地上;「四者」任持生存在大地上的一切「眾 生」,諸如人類以及各類畜生等,無不是居住在大地上,沒有大地、大 海、諸山、草木、眾生,就將無法存在,所以大地負了很重的任務。

以法合喻說,「如是」,若諸「善男子善女人」,果真發攝受正法 心,修學大乘菩薩行,做個名符其實的菩薩,那他就和「建立大地」一 樣,「堪能荷負四種重任」。「荷」是擔荷,就是擔在肩上;「負」是 背負,就是揹在背上。如下所說四種極重的擔子,攝受正法的菩薩,能 毅然決然的一肩擔起;「喻如大地」,能擔四種重擔一樣。菩薩所負的 四種重任是什麼?下面一一解說。

(1)「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眾生 的類別本是廣泛的,從人類言,理應做個像樣的人,但這要如法合理的 去做,若不如法行事,可能就會成為無惡不作的人,亦即經中說的「非 法眾生」。然而,人為什麼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原因在於無聞,也就 是沒有知識,從無知識而引發不正常的行為。無聞,以佛法說,就是沒

(6)

有聽聞如來的正法,因而不能辨別邪正、是非、好壞、善惡,以致做出 種種不正當的行為,還不能自覺。對於是非等的辨別,並不如一般想像 的容易,要有相當的智慧剖判才行。佛陀的正法已向眾生詳明何者為 是,何者為非,所以必須多多的聽聞,從聽聞中得到智慧,清楚的分析 善惡、辨別邪正,是善是正的就去做,是邪是惡的就不做,自然能成為 一個行為端正的人。為什麼有些人不聽聞佛法?根本原因在於遠離善知 識。經中說,修學佛法者,應多親近善知識,何況是不學佛的人。遠離 善知識的另一端,必然是惡知識,錯的方向是不會把人帶上正路的,於 是為非作歹,造下種種罪惡。可是對於這類眾生,要不要加以攝化?當 然是需要,不過還不能以出世的聲聞緣覺去感化,至於教化修菩薩行、

成就佛道,就更談不上,只能以人天乘法,來教化這些眾生,便令歸依 三寶、守持五戒、明因識果、修習布施,修四無量心,令種人天善根,

成就人天善果。這是學佛的初步,亦是做人的基礎。如做不到,不說 要成佛作祖,就是做人亦做不好,來生想要保持人身都成問題。由此可 知,佛法雖深廣無涯,實以人天乘法為基,看似淺近,實為心要,不可 稍有忽視!

(2)「求聲聞者授聲聞乘」:說到出世三乘法時,首先談及聲聞 乘者。無量無邊的眾生中,如有一類眾生想求得聲聞聖果,特來親近菩 薩,菩薩就當授予聲聞乘的四諦法門,使之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本此修學的程序,以證得阿羅漢果。聲聞,是指因聞佛說法音聲,而證 聖果者。《法華》論中表述聲聞有四種,首先是決定種性的聲聞,亦即

《深密經》中所說一向趣寂的聲聞,不能迴小向大。其次是增上慢的聲 聞,指修得四禪的凡夫,本未證得聖果而誤以為已得阿羅漢果,是大增 上慢者,實際是不夠資格叫做聲聞。再者為退已還發大菩提心的聲聞,

亦即不定種性者,是可迴小向大者。最後是應化的聲聞,就是佛菩薩為 引實際的聲聞修學佛法,特地示現聲聞身作為他們的楷模。

(7)

(3)「求緣覺者授緣覺乘」:出世的三乘,以緣覺居中,所以也有 地方稱其為「中佛」。無量無邊的眾生中,如有一類眾生,發心志求緣 覺聖果,特來親近菩薩,菩薩當授予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門,使其從逆 順因緣的觀察,突破緣起的鈎鎖,通達緣起的無我,而證得緣覺聖果。

緣覺亦名「獨覺」,是指出於無佛之世,無師而獨自覺悟的,特名獨 覺。獨覺有兩種,一種是「部行獨覺」,就是本來修學聲聞乘,到了得 果時轉名獨覺。另一種是「麟角喻獨覺」,是指修百大劫菩提資糧,而 後證得聖果者。

四諦與十二因緣,從名相看,似有差別,但從內容分析,二者實有 相通的地方。四諦是十二因緣的歸納,十二因緣是四諦的演繹。所不同 的,修學四諦法,是從觀苦果下手,以至觀到道諦;而修學緣起法,則 是觀眾生在生死中不息流轉的原因,發現並給與原因的擊破,就可獲得 解脫。另就所修法門如約能證的行者說,聲聞行者以個己的解脫為主,

但還喜過團體的生活,如佛世的聲聞行人,大都在僧團中,過著如法如 律的嚴肅生活。至於緣覺行者,喜離群獨居,愛住茅蓬岩洞,願在深山 窮谷,居於阿蘭若的寂靜處。

再從說法、不說法方面講,一般以為二乘聖者,是不為眾生說法,

殊不知真正不為眾生說法的,只有獨覺乘的根性,至於聲聞行者,雖不 像菩薩專為說法利生,但亦隨分隨力的遇緣而說。而緣覺行者說法固不 積極,但亦常通利生,是為二乘聖者的不同。說到所證所得,二乘聖人 大體是相近的,就是同斷煩惱障、同悟生空理、同得擇滅無為。

(4)「求大乘者授以大乘」:菩薩為出世三乘的最高一乘,而以上 求下化為其修學目的。謂於無量無邊的眾生中,有人發菩提心,行菩薩 道,專志求學大乘法門,大乘菩薩既以教化眾生為己任,應授予所修學 的大乘法門,不使求者有所失望。

菩薩能攝化這四類眾生,「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

(8)

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就是前面所提之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等,

這四種重任,沒有相當的道力,是絕擔負不起,不但修人天乘的眾生不 堪擔當,就是修聞緣覺乘亦無法承繼,唯已攝正法且已發菩提心的菩薩 始克肩荷重任。

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 任,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為世法母。

這 是 結 讚 菩 薩 。 值 得 注 意 的 , 是 「 普 為 眾 生 作 不 請 之 友 」 。

「友」,在世間的釋義,就是朋友。人與人接觸後發生朋友的關係,彼 此有相互要求幫忙的可能。若朋友有事需要幫忙,能真心付出,就已是 知己朋友。可是菩薩要作不請之友,發現眾生有災厄、危險,當即無條 件、自發自動,不需對方請求,就為其解除危厄,而且不是只為少數有 情,是普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所以悲心深重的菩薩,只問自己能不 能為眾生幫忙,不問眾生來不來請求。肇公說:「真友不待請,如慈母 之赴嬰兒。」菩薩行者,如待眾生請求才幫忙,就與悲願不相應,且為 眾生所不尊重。不過經中古德亦對「待請方說」作如下分別:「待請方 說者,顯菩薩重法之心,不待請者,顯菩薩大悲敦至;又待請者,令前 人重法,不待請而說者,令物尊人。」待請、不待請,看實際情形,也 沒有一定,如菩薩聞聲救度,或有以為是菩薩自找麻煩、多事逞才。但 在真發心的菩薩聽來,並不以此為意,因菩薩悲願只問是不是有益眾 生,有益於眾生的就去做,絲毫沒有附帶作用夾雜,何需在乎眾生是否 感激?

菩薩為什麼要這樣作不請之友?此乃因世間有種種的怖畏,菩薩不 忍眾生長期受怖畏襲擾,特以「大悲」心去「安慰」眾生,使眾生不再 感到恐懼。看到眾生受苦受難,盡力解救,予以種種的安慰,完全是以

(9)

「哀愍眾生」做出發點。苦難眾生一旦得到菩薩救度,內心自然就有說 不出的快樂。為大悲心之所驅使的菩薩,隨時都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從 來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苦難眾生。

「為世法母」,是說為一切世間的正法之母。母是「能生」的 意思,如世間的母親能生子女,從菩薩的慈悲教化中,能出生人天乘 法、聲聞乘法、緣覺乘法、菩薩乘法,所以稱為「法母」。如沒有菩 薩,就沒有四乘大法的出生,我們又何能修人天乘法等而得佛法的受 用。是以凡受到菩薩教化的,對菩薩都應如對自己母親一樣,予以感 恩、尊重、侍奉。嚴格說來,菩薩比生母的恩德還重,因為世間的母 親,只能生養我們的色身,菩薩能滋長我們的法身慧命。如是,世間 怎能少了菩薩?

大寶依地喻

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何等為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三者中 價,四者下價,是名大地四種寶藏。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 人,建立大地,得眾生四種最上大寶。何等為四?攝受正法善男 子善女人,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與之;求聲聞 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 是得大寶眾生,皆由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 德。世尊!大寶藏者,即是攝受正法。

這是第四個譬喻,雖同樣以大地為喻,但前文說的大地,是喻菩薩 能負四種重任,此中說的大地,是喻眾生得大寶藏,依攝受正法的菩薩 大地而有。世間所有的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等奇珍異寶,

都是從大地的礦藏掘發,所以說「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經中沒有明

(10)

文說出是什麼寶藏,只約價值的高低,說有四種。「一者無價」寶,顯 示它相當的貴重,沒有價值可以衡量。如佛經中說的摩尼寶珠那樣無 價。「二者上價」寶,如名貴的鑽石等,其「價值連城」。「三者中 價」寶,如珍珠寶貝之類。「四者下價」寶,如從金銀礦所掘出的稀有 礦藏。這些都是從大地而有的諸寶,所以說「是名大地四種寶藏」。

以法合喻說,「如是攝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以正法化 導眾生,就如「建立大地」一樣,使「眾生」依於攝受正法的菩薩,而

「得」「四種最上」的「大寶」。「何等為四」?即四種正法:「無聞 非法眾生」所得的人天乘法,如下價寶;「求聲聞者」所得的聲聞乘 法,如中價寶;「求緣覺者」所得的緣覺乘法,如無價寶。「如是得」

四種正法「大寶」的「眾生」,所以能得正法大寶,「皆由攝受正法」

的「善男子善女人」,亦即發菩提心的菩薩,經常以正法在世間化度 各類不同的眾生,才能「得此」不同「奇特希有」的「功德」法寶。事 實,菩薩所得皆是自家所有大寶,怎可說得眾生四寶?當知這四種正法 皆是化他法,雖是各類眾生所得的,但因出在菩薩,所以說菩薩得。然 而什麼是大寶藏?勝鬘尊聲「世尊」說,據她所知道的,所謂「大寶藏 者」,「即是攝受正法」。人天、聲聞、緣覺、大乘善法,都由攝受正 法而有,亦即從攝受正法出生,假定沒有攝受正法,人天、聲聞、緣 覺、菩薩等法,一切都不可得。

結 成

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即 是攝受正法。

攝受正法即正法的一科文,先是舉喻,上面已說,此是結成,

(11)

以顯四喻。勝鬘到此復尊一聲「世尊」說「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

前四字是「牒」,是牒前說攝受正法一語而來。前面雖已說到正法,

但還沒有予以解釋,現為正式解釋意義,所以特為標出。後五字是

「釋」,若問攝受正法之意,當知「無」有別「異」的「正法」,同 樣亦是「無」有別「異」的「攝受正法」,因是不可施設別異的,所 以接著說:「正法即是攝受正法。」印順長老的《勝鬘經》講記說:

「依此義,判經文為攝受正法即正法,而是解釋得一切佛法義。攝受 正法廣大義,就是大乘義。大乘與正法不二;正法即大乘,大乘即 正法。正法為諸法實相的異名,即平等平等,一切無差別空性。依此 明大乘義,所以即正法而無差別。」行菩薩道者本著諸法空性開顯大 乘,所以菩薩真正是為人為法。為人,是為一切眾生;為法,是為住 持正法。沒有一位攝受正法的菩薩,只是為人而不為法的,因為唯有 正法久住,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唯有不斷利益眾生,正法才能久住世 間。所以說,為眾生就是為法,為法就是為眾生。通常總以為法為人 勸人發心,意即在此。能為法為人,當下就是菩薩,對於為法為人的 菩薩,應當恭敬尊重。

在此要特別注意經中所說的無異,是約不二說為無異,不是相似說 為無異,因在諸法的空寂性中,正法與攝受正法是沒有差異可說的;不 特在理性上,就是在實行上亦是如此。因為攝受正法,就是證入正法,

當悟證的時候,能證智與所證理,是沒有差別可說的。《大品經》說:

「與般若相應,而不見應與不應。」《大智度論》謂:「緣是一邊,觀 是一邊,離是二邊,名為中道。」中道理體有何差別可言。正法是畢竟 平等的,廣大眾多的攝受正法,自然也就無有別異。為開顯這一無異的 真義,所以特於結成中加以說明。

本文整理自《獅子吼》第二十卷 演培法師〈勝鬘夫人經講記〉民國七十年出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印順導師說得好:「佛法不出四諦與 緣起法門,只是證悟的偏、圓,教說 的淺、深而已。」導師並引用《涅槃 經》、《勝鬘經》來佐證。《大般涅槃 經》 (卷二十七)這樣說:

不淫、不虛誑語、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雜穢語,在行住坐臥中都 能保持正念正知。第 9 段指出,食要如法。第 10-12 段指出,要獨一 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遠離五蓋,修出正定。第

(1)謂彼爾時,作如是念:我於諸法,應正思惟,不起不善法,起 諸善法,不起無記法,起有記法,令不善法不久住,令諸善法得久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惑亂如來真正法耶?不有眾多同梵行者,棄廢讀誦禪思勝業,樂談世俗 無益語耶?又復不有心懷疑惑猶豫二途,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律說律

[r]

成住壞空,本來就是正常的現象,可是我們卻妄想不病、不死,所以當病緣、死

•接受學生的想法 (不糾正). •引導(不是提問)有目的的合作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