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廉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廉恥"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編號︰148

廉恥 顧炎武

《 五 代 史 . 馮 道 傳 》

1

論 曰 ︰ 「 禮 義 廉 恥 , 國 之 四 維 ; 四 維 不張,國乃滅亡

2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

3

。禮義,治人之大法

4

,廉 恥 , 立 人 之 大 節

5

。 蓋 不 廉 則 無 所 不 取 , 不 恥 則 無 所 不 為 , 人 而 如 此 , 則 禍 敗 亂 亡

6

亦 無 所 不 至 。 況 為 大 臣 , 而 無 所 不 取 , 無 所 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 而 四 者 之 中 , 恥 尤 為 要 。 故 夫 子 之 論 士 曰 ︰ 「 行 己 有 恥 。 」

7

孟 子 曰 ︰ 「 人 不 可 以 無 恥 , 無 恥 之 恥 , 無 恥 矣

8

! 」 又 曰 ︰ 「 恥 之 於 人 大 矣 ! 為 機 變 之 巧 者 , 無 所 用 恥 焉

9

! 」 所 以 然 者

1 0

, 人 之 不 廉 , 而 至 於 悖 禮 犯 義

1 1

, 其 原 皆 生 於 無 恥 也 。 故 士 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1 2

吾 觀 三 代 以 下

1 3

, 世 衰 道 微 , 棄 禮 義 , 捐 廉 恥

1 4

, 非 一 朝 一 夕 之 故 。 然 而 松 柏 後 彫 於 歲 寒

1 5

, 雞 鳴 不 已 於 風 雨

1 6

, 彼 昏 之 日 , 固 未 嘗 無 獨 醒 之 人 也

1 7

。 頃 讀 《 顏 氏 家 訓 》

1 8

, 有 云 ︰ 「 齊 朝一士夫 ,嘗謂吾 曰︰『 我有一 兒, 年已十七, 頗曉書 疏,教 其 鮮 卑 語

1 9

及 彈 琵 琶

2 0

, 稍 欲 通 解 , 以 此 伏 事 公 卿 , 無 不 寵 愛 。 』 吾時俯而 不答。異 哉此人 之教子 也! 若由此業自 致卿相 ,亦不 願 汝 曹

2 1

為 之 ! 」 嗟 乎 ! 之 推 不 得 已 而 仕 於 亂 世

2 2

, 猶 為 此 言 , 尚 有《小宛》詩人之意

2 3

,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

2 4

一、作者簡介

顧炎武(公元 1613 – 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因景仰文天祥 學生王炎午為人,改名炎武,字寧人,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江蘇蘇州昆山 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清初三大 儒。

(2)

顧炎武十四歲取秀才,與歸莊友好,即入復社,二人個性特立獨行,時人 號為「歸奇顧怪」,以「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為學問宗旨(《與友人論 學書》),屢試不中,退而讀書,「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

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全祖望《鮚 埼亭集.亭林先生神道表》)。崇禎十六年(公元 1643),以捐納得國子監 監 生 之 職 。 清 兵 入 關 後 , 顧 炎 武 投 入 南 明 朝 廷 , 任 兵 部 司 務 , 撰 有 《 軍 制 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等。清軍陷南京後,又轉投王永 祚義軍,後與歸莊聯合吳志葵、魯之嶼軍隊,欲解崑山之圍而未果。後曾受隆 武帝封授官職,領導義軍,屢經失敗。後嘗考察山川形勢,聯絡反清人士,遍 歷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康熙七年(公元 1668),因萊州黃培 詩案入獄,得友人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十年(公元 1671),遊京師,住在 外甥徐乾學家中,熊賜履設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斷然拒絕。康熙 十七年(公元 1678)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招致明遺民,顧炎武三度修書堅拒 推薦。康熙二十一年(公元 1682),因上馬時不慎失足而卒,享年七十。

由於他身為明末遺臣,入清後終身不仕,保存名節,故深為時人所重。在 文學方面,他認為文章首重有益於天下︰「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 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

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

若此者,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日知錄.文須有 益於天下》條)認為明道、紀政事、察民隱、道人之善就是有益於天下的文章 的特徵;至於怪力亂神、無稽之言、抄襲之說、阿諛奸佞之語,就是有損於 己、無益於人的文章的特徵。

顧炎武後致力於學術研究及經世致用之學,潘耒《日知錄序》說他「精力 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對宋明所傳心性之學,深感不 滿,主張「著書不如抄書」。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著有《日知 錄》、《音學五書》、《天下郡國利病書》等著作。

二、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日知錄》卷十七《廉恥》條中的一段。此書是顧炎武的一部筆 記體著作,共三十二卷,對政治、經濟、經學、文學、風俗、文字、歷史、天 文、地理等具體問題有精要的論述和考辨。他對此書十分重視,認為︰「平生 之志與業皆在其中。」本文主張人須有廉恥之心,「行己有恥」,雖是對儒家 傳統學說的繼承,但實際上卻是作者生處明清鼎革之際,對變節仕清遺臣的針 砭。當時在清人利誘威逼下,有不少明遺臣投降變節,屈膝為官,故為作者所 不齒,作者曾作詩︰「薊門朝士多狐鼠,舊日鬚眉化兒女。生女須教出塞妝,

生男要學鮮卑語。」此文則就同一主題作嚴厲抨擊。本文所引《顏氏家訓》中

(3)

三、注釋

1. 《五代史.馮道傳》︰《五代史》有新舊之分,宋代薛居正撰有《五代 史》,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公元 907 – 960)史料。

後 來 歐 陽 修 重 新 加 以 修 訂 , 是 為 《 新 五 代 史 》 。 本 文 所 指 是 歐 陽 修 的

《新五代史》。「論曰」以下一段文字是《馮道傳》序中所言。馮道是 五代時瀛州景城(今河北省交河縣東北)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後 唐 、 後 晉 時 歷 任 宰 相 , 後 漢 、 後 周 時 又 歷 任 太 師 , 並 曾 在 契 丹 任 過 太 傅,歷事五姓十君,常遭後世非議。

2.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是治理國 家 的 四 個 綱 要 ; 四 綱 如 果 得 不 到 伸 張 , 國 家 就 會 滅 亡 。 其 說 最 早 見 於

《 管 子 . 牧 民 》 ︰ 「 四 維 張 , 則 君 令 行 ; … … 四 維 不 張 , 國 乃 滅 亡。……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 維 絕 , 則 滅 。 傾 , 可 正 也 ; 危 , 可 安 也 ; 覆 , 可 起 也 ; 滅 , 不 可 復 錯 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3.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好啊!管仲能夠說出這些話。管生︰即管敬仲,字 仲,名夷吾。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相於齊,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 一霸主。生︰先生。能言︰有獨到的見解。

4. 禮義,治人之大法︰禮和義,是治理百姓的重要法則。

5. 廉恥,立人之大節︰廉和恥,是教化人民的重要德目。

6. 禍敗亂亡︰泛指一切人為災禍。

7. 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所以孔子評論士人時曾說︰「為人 立身處世,要能知羞恥。」語見《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 斯 可 謂 之 士 矣 ? 』 子 曰 ︰ 『 行 己 有 恥 , 使 於 四 方 , 不 辱 君 命 , 可 謂 士 矣。』」

8.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人如果能 以無羞恥之心為可恥,就可以遠離恥辱了!另一解法︰人不可以沒有羞 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真是不知羞恥啊!兩說俱通。

9. 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羞恥之心對人而言,關係 重大;玩弄機謀巧詐的人,是沒有羞恥之心的。機變之巧︰指投機取巧 的事。孟子兩段說話俱出自《孟子.盡心上》。

10. 所以然者︰他們之所以這樣說的原因。然︰如此,這樣。

11. 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是因為人不廉潔,而做出違背禮義的事情 來。悖︰違反,違背。○[焙],[bui6];○[bèi]。

12. 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所以士大夫的無恥,就叫作國恥。

13. 吾觀三代以下︰我看夏、商、周三個朝代以後。

14. 世 衰 道 微 , 棄 禮 義 , 捐 廉 恥 ︰ 世 道 衰 微 , 捐 棄 了 禮 、 義 、 廉 、 恥 。 捐︰拋棄。

15. 然而松柏後彫於歲寒︰語出《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 彫也。」彫︰通「凋」。此句以寒冬時最後才凋零的松柏,比喻君子雖 處逆境仍能堅守節操。一說「後彫」即「不彫」。

(4)

16. 雞 鳴 不 已 於 風 雨 ︰ 語 出 《 詩 經 . 鄭 風 . 風 雨 》 ︰ 「 風 雨 淒 淒 , 雞 鳴 喈 喈 。 既 見 君 子 , 云 胡 不 夷 ? 風 雨 瀟 瀟 , 雞 鳴 膠 膠 。 既 見 君 子 , 云 胡 不 瘳 ? 風 雨 如 晦 , 雞 鳴 不 已 。 既 見 君 子 , 云 胡 不 喜 ? 」 比 喻 君 子 雖 處 亂 世,仍能不變固有操守。

17. 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在那昏暗的時代裏,本來就不曾沒有 保持清醒的有志之士。彼︰代詞,那。○[比],[bei2]; ○[bǐ]。獨醒︰

用屈原《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之語典。

18. 《顏氏家訓》︰北齊人顏之推(約公元 531 – 595)撰,內容是記敍作者 個人經驗,對歷史、社會、立身處世之看法,以作為家中子弟們的生活 和為人準則。

19. 鮮卑語︰北齊的主要統治者為鮮卑人,故朝中多說鮮卑語。

20. 琵琶︰為鮮卑人所喜愛的一種樂器。

21. 汝 曹 ︰ 你 們 , 指 顏 之 推 的 子 弟 輩 。 乃 長 輩 對 晚 輩 之 稱 呼 。 曹 ︰ 同

「輩」。

22. 之 推 不 得 已 而 仕 於 亂 世 ︰ 顏 之 推 逼 不 得 已 要 在 亂 世 中 出 仕 為 官 。 顏 之 推,字介,瑯琊臨圻人(今山東臨圻)。初仕梁元帝,為散騎侍郎,以 亂奔北齊。在北齊時,歷官中書舍人、黃門侍郎;齊亡後入北周,為御 史上士。隋文帝開皇年間,召為太子學士。其事見《北史.文學傳》。

顏氏之歷仕多職實有苦衷,《顏氏家訓.終制》云︰「計吾兄弟,不當 仕進。但以門衰,骨肉單弱,五服之內,傍無一人;播越他鄉,無復資 廕,使汝等沉淪廝役,以為先世之恥。故靦冒人間,不敢墜失。兼以北 方政教嚴切,全無隱退者故也。」大意是由於家勢不顯赫,欠缺庇蔭,

食指浩繁,而北方朝廷政教嚴厲,不容許為官者隱退,所以顏之推才不 得不為官。顯見他為官是不得已的。

23. 尚有《小宛》詩人之意︰還有《詩經.小雅.小宛》中作者處於亂世之 中教子為善自守之深意。《詩經.小雅.小宛》有「夙興夜寐,無忝爾 所生」之句,意思是勸子女要早起晚睡、勤勉自勵,切莫對不起生自己 的 父 母 。 南 宋 朱 熹 《 詩 集 傳 》 說 此 詩 是 士 大 夫 遭 亂 , 兄 弟 相 戒 自 警 之 作,並用以教導子弟,使其為善而不忘根本。

24. 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媿哉︰這使那些欠缺氣節獻媚於世的人,能不羞 愧嗎?語出《孟子.盡心下》︰「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指鄉里中 貌 似 謹 厚 , 而 實 與 流 俗 合 污 的 偽 善 者 。 原 , 同 「 願 」 。 謹 厚 貌 。 ) 也。」彼︰此指馮道及明末寡廉鮮恥之人。閹然︰曲意逢迎,掩藏自己 本意。媚︰取悅別人。媿︰古同「愧」。

四、賞析重點

本文旨在通過標舉禮、義、廉、恥四維,重建作為一個真正士人之氣節,

並強調四維之中,以「恥」最重要。認為士人官吏無羞恥之心,為達目的就會 比一般人更無所不用其極,對國家社會造成巨大傷害。文中體現了顧炎武高尚 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5)

從內容言之,本文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由開首至「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講述禮義是治人之大法,廉恥是人立身之根本。而士大夫沒有廉恥是造成國家 動亂、敗亡的重要原因。作者首先引用《五代史.馮道傳》序中的評論作論 證,序中引用到管子的話,認為「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綱目,如果四 維得不到伸張,國家就會滅亡」。序中又強調︰「禮、義是治人的方法,廉恥 是教化人民的重要道德準則。因為不廉就會無所不取,不恥就會無所不為。人 如果這樣,禍亂就會相尋。而如果身為大臣者無所不為,則天下怎會不亂,國 家怎會不亡呢?」以上第一段整段都是《馮道傳》中的話,顧炎武引述的目的 無非強調四維重要,四維中則廉、恥關乎國家興亡。

第二段轉入焦點論述,強調四維中「恥」最重要。作者引用孔子論士的話 說︰「要用羞恥的心來約制自己的行為。」又引用孟子的說話︰「人不可以沒 有羞恥之心,人如果能以無羞恥之心為可恥,就可以遠離恥辱了。」又再引孟 子說︰「羞恥對人至關重大,幹投機取巧勾當的人,是沒有羞恥之心的。」作 者認為,孔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不廉潔而做出背棄禮義的行為,最初都 產生於沒有羞恥之心。因而士大夫之無恥,就叫做國恥。

第三段指出在亂世之中,也有保持獨醒的人,故處乎亂世,更要保持守廉 知恥,潔身自好,作者並引顏之推之語及以顏氏為例,指出守廉知恥的重要,

且借以抨擊明末清初失節仕清的人。作者認為夏、商、周三代以後,世道日 微,捐棄禮義廉恥者,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但孔子都說過松柏在天冷之後才 凋零,《詩經.鄭風.風雨》也謂在風雨之夜,雞鳴仍然不止,在昏暗的年 代,本來就有保持清醒,以廉潔自守的人。作者又以自己讀《顏氏家訓》中

《教子》的記載︰「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曾經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已經 十七歲了,很通曉書信奏疏之類的文章,教他學鮮卑語和彈琵琶,稍稍想他能 通曉了解,以此來侍奉朝中的公卿大臣,沒有不寵愛他的。』我當時低頭不 語。奇怪啊,這個人教兒子的方法!如果像這齊朝士大夫這樣做而自己成為卿 相大臣,我也不願你們這樣做。」作者以為,顏之推逼不得已在亂世出仕,還 能說以上的話,還有《詩經.小雅.小宛》的作者在亂世中教子為善的深意,

作者反問︰這使那些欠缺氣節而媚世的人,能不羞愧嗎?

若從賞析角度言之,本文約有以下幾方面。其一,具時代精神的嚴肅立 意。顧炎武所處是明末清初之際,明代亡國,清兵入主中原,對漢人造成極大 衝擊,作為忠於明室的愛國士大夫顧炎武對當時降清仕清的明人極之不滿,寫 了多篇抨擊這些貳臣的文章,他在《日知錄》的另一篇文章《文辭欺人》條曾 說︰「古來以文辭欺人者,莫若謝靈運,次則王維。……今有顛沛之餘,投身 異姓,至摒斥不容,而後發為忠憤之論,與夫名污偽籍而自託乃心,比於康 樂、右丞之輩,吾見其愈下矣。末世人情彌巧,文而不慚,固有朝賦《采薇》

之篇,而夕有捧檄之喜者。苟以其言取之,則車載魯連,斗量王蠋矣。曰︰是 不然。世有知言者出焉,則其人之真偽,即以其言辨之,而卒莫能逃也。《黍

(6)

離》之大夫,始而搖搖,中而如噎,既而如醉,無可奈何,而付之蒼天者,真 也;汨羅之宗臣,言之重,辭之復,心煩意亂,而其詞不能以次者,真也;栗 里之徵士,淡然若忘於世,而感憤之懷,有時不能自止而微見其情者,真也。

其汲汲於自表,暴而為言者,偽也。……夫鏡情偽,屏盜言,君子之道,興王 之事,莫先乎此。」

顧氏首先指出古來以詩文欺人者首推謝靈運、王維,而當時入清的明遺民 中,就有些投身異朝的人卻發忠憤之情於詩文中,這些人比謝、王二人更欺 人。其次,顧氏概述這些以文辭欺人者的特徵是︰早上賦忠憤、不忘故國之詩 篇,晚上卻奉異朝之命為官。所以顧氏說不可輕信人之文辭,人之真偽是不能 從言辭辨別的。再次,顧氏舉了曾賦悲悼周朝覆亡詩篇的東周大夫、其辭每見 煩亂的逐臣屈原及淡然處世卻偶有憤激之言的陶潛為例,說明這些人的表現才 是真,其他急着透過文辭表現自己忠厚的人的行為都是偽的。最後顧氏推出結 論︰只有看清人情的真偽、摒除假意表白之言,才能履行君子之道、振興王者 之事。顧氏此說其實是要求人品與文品的統一,使為人臣者回復忠信之道。

《廉恥》一文則是從人品方面着筆,以歷來古人對廉恥的論述作論辯,以及引 顏之推逼不得已仕於亂世而能說出着子弟行善守義的說話作例,抨擊變節仕清 的明舊臣,體現了顧炎武高尚的民族氣節,立意嚴肅而具現實意義。

其二,本文議論焦點集中,論據具針對性。全文主要圍繞「廉恥」二字展 開,先引借《五代史.馮道傳》之評語說起,並引及孔子論士、孟子論無恥之 語,然後帶出焦點「恥為尤要」,接再引孔子論松柏之語,復引《詩經.鄭 風.風雨》之句,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句,《顏氏家訓.教子》之語及 顏之推自身境況,以及《詩經.小雅.小宛》之意;全都集中議論「廉恥」二 字,絕不旁騖,亦無多餘之辭。而且論據亦貼切而具針對性,全都與守廉知恥 有關。

其三,本文引典手到拿來。如「然而松柏後彫於歲寒」一句,語出《論 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以寒冬時最後才凋零的松柏,

比喻君子雖處逆境仍能堅守節操。又如「雞鳴不已於風雨」,語出《詩經.鄭 風.風雨》︰「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 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比喻君子雖處亂世,仍能不變固有操守。又如「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一句出 自屈原《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之語典。以及「尚有

《小宛》詩人之意」一典,出自《詩經.小雅.小宛》「夙興夜寐,無忝爾所 生」之句,意思是教導子弟,使其為善而不忘根本。凡此諸典,都是順手拈來 而不造作,且全文引用古語及典故,接連不斷,先引《五代史》之論,再引 孔、孟之語,《論語》之典、《詩經》之句、《顏氏家訓》之語等等,令人目 不暇給。

(7)

其四,本文亦運用了正反論證之論證法,如「吾觀三代以下」至「固未嘗 無獨醒之人也」是正面論證,引用孔子所言松柏在歲寒時最後凋零、《詩經》

篇章中講雞於風雨時仍然鳴叫、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句,從正面論證能 持守廉恥的榜樣。至於末段所引《顏氏家訓》中的事例,述說一漢人教子學鮮 卑語及彈琵琶以求寵,乃從反面論證不能守廉知恥者,即使致卿相也不過是媚 於世者。如此正反論證,使文章具說服力。

其五,從泛論到專論亦是本文其中一種論證方法。第一段引《五代史.馮 道傳》序中論禮、義、廉、恥四維之重要性及無廉、恥而致亡國的影響是總論 部分。接着第二段引出「恥尤為要」、「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是專論部 分,專論恥的重要性。接下來第三段,引亂世中猶有獨醒之人的各種例子,以 反襯出變節降清之明舊臣之無恥,仍然是專論恥。故全文是總論、專論,再由 專論而論到作者所處之時代。乃是泛論到專論之論證方法。(本文只是《日知 錄》卷十七《廉恥》條中的一段,並非全文。故這裏只就節錄部分而言。)

其六,本文具有實而不華的文風。顧炎武為文素重實用性,認為文章首重 有益於天下︰「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 道 人 之 善 也 。 若 此 者 有 益 於 天 下 , 有 益 於 將 來 , 多 一 篇 多 一 篇 之 益 矣 。 」

(《日知錄.文須有益於天下》條)故其文風樸實無華,不重華麗辭藻,亦不 重鋪張誇飾,以本文為例,全文多是古人語典、事例,聯綴組成一篇論「恥」

的文章,既無華辭麗藻,也無排比、比喻等修辭法,專以樸實文章行之,一氣 直下,與其文學主張相匹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r]

[r]

學行基礎班、導航計劃、 學行、 成長課 德公社 成長課 德公社 講座 成長課毒品 學行警方講座 成長課 攤位遊戲 廉政行動電影欣賞 廉政互動劇場 導航計劃 性教育 成長課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從第二個方面來看,星雲大師認定,那些遠離大眾的玄理一定 不是佛陀的真義所在,再美妙的理論只有告別玄虛與艱澀之後,才

公元前 261 年,秦國派王 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派 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 廉頗軍到達前線前上黨已被秦軍

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與楊國忠私通,在宣義里 建築相連的豪華住宅,土木都披掛上了絲綢,住 宅的奢華,東西兩都沒有能與之相比的。他們晝 夜集會,沒有一點禮法。 (《舊唐書 楊國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