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幹 校 六 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幹 校 六 記 "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幹校六記

69

幹 校 六 記

作者簡介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1911 年生,1932 年蘇州 東吳大學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研讀外國語文,因而 與錢鍾書相識,1935 年結婚,同到英國留學,1938 年秋回國。

回國後,曾任上海震旦女子大學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 學西語系教授。1949 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研究員。

1966 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錢、楊二人被指為「學術權威」, 分別在 1969 年 11 月及 1970 年 7 月下放到河南省的「五七幹 校」,至 1972 年 3 月同批遣送回北京。1980 年楊絳追記這段日 子的生活,寫成《幹校六記》。

作品背景

《幹校六記》的書名和篇目,都源自清乾隆、嘉慶年間沈 復的《浮生六記》。《浮生六記》記述作者的日常生活瑣事,以 及與其妻芸娘的鰜鰈情深,其中《閨房記樂》和《閒情記趣》

兩章,均為世人樂道。錢鍾書在書前小引說:「『記勞』,『記閒』,

記這,記那,那不過是這個大背景的小點綴,大故事的小穿插。」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如何以小點綴反映大背景,以小穿插說出 大故事,這也是閱讀本書的趣味所在。

文革期間,政治混亂,批鬥無日無之。在政治的最上層,

這本來就是一場奪權的運動,彌漫全國的,就是互相猜疑、互 打報告,乃至於文攻武鬥的一種局面。在這場運動中,人性的 尊嚴不但盡失,也受到了極大的扭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 最慘痛的一頁血淚史。但我們讀《幹校六記》,卻讀不到對這種 不合理現象的強烈控訴和譴責,字裡行間只是平和的語調,或 頂多是一點點淡淡的無奈和婉轉的諷刺。只是,在仔細咀嚼後,

也許會嘗出一點辛辣的諷剌意味。

(2)

中六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

70

內容大要

「六記」的首記是「下放記別」,寫下放幹校的別離之情,

帶出政治運動對人性和生命的殘害。1969 年 11 月,楊絳本來打 算和錢鍾書吃一頓壽麵,慶祝錢鍾書的虛歲六十歲生日,但等 不到生日,錢鍾書就得下放了。次年七月,楊絳也下放幹校。

送別錢鍾書,有楊絳和女兒、女婿;楊絳下放時,就只有女兒 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已在一個月前自殺。得一因為不能捏造名 單害人,含恨自殺。火車開行後,車窗外已不見女兒的背影。

楊絳這樣寫:「我又合上眼,讓眼淚流進鼻子,流入肚裡。」

第二記是「鑿井記勞」。楊絳被分配在菜園班,每天早出晚 歸,集體勞動,又參與掘井的工作,產生了「合群感」,從而有

「我們」和「他們」的分別。「不要臉的馬屁精」、「雨水不淋,

太陽不曬的」、「擺足了首長架子的領導」,是「他們」;「我們」

則包括各派別、受「我們」看管的人。這種階級感情,不是基 於各人的階級背景,而是基於人性。但在貧下中農的眼中,「我 們」又變成了「他們」,農民對幹校學員都很見外,還常常把他 們種的菜和農作物偷去。這種對農民的輕輕諷刺,當然是在文 革事過境遷之後才能宣之於口的。

第三記是「學圃記閒」。在幹校的工作其實不太艱苦,就是 單調,或者是擔尿挑糞等知識分子從來不會主動接觸的勞動。

楊絳專管菜園,菜園距離錢鍾書的宿舍不過十多分鐘的路。錢 鍾書看守工具,楊絳的班長常派她去借工具,於是,「同伴都笑 嘻嘻地看我興沖沖走去走回,借了又還。」錢鍾書的專職是通 信員,每天下午要經過菜園到村上的郵電所。「這樣,我們老夫 婦就經常可在菜園相會,遠勝於舊小說、戲劇裡後花園私相約 會的情人了。」他們在風和日麗時,就同在渠岸上坐一會兒,

曬曬太陽;有時站著說幾句話就走。錢鍾書平日三言兩語,斷 續寫就的信,就在這時親自交給楊絳。楊絳陪錢鍾書走一段路,

再趕回去守菜園,「目送他的背影漸遠漸小,漸漸消失。」傳統 戲曲中的才子佳人相會後花園,在這裡有了新的演繹。

第四記是「小趨記情」。「小趨」是一頭黃色的小母狗,在 人與人之間難以建立互信的日子,與狗倒能發展出一段真摯的 感情。這頭瘦弱的小狗,因為得到楊絳和錢鍾書的一丁半點食

(3)

幹校六記

71 物救濟,就成為他們忠實的朋友。後來幹校搬家,狗不能帶著 走。有人傳話說,他們走後,那小狗不肯吃食,又跑又叫,四 處尋找。錢鍾書說,那狗也許「早變成了一堆大糞了」,楊絳則 認為,「也許變成一隻老母狗,揀些糞吃過日子,還要養活一窩 又一窩的小狗。」人與狗的境況何其相似?

第五記是「冒險記幸」,記三次冒險的經歷。其中一次,楊 絳在滿地爛泥的雨天隻身奔去看錢鍾書。荒天野地四水集潦,

幾經磨難,冒險過河,總算到了錢鍾書的宿舍門口,錢鍾書大 感驚訝,急催楊絳回去,楊絳也只是逗留一會,又隻身而返,

路上的危險也就自不待言了。楊絳這種「私奔」,當中包含了多 少情意?這種情意用平常的語調道出,也就更見深厚了。

第六記是「誤傳之妄」。一次錢鍾書聽聞自己將獲遣送返 京,結果只是謠傳。楊絳自然十分失望,她想到去留的問題,

便問錢鍾書,當初如果離國,豈不更好,錢鍾書斬釘截鐵的說 不,他引柳永的詞自喻,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 憔悴」。幸而二人最後還是一起獲准返回北京。

藝術特色

這部作品,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學「怨而不怒」的宗旨。楊 絳和錢鍾書的遭遇,雖然比不少受批鬥的知識分子要好得多,

但到底是一種屈辱,也是人才的浪費,楊絳談到這段經歷,並 沒有激情的吶喊。這倒能引導讀者反省事情背後的意義。

雖然說作者怨而不怒,但在字裡行間,還是對人性的醜惡 有所諷刺,每多言外之音。如「小趨記情」一章,隱然處處以 狗和人相對照,人不如狗的婉諷躍然欲出。那種亂世中人與狗 互相依傍的情意,也令人感動。又如「鑿井記勞」一章,對農 民似有所不滿,但如果認為這就是對農民或「農民性」的鄙視,

無異落入「唯階級論」的窠臼。作者想說的,其實是人的賢愚 好壞,並不應由其出身階級等先天因素來決定。

此外,書中寫夫婦之情十分細膩,這種情,也是在字裡行 間表達,而沒有甚麼激情的愛的宣言。在這六記中,楊絳處處 顯出對錢鍾書的關懷和了解,在「冒險記幸」中,為了見錢鍾 書一面,楊絳便不惜冒上生命的危險,在回憶中這些險境都寫

(4)

中六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

72

得稀鬆平常,但如果設身處地,回到當時境況,命懸一線的險 狀,其實令人不寒而慄。

教學建議

1. 錢鍾書在小引中代楊絳痛罵了一些埋沒良知的人,但楊絳 對自身的經歷和所受的屈辱,卻寫來稀鬆平常,教師可引 導學生比較二人的寫作風格。

2. 請學生逐章探索,引例說明本書的藝術特色:

Ÿ 怨而不怒 Ÿ 言外之音 Ÿ 寫情細膩

並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或自行發掘各章蘊涵的情意,從而 引發討論。

3. 楊絳後來寫過一篇《從「摻沙子」到「流亡」》(見《從丙 午到流亡》),提到文革期間與一對「革命男女」同屋共住,

備受對方欺壓,終因一次衝突而「大打出口」,楊絳把女的 咬了一口,錢鍾書更掄起厚木板向男的打過去。這種「暴 力」的表現,與《幹校六記》中兩人溫柔敦厚的形象,不 啻天淵之別,可讓學生對照閱讀,思考人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每天庸碌的忙碌著生活的我們,總是不 斷得在為了別人的眼光而奮鬥著。然而,真正在乎我們的人的想 法卻經常得被我們忽略,家人之間是一種微妙而親密的連繫。就

[r]

4、彼得大帝引進哪一種新稅制,造成俄國社會貧富兩大階級,一個是廣大的農奴階級與另一個則是 生活優渥的仕紳地主階級?A.人頭稅 B.戶稅 C.耕地稅

然而, 筆者認為, 我們在此不應把所說 的普遍性看成是一種絕對的同一性, 勿寧說, 這正是個體性與普遍性的一種辯證統一: 儘 管各個個體的認識活動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但是,

所有屬於最高級別的人都不必再猜拳,而其餘屬於相同級別(非最高級別)的人,兩

• 長久的結合體,就是那種與〝自我〞相關的包含

(X)周哈理窗(Johari Window)所謂的背脊我,是指自己不知道而別人也不知道的秘密部分,就 像高高的背脊一樣讓人看不清也看不見。 (參見

Keywords: Personal Advertisement Recommendation, Click through Rates, Context-awareness, Contextual Information, Fuzzy I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