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金融海嘯前後美國股市對亞洲四小龍 股市影響之研究

系 所 別:經 營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 M09619023 吳 嘉 琦 指導教授:徐 子 光 博 士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七 月

(2)

謝辭

時間飛快的過,轉眼間研究所的兩年就過去了,能夠順利完成碩士學位首 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徐子光博士,老師這兩年來耐心的教導以及循循善誘 讓學生收獲許多。此外,感謝兩位口試老師在百忙之中特地抽空細心的審閱本 文以及對本文提出寶貴的意見,使得本文更具備完善及豐富性。

這兩年來也感謝班上的同學們,因為有你們的鼓勵與打氣,才讓我可以順 利的完成碩士論文。特別感謝,話匣子一打開就講不完什麼人都可以聊的很起 勁的珊慧、經常上書報時總是一頭亂髮報告的能力卻讓人驚豔的慕潔、總是不 到緊要關頭一副事不關己其實是在默默耕耘的晶華以及永遠感覺不出大了我一 輪有餘擁有一張娃娃臉還愛裝無辜的胖達。因為這些人,讓我發現世上真的存 在物以類聚定理。也因為這些人,讓我的研究所生活更豐富更精采。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總是默默的付出以及支持,讓我能夠順利的拿到碩 士學位。

吳嘉琦 謹誌 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3)

摘 要

2007 年 3 月 12 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 宣佈破產,此時美國抵押貸款及次級風險開始呈現出來,因而引爆了美國本世 紀以來影響到全球經濟的金融海嘯。本研究以美國道瓊指數及亞洲四小龍包括 台灣、新加坡、香港及韓國等股價指數為樣本,並且以GARCH(1,1)模型、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衝擊反應分析以及預測誤差變異數分解探討金融海嘯前後美國 股市對於亞洲四小龍股市間之關係。

本研究資料為2006 年 4 月 1 日至 2008 年 11 月 30 日的美國及亞洲四小龍 大盤指數收盤價之日資料。本研究採用李晶晶(2007)“美國次級房貸對全球金融 體系之影響”文中提到 2007 年 8 月 6 日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AHM)申請破產保護,接著全國金融公司(CFC)爆發財務危機,

加上法國巴黎銀行旗下三檔基金停止贖回,導致2007 年 8 月 9 日歐美股市重挫,

進而造成隔天全球股市崩盤,其中台灣加權指數跌幅 2.74%、香港恆生指數跌 幅 2.88%、韓國跌幅 4.2%,以及新加坡海峽指數跌幅 1.58%。因此本研究期間 以2007 年 8 月 9 日為分界線,而分為兩個期間:金融海嘯前為 2006 年 4 月 1 日至2007 年 8 月 8 日;金融海嘯後為 2007 年 8 月 9 日至 2008 年 11 月 30 日。

研究結論如下:

金融海嘯發生前:除了韓國指數報酬率皆受到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 率的影響外,香港、新加坡以及台灣等三國股市指數報酬率皆受美國道瓊指數 報酬率的正向影響。報酬波動率方面,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報酬波動率皆 受到美國道瓊指數報酬波動率的正向影響,且韓國與新加坡兩國指數報酬波動 率亦受到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的負向影響。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與台灣加權 股價指數報酬率受到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的影響。而美國道瓊指數報 酬率與波動率皆會影響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波動率。

受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衝擊影響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報酬率皆

(4)

呈跳動性反應。受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的衝擊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報酬 波動率皆呈現持續性反應負向影響,美國道瓊指數報酬波動率的衝擊下對香港 與韓國指數報酬波動率呈現跳動性反應,而新加坡與台灣指數報酬波動率則呈 現持續性反應正向影響。

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報酬與波動率之預測誤差變異數來源幾乎來自於 本身的衝擊,對自身的變異解釋能力高。就長期而言,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對 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報酬波動率有較高的影響力。

金融海嘯發生後: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報酬率皆受到美國道瓊指數報 酬率的正向影響,而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報酬波動率亦皆受到美國道瓊指 數報酬波動率的正向影響。香港與韓國兩國指數報酬率與報酬波動率皆受到美 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的影響。而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與報酬波動率皆 會受到美國道瓊指數報酬波動率影響,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亦會影響新加坡海 峽指數報酬波動率。

受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的衝擊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報酬率皆呈跳動性反 應。而美國道瓊指數報酬波動率的衝擊對香港、韓國與台灣指數報酬率亦為跳 動性反應,新加坡則呈現持續性反應負向影響。除香港指數報酬波動率皆受到 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的衝擊呈現跳動性反應外,其餘三國股市指數報 酬波動率皆受到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的衝擊呈現持續性反應負向影響,而受到 美國道瓊指數報酬波動率的衝擊呈現持續性反應正向影響。

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報酬與波動率之預測誤差變異數來源亦來自於本 身報酬率的衝擊,對自身的變異解釋能力高。在長期下,香港恆生指數報酬率 受到美國道瓊指數報酬波動率有較高的影響力。美國指數報酬率對香港、新加 坡與台灣指數報酬波動率有較高的影響力,而美國指數報酬波動率則對韓國有 較高的影響力。

關鍵字:次級房貸、金融海嘯、波動性、因果關係

(5)

Abstract

The 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 company declared bankruptcy on March 12, 2007. After this event, the United States subprime mortgage loans and risks begin to show up the impact of this century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by the financial tsunami. In this thesis examine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s in daily returns for five national stock markets: the U.S., Hong Kong, Korea, Singapore, and Taiwan. By using GARCH (1,1) model,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and forecast error variance decomposition discuss the financial tsunami about the U.S. stock market for the four Asian drag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ck market. 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Before the financial tsunami: the Dow Jones index return and volatility impact on South Korea's index return, and Dow Jones index return impact on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wan stock market index return. Dow Jones index of volatility positive impact on the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 stock markets index of volatility.

The Dow Jones index return impact on the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 stock markets return.

After the financial tsunami: The Dow Jones index return positive impact on the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 stock markets index return and volatility . The Dow Jones index return impact on the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 stock markets return of all the obvious response. In the long term, the Dow Jones index return have higher influence on the Hang Seng Index.

Keywords: Subprime Mortgages、Financial Tsunami、Grange causality test

(6)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限制...4

第四節 研究架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次級房貸風暴的由來...6

第二節 1987 年全球股市大崩盤,國際股市間互動相關文獻 ...8

第三節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國際股、匯市相關文獻...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21

第一節 研究流程...21

第二節 實證模型建立...22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30

第一節 資料處理...30

第二節 單根檢定結果...32

第三節 GARCH 模型...34

第四節 複迴歸分析...35

第五節 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38

第六節 衝擊反應...41

(7)

第七節 預測誤差變異數分解...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6

(8)

表 次

表1 FICO 信用評分標準以及房屋貸款市場劃分標準表...7

表2 1987 年全球股市大崩盤,國際股市間互動相關文獻整理表 ...10

表3 國際股、匯市間互動關係之相關文獻整理表 ...16

表4 研究期間各變數及子期間之樣本數...31

表5 資料經對應後之樣本數...31

表6 經濟變數符號 ...32

表7 金融海嘯前單根檢定結果 ...33

表8 金融海嘯後單根檢定結果 ...33

表9 經濟變數之股市報酬波動率 ...34

表10金融海嘯前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報酬率 35 表11金融海嘯前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報酬波動 率...36

表12金融海嘯後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報酬率....37

表13金融海嘯後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報酬波動 率...37

表14金融海嘯前美股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報酬率之因果關係 ...39

表15金融海嘯前美股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波動率之因果關係 ...39

表16金融海嘯後美股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報酬率之因果關係 ...40

表17金融海嘯後美股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指數波動率之因果關係 ...40

表18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41

表19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 ...44

表20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46

表21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 48 表22金融海嘯前亞洲四小龍股市報酬率衝擊反應分析結果整理 ...50

(9)

表23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51

表24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 ...53

表25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55

表26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57

表27金融海嘯前亞洲四小龍股市指數波動率衝擊反應分析結果整理 ...59

表28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60

表29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 ...62

表30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64

表31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 66 表32金融海嘯後亞洲四小龍股市報酬率衝擊反應分析結果整理 ...68

表33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69

表34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 ...71

表35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73

表36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75

表37金融海嘯後亞洲四小龍股市波動率衝擊反應分析結果整理 ...77

表38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78 表39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80

表40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82

表41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 解...84

表42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86 表43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88

表44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90

(10)

表45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 解...92 表46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94 表47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97 表48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99 表49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預測誤差分解

...101 表50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103 表51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105 表52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107 表53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波動率預測誤差分解

...109

(11)

圖 次

圖1 研究架構圖 ...5

圖2 研究流程圖 ...22

圖3 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43

圖4 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 ...45

圖5 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47

圖6 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 49 圖7 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52

圖8 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 ...54

圖9 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56

圖10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58

圖11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61

圖12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 ...63

圖13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65

圖14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之衝擊反應 67 圖15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70

圖16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 ...72

圖17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74

圖18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波動之衝擊反應....76

圖19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79 圖20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81

圖21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83

圖22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 解...85

(12)

圖23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87 圖24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89 圖25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91 圖26金融海嘯前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

解...93 圖27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96 圖28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98 圖29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報酬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100 圖30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預測誤差分解

...102 圖31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香港恆生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104 圖32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韓國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106 圖33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新加坡海峽指數波動率之預測誤差分解

...108 圖34金融海嘯後美股報酬率與波動率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波動率預測誤差分解

... 110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為緒論,共分為四節討論。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 明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三節說明本文研究之限制,第四節為介紹本文之研究架 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80 年代開始,全球經濟快速變遷,許多新興國家迅速成長,各而紛紛推 動金融自由化與放寬資本移動管制,這促使外資大量流向開發中國家,且先進 國家的出口幾乎有四分之一資金流向開發中國家。國際間的資金移動迅速及頻 繁下,無形中使得國際間的金融市場趨於整合。倘若某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事 件,經由擴散作用下,必會造成國際上經濟與金融的大幅波動。

自1997 年 7 月間泰國放棄固定匯率制度後,亞洲國家地區的股市及匯率市 場隨此消息便開始重挫,猶如骨牌效應一般,一度影響到其他先進國家的股市 行情。1997 年 11 月東南亞金融危機侵襲韓國,使得多家企業集團面臨倒閉破產 且韓元連續大幅貶值,股市也受到衝擊重挫,幾乎使韓國經濟一蹶不振。1997 年由泰國所引發的「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經濟成長表現優異的東亞地區股市重 挫,更蔓延至歐美地區,形成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事件。由這事件可顯示出,在 東南亞國家過度依賴外資及全球流動性資產迅速成長與跨國衍生性金融交易商 品交易量大增,但是卻沒有適度調節避險。又在1998 年 8 月間爆發俄羅斯危機 與拉丁美洲金融危機,導致美國與歐洲各國股市與匯率市場再度受到嚴重影 響,使得全世界的股市呈現一片消沉低迷狀態。

近幾年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Fed)連續 17 次升 息,聯邦基金利率由原先的1%提升至 5.25%。由於利率的大幅度攀升,加重購 屋者償還貸款的負擔,導致熱絡的美國房屋市場開始降溫。2007 年 3 月 12 日美 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宣佈破產,此時美國抵押 貸款風險浮出水面。在這時候世人似乎都沒想到新世紀金融公司也就此引爆了

(14)

美國本世紀以來會影響至全球經濟的金融危機。

2007 年 7 月底至 8 月初因美國次級房貸的危機使全球的股市大幅波動,幾 乎所有股票市場呈現下跌趨勢。在美國房屋貸款市場持續低迷、法拍屋大幅增 加,再加上金融市場動盪情況下,美國政府在2008 年 9 月宣佈以 2000 億美元 的代價接管瀕臨破產的兩房,也就是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更以 850 億美元貸款接管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AIG),並且另外提出了政府以 7000 億美元收購、處置金融 機構壞帳計劃。

擁有84 年歷史的美國華爾街老牌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受到 2007 年3、4 月份次級房貸違約風暴的影響,旗下兩支對沖基金的次級抵押貸款擔保 證券投資組合受到嚴重衝擊,陷入巨額虧損的窘境。於2008 年 3 月中旬,貝爾 斯登這家排名第五大的美國投資銀行瀕臨破產,消息面一出導致其股價當天爆 跌47%,且引發美國道瓊平均指數(Dow Jone’s Average)跌幅 1.6%。紐約聯邦準 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經由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向貝 爾斯登提供緊急救援性融資,以防備貝爾斯登危機向整體金融體系蔓延。在道 瓊指數跌幅1.6%時,此時亞洲地區也受此消息面波及,以亞洲四小龍股市大盤 指數來看在貝爾斯登瀕臨破產、道瓊暴跌與聯邦準備銀行緊急救援隔天,平均 跌幅也在1.6%左右,然而香港恆生指數在隔天有高達 5.18%的跌幅。

世界著名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也在 2007 年受到次級 債衝擊,受到巨大損失。美林公司在2008 年 9 月 14 日以每股 29 元,總共 500 億美元將全部股權賣給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隔日又再加上原 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負債超過 6000 億美元,宣佈破 產。當天道瓊指數跌幅達到4.42%,同時亞洲四小龍股市指數也下跌在 4%到 6%

左右。

以上這些事件皆因為次級債相關問題導致全球股市陷入低迷,隨之而來全

(15)

球經濟景氣呈現蕭條時期。美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就感冒。美國對全球經濟 的影響具甚,對於亞洲地區影響更是可觀,藉此研究以了解亞洲地區中的四小 龍會因為美國所掀起的金融海嘯中股市會呈現多劇烈的波動。

1987 年紐約股市大崩盤引發全球性股市大崩盤,已有諸多學者在此時期研 究美國股市與國際間股市相關性,如:Cheung and Mak(1992)、Malliaris and Urrutia(1992) 與 Arshanapalli and Doukas(1995) 等 諸 位 學 者 利 用 共 整 合 (Co-integration Test)與因果關係檢定(Granger Causality Test)等方法驗證美國股 市對於全球股市的影響力極高。而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所引發的股市波動現象 亦引起學界的討論。如:田峻吉(2001)、蔡明修(2001)、楊育軒(2002)以及何國 誠(2003) 利 用共 整 合 (Co-integration Test) 、因 果 關 係 檢 定 (Granger Causality Test)、GARCH 模型與 VAR 模型等方法研究亞洲金融風暴為國際間帶來的股市 波動情形,結果顯示在短期間受風暴影響國際股市波動較為顯著。

歷年來股票市場漲跌因素之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尋找影響股市 報酬率或波動率之經濟變數、另一種為探討各國股市股價報酬之相關性或波動 率。因此本研究將利用ADF 單根檢定、GARCH(1,1)模型以及 VAR 模型中的因 果關係檢定(Granger Causality Test)、衝擊反應分析(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以及預測誤差變異分解(Forecast Error Variance Decomposition)等方法以探討美 國受到次級房貸風暴影響美國股市間接而影響到亞洲四小龍股市的情形。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在探討在這全球陷入金融風暴,股市與經濟景氣低迷時 代,美國股市對於亞洲四小龍股市之間的波動程度,彼此間是否具有正向、反 向或雙向連動關係。

具體而言,本文研究目的有:

一、採用複迴歸探討金融海嘯前後,美國道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對亞洲四小 龍各國股市報酬率的影響,以及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報酬波動率的影響。

(16)

二、運用Granger(1969)提出因果關係檢定(Granger Causality Test),驗證美國道 瓊指數報酬率與波動率對亞洲四小龍股市報酬率,以及對亞洲四小龍股市 報酬波動率之因果關係。

三、以向量自我迴歸模型,美國道瓊指數報酬與波動率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 報酬率以及對亞洲四小龍股市報酬波動率進行衝擊反應與預測誤差變異分 解,以觀察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與美國股市報酬率和波動率間之動態互動 分析。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全球金融海嘯引起的風暴前後,美國道瓊指數及亞洲四 小龍中的台灣加權指數、香港恆生指數、新加坡海峽指數與韓國股價指數之每 日收盤價。由於各國交易日及休市日不盡相同,本研究為避免交易日期不一致 及電腦無法對應之困擾,必須將部分數據資料刪除,此種資料處理方法對研究 結果可能產生誤差。本研究採用資料均為事後(ex-post)資料,所以本研究結論僅 可以解釋過去情況,但對於未來預測能力將會受到限制。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共分五個章節,各章節內容分別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研究之背景、動機、目的與架構。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本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介紹次級房貸風暴的由來,第二 節介紹股市波動性的相關文獻,第三節介紹股市間因果關係的相關文獻。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首先說明研究對象、研究期間、資料來源,並說明本研究 的研究流程,詳細說明實證方法。

第四章為實證結果分析,說明資料來源處理和研究分析結果。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對本研究的結果做一個綜合的總結及對後續的研究提出 相關的建議。

(17)

本文架構如下圖1 所示:

首先本研究先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收集相關文獻以作回顧探討,再 者收集相關資料與變數做整合及處理,再探討研究方法與模型架構的建立,直 至實證分析與結果,最後以作為本文之結論。

相關文獻回顧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 資料蒐集與處理

實證分析與結果

結論 圖 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為文獻探討,共可分為三節探討。其中第一節為次級房貸風暴的由 來,第二節則探討1987 年全球股市大崩盤國際股市間互動之相關文獻,第三節 則為探討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國際股市與匯市之相關文獻。

第一節 次級房貸風暴的由來

次級房貸是指抵押貸款市場中次優等的抵押貸款,與普通房貸主要差異是 借貸人大多屬於信用紀錄不良及還款能力較弱的購屋者,或者針對無法經由正 常管道取得貸款者所推出的一種房貸業務。次級房貸業務於1980 年代開始,2000 年因美國降息,隨著房價急速上漲且高收益產品需求大增,再加上市場資金充 足,次級房貸市場再度興盛。

美國的房屋抵押貸款可分為三類,一為優質抵押貸款,二為 Alt-A 抵押貸 款,三則為次級抵押貸款,此分類主要是按照借款主體信用條件的評等好與壞 來區分。美國個人消費信用評等公司中最有名的是FICO (Fair Isaac Corporation) 公司,該評等公司 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就開始了個人貸款信用評等工作,公司 創始人、工程師出身的比爾‧費爾(Bill Fair) 和數學家愛爾‧伊薩克(Earl Isaac) 所開發的評等已得到社會的廣泛接受,並成為美國金融機構和幾乎所有需要個 人信用的公司在評價個人風險時使用的可靠工具之一,甚至在招聘新員工時,

一些公司也將個人信用分數做為全面衡量申請人品德的參考。FICO 評等方法主 要是使用評等模型和數學公式,將來自不同管道的資訊和人們的信用歷史,加 以彙總並以分數的形式表示出來。採用 FICO 公司的評估工具能準確地預測借 款人的未來信用情況,它給人們評估的分數從300 分到 900 分。分數越高表示 信用越好,反之亦然。以下為 FICO 信用評分標準及房屋貸款市場劃分標準,

如表1 所示:

(19)

1 FICO 信用評分標準以及房屋貸款市場劃分標準表

信用市場 信用等級 徵信重點

優質 A+,-A 過去2-5 年信用優等,24

個月內沒有延期支付之 行為,過去 2-10 年沒有 破產紀錄。

A- 沒有延期 60 天的抵押貸

款,過去2-4 年內沒有破 產紀錄。

Alt-A

B+,B- 過去 2-4 年內有破產紀

錄,重建信用。

C+,C- 過去1-2 年內有破產處置

紀錄。

D+,D- 過去 12 個月內有破產處

置紀錄。

次級

E 可能面臨破產或放棄屬

回抵押物。

資料來源:辛喬利、孫兆東(2008)次貸風暴-撼動世界經濟的金融危機,剖析次 貸風暴的前因後果

由於在2004 年至 20006 年這兩年期間,聯準會連續 17 次升息,利率大幅 攀升導致加重了購屋者的還款負擔。再加上同時期美國房屋市場開始大幅降 溫,許多貸款購屋者無法準時按期還款,次貸危機逐漸顯現並越演越烈。再者 全球眾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也就因此次級房貸危機不斷蔓延至全球金融 市場。

(20)

第二節 1987 年全球股市大崩盤,國際股市間互動相 關文獻

隨著國際間經濟相互依賴度日漸密切,各國經濟整合也逐漸提升,國際間 金融經濟變動漸成為研究學者及投資者所關切的議題。以下文獻是因金融事件 足以影響至全球經濟金融變動之相關文獻。

Roll(1988)針對於1981年6月到至1987年9月紐約股市大崩盤導致全球股市 大崩盤前的期間,使用單變量迴歸、多元迴歸模型以及相關係數等研究方式探 討1987年全球股市大崩盤起源是因美國股市場體制導致,利用23國家主要股票 市場指數以美元計價之月資料。研究結果發現:1987年10月是所有市場移動方 向一致的唯一月份,但是該月份之各國國際股市呈現下跌的狀態。亦發現各國 股市間彼此的相關性非常小。

Dwyer and Hafer(1988)利用相關係數分析與單根檢定,探討1987年10月 全球股市大崩盤研究國際股票市場相關性。資料期間可分為日資料與月資料兩 種型態做比較。研究結果發現:美國、英國及日本等各國股市之間市場變動沒 有明顯的相關性。這與Roll(1998)結論相符。

Becker, Finnerty, and Gupta (1990)利用相關係數分析,探討全球兩大股票市 場東京證券交易所(TSE)與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之間可否用TSE做為預測市 場的動向,且將研究資料分為包含大崩盤日的資料以及不包含大崩盤日的資 料。研究結果發現:日本股票市場對美國股票市場的影響程度小,兩國間的股 票市場相關性小。

Arshanapalli, Doukas, and Lang (1995)利用單根檢定、共整合檢定與誤差修 正模型(ECM)等方法,將焦點集中於探討1987 年股市崩盤前、崩盤後國際互動 關係的改變。研究結果發現:在1987年10月全球股市大崩盤後,美國股市票市 場對亞洲地區國家的股票市場具有長期均衡關係。

Liu, Pan, and Shieh (1998)利用因果關係檢定、向量自我迴歸(VAR)模型中的

(21)

預測誤差變異數分解與衝擊反應分析等方法,以1987年10月崩盤前後為研究期 間探討美國與亞洲股市間的國際傳導現象。研究結果發現:在全球股市大崩盤 後,各國股市相互依存度大幅增加,且美國股票市場有顯著的影響主導著亞洲 股票市場。而長期上日本與新加坡股票市場均影響著亞洲股票市場。

Smith and Kenneth (1999)針對1987年股市大崩盤為主要的研究事件,分析全 球主要股市之間的相依程度或共移(Co-movement)關係,研究結果指出1987年10 月全球股市大崩盤所帶來的結構性改變已顯著地提高國際股市之間的共移程 度,充分顯示國際資本市場在金融自由化與資訊全球化的開放制度下,區域經 濟的整合趨勢已日益明顯,因此支持這些股市的國際投資組合分散風險的利益 已減少許多。

Malliaris and Urrutia(1992)利用因果關係與共整合檢定等方法,針對1987 年10月全球股市大崩盤前後作國際股市因果關係的探討。研究結果指出在崩盤 期間除日本沒有領先新加坡,只有落後於美國。其餘在崩盤前及崩盤後國際股 市無顯著的領先-落後關係。且因果關係只存在全球股市大崩盤的當月份,認 為在崩盤時與崩盤後同時期的因果關係的確提高。

Ko and Lee (1991)利用時間序列相關方法比較美國、日本以及香港、新加 坡、台灣、韓國等亞洲四小龍之間每日的股票報酬。研究結果指出,除台灣與 韓國的股票市場外,大多數國際股市之間的交叉關連性 (cross-correlations)非常 顯著,作者更指出香港因為沒有價格安定機制,其股價的波動性在所有國家之 間是最易受干擾的,因此成為1987年股市大崩盤下最大的犧牲者。

Cheung and Mak (1992)使用Granger因果關係檢定探討美國、日本兩大股票 市場與亞太地區各國股市之因果關係,研究結果發現:除了台灣、泰國之外,

美國股市領導了大多數亞洲新興股市;而日本股市僅領先香港、新加坡、泰國 等三國股市。這顯示美國股市對亞洲新興國家股市的影響力相對於日本股市更 大。下表2為上述文獻之整理:

(22)

2 1987 年全球股市大崩盤,國際股市間互動相關文獻整理表

研究學者 研究變數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Roll (1988)

澳洲 奧地利 比利時 加拿大 丹麥 法國 德國 香港 愛爾蘭 義大利 日本 馬來西亞 墨西哥 荷蘭 紐西蘭 挪威 新加坡 南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英國 美國

1981/1/6-1987/9 月資料

單變量迴歸 多變量迴歸 相關係數

此 次 大 崩 盤 事 件 不 是 由 美 國 股 市 先 表 現 大 幅下降,而是為 日 本 之 外 的 其 他 亞 洲 國 家 股 票 市 場 開 始 劇 烈下降,以致影 響 到 歐 洲 各 國 股 市 情 形 漸 而 影 響 到 北 美 國 家,最後受影響 為日本。且在相 關 係 數 分 析 上,各國股市間 彼 此 的 相 關 性 非常小。因此全 球 股 市 大 崩 盤 可 歸 因 於 各 國 股 市 間 的 流 動 所 造 成 的 正 常 反應。

Dwyer and Hafer (1988)

美國 英國 日本 德國

日資料:

1987/7/1-1988/1/29 月資料:

1957/1-1987/11

相關性分析 單根檢定

美國、英國及日 本 股 市 之 間 市 場 變 動 的 相 關 性小。

Becker, Finnerty, and Gupta (1990)

美國 日本 日 圓 兌 美 元匯率

1985/10/5-1988/11/28 日資料

相關係數檢定 日 本 影 響 美 國 程度小,兩國相 關性小。

(23)

表2(續)

研究學者 研究變數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Arshanap alli, Doukas, and Lang (1995)

美國 日本 香港 馬來西亞 新加坡 泰國

1986/1/1-1992/5/12 日資料

風暴前:

1986/1/1-1987/9/30 風暴後:

1987/11/1-1992/5/12

單根檢定 共整合檢定 誤差修正模型

在1987 年 10 月 後,美股對於亞 洲 地 區 國 家 有 長期均衡關係。

Liu, Pan, and Shieh (1998)

美國 日本 香港 新加坡 台灣 泰國

1985/1/2-1990/12/31 日資料

風暴前:

1985/1/2-1987/10/16 風暴後:

1987/10/19-1990/12/31

向量自我迴歸 因果關係檢定

在1987 年 股 市 崩盤後,各國間 股 市 相 互 依 存 度大幅增加。美 國 股 市 對 亞 洲 股 市 具 有 極 大 的影響力。長期 上,日本與新加 坡 影 響 亞 洲 各 國股市行情。

Smith and Kenneth (1999)

日本 德國 法國 英國 加拿大 美國

風暴前:

1980/8/18-1987/5/29 風暴後:

1988/3/8-1994/11/16 日資料

單根檢定 敘述性統計 相關係數檢定

全 球 大 崩 盤 後 各 國 股 市 相 互 依存度變高。

Cheung and Mak (1992)

美國 日本 澳洲 香港 韓國 馬來西亞 菲律賓 新加坡 台灣 泰國

1977/1-1988/6 週資料

因果關係檢定 除了台灣、泰國 之外,美國股市 領 導 了 大 多 數 亞 洲 新 興 股 市;而日本股市 僅領先香港、新 加坡、泰國等三 國股市。這顯示 美 國 股 市 對 亞 洲 新 興 國 家 股 市 的 影 響 力 相 對 於 日 本 股 市 更大。

(24)

表2(續)

研究學者 研究變數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Malliaris and Urrutia (1992)

美國 日本 英國 香港 新加坡 澳洲

1987/5/1-1988/3/31 日資料

風暴前:

1987/5/1-1987/9/30 風暴間:

1987/10/1-1987/10/31 風暴後:

1987/11/1-1988/3/31

因果關係檢定 共整合檢定

在 崩 盤 期 間 除 日 本 沒 有 領 先 新加坡,只有落 後於美國。其餘 在 崩 盤 前 及 崩 盤 後 國 際 股 市 無 顯 著 的 領 先

-落後關係。且 因 果 關 係 只 存 在 全 球 股 市 大 崩 盤 的 當 月 份,認為在崩盤 時 與 崩 盤 後 同 時 期 的 因 果 關 係的確提高。

Ko and Lee (1991)

美國 日本 台灣 韓國 香港 新加坡 股、匯市

1981/1-1988/11 日資料

序列相關檢定 除 了 台 灣 與 韓 國 的 股 票 市 場 之外,大多數國 際 股 市 之 間 的 交 叉 關 連 性 非 常顯著,但唯獨 排除。

Cheung and Mak (1992)

美國 日本 澳洲 香港 韓國 馬來西亞 菲律賓 新加坡 台灣 泰國

1977/1-1988/6 週資料

因果關係檢定 美 國 領 導 了 大 多 亞 洲 地 區 的 股票市場,但除 台 灣 與 泰 國 之 外。而日本僅領 先香港、新加坡 與泰國,這顯示 美 國 股 市 對 亞 洲 新 興 國 家 股 市 的 影 響 力 相 對 於 日 本 股 市 更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综合上述文獻探討可知不論樣本為月資料、週資料或是日資料,美國股市 對於亞洲各國股市有長期均衡關係,且相較於日本對於亞洲其他國家股市來得 有極大的影響力並領先亞洲各國股市。

第三節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國際股、匯市相關文獻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全球陷入金融風暴股市與經濟景氣低迷時代,美國 股市對於亞洲四小龍股市之間的波動程度。以下介紹關於國際股、匯市間互動 關係之相關文獻。

謝婷茹(2004)使用單變量 GJR GARCH (1,1)模型探討外匯市場以及股票是 場之報酬波動性是否存在不對稱的外溢效果。研究期間從 1992 年 1 月 6 日至 2003 年 12 月 31 日,研究結果顯示:各國之金融市場在亞洲金融風暴的前後其 報酬波動外溢效果各有不同。美股報酬對七個國家的股市皆有顯著單向報酬外 溢效果,在全樣本期間及風暴前,日圓與日圓期貨則有雙向報酬回饋關係。

何國誠(2003)使用 VAR、Johansen 共整合檢定、Granger 因果關係、衝擊反 應分析及預測誤差變異數等模型探討亞洲四小龍各國與美國、日本之間股、匯 市之相互關聯性,以及觀察亞洲金融風暴前後此互動關係的差異。研究期間為 1993 年 6 月 1 日至 2003 年 10 月 28 日,研究結果顯示:亞洲金融風暴前、後亞 洲四小龍各國與美國及日本之股、匯市間無共整合關係,意味著缺乏長期的共 移性;在風暴發生之後,亞洲四小龍各國與美國及日本之股、匯市短期動態聯 結關係均較風暴前來的顯著。

楊育軒(2002)使用 ARCH、GARCH、EARCH 及 EGARCH 等模型探討台灣、

美國與日本三國股市間資訊傳遞機制。研究期間從1994 年 1 月 1 日至 2002 年 12 月 30 日,研究結果顯示: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前,台、美、日三國股市之 互動大致上是由美國股市所主導;而在金融風暴之後,台、美、日三國股市的 互動關係明顯較金融風暴前來得頻繁。

田 峻 吉(2001) 使 用 GARCH(1,1)-MA(1) 模 型 探 討 美 國 道 瓊 工 業 指 數 、

(26)

NASDAQ 指數、東京日經指數、香港恆生指數對於我國加權股價指數以及上市 上櫃電子類股指數之報酬波及效果與波動性波及效果。研究期間從1996 年 6 月 1 日至 2000 年 12 月 31 日,研究結果顯示:道瓊工業指數、東京日經指數對於 我國股市與上市電子類股指數有顯著的波動性波及效果。NASDAQ 指數、香港 恆生指數對於我國加權股價指數、上市上櫃電子類股指數皆沒有顯著的波動性 效果。

蔡明修(2001)使用 GARCH 模型、VAR 模型以及 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探討 美國股市與亞太地區各國股票市場相互間股市變動領先落後關係,以及探討美 國、日本、台灣、韓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衝擊,對其他國家股票市場的影響 程度。研究期間從1990 年 1 月至 2001 年 1 月,研究結果顯示:美國道瓊股價 報酬率的波動性領先日本、台灣、韓國及新加坡,對亞洲各國股價居於領先地 位,動則影響他國股價的表現。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報酬率波動受到亞洲其他股 市反應的衝擊並不明顯,在長期或當期下美國對亞洲四國股市報酬率波動的衝 擊皆相當明顯。

李婉瑜(2000)使用 ARCH、GARCH、MA(1)-GARCH(1,1)等模型探討亞洲金 融風暴期間美國股、匯市對東亞地區十國之外匯市場及股票市場之報酬相關 性。研究期間從1994 年 3 月 17 日至 2000 年 10 月 31 日,研究結果顯示:股市 報酬波動性與匯市報酬波動性有明顯亦步亦趨的趨勢,即匯市報酬波動性增加 時,股市報酬波動亦有一定幅度的增加。金融風暴發生前,貶值預期對於絕大 部份的股市報酬具有不顯著的正向傳遞效果。金融風暴發生後,除了中國大陸 外,各國貶值預期皆對該國當期股市報酬存在顯著負向影響效果。

段光齡(2000)使用因果關係檢定與 Johansen 共整合檢定探討在 1997 年亞洲金融 風暴前後美國、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之互動關係。研究期間從1994 年 9 月23 日至 2000 年 3 月 31 日,研究結果顯示:風暴前,美國影響日本及韓國;

風暴後美國與亞洲各國互動關係更為顯著。亞洲金融風暴使六國股市在短期間

(27)

有顯著的互動情形。

張財旺(1998)使用 VAR 模型及因果關係檢定,探討東南亞五國的外匯波動 是否具有某種程度的傳遞效果。研究期間從1995 年 1 月至 1998 年 8 月,研究 結果顯示:東協五國在匯率變動與波動性間具有因果關係的存在,就日資料所 呈現的因果關係均較為顯著,而月、週資料則較不顯著,但大致上來說因果關 係是存在的。

游仲萍(1999)使用 VAR、因果關係檢定及預測誤差變異數等模型探討亞洲 七國與美國股市在亞洲金融風暴前後連動性之變化。研究期間從1996 年 8 月 1 日至1998 年 12 月 31 日,研究結果顯示:風暴前亞洲股市連動性不強烈,而風 暴後相互影響程度增加。日本股市主要受到美國股市影響,台灣股市較為獨立,

而其餘亞洲諸國在風暴後主要受到馬來西亞影響。工業類股、金融風暴前台灣 非金融指數不受他國工業類股單向影響,風暴之後、台灣非金融指數被美國、

日本與馬來西亞的工業指數所影響。

廖家興(1998)使用 VAR、GARCH 等模型探討 1997 年 7 月亞洲金融風暴的 發生,對於各東亞國家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究期間從 1994 年 7 月 1 日至 1998 年12 月 31 日,研究結果顯示:不論由日資料或週資料的實證結果皆可觀察出,

大部分市場於金融風暴發生期間,明顯受到較少的其他市場所影響。最主要原 因是大部分市場對於國際市場訊息的反應,可能已經在日內資料反應完畢,而 這也表示金融風暴的發生,使得各國與國際金融市場間的關係變得更密切。下 表3 為上述文獻整理:

(28)

3 國際股、匯市間互動關係之相關文獻整理表

研究者 研究變數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謝婷茹 (2004)

台灣 日本 香港 泰國 新加坡 馬 來 西 亞 及韓國 美國 外匯(兌美 元)

1992/1/6-2003/12/31 日資料

風暴前:

1992/1/6-1997/7/1 風暴後:

1997/7/2-2003/12/31 歐元加入:

1999/1/5-2003/12/31

單 變 量 GJR GARCH (1,1) 模型

各國之金融市場在 亞洲金融風暴的前 後其報酬波動外溢 效果各有不同。美 股報酬對七個國家 的股市皆有顯著單 向報酬外溢效果,

在全樣本期間及風 暴前,日圓與日圓 期貨則有雙向報酬 回饋關係。

何國誠 (2003)

台灣 香港 新加坡 韓國 美國 日本 股 、 匯 市 資料

1993/6/1-2003/10/28 日資料

Johansen 共整合檢定 向量自我迴歸 模型

因果關係檢定 衝擊反應分析 預測誤差變異 數分解

亞洲金融風暴前、

後亞洲四小龍各國 與 美 國 及 日 本 之 股、匯市間無共整 合關係,意味著缺 乏長期的共移性;

在風暴發生之後,

亞洲四小龍各國與 美國及日本之股、

匯市短期動態聯結 關係均較風暴前來 的顯著。

楊育軒 (2002)

台灣 美國 日本 道 瓊 平 均 股價指數

1994/1/1-2002/12/30 日資料

單根檢定 LM test ARCH GARCH EARCH EGARCH

在亞洲金融風暴發 生之前,台、美、

日三國股市之互動 大致上是由美國股 市所主導;而在金 融風暴之後,台、

美、日三國股市的 互動關係明顯較金 融 風 暴 前 來 得 頻 繁。

(29)

表3(續)

研究者 研究變數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田峻吉 (2001)

美 國 道 瓊 工業指數 NASDAQ 指數 東 京 日 經 指數 香 港 恆 生 指數 台 灣 加 權 股價指數 台 灣 上 市 電 子 類 指 數

台灣 OTC 股價指數 台灣 OTC 電 子 類 股 指數

1996/6/1-2000/12/31 日資料

分為:

1997/6/1-1998/5/31 1998/6/1-2000/1/31 1999/11/1-2000/12/31

GARCH(1,1)- MA(1)模型

道瓊工業指數、東 京日經指數對於我 國股市與上市電子 類股指數有顯著的 波動性波及效果。

NASDAQ 指數、香 港恆生指數對於我 國加權股價指數、

上市上櫃電子類股 指數皆沒有顯著的 波動性效果。

蔡明修 (2001)

美國 日本 台灣 韓國 新 加 坡 等 國 股 價 指 數

總 體 經 濟 因素

1990/1-2001/1 月資料

GARCH 向量自我迴歸 模型

因果關係檢定

美國道瓊股價報酬 率的波動性領先日 本、台灣、韓國及 新加坡,對亞洲各 國股價居於領先地 位,動則影響他國 股價的表現。美國 道瓊工業指數報酬 率波動受到亞洲其 他股市反應的衝擊 並不明顯,在長期 或當期下美國對亞 洲四國股市報酬率 波動的衝擊皆相當 明顯。

(30)

表3(續)

研究者 研究變數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李婉瑜 (2000)

泰國 馬來西亞 印尼 菲律賓 新加坡 台灣 韓國 中國 香港 日本 美 國 等 股 、 匯 市 指數

1994/3/17-2000/10/31 日資料

分為:

1994/3/17-1997/6/27 1997/7/3-2000/10/31

單根檢定 ARCH GARCH (MA(1)-GAR CH(1,1))

股市報酬波動性與 匯市報酬波動性有 明顯亦步亦趨的趨 勢,即匯市報酬波 動性增加時,股市 報酬波動亦有一定 幅度的增加。金融 風暴發生前,貶值 預期對於絕大部份 的股市報酬具有不 顯著的正向傳遞效 果。金融風暴發生 後,除了中國大陸 外,各國貶值預期 皆對該國當期股市 報酬存在顯著負向 影響效果。

段 光 齡 (2000)

美國 日本 台灣 香港 新加坡 韓 國 等 股 價指數

1994/9/23-2000/3/31 日資料

因果關係檢定 Johansen 共整合檢定

風暴前,美國影響 日本及韓國;風暴 後美國與亞洲各國 互 動 關 係 更 為 顯 著。亞洲金融風暴 使六國股市在短期 間有顯著的互動情 形。

張財旺 (1998)

新加坡 印尼 馬來西亞 菲律賓 泰 國 等 五 國外匯

1995/1-1998/8

(分為兩個期間 1998/7 為界)

日資料 週資料 月資料

單根檢定 向量自我迴歸 模型

因果關係檢定

東協五國在匯率變 動與波動性間具有 因果關係的存在,

就日資料所呈現的 因果關係均較為顯 著,而月、週資料 則較不顯著,但大 致上來說因果關係 是存在的。

(31)

表3(續)

研究者 研究變數 研究期間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游 仲 萍 (1999)

美國 日本 台灣 香港 新加坡 印尼 馬來西亞 泰 國 等 股 市收盤價

1996/8/1-1998/12/31 日資料

向量自我迴歸 模型

因果關係 預測誤差變異 數

風暴前亞洲股市連 動性不強烈,而風 暴後相互影響程度 增加。日本股市主 要受到美國股市影 響,台灣股市較為 獨立,而其餘亞洲 諸國在風暴後主要 受 到 馬 來 西 亞 影 響。工業類股、金 融風暴前台灣非金 融指數不受他國工 業類股單向影響,

風暴之後、台灣非 金融指數被美國、

日本與馬來西亞的 工業指數所影響。

廖家興 (1998)

日本 香港 台灣 韓國 新加坡 泰國 馬來西亞 菲 律 賓 及 印 尼 等 九 個 國 家 的 股、匯市

1994/7/1-1998/12/31 分成整個樣本期間 1994/07/01-1998/12/3 金融風暴發生期間 1997/07/01-1998/12/31 日資料

週資料

GARCH 向量自我迴歸 模型

ADF 單 根 檢 定

不論由日資料或週 資料的實證結果皆 可觀察出,大部分 市場於金融風暴發 生期間,明顯受到 較少的其他市場所 影響。最主要原因 是大部分市場對於 國際市場訊息的反 應,可能已經在日 內資料反應完畢,

而這也表示金融風 暴的發生,使得各 國與國際金融市場 間的關係變得更密 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2)

综合上述文獻探討可得以下結論,以上文獻皆以共整合、向量自我迴歸 (VAR)、Granger 因果關係以及 GARCH 模型探討亞洲金融風暴造成各國股、匯 市之間的波動。亞洲金融風暴主要是因素為匯率導致各國股市上的波動,因此 以上文獻皆有匯率此變數以利探討。由於這次的金融海嘯是由美國股市波動導 致全球股市大波動導致,因此本研究單以美國股市以及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探 討此次事件造成的現象。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為研究方法,共可分為兩節來探討。第一節為研究流程,以說明本文 整體研究的過程。第二節為實證模型的建立,又可分為五部份討論本文所使用 研究方法之模型。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美國股市對於亞洲四小龍股市之間彼此的關係。首 先本研究以單根檢定,檢定時間序列變數是否為穩定狀態,不穩定變數者對其 差分以穩定變數進行分析。再分別以GARCH 模型、向量自我迴歸(VAR) 以及 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Granger Causality Test)分析研究變數間相互關係。研究流 程圖如下2:

首先收集變數資料,其次將各變數數據進行整理,再將整理好的數據資料 以單根檢定方式檢驗變數是否有自我相關的問題。再者分別以GARCH(1,1)複迴 歸模型、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VAR 模型中的衝擊反應分析與預測誤差變異 數分解等以探討金融海嘯前後美國股市對亞洲四小龍各國股市的影響。

(34)

資料收集

實證結果與 分析 單根檢定 資料處理

Granger 因果關係檢

GARCH(1,1)

複迴歸模型 VAR模型

衝擊反應分

預測誤差變 異數分解

實證結果與 分析

圖2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實證模型建立

一、 單根檢定(Unit Root Test)

在 使 用 時 間 序 列 資 料 進 行 分 析 時 , 由 於 大 部 分 的 變 數 多 為 非 定 態 (Non-stationary) 序 列 , 若 直 接 進 行 迴 歸 分 析 容 易 造 成 假 性 迴 歸 (Spurious Regression)之現象,使得估計結果不具任何意義。因此使用時間序列資料分析 前,必須先判定時間序列之變數是否為定態序列,故單根檢定主要確定變數的 時間序列觀察值是否存在非定態現象。

Dickey and Fuller (1979)所提出的單根檢定中假設殘差項ε 為白噪音,結果t 發現迴歸之殘差項通常有自我相關的現象,使得 DF 檢定範圍受到限制漸而影 響到研究結果的檢定能力。Dickey and Fuller (1981)考慮殘差項序列相關之後,

(35)

就 以 AR(p) 的 型 式 進 行 單 根 檢 定 , 稱 為 「 修 正 後 DF 檢 定 」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ADF)。因此本研究以 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檢定 法檢定研究變數是否為定態。

模型如下:

(1) 只有截距項

t p

i

i t t t

t Y Y

Y =α +β + θ ∆ +ε

=

1

1 (1) (2) 皆有截距項及趨勢項

t p

i t t i

t

t t Y Y

Y =α +γ +β + θ ∆ +ε

=

1

1 (2) (3) 皆無截距項及趨勢項

t p

i

i t t t

t Y Y

Y =β + θ ∆ +ε

=

1

1 (3) p 為最適落後期,以保證殘差項ε 為白噪音。 t

假設檢定為:

0

0 :β =

H (變數存在單根)表示變數之時間序列為非定態。

0

1:β

H (變數不存在單根)表示變數之時間序列為定態。

檢定結果若β 不顯著異於零,表示變數不具單根,則可對變數進行差分再 做一次單根檢定,直至變數呈現定態為止。

二、 複迴歸模型

複迴歸模型是指一個應變數Y 與多個自變數t X1tX2tX3tX 等有因果kt 關係,以數學函數表示如下:

) ..., , ,

( 1t 2t 3t kt

t f X X X X

Y =

若變數間呈線性關係,則可表示成複迴歸模型。其模型如下:

t kt k t

t

t X X X

Y =α +β1 1 +β2 2 +...+β +ε 可改寫成:

t k

i i i

t X

Y =α +

β +ε

=1

(4)

(36)

其中:α 為常數項,β 為迴歸係數且i i=1,2,3...k ε 為模型之殘差項 t

三、 GARCH 模型

一般傳統的計量模型及時間序列模型中,在條件變異數均設為固定,也就 是假設殘差項不會隨時間的不同而改變。但實際上有許多金融性資產的時間序 列資料並沒有符合上述的假設,如 Mandelbrot (1963)對股價資料進行研究,其 研究結果發現股價變動會呈現高狹峰與厚尾(fat tail)的現象,且股價變動具有自 我相關及存在波動叢聚(volatility clustering)的現象。對於變異數異質現象,Engle (1982) 提 出 自 我 迴 歸 條 件 異 質 變 異 數 模 型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Model, ARCH),此一模型中允許條件變異數具有隨時間變動 而改變的特性,實證結果亦發現ARCH 模型不但能顯示金融性資產的時間序列 資料之特性,對於異質變異數更可以加以預測。

Bollerslev (1986)進一步將 ARCH 模型加以延伸,將過去殘差項及過去的變 異數加入條件變異數方程式中,提出一般化自我迴歸異質條件變異數模型 (General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Model, GARCH)。此一模型 允許較長的時間序列資料以及在條件變異數的結構設定設更具有彈性,同時使 得模型在參數上的估計更為精簡化。因此GARCH 模型比 ARCH 模型較完整,

故本研究將採用GARCH 模型為實證研究方法。以下為 GARCH 模型做介紹:

Bollerslev (1986)提出 GARCH 模 型(General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Model),允許條件變異數受過去 q 期已實現干擾向與前 p 期條 件變異數的影響。模型如下:

t t

t X a

Y = +ε ) , 0 (

~ 2

1 t

t

t N h

ε

=

= +

+

= p

j j t j

q

i i t i

ht

1 2 1

2

0 αε β ε

α (5)

(37)

註:p≥0,q≥0,α0 >0,αi ≥0,i=1,2,...,qβj ≥0,i=1,2,...,p 其中:ε 為模型之殘差項 t

t1為在t−1期時所有可利用資訊的集合

h 為t Y 之條件變異數,受到前期 p 期誤差項平方與前 q 期條件變異數影 t

α 、 β 為未知參數向量

四、 因果關係檢定(Granger Causality Test)

依據Granger (1969)所定義之因果關係,若兩變數有因果關係存在時,若在 自變數中加入過去資訊會增加應變數的解釋能力,則這個現象稱為自變數X 為 應變數Y 的因( X cause Y ),反之則應變數Y 為自變數 X 的因。若兩變數皆存在 因果關係,則表示自變數X 與應變數Y 之間有回饋關係(feedback)。下列以兩變 數模型說明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之方程式:

t k

j

j t j k

i

i t i

t a X Y

Y 1

1 1

ε β

α + +

+

=

∑ ∑

=

= (6)

t k

j

j t j k

i

i t i

t b Y X

X 2

1 1

ε γ

δ + +

+

=

∑ ∑

=

= (7) 若檢定結果α 與i δ 兩係數皆為零,則兩時間數列不存在因果關係。若i α 與i δ 其i 中之一為零,則表示兩時間數列具有單向因果關係;若α 與i δ 兩係數皆顯著不i 為零,則表示兩時間數列互為因果關係,即有回饋關係(feedback)。

五、 向量自我迴歸(VAR)

一般傳統實證經濟研究都是主要依據先驗理論基礎而建立計量模型,對應 變數與自變數的決定以及經濟變數之間因果關係的正確設定是有某種程度上的 困難,一旦設定錯誤可能導致完全無意義的結果。Sims (1980)認為根據先驗理 論建立之模型,估計得到的實證結果並無法証明是由經濟變數的聯合過程(joint process)的特性,即無法確定是否表現真正資料的特性,因而提出向量自我迴歸 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VAR Model)。

(38)

VAR 模型不需要考慮變數之間因果關係,也不需要有先驗理論作為基礎,

在此模型內將各變數皆視為內生變數(endogenous variable),以一組非單一迴歸 方 程 式表 現出 各變 數 間 互動關 係 ,克服 了內生變數 與外生 變數(exogenous variable)判定的疑慮。由於時間序列分析法認為變數之落後項涵蓋所有訊息,因 此每一條迴歸皆以變數絡後項為解釋變數,但 VAR 模型處理衝擊項相關問題 時,經由Cholesky 分解正交化過程是不特定的,完全由研究者的主觀決定變數 的順序,不同的順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此為 VAR 模型缺點。其 VAR 模型如 下:

t m

i

i t i

t Y

Y =α +

β +ε

=

1

(8) 0

) ( t = E µ

0 )

,

(µt µt′ =∑µE

0 ) , ( ts =

E µ µts

其中,Y 為t (n×1)向量的組成具有聯合共變異恆定(jointly covariance stationary) 的線性隨機過程(linearly stochastic process)

YtiY 向量第 i 個落後項所組成的t (n×1)向量

β 為i (n×n)係數向量,視為一種傳導機能(propagation mechanism) ε 為 結 構 干 擾 項 (structural disturbance) , 是t (n×1) 的 一 期 預 測 誤 差 (fore-cast error),可視為隨機衝擊項(innovations)

E(µt)=0為模型中每條迴歸式的誤差項之期望值為0

E(µt,µt′)=∑µ ≠0為一對角化的共變數矩陣,其值不等於 0 表示聯立方 程式間同期誤差向量彼此相關

E(µt,µs)=0為每條迴歸式具有時間序列獨立之特性

VAR 模型所估計出來的迴歸係數在分析上不具經濟意義,因此 VAR 模型發 展出三種應用模型,即為因果關係檢定(Granger Causality Test)、衝擊反應分析

(39)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與 預 測 誤 差 變 異數 分 解 (Forecast Error Variance Decomposition)。

而 VAR 之 最 適 落 後 期 的 選 擇 標 準 有 : AIC 準 則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SC 準則(Schwartz Bayesian Criterion)以及 LR 準則(Likelihood Ratio Criterion)。Akaike(1969)認為可以由最小的 AIC 值來選取 VAR 的落後期,

其公式為:AIC =T×ln(SSE)+2U ,T 為樣本數, SSE 為誤差平方和,U 為參 數估計數。Schwartz(1978)運用貝式(Bayesian)方法,推論出可以由最小的 SC 值來選取 VAR 的落後期,其公式為:SC =T×ln(SSE)+U×ln(T),T 、SSE 及U 皆與 AIC 之變數定義相同。AIC 主要著重於不偏性,但是可能會產生高估 落後期數的結果;而 SC 主要著重於效率性,對於較複雜的模型給予較高的處 罰,這可能因此產生低估落後期數的結果。因此本研究之落後期當最小的 AIC 值與最小的 SC 值所選取的落後期數不同時,則採用蔡明勳(2001)文中建議用 LR 準則擇,利用二者迴歸模型的 LR 統計量進行概似比檢定(Likelihood Ratio Test)。反之若 AIC 值與 SC 值一致時,則採用其對應之落後期。

(一)衝擊反應分析(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衝擊反應分析主要是研究 VAR 模型中,當某一變數受到外生變數的衝擊 (impulse)時,其他變數對此衝擊的動態反應情形。根據(8)式,一般 VAR 模型:

t m

i

i t i

t Y

Y =α +

β +ε

=

1

Sims(1980)指出將上式經由 Wold 分解定理以移動平均(Moving Average,MA)形 式表示,即每一變數可以被表示為當期和各落後期隨機衝擊項之線性組合,過 程如下:

t m

i t i

t Y

Y =α +

β +ε

1

t t

m

mL Y

L L L

Iβββ −...−β ) =α +ε ( 1 2 2 3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G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of the Composite Consumer Price Index at section, class and group levels of goods and services. 4A - Index and principal rates of change

The average TPI for the last four quarters ended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11 increased by 12.22% from the previous period, with index of Accommodation and Miscellaneous Goods

About the evaluation of strategies, we mainly focus on the profitability aspects and use the daily transaction data of Taiwan's Weighted Index futures from 1999 to 2007 and the

(1988a).”Does futures Trading increase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63-69. “Futures Trading and Cash Market Volatility:Stock Index and Intere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One, the response speed of stock return for the companies with high revenue growth rate is leading to the response speed of stock return the companies with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Without making any improvement in the surface treatment of the solar cell, due to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incident medium refractive index and different, which led to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