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繪本裡看見孩子─以仁科幸子繪本 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繪本裡看見孩子─以仁科幸子繪本 為例"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游珮芸 博士

從繪本裡看見孩子─以仁科幸子繪本 為例

研究生: 王雅慧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2)
(3)
(4)

謝誌

進入兒童文學研究所就讀的這段過程豐富我的身心靈,從上課到 寫論文,每一個階段都具有莫大的意義。感謝與我一起考取暑假研究 所進修的同事,感謝兒文所的每一位老師,因為您們開闊了我對生命 的多層次感動,與每一位同學相處的時光更令我會心一笑,有你們真 好。

這段學習歷程引發我對兒童文學更寬廣的視野,也促使自己更加 了解自己,尤其指導老師游珮芸教授總是給予我正面的鼓勵,使我釐 清研究方向,朝論文完成之路前進,口考老師劉淑雯教授更提供了具 體的實際教學建議,所上的藍劍虹老師啟發了我更多的思考層面,師 生之情與友誼之愛溢滿內心。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朋友,感謝一路陪伴的每一位貴人,祝福大 家在未來的旅途中,幸福、平安。

雅慧 2014.8.25

(5)

從繪本裡看見孩子─以仁科幸子繪本 為例

作者:王雅慧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繪本的魅力無窮,無任何年齡的限制,不論是在文學、藝術、

品格等各個領域都佔有著絕對的影響力。本研究以仁科幸子的繪本作 為研究文本,論其生平及創作理念,對於繪本的主題和創作風格析究 其意涵,並搭配教學現場以一所幼兒園幼兒的讀者反應進行探討,將 繪本搭配主題教學,帶領幼兒親近自然生態,感受自然的能量。

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 題、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討生態議題、讀者反應和繪本相關研究。第 三章介紹仁科幸子創作理念和作品表現意涵。第四章透過繪本進入幼 兒的世界,以質性研究,一窺幼兒的世界。第五章結論,說明研究結 果與建議。

本研究透過作者充滿幻想和想像力的作品,引發幼兒對於大自然 的觀察力與好奇心,啟發幼兒對環境的關懷,喚醒留給下一代更美好 環境的觀念。

關鍵字:仁科幸子 質性研究 生態

(6)

Seeing Children from Picture Books - A Case Study on Nishina Sachiko’ Picture

Book

Author: Yahui Wang

Institu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infinite charm of picture books is beyond the age restriction with dominant power almost in every field, such as literature, art and character, etc. This study took Nishina Sachiko’s picture book as research text to discuss her lifetime and creative concept, and explored the implications of picture book’ topic and creative style together with teaching field and some discussion of kindergarten readers’ feedback in order to lead children to be close to nature and feel the natural power by collocation instruction of picture books and theme-based teaching.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was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d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 and problems as well as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two discussed the ecological issue, readers’ feedback and relevant research of picture books; chapter three introduced Nishina Sachiko’s creative concept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works; chapter four entered children’s world and took a peek of it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chapter five was conclusion and explain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This study aimed to raise children’s observation and curiosity of the nature, inspire them to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evoke the concept of leaving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through author’s imaginary and fantasy works.

Keywords: Nishina Sachiko, qualitative research, ecology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態觀……… 16

第二節 讀者反應……… 22

第三節 與繪本相關文獻……… 25

第三章 仁科幸子與繪本共舞 第一節 作家經歷與理念……… 30

第二節 作品特色……… 36

第三節 仁科幸子繪本的角色……… 45

第四節 繪本氛圍之美……… 56

第四章 當繪本在幼兒園裡發芽 第一節 幼兒參與閱讀的反應……… 64

第二節 繪本與主題的交織……… 84

第三節 教學反思………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8

第二節 建議………115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124

附錄二 學習單……… 125

(8)

附錄三 教案……… 127 附錄四 幼兒園教保活動暫行大綱社會領域………134

(9)

表目錄

表 1-3-1 原始資料編碼的意義………11

表 1-4-1 每日生活作息表………14

表 3-2-1 作品介紹………36

表 4-2-1《好好吃,謝謝》幼兒畫……… 92

表 4-2-2《討厭夜晚的貓頭鷹》幼兒畫……… 96

表 4-3-1 幼兒對於精靈的回答………102

表 4-3-2 幼兒繪畫主題的改變………106

圖目錄

圖 1-3-1 研究流程圖………12

圖 3-1-1 幼稚園說故事活動………32

圖 3-1-2 山梨縣大月市猿橋幼稚園製作大型的壁畫………32

圖 3-2-1《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16.17……… 40

圖 3-2-2《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18.19……… 40

圖 3-2-3《好好吃謝謝》頁 6.7……… 41

圖 3-2-4《好好吃謝謝》頁 8.9……… 41

圖 3-2-5《討厭夜晚的貓頭鷹》頁 20.21……… 41

圖 3-2-6《微微風童》頁 13.14……… 42

圖 3-2-7《微微風童》頁 3.4……… 44

圖 3-2-8《花兒學校》頁 4……… 44

圖 3-3-1《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26.27……… 46

圖 3-3-2《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6.7……… 48

圖 3-3-3《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32……… 49

圖 3-3-4《討厭夜晚的貓頭鷹》頁 1.2……… 50

圖 3-3-5《討厭夜晚的貓頭鷹》頁 6.7……… 51

圖 3-3-6《花兒學校》頁 10.11……… 52

圖 3-3-7《微微風童》頁 23.24……… 54

圖 3-4-1《尋找幸福的酢漿草》封面、封底……… 56

圖 3-4-2《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8.9……… 57

圖 3-4-3《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30.31……… 58

圖 3-4-4《討厭夜晚的貓頭鷹》頁 22.23……… 58

圖 3-4-5《討厭夜晚的貓頭鷹》頁 4.5……… 60

圖 3-4-6《好好吃,謝謝》頁 20.21……… 60

圖 3-4-7《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3……… 62

圖 3-4-8《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31……… 62

圖 3-4-9《好好吃,謝謝》頁 32……… 62

圖 3-4-10《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25……… 63

圖 3-4-11《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26……… 63

圖 4-1-1《好好吃,謝謝》頁 3……… 66

(10)

圖 4-1-2《好好吃,謝謝》頁 13……… 67

圖 4-1-3《好好吃,謝謝》頁 15……… 68

圖 4-1-4《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14.15 ……… 69

圖 4-1-5《尋找夜晚的貓頭鷹》頁 16.17……… 70

圖 4-1-6《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23……… 72

圖 4-1-7《討厭夜晚的貓頭鷹》頁 5………74

圖 4-1-8《好好吃,謝謝》頁 2………75

圖 4-1-9《花兒學校》頁 20.21………76

圖 4-1-10《討厭夜晚的貓頭鷹》頁 18.19……… 77

圖 4-1-11《報春花》封面……… 77

圖 4-1-12《花兒學校》頁 7……… 78

圖 4-1-13《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16.17 頁……… 81

圖 4-1-14《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18.19……… 81

圖 4-1-15《微微風童》頁 13.14……… 82

圖 4-1-16《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29……… 83

圖 4-2-1 像地毯的小葉子……… 86

圖 4-2-2 鬥草……… 86

圖 4-2-3 護貝……… 87

圖 4-2-4 展示牆……… 87

圖 4-2-5 林務局參訪……… 88

圖 4-2-6 繪畫植栽……… 88

圖 4-2-7 種植過程……… 89

圖 4-2-8 植樹完成……… 89

圖 4-2-9 分工合作……… 90

圖 4-2-10 語文區的木棉樹……… 90

圖 4-2-11 參訪麵包坊……… 91

圖 4-2-12 烹飪實作……… 91

圖 5-1-1 繪本應用於幼兒園之教學歷程………111

(11)

第一章 緒論

繪本不僅只是童書,更是一種藝術;繪本貼近孩子的成長和生活體驗,包 含了思考、想像和文化,繪本讓幼兒在生活之間相互聯結,激起學習的能量。在 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從「自然人」進入「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繪本對於「生 態」扮演著潛移默化的角色。仁科幸子的繪本帶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促使人與 自我、群體和大自然的連結,了解其作品與教學現場中幼兒的回應是研究者想要 了解的方向。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成長是一段充滿驚喜與未知的旅程,當人遇到挫折或失意時常常會有一段

「尋根」之旅。生長在台東這個地靈人傑的好地方,大自然的洗禮總讓人身心獲 得滿足,不論是光著腳踏在鬆軟的土地上,聞著那股熟悉的燒稻香,或是品嚐帶 有濃濃感情的「家鄉味」,童年生活中的人、事、時、地、物激起的那股波動,

具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彷彿注入能量,讓我們的心靈獲得撫慰,繼續面對挑戰,

然而環視現今人類的生存環境,生態與節氣已遽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彷彿隔 了一道看不見的圍籬。人與自然之間到底起了什麼變化?我們不得不返璞歸真,

追溯人類生活運行的起點。

研究者本身是一位幼兒園教師,教學經歷分別於台東市區、山線和海線,任 教的過程中發現幼兒普遍對於生活環境不甚了解。目前教育部所擬定的幼兒園教 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特別強調「在地化課程」的重要,課程大綱內涵以個體與生 活環境互動為基礎,形塑幼兒心智能力為核心,兼顧幼兒全人發展以及所處文化 環境的價值體系兩層面,規劃幼兒學習的領域和能力。課綱強調教師應該因地制 宜,讓幼兒認識、了解居住環境,以陶養幼兒愛人愛己、關懷環境、面對挑戰、

踐行文化的素養,奠定幼兒終身學習為基礎,使之成為未來公民社會的一份子。

課綱所涵蓋的六大領域中,更包含了「社會」此領域,其核心理念為,在幼兒園

(12)

生活當中,時時體會人、我、環境間相互的關係和共存的喜悅。

當各個領域都在努力的為生態保育盡力時,由衷的希望自己也能讓此重要觀 念紮根於幼兒心靈。研究者透過繪本的力量朝此希望工程前進,讓幼兒將關懷生 活環境落實於生活中。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熱愛幼兒園教師此職,在教學的六年時間裡,經歷了不同的社區和深 具地方特色的環境,在教學實務上,發現最能吸引幼兒注意和幼兒最感興趣的學 習因子,即是貼近幼兒生活的人、事、物。每當研究者省思幼兒教育的本質,就 會想到以長遠的影響力來看,不管時代如何日新月異的改變,孩子都需要具有的 特質有那些呢?關懷、尊重、自信等溫暖的特質是一定要具備的,培養幼兒對生 命萬物的善念更為重要。

我們期待教出一位均衡發展的孩子;不但可以納悅自己,也有尊重別人和珍 愛自然的能力。因此在這段幼兒教育的過程中,與其問到底孩子要學什麼?要教 什麼?倒不如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我們能教給孩子什麼?在不斷的實驗與 驗證中,發現孩子們有一門功課是必備的,那就是「閱讀」。在幼兒此階段首先 接觸的即是繪本,「繪本」的那股神奇的魔力,就是這樣輕易的讓幼兒投入其中,

促進幼兒身心靈的發展,因此,研究者深入繪本研究,以繪本融入教學做為學習 的起點,激發幼兒對自然關懷之漣漪。

這番實際教學體悟,激起了研究者對於繪本與幼兒之間交互作用的重視。在 一次機緣下閱讀了《繪本棒棒糖》中對於仁科幸子的專訪介紹,封面上的文字「隨 輕拍羽翼的精靈漫舞─謳歌神秘自然的仁科幸子」,著實的吸引著研究者一窺仁 科幸子這位作家的心。仁科幸子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然後盡 自己微薄之力,將這些故事傳達給孩子們;除了進行創作之外,她更以多元的方 式實際與孩童互動,她強調「孩子們其實都『知道』,只是漸漸長大後就忘記了。」

接受訪談時的這段話,促使研究者進一步的了解仁科幸子的作品。

仁科幸子的作品將主角的設定為刺蝟、老鼠或貓頭鷹等動物們,是一般人比

(13)

較少注意的動物,閱讀起來彷彿自己也身在大自然的情境當中。研究者除了想了 解仁科幸子作品的風格之外,更想知道她的作品對於幼兒的思考和想法有什麼效 應,尤其在了解她對每一本作品的理念說明之後,更深深的為其創作動機和想法 動容。

柳田邦男(2005)在《繪本之力》中所說:「繪本是用最少的字和圖,就能把關 於人生、關於生命、關於活著、關於喜悅和感動等(……)重要的事物,逐一表 現出來」(頁 142)。研究者與班上幼兒分享仁科幸子的作品《微微風童》時,孩 子們一起跟著微微風童輕拍手、呼氣的可愛模樣,深深的印在心中,當孩子大聲 的說:「微微風童就是春神」的自信模樣,猶如在耳。在幼兒這個發展階段情緒 的展現是直接、真實的,雖然此階段年紀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文本所傳 達情緒,讀者會受到感染,進而與自我的情緒進行反思,達到淺移默化、推己及 人之功效,幼兒也是如此,純真的幼兒對於吸收繪本後所展現出的呈現方式,更 顯得真誠、多元。

從仁科幸子的作品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一種放鬆、柔和的感受,作品輕易的 貼近兒童,就像是在下午茶般輕鬆的氣氛之下,彼此悠哉的談話,而非強硬的要 灌輸讀者什麼觀念。松居直(1995)在《幸福的種子 ─ 親子共讀圖畫書》一書中 提出問題請讀者思考:

當念完一本圖畫書後,對孩子提出問題,可曾考慮過孩子的心情?如果大 人不想在讀完一本書後,就得報告一堆讀後感,試想,孩子的感受也應該 相同。他認為「讀書最寶貴的時刻,不是在讀的時候,而是讀完以後。這 時讀者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和體驗,重新思考書中的人事物……孩子可以自 由的展開翅膀,在幻想中翱翔,不斷激發自己想像力(頁 96)。

透過圖畫,透過文字,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世界,也透過繪本感受自然世界 與人際互動中所蘊含的美。從大自然中點亮心中的光,在繪本裡相遇,重視生態

(14)

環境議題的作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每位作家更呈現多樣的風格和特色:如岩村 和朗的《14 隻老鼠》系列作品強調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智慧,長新太《高麗菜 弟弟》、《橡皮頭蹦太郎》、《冬芽合唱團》更將大自然增添許多趣味性,星野道夫

《熊呀》更以圖像和洗鍊的文字顯示動物保育的議題,無數的大師作品都與仁科 幸子熱愛大自然、尊重生命的主題息息相關。

研究者盼從繪本引起幼兒學習的動機,以質性研究的方式,讓幼兒發現、觀 察自身的居住環境,從中啟發幼兒的生態觀,進而發展與自然和諧的共處關係。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者在觀察幼兒的學習與互動後發現,繪本是幼兒最常接觸的學習橋 樑,從幼兒專注的眼神和令人會心一笑的對話中,讓成人感受到教學相長的樂 趣。幼兒雖然年紀小,但對於繪本其實都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想法和感動。圖像之 於圖畫書,就像音符之於音樂,不論再微小的一角都能如同小雨滴般,在幼兒心 中掀起陣陣漣漪。

珍‧杜南 Jane Doonan(2006)《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提到:

除了理解故事之外,還得學會在圖畫書中看到超出故事之外的許多東西,

才能享用一本書。我們不妨想一想圖畫能夠提供各項機會:

‧具象讀圖畫展現了真實的世界,也提供了一個想像的世界。

‧圖畫是藝術家表達自己的媒介,而作為藝術品,圖畫能夠激發觀賞者個 人情感和思想的回應。

‧圖畫裡包含了各個時期藝術風格與表現形式。

‧圖畫反應出創作者所處的社會及其價值觀。

‧圖畫提供了創造(對創作者來說)即再創造(對觀賞者來說)的機會(頁 11)。

一、研究目的

松居直(2005)在《繪本之力》中所說:「就算圖畫書是小小的、薄薄的一本,

裡面所蘊含的內容也可以既深且廣;只要看過一次就有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圖 畫書還有一項共通性,那就是即使有文化上的差異,讀者也都可以毫不排斥的接 受」(頁 7)。

本研究旨在分析日本作家仁科幸子的繪本,從圖畫書圖像分析為主軸,探討 作家作品傳達的意涵、表達方式;研究焦點在談論,繪本中以動物為主角,所象

(16)

徵的兒童意象與兒童文化觀及思考態度。分析重點放在作品表現了什麼?如何表 現?延伸的意義為何?

本研究與教學現場結合,以繪本作為一個觸媒,以質性研究的方式蒐集、分 析資料,最後再做比較與分析。從繪本與幼兒的反應中,進一步的思考和釐清,

了解仁科幸子的作品對於幼兒的成長、互動和生態環境影響作用,了解繪本融入 教學的方式與策略。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 探討仁科幸子創作背景中傳達的創作理念。

(二) 協助幼兒從閱讀繪本中增進思考能力。

(三) 教師運用繪本進行主題教學以增進幼兒教保活動課程社會領域中「人 與環境」面向的目標。

二、研究問題

(一) 仁科幸子的作品傳達出怎麼樣的創作理念?

(二) 仁科幸子作品激起幼兒的反應為何?

(三) 仁科幸子的作品如何呈現關於「關懷環境」的內涵?

(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以仁科幸子已翻譯為中文的作品《花兒學校》、《帶來幸福的酢漿 草》、《微微風童》、《討厭夜晚的貓頭鷹》、《好好吃,謝謝!》繪本為對象,深入 探討繪本理論,加以剖析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創作意涵,再以質性研究的方法了解 繪本在幼兒心中引發的效應。

一、研究方法 (一) 文本分析法

繪本的圖和文共同擔任說故事的任務,研究者採用文本分析法,了解仁科幸 子繪本中的內涵,以及她如何利用圖文的特性,讓圖文一起合奏。首先從繪本的 文理脈絡中解讀意涵,再從圖像分析解讀更多的意象,分析過程借助珍‧杜南《觀 賞圖畫書中的圖畫》中的相關論點,閱讀過程中思維、反思,進行系統性的紀錄:

第一次概讀文本,第二次精讀,歸納出意旨,並以場景、視點、敘事點等面向分 析。參照專家的意見和看法,探查相關書評、討論和導讀等資訊。提出文本的發 現和觀點,結合圖文配置和閱讀圖畫書相關研究理論,探討主要意旨,歸納繪本 呈現的特質和的風格,

同時採用妮娜‧米可森(2007)在《童書中的神奇魔力》提到的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rs )五個敘事分析符碼 (semiotic codes)分析仁科幸子的繪本。

1. 行動符碼 (action coding)─讓讀者在閱讀或嘗試理解故事情節時,注 意到重要的動作、行為和對話、書中角色所傳達的內心想法,或主述者 所描述的內心想法。

2. 符號符碼 (semic coding) ─讓讀者注意有關場景或角色的小細節,它 們會若隱若現的出現在故事、詩或圖畫中,來傳達意義。

3. 文本符碼(cultural coding)─運用讀者對於世界(作者或讀者的世界)

(18)

未被檢視過的假設,包含了世界的基本知識、與某段時間或某個地點有 關知識,或「不可信賴的知識(狹隘、扭曲或有偏見的知識)。

4. 謎團符碼(enigma coding)─會在故事中留下謎團(故事空隙或留白的 部分),並利用懸疑和神秘的氣氛來填補它。

5. 象徵符碼(symbolic coding)─讀者根據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看到的模式 和所做的連結,從整個故事中衍生出來的想法裡發現自己。包含一些不 合邏輯與推理,也不符合經驗法則的想法,但與貫穿或隱藏在故事之中 的隱含意義有關。它能幫助我們看到更大的模式、做出連結,以及隨著 讀完故事而得到一種滿足感和喜悅(頁 23-24)。

(二) 幼兒的讀者反應

對於幼兒的讀者反應採質性研究,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

中說明質性研究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訪談、觀察與文獻等,再運用歸納和比較的 方式作分析,由資料中逐漸萃取出主題、概念與模式。研究者及採參與式觀察,

在教室中以自然的方式參與幼兒的活動進行,並從旁觀察紀錄,藉著繪本分享活 動,紀錄、收集幼兒的想法,加以分析、探究,並與作者的創作理念相對應。

妮娜‧米可森(2007)在《童書中的神奇魔力》轉引美國閱讀理論教育家路易 絲‧羅森布萊特(Louise Rosenblatt)對於幼兒閱讀反應為何重要的一段:「對於作品 的強烈回應通常與讀者的能力和經驗有關,而且也與讀者的個性與心智息息相 關……有關閱讀素材的選擇,一定要能呈現這些素材和讀者過去經驗及目前情緒 成熟度之間的關聯性」(頁 34-35)。

二、研究步驟

本研究先介紹仁科幸子這位作家的理念、作品,透過文獻探討了解圖畫書的 圖文配置,以及圖畫與幼兒的關係、閱讀圖畫書的方法和樂趣,再以質性研究的 方法,輔以教育部所頒發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指標進行主題教學。研 究場域為教學現場,研究者透用談話式閱讀與幼兒進行互動對話,觀察幼兒閱讀

(19)

仁科幸子繪本後的反應,搭配主題課程進行延伸。研究的重點不僅是要分析幼兒 的閱讀反應,更透過主題教學發現幼兒對於生活環境中人事物所引發的思考和行 為改變,研究步驟如下:

(一) 準備階段:(2012/9~2012/12) 1.思考論文方向

在幼兒園擔任教師邁向第 7 年,發現幼兒對於繪本的喜愛涵蓋了每一個年齡 層,尤其是老師剛分享過的繪本,總是讓幼兒爭相閱讀成為暢銷品。在研究所就 讀期間接觸到許多對於閱讀文本的方法與新觀點,能將所學運用在教學現場是件 相當有意義的事。將繪本與主題教學相結合,促進幼兒統整性學習是成為研究的 目標。

當生活、文化的脈絡成為世界課程發展的趨勢,研究者思考如何將此知覺帶 給幼兒。有別於生長在人口密集度高的城市,幼兒的生長環境顯得充滿多樣性,

但幼兒們對於周圍的一草一木似乎僅是看到,沒有任何感觸,因此在閱讀仁科幸 子這位作家的繪本與了解她創作的理念後,研究者決定了研究主題方向。

2.準備說明如下:

研究者開始蒐集相關資料及文獻,探討分析文獻,同時積極參與幼兒教師研 習參考其他園所的經驗,發展相關教學設計。以仁科幸子的五本繪本進行內容主 題、表現方式觀察研究。以文獻理論為依據,依照場域的現場狀況,提出因地制 宜的策略,進行前調查,設計教學計劃、訂定教學目標、規劃教學活動。

(二) 研究發展階段:(2013/1~2013/05)

以事前的教學計劃為輔,教學現場幼兒的反應、興趣為主,保持彈性、可更 動的教學模式,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依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社會領 域的「人與環境」為目標,觀察、蒐集幼兒閱讀的讀者反應,以及幼兒在搭配繪 本進行主題教學時,所蒐集得來的多重資料,隨時檢討評估,進行教學省思,調 整教學策略,找出更適當的教學方法與內容架構,促進幼兒的學習能力與教師專 業成長。

(20)

1. 進行繪本主題教學研究前,先觀察幼兒各方面的表現,了解他們的 能力與實際需要,以作為課程發展的依據;研究者對於幼兒生態觀 的建立,則以幼兒園教保活動暫行大綱中的「社會」領域為根據,

為達成幼兒積極體驗有意義的文化生活,「探索與覺察」、「協商與調 整」、「愛護與尊重」成為三項重要的社會能力。

2 .課程實施:

(1)研究者化身為說書人、觀察者,在說故事給幼兒聽時,注意幼兒 對於自然生態的想法與反應。

(2)進行談話式閱讀,讓幼兒述說自己聽到、看到和好奇的部分。

(3)幼兒聽完繪本之後,針對自己印象深刻的畫面畫下一張圖,述說 自己的想法。

(4)閱讀資料,紀錄幼兒的回應、撰寫觀察筆記與省思。

(5)搭配幼兒園主題課程,貼近幼兒的感官體驗。

(6)進行研究反思。

(三) 研究分析階段:(2013/5~2013/08)

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分類、建檔,進行資料分析,將研究結果與發現作成 結論與建議,寫成研究論文。依照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將資料分析的具體步 驟分為以下四步驟:

1. 閱讀原始資料:只有研究者先放下自己對資料的前設和價值判斷,

認真閱讀原始資料,熟悉資料的內容,讓資料自己說話,將線性、

平面、混雜的資料,賦予鮮活而立體的生命,並從中了解現象代表 的意涵,才能讓自己在與資料活動過程中產生先的感覺和領悟。

2. 登錄:將收集到資料打散,賦予概念和意義,研究者以敏銳的判 斷力、洞察力和想像力,很快的抓住資料的特質和特點,並逐一設 碼標示重點登錄,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資料。

(21)

3. 尋找「本土概念」:依照研究者的直覺和經驗,尋找一個研究者經 常反覆使用頻率高、用來表達自己看法,有一定意義方式概念。

4. 建立編碼和歸檔系統:將所蒐集的資料做編號,註明日期、研究對 象、身份別,加以編碼、歸檔,以方便資料的紀錄與讀取,作為分 析資料使用,茲將編碼方式說明如下:

表 1-3-1 原始資料編碼的意義

編碼方式 代表意義

幼兒---C 代表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C1 代表座號 1 號的幼兒

教學者---T 代表研究者

日期--1030101 代表民國 103 年 1 月 1 日

(22)

圖 1-3-1 研究流程圖

研究流程圖

教學中發現問題

試探性研究

蒐集分析先關之料及文獻

擬定研究計畫

採取行動策略

修正、調整教學策略 觀察與蒐集資料

檢討與評估

資料分析整理

撰寫研究報告

準 備 階 段

研 究 發 展 階 段

研 究 分 析 階 段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從生態系統理論的觀點思考,可以將影響個體發展的環境分為微系統、中 間系統、外系統和大系統,每一層次都彼此緊密相扣。除了對自我的認識之外,

人類與環境中存在的每一個因子,都在不斷的互動、激盪。尤其科技文明將人們 類的時空距離不斷縮短,從地球村的子民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的交織作用,成 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一、就研究者場域而言

本研究進行的場域位於台東縣海線的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有 73%以上 為阿美族原住民生,隔代教養家庭佔 30%,學生家長以務農、捕魚、雜工等維生。

研究者的班級為混齡編班,共有 23 位幼兒,大班 10 位,包括男生 3 人,女生 7 人;中班 11 人,包括男生 6 人,女生 5 人,小班 2 人,男 1 人,女生 1。

園所採用主題教學法,並輔以學習區活動。本學期有三個教學主題,在主題 中實施活動課程,課程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考量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作為 編制課程的起點,讓幼兒從直接體驗中學習。此外幼兒園有專屬的戶外遊樂場及 室內體能室,可鍛鍊大肌肉與體適能,國小的校區更是幼兒探訪的寬闊處。教室 中設有語文區、美勞區、益智區、科學區和扮演區,放置多元、豐富的圖書和教 具,提供幼兒在學習區時間自由探索與操作。

早上為主要的主題課程時間,幼兒的出席率較高,所以研究者的團體閱讀以 上午進行為主。有特定的研究對象、 研究場域及施教者,所得的研究結果難以 推論到其他學校和班級,因此對此主題有興趣的研究者,需要將此研究限制考慮 在內。學習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幼兒此年齡更屬於成長中改變較大的大階 段,故個別差異而言其成效有一定的限制。

(24)

表 1-4-1 每日生活作息表

時間 作息 備註

7:40~8:10 幼兒來園自由活動 彩繪畫到簿、看書、聽音樂等 8:10~9:00 學習區探索時間

9:00~11:30 點心時間

導師時間 生活教育、經驗分享與作息計畫 體能活動

主題教學

11:30~12:30 午餐、潔牙、清潔教室 12:30~14:30 午睡、清醒操

14:30~15:00 點心時間 15:00~15:50 主題教學

15:50~ 放學 課後留園學生至 16:30 放學

二、就研究者而言

本研究是以教學環境為研究情境,研究者及教學者、參與者與觀察者。進行 研究前已和幼兒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大班幼兒是中班直升,因此相當熟悉。透 過實際蒐集幼兒訪談紀錄、學習單、繪圖作品和自編兒歌等資料,了解欲探討的 研究問題,但皆為教師自編及質性研究,因此所得研究結論有其侷限。

三、資料收集與分析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中提到:「質的觀察是由觀察者的 主觀來賦予行為以意義」(頁 204)。在質性場域的研究中,資料的收集與歸納、

分析,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如何從資料中萃取中主題、概念,並深思熟慮的去分 辨資料是否可以歸納統整共同意義,再加以分析,是件相當有意義的事。

研究者採取參與觀察法,在教室中以自然的方式參與幼兒活動的進行,並且 從旁紀錄,主要是著重於仁科幸子繪本活動進行時的資料收集,以及幼兒在園與 繪本、主題相關行為的紀錄。

(25)

研究者將收集到觀察的錄音、簡易紀錄之後,轉譯成文字資料,再利用省思 或備忘錄,紀錄想法接著利用編碼分析,將資料重新分類並選擇所需資料,以便 在不同的類別進行比較;根據現場的情境了解所記錄的資料,將這當中的要素串 聯,進而發展出整體的關係,最後做出解釋和結論。除了觀察紀錄之外,幼兒的 學習單、家長回饋和創作作品也一併收錄,以為研究結果作更有效益的論點。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柳田邦男(2005)在〈與生命共鳴的繪本〉一章提到:「在這個資訊化的世代 中,有什麼媒體可以讓人的靈魂有充分的時間、空間游離震盪呢?或許繪本就是 最棒的一樣東西呢」(頁 142)。繪本的圖文交織總是帶給讀者無限的想像和創意 空間,研究旨在探討透過繪本教學傳達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相處,以下針對三部 分進行說明。

第一節 生態觀

一、 生態

根據美國環境教育哲學家大衛‧歐(David W. Orr)的觀點,他說 21 世紀的教 育目標是「生態素養」(ecological literacy)。什麼是生態素養呢?簡單地說一個具 有人文理想的人就是有生態素養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存在與週遭的存有物共構成 一整體,並且關愛著他們。

提到「生態」一詞會讓人想到「自然生態」、「生態環境」、「生態農場」等詞 句,而「生態」到底指的是什麼?王諾(2005)在《歐美生態文學》指出:1866 年

「生態學」這個術語由德國科學家恩斯特,赫克爾(Ee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1919)首次提出。生態學指的是:「研究生物與其外部世界 的關係的科學」(頁 32)。

在《歐美生態文學》繼而提到之所以會出現生態文學及其研究的繁榮,其主 要原因就是現實的、而且越演越激烈的生態危機。生態文學及其研究繁榮,是人 類減輕和防止生態災難的迫切需要在文學領域的必然表現,也是作家學者對地球 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運的深深憂慮在創作和研究領域裡的必然反應。文學家和 文學研究者強烈的自然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促使了生態文學其研究的繁榮(頁 2)。

林孜懃(2004)在〈建構自然的兒童文學---論傑洛德‧杜瑞爾之「希臘三部曲」〉

(27)

中提到:「生態」指的是自然界一定空間內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 制約及不斷演變,以達到動態平衡,相互穩定的關係。另一種說法則是把人類獨 立出來,認為生態是人、生物、環境三方面的關係。而「自然」指的是所有事物 的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和其他無生命的物質。廣義的生態強調的是「關係」,

而自然強調的是「集合」但都關注生物與環境,基調一致的(頁 13)。另外林氏也 提到作者是發自內心尊重自然,不從人類的主觀價值來判斷自然;並從生態的角 度來看待自然萬物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作者以動物為友的感情、用心觀察自然的 體驗以及與自然和諧的共處意識,能喚醒讀者對自然的熱忱和喜愛,以利日後深 層生態概念的萌發和內化。

生態學家尤金‧奧登(Eugene P. Odum 1913-2002)說:「生態學一門整合的科 學,它有極大的潛力作為科學與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樑(頁 xii)。」以上說明可了解 到生態是關聯到自然與社會的一大課題,以下進一步了解人類與生態之間的關 係。

二、 環境倫理和生態觀

馮滬翔(2002)在《環境倫理學─中西環境哲學比較研究》中提到:「人類應該 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萬物?人與環境之間,如何才算是『善』的態度?凡此 種種便成為很重要的一門課題。這種把『倫理學』應用在環境問題的學問,便稱 為『環境倫理學』」(頁 1)。

吳明益(2003)在〈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中不但重新界定當代台灣自然寫作 的定義和論述場域;他也回顧西方自然寫作的發展對台灣的影響。吳氏(2004)在

〈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自然書寫探索〉中提到美國哲學家教授保羅‧泰勒(Paul Taylor)則重視動物及植物的個體生命,以極有系統的手法寫成《尊重自然》一書,

為「生命中心」的環境倫理建立理論基礎,提出了四個信念:

(一)相信人類是地球生命社群的成員之一,與其他生物相同。

(二)相信人類與其他物種是互相依存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故每一個 別生物的存活與境遇的好壞取決於環境條件,同時亦取決於生物間的

(28)

互動。

(三)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 益。

(四)相信人類與並非出生就有優於其他生物的地位。在泰勒的觀念裡,每 個「有機體」均具有自我實現或朝向自己生命權利的發展模式,因此 每個有機體都是獨一獨特的,具有內在價值,且有自身的「善」,人類 必須尊重(頁 264)。

綜合以上論述,可知生態學是以科學方法探究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 的關係,然而論及環境,生態學的範圍必須以其他學科整合。我們可以說生態觀 就是對於環境的一種價值觀,也是環境倫理觀,它的形成結合了自然科學與社會 人文。

三、生態與兒童

趙天儀(2006)〈從生態學到台灣兒童文學〉提到當成人世界保育運動及環保 教育及自然書寫如火如荼展開的同時,有心人是意識到生態環境的改造及保育教 育,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生態學家及環保運動健將陳玉峰,除了積極的創立台 灣第一所生態學研究所,並提出自然保育的落實必須從「隔代改造」做起(頁 384)。

周靈芝(2012)《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和實踐》以獨特地觀點,以藝術思維出 發去拯救生態環境的一本書。提供讀者心的型態思考模式幫助大自然得以永續發 展。說明生態藝術捨棄以人類為尊的主位思考,從大自然出發,透過藝術,讓大 自然與人的互動回歸到最自然和諧的狀態。此觀點讓研究者更加相信兒童文學正 符應這股趨勢,透過文學給人的那股心靈暖流,重視生態系統的每個環節。

鄔昆如(2008)《倫理學》提出「人的自覺是倫理的開始」,人在自覺和反省中,

要獲得的就是「存在」和「行為」兩個面向,一泛指人的獨立性,一個泛指人的 群體性,不但要知道自己的定位,也要明白自己在世界的網絡中如何互動。故以 人為中心,人與自己、與群體、與天之四重關係為何?此書從這四個面向來探討,

對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9)

汪靜明(2002)在〈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提到:人類具有知識累積、

經驗傳承的特質。我們要學習從人類文化中,擷取宏觀的思維概念,並透過教育 的方式,增進人與環境良性的互動。為了環境的永續經營,人們有必要改變個人 的生活態度與習慣。因此,從教育著手,引導人類了解與保育環境、轉化人們的 生態環境意識是最根本的方法,將其帶入自然環境的世界裡,讓其了解環境保 護、自然保育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遞,將自然的花草鳥獸介紹給大 眾,更是協助人們運用著學思考,檢視人們的環境關懷、概念與價值觀、教育理 念、以及人在環境中的角色(頁 38)。

透過以上文獻探討更讓研究者思考人是如何通過感知體驗,與自然世界產生 交流連結。當生態環境問題已不再是片面的個別事件,自然書寫提醒我們去思 維,在追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更深感如何將 生態觀傳達給幼兒的重要性,正如徐仁修(1999)在《猿吼季風林:徐仁修的自然 觀察與體驗》所言:

過去我與許多人曾以環保運動來抵抗那些製造汙染、破壞大地的大企業 ,其結果就像遇見希臘神話中的九頭妖龍─你砍去一個龍頭,牠會再長 出兩個頭來一樣,不但沒完沒了,還會被套上「環保流氓」的大帽子而 難以脫身。但,這些曾入荒野、受過大自然感動與啟示的孩子們,在長大 之後,若是成為政府決策官員,他們不會為虎做倀;若是成為企業家,他 們早就明白「違反自然生態的投資」對整個地球、人類而言,是極為虧本、

得不償失的投資(頁 5)。

個體人與自然世界彼此延續的交流方式,是全球生態的重要力量,讓兒童從 小就透過感官接觸自然,以閱讀增加思考的基礎,並藉由與自然相處的美好經驗 裡,建立重視環境與保育的觀念,學得如何與自然共處之道以及如何尊重生命,

這是教育裡相當重要的一環。

(30)

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提到:

社會領域著重可看幫助幼兒與自己、與他人及周遭生活環境建立密切的互 動關係。經由人際互動和生活經驗的探索,幼兒覺察到自己、他人和生活 環境的狀況,學習反思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而在安全與擁有豐富文化陶養 的情境中,幼兒能體會人我及自然生命共通的需要,了解彼此依存的關 係,發展正向自我,關懷並與他人和諧共處,並樂於參與社區活動(頁

61)。

如上所述生態與自然都關注生物與環境,但生態更強調的是「關係」。 本研 究將生態觀與幼兒教保活動課綱的社會領域相加配合,綜合社會領域「探索與覺 察」、「協商與調整」、「愛護與尊重」三大領域能力,《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 大綱》中說明:

「探索與覺察」的能力是指幼兒對自己、他人及生活環境中的事物感到好 奇,興起探索的動機,並透過仔細觀察細節的行動,發現其中特質和內 容。「協商與調整」的能力是指幼兒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學習表達和聆 聽,以及與他人溝通和協商,同理他人想法與感受,並能以顧及自己和 他人需求的方式調整自己,與他人和諧相處。「愛護與尊重」的能力是指 幼兒能主動關注自己、他人和自然生命的態度,學習照顧自己,願意跟 他人分享及提供協助,發展和諧的人際關係即與自然共處的情懷(頁

61)。

本研究將生態觀著重於課綱的「人與環境」學習面向,其指的是:「透過積 極參與周遭的生活環境,藉此體會生活中人事物與自己生活的關係,進而萌生感 謝與感恩之情。也能在親近自然的經驗中,學習關懷自然生命及珍惜自然資源」

(31)

(頁 62)。並達成「體驗在地文化並樂於接觸多元文化」和「親近自然並尊重生 命」的領域目標。

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實踐社會領域的最佳素材,大自然界的變化、更替與循環 是學習的舞台,研究者提供幼兒親近大自然的機會,鼓勵幼兒觀察和紀錄自然景 物及生命的變化;探索自然環境與生命的關連性;引導幼兒覺察自己的行為對自 然環境的影響;學習愛護自然環境的方法,培養幼兒對於生態的關懷,進而喜歡 親近與愛護自然。

(32)

第二節 讀者反應

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後現代主義出現之後,西方興起了一種批 評的思潮,此潮流對文學史中的讀者及閱讀活動投以極大的興趣,關注於文學 作品的接受、反應和效果,將焦點放在作品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溝通與互動。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論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中提及美國學者 Beach 和 Appleman 認為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反應可分為下列四種:

(一)融入(engagement)

1.情緒反應。

2.與個人軼事產生連結。

3.進入作品所描繪的世界,而感同身受。

(二)描述(description)

1.回憶或複述有關的資料。

2.描述重點。

3.組織或連結人物的行動、目標、信念與特質。

4.預測故事的結果。

(三)解釋(interpretation)

1.人物的動機。

2.認識作者的意圖。

3.推論象徵意義的主題。

(四)評價(evaluation):根據文學作品的品質來判斷作品的優劣。

Rosenblatt, L. M.(1996)的《幼兒文學》:認為讀者對文學的反應,包括共鳴、

反應與反省:共鳴(evocation):指作品引起讀者共鳴,讀者因而聯想到個人經驗,

並融入故事中,而有自己的詮釋與反應。反應(respone):是指讀者對作品有更進 一步的反應,例如:對作品的人物及其行為有意見,或是比較自己和閱讀作品中 所提供的價值觀念。.反省(reflection):指讀者將對作品的「共鳴」與「反應」加

(33)

以整理,而審視自己的閱讀行為。

何應傑(2002)〈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此研究提出讀者反應論重視讀者 對於作品產生的反應,及充分賦予讀者主動建構意義,而非被動的接受作品傳遞 的訊息。在閱讀作品時,讀者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會因為讀者的個人因素,如 認知程度、想像力、性別、過去的閱讀經驗等,團體因素如閱讀中團體的氣氛是 否和諧,分享心得的方式是否自由,多樣等皆會影響讀者對作品的反應。所以,

在兒童閱讀的過程中,將各種不同詮釋的觀點找出,然後加以評斷、修正和吸收。

所以在閱讀的歷程中,是由閱讀者意識到個人經驗及作品本身的特質,經由互 動,由讀者主動建構作品的意義。

羅蘭‧巴特(1991) 《寫作的零度》中提及每一位藝術家都是有自身的傳統背 景,塑造而成,而他「視見」受原生文化習慣鍛鍊,透過圖像本身,我們可以觀 察發現什麼?是文本涵蓋「可讀」和「可寫」的兩個部分,透過可讀和可寫的意 義,「可讀」由作者掌控,巴特認為「可寫」才是文本價值所在,是文本邀請讀 者參與與作品意義的生產,在「開放性的文本」中讓讀者尋找出口,每個人因為 自己而發覺了另一個故事的詮釋,是一種再創造。

嚴淑女(2013)〈從約翰‧伯寧罕的圖畫書看幼兒的幻想遊戲─一個圖書作家 的詮釋歷程〉中提到「談話式閱讀」。此方式由哈佛大學教授史必芝(Ellen Handler Spitz)(2005)在 Inside Picture Books 一書中提出來的。他在書中談到「談話式閱讀」

的重要。他認為,這是一種成人在兒童文化經驗中的互動式參與的閱讀方式。他 提出孩子在學會字母、學會寫作字彙之後,還是很愛別人讀給他聽。孩子要求成 人講給他聽,成人和孩子緊靠,分享他們的書,和他們一起進入幻想的世界。這 種互動式的閱讀方式,透過年復一年的傳遞,讓我們超越我們和孩子的日復一日 的日常生活,巧妙地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真實。這種談話式閱讀是一種透過和 孩子一起把生活的、生命經驗融入圖畫書故事的「一起書故事」的方式。從這樣 的互動式對中,成人和孩子、孩子和孩子可以透過故事交換經驗,各說各話,沒 有成人的權威,沒有誰比誰高一等或更內行的閱讀方式,讓孩子專注在說故事人

(34)

的閱讀聲調、字的尾音變化、文化的韻律節奏,享受說故事人(成人)的陪伴,進 入圖畫作家設計的幻想遊戲中。

妮娜‧米可森(2007)在《童書中的神奇魔力》更提到:

巴烈特(Bartlett)的理論──個人的興趣和個別的性向是影響讀者記憶 故事中某些情節的因素,她認為學齡前的孩子最能記得他們在故事中覺得 最有意義的部分。他們會用各種創新創造的方式,把他們認為「有力故事 的有力情節」轉換成他們自己的故事。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再一次的體驗故 事中的重要片段(頁 43)。

綜上可知,讀者反應論展現出一種新的趨勢,從以往研究作者、作品,轉變 成將注意力轉向讀者。該理論主張讀者主動建構意義,而非被動的接受作品所傳 達的訊息,進一步授予讀者詮釋的權利,但作品中作者所欲表達的中心意旨,不 一定會與讀者從作品中所體會的相同。

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其對作品的反應包含對作品本身的想法,以及讀者本 身的生活經驗等,進而融入故事中而引起共鳴,尤其研究者的工作場域對象是幼 兒園裡的幼兒,由於各園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環境各異,幼兒的生活經驗 也會受到所處環境影響,因此研究者重視讀者反論中,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共 鳴、反應、反省三階段反應,進一步與圖畫書詮釋做結合,研究者以開放的態度 和方法蒐集幼兒的反應和作品,讓孩子去看、去感受,並與成人分享他們的感觸,

同時幫助幼兒彼此之間看得更寬廣,讓作品與閱讀反應以動態的方式不斷循環。

(35)

第三節 與繪本相關文獻

洪文瓊(2004)《台灣圖畫書發展史》說明「圖畫書」是運用文字和圖像一起 創造故事的書,圖畫與文字必須緊密的結合;換言之,圖畫與文字同等重要,或 是圖畫比文字來得重要。有插圖的書和圖畫書是不同的,日本兒童圖畫書出版 界,頗富盛名的松居直先生曾列舉一組公式,以界定何謂真正的繪本:文字+圖 畫=帶插圖的書;文字 x 圖畫=繪本。如果圖畫書中的圖畫只是用來解釋文字的意 思,並不符合圖畫書的要求,只能算是有插圖的圖書(頁 71)。因此圖畫書最重要 的是還要有圖文相互融合,有感動和說故事的能力。

林真美(2010)《繪本之眼》盼讀者能夠打開繪本之眼,看見不同以往對繪本 的理解。作者有系統的剖析繪本的歷史,並從繪本的進展中分析「兒童觀」的改 變。作者的觀點提醒著研究者除了重視繪本的議題之外,也要關注兒童生命內在 的需求,因此研究者探究仁科幸子的作品,與教學場域相結合,並希望透過聆聽、

閱讀,使得繪本與生活經驗產生震動的效應,拓展幼兒的經驗世界,進而從中吸 取成長的養分。

珍‧杜南(2009)《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中闡明了圖畫書的圖畫除了傳遞視 覺經驗之外,圖像表象之內所蘊含的深刻意涵更為重要。了解圖畫書獨特的傳達 方式是需具備的知識─當知道得越多,讀者從圖畫書所衍生的意涵也更多。看圖 畫書裡的每一項東西是如何表現自己,藝術家使用的媒材與工具,在畫中畫了什 麼、在紙上留下的筆觸、構圖布局的配置等,都會引發讀者不同的感受,譬如:

蠟筆讓人自然聯想到兒童畫的質樸,粉彩則能塑造夢幻細膩的質感,水彩的透明 感或油彩的厚重筆觸,塑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畫中的每一個記號都可能蘊含意 義(頁 18)。

培利‧諾德曼、梅維絲‧莫萊(2009)《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指出圖畫中的 特定物件也訴說著故事,這些物件透過它們所喚起的上下之脈絡,讓觀者聯想到 自己對生命、文學及視覺藝術的認知和體驗,因而有了意義,圖畫書中的視覺路

(36)

徑主要透過兩者方法來增加份量:象徵與符碼。在書中更提及理論家羅蘭‧巴特 對文學樂趣的看法,一是樂趣,一是歡愉,樂趣的文本提供因熟悉而得到的樂趣,

歡愉的文本則提供因疏離而得到的樂趣。所有文本都可能是樂趣或歡愉,或者兩 者兼具。文本提供讀者樂趣的方式有很多種。

(一) 引發情緒的樂趣。

(二) 能運用文學知識庫及理解策略的樂趣。

(三) 能體認文學空隙,學到填滿空隙的方法或策略因而更加熟練的樂 趣。

(四) 文本的文字所招喚出的圖像或概念的樂趣。

(五) 為自己找鏡子的樂趣─認同圖書裡的角色。

(六) 逃避的樂趣─在想像中脫離現實,經驗不同人的生活與思想。

(七) 故事的樂趣─讓讀者有組織的投注與抽離情緒、延長疑懼、經驗高 潮與結局,並看到巧妙製造情節機會與巧合的模式。

(八) 說故事的樂趣─意識到作家的觀點或對某項事物的強調,如何影響 自己的反應。

(九) 結構的樂趣─意識文字、圖像或事件如何組成有意義的故事。

(十) 知道文學作品的各種元素似乎恰如其分的組成一個整體的樂趣。

(十一) 了解的樂趣─瞭解文學不僅反映人生、對人生加以評論,且鼓勵讀 者思考自身生存的意義。

(十二)透過文學獲得歷史與文化見解的樂趣。

(十三)辨識形式與文學的樂趣─看見文學作品之間的相似性。

(十四)公式的樂趣─重複以前喜歡的故事當中,令人心安、熟悉的經驗。

(十五)新鮮感的樂趣─體會不一樣的故事與詩歌類型。

(十六)透視文學的樂趣─瞭解詩歌和故事如何在自己準備好或未準備的情 形下,企圖操控情緒,影響理解與道德判斷。

(37)

(十七)文本有時表現暗中破壞或否定自身完整性的樂趣。

(十八)對自己的回應產生更深層的理解,以及把自己的回應、對其他文本 的回應,還有對文學的一般瞭解作連結的樂趣。

(十九)與別人分享文學經驗的樂趣。

(二十)與別人討論對讀過的文本有何反應的樂趣。

艾登 錢伯斯(2010)在《說來聽---兒童閱讀與討論》針對教育工作者,提供班 級讀書畫進行的流程、架構和如何讓閱讀產生有意義的運作,該怎麼以讀以及如 何與別人討論,詳盡的分析。說明兒童的評論有孩子有能力當書評家,孩子對自 己生活的世界所知極豐,問題就在於老師如何有效引導,使之應用在討論上:

各種年齡層的孩子們,其閱讀的多樣性和大人並無二致。每一個讀書小組 裡,人人著重的觀點不盡相同,就算是經驗豐富的大人也不能百分之百正 確地指出哪一種觀點最迷人,最有價值。然而,一個能夠引導孩子細說讀 書心得的老師,總是能從中得到驚喜。

羅美竹(2010)的〈圖畫書的閱讀教學…以角色探討為主軸〉論文中認為:

在所有文學要素當中,角色是最能吸引小朋友注意的要素之一,也是吸引 小朋友進入閱讀世界最直接的管道,所以將研究的焦點聚焦在圖畫書的角 色上,鼓勵孩童發展出回應角色的詮釋策略,並協助孩童了解自己運用策 略的方式。該研究在設計教學課程時,皆以圖畫書的整體為考量,並不特 別偏重圖像或是文字方面,而是以文本的角色為考量的要素,發展出有效 的教學策略(頁 68)。

何慧芬(2009)〈視覺藝術的象徵性—象徵之意義與表現〉就視覺藝術的象徵

(38)

意義與表現加以探討,從藝術史學、符號學、圖像學闡述象徵之意涵。作者提出 象徵具有暗示效果,能增加作品的隱藏意義及含蓄的意味;且因有最基本的符號 增加作品的具體性,能縮短讀者之間的距離,此又隱藏又有可循的線索,滿足了 讀者探索的樂趣。研究者認為此面向的探討對於分析繪本具有相當的協助。

幸佳慧(1998)〈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此研究提出圖畫對圖畫書的功 能除了建立場景、提供敘事功能,提供不同觀點、強調人物特性、製造氣氛、提 供有趣的布景事物之外,還包括提供線索與象徵寓意。此研究從線條、色彩、形 狀與比例、空間、光線幾方面來談圖象藝術,使研究者對於圖像中的每一個元素 更加了解,對於牽動圖畫書的精神意猶未盡。

與教育的相關研究中,結合繪本在教學現場的運用更是相當多元,研究的主 題涵蓋了生命教育、讀寫萌發、性別教育、閱讀議題、生命教育、自然科學等,

研究者收集到的研究如下:

劉美玲(2002)以質性的研究方法為主,量的研究方法為輔,進行四部分的探 討。第一部分以繪本為媒介,設計環境議題教學活動之歷程;第二部分以繪本為 媒介,進行「人類開發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環境議題教學活動之歷程;第三部分 發展環境態度問卷,用以了解教學對學生的環境態度的影響;第四部份則運用感 想問卷,瞭解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感想與意見。研究結果說明圖畫書因著它的趣味 性,常能引起兒童閱讀了樂趣。運用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圖畫書,推展與進行環境 教育是一個具體可行的途徑。在自然環境、生態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之時,適合兒 童閱讀的圖畫書之內容,向來也都能反映遭周形形色色的社會以及自然現象。繪 本教學能讓學生知覺人類開發活動自然環境的關係,並與生活經驗產生連結,亦 可達到認知、情意及行動三方面的目標。將科學事實納入自然虛擬的圖畫故事 中,可以增加兒童對生態原則與環境問題的瞭解。

綜合以上學者論述繪本對幼兒教育的功能,具有促進自己與生活環境互動的 功能,繪本更是進入幼兒心靈的一大入口,本研究藉由繪本讓研究者了解他們所 注意到的事情:那些場景、哪些角色、那些圖畫激發了他們的想法,尊重、紀錄

(39)

幼兒的提議與彼此之間的互動內容,善用幼兒喜歡遊戲的天性,搭配主題式教學 進行實際探索式學習,讓幼兒針對與繪本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實際的體驗,依據幼 兒園的課程取向,為幼兒規畫安全、正向與有意義的學習情境,隨著幼兒的變動 而持續調整,活動規劃中顧及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有直接參與和體驗的機會,

以激發幼兒以更生動的方式進入繪本的世界,看到更豐富的生活與繪本相互交織 互動。

(40)

第三章 仁科幸子與繪本共舞

「傾聽小小生命的聲音吧 打開心靈的眼睛 好好地看 就可以聽到 生命一 點一滴的在律動」有別於一開始就愛上繪本本身,研究者是因為喜愛了仁科幸子 這位圖文作家的創作理念,而投入了她所創作的繪本中。

第一節 作家經歷與理念

仁科幸子出生於日本山梨縣大月市。1981 年多摩美術大學立體設計科畢業,

仁科幸子於美術大學主修 graphic design,畢業後進入日本設計中心工作,受日本 札幌冬季奧運標誌的設計大師永井一正老師的指導,於日本設計中心擔任藝術設 計。在日本發表過的主要設計以大自然有關的精靈或森林中的動物為對象的居 多。

仁科幸子父親在水力發電廠工作,必須經常輪調各地,因此她小時候常常搬 家,雖然如此,但仁科幸子卻覺得能像這樣住遍各種不同的地方,是她比別人幸 運之處呢!因為她更有機會體驗各地不同的生活風情,而且所住的地方都是很接 近大自然的地方。從小她就喜愛閱讀,雖然住在鄉下,但愛讀書的父親買了少年 少女文學名著全集、世界文學全集、百科全書、世界美術系列;那些閱讀經驗,

成了她無窮的珍寶。

除了童年的生活之外,她創作的另一項重要元素就是旅行。她非常喜歡旅 行,目前為止大約旅行過 17 個國家,特別是熱帶雨林的地區,仁科幸子 27 歲那 一年因為經歷亞馬遜河旅行的機會,此經歷讓她感受到自然充沛的生命力、以及 人類的渺小,那次的經驗讓她的畫風有很大的改變,強烈感受到大自然那股看不 見的神秘力量,激發了許多創作的靈感,更喚起她對森林生態環境保育重要性的 想法。在〈謳歌神秘力量的仁科性子〉接受訪問時她這麼說:

我 27 歲時,有個機會跟著日本野鳥協會的長者和幾位學者,一起去亞馬 遜河流域。當中年輕人只有我一個,是段非常不可思議的旅程。當時我的

(41)

身心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能量中,所以回來後,才會畫出像帕本比多那樣 的精靈(頁 43)。

仁科性子進入大學專攻立體設計,在她為未來出路感到徬徨時,遇見了德國 作家亞諾士(Janosch)、許若德兒(Binette Schroeder)的作品,了解到「一幅畫只能有 一位收藏者,可是繪本卻可以讓許多人共享。」1995 年開始正式踏入繪本創作 世界,獨立成為專業插畫家及繪本作家。插畫作品充滿幻想及想像力,她的作品 引發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培養欣賞圖畫的樂趣,閱讀過後令人有很溫馨很快 樂很舒服的感受,目前是日本童書界非常期待及看好的人氣繪本創作家。

海報作品曾入選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ADC 獎、瑞士海報展、ART 地創 大獎入賞、山形綠化競賽入賞和小學館童畫大賞入賞。繪本作品有樂山出版的《微 微風童》、《花兒學校》、《討厭夜晚的貓頭鷹》、 《卡娃噶寶的冒險》、《Moon 森 林的寶藏》(Buronnzu 新社)、《古羅巴帶來合好的禮物》、《刺蝟和他的小鄰居們》

系列(福祿貝爾館)等 30 多本。曾入選「小學館童書大賞」、「 ADC 獎」等。

仁科幸子創作風格以大自然的精靈和動物、植物花草為主角,獨特的繪本語 言,溫馨柔美的個人粉彩畫風,傳達內心愛護大自然和關懷兒童的豐富情感,創 作主題顯明,構思充滿創意、想像力,兼具美感啟發。繪本語言在視覺和文字上 表現自然,讓人感受到她內心愛護大自然和關懷兒童的豐富情感。

仁科幸子說:

她覺得不論是哪一種動物,牠們的生命都一樣可貴,因為有這麼多不同 種類的生物,這個世界才能維持住平衡。這也是孕育這些生命的地球,所 展現出來的包容性。人類既然是身為萬物之靈、是食物鍊的頂端,因此更 有責任尊重每一種生命。但現代的人往往因為過於忙碌,或習慣了都市生 活的便利性,漸漸地失去了自然之心,她覺得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她很 希望能透過自己的作品,喚醒人們沉睡的自然之心,重新感受到自然的力

(42)

量。

仁科幸子堅信每一個人、每個生物的獨特存在,都應該受到最大的尊重。上 述的這段話,讓研究者反思到社會中各行各業都懷抱著自己的理念在職場上努 力,仁科幸子更是將想法化諸於行動的實踐者,積極參與綠化地球環境的設計活 動,定期參與幼稚園的說故事書活動(圖 3-1-1.3-1-2) 。

圖 3-1-1 幼稚園說故事活動 圖 3-1-2 山梨縣大月市猿橋幼稚園製作大型的壁畫

對於如何繪畫出動物為主角,仁科幸子說:「我養了刺蝟,所以能好好觀察 牠,還常常和動物園的管理員交談過,知道很多動物的秘密,還在動物園觀察貓 頭鷹,只因為要創作。」探討寫實的動物畫風方面,仁科幸子有著不同於一般人 的回應,她並不是看到動物長什麼樣子就畫出來;而是經過自己的濾網,劃出自 己的想像。她認為自己所畫出的那些是動物的本性,不管畫面看起來是抽象與 否,全都是真實的動物。藉著生動可愛的動物們,秉持著簡單的生活步調,透過 繪本故事來展現自己的生活哲學─展現自然與心的教育。這樣兼具知性與感性的 作家,所傳達出的尊重生命、提升心靈,更顯得深入人心,非常關心兒童的心靈 教育,希望在複雜的社會中,喚醒留給下一代更美好環境。

「創作」對於仁科幸子而言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她只是順自己的想法或靈 感或靈感的產生,紀錄、發展、修改,如此一步一步的發展,許多好的作品焉於

(43)

產生。對於仁科幸子而言並沒有「沒有靈感」,因為每天都在畫、每天都在練習,

有時睡醒,夢給了靈感也就拾起筆記下靈感,所以仁科幸子的床邊擺了紙和筆,

準備隨時記下所有想到的謬思。仁科幸子每天作畫的時間是早上十點至十二點,

休息片刻用餐,下午一點到六點繼續作畫,每天長達十一小時的作畫時間。旅行 過十六個國家的性子說:「旅行並不是為了改變畫風而去,而是去用心感受土地 給予的靈感。」她認為旅行帶給她最棒的禮物,是那些一點一滴如種子般的想法 以及可見的回憶。仁科幸子深刻的體認到自我生命因聯繫著內在心靈與外在世界 環境而美好,知道這個環境蘊含著萬物的生命力,沉潛在其中的原始秩序更是創 作的元素,因此,靈感源源不絕。

擅長畫可愛動物的仁科幸子,她的作品所要表達的正是世界在改變、環境在 演變,但是藉由動物們真摯的友誼,充滿溫馨的氣氛,來提醒我們進一步去考幸 福的意義,愛護環境,珍惜與人、事、物相處的方式的重要。唯有保持一顆對萬 物尊重的心,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得到和平的生活,永遠的幸福。這番體悟展 現在仁科幸子繪本中,角色們活動的環境皆在自然生態的包圍下,晴天尋找酢漿 草,夜晚冒險、賞月,下雨天小刺蝟和他的鄰居散步,冬天尋找報春花;秋天聚 會,春天種花,這樣與自然零距離的互動,吸引讀者踏入自然,從自然中感受到 親生命的力量。〈謳歌神秘力量的仁科性子〉受訪時她提到「令人精神百倍的曙 光、黑和恐怖的森林,大自然的一切已經融入我的生命中」,她也到到「和大自 然『共存』是她生命最自然的樣態,她並不標榜自己是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

而且她覺得美麗洗鍊的人工場所也不錯」(頁 39)。

研究者從仁科幸子的部落格以及曾翻譯作者作品的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教 師游珮芸老師口中得知,仁科幸子這位作家相信在自然界中著實的存在著精靈。

在她的部落格裡有著這樣一篇的文章:

1995 年開始

10 月初,為了構思下一篇的長篇故事,到深山裡走了一趟,

(44)

在那裡發現了獨角獸的戒指。

即使眼睛看不到,但的確是存在的喔。

森林的精靈、人魚與牧神、龍與半人馬・・・大家都是生活在這個地球 的居民。

為了不讓大家從人們的心中消失,我也要加油!

仁科幸子除了在乎生態環境保護的議題之外,更重視心靈成長的建立,當相 同志者出現,她更奉獻自己所長。在部落格中更提及對樂山的林社長的敬佩。

和林總經理一起前往 Nora 書店。Nora 書店雖小,但 20 年來所出版的書 幾乎全部再版。深深地感受這家書店一定是打從心底喜歡小朋友的書,而 且對出書有很深的使命感。因此儘管規模小卻有驚人的意志力。

樂山的林社長雖然沉默寡言,但是他對如何使小朋友的心靈成長有著遠大 的理想並視為己責地加以實踐,是位相當誠實且熱情的的紳士。

現今全世界的小朋友們,雖然面臨心靈被破壞的危機,但藉由這些人士所 從事的心靈恢復運動,期盼能讓台灣與日本的小朋友們,找回原來的純真。

而參加這個心靈恢復計畫,對我而言是難得的機會,希望也對大家有所幫 助。

感謝搭起台灣與日本之間橋樑的朋友們。

人類生存在這廣大的地球,由太空看著地球更如同一個美麗、蔚藍的水晶 球,一個我們賴以生存與必須珍惜的世界。居住在其中的人類,或許是因為個人 利益因素或其他觀念的影響,惡行事件頻傳,粗暴的行為包含了傷害環境,甚至 擴及危及他人身心健全,這樣的實際問題也讓仁科幸子感到憂慮。

現在地球的狀態,變得比幾十年前大家所擔心的情況還要糟糕。

就連對環境等問題漠不關心的人們,也開始覺有些不對勁,

(45)

越是這樣想著,就越覺得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詭異的氣氛。

人類的心靈也是如此,不,可以說是變得更加粗暴了。

人類本來就是宇宙的一部分,地球一旦荒廢,

當然也會變得很奇怪。這樣的時刻,彷彿進入了金色時代。

因為,以前被視為是鬼門之類方位不佳的場所,

現在反而變成似乎是可以看到希望的地點。

據說金色有著非常強的力量。

在鬼門的方位放置金色的物品,好像會有很好的作用。

感覺以往的價值觀正隨著地球所發出的最後呻吟,

不斷地在改變當中。我們都是人類,有就是出生在地球,

與宇宙同為一體的生命體。

希望我們的心靈能夠一直閃耀著金色的光輝。

仁科幸子認為作家作品得先通過自己心裡頭兒童的那一關,才有辦法呈現在 眾人面前。她認為她的讀者並不是有特定讀者群,而是先讓自己喜歡這些作品。

無法說服自己的作品,似乎也無法說服別人,同樣的道理,無法感動自己的作品 也無法感動別人。

數據

圖 3-2-7《微微風童》頁 3.4                                      圖 3-2-8《花兒學校》頁 4          兒童文學作品的價值,有賴於作家插畫與文字的融合搭配,寫情寫景的人文 素養,將繪本內外兼具的功能發揮極致。仁科幸子的創作隱藏著豐富的心靈教育 與人文倫理,傳達理性與感性的思維,將每個人的心靈貼近人、事、物,自然的 象徵在每一本繪本都佔有一席之地,小白鼠和小黑鼠的樹根家、田鼠的家和貓頭 鷹的樹屋皆取於自然,仁科幸子作品呈現了正向安定的生活,以愛護大自
圖 3-4-3《尋找幸福的酢漿草》頁 30.31                      圖 3-4-4《討厭夜晚的貓頭鷹》頁 22.23          松居直(2007)《幸福的種子》中認為:  所謂的繪本其圖像佔有極重要的的地位,文字*圖畫=繪本,文圖非互補─  非重疊,而是平等。圖畫書對孩子而言,沒有任何用途,部是拿來當作教 材,只是用來當作『快樂』的,所以一本圖畫書愈有趣愈能深刻的留在記 憶中。  仁科幸子的繪本展現了對於動植物的細膩觀察,各式不同的花草植物都展現 不同的姿態。如同本繪本將時間
表 4-2-2《討厭夜晚的貓頭鷹》幼兒畫
表 4-3-2 幼兒繪畫主題的改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w would this task help students see how to adjust their learn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ookle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which cover the spirit and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cope of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roles

“Tests of an American Option Pricing Model on the Foreign Currency Options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2, No.. Bogle 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e school/department selection is divided into psych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in this study. The selection is affected by five factors including college, interpersonal,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organizational justice was adopt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leader-member relationship as mediator, extrinsic satisfaction as dependent

This paper uses learning motivation, educational service quality, learning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s scheme and uses one pr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study derives five parameters as background factors, personality trait, community trait, and aggression behavior for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tudie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