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章 緒論 "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近幾年來台灣的心理治療專業中,集結一群有志者,讓沈寂了十幾年的精 神分析,重新粉墨登場。精神分析是最早來到台灣的心理治療理論,但卻是最難 以被瞭解。讀者對它的觀感,常常落入極度的認同與排斥的兩極。然而不少好奇 精神分析為何物的學習者,在高度貶抑及反對的聲浪中,仍為之投下不少學習的 時空成本。不論是精神分析在台灣心理治療界的發展,或是取得合格分析治療師 的路程,都是漫漫長路。這學習路途的遙遠與以潛意識為其立論知識的基調有 關,而其中治療情境中的「移情」分析又是精神分析通往案主內在心靈世界的大 道(Klein,1955a)。倒底治療室中的兩人互動中,流露出什麼樣的潛意識素材堪 稱之為「移情」。身為治療師如何抓取這樣的素材,並將此認識化成理解,以開 展對案主的認識,則是本文最主要想要探索的研究目的。本文欲透過一個合格精 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之心理治療實踐歷程,以移情為主題,與讀者分享該精神 分析師,實踐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歷程中的思緒。

本研究意圖打開專家實踐者的思考棋路,分析專家棋譜中的佈局,與其他 想要學習的棋士們,共同領略、分享這份專家的心思,並期能從中稍探精神分析 的神祕面紗,以益於日後的學習者。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移情現象在精神分析各派門之中,皆位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與精神分 析想探究的內容有關,也與精神分析知識的個人色彩濃厚的特性有關,更與精神 分析獨特的探究途徑有關。以下就精神分析想知道,百年來精神分析所求得的知 識,以及精神分析探究認識的取徑,來呈顯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療取向的特殊地 位!

壹、精神分析想知道什麼

精神分析是為了瞭解人類內在世界的結構、動力,所產生出一套探求知識 的方法,並從人類心靈深層所含藏欲望流動的探討中,累積出對人類內在心靈深 度領悟之一套系統化知識。由於精神分析所欲探知的世界,是一種深處內心,非 物質的心理經驗。因此發展之初,精神分析認識內在現象的角度與方法,即異於 當時實驗心理學所採行之唯物主義的路線,試圖為人類心靈內在的情緒和感情世 界,舖設不同理論理解途徑與建構的基礎。精神分析所欲認識的主體是人類內在 心靈,是抽象、無法具體呈現、無法被客觀測量的現象,是種剎那即逝的本質

(Gooch,2005),這是精神分析認為其知識所以無法採用客觀、數量化方法求得 的理由。但,精神分析知識發生的特性,也並非於從中日常生活現象中所探得的 某些深刻意義,進而以之為基礎,發展出之詮釋學認識(Modell,1984)。Kulish

(2)

(2002)表示 Freud 發展精神分析的初衷即由症狀現象入手,探究人類內在的心智 歷程,進而建立了治療個案的方法。此之由治療情境下的獨特觀察,是精神分析 理論家用以累積,進而形成獨立知識領域的開端。

精神分析理論從這樣的知識立場發源之後,由其所衍生出的學門間,對於 Freud 的理論所持的態度是曖昧矛盾的。攻擊者與追隨者,從十九世紀末葉起一 直延續至今。在時間長河的流貫中,精神分析不斷地激起兩極的聲音,其中除了 敵意與支持爭辯的聲浪之外,同時也看到了精神分析的魅力,真實地反映出我們 想要了解自己的慾望,以及我們想要被了解的渴望(Schwartz,1999)。人類這一股 想要了解或是想被了解的渴求,如何得以滿足?依照精神分析的理論,多數皆認 為透由「移情」的眼界,可揭開治療情境下個人內的心靈世界之一角。

貳、精神分析知道了什麼

Freud 根據個人成長經驗的深度內省,以及臨床的敏銳觀察中,提出了潛意 識、人格結構、性學理論等等,意圖揭開人類內在心露的隱晦之地,在逐漸修飾 所認識的現象,奠定其理論的基礎。然而 Freud 生命過程中的許多內在衝突:手 足間的競爭、父親死亡、母親的寵愛及身為猶太人的榮辱等,都對其解釋理論的 方向上有重要的影響(Bateman and Holmes,1995)。Freud 自從提出別於催眠術的 心理治療理論、發現情移現象,以及認為病症與幼兒期的性創傷的經驗有關後,

就在歐洲的學術圈間與學派內引爆戰火,掀起極為激烈的爭辯。一百年來這無止 盡的不滿,延燒至今仍未停歇。從學派內發展的歷史來看,爭議的鴻溝首次出現 在被視為 Freud 的繼承人的 Jung,以及之後猶如手足的 Alder 之間,兩人分別因 為在科學與靈性上的歧異,以及人是受本能衝動而行動,或是自身命運的主宰之 不同論斷,而相繼決裂。Freud 與 Jung 和 Alder 都是具有敏銳調和案主能力的優 秀臨床學家,但因各自對人類心靈的不同經驗,回應出各自強而有力、但卻並不 相 容 的 觀 點 , 終 因 無 法 共 事 而 導 致 分 裂 ( Schwartz,1999 ; Bateman and Holmes,1995)。然而分裂的戰火自此引爆之後,在分析史上從未停歇。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的戰亂,促使 Freud 移居英國,倫敦即便繼維也納 之後,成為精神分析的重鎮。Freud 病逝以後,英國的精神分析學會則分立為兩 個對立陣營,分析理論爭論的戰火繼續在英國蔓延開來。其二陣營分別以 Anna Freud 與 Klein 為首,兩人因對兒童能否接受分析之不同見解,造成彼此水火不 容。之後在多方的協調下,簽訂「君子協定」,將衝突、對立暫時地埋藏起來,

各自分別發展個自理論的天空。Klein 將分析的重點放在母親與嬰兒的關係上,

並 延 伸 她 的 分 析 師 Abraham 對 發 展 階 段 的 分 類 , 提 出 偏 執 妄 想 心 智 狀 態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與憂鬱心智狀態 (depressive position)。Klein 深化 了 Freud 的死亡驅力的概念,並以強調嬰兒的攻擊和嫉羨(envy)為著(Bateman and Holmes,1995)。此時英國另一支以 Fairbairn 和 Winnicott 為主的獨立學派陣營也 逐漸成形,後續者更進一步將之發展成為客體關係理論,主張嬰兒和母親的關係 是影響嬰兒發展最重要的因素。Winnicott(1956)更強調母親及養育環境的好壞,

(3)

對人格成長與整合有著深遠的影響。

美國自 1950-1960 年間因歐洲移民的結果,致使精神分析成為精神醫學界的 主流。其間主要是以 Hartmann 所領導 ego- psychology,強調自我適應的功能。

之後 Anna 移居美國後,致心於防衛機制的研究,稍晚其理論亦逐漸產生較大的 影響力,影響「新佛洛依德學派」(Mitchell and Black,1995)。美國因未受大戰的 波及,因而接續歐陸成為發展精神分析的一片沃土。精神分析在美國的蓬勃發展 後,不同取向理論紛紛林立,其中分別有以 Sullivian 為首的人際取向的精神分 析,深入於精神醫療界;Erikson 有別於 Anna Freud 的脈絡,發展以認同為主軸 的 eog-psychology,但同時也強調文化對人格因素的影響。另外還有 Horney,首 度以女性主義觀點回應精神分析的理論。至於 Kohut,則大力的反對衝突理論,

倡導環境不足因素才是最主要的病因之源,強烈的挑戰古典精神分析,而後創立 了 自 體 心 理 學 , 並 引 起 另 一 波 激 烈 的 論 辯 ( Schwartz,1999 ; Bateman and Holmes,1995)。而歐陸雖然受到戰火的波及,但仍未間斷地開展精神分析的理 論,其中以在法國 Lacan 為著,結合語言學進行精神分析的研究,並也是大力倡 導回歸佛洛伊德的主要人物(Mitchell and Black,1995)。

從精神分析理論發展的總體來看,理論發展截至目前,仍是處在理論爭辯的 狀態下,其所爭論的核心可以歸結為幾個尚未能溝通的觀點:造成病態的原因是 來自於創傷,還是幻想?走向療癒之路的磌石是來自內在的衝突?是發展上的阻 礙?或者是人類內在根本的衝突是來自於驅力本能?還是關係的難以滿足?

(Schwartz, 1999;Mitchell and Black,1995) 若將這些觀點再進一步地彙歸,可 將之歸結出一個根本觀點上的差異,即究竟心靈作用的核心究竟是來自於外在現 實所發生的經驗;或是內在幻想力量?各學派則各以自所認同的方向,為其各自 的理論,衍生出不同表述出的理論脈絡。

各派間因認識知識基礎的不同,導致在理論上產生無法溝通的歧異,這無法 溝通的歧異則是踏入精神分析領域的一個宿命。學習者多在各自選擇的學派中,

追隨各自分析師與督導的引導,在個人情感與理性之中深埋各自認識的眼界(蔡 榮裕,民 92)。這個眼界的歧異的宿命,也往往因逐漸成熟的個人經驗與理論認 識而深化。後繼者在逐漸認清所師承的觀點後,結合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背景與經 驗,往往進而開展出屬於個人的理論創建。Jung 與 Alder 之於 Freud,以及 Bowlby 與 Winnicott 之於 Klein。甚至像 Kohut 在接下了芝加哥精神分析學會會長之後,

驚天動地的將精神分析最核心的衝突因素排除,換之以內在失調的觀點來取代,

創立了自體心理學派(self-psychology),而遭致被同事攻擊其理論非為精神分析 的命運。但在精神分析理論,在自成一格的理論論述之爭論現象中,著實地照見 出各理論執持者之個人的生命影像,鑲嵌其中。

參、精神分析如何知道

雖然精神分析對於人類內在的所知,有著各家分歧的見解。然而,如果臨床 認識論的定義指稱的是,治療師在治療情境中,如何獲知案主所遭逢的苦難時

(Hayes,2002),則「移情」可堪視為精神分析之臨床認識論。

(4)

當年 Freud 為了要尋找病症背後的動機,因而找尋到一種能夠專注傾聽的臨 床經驗之治療結構。但就在他創造分析的架構的同時,卻意外地發現了精神分析 探究的途徑—移情現象。「移情」的發現,就如同科學研究工具中的顯微鏡和望 遠鏡的被發明一般。精神分析因「移情」的發現,而開啟探索內在未知世界的認 識之門。由於分析結構被創造,使得個人內在世界得以被看見。從治療間互動關 係所彰顯之動力中,拋出了可以摸索理解案主的軌跡,這就是移情的價值。在固 定的分析時、空下,長期、重複的專心傾聽之中,案主內在隱而未見之強烈、困 難的思緒、感情,就在治療過程當下,自移情現象之中漸漸具體顯發出來而被獲 知。在移情的作用下,致使原本抽象、難解的內在心靈世界的動力,得以被看見 (Schwartz,1999)。精神分析使用了「移情」作為探知內在、深層世界的探測器的 同時(Bateman and Holmes,1995)「移情」也就堪以自詡為精神分析的共同認證 標記了。

各理論家對移情在理論及實務上的地位與價值,皆抱持相當一致的肯定,「移 情」亦成為各派臨床理論思辯的中樞,也是當代精神分析討論的核心主題。移情 知識的認識,以及如何從認識走向實踐,都顯揚出精神分析理論與實踐知識之一 體兩面的獨特性。Freud(1937)曾表示與其思考分析如何治癒,倒應該多問有 什麼障礙橫梗於前而無法痊癒。而橫梗在前的障礙,從 Freud 的眼光中看到的其 中之一,就是移情。Laplanche 與 Pontalis(1967)認為治療師對移情現象的認 識,即是傳達出分析師對於治療及治療的對象、動力、策略、目標等全部的構思。

然而各學派對移情的解釋,仍是無法抽離自各學派的理論而獨立存在,不同的理 論在解釋移情概念時,也因理論脈絡架構不同而不同。因此,各派對移情看法上 的爭議,仍舊無法脫離精神分析理論的爭論。「移情」現象發展的核心是來自於 現實,抑是幻想的作用,仍是各方所爭議的範疇!移情究竟是一種過去的事實經 驗重覆,或是精神內在的幻想?是存在治療室中被喚起的過去記憶,還是與治療 師所發展出來的真實關係?不同學派間仍存有相當的歧見。然而這爭論卻無法銳 減之精神分析因「移情」的發現,所開展出百年來豐碩認識的成果。在瞭解人類 心靈知識的探索旅程中,因移情的發現而開啟人類高度複雜心靈世界的大門,像 是一道署光般地照亮出足以窺探的一隅。

肆、由描述到建構

分析知識從爭議中找到共同的標記,即以「移情」為視見案主內在的方法。

雖然各後續者,不斷地爭相定義 Freud 所談的「移情」,是一種關係?還是一種 內在的投射? 然而 Bateman and Holmes(1995)從這爭論之中發現,其中實在 蘊含著一股極耐人尋味的心理意義。他們認為爭論的各方多以 Freud 的理論觀點 為出發的核心,有些為了延續、證明驗身為 Freud 的傳人而大聲急呼;有些是為 了駁斥 Freud 的見解有誤而大肆評擊。各論戰家都以自己的背景與經驗將 Freud 理論重新敘說、解讀,或是另闢新徑,意圖開展同、或不同於 Freud 的視野。Freud 這個人及其理論,不知不覺的就成了其後各理論家的投射對象。各派別為以確立 自家之言,對其他學派往往多是各自較勁的排擠心態,並暗中則將自己學派的限

(5)

制投射在其他各家身上。從各所顯現的相互競爭態勢中,反應各競爭者之間一個 共存的信念,即其所持的認識論背後的哲學思維,實皆是執持實唯一心理實體的 存有立場,因而傾力欲求所持理論是最為完整,以為突顯自家所認識之心理實體 的真實性。這樣的計較之下,反而忽略了新興的理論能夠於彌補舊理論的不足,

因而未看到理論間存在相容空間的可能性(蔡榮裕,民 92)。

精神分析百年來之所以造成如此深劇,難以平息激烈爭論,也與精神分析的 探究方法及探究對象有關。不但精神分析引之探究的方法主觀,精神分析所探究 的知識也很主觀。精神分析所欲探討的知識的途徑,是立基於「移情」的認識。

然而什麼是移情,「移情」摸不到、看不到、高度地抽象、主觀,令人難以回答。

然而治療師卻要以此為工具,進而探求案主抽象的內在心靈世界,而其所標舉的 認識,又被認為是一種存於意識之外的理解之潛意識知識,無怪乎移情的知識認 識與理解,終究必須走向分歧的宿命。

移情作用是屬於現實的扭曲現象或是真實的潛意識表徵,或者是現實與幻想 兩者同存共有?對移情了解的焦點應著重在過去經驗,還是內在深層驅力、願望 的渴求?移情是否是一種抗拒或防衛?所欲表達的內涵是真實的心理現實,還是 一種過去經驗的重新建構?移情存在的方式是含括了所有治療情境中的現象,還 是仍有部分是屬於治療師與案主真實而非移情的關係互動?皆則有待進一步地 探索、討論。這難解的分歧對身為精神分析的學習者來說,要同時面對各種錯綜 複雜的理論脈絡,實在是相當大的挑戰的困難。但是認識移情,是對於學習與實 踐精神分析理論上來說,又是十分重要的關鍵。如何為這歧異的宿命打開一條可 以通達之路,則仍有許多有心之人,為尋求精神分析的共同處,孜孜不倦的努力

(Wallerstein,1990)。然而科學哲學發展至今,已承許「心理象現非實體化」(李 維倫,民 84),打破主客二元對立的世界觀,代之以多元的不同建構的觀點。建 構實在論者所開展出的知識論立論,認為科學所建立出的論述是一個「微世界」 用以逼進所欲認識的實在。「微世界」是種建構的實在(constructed reality),而 不是實在本身(reality itself)。就像 Freud 在當年以獨特分析治療探索心靈的方 式,創造出別於當時、新的心理學知識之另一微世界(Kavle,1996)。因此,此 多元建構的觀點,實為不同論述的精神分析,舖開各自發展的空間的哲學基礎。

這樣的各自空間的發展,並不在於消弭爭論,為的是提供理論間一個可溝通的平 台,不但能讓各派系的發展脈絡,得有空間浮現,(蔡榮裕,民 92)。亦不啻是 為提供移情知識多元認識,多元發聲、思維的舞台。

伍、實踐性的知識特性

除了由各派理論,理解各自獨特的「移情」認識脈絡,若能再由深入各方理 論背後哲學的思維中,找到建構不同爭議的平台,則對於培養學習者兼容並蓄的 視野,及發展各人思維、認識的脈絡,亦是相當重要。但此是一條浩繁、漫長之 路,能否透過各種支援途徑的提供,以消解這高度抽象、令人陌生知識實踐的進

(6)

入障礙,則是值得找尋、努力的。

Kulish(2002)在面對精神分析知識的爭論中主張,論述精神分析理論時,

不能僅於以理論的認識來探求案主內心的深度理解。此即表述出精神分析的理 論,不能只單將現象做理論的解釋,或是透過現象描述的理論詮釋,找到案主過 去歷史已完成的意義即便足已,而應是回到治療實踐,以作為思考精神分析的知 識平面。同樣的 Jimenez(2002)亦曾提出,思索精神分析之移情知識的價值時,

得要回到理論踐實後的結果來評估。他同時強調,當代精神分析對於爭論理論是 否有效的焦點,不應只考慮理論系統本身的一致性,而應由理論知識,是否實踐 之真理條件來考量(引自 Kulish,2002)。

況且此之以能否實踐來定義分析知識的價值,是近於建構實在論的觀點。

如同沈清松(民 86)在論述建構實在論之知識論時強調,科學知識的判準之一 即在知識實踐的有效性,理論的理解與建構的脈絡,必須建立在能夠實踐之上。

從精神分析理論的實踐者的訪談研究中也發現,若僅從理論學習來瞭解精神分析 的知識,所瞭解的內涵是很淺薄的(黃淑清,民 94)。因此,論述精神分析的理 論知識價值時,不能離開治療實踐。由精神分析的知識發展來看,精神分析的知 識本就是從實踐中累積出理論的認識。因此,在學習認識、實踐抽象的「移情」

之知識時,若能由專家提供學習實踐理論的回饋,無異是再多點亮一盞堪以摸索 的依憑。

陸、專家創造、建構性知識

然而這樣提供摸索依憑的一束光線,返回「移情」的抽象知識本質時,並不 能如此單純地、直接將理論之實踐轉化成固定的步驟、程序,方便學習者操作出 來的食譜。從一開始,Freud 所探索的「移情」現象即是含藏、深隱在病人的病 症內在意涵之言語之外的訊息。要對語言之外訊息獲得理解,不單只是引用治療 師智性推理的理解,而應包括實踐者在治療內的感知。此所實踐的「移情」知識,

則應是更近於內化成為個人知識形態的實踐,亦是實踐者的創造性知識。這樣的 知識認識特徵,亦是 Jimenez 之所以強調運用理論時,要加上個人的思索功夫,

是反對精神分析的知識不能被當做教條般地加以運用最主要的理由(引自 Kulish,2002),理論性的分析知識,僅是用以支援實踐知識者,獲取默會致知的 工具(劉佳昌,出版中)。另外由專家實踐者對學習者在學習理論過程中亦發現,

移情複雜理論概念的瞭解固然是學習上最大的困難,但更大的難題則是,理論雖 然瞭解了,但學習者並無法在治療情境中體會到,或是無法在治療情境之中掌 握、運用理論(黃淑清,民 94)。這樣複雜的知識甚至連 Fonagy(2002)也明言 地表示移情的相關研究是相當不容易進行。學習者如何跨過這些難度的巨石,得 以在治療情境中,內化、轉悟移情知識,形成個人創造性的體會,進而成為堪以 運用的工具,是研究者有待努力的方向。

在回答學習者如何跨越知識獲取的鴻溝之前,則先要明白所學知識的特

(7)

性。從精神分析知識的特性中發現,所建構的知識與其所建構之人的生長歷程及 思考背景,有極為深密的關係。百年來精神分析各理論百家爭鳴,每位理論建構 者依循各自的背景,對 Freud 的發現,發展各自不同的認識,並以各自的認識思 路創造、建構某一精神分析之微世界的理解。雖然激戰不休的爭議戰火,從此點 燃,但同時因使各種不同的思路,得到各放異彩的空間。

這樣的知識特性,如同於 Polanyi(1966)對科學知識所做的描繪。他認為 科學的知識實是一種個人知識,是個人投身於知識情境中,依其經驗所創造、建 構而出。如同不同學者對智力的定義一般,不同學者經由個人經驗中尋找出能夠 代表智力的重要向度,並依之而設計評斷的標準。Polanyi 認為這樣的知識創造 是一種融貫到現象中的理解,得從現象中判斷領會才能了瞭解其意涵。這樣的融 貫與領悟,並非是將他人的知識原封不動的套加,而是成為學習者得以認識的支 援知識,支援學習者回歸到以自己的創造、建構來認識現象。因此,是否新手的 學習者若能融貫、領悟於專家的思路、眼界以為支援知識時,亦是學習者能夠趣 入「移情」知識認識的一個有利的方便。

精神分析移情知識的實踐,受限於個人理解的獨特及有限性,百年至今,

尚未發展出全面理想的理論構成,可能未來應也不會出現。但要學習成為分析取 向的治療者,仍先得要踏著前人理論前進,使得前人的經驗成為個人知識累積的 學習之支援知識。而學習精神分析理論的重點,不單在於後設心理學的理論理 解,更重要而是學會如何在治療情境中,依理論的學習,從中創造、建構成個人 的認識,漸而能指認出治療現象中的理論內涵,以深入案主內在世界的理解。因 此,本研究針對於精神分析臨床認識論—「移情」,蒐集一位精神分析師取向的 治療師之思考歷程,深入地與讀者分享專家思路,一窺分析實踐的思路棋譜,以 饗讀者。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一位女性精神分析取向的專家治療師,與一位 25-35 歲,男性案主,進行連續十週共二十次之心理治療。在二十次的心理治療 實務過程中,治療師依據什麼線索來辨識移情現象?該治療師在治療進行時中,

是如何發展出對案主移情現象的認識?治療師所認識之移情知識,又如何應用在 治療實踐上?而這個以移情認識為主軸的心理治療進行時,治療師扮演的角色及 對治療產生的影響為何?本研究欲圖了解治療師在這段治療歷程中,如何獲得移 情現象的認識,以及在治療過程之中如何運用並實踐理論,以供新手學習者認識 精神分析取向治療的精神。

貳、研究問題

(8)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為:

1.這位女性精神分析取向治療師在治療歷程中,依據什麼指認出移情現象?

2.這位治療師如何根據所獲得之二十次治療過程線索,發展出對這位案主的 移情認識?

3.這位治療師如何運用所獲得之移情的認識,發展心理治療?

4.這位治療師在以移情為主軸之治療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5.這位治療師在認識移情後,對治療所帶出影響為何?

第三節 研究價值

Kavel(1996)在對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的反省中發現,過去的研究方式往 往易淪於兩個偏狹的危險,一者是傳統的臨床個案研究,這類的研究報告常把治 療者塑造成像英雄般的理想化,缺乏對研究資料獲得的檢核,研究所得知識結果 也欠缺周密性考量,在研究方法上也未有系統性的處理。而另一個的偏狹則是,

以實證主義觀點進行現象的行為化研究,試圖以統計分析來處理富涵脈絡意義之 治療情境。Wallerstein(2001)認為,數據化約的資料處理方式,容易斷失意義 豐饒的治療情境。為了同時能補足此二者的偏失,Kavel(1996)認為可採用訪 談研究法,不但可以引用周密的研究方法來蒐集研究材料,並由文本發展出對意 義的詮釋,並且不僅能留存住文本的意義脈絡,避除被量化研究所去除脈絡之後 的空洞(Kavel,1996;Gelso, Hill, Mohr, Rochlen & Zack,1999)。

過去對移情研究的文獻多是以個案報告的方式呈現,研究者即是治療師。透 由個人在實務的自省,發展對治療中的移情理解。從這類型的報告中,明確地證 實了移情的現象的理解,是治療很重要的現象。但在治療情境中,治療師究竟如 何從滿遍的現象中,指認出移情發生的線索,則是採取片斷重要訊息的擷取手法 的文獻中,實所缺少的。

因之,本研究邀請一位精神分析治療取向治療師與一位未曾謀面的案主,進 行十週,每週二次之二十次心理治療歷程,以第三者的眼光(研究者)訪談治療 師,從中建構專家治療師對移情的認識。本研究訪談治療師,建構出治療師對移 情認識,並試圖由資料分析中,發展出相異於治療師的眼光,以完成研究者角色 的基本任務(葉啟政,民 86)。而若本研究的結果知識,有助於未來學習者,能 在移情認識及實踐上得到啟發,則是本研究知識之最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單一菜色與地區搜尋 ( 兩種二選一 ) 交叉搜尋 (4 種可同時 )/QR 碼搜尋.

除調整段落 內 的行距之 外 , 也可以 調整段落前 與段落後的 行距..

活動的設計對學生要有挑戰性。教師需要從學生生活層面中尋找他們會遇到並需 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可以引起他們參與

1.在系統內:有分為在 TOP N 裡跟在 Change Table 裡,在 TOP N 裡就將票數加上去 後利用 Jump Table 作排序,在 Change Table 裡的話就將票數加上去並拉回到 TOP N

將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尺分數加總的分數即為該考生在該次基測的總 分。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五年止基測的總分為 300 分,國文科滿分為 60

李友錚【5】指出有關顧客需求特性的探討目前以 Kano 二維品質模式 最具代表。因此,可以利用 Kano

是當舖業的生存利基所在。典當人的信用借貸選擇,在一般效用

,其中沒有職業訓練所媒合成功的有 70% ,但都以 打零工為主,時間大多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