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 之研究方法主要採訪談法,並輔以文件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 之研究方法主要採訪談法,並輔以文件分析"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描述研究架構與方法的設計;第二節說明如何選擇 研究對象;第三節說明蒐集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方式;第四節說明研究實施效度的 建立。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的設計

壹、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研究者擬訂本研究架構如下圖 3-1。

在研究實徵方面,主要採訪談法,另輔以文件分析做為資料補充及研究佐證。首 先,蠡探臺灣本土教育的理念及內涵;其次,闡述臺灣推動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政 策的興革與發展情形;再次分析與檢討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復次 歸納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做出結論 與相關建議。

(2)

圖 3-1:研究架構圖

貳、研究方法的設計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本土教育的理念、推動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現況與問 題、影響因素,並針對課程改革之重要議題進行評議。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 之研究方法主要採訪談法,並輔以文件分析。茲針對研究方法在運用上的設計進 行說明。

訪談法(interview)通常被視為一種蒐集資料的技術,但同時它早已被視為 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有其發展的歷史演進與理論基礎。它不只是一種問問題和 回答的方式而已,在應用的過程中尚包含有多樣化的運用型式,最常見的是針對 個別受訪者,採面對面方式,進行言語上的詢問和回答;此外,另有團體式的訪 談,或採 email 或電話等方式蒐集訪談意見(Fontana & Frey,2000: 645)。

訪談就像是與人們對話的歷程一樣(Kvale,1996),透過與人們在言語上的 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之研究

歸納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與影響因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分析與檢討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 瞭解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政策興革與發展

蠡探臺灣本土教育的理念及其內涵

(3)

意見交流,彼此間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並建構出雙方都有意義的社會 事實,因為當訪談者在提出問題時,就等於為受訪者提供了一個意義建構的機 會,而受訪者的回答,不論是回憶或事實的描述,都是對事實或意義的重新建構。

因此,透過訪談可以清楚地瞭解受訪者的價值觀念、情緒感受、及行為規範,藉 以探討其過去的生活經歷及其對個人的意義(陳向明,2000:168-170)。

Kvale(1996:3-4)曾經將訪談比喻成採礦或旅行,訪談者就好比是一位採礦 工人或是旅行者。以前者為例,因為許多知識就好比是埋藏在地底下的珍貴礦 石,正待礦工去開採,開採後也還必須經過層層的鑄煉過程方能取其精華。許多 知識的實質意義正是可以透過訪談的歷程逐步地加以尋得。再以後者為例,旅行 是返家的旅程,旅行者在踏查許多不同的城市,飽覽明媚風景之餘,有時還可發 現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城市而感到驚奇,旅程期間也透過和當地居民的對話,分 享了許多關於他們生活中的小故事,或許中途偶爾也會迷路,但最終仍能尋找到 回家的路。在這趟旅程中,旅行者不僅得到許多新的知識,同時促使自己原先對 於若干知識或是「理所當然」的想法或價值觀產生改變,藉由和他人的對話更是 得到了新的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任何一項研究之初需要先規劃出應有的計畫與 步驟。一般來說,應用訪談法的流程大抵可分成以下七項:(一)設定訪談主題,

研究者必須先描述研究主題的相關概念及研究目的,先詢問研究者自己:「你要 研究的是什麼?」、「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然後再導向「你如何進行研 究?」(二)設計訪談的研究計畫;(三)實際進行訪談;(四)將訪談結果譯成 文字;(五)整理與分析各項訪談資料;(六)檢核訪談發現的結果,以提高其信 度和效度;(七)撰寫研究報告(Kvale,1996: 88-89)。

基於上述,本研究採用訪談法主要基於以下二項考量:其一,由於臺灣本土 教育的意涵與個人的生活經驗及主觀詮釋的關係密切,故無法以量化的調查問卷 加以取代,必須透過訪談方式蒐集對話歷程中的各種語言資料,藉以瞭解研究對 象是如何解釋本土教育的意義,以及對於本土教育的相關議題如何進行評議;其 二,本研究為瞭解推動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現況、問題及影響因素,原本規劃採 參與觀察法進入研究現場實際瞭解,惟受限於研究時間及人力,於是改採訪談 法,尋找熟悉研究現場之現況與問題的重要報導人,藉由訪談達到相同的研究目 的。

訪談法做為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其方式大抵可分成「結構性的訪談」「半 結構性的訪談」和「非結構性的訪談」等三類。結構性的訪談方式主要係由研究 者提出「封閉式的問題」(closed-ended questions),讓受訪者在限制的範疇裡回 應訪談者所提問的問題,藉以蒐集特定問題或假設的資料。非結構性的訪談方式

(4)

則是由研究者擬訂「開放式的問題」(open-ended questions),不設定問題的型式,

也沒有一定的回答順序,給予受訪者可以自由地回應問題、詮釋問題或提出各種 想法和意見(Fontana & Frey,2000)。至於半結構性的訪談方式,則是由研究者依 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擬訂訪談大綱及「半開放式的問題」,以此做為訪談時 的參考方向。訪談過程中,一方面由研究者引導整個訪談方向及進度的進行,但 另一方面,也儘可能讓研究對象能主動提出各種想法和意見,是以,訪談的問題 和焦點隨時進行不同程度的修正,但始終仍圍繞在固定的研究問題題綱之內。為 符合本研究之需要,故決定採半結構性的訪談方式。

綜上所述,本研究一方面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文獻分析的結果,另 一方面則參酌研究者定期參加指導教授所召開的論文研討會議所得意見,擬訂半 結構式的訪談大綱與問題,然後尋找合適的研究對象,採面對面晤談或電話訪談 等方式,希能透過與教育部相關業務負責人、本土教育委員會成員、相關的學者 專家、實務工作者(如教師、教科書編輯)等研究對象,進行實際地對談與意見 交換,期能釐析出目前推動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問題及因應途徑。研究期間 所進行的訪談,均加以記錄成「訪談日誌」,針對訪談主題與重點加以整理、歸 納和分析,以作為後續深入探究之參考依據。本研究重點在於探討本土教育課程 政策、推動的措施、執行狀況、各方反應的意見、理論及學者專家的意見等,並 由此推論相關問題、獲得解決途徑、提出創見。訪談邀請函、研究重點說明、訪 談大綱及問題,請參見附錄一、附錄二、附錄三。

(5)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本研究訪談對象的選擇,主要的類別包括教育部相關業務承辦代表、教育部 本土教育委員會委員、學者及課程專家代表、教科書編輯代表、及學校實務工作 成員代表等五類,茲就各類研究對象及選擇依據說明如下:

壹、教育部相關業務承辦代表

教育部部長理應是全國推動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方向的掌舵者,對於課程改革 理念與內涵理應最為熟稔,是以一開始研究者便研擬以教育部部長做為訪談對 象。經過研究者多次電洽部長室秘書,希望尋求部長同意接受訪談,惟因一來教 育部擔心本土教育經常牽涉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士容易假意識型態為名刻意炒 作,二來由於部長掌理全國教育事務,每日的行程幾乎滿檔而難以抽空接受訪 談,是以由部長室指派國民教育司一名科長層級的代表接受訪談。國民教育司負 責綜理全國中小學教育及課程改革事務,且所指派該科長管轄業務範圍包括全國 鄉土教學(含語言),足具代表性。

另外,本土教育委員會於 2002 年 10 月成立之初期,該委員會的組織隸屬於 國立編譯館之下,惟因公文之行政流程大多數仍先經由教育部內相關單位協處,

故初期相關運作業務主要由教育部教研會協助處理各項公文流程。基此,國立編 譯館及教研會代表亦成為本研究對象選擇的依據。綜之,本研究共計訪談了 3 位教育部相關業務承辦代表,一位為教育部國教司科長,一位為國立編譯館代 表,另一位為前教研會主任。

貳、教育部本土教育委員會委員

隨著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公布後,社會大眾對於對於鄉 土教學活動及教材本土化內容日益關心,因此教育部在部長指示下,於 2002 年 10 月正式成立「本土教育委員會」,授與規劃及推動國內相關本土教育政策之重 要任務。是以,本研究除了在文件分析上蒐集該委員會各項運作情形、會議紀錄、

及執行成果外,該委員會成員亦是本研究重要的訪談對象,本研究共計訪談了 2 位本土教育委員會成員。

參、學者及課程專家代表

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範圍,若從學科角度來看應包括音樂、美術、語文、生 物、地理、歷史、社會等,倘從學術領域來看則包括文學、社會學、鄉土教育、

語言學、文化學等範疇。本研究基於研究人力與時間因素,無法一一涵蓋所有範 圍,故僅選擇部份學科及學術領域之學者專家和課程專家代表做為研究對象。選

(6)

擇這些學者專家代表的依據在於:必須具有相關領域之教學專長、具有相關研究 成果、或曾經出版相關著作等。總計具有上列身份者共有 8 位。

肆、教科書編輯代表

受到民間自主意識高漲的影響,以及社會大眾對於對於教材本土化內容的關 心,是以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已逐漸呈現在教科書編輯理念之中。例如 教育部公布自 86 學年度(1997 年)起在國中一年級增設「認識臺灣」科目後,

雖然在教科書編輯與出版過程頗受爭議,但《認識臺灣》教科書卻被許多人認為 是本土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的重要契機。因此,本研究選擇《認識臺灣》教科書執 筆人一位做為訪談對象。另外,選擇某家民間出版社所出版的九年一貫課程國小 社會領域教科書之實際執筆人 1 位做為研究對象。

伍、學校實務工作成員代表

任 何 課 程 改 革 的 最 終 歷 程 與 成 敗 關 鍵 均 在 於 教 育 現 場 是 否 得 以 落 實

(enactment)。衡諸國內現況,目前已有若干學校在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時能 掌握臺灣本土教育相關理念與原則,致力於規劃課程發展方案,或研究發展出適 切的輔助教材與教學方式,例如社會行動取向課程發展、社區總體營造課程發 展、及鄉土教學等。是以,本研究選擇這些學校的實務工作成員代表做為研究對 象,包括校長、主任、組長及教師等,共計具有此類身份者有 8 位。其中,在學 校樣本的選擇標準方面,主要係透過國內具有推動本土教育課程改革實務經驗的 學者專家推薦,期間並得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於 2005 年 5 月 13-14 日辦理「社 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中即邀請多 所學校蒞臨說明其推動相關議題學校課程發展的經驗與實施成果,頗受國內外各 界人士肯定。是以,研究在依研究的實際需要,再從這些學校中自行選擇三所國 小做為研究樣本,並訪談學校實務工作成員代表,共計 5 名。

綜上,研究者依據上列五種類型,分別選擇具代表性、關鍵性、及重要性者 做為研究受訪對象。總計共有 19 位研究對象,其中有多位受訪者均具有多重身 份,足以顯見本研究受訪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性,茲將訪談對象編號、訪 談時間、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訪談對象身份代表性等羅列如下表 3-1(依受訪時 間順序編號排列)所示:

(7)

表 3-1:訪談對象編號及身份別對照表

訪談對象身份代表性 訪談

編號

訪談對象基本

資料 教育部 業務承 辦代表

本土教 育委員 會代表

學者及 課程專 家代表

教科書 編輯代

學校實 務成員 代表

訪談 時間

A 國立大學教育 系教授

v 2005 年 4 月 15 日

B 國小教師 v 2005 年 4

月 15 日 C 國立大學臺灣

文化研究所教

v 2005 年 4 月 18 日

D 教育部科長

、曾任教研會 主任

v 2005 年 4 月 19 日

E 國立大學音樂 系教授

v 2005 年 4 月 25 日 F 教育部科長 v 2005 年 4 月 28 日 G 國立教育研究

院籌備處副研 究員

v v 2005 年 4 月 30 日

H 國小教師 v 2005 年 4

月 30 日 I 國立大學臺灣

語言與文化研 究所教授

v v v 2005 年 5 月 5 日

J 國立大學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 教授

v v 2005 年 5 月 5 日

K 國立大學臺灣 語言與文化研 究所教授兼所

v 2005 年 5 月 5 日

(8)

L 國立大學人文 學院院長

v v 2005 年 5 月 13 日 M 國立編譯館代

v 2005 年 5 月 13 日 N 國小教師兼組

v 2005 年 5 月 13 日 O 國小教師兼組

v 2005 年 5 月 13 日 P 國小訓導主任 v v 2005 年 5 月 14 日

Q 國小校長 v 2005 年 5

月 14 日

R 國小輔導主任 v 2005 年 5

月 14 日

S 國小教務主任 v 2005 年 5

月 14 日

(9)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壹、資料編號管理

本研究經由蒐集所獲得的資料來源主要有二,其一為文件資料,其二為訪談 資料。為了將這些資料容易整理與分析起見,必須建立編號系統,使各項資料具 組織性與系統性。本研究所有蒐集資料編號系統管理如下表 3-2 所示,以「訪 A20050415」為例,代表資料來源係 2005 年 4 月 15 日受訪者 A 接受訪談後轉譯 而成的研究資料;倘以「文件 A20050514」為例,表示該文件資料 C 係 2005 年 5 月 14 日取得的研究資料,其餘依此類推。另外,本研究為瞭解國內小學在推 動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實例現況,並據以進行檢討,接受訪談的學校共計有三 所,基於研究倫理,均分別化名為「雙人」國小、「水波」國小及「樹木」國小。

表 3-2:研究資料編號管理表

意義 資料蒐集來源 研究對象 日期 代號 訪、文件 A、B、C… 年-月-日

訪 A20050415:2005 年 4 月 15 日受訪者 A 的訪談記錄 舉例

文件 A20051014:2005 年 10 月 14 日取得文件 A

貳、資料分析歷程

陳麗華(1995:32)在分析資料時曾提出六項步驟,分別是:(一)閱讀田 野筆記和訪談稿;(二)進行詮釋分析;(三)與相關成員進行意見交流,並尋繹 其他資料做為佐證;(四)擬訂論文初步撰寫架構;(五)持續檢核各項資料;(六)

正式撰寫研究論文。周淑卿(2003:111-113)則認為研究資料分析的過程應有 以下五項:(一)閱讀原始資料;(二)尋找重要概念;(三)建立編碼系統;(四)

進行資料編碼與歸檔;(五)資料詮釋。

本研究除採文獻分析與文件分析外,主要研究方法為訪談法。因此,研究者 以錄音帶記錄訪談過程,並於訪談完畢後將錄音帶內容轉譯成文字稿,過程中以 忠於受訪者的談話為原則。之後,研究者便開始閱讀訪談文字稿資料,並依重點 加以歸類、整理、編號及分析。研究者參酌上述兩位國內課程學者的論點,研訂 出資料分析的方式與歷程,如下圖 3-2 所示,茲分別說明如下:

(10)

一、閱讀訪談轉譯的文字稿

透過訪談錄音蒐集所獲得的語言資料,經過轉譯後成為原始的研究資料,這 些資料的內容往往十分龐雜,或缺乏連貫性,或出現若干無意義的詞字,必須進 一步加以整理、歸納、編號和分析,方能由這些資料中去尋繹出相關事件的關聯 與重點。

二、建立研究資料編號管理

誠如前述,為了將蒐集的資料容易整理與分析起見,研究者依據資料蒐集來 源、研究對象、訪談或文件取得的日期等要項,分別賦予不同的意義代號,藉以 建立研究資料編號系統管理,使各項資料更具組織性與系統性。

三、尋繹重要概念做為資料分析依據

研究者在閱讀訪談稿與文件資料後,依據編號系統管理進行初步的資料分 類,然後再根據研究問題及訪談大綱所列的主題作為訪談資料的分類與辨識的基 礎,將重要的字句劃線做為標識,並由這些資料中歸納出事件的內涵與背後隱喻 的代表意義等,如此一來方能尋繹出重要概念並促使研究者進行省思,以做為後 續正式分析資料的基石。訪談資料內容分析表之範例,請參見附錄四。

四、研究資料整理、歸類及正式分析

經過上述各項步驟後,研究資料已具有相當程度的組織性與系統性,接下來 便是正式進行大範圍的資料整理、歸類及分析。

五、研究資料的詮釋與檢核修正

緊接著便是進行資料的詮釋工作,由研究者將研究的重要發現與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相連結,一方面配合文件資料,另方面也持續試圖與受訪者進行意見的 澄清與確認,然後進行綜合討論、分析及關聯性比較,使研究結果更趨完整。

六、擬訂論文撰寫架構

研究者配合先前已完成的研究計畫前三章做為論文撰寫基礎,然後在獲得所 有具可信度的研究資料後,便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繼續規劃後續及整體論文撰寫 的基本架構及章節安排。

(11)

七、正式撰寫研究論文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正式撰寫研究論文。

圖 3-2:資料分析歷程圖

閱讀訪談轉譯的文字稿

建立研究資料編號管理

尋繹重要概念做為資料分析依據

研究資料整理、歸類及正式分析

研究資料詮釋與檢核修正

擬訂論文撰寫架構

正式撰寫研究論文

(12)

第四節 研究實施的效度

任何社會科學的研究目的,不外乎在於理解和探究萬事萬物背後的真相與具 體意義。為了確實獲知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必須透過知識檢驗的歷程,而此正有 賴研究效度的建立。Kvale(1996: 229-252)以訪談法為例,說明如何在各項研 究步驟裡建立研究效度:(一)必須檢核與研究相關的理論假設,以及研究問題 的邏輯性是否適切;(二)必須考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與研究的目的是否適宜;(三)

在訪談過程中,必須要取得受訪者的信賴,審慎地詢問各項問題,並持續不斷地 檢核所獲得的各種資訊;(四)將訪談結果譯成文字時,必須將所有口頭或書面 的語言一併納入;(五)訪談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時,必須檢核研究問題是否與訪 談時的情境脈絡相符合,以及研究者的詮釋是否合乎邏輯性;(六)研究者必須 經常反省自己的研究立場及判斷的價值觀點;(七)研究者所撰寫的研究報告,

是否已將重要的研究發現具體呈現,是否能讓讀者有所理解。

由上可知,研究效度的檢驗工作,其實是一項持續循環的歷程。此外,為提 昇研究的效度,Patton(1990)提出「三角校正」(triangluation)方式,它包含 了「方法的三角校正」、「來源的三角校正」、「分析者的三角校正」、及「理論—

觀點的三角校正」(引自吳芝儀與李奉儒,1995)。

為求建立本研究的效度,研究者將效度檢核方式羅列如下:

壹、訪談問題與研究目的、問題及方法的關聯性

為達到研究效度,研究者在擬訂訪談大綱之初,先從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及研究方法逐項進行檢核,然後依據不同訪談對象性質,擬訂各項訪談問題,使 與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研究方法相符合,獲致研究的適切性(訪談大綱請參 見附錄一至三)。其間的關係如下表 3-3 所述:

(13)

表 3-3:訪談問題與研究目的、問題及方法的關係一覽表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訪談問題 1.蠡探臺灣本

土 教 育 的 理 念及其內涵。

1-1 臺灣本土教 育與鄉土教育、

全球教育的關係 為何?

1-2 臺灣本土教 育的理念如何形 成?其重要內涵 為何?

訪談法、

文 件 分 析、文獻 分析。

1-1 請問您對於「臺灣本土教育」

的意義或看法為何?(或請您談談 其包括哪些理念及內涵?)

2.瞭解臺灣本 土 教 育 課 程 改 革 政 策 的 興革與發展。

2-1 臺灣本土教 育課程改革政策 興革的原因與目 的為何?

2-2 臺灣本土教 育課程改革政策 的 發 展 情 形 為 何?

訪談法、

文 件 分 析。

2-1 是否請您談談,臺灣本土教育 課程改革的發展背景、實施現況與 成效為何?

3.分析臺灣本 土 教 育 課 程 改 革 的 重 要 議題。

3-1 臺灣本土教 育課程改革的重 要議題有哪些?

3-2 相關的評議 為何?

訪談法、

文 件 分 析。

3-1 請問您個人對於臺灣本土教育 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有何評議?

為什麼?

3-2 對於國內發展或編輯臺灣本土 教育相關學科或領域的教科書,請 問您有何評議?為什麼?

4.歸納臺灣本 土 教 育 課 程 改 革 的 問 題 與影響因素。

4-1 臺灣本土教 育課程改革面臨 的問題為何?

4-2 臺灣本土教 育課程改革的影 響因素為何?

訪談法、

文 件 分 析。

4-1 就您個人觀察,臺灣本土教育 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受 到哪些因素影響其發展?

4-2 就您個人觀察,臺灣本土教育 相關學科或領域的教科書發展與 編輯,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受到哪 些因素影響其發展?

4-3 就您個人觀察,貴校學校課程 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其發展?

(14)

5.綜合研究結 果,提出臺灣 本 土 教 育 課 程 改 革 的 相 關建議。

國內課程改革對 後續本土教育的 推動與發展上有 何建議?

訪談法。 5-1 面對上述各項問題,您對於國 內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動與發 展上有何建議?

5-2 為配合國內本土教育課程發 展,請問您對於未來發展或編輯臺 灣本土教育相關學科或領域的教 科書有何建議?

5-3 對於國內推動本土教育學校課 程發展,請教您有何建議?

貳、建立與受訪者間的良好互動關係

由於被研究者大多具有防衛心理,若未能妥善處理,將有礙研究資料取得的 真實性。是以,研究者在實際進行訪談前,先透過與受訪者熟稔的人做為引薦,

然後先行以電話方式向受訪者說明研究方向或大致內容,在取得同意接受訪談 後,隨即以 email 或傳真方式將訪談大綱寄交受訪者,並約定面對面訪談的時間 和地點。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向受訪者保證未來在撰寫研究報告時採匿名方式,

讓受訪者可以安心接受訪談;訪談期間亦重視訪談氣氛,儘可能營造輕鬆愉悅的 感受,以建立彼此的信任感,使受訪者能真誠地針對訪談問題提供真實的意見,

或能將真實的感受坦然告知研究者。

參、重覆檢核訪談資料的可信度

在取得受訪者同意後,研究者主要採錄音方式記錄下整個訪談過程,另外也 輔以「速記」方式大致記錄下訪談重點內容。訪談完畢後,將訪談的錄音資料轉 譯成文字稿,過程中研究者經過重覆聽取錄音內容,並與訪談當日所速記下的文 字互相核對,以確定文字稿的語句與錄音訪談內容是否相符合;其次,對於若干 錄音內容產生疑問或不清楚之處,研究者則以電話方式再次詢問受訪者,以確認 訪談內容無誤;再次,視實際需要,將訪談文字稿提供受訪者閱讀及訂正,以檢 核受訪資料的可信度,或補充受訪當時未盡說明之處。

(15)

肆、運用三角校正檢證資料的正確性

本研究運用「三角校正」方式,透過多重來源蒐集與本研究相關之資料與方 法,並從各種角度交叉檢證各項研究資料的正確程度。本研究運用三角校正的主 要來源大致可區分為三類,形如下圖 3-3 所示,茲分別說明並例舉如下:

一、人的校正方面

包括不同受訪者對同一事件的看法、相同受訪者對不同事件的看法、及研究 者的主觀判斷等。例如:其一,研究者針對大學學者專家、教育部行政人員、本 土教育委員會委員、教科書編輯代表及學校實務成員代表等不同性質的受訪者,

訪談問題:「就您個人觀察,臺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其二,

研究者針對同屬於教科書編輯代表性質的受訪者,訪談問題:「就您個人觀察,

臺灣本土教育相關學科或領域的教科書發展與編輯,面臨的問題有哪些?」「對 於國內發展或編輯臺灣本土教育相關學科或領域的教科書,請教您有何評議?為 什麼?」最後,研究者進行交叉對照,並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然後進行研究結 果的分析與討論。

二、資料的校正方面

包括相關理論假設的依據、相關文件與文獻資料的佐證、及訪談錄音的轉譯 文字稿的確認等。以訪談為例,研究者在訪談前,將訪談大綱的各項問題以郵寄、

傳真或 email 等方式傳送給受訪者,使受訪者明白本研究目的及方向;訪談過程 中,如受訪者對訪談問題的題意不清楚或誤解,研究者均立即加以說明。另外,

訪談錄音的轉譯文字稿是本研究重要的分析資料之一,為檢核其正確性,一方面 輔以訪談期間「速記」的內容,另方面遇有疑問或不清楚之處,以電話方式再次 詢問受訪者,或將轉譯文字稿提供受訪者修訂,以確定研究者未誤解其原意。

三、方法的校正方面

包括試訪、正式訪談、及文件分析等,希冀能藉此降低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 所可能產生的主觀立場或偏見。例如:針對臺灣本土教育是否牽涉政治意識型態 的看法,本研究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蒐集不同來源的意見和資料,藉以互相校 正,尋繹客觀的論點。另外,為使訪談更為周延,本研究進行正式訪談前,先採 試訪以做為先導性研究,藉以修訂訪談問題,讓問題更加切合本研究目的。

總之,透過三角校正方式針對資料蒐集來源的多樣方法、多重來源、不同成 員間的意見交換、以及不同理論—觀點間進行交叉檢證,將更能提昇本研究的效 度。

(16)

圖 3-3:研究結果的三角校正

研究結果 效度的建立

方法的校正

人的校正

資料的校正

數據

圖 3-1:研究架構圖              貳、研究方法的設計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灣本土教育的理念、推動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的現況與問 題、影響因素,並針對課程改革之重要議題進行評議。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 之研究方法主要採訪談法,並輔以文件分析。茲針對研究方法在運用上的設計進 行說明。          訪談法(interview)通常被視為一種蒐集資料的技術,但同時它早已被視為 一種獨立的研究方法,有其發展的歷史演進與理論基礎。它不只是一種問問題和 回答的方式而已,在應用的過程中尚包含
表 3-1:訪談對象編號及身份別對照表  訪談對象身份代表性 訪談  編號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教育部 業務承 辦代表  本土教育委員會代表 學者及課程專家代表 教科書編輯代表  學校實 務成員 代表  訪談 時間  A  國立大學教育 系教授  v     2005 年 4月 15 日  B  國小教師  v  2005 年 4 月 15 日  C  國立大學臺灣 文化研究所教 授  v      2005 年 4 月 18 日  D  教育部科長  、曾任教研會 主任  v          2005
圖 3-3:研究結果的三角校正 研究結果 效度的建立方法的校正 人的校正 資料的校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利用 Web Survey 來蒐集資料有許多的好處。許多研究者利用 Web Survey 進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在於可以降低成本、即時的回覆。然而,Web Survey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在與 WINS 有關的研究之中,除了研發感測器硬體這個領域之外,其它的領域均需要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第三節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 負數概念之迷思概念 負數概念之 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相關研究 迷思概念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以往運動鞋的相關研究,其研究對象皆以廣大市場消費者為對像,例如:消費者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