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 低落因素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 低落因素之探討"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溫雅惠 博士 陳木金 博士

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 低落因素之探討

研 究 生: 彭權英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 低落因素之探討

研 究 生: 彭權英 撰

指導教授: 溫雅惠 博士

陳木金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4)
(5)
(6)
(7)

謝 辭

二年來,人生歷程中,又是一個階段的完成。覺得是值得的,學習就 是讓自己更加成長,生活更踏實。回首這期間和來自不同服務單位,卻有 類似工作性質的同學們,利用週六一起學習與研究,使我在自己的教學之 餘增加許多的忙碌,也讓我樂在其中!真心盼望自己以後還能有機會,再 擁有如此充實的生活。

大學畢業至今有30年了,離開學校後再接受教育,學習上是非常之生 澀,體力也稍嫌不足,寫報告時總是不知如何陳述與表達。最後還是要謝 謝擔任文教碩士專班的老師們,在精心的課程規畫與指導下,讓我逐一完 成學業。

個人原主修數學,大半屬數理邏輯概念思考訓練,對於人文科學素養 的陶冶較薄弱。文科寫作欠佳,缺乏文章發表的經驗,尤其是電腦上的操 作應用更是費時學習,卻在學校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之下,完成了很多對我 而言挑戰性相當高的功課。

深夜或清晨面對電腦螢幕,伴隨書籍、參考文獻與訪談逐字稿,圖表 設計,斷斷續續的一字一句,搭配著電腦打字聲,論文終於完成可以列印 成冊。太高興了!不管論文內容如何,畢竟它是我人生的創舉啊!美事一,

但願我有後續---。

此時,該感謝指導教授溫雅惠、陳木金老師耐心指導與鼓勵,從論文 題目的訂定、決定研究方法、各章節的鋪陳,到論文內容之修正一路諄諄 教導。兩位老師在論文計畫口試前嚴謹審視文獻引用,並要求整體脈絡分 明與邏輯的推演,要求論文寫作的嚴謹性與順暢性,終使得論文寫作完畢。

再者,要感謝教授梁忠銘導師,常常關心著我,並一路叮嚀進度的跟 上,讓我能在他嚴格督促及指導下,不敢掉以輕心,課業不敢怠惰,順利 將論文嚴謹地如期完成,不勝感激。

論文撰寫過程中,也要感謝怡慧對於我繁雜的訪談內容協助分類,以 及鎮遠、威宇及君萍在電腦上的協助。

最後,感謝外子-朝興於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使我完成學業。謝謝 朝興在我學習期間的包容,上下學的接送,使我得以平安、準時到校。

這兩年學習,要感謝的對象實在太多太多了,難以一一提及,謹以誠 摯的心,在此一併致謝。

彭權英 謹誌 台東大學文教行政碩士專班 2010 年 7 月 6 日

(8)

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因素之探討

作者:彭權英

國立台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受刑人國中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之因素。採文獻分析與訪 談法進行研究,二位受刑人國中子女為研究對象,共分別訪談七次。為增加研究之信度 並對受刑人國中子女的母親以及認識二位受刑人的修女實施電話訪問。

研究主要的發現:

一、學習成就低落原因:父親被關的負面影響、家庭解組、異性朋友介入、生活脫序、社 會標籤問題、經濟危機問題、教養態度與學生行為問題、學業上的問題、課業不理會、行 為消極逃避。

二、學習成就低落的協助措施包括:學校協助、社會機構的協助。

本研究重要的建議:

一、積極尋求受刑人家庭經濟上的支持。

二、引導受刑人國中子女的母親具正確的教養態度與方法。

三、建立受刑人國中子女的正確價值觀與提升其解決問題之能力。

關鍵字:1.受刑人子女 2.生活適應 3.學習成就 4.國中生

(9)

The Causes of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due to Unsuitable Life for Children of Convicted Fel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uan-Ying, Peng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ster of Education

Abstract

In this study, children of convicted felons are in junior high schools who are struggling to have a successful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From our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 research two children of prisoners were interviewed seven times individually for the study and also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credibility, the report also gather information by interviewing the mothers of children of convicted felons and spouse who knows two prisoners through telephone.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First, poor academic achievement because the father was the negative impact that disrupts the family structure, peer pressure, unhealthy life, public critivizism, financial struggles, puberal misbehavior, lack of academic supports to academic supports lead to irresponsible behavior. Second, the important for poor academic achievement measures include:

school assistance, the assistance from social institutions.The Important recommend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below : First, actively seeking financial support within these families. Second, helping the mother of convicts’

children has the right attitude and approach parenting. Third, establishing proper values for their children as well as increases their problem-solving capability .

Keywords: 1. Children of convicted felons 2. Life adjustment 3. Learning achievement 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0)

目 次

謝辭………

中文摘要………...………… Ι 英文摘要………...……... ΙΙ 目次…………..……… ………..……….... ΙΙΙ 圖次…………..………ΙV 表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相關理論之探討………... 9

第二節 受刑人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22

第三節 受刑人子女學習成就低落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受刑人子女安置措施之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程序………..………..……… 3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43

第一節 生活適應學習成就低落之因素………..…….…………. 43

第二節 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學習低落協助措施………...…………. 54

第三節 學習成就面臨困境與提出解決安置策略……….………... 57

第四節 分析與討論………….………..……….………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3

第三節 研究省思….………..………..……...………….…... 75

參考文獻……….……….……….…. 77

中文書目……….………. 77

外文書目……….………. 80

附錄一……….81

附錄二……….83

附錄三……… 88

附錄四……… 90

附錄五……….... 94

附錄六………..….. 97

(11)

圖 次

圖 3-1-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28 圖3-4-1 本研究實施流程圖………..…………. 36

(12)

表 次

表 3-3-1 受訪者背景資料……….…….…..………..… 31

表 3-4-1 在校與假日活動白天作息表……….…………..…….…. 32

表 3-4-2 晚上作息表……….…...…….. 33

表 3-5-1 訪談資料編碼表……….………… 38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之因素,藉此 研究,期能找出具體有效策略或建議,提供相關單位、老師、家長及未來研究者 參考。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 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依據法務部 2006 年 6 月公佈的資料顯示,各監院所收容人共 62,115 人。由 近五年新入監服刑的年齡資料發現,年齡在 30 至 39 歲的人數居首位,24 至 29 歲者次之,18 至 24 歲及 40 歲以上者分居第三 。以 93 年新入監受刑人中,男性 佔 30,370 人,女性佔 2,976 人,30 歲至 40 歲未滿者佔 33.7%,24 歲至 30 歲未滿 者佔 26.1%,可知,若以 24 歲至 40 歲可能為人父或母來推估,則此年齡之新入 監受刑人約有三萬名。而根據王瑞婉(2003)推算,台灣所有男受刑人未成年子女 數有 17,224 人,女受刑人未成年子女數有 2,305 人,合計 2003 年之受刑人子女 數有 19,529 人,這表示國內因父母服刑而面臨失依的子女數約有兩萬名,這些受 刑人子女在面臨父母入監後必須經歷非志願性的骨肉分離、照顧者的更換,對其 身心勢必造成重大影響(郭秋時,2006:2-3)。

該數據分佈於結婚年齡層及擔任父職角色居多,相形之下,其兒女大部分 應於就學中。受刑人家庭最大衝擊的通常是無辜的子女,對青少年學童而言,家 庭是其身心發展與成長中最重要的初級社會生活場域,家庭中的生活經驗對學童 的行為、情緒與認知發展影響甚钜,而青少年學童生活適應的結果也可反映其家 庭生活的品質(鄭世仁,2001)。

(14)

本研究認為家庭是一個互動的完整體,系統與系統彼此連結,以維持 整個家庭功能穩定,一旦發生危機事件,便因此失去平衡。針對受刑人國中子女 生活適應探討得知,被研究者父親犯案判刑被關,家庭結構因此被解組,受刑人 家庭處於轉變的過渡期,家庭生活適應功能失調,社會對子女又有標籤歧視,導 致子女偏差行為產生,進而造成子女生活適應不良。

Lemert 把偏差行為區分為初級的及次級的的偏差行為。所謂初級的偏差行 為,是指未被公開貼上標籤的偏差行為,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有偏差行為,曾是 初級的偏差行為者,對其個人之自我形象不會有任何的傷害,僅因為幸運地未被 貼上標籤而已。而少數不幸被貼上標籤者,則是個人產生初級偏差行為後,因受 到不良標籤作用的烙印,使個人修正自我形象,再次地陷入犯罪或偏差行為之情 形即成為所謂的次級偏差行為者(引自鄭世仁,1994:31-36)。

Cicourel 以標籤理論的方法研究低階層與中產階級在司法處遇上的差別,發 現這些青少年在性格、家庭生活及未來發展上遭遇不公平的標籤對待,甚至導致 他們在司法訴訟程式上未審先判的劣勢(張景然,2001: 55)。Schur 也強調這「罪 犯」的稱呼將於內在及外在明顯的與非犯罪者區隔著,他們就如同標籤區隔般,

將不斷受著司法系統的牽制(張景然,2001: 55)。

學生問題如未能協助解決,易產生問題學生。研究者三年前在教會修女的 帶領下一起到台東各個監獄參與關懷受刑人的工作,涵蓋台東監獄、岩灣訓練 所、武陵監獄、綠島監獄均為所到之處。雖無酬勞,卻樂在其中,若因為對這些 受刑人的子女的關心,讓他感到社會的溫暖,能好好在監獄服刑學習,而在日後 出獄後,行為能改變,甚而會回饋社會,這就是研究者想達成的目地。針對受刑 人家屬也應該提供心理支援和實質協助,減少家屬因受刑事件所帶來的傷害,並 強化個人支持系統,避免家庭因此而破碎。透過社會的各方面協助的支持系統,

讓受刑人子女於求學過程能無後顧之憂,並從中感受社會溫馨的一面,懂得惜福 和感恩,希望有一天,也能從受助者轉換為助人者的角色。

(15)

隨著社會的變遷,價值觀念日益開放、多元化,家庭型態也呈現多樣化。單 親的家庭所佔的比例逐年增加,人們提到單親家庭時,所浮現的印象大多認為 是:貧窮、可憐、社會的弱勢、家庭組成十分辛苦等等,大部分人都會站在同情 諒解的角度。一旦提到「受刑人家庭」時,往往是視他們為破壞社會秩序的罪魁,

孩子是有問題的。面對受刑人家庭,經常從這種角度來看他們的;直接替受刑人 的家屬們烙上有罪的標籤。

「受刑人家庭是單親家庭的一種」,單親家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受刑人家 庭也是會遇到;單親家庭需要的協助,受刑人的家庭也同樣需要。不同的是,受 刑人家庭除了經濟上陷入危機外,生活環境是更困厄的,社會對他們的歧視與在 接受審判確定過程中,讓他們成為身心俱疲的社會邊緣人,面臨困境,不敢有任 何協助的聲音,深怕引來更多的躂伐聲。黃明鎮(2005)指出受刑人未成年子女因 家庭破碎,相較一般家庭子女從事犯罪機率高達三至五倍,更需要大家的關心,

並協助受刑人與子女之間的距離。

本研究因受刑人子女家庭背景多處於低社經地位,文化刺激不足,隔代教 養及父母教養態度因素的影響下,容易造成學習的不適應,因此如何幫助受刑人 國中子女學校適應,為當前研究重要議題。因此,以受刑人國中子女學校適應為 主題,說明台灣受刑人子女之現況,探討影響受刑人國中子女學習低落的因素,

再提出學校生活適應的協助措施,最後提供解決學習困境配套策略的建議。

二、研究動機

無論在國內外,單親家庭大幅成長,已儼然成為一個新的趨勢。王麗容(1995) 曾歸納許多學者對單親的負面看法,發現單親家庭常被界定為:1.特殊問題家 庭;2.破碎家庭;3.非成功家庭,既是如此的不正常、不完整、失敗,健康成功 的機會自是不可能,社會的接納度也相對減低,這也使得單親家庭在社會適應上

(16)

面臨更多的困難。一般女性在勞力市場中已被界定為

「下層」工人,得到是較低

薪資、較差的福利,以及不利的升遷與僱傭機會,更何況是單親女性家長,比男 性單親面臨更多就業與經濟上的困境(莊淑晴,1991)。受刑人家庭亦屬於單親家 庭一種,如此家庭很難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當子女進入學校就讀時,學業 上問題、學校適應問題、家庭問題及個人心理問題相伴而來,受刑人子女期能在 什麼樣環境來提升學校的學習成效?這一切問題,需透過實際研究分析得以明暸。

開學日,第一週上課,學生秩序很吵,只感覺學生有些頑皮,課程難進行,

脫口而出問問學生家裡爸媽在做些什麼工作呢?學生回答在監獄,研究者認為是 在監獄上班,沒想到學生繼續說:我爸爸被關。研究者還認為學生在開玩笑,沒 想到他回答:「老師真的,我爸被關,已經 4 次進出監獄」。當時研究者有些錯愕,

不知如何來面對這一連串的對答,唯有瞭解及正視他們的處境,關懷他們的需 求,再付諸行動協助他們,才能夠讓他們走出黑暗,以上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開學的幾個星期上課觀察,同學趴在桌上睡覺,醒的時候,不是講話就是喜 歡做一些動作,引起大家注意,幾乎每堂數學課都是如此度過,課業及學業也不 能跟得上班級同學的進度,甚至是嚴重脫節,研究者認為這不是一般正常孩子在 學校學習,該有的求學態度,身為該學生的任課教師,直想可否找出學生偏差行 為的問題所在,透過相關理論的輔導措施,改變該學生求學態度,讓他會寫作業,

喜歡上課,學校的課業能夠準時完成,上課不再出現影響班級秩序及有其他引人 注意的動作,能因研究者的關心協助而改變其學習的態度於課業上認真努力,此 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影響學習成效甚钜,為使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良好,

更能提升學習成效,依據動機本研究擬達成下列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受刑人子女在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之原因。

(二)瞭解受刑人子女學習成就低落之協助措施。

(三)歸納出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學習成就面臨的困境與提出解決策略與建議。

依據以上的目的,本研究期能協助受刑人子女維持有意義的關係、角色及社 會責任,化危機為轉機,重建家庭,發展良性溝通,建立緊密家庭關係,使孩子 能迅速的適應學校、家庭及社會的生活,勇敢面對困難,突破挫折環境。減低因 不當的對待而導致自尊低落或自我放棄,幫助受刑人子女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空。

二、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根據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分析學習低低落之原因?

(二)透過相關理論,分析受刑人子女學習低落的協助措施?

(三)探討受刑人子女在相關理論內涵,融入生活適應中,如何面對學習困境?

(四)如何在當今教育環境中,面對受刑人子女學習成效提升策略的可行性?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涉及的四個主要名詞,包括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學習成 就,分別界定如下:

一、 受刑人

依法務部統計用詞解釋,受刑人係指經判處死刑、徒刑、拘役或服勞役於監 獄執行之受刑人(法務部,2004)。

(18)

本研究所指受刑人,即犯罪被判刑且被關的人,本研究的受刑人,是被研究 者的父親,因性侵害及吸毒而導致犯罪判刑,法律制裁而被關的犯人。

二、國中子女

國民中學(簡稱國中) (舊稱「初級中學」,但因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而改名),

共三年。雖然和國小分開,但在教改以後效仿美式學程的作法,將國中視為國小 課程的延續,不再稱呼國一~國三,而改稱七年級~九年級(但大多數的學校仍 然維持舊制),之後可升學至高級職業學校、高級中學、五專或軍校。

本研究所指的國中子女,係指受刑人就讀國民中學的子女。

三、生活適應

所謂的「生活適應」,個體與環境間交互作用達到和諧一致狀態,亦就是個 體因應環境的壓力,改變自己所採取因應行為,以適應目前環境。個人與外在環 境互動歷程,歷程中個人不斷自我調適心理狀態,以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動,積極 改變外在環境和行為模式,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生活適應包括:(一)個人生活,

(二)家庭生活,(三)學校生活,及(四)社會生活。

四、學習成就

「學習」是指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使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較為持久的改變 歷程,而「成就」係指個人的先天遺傳,加上後天努力學習的結果(張春興 1998) 。 行為主義往往把學習定義為由經驗所引起行為的持久性變化。「學習成就」,乃係 透過學習歷程獲致較為持久性的行為結果(簡茂發,1978)。

本研究者對受刑人子女學習成就,定義於學習成就低落因素的研究,被研究 者正處於學校學習階段,因此本研究以學校生活適應,瞭解學習成就低落之原由 及因應策略,以提升受刑人子女的學習成效。

(1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的狀況與學習低落等相關問題,雖力求 研究主題之完整、嚴謹,惟限於人力、經費及時間上等諸多限制,仍有未盡周延 之處。以下茲就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予以說明。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下分別以研究地區與研究對象來做說明: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地區為台東地區某國中學生為例。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受刑人子女二個個案國中生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貳、研究限制

有關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以下分別就文獻蒐集、研究期程、研究方法內容與 研究效度等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文獻蒐集

為使研究內容能更趨完整、實證更行縝密,研究者竭力於中、外學者對於 學生生活適應狀況造成學習成就低落因素相關文獻資料之蒐集,務使相關重要文 獻不致被遺漏,引據佐證能更為紮實完備。

二、研究期程

本研究係以 2009 年 8 月 1 日至 2010 年 6 月 15 日期間所得資料為準。 三、研究方法內容

本研究是質性研究,使用文獻分析與訪談法,因研究對象是二位受刑人的

(20)

國中生子女,因此內容從學校生活適應的四個面向研究:1.學習適應(學業適應)2.

常規適應 3.人際關係適應(師生適應與同儕適應)4.自我概念適應(自我適應)。從二 個學生針對生活適應三個層面,適應層面、壓力(問題)層面及因應層面訪談,與 受刑人的國中生子女之母親做電話訪問,瞭解學生家庭背景,及訪問修女對受刑 人國中生子女生活適應的看法,以利提供協助措施及合宜的因應策略。當次資料 整理,撰寫訪談逐字稿,給被訪談者確認內容無誤,再思考進一步訪談之題目,

再次訪問。反覆如此過程,直至所需資料蒐集完整才結束訪談,進而分析資料和 呈現結果。

四、研究效度

由於本研究涉及受刑人國中生子女個人隱私,亦即受訪者平時不易對人吐露 的心聲需被提出來討論。受訪者對研究者或許有不信任感,有些訊息會被隱瞞或 保留,而導致本研究的資料蒐集不夠完整。因此,研究者積極和受訪問者建立密 切且信任的關係,讓受訪者感覺受尊重,能夠無所顧慮地接受訪談。訪談過程中,

以同理心來進行訪談並觀察表情,期盼受訪問者能認真的表達所提問之各項問題 看法和感受。

本研究的訪談大綱經研究者初步擬定,分別請了對受刑人國中生子女有輔 導經驗的修女、導師及相關理論背景之人士,針對本訪談大綱提供專業的見解和 建議,確定訪談內容之適當性,以期提高本研究的效度。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在探究受刑人國中生子女在遭遇父親入監服刑後,對其學習歷程所 產生的生活適應不良,造成學習成就低落。為瞭解受刑人國中子女學習成就低落 之原因,研究者在進入本研究之前,有必要先進行相關資料之蒐集。本章節主要 從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兩方面,進行受刑人國中生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 的相關文獻探討與分析,用以建構出研究之架構。

本章共分四個部份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相關理論之 探討;第二節受刑人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第三節受刑人子女學習成就低 落相關研究;第四節受刑人子女安置措施之相關研究。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相關理論之探討

蕭瑞玲(2002)認為良好的生活適應是個體和生活環境交互作用達到和諧的狀 態。一般學者將它分為個人適應與社會適應。個人適應強調個人需求的滿足和環 境的滿意關係,社會適應是指人際關係的和諧(蔡承璋,2007:27)。

生活適應是人類每日生活不斷進行的活動歷程,但是要達到良好的適應並非 易事。因為它涉及一連串複雜的認知歷程,影響因素可能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 素、學校因素及社會(環境)因素等。本節將分為五個部分:一、生活適應的理論 基礎;二、生活適應的評量標準;三、標籤理論;四、危機樹理論;五、生活適 應的定義;茲分述如下:

一、生活適應的理論基礎

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種種適應問題的專家學者,大都從心理學的層面著手,

許多心理學家從人格形成的歷程去探討人類適應的問題,而對適應的本質有著不 同的解釋。不同學者在探討人對環境互動適應問題時,因其所持的角度與立場不

(22)

同,對於生活適應有不完全相同的論點與看法,本研究者以下分別就精神分析學 派、認知論、社會學習論、人本論、特質論等,來探討五個理論對生活適應的觀 點,分別敘述如下:

(一)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對於適應的判斷標準,乃視個體如何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種種 衝突力量的程度而定。他們認為具備良好適應能力者,是能夠從過去的奴役桎梏 中解脫出來之人。身心健康者,其心理能夠抓得住真實,且在一個具有社會成熟 水準以上狀況下與人交往,也能夠在潛意識衝突中自由地運作。弗洛依德(Freud) 認為人性觀是悲觀的,生命中註定遭遇焦慮、衝動與衝突,生命的目標是減低張 力,認為人類大部分的特質是遺傳而來的,但還是有部分是透過親子互動學習得 到的(陳正文等譯,2004:103)。

從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論探討物質濫用,認為個體在滿足願望與減少衝突,

是心理防衛機制的表現,個體經由對某類物質的過度使用來保護自己免於面對生 活的負面情境與伴隨而來的焦慮、憂鬱、孤寂感、罪惡感等負面情緒(李素卿譯,

1996)。

(二)認知論

依認知論「壓力與適應」的觀點,個體在處理某一獨特的壓力過程中,藉 本身的認知系統對壓力情境來做認知評估,再決定所採取的因應方式。持認知論 之學者認為「認知」乃是影響個體行為反應的決定因素。重點在個體面對一特定 情境的壓力時,對此情境所做的認知與評估。Werner 提出「自我歸因論」

(self-attribute theory),以歸因和控制信念的概念來詮釋個體對其成敗結果的解 釋,並透過此方式來詮釋對環境的知覺(淩平,2001:25)。Rotter 則提出制控觀 的概念,它是一個類化期望的形式,用來解釋關於增強來源的信念中的人格差 異。制控觀分為內外控觀念,內控-指增強來自我們自己行為的信念。外控-指增 強乃受他人、命運或運氣控制的信念(陳正文等譯,2004:531)。

(23)

Piaget 認為,適應的方法有二種,一為同化、二為調適。所謂同化,是指個 體以其既有的行為模式為基準,去選擇環境中的事物,或以既有的認知結構,去 辨認或解釋環境中的事物。所謂調適,則是指個體遇到新情境,而既有的行為模 式無法適合新事物的特徵時,或是說個人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經驗時,個 體就會改變自己既有的行為模式或認知結構與符合新的要求,藉以獲得平衡。換 言之,就是透過同化與調適以達到平衡狀態的歷程(引自周文欽,1991)。

由上述研究可得到認知論所持觀點就是個體對外在環境,會以自己的認知 做出對環境的反應。因此要瞭解挫敗行為,首先要知道挫敗者的想法與感受,先 要改變個體的思考和認知,才能改變他的情緒與行為。

(三)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強調觀察與自我調適。學者認為「適應」就是有能力去處理 周遭所接觸的環境,它常取決於學習的過程及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注重「引 發個體行為的情境」與「觀察學習的歷程」。在先天-後天爭議上,Bandura認為 大部分的行為(除了基本反射動作以外)都是學來的。先天因素是次要的,也認 為遺傳因素會影響所接收的增強物(陳正文等譯,2004:510)。個人經由觀察或 模仿,從他人的示範,在自己未發生任何行為時獲得學習成長的歷程,不須經賞 罰或增強的學習,即為觀察學習(陳正文等譯,2004)。

Rotter以外在增強與內在認知歷程說明行為,他認為行為的學習主要透過社 會經驗的信念(陳正文等譯,2004:522)。研究者認為國中生的許多行為不需經 過規範,只需經由同儕或家人的模仿過程中就可使行為改變,只要透過觀察別人 行為,瞭解行為的因果關係而學習適當之行為。適應良好者乃是成功的調整個體 與環境間的差異以達成和諧狀態的人。

Bandura(1997)認為人是主動性的,個體不僅能控制本身的期望和信念,而且 能經由努力去學習適應生活的各種問題。不適應是由學習的歷程中產生,乃個體 直接經驗的結果;個體可經由觀察學習、自我調適來處理適應的問題。適應是其 有因應環境的能力,個體有能力對環境事物作處理。因此,生活適應良好的人,

(24)

能面對外在環境變動的衝突,做出適當的反應,以滿足個人需求,並擁有良好成 功的人際關係。相反地,不適應的行為是從學習歷程中產生,他沒有能力對環境 事物做處理。所謂適應就是有能力對環境事物做處理,並與環境共建美好關係,

個人過去的經驗、學習或文化環境因素塑造各種適應的方式(引自李孟儒,2001)。

從社會學習論,研究者認為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潛能,只要改變和環境的因應 技巧,就可以改善不適應的行為。

(四)人本論

此學派認為人類行為受到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具有很大的可變性,若 能提供適宜的情境,給予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懷,則個體更能闡明其困難,進而導 向自我的實現。Maslow 提出人類與生俱有的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愛 與歸屬感需求、尊榮需求、自我實現,其呼籲讓心理學來解決現代社會的問題,

文明存在靠自己的能力,來發展完成的潛能,以達自我實現。Maslow對人性的 概念是樂觀的,強調自由意志、自覺的選擇、獨特性,有能力克服幼年經驗,以 及人性本善,人格是被遺傳及環境所影響,終極目標是自我實現(陳正文等譯,

2004:390-391)。

Maslow將個體的需求,分為五個不同層次,這些需求有其層次的順序性,

當底層需求滿足後,就會出現更上一層的需求,在一連串生命滿足與意義的內在 需求促進下,直到個體達成其階段性或一生的自我實現。而自我實現的人,應可 以達到較高的適應水準,但不表示他們完美無缺,只是他們能接受自己的一些缺 點,所以他們可以免於情緒困擾,讓行事及自我價值、自我概念一致(吳新華,

1996)。人本學派強調「人性自由」,視適應為有機體與生俱來的成長目標,主 張個體的自我意識隨時會影響個人所做的決定,使個體擺脫盲從和超越環境的刺 激,並充分的自我實現 (賴保禎等編著,1999),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對 於生命中的成功與失敗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陳正文等譯,2004:505)。總 之,能完成自我實現者,對生活的適應能力是較強的。

(25)

(五)特質論

特質論強調人格特質對個體行為和適應的影響力。Allport認為人格是個人心 理系統內的動態結構,決定特殊行為和思想。人格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強調遺 傳因數來解釋人格(陳正文等譯,2004:317-318)。Allport將人格定義為「個體身 心系統內的動力組織,以此決定個體對環境的獨特適應」,並依此衍生出下述五 項相關的概念。

動力組織,即人格是行為有組織的結合,而人格組織會不斷的發展與改變。

身心系統,即人格是由個體身體、心理兩方面交互作用下的結果。

決定,即人格是由決定性的傾向所架構形成的,而此傾向在個體行為和思 考上扮演著積極而決定性的重要角色。

獨特,即個體對於本身所面臨的環境之適應及處遇往往具有其獨特性。

對環境適應,即個體人格的發展是否良好、功能能否適切發揮,必須依據 此個體對其所處環境的適應情況而來論定,個體對環境的適應可包含主動和被動 的。適應歷程 (宋美慧,2008 ) 。因此可知特質論所指觀點就是個人適應環境的 能力取決於個人特質是否能因應環境。

綜上所述,從各家學派得知,精神分析學派重視個體處理日常生活之能力,

強調早期事件發生對晚期生活的影響;認知論者則著重在個體認知系統對壓力的 評估,面對壓力時因應改變的歷程;而社會學習論強調學習歷程及個體與環境間 的交互作用;人本學派強調自我意識覺醒與自我實現,重視個體成長歷程與執行 動機;特質論強調個體人格特質對於其自身行為和週遭環境適應的影響。

研究者發現各個學者對適應的論述不同,用各自的理論論述衝突,提升較 佳適應的解決之道,以維持個體和環境之和諧關係。

二、生活適應的評量標準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良好適應的個體在各方面都能持有和諧平衡的傾 向。茲將生活適應的良好指標具備條件特徵與評鑑標準分別敘述之:

(26)

(一) 特徵標準

Arkoff 歸納出四個適應良好的指標:(1)快樂與和諧:指個人對現實情境有 幸福、滿足感,同時能與環境維持均衡關係;(2)自我關懷:指個人能夠自我瞭 解、自我接納、自我認同、自我開放、自我尊重等;(3)自我實現:指個人能發 揮潛能並實現符合某一發展階段的任務,且其行為與人格能夠維持一致;(4)適 應現實環境:指個人能夠正確知覺外在環境,使自己自由、快樂的達到社會期望 (引自林雅鈴,2007:3)。

Kaplan 和 Stein 認為良好的生活適應要具備:(1)能瞭解自己的需求;(2)

尊重別人的需求;(3)富有彈性及挫折容忍力,對於行為能夠有所選擇等三個標 準(引自李文欽,2003)。

吳武典(1978)說明一個適應良好的人,通常具有下列特徵:(1)正向的自我 概念;(2)適當的表同他人,而不因此失去自我;(3)面對且接受現實;(4)知 覺場地富而可用。

劉焜輝(1982)認為適應良好者的標準有:(1)樂觀;(2)正式現實;(3)有 理想,生活有希望;(4)自信信人;(5)自尊尊人;(6)自助助人;(7)能夠控 制、發洩情緒;(8)能夠協調慾望或要求;(9)具幽默感;(10)對人、事、物 有興趣。

從以上學者對適應的說明,研究者認為一個具有良好生活適應的人,需要具 備正向、建設性的自我概念,而且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體認適應的意義與生活的 價值,對於他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必須給予尊重,還要會善於控制自我的情 緒及與他人融洽相處,最後還要能夠達成自我理想的實現。

(27)

(二)評鑑標準

柯永河(1971)從適應心理學的立場來說明衡量適應的標準,他認為要衡量一 個人的心理健康或適應之標準,應視環境壓力及性格強度兩者的函數而定,個體 在某一時期的性格強度,又是他在過去所有生活經驗的函數。一個人如果不滿意 自己的生活環境,便無法享受心理健康的喜悅。

吳新華(1996)指出,當個體處於衝突狀態時,便可能出現適應的異常,故衡 量適應之標準應從兩方面審查:1.個體能否採取解決的策略或行動,在特定的環 境下,採取最合適的方法以滿足需求。2.個體能否適當地調整環境的條件,以因 應自己的資質或需求。

黃堅厚(1976) 衡量標準認為有工作的滿足感,能夠將自己的智慧、能力從 工作中展現出來,獲取成就。有朋友滿足感的人,喜歡和人交往,並和朋友建立 良好的關係。

吳武典(1985) 衡量標準認為本身要能了解自己並接受自己,有良好朋友交 往關係,在工作上能勤於工作,和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面對現實,做有 效的適應。

三、標籤理論(labelling theory)

「標籤理論」是美國社會學學者貝克(Howard Becker)所提出,美國在 1960 年代初期,開始盛行「標籤理論」,對於實證犯罪學所認定的犯罪原因是受「遺 傳」及「環境」的影響,深表不以為然,而認為犯罪人實際上是遭受刑事司法機 關的貼上標籤所導致。一個人被貼上標籤後,便會產生烙印效應,並自我修正為 犯罪人的形象,開始脫離社會,加深本身的犯罪性,最後成為真正的犯罪人。標 籤理論源自於芝加哥學派的象徵互動理論,本理論強調社會群體之反應,對於個 人人格、心態行為之影響 (許春金,2009:387-390) 。

偏差行為者的產生是因為被附上標籤、認定、描述、強調,使其意識到自己 是偏離行為的過程 (引自齊力,2004)。我國經過官方標籤(逮捕、正式的司法審 判程度)的犯罪少年較一般少年傾向自我標籤、消極的自我概念、認同偏差及偏

(28)

差行為較多(李雅齡,1987)。而依據鄭世仁(1994),針對標籤理論相關概念進一 步的深入探討標籤理論之犯罪定義、標籤理論中差別執法之概念,及標籤之效應。

(一)標籤理論之犯罪定義

鄭世仁(1994)指出標籤理論是運用互動論來定義犯罪,不認同有「本質上犯 罪」之行為存在,偏差行為之所以「偏差」,完全取諸於他人的負面反應,而與 行為之本質無關,而是他人很成功地將規範和懲罰引用至「違法者」的結果。偏 差行為者是標籤很成功地被引用之人,而偏差行為則是被標籤為偏差行為者之行 為。

(二)標籤理論中差別執法之概念

標籤理論的影響之一,乃是法律的差別執行和引用至不同的團體,有利於經 濟強勢團體,而不利於經濟弱勢團體。標籤理論者認為,一個人受到法律追訴和 制裁的可能性,與個人的性別、種族及社經地位有關。員警較有可能逮捕男性、

少數團體的低階層者,而給予其他高社經地位團體特殊優渥的待遇。檢察官較有 可能起訴低階層犯罪者,低階層較有可能受到嚴厲的刑罰制裁(鄭世仁,1994) 。

個人的特性和社會之互動,是決定個人是否會成為罪犯,或受到何種處罰的 重要因素,而與違反刑事法無太大關聯。白領犯罪者常只是受到輕微的處罰(罰 金,而少被判入監服刑),但街頭犯罪者(如竊盜或搶奪等),則常受到嚴厲的處罰。

標籤理論學者認為法律不僅是被差別制訂,更是被差別地執行。因為法律有利於 強勢團體,而不利於弱勢團體,使得弱勢團體較易被標籤為犯罪或偏差行為者。

(鄭世仁,1994) 。

(三)標籤之效應

係依標籤理論為基礎,一個人受到標籤後主要有兩個效應產生: 1.烙記的產 生; 2. 自我預言的實現。

1.烙記的產生

社會烙印會讓人認為罪犯就是個罪犯,孩子的朋友,當他們的父母發現罪犯

(29)

的背景,他們會不再讓他們的孩子與罪犯的孩子一起,這是為人母最不忍心的,

也是許多母親希望隱瞞服刑的原因(引自王瑞婉,2006:7)。

烙記的產生是一種公共的譴責在標籤過程中是重要的角色,例如,犯罪者 在公開的審判程式中被定罪而判刑,目的要將犯罪人的烙記加在上面,並公開的 向社會宣佈犯罪人將自社會中被隔離。從此,他可能無法享有常人所有的利益。

此烙記則為個人的主要身分,該身分將會變成他的一個特徵,幾乎無法改變,似 乎無論如何努力,他將永遠會從事犯罪的行為。

一個受到烙記的人不再是完整的人,是一個受到玷污或損毀的人,是與我們 不同類的。當我們看到烙記的人時,多半認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會在我們身 上發生。我們塑造了「烙記理論」,對於個人的差異性有合理化的解釋,認為他 們對我們會造成影響。

2.自我預言的實現

心理學上有一種稱為『自我預言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現象(陳 皎眉等,2006),而在教育學上則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張春 興,2006:569)。「比馬龍效應」是指假如老師認定某位學生為「好學生」,經過 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終也會自自然然地成為好學生。因為「自我預言的實現」

增強了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刺激了學習動機,加快了成長速度。一個學生假如得 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他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但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 敗,結果通常就真的會失敗。

當外在的標籤力量逐漸強化時,如父母、朋友等對其有負面的標籤,學生或 行為人就會將自我的身分重新衡量。他/她也許會問自己說:我不那麼壞,為何 別人都要這樣標籤我?他們所說的,或許我的行為也會如他們所期望的。因此,

偏差行為將逐漸被放大,而實現了自我的期望。

本研究受刑人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經濟狀況、社會變遷、弱勢族群等,交互影 響著青少年。社會標籤影響著受刑人子女的生活,造成心理壓力,產生生活適應

(30)

不良,行為偏差,透過良好生活適應策略,能使受刑人子女學習成就上有所改善,

研究者想要探究社會標籤對受刑人國中生子女生活適應的影響。

四、危機樹理論

Mc Whiter(1998)提出「危機樹」(at-risk tree)的系統性架構,將相關連的危 機因素加以整合,從生態觀點來說明、澄清及分析兒童及青少年危機之成因和範 圍,包括家庭社經地位、政治現況、經濟現況、文化因素,及社會變遷等環境因 素都是危機樹的土壤(引自鄭寬亮,2006:26)。

家庭功能不良及學校環境限制是危機樹的兩支主根;個人特質缺陷屬危機樹 的樹幹;結交不良同輩朋友和社會適應不良是危機樹的樹枝;而所結成的果實就 是「危機青少年」。此一危機樹的概念架構促讓我們對危機邊緣學生有更為深入 的了解(引自鄭寬亮,2006)。

危機樹(學生主體)滋養的兩條基本的樹根是家庭與學校,個人特質是支持學 生成長的樹幹,社會群體是提供學生成長的養分,社會環境則是學生所根植樹的 土壤,樹枝則是學生的社會適應狀況,樹上的花朵或每顆果實則代表著個別學生 的成長(引自吳芝儀,2000b:54)。

家庭與學校的功能無法發揮時,樹根就無法順利吸收水分與養分,導致長出 不健康的枝芽。樹幹是學生個人特質部分,包括學生的智能、態度、行為、對環 境事物的看法與價值等。它來自於家庭社經地位的資助、學校正規教育的導正,

促使學生日後發展有良好的表現。

樹枝是學生的社會適應,樹枝發展的良否代表著學生社會適應的狀況。學校 被視為未來社會的縮影,學校是被保護的模擬社會,學生是在學校學習日後岀社 會的因應;現今社會急速發展,迫使學生與社會接觸頻繁,學生一方面接受學校 教育另一方面接受著社會的洗禮。健全的家庭保護著成長中的孩子,功能不彰的 家庭迫使孩子提前接受現實社會。社會適應的良寙直接表現學生日常的行為,不 當的同儕與外界刺激,促使學生產生不良的行為。

(31)

五、生活適應的定義

Schwebel、Barocasc和Reichman(1990)認為「適應」是個體為符合外在環境 的需求,藉由發展自身的技能、特質與行為,以達到成功、幸福和其他有價值之 目標的過程(引自李文欽,2003)。適應就是個人與自己本身、他人和外在環境交 互作用的和諧歷程或狀態。羅婉麗(2001)認為適應的意義可依其重點之強調,

區分為以下五類:(一)強調交互作用的歷程。(二)強調和諧的狀態或關係。

(三)強調心理健康。(四)強調品質、能力或方法。(五)強調壓力與因應行 為。

張春興(2006)所謂「適應」指個體為求利於自身生存,在心理機能上或心 理結構上產生改變的歷程。

郭春在(2001)生活適應指個體在融入所屬的家庭、學校、社區及工作場所等 生活環境時,為因應自然生活情境刺激與要求,而表現出所屬實足年齡團體所應 有的,符合社會大眾所期望的行為表現。

李文欽(2003)指出,「生活適應」是個體為了滿足需要因應週遭環境的要 求,藉由「同化」與「調適」的作用,達到個人生理、心理及社會的需求,調和 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趨於和諧一致的過程。

依據上述學者生活適應論述,研究者將從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定義、影響生 活適應之因素與受刑人子女衍生的問題三方面來說明。

(一)生活適應的定義:所謂生活適應是指在學習的歷程中,能夠滿足因應週遭 環境的要求,藉著「同化」與「調適」的作用,調和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達到和 諧的過程,期在學習成效上有所提升。

(二)影響生活適應之因素:從各學者皆認為學生生活適應會因背景因素不同而 有差異。研究者將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的影響從四方面因素說明:1.個人因素 2.

家庭因素 3.學校因素 4.社會因素。

(32)

1.個人因素

從(1)學生性別 (2)學生年級(3)學生自我概念去瞭解。一個人了解自 己的能力、條件,而且還了解自己的情緒與動機,不但欣賞自己、接納自己,且 能體認自己的價值,既能對別人施予感激,也能欣賞並接受他人的感情者則稱個 人適應良好(劉焜輝,1985)。

研究者認為個人生活適應,與個人身心健康的狀態,會互相影響著。也就是 生活適應的好壞情形,會反映出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態。

2.家庭因素

從(1)父母親管教態度(2)家庭社經地位去瞭解。一個人犯罪服刑,不只 是家庭還包括家庭成員皆受影響。學者一致地指出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人格形 成及行為養成最重要之基本單位,首推家庭,尤其是家庭之型態、特徵、環境以 及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與少年從小之互動情形最為關鍵(引自鄭瑞隆,2000)。鄭 瑞隆(2000)指出缺少父親的孩子在學業表現上是負面的。

研究者認為受刑人家庭無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觀點進一步指出受刑人 家庭子女的學業表現較一般家庭的子女差。因此,該觀點確實影響社會大眾對受 刑人家庭的看法。

3.學校因素

研究者認為從 1.教師因素 2.同儕因素去瞭解。家庭和學校是孩子所處時間 最長的二個場所,家庭是青少年人格養成、能力發展的起點,學校是改變他們後 續發展的另一環境。可以如此說,家庭之外,學校對青少年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對青少年成長過程來說,學校生活這階段是孩子學習過程中,很重要 的一個歷程。

4.社會因素

目前社會仍不自覺地替受刑人的家庭烙印上有罪的標記(Kemper&Rivara

(33)

(Breen,1995)。當人們提到「受刑人家庭」時,心中所想的往往是:惡有惡 報、避之唯恐不及、認為全家人一定都有問題,而沒考慮父母受刑對子女生活、

就學產生影響,甚至於結束學業等等(引自王瑞琬,2006)。

根據洪娟娟(1997)的研究,受刑事件儼然成了家中的禁忌、不可談論的話 題,不論子女是否知道父親受刑一事,所有她個案的受訪者都表示子女並不會主 動詢問、討論此事。對外,它是一個不可告人的「家庭秘密」。基於「自覺丟臉、

家醜不外揚」和「別人會看不起你」等原因,受刑人家庭通常合力守著這個秘密,

不主動告訴別人。

(三)受刑人子女衍生的問題

受刑人家庭,會因家人犯罪服刑,可能造成經濟問題、親子關係問題、犯罪 問題、社會人際關係問題等。根據Cunningham(2001)研究發現,兒童或青少年 因父母犯罪入獄受到下列影響:(1)生活照顧改變(2)無辜的受害者(3)缺 少和父母親的接觸和聯繫 (4)對行為與情緒的影響(5)父母親入監服刑會增 加兒童受到虐待及被忽略的機會(6)受刑人子女在過程中背負超過其年齡的負 擔,因父母服刑孩子成為無辜的受害者,在對情緒、行為、價值觀、態度將造成 傷害,也增加孩子未來的犯罪可能(引自林淑玲,2004)。

研究者認為受刑人的子女成為青少年罪犯的機率比一般家庭青少年要高,因 此,引導父母管教子女的正確態度與了解受刑人子女的家庭環境,將可減少孩子 犯罪問題的產生。

綜合以上論述本研究認為除了出生的家庭、生活的社區環境之外,學校的學 習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孩子沒辦法選擇出生的家庭,更難以改變生活社區的環 境,相形之下,學校的教育所能主導的「學習」環境便成為孩子唯一的希望。因 此,本研究將其影響因素從學校方面來探討。

(34)

第二節受刑人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本研究擬探討受刑人國中子女對學生學校適應狀況的影響,是以,研究者在 此擬探討影響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的因素,期能對「學校生活適應」一詞更為瞭解。

以下分別敘述之。

張春興(1994)學校生活適應係指個體為與其學校生活環境保持和協狀態所 表現的各種反應,藉以維持身心和協愉快的過程。本節將從學校生活適應類型與 影響學校生活適應的因素來探討。

一 、學校生活適應類型

陳貴龍(1987)將適應分為接納自我、接納他人、環境適應三項。吳新華

(1991b)將適應分為親和力、社交技巧、社會適應、功課與遊戲的適應、生活 的目標、行為不成熟、情緒不穩定、不適應感、器官自卑感、神經質等十項(蔡 承璋,2007:30)。

研究者將從學校生活從四方向探討(一)學習適應:學校學習意願的低落不 想上課(例 如英文、數學)…(二)常規適應:學校與班級規範要求,上課不能 隨意說話或出怪聲、不可走動;發言要舉手、輕聲細語說話;班級規定、學校校 規的遵守;學生不可以打架、要服從老師指導並能表現誠實的行為;在生活常規 上的適應問題。(三)人際關係適應(含師生、同儕關係):包括師生與同儕關係,

如對老師的喜愛程度、有無好朋友等;同學間是否小團體產生?同學被邊緣化?

或是會有不想上課、翹課情形的發生。(四)自我概念適應:可能會因為家庭因 素,單親、或隔代教養、或家長忙於家庭生計,沒時間照顧督促小孩,學生生活 脫序,造成學生內心壓力(經濟困難,學費繳交不出來),此時若同學、老師之間 無法給予適度的協助幫忙,會讓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研究者依此四個方向對二 位學生及母親訪談,期能從訪談資料整理與相關理論文獻分析,瞭解受刑人子女 學習低落之因素。

(35)

二、影響學校生活適應的因素

研究者針對影響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的因素進行研究,其相關文獻有很多。從 羅婉麗(2001)研究中指出,學校環境、年級、課業學習及教師間的互動都會影 響孩子生活適應狀況。李文欽(2003)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論述也發現,不論是個 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或是人際因素,任何一種因素對適應行為都產生重 大的影響。

有不少的受刑人在入獄前,家庭的關係就已存在不少問題;當受刑人入監服 刑後,其家庭關係更是瀕臨破碎的邊緣。受刑人本身就是在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中 長大,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適當的照顧;在社經地位偏低或環境較複雜的情況下,

容易走上犯罪之路。服刑事件使得受刑人與家人隔離之後,家庭關係即面臨很大 的考驗;這樣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亦容易對其他的家庭成員帶來負面的影響(周 慶芬,1998)。

根據上述學者對影響受刑人子女學校生活適應的因素,本研究將其分為如下 幾項:(一)個人因素:如個人年齡、性別、智力、舊經驗、特質等。(二)家 庭因素:如父母教育態度、親子關係、家庭社經背景等。(三)學校因素:如同 儕關係、教師教育態度、學校環境等。

因此,研究者認為國中學生成長這段時期相處最久的就是父母和學校老師,

這兩者也正是模仿的對象,所以不論是父母或教師,多宜採取積極鼓勵、關懷和 民主的方式,少用權威、放任及拒絕等等消極性的行為,如此才能對青少年的生 活適應行為產生正面的幫助。

(36)

第三節 受刑人子女學習成就低落相關研究

本節將從學習成就的定義與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來探討。

一、 學習成就的定義

所謂的「學習」是指個體經由訓練反覆練習或經驗累積,使其行為或行為潛 勢產生較為持久的改變歷程;而「成就」是指個人的先 天遺傳基礎,加上後天 環境努力學習的結果,使得個人在某方面所表現的實際能力(張春興,1998)。

行為主義往往把學習定義為由經驗所引起行為的持久性變化。

黃富順(1974)認為國中在校生,所指的學習成就就是學業成就,是指學生 在學校裡,經由一定的課程、教材,透過學習後所得的知識和技能,通常是以學 校考試成績或由學業測驗上所獲得的分數代表之。

張春興(1989)認為成就一、指個人或團體行動之後,能夠成功地達到所欲追 求的目標。二指在某種領域(如某一門學問)達到某種成功的水準(如獲獎)或程度 (如得學位) 。三指在學業成就測驗或職業成就上得到的分數。綜合上述,學習 成就乃係透過學習歷程獲致較為持久性的行為結果。

二、 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

有關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王文科(1991)認為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分為內在 因素與外在因素;所謂的內在因素是指個體的智力、動機和人格;外在因素包括 教學方法、學習團體及教師的影響。陳怡華(2000)以為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大 致分為個人因素,包括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等以及環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

學校因素、社會因素等。

王財印(2000)則將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分成四方面:(一)為身心因素,包 括學生健康狀況、智力、性向、動機、適應等;(二)為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環 境、結構、管教方式;(三)為學校因素,包括學校環境、教學內涵、教師特質、

期望等;四為社會因素,包括社會結構、文化、經濟等。廖仁藝(2001)認為父母

(37)

的教養方式、父母的教育價值觀、父母的教育信念和家庭氣氛,都會影響學生的 學習成就。

綜上所述,研究者將受刑人子女影響學習成就因素歸納如下:

(一)個人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居住地、喜歡科目。

(二)學生家庭資料:包括家庭結構、父母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社經地位、父 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教育期望及家庭讀書、生活環境。

(三)班級結構:包括人數、編班情形、班級氣氛。

第四節 受刑人子女安置措施之相關研究

本節從生活適應的角度看,學校對受刑人子女學習成就的影響,以下將從政 府政策制定、教育輔導措施、生活上的安置和學習上的安置四項方式進行說明:

(一)政府政策制定

教育部於 2000 年推動學習型家庭方案,教育部認為所謂學習型家庭,除了 一般家庭對象外,也應該規劃其他類型學習型家庭的推動,包含雙生涯家庭、受 刑人學習家庭、單親學習家庭、隔代教養學習型家庭等等。就受刑人學習家庭而 言,希望透過學習型家庭之倡導,化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父母親的缺席或 在祖孫間教養的各項因素下,造成個人或家庭問題,以奠定一個美好的家庭,並 依據特殊族群之問題加強解決(教育部,2000)。

(二)教育輔導措施

針對隔代教養孩子的心理需求、情緒方面的輔導,透過專家的協助,導正孩 子偏差的觀念與行為。同儕互動上,透過模仿學習的策略,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 對象模仿或相互影響。其次,在老師方面,由專業的人員,如社工師、心理輔導 人員等,協助老師一起幫助隔代教養的孩子,鼓勵孩子多參加輔導團體的活動,

(38)

並能定期接受諮商,藉由社會資源提供良好的輔導與協助(張耐,2002:43;梁 雅舒,2000:38-39)。學校教師提供心理輔導,介入家庭中,並建立社會系統,

協助孩子學校的適應,教師定期到家中訪問瞭解並給予協助,藉家庭訪問瞭解孩 子在學校發生的問題,並鼓勵他能和其他同學成為好朋友,來幫助彼此互相成長。

(三)生活上的安置

1. 寄養家庭:台灣世界展望會自民國 80 年起,接受台北市社會局委託辦理家庭 寄養服務,協助遭逢家庭變故的兒童及少年獲得暫時妥善的生活照顧及教 養。世展會徵求寄養家庭 推動一里一個。

2. 中途之家:「基督教恩福會」在 2004 年 11 月,正式成立全國性的「社團法人 中華民國恩福會」,以法人型態正式與公部門與接觸,並透過組織性的運作,

結合社會資源,幫助更生人與吸毒者重新站起來,面對新的人生,幫助這群 幾乎被社會遺棄,甚至可能危害社會的吸毒者 ,開始新人生。

(四)學習上的安置

1. 東區職訓:民國九十三年一月起公訓性質改為民間團體組織,從事相關就業 訓練事項。

2. 建教班:「建教合作」的目的在於使你完成高中階段學業時,可望成為該企業 全能技術人員,也一舉完成「習藝」、「升學」、「就業」三個 生涯大計。

因此研究者透過受刑人子女生活適應學習成就相關的理論內涵,得知有效的 學習策略,能讓學生得到良好的生活適應,無效的輔導可能造成學生喪失信心。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章基於研究目的及考量方法的適切性,採用訪質性方法。進行研究中為配 合實際情境,資料的取得方式以訪談和文獻分析為主,期能深入瞭解受刑人國中 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原因、過程與結果。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方法;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程式;第五節資料分析;第六節研究倫理等六個部份。茲分述 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前述研究設計,研究者將蒐集國內外相關探討之文獻,擬清研究意函,形 塑研究概念,確定概念後,研究者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主題,並溝通配合事項與 研究的對象,進入研究職場統整檔資料。受刑人國中子女因背負社會、同儕團體 異樣眼光與歧視,生活適應上造成不正常的作息,在學校課業不努力。研究者針 對學生在學校課業不努力、透過學校輔導室、更生保護會未成年行為給予協助保 護。

本研究的架構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及文獻資料分析與透過和受訪 者深度訪談來進行本研究,最後提出本研究架構如圖 3-1-1。

(40)

圖 3-1-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主要探討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之因素,透過文獻 與資料整理分析以及使用訪談大綱訪談法來蒐集資料,藉以達成瞭解受刑人國中 子女生活適應相關訊息,包括學習成就低落之原因,協助措施及生活適應困境與 解決學習成就低落的合宜策略,最後經過資料整理分析後獲得結論與建議。

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 學習成就低落因素之探討

在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之原因

學習成就低落之協助措施

面臨的困境與提出解決策略與建議 文獻探討

1.資料蒐集 2.資料統整 分析

訪談法 1.編制訪談 大綱 2.訪談個案

訪談及探討結果資料之分析

結論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訪談法,作為主要資料的來源。資料的蒐集考量研究目的研究對 象的背景採用訪談大綱進行資料的蒐集(訪談大綱如附錄一)希望以此方式瞭解 受訪者生活適應上的問題。本研究選擇透過文獻分析及訪談二種方式作為研究工 具及蒐集資料,所蒐集資料作為後續分析之依據。

本研究以受刑人國中子女二個個案為主要研究對象,採訪談研究法,希望 藉由客觀角度來詮釋受訪者對事實的呈現。採用訪談方式,藉訪談大綱,對受 刑人國中子女進行每人每次 30 分鐘訪談。訪談時研究者盡可能使用最少的提示 與引導,鼓勵受訪者在沒有限制、舒適且安全無慮的環境,就主題自由地談論 自己的經驗、經歷、看法和意見,希望藉此增加資料蒐集的多元性與瞭解受訪 者對研究問題的真正想法與態度,並發展出合理之結論。提供合宜的策略方法,

以加強資料呈現的完整性。訪談程序如下:

一、聯繫受訪問者,訪談地點尊重受訪問者的個人需求,方便及不受干擾為原 則。

二、訪談前先瞭解受訪者的背景資料,注意訪談技巧和方法。

三、讓受訪問者充分表達意見和想法,告知訪談研究的必要性和對內容之保密。

四、訪談時,現場實際問答進行速記,並保持中立立場進行適當的提問。

五、訪談後立即整理訪談內容,並製作成訪談逐字稿。

六、反覆閱讀逐字稿,找出需要補問之問題,邀受訪問者進行再次的訪談。

七、最後再整理完成逐字稿編製。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質性研究強調研究者自身要融入情境,親自蒐集重要資料,所需耗費的時 間、人力和物力相當可觀,所以研究現場的大小範圍有先天的限制(高敬文,

1999),而且本研究的目的並不是建立在廣泛的推論,而是在深入暸解受訪問者 生活適應過程與學習低落原因。因此在研究計畫之初沒有設定訪問的人數,進行 持續訪談,以沒有新的主題出現,才停止尋找訪談者。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與邀請

質性研究的樣本選擇重點在於可以提供「深度」與「多元社會實狀之廣度」

的資訊內涵(黃文卿、陳晏州,1998)。因此,本研究採用個案學生,進行訪談。

受訪問的學生,從自身的學校環境與家庭生活圈開始向外擴張尋找。由於研究者 為學校教師,學校班級就有學生正符合本研究的對象 。研究者在權衡研究品質 及自身人力、物力上的限度等雙重考量下,決定以受刑人子女二個國中個案為研 究對象訪談,並搜集文獻相關理論及前人對受刑人子女國中生活適應之研究相關 結果,做分析探究。

二、研究對象之描述

基於對被研究者資料保密不外洩的考量,本研究將使用代碼來稱呼受訪者。

茲將本研究之受訪者背景資料整理如表 3-3-1。

(一)S1 同學

從家庭脈絡背景資料來看,兩個家庭均在父親入獄以後,家庭養護功能喪 失,母親和父親均離異,其中 S1 同學為國中八年級學生,母親為台灣人在冷飲 店擔任店長職務,父親因性侵害判刑先後四次入獄服刑,家中有一位妹妹,就讀

(43)

國中七年級。所以個案 S1 同學為原先暫時性的單親家庭轉變成正式的單親家庭。

(二)S2 同學

S2 同學為國中七年級學生,母親為中國廣東人,父親早期到中國大陸工作,

結識母親而結婚,生下 S2,直到 4 歲,曾與母親回台灣探視受刑父親,而後又 回大陸居住,直到七歲在大陸念小學一年級父親再到大陸接母子回台灣,再重讀 台灣的小學一年級。父親因吸毒判刑多次被關,學生是家中的獨子,父親因入獄 與母親離婚,所以為單親家庭。

本研究藉由學生資料背景,得知二位學生都是單親家庭無辜的受害者,透 過對孩子的瞭解,瞭解學習低落之原因,提供協助措施與學習困境的策略,期能 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效。

表 3-3-1 受訪者背景資料

受訪學生 S1 S2

性別 男 男

年齡 13 12

家庭人口數 4 3

家庭狀況 單親 單親

受刑人 父親 父親、叔叔、祖父

犯案罪名 性侵害 煙毒犯

服刑年份 2008 年 2009 年 父母離婚年份 2008 年 2009 年

備註 母親為台灣人 在飲料

店工作

母親為大陸籍 在早餐店工作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程式

在質的研究方法中,本節分為研究工具與實施程式。

壹、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除了研究者外,還包括:學習活動作息表、訪談大綱、

告知受訪者訪談資料是保密的、錄音筆的錄音、訪談手劄等。此外,為使受訪 者能夠精確的表達所想要回答之事,避免影響訪談後資料分析的準確度。茲將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分述如下:

一、學習活動作息表

從下述一天的作息表內敘述,瞭解個案學生的生活。在校與假日白天活動 作息表3-4-1,回家活動晚上作息表3-4-2。

表 3-4-1 在校與假日活動白天作息表

時間 S1:活動內容上學 活動內容假日 S2:活動內容上學 活動內容假日

07:30~08:25 早自習看書 睡覺 早自習看書 睡覺 08:25~09:10 上課 吃早餐 上課 吃早餐 09:10~09:20 下課 做家事 下課 做家事 09:20~10:05 上課 做家事 上課 做家事 10:05~10:20 下課 玩電腦 下課 做家事 10:20~11:05 上課 玩電腦 上課 做家事 11:05~11:15 下課 玩電腦 下課 陪母親聊天 11:15~12:00 上課 玩電腦 上課 陪母親聊天 12:00~12:30 吃午飯 吃午飯 吃午飯 吃午飯 12:30~13:15 午休 休息 午休 看電視

(45)

13:15~14:00 上課 休息 上課 看電視

14:00~14:10 下課 國小打球 下課 騎腳踏車或打球 14:10~14:55 上課 國小打球 上課 騎腳踏車或打球 14:55~15:05 下課 國小打球 下課 騎腳踏車或打球 15:05~15:50 上課 國小打球 上課 騎腳踏車或打球 15:50~16:05 下課 國小打球 下課 騎腳踏車或打球 16:05~16:50 上課 國小打球 上課 回學校

表 3-4-2 回家活動晚上作息表

時間 S1:晚上活動 S2:晚上活動

16:50~17:30 放學 自由活動

17:30~18:00 騎車回家 自由活動

18:00~18:45 放下書包 洗餐盒洗澡 洗澡 吃飯

18:45~19:10 看電視 吃飯簽聯絡簿 洗衣服

19:10~19:40 玩電腦 晚自習

19:40~20:10 玩電腦 晚自習

20:10~20:40 看書 晚自習

20:40~21:10 睡覺 自由活動

21:10~22:00 睡覺 睡覺

22:00~22:30 睡覺 睡覺

22:30~24:00 甜蜜夢鄉 甜蜜夢鄉

數據

圖        次
圖 3-1-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主要探討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之因素,透過文獻 與資料整理分析以及使用訪談大綱訪談法來蒐集資料,藉以達成瞭解受刑人國中 子女生活適應相關訊息,包括學習成就低落之原因,協助措施及生活適應困境與 解決學習成就低落的合宜策略,最後經過資料整理分析後獲得結論與建議。 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 學習成就低落因素之探討 在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之原因 學習成就低落之協助措施 面臨的困境與提出解決策略與建議文獻探討 1.資料蒐集 2.資料統整   分析 訪談法
圖 3-4-1 本研究實施流程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temperature angular power spectrum of the primary CMB from Planck, showing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seven acoustic peaks, that are well fit by a simple six-paramete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In the present work, we confine our discussions to mass spectro metry-based proteomics, and to study design and data resources, tools and analysis in a research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and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nd out the Business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ur study

In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for each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a)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n evaluat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interview and AHP in order, it comes out that this research can describ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recession and the investment intentions, and this will help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