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相對頻率結果獲知回饋對國小韻律體操選手拋球技能表現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相對頻率結果獲知回饋對國小韻律體操選手拋球技能表現之影響"

Copied!
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不同相對頻率結果獲知回饋對國小 韻律體操選手拋球技能表現之影響. 研 究 生 : 黃芊葳 指導教授 : 林耀豐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2)

(3) 謝誌 終於,論文將要完成了,就讀研究所將近兩年的這段時間,非 常感謝多位師長、研究所的同學們,在我課業及研究過程中遇到大 大小小的困難時,給我支持與鼓勵,讓我能夠堅持下去,完成學業。 碩士生涯即將劃下句點,接著就要邁向人生的另一趟旅程,相信驀 然回首時,這些過程將成為我美好的回憶。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最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林耀豐老師, 他總是不辭辛勞的與我討論解決之道,並不斷鼓勵著我,從研究題 目的選定、研究架構的建立到統計方法的指導,讓我在學習研究上 從無到有的知識,都令我受益良多。其次,感謝論文口試委員涂瑞 洪老師、馬上閔老師對本論文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與指導,使這本 論文更加完善。 這兩年的日子裡,學術上的討論、生活裡的點滴,感謝家隆、 宮頡、洋州、絲縈、志豪、淑慎等研究所同學、學弟妹的共同砥礪。 感謝映瑋,我最好的朋友,從大學四年到碩士班兩年都有你的陪伴, 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們彼此互相幫忙、協助、無私的對彼此付 出與關懷,也因為有你的鼓勵,讓我有堅持下去的動力,我會一直 記在心裡的。 在論文實驗期間,感謝湘晴和我親愛的小選手們共同協助我, 感謝家長們的配合及體諒,讓實驗得以順利完成,感謝中正國小所 有參與實驗的老師及學生。感謝每天在我身旁所有給予我鼓勵、幫 助、以及關心的朋友們,總是帶給我許多歡笑,適時的讓我紓解壓 力,你們是我前進的力量,如果沒有你們,也許我的碩士生涯不會 如此順遂。 I.

(4) 最後僅以本論文獻給我最敬愛的父母親,謝謝你們無怨無悔的 付出,不時的給我關愛,給予我支持與肯定,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 無後顧之憂,願將這份成就與你們分享。. 黃芊葳 謹誌 2014 年 7 月. II.

(5) 不同相對頻率結果獲知回饋對 國小韻律體操選手拋球技能表現之影響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相對頻率結果獲知回饋對韻律體操 選手拋球準確性的影響。實驗一為預備性研究,主要在確定正式測 驗的拋球距離,研究對象為國小女子韻律體操選手 12 名。實驗二 為正式實驗,研究對象為國小女子韻律體操選手計 32 名,並區分 為 100%KR 組、50%KR 組、20%KR 組及 0%KR 組等四組,每組 8 人。依不同組別給予回饋後紀錄其誤差值,之後計算出絕對誤差值、 恆常誤差值、及變異誤差值。本研究以不同回饋組別(100%KR、 50%KR、20%KR 及 0%KR)及不同測驗組別(前測、後測及保留測) 為自變項,AE、VE 及 CE 為依變項,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進行考驗,若交互作用有顯著差異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並對 主效果有顯為者進行雪費氏事後比較,以驗證其差異性。本研究的 顯著水準訂為α=.05。研究結果指出: 一、AE 絕對誤差在不同組別與測驗別有交互作用關係之存在;而在 組別 100%KR、50%KR 及 20%KR 的表現優於 0%KR;100%KR 的表現優於 20%KR;在測驗別後測及保留測的表現均優於前測。二、CE 恆常誤差 在不同組別與測驗別沒有交互作用關係存在;而在組別、測驗別均無 顯著差異。三、VE 變異誤差在不同組別與測驗別有交互作用關係之 存在;而在組別 100%KR、50%KR 及 20%KR 的表現優於 0%KR;100%KR 的表現優於 20%KR;在測驗別後測及保留測的表現均優於前測。 關鍵詞:動作技能、韻律體操 III.

(6) The discuss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relative frequencies of feedback effects on rhythmic gymnastic's throwing accuracy Abstract Introduc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relative frequencies of feedback effects on rhythmic gymnastic's throwing accuracy. Experimental one is a preparatory studies, main purpose is to determine the drop distance,the subjects were 12 primary school female rhythmic gymnasts.Experiment two will be the formal experiment,the subjects were 32 primary school female rhythmic gymnasts, and they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s follow: 100%KR Group, 50% KR Group, 20%KR Group and 0% KR Group. Eight people in each group. Record the error from each individual group and calculate the absolute error (AE), the value of constant error (CE) and the value of vary error (VE). In this study, different feedback groups( 100%KR Group, 50% KR Group, 20%KR Group and 0% KR Group) and different test groups( pre-test, immediate test, and retention test) will act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AE,VE,CE will act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Using both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dependent variable to conduct a two-way ANOVA test, If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action then a simple main effect test will be conducted. Compare the most effective results by using the Scheffe rule to verify the differences. In this study, the significance level was set at a= .05. A. AE absolute error do have interaction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and test groups; while in group 100% KR, 50% KR and 20% KR's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0% KR; 100% KR outperformed 20 % KR; in other pre-test and retention test measured the performance was better than pretest. IV.

(7) B. CE constant error do not have interaction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and test groups; also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th groups and test groups. C. VE variation error do have interaction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and test groups; while in group 100% KR, 50% KR and 20% KR's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0% KR; 100% KR outperformed 20 % KR; in other pre-test and retention test measured the performance was better than pretest. Keywords: Motor skill, Rhythmic Gymnastic. V.

(8) 目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次..........................................................................................................VI 圖次…………………………................................................................VIII 表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7.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動作學習理論........................................................................9 第二節 結果獲知對動作技能表現的相關研究................................11 第三節 不同相對頻率的結果獲知對動作技能表現相關研究........13 第四節 本章總結................................................................................15. 第参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17 第一節 預備性研究............................................................................17 第二節 研究步驟...............................................................................2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21 VI.

(9) 第四節 實驗參與者............................................................................24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場地....................................................................25 第六節 實驗方法與程序...................................................................28 第七節 資 料 處 理 與 分 析 .................................................................2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31 第一節 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 絕對誤差值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31 第二節 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 恆常誤差值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36 第三節 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 變異誤差值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44 第一節 結論........................................................................................44 第二節 建議........................................................................................45. 參考文獻...............................................................................................46 中文文獻..............................................................................................46 英文文獻..............................................................................................48. 附錄.........................................................................................................49 附錄一. 實驗參與者同意書..............................................................49. 附錄二 成績紀錄表..........................................................................50 VII.

(10) 圖次 圖 3-1 檢驗實驗拋球距離架構圖...........................................................18 圖 3-2 研究流程圖..................................................................................20 圖 3-3 研究架構圖..................................................................................22 圖 3-4 橡膠球(圖)..................................................................................25 圖 3-5 場地佈置圖..................................................................................26 圖 3-6 目標圓心點..................................................................................27. VIII.

(11) 表次 表 3-1 不同距離 AE 值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19 表 3-2 不同距離 AE 值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9 表 3-3 各組實驗參與者人數與組別分配.........................................23 表 3-4 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表........................................................24 表 4-1 AE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32 表 4-2 AE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3 表 4-3 AE 之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34 表 4-4 CE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36 表 4-5 CE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37 表 4-6 VE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39 表 4-7 VE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0 表 4-8 VE 之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41. IX.

(12)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 節、研究假設;第四節、研究假定與限制;第五節、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在體育教學上,許多運動技能與情境,必須依賴教師提供正確性 的指導,促使學習者充分學習接近正確動作技能。廖邦伶(2004), 運動技能是一連串的學習和練習的歷程,練習不得其法,不但無法有 效獲得技能,甚至造成退步。有效的技能獲得歷程,包括學習方法, 持續有效的練習,加上適當的回饋,是收到最佳效果的保證。周邵忠、 岑漢康(2000)指出,在練習過程中,教師的指點和立即回饋,對學生 掌握正確的動作技巧和修正錯誤有正向的影響,可以避免學生盲目的、 機械的重複練習。其他的研究也指出,回饋是運動技能學習上的重要 因素,且對學習者動作的獲知漢增進動作技能的表現有所助益 (Lee,Keh&Magill,1993)。在教與學歷程中,教師回饋是促進學習的關 鍵要素之一,桑代克(Thorndike,1927)所提出的效果論主要觀念就是: 學習要依靠回饋,只有練習並不會促進學習。因此在動作學習過程中, 除了「練習」本身能為學習帶來助益外,有效與適當的回饋訊息也是 重要變項之一(陳玉芬,1998)。試想,在教學過程當中,難免會產生 錯誤的動作或觀念,倘若教師提供的指導有差異,學習者在學習初期 便會產生錯誤學習效果。像興建房子般,地基若不穩,既使樓層越高 越容易崩塌。因此教師所提供正確指導明顯重要。當學習者無法感受 1.

(13) 到自身動作的缺點,從感官獲得的內在回饋不足以修正動作上的錯誤 時,外在回饋對學習者的幫助就顯得非常重要(簡桂彬,2001)在運 動技能中,學習者藉由內在或外在產生訊息,對其運動技能表現充分 達到正確預期的目的,稱為「內在回饋」 (Intrinsic Feedback)及「外 在回饋」(Extrinsic Feedback)兩種。再者,這兩種回饋為「同時性 回饋」(concurrent feedback)與「終端性回饋」(terminal feedback) 為主。所謂「同時性回饋」指回饋的產生若與動作表現同時間發生, 而「終端性回饋」回饋的產生在動作表現之後(林清和,2006 ) 。而 回饋是運動技能學習上的一大因素,且對學生動作技能的獲得及動作 技能的表現有實質的幫助(林德隆,1995)。 學習初期,學習者比較容易獲得正確的訊息,大都來自外在回饋 為主,例如教師、教練、錄影帶或電腦輔助等。一些外來的資源,提 供運動技能學習方面的指導,眾多的外在訊息,眾觀現今研究者,尚 無一定的說法確定哪種外在回饋訊息較好。但在動作學習領域中,多 位研究者指出以結果獲知(Knowledge of results,簡稱 KR)是外在 回饋提供訊息較好的方法之一,其主要功能在於透過口語是的外在回 饋訊息,提供學習者修正先前不正確動作的依據(Schmidt, 1988)。 體育教師的回饋屬於外在終端性回饋,在學習者技能表現過後,提供 有關動作表現結果或動作表現過程。外在回饋訊息會影響技能進步的 速度和一個學習者最後到達的表現程度(Schmidt, 1991)。即使學習 理論認為學生應當主動學習,教師只是扮演協助的角色,感覺回饋只 是幫助學習者的手段之一,但不可否認的,回饋的給予仍然是技能學 習理論相當重要的一環(胡明霞,2006;陳俊汕,2009)。 外在回饋的結果獲知在學習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應該常利用結 2.

(14) 果獲知,針對學習者的動作技能表現給予適當訊息。對此觀點,在後 來的研究便產生問題存在,一般人認為應多提供結果獲知給學習者, 而且越多越好。林逸松(2002)指出,教師的回饋行為會影響學生的 練習試作成功率,亦是影響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王秋容(1995) 認為 KR 的訊息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並且能夠幫助技能的學習 表現,證實它的重要性。事實上,太多的外在回饋,會使學習者分心, 且無法吸收過多的訊息或過度依賴,都可能阻礙技能學習。Schmidt 和 Wrisberg(2000)認為 KR 的訊息通常與內在回饋相重複且多餘, 僅適合較簡單動作或是在實驗中進行。 要提供何種頻率的結果獲知回饋給學習者,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 效果,一直是研究者急欲了解的,本研究試圖針對國小組女子韻律體 操選手的動作中,探討何種頻率的結果獲知回饋對國小組韻律體操選 手是最有效的學習。 而有關韻律體操(Rhythmic Gymnastics)的競賽項目在音樂的伴 奏下使用各種道具,區分為繩、環、球、棍棒、彩帶等,其中球的競 賽是以直徑為 18~20 公分,重 400 克的橡膠球做拍球、滾球、拋球、 及結合跳躍、轉動等的動作,選手需具備空間、時間等各方位的判斷 能力,以增加動作的穩定性,其中拋球的動作更須具備上述動作的重 要性,因此,本研究是以國小女子韻律體操選手為對象,探討不同相 對頻率之結果獲知對其拋球準確性之影響。.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問題,本研究以結果獲知(knowledge of result)為主軸, 並以國小女子韻律體操選手 32 名為受試對象,探討不同相對頻率結 果獲知對拋球動作技能表現造成影響。 其具體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絕對 誤差值技能表現之交互作用的影響。. (二)探討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恆常 誤差值技能表現之交互作用的影響。. (三)探討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變異 誤差值技能表現之交互作用的影響。. 4.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探討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絕對 誤差值技能表現是否有顯著交互作用的影響? (二)探討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恆常 誤差值技能表現是否有顯著交互作用的影響? (三)探討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變異 誤差值技能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影響?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絕對誤差 值技能表現有顯著交互作用的關係存在。 (二)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恆常誤差 值技能表現有顯著交互作用的關係存在。 (三)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變異誤差 值技能表現有顯著交互作用的關係存在。. 5.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不同相對頻率的結果獲知,對動作技能表現的 影響,在實驗進行過程中,僅能請實驗參與者盡量配合,在實驗參與 過程時專心且認真學習,在研究時間外不做額外練習,以求研究的可 靠性。 本研究的基本假定是,實驗參與者在實驗期間,都有能力使用研 究者所提供的相對頻率。本研究過程裡,排除受試者內在回饋訊息並 提供依各組不同條件給予適當相對頻率的 KR 回饋訊息進行立即動作 技能表現,對學習變項予以屏除。本研究以不同相對頻率的結果獲知, 對國小女子韻律體操選手之拋球動作,在動作技能表現的影響基礎性 研究,因此,在研究流程中避免過度推論。.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在本研究中,涉及動作表現與學習的相關名詞,解釋如下:. 一、外在回饋(augmented feedback) 由外界給予或他人提供,並不是由自己直接獲得的訊息。又可分 為結果獲知(knowledge of results,簡稱 KR)和表現獲知(knowledge of performance,簡稱 KP)兩種(Schmidt, 1988)。本研究是指由研究 6.

(18) 者給予口語上的 KR 回饋訊息。. 二、結果獲知(knowledge of results,簡稱 KR) 結果獲知是一種外在的、終端性(terminal)的回饋訊息,通常 指以口語方式,傳遞動作者依據環境目標所反應的動作結果(Schmidt, 1988)。在本研究使用結果獲知的方式是當受試者做完某次試做後, 以口語的方式提供拋球動作表現與目標的差距,正或負表示超過或不 夠。. 三、相對頻率(relative frequency ) 測量數量的研究,可分為絕對頻率(absolute frequency )和相對 頻率(relative frequency) 。絕對頻率,是指整個練習過程中提供給學 習者總數。相對頻率,係指試做時接收結果獲知的總數占試做次數的 百分比。本研究中,以不同相對頻率來進行研究分別為 100﹪、50﹪、 20﹪、NKR(沒有任何 KR) 。. 四、相對頻率的結果獲知(relative frequency of KR) 本研究各組共試做 100 次,實驗處理的結果獲知相對頻率分別為 100 ﹪KR(100 次) 、50﹪KR(50 次) 、20﹪KR(20 次) 、NKR(100 次) 。. 五、立即技能表現(performance) 動作技能表現是指經過一段練習後,不經過休息,再以相同的方 法測驗其技能,所得結果既為動作技能表現效果(Schmidt,1988)。 7.

(19) 本研究所指的立即測是依不同組別條件練習後經過兩分鐘後立即進 行測驗,得到成績為動作技能表現效果。. 六、保留技能表現(Retemtion) 保留技能表現是指練習後,經過一段時間不加以練習來藉以觀察其 表現的消長情形(Schmidt,1988) 。本研究所指的保留測驗是指立即測 驗後經過一週後實施不給予回饋的保留測驗。. 8.

(20) 第貳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相關理論與文獻,將分成:第一節、動作學習理論; 第二節、結果獲知對動作技能表現的相關研究;第三節、不同相 對頻率的結果獲知在動作表現之相關研究;第四節、本章總結共 四個部分來進行探討。. 第一節 動作學習理論. 本研究主要以 Adams(1971)的閉鎖環理論(closed-loop theory) 及 Schmidt(1975)的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 ,為本研究的動作學 習理論基礎。. 一、Adams 的閉鎖環理論 Adams(1971)的閉鎖環理論(closed-loop theory) ,是解釋動 作技能學習相當重要的一個理論,以回饋的方式,來解釋動作技能的 表現。此理論的兩個重要主題分為知覺痕跡(perceptual trace)和記 憶痕跡(memory trace) 。所謂知覺痕跡,指在動作學習的回饋過程中 所形成的一個參考值,利用參考值,動作就可以一質被修正,個體越 能接近目標,故此參考值,是動作學習者想要完成的動作知覺結果, 由先前的知覺回饋與動作結果所組成,經過不斷的動作修正後,此知 覺痕跡會有最大的正確性,因而形成記憶痕跡,而記憶痕跡代表的就 是最正確的動作,所以在練習過程中,必須有外在回饋(結果獲知) 的存在,故在練習初期時,知覺痕跡還相當微弱,因此 KR(knowledge 9.

(21) of result)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二、Schmidt 的基模理論. Schmidt(1975)改進 Adams 的閉鎖環理論,基模(schema)學 習理論是指運動技能學習是從不同的經驗中,類歸成一些法則,形成 動作反應基模,在新的運動情境中,依當時情境及原則做出適當反應。 因此,Schmidt(1975)發展出非連續性動作技能學習的基模理論, 並擴充了動作程式的型態,發產出類化動作程式(generalized motor program)。 Schmidt 強調動作基模有兩個層次:回憶基模(recall schema)負 責動作的實行與確認基模(recognition schema)負責動作的控制。記 憶基模主要的功能引導個體如何產生動作反應;如果當個體對某一類 別動作技能以建立穩固的回憶基模,當其面臨前所未見的狀況時,便 能根據回憶基模所提供的資訊及當時情境,決定適當的動作參數,發 展新動作。確認基模主要是評價當時反應正確與否,其為一參考機構 (reference mechanism)是一種感官的回饋來做比較或決定是否繼續 或停止動作的產生;個體如對某種類別的動作技能已建立穩固的確認 基模,當新情境來時,在動作反應之前及能確定新動作開始的情境及 所欲達成的動作結果所得的知覺結果如何,藉由再認基模,可以確定 欲達成的動作結果所得的知覺結果如何,故可以透過動作反應內在感 覺回饋而評估外在實際的動作結果。Schmidt 也強調,在無外在回饋 的情況及提供動作表現結果的練習條件下,個體仍能依據「預期的感 覺結果」而得知其動作反應的正確與否,然後修正回憶基模。 10.

(22) 至於在學習過程中如何透過學習來發展動作基模呢?Schmidt 認 為學習時期要形成動作基模,其資訊來源有四點,與本研究有相關的 一點是其動作反應結果的訊息(response outcome) ;對於動作結果的 獲知,動作者被以口頭方式,告知其動作反應結果與真正動作間的差 異,如何縮小動作反應與真正動作間差異存在,回饋的正確性與動作 練習時的專注程度變得明顯重要。. 第二節 結果獲知對動作技能表現的影響之相關研究. 根據許多運動技能學習的研究指出,回饋是運動技能學習中不可 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周文祥(1990)的研究指出,以有無結果獲知, 對高爾夫球推桿表現的影響並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是經由 KR 可以 調整推桿動作,並未提供推桿動作後的訊息結果,結果顯示,在高爾 夫球推桿時提供結果獲知會比無結果獲知的表現好,因訊息的提供使 得學習者隨著軌道前進,同時經由回饋亦可以知道錯誤的型態和如何 改進。 李志宏(2010),以國小高年級組 64 學生為實驗參與者進行不同 性別、回饋型態與測驗別對法式滾球定位擲準技能學習準確性與穩定 性的影響,結果發現,練習加上給予不同誤差範圍之寬帶結果獲知回 饋,皆能顯著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法式滾球定位擲準技能學習的準確 性與穩定性。 蔡秀桃(1985),以 120 名的高中女生為受試對象,受試者接受 壘球低手投擲教學指導與練習,探討結果獲知對壘球低手投擲準性的 11.

(23) 影響,回饋方式以告知得分為主,並於立即測驗其表現結果,結果發 現,提供回饋的結果獲知對壘球投擲動作表現有較好的效果存在。 王秋容(1995)以大學女生為受試對象,所有受試者從未學過任 何相關體操動作,並試做靠牆倒立技能以及側手翻技能,探討其結果 獲知對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結果發現,提供結果獲知組比完全不提 供回饋組對動作技能表現有明顯差異,學習者在動作初學期間,適時 提供回饋對學習者,依循著有效的引導特質,進而糾正錯誤動作的依 據。因此,對其動作技能表現可藉由回饋來提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施 登堯,1998) 。 根據姚璠(2001)以 144 位國小六年級男女生為研究對象,探討 不同目標難度、工作難度與回饋方式對排球發展表現與內在動機的影 響,其結果發現,在容易目標和簡單工作時,有回饋優於無回饋。 吳棨舜(2005)以高中一年級 112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自我 回饋教學法、他人回饋教學法、自我口語提示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對 桌球正手殺球教學效果之差異,結果發現,接受自我回饋教學、他人 回饋教學與自我口語提示教學等三種教學法的學生,桌球正手殺球技 術評量皆有顯著的進步。除了口語提示的回饋外,許多研究也嘗試以 示範動作或錄影的方式提供回饋。例如:簡桂彬(2000)指出,提供 動作示範的回饋不論是配合口語動作修正或是錄影帶動作放映的回 饋,均有效的提昇技能表現水準。此外陳定國(2002)和林耀豐(2003) 的研究均指出,影帶的回饋對動作技能學習是有實質的幫助。 由上述得知,回饋對教學佔有一席之地,而 KR 在技能學習與表 現的過程中扮演引導的角色,學習者經由 KR 的提供得知自己表現好 壞,進而調整自己的努力程度以維持或提高表現。然而,學者提出假 12.

(24) 說的觀點,是否會對教師提供的回饋,有被過分強調其效益的現象, 而降低結果獲知的回饋,對動作技能表現是否會產生差異存在?下一 節文獻,以不同相對頻率方式,深入探究其 KR 回饋對動作技能學習 造成何種影響。. 第三節 不同相對頻率的結果獲知在動作表現之相關研究. Winstein 與 Schmidt(1990)的實驗中,分別提供實驗參加者 100 ﹪頻率(每次試做後提供 KR)與 50﹪(每二次試做提供一次 KR)的 KR。結果發現,在動作技能獲得階段,二組間無顯著差異存在,但兩 組參加者的動作技能表現逐漸變差,顯示提供 100﹪KR 與 50﹪KR 不 論在學習初期或學習階段增加,兩者所提供回饋不同,對動作技能表 現結果沒有太大差異,但兩者之間的相同點,都會隨學習階段增加而 降低動作技能表現。 Lee and White(1990)以 30 名大學男女做時間正確性的測驗, 將受試者分為三組(100﹪KR,50 次試做) , (50﹪KR,50 次試做) (50 ﹪KR,100 次試做) ,結果發現:在立即技能表現測驗方面,100﹪KR 組試做組正確率最高,50﹪KR—100 次試做組次之,50﹪—50 次試做 組最差。雖然 50﹪KR—100 次試做組的練習次數較多,但因為其中有 50 次試做沒有 KR,所以這組的動作表現,並沒有 100﹪組好。因此, 認為,提供 100﹪KR 在學習初期對立即動作表現有較好的學習效果。. 國內研究者,對於不同相對頻率的結果獲知也有進一步的探討, 陳新燕(1997)以示範者結果獲知的相對頻率對觀察者動作學習的影 13.

(25) 響,探討觀察學習中,不同學習中示範者結果獲知的相對頻率,對觀 察者學習手臂外移簡單動作的影響。以大學女生 40 名為觀察者,分 為(1)100﹪KR 組;(2)50﹪KR 組; (3)20﹪KR 組;(4)NKR 組, 並以準確性(AE)與穩定性(VE)為依變項,四組進行實驗結果發現 在立即表現部分,100﹪KR 組的動作表現優於其他組別,然而相對頻 率越少,對動作技能沒有好的效果表現。而楊育寧(1994)的實驗, 以 134 名女性國中生為受試對象,利用趣味性較高的槌球進行實驗, 給予 KR 是以告知得分方式進行,目的是不同相對頻率的 KR 對動作學 習造成影響,結果顯示,提供 100﹪KR 組的動作技能表現有顯著的較 佳表現。 廖邦伶(2004)更進一步以 100 位國中男生為研究對象,分別以 33%KR、50%KR 及 100%KR 組為自變項,探討在不同回饋頻率對羽 球動作技能學習的立即效果和保留效果的影響,結果發現,高頻率的 回饋有助於短期動作技能的提昇;而較低頻率的回饋,因實驗參與者 可利用內在回饋的訊息處理,所以學習效果較佳。 陳偉瑀(2009)則以 128 名技職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 KR 對羽球發短球動作技能學習知影響。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派至立即回饋 組與摘略回饋組(20 測驗後,總得分 1 次告知) 。結果發現:立即回 饋組運動表現顯著於摘略回饋組。研究結果顯示立即回饋給予實驗參 與者每一次發球的得分回饋,使實驗參與者獲得其能力知覺訊息,藉 以作出調整及改善的行為策略,因此運動表現的成績優於摘略回饋。 Ishikura(2008)以高爾夫球推桿技能為研究項目,探討不同頻 率 KR 回饋對動作學習的影響。實驗參與者共 19 位男生與 15 位女生, 分配到 100%KR 與 33%KR 組,進行 3.5 公尺上坡推桿動作測驗,過 14.

(26) 程包含前測、60 次獲得期試作、10 分鐘與 24 小時的保留測驗。結果 顯示:動作偏量保留測驗 CE,100%KR 與 33%KR 組低於前測,33% KR 組低於 100%KR 組。可知提供 KR 回饋並減少 KR 頻率,有益初學 者高爾夫球推桿技能的學習。而在較高相對頻率(100%)或立即 KR 的引導下,會有較好的運動表現,但在不提供 KR 的保留期,卻沒有 相對的學習效益,反而不利於運動技能的學習(陳美惠,2006) 。 從上述的文獻,各研究者支持減少相對頻率 KR,對動作技能沒 有實質上的幫助,在不同相對頻率的 KR,對立即技能表現的影響上, 幾乎大部分的學者都認為,在總練習次數固定下,相對頻率越高的 KR 組,會有越好的技能表現,因為外界可使學習者瞭解到其反應結 果,而能修正下一次動作,然而頻率越低的 KR,則表現越差,為何 頻率越低的 KR,表現會越差?以研究者的觀點可能是,對於在學習 初期,學習者的錯誤頻率太高,必須依賴外在回饋訊息修正其動作表 現,提供頻率越多,越容易改正錯誤動作,而頻率較低者,在學習初 期沒有 KR 回饋時,便無法得到正確動作技能,而導致表現結果錯誤 頻繁。. 第四節 本章總結. 一、 Adams(1971)的閉鎖環理論(closed-loop theory) ,是解釋動 作技能學習相當重要的一個理論,以回饋的方式,來解釋動作 技能的表現。此理論的兩個重要主題分為知覺痕跡(perceptual trace)和記憶痕跡(memory trace) 。而 Schmidt(1975)的基模 (schema)學習理論是指運動技能學習是從不同的經驗中,類 15.

(27) 歸成一些法則,形成動作反應基模,在新的運動情境中,依當 時情境及原則做出適當反應。 二、 回饋對教學佔有一席之地,而 KR 在技能學習與表現的過程中扮 演引導的角色,學習者經由 KR 的提供得知自己表現好壞,進而 調整自己的努力程度以維持或提高表現。 三、 各研究者支持減少相對頻率 KR,對動作技能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在不同相對頻率的 KR,對立即技能表現的影響上,幾乎大部分 的學者都認為,在總練習次數固定下,相對頻率越高的 KR 組, 會有越好的技能表現,因為外界可使學習者瞭解到其反應結果, 而能修正下一次動作,然而頻率越低的 KR,則表現越差。 四、 而有關韻律體操(Rhythmic Gymnastics)的競賽項目在音樂的 伴奏下使用各種道具,區分為繩、環、球、棍棒、彩帶等,其 中球的競賽是以直徑為 18~20 公分,重 400 克的橡膠球做拍球、 滾球、拋球、及結合跳躍、轉動等的動作,選手需具備空間、 時間等各方位的判斷能力,以增加動作的穩定性,其中拋球的 動作更須具備上述動作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是以國小女子 韻律體操選手為對象,探討不同相對頻率之結果獲知對其拋球 準確性之影響。. 16.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目的在說明本研究的方法,共分成七節:其中第一節、 預備性研究、第二節、研究步驟;第三節、研究架構與設計;第四節、 實驗參與者;第五節、研究工具;第六節、實驗方法與程序;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第一節 預備性研究. 本預備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確定正式測驗的拋球距離,選取國小女子 韻律體操選手 12 名,進行隨機分組,分別為 4 公尺、6 公尺、8 公尺, 每人拋球 12 次,各組分別示範動作與實驗說明流程。. 17.

(29) (一) 研究架構:. 檢驗實驗參與者拋球之距離. 國小女子韻律體操選手計 12 名. 隨機分配及示範動作與說明實驗流程. 拋球距離 8m. 拋球距離 6m. (N=4). (N=4). 拋球距離 4m (N=4). 確定實驗拋球之距離. 圖 3-1 檢驗實驗拋球距離架構圖. (二)統計方法: 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分析進行考驗不同拋球 距離,若有顯著差異則進行雪費氏(Scheffe)事後比較,以確定拋球 距離,顯著水準定為α=.05。. 18.

(30) (三)預備性研究結果: 表 3-1 不同距離 AE 值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距離. 4m. 6m. 8m. M. 43.438. 37.940. 31.978. SD. 2.389. 0.876. 5.177. 表 3-2 不同距離 AE 值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組間. 262.807. 2. 131.404. 11.847*. 1>3. 組內. 99.826. 9. 11.092. 總和. 4487.757. 11. *p<.05 (註:1 代表 4m,2 代表 6m,3 代表 8m) 由表 3-1 及表 3-2 中可得知,不同拋球距離之 AE 值有顯著差異 (F=11.847,p<.05)。進一步以事後比較分析發現 8M(M=31.978)的 表現較於 4M(M=43.438),6M(M=37.940)與 4M 及 8M 間則無顯著差異。 因此,本研究選取較適中之距離 6M 做為正式實驗之拋球距離。. 19.

(31) 第二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如圖 3-2 所示:. 文獻蒐集及探討. 確定研究方向與目的. 確定受試對象. 設計研究方法與器材 實施實驗步驟.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研究報告撰寫 研究報告印製 圖 3-2 研究流程圖. 20. 取得實驗參與者同 意後填寫基本資料 表.

(3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架構主要是以不同相對頻率的結果獲知對動作技能表 現的影響。並針對前述研究的目的與文獻探討,使本研究重點在於了 解相對頻率的結果獲知對立即動作表現的情形。. 21.

(33) 本研究架構如圖 3-3 表示:. 實驗參加者須知與同意書. 國小高年級韻律體操選手 32 名 (N=32). 隨機分配及前測. 100%KR 組 (N=8). 50%KR 組 (N=8). 20%KR 組 (N=8). 各組分別示範動作與說明實驗流程. 依各組條件進行動作練習試做 20 次. 動作技能準確性立即表現測驗. 動作技能準確性保留測驗. 圖 3-3 研究架構 22. 0%KR 組 (N=8).

(34) 二、實驗設計 (一)組別分配 本研究受試者以隨機方式,分派到 100﹪KR 組、50﹪KR 組、20﹪ KR 組以及 0% KR 組中,依不同相對頻率給予口語方式結果獲知。表 3-3 表示:. 表 3-3 各組實驗參與者人數與組別分配 組別. 人數. 試做次數. 100﹪KR. 8. 20. 50﹪KR. 8. 20. 20﹪KR. 8. 20. 0% KR. 8. 20. (二)研究變項 本研究的的自變項及依變項如下: 1.自變項:為本研究所操弄之不同相對頻率的結果獲知,共分為 100 ﹪KR 組、50﹪KR 組、20﹪KR 組、0% KR 組共四組。 2.依變項:為四組練習後所測驗的立即及保留表現所得之絕對誤差 (AE)、恆常誤差(CE)與變化誤差(VE)。. 23.

(35) 第四節. 實驗參與者. 本研究的實驗參與者對象是以國小女子韻律體操選手 32 名,實 驗參與者以自願方式參加實驗。在實驗之前,簽署「實驗參與者須 知與同意書」 (附錄一)。. 表 3-4 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人數. 年齡. 身高. 體重. 年資. 100%KR. 8. 11.357±0.856. 141.9±5.688. 33.1±1.363. 3±0.707. 50%KR. 8. 11.75±1.198. 142.75±7.189. 35±3.464. 2.875±0.599. 20%KR. 8. 11.25±0.968. 143.25±6.666. 35.25±3.152. 2.5±0.5. 0%KR. 8. 11.25±0.968. 139.25±7.512. 32±6.519. 2.75±0.433. 24.

(36) 第五節 研究工具與場地. 一、 橡膠球(共 4 顆,每組一顆) (一) 球體:橡膠球之直徑為 18~20 公分。 (二) 重量:重量至少 400 克,如圖 3-4 所示。. 圖 3-4 橡膠球. 二、場地: (一) 韻律體操拋球場地規劃,在屏東縣鶴聲國中體育館進行, 並規劃出一個球道。 (二) 球道距離總長為 10 公尺包括目標點同心圓部分,寬為 5 公尺。如圖 3-5 所示:. 25.

(37) 屏風. 全長總距離(同心圓靶)6 公尺;寬 5 公尺 同心圓靶直徑 0.5 公尺. 實驗 參與者 50 cm 研究者. 圖 3-5 場地布置圖. 26.

(38) 二、 目標圓點: 本研究以在地面劃一同心圓,中心原點半徑為 10 公分,其 最大半徑為 0.5 公尺,並在半徑 0.5 公尺內分別各畫出逐漸縮小 的同心圓,每個同心圓距離相差 10 公分,共五個同心圓,以 5 公分為最小單位計算。如圖 3-6 所示. 最大半徑 0.5m. 10cm. 圖 3-6. 目標圓心點. 27.

(39) 第六節. 實驗方法與程序. 本實驗的方法與步驟如下: 一、 實驗參加者簽署同意書後參加本實驗(參加者同意書請參閱附 錄一) 。將實驗參加者隨機分成四組後,實施不給予任何回饋的 前測 20 次。 二、 練習期: 實驗參加者在練習期每組總共試做 100 次,在每次試做之後,由 研究者依組別條件,適時提供受試者適當的回饋訊息。並於五秒後, 聽到「開始」 ,進行下一次試做。每試做 20 次,休息 90 秒,共分五 次完成。各組受試者的回饋方式如下: 1、100﹪相對頻率的 KR 組 實驗參與者在每次試做一次給予一次回饋共 20 次試做後, 其動作結果,由研究者以口頭方式告知,並依此重複實施 5 次, 每拋出一球即告知其誤差值,超過目標以正值表示,未達目標以 負值表示,正達目標以零表示,並以 5 公分為最小單位。 2、50﹪相對頻率的 KR 組 實驗參與者在試做 20 次後給予 10 次回饋其動作結果,由實 驗者以口頭方式告知,每拋完兩球後才告知其誤差值,回饋內容 同 100%KR 組,亦即拋兩球後才回饋,並依此實施 5 次。 3、20﹪相對頻率 KR 組 實驗參與者在每次試做 20 次後給予 4 次回饋其動作結果, 由實驗者以口頭方式告知,每拋完五球後才告知其誤差值,回饋 內容同 100%KR 組,亦即拋完五球才給予回饋,並依此實施 5 次。 28.

(40) 4、0% KR 組 實驗參與者在每次試做 20 次後其動作結果,實驗者不給予回饋, 並依此實施 5 次。 三、立即測驗期: 各組依相對回饋頻率練習後,休息 120 秒後,隨即實施不給予任 何回饋的立即測驗 20 次。 四、保留測驗: 各組相隔 7 天後,接受不給予任何回饋之保留測驗。.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 將各組所登記的誤差值計算每位受試對象的絕對誤差 (Absolute Error,AE)、恆常誤差(Constant Error,CE)與變 異誤差(Variable Error,VE) ,其公式計算如下: (Error 為與目 標的誤差,以 E 表示) n. ∑x. (一) AE =. i =1. ∑ (x i =1. i. −T). (量及方向的誤差). n. ∑ (x n. (三) VE =. (總量的誤差). n. n. (二) CE =. −T. i. i =1. i. −x. n. ). 2. (CE 之標準差). 二、以不同回饋組別(100%KR 組、50%KR 組、20%KR 組及 0%KR) 及不同測驗時間(前測、立即測及保留測)為自變項,AE、CE、 VE 為依變項,並採用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two-way ANOVA)分 29.

(41) 析進行考驗,若交互作用有顯著差異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 (simple main effect)並對主效果有顯為者進行雪費氏(Scheffe) 事後比較,以驗證其差異性。 三、本研究之顯著水準定為α=.05。. 30.

(42)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依據本研究的架構與所擬定的問題,依序呈現實證分析的結果 和討論,本章共三節來做描述。第一節、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 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絕對誤差值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第二節、不 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恆常誤差值技能表 現的影響結果。第三節、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 對拋球變異誤差值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並分別討論之。. 第一節 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絕對誤 差值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 以不同回饋組別(100%KR、50%KR、20%KR 及 0%KR)及不同測 驗組別(前測、立即測及保留測)為自變項,AE 為依變項,以混合 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進行考驗後,得到如表 4-1 絕對誤差值(AE)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表 4-2 絕對誤差值 (AE)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1.

(43) 表 4-1 AE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組別. 測驗時間. 100%KR. 50%KR. 20%KR. 0%KR. 合計. 前測. 後測. 保留測. 合計. M. 27.688. 18.844. 23.156. 23.229. SD. 3.488. 4.753. 2.838. 5.153. M. 28.656. 21.844. 27.969. 26.153. SD. 2.850. 4.569. 2.462. 4.523. M. 30.156. 26.438. 29.031. 29.614. SD. 4.541. 5.772. 3.283. 5.037. M. 29.313. 32.688. 31.844. 35.542. SD. 4.362. 4.191. 6.061. 6.565. M. 31.453. 26.453. 28.000. SD. 6.315. 8.559. 4.905. 從表 4-1 中得知,各組在不同測驗時間之全體平均數與標準差方面, 100%KR 組 AE 值為(23.229±5.153)、50%KR 組 AE 值為(26.153±4 .523)、20%KR 組 AE 值為(29.614±5.037)、0%KR 組 AE 值為(35.542± 6.565);前測為(31.453±6.315)、後測為(26.453±8.559)、保留測 為(28.000±4.905)。. 32.

(44) 表 4-2 AE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Source)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組別(A). 3. 672.231. 36.52*. 0%>100%,50%,20%. 206.693. 20%>100% 群內受試(SxA). 515.464. 28. 18.409. 測驗別(B). 419.380. 2. 209.690. 11.81*. 前測>後測, 保留測. 組別 x 測驗別(AxB) 726.979. 6. 121.163. 群內受試 x 測驗別. 993.974. 56. 17.750. 4672.489. 95. 6.83*. (SxAxB) 全體(Total) *p<.05 由表 4-2 中得知,不同的組別(A)的 AE 值有顯著差異(F=36.52, p<.05)經事後比較發現,100%KR(M=23.229) 、50%KR(M=26.155)及 20%KR(M=29.614)的表現優於 0%KR(M=35.542);100%KR(M=23.229) 的表現優於 20%KR(M=29.614)。 從不同測驗別(B)的 AE 值亦有顯著差異(F=11.81,p<.05),經 事後比較發現,後測(M=26.453)及保留測(M=28.000)的表現優於前 33.

(45) 測(M=31.453)。而組別與測驗別(AxB)的交互作用亦有顯著的差異 (F=6.83,p<.05),需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分析(如表 4-3) 。. 表 4-3 AE 之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 Souucr.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2818.633. 3. 939.544. 2.19. 1610.633. 3. 536.888. 29.88* 0%>100%,50%. 組別(A) 在前測 (b1) 在後測. 20%>100%. (b2) 在保留測. 314.406. 3. 104.802. 5.83*. (b3). 0%>100%, 20%>100%. 測驗別 (B) 在 100%KR. 312.911. 2. 156.456. 8.81*. (a1) 在 50%KR. 前測>後測, 保留測. 225.063. 2. 112.531. 6.34*. 前測>後測. 538.193. 2. 269.096. 15.16*. 前測>後測. 70.193. 2. 35.096. 1.98. (a2) 在 20%KR (a3) 在 0%KR (a4) 從表 4-3 中可得知,不同組別 (A) ,在前測 (b1) 無顯著差異 (F=2.19, p>.05) ,表示各組在介入回饋前具備同質性;在後測(b2)有顯著 差異 (F=29.88,p<.05) ,且 100%KR、50%KR 及 20%KR 表現均優於 0%KR; 34.

(46) 在保留測(b3)亦有顯著差異(F=5.38,p<.05),且 100%KR 的表現優 於 0%KR,100%KR 的表現優於 20%KR。 而在不同的測驗別(B)在 100%KR (a1)有顯著差異 (F=8.81,p<.05), 且後測及保留測的表現均優於前測;在 50%KR(b2)有顯著差異(F= 6.34,p<.05),且後測的表現優於前測;在 20%KR(b3)亦有顯著差 異(F=15.16, p<.05) ,且後測表現優於前測;而在 0%KR(b4)則 無顯著差異(F=1.98, p>.05),顯示無介入 KR 下之各個階段的測驗 均無有所差別。. 歸納一些與本實驗結果相類似的研究:廖邦伶(2004)不同回饋 頻率的結果獲知,以 90 位國中一年級男學生為受試對象的研究發現: 提供不同回饋頻率的 KR 訊息,對立即表現、延遲保留與延遲遷移有 顯著的影響;姚璠(2001)以 144 位國小六年級男女生為研究對象, 探討不同目標難度、工作難度與回饋方式對排球發展表現與內在動機 的影響,其結果發現,在容易目標和簡單工作時,有回饋優於無回饋。. 35.

(47) 第二節 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恆常誤 差值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 以不同回饋組別(100%KR、50%KR、20%KR 及 0%KR)及不同測 驗組別(前測、立即測及保留測)為自變項,CE 為依變項,以混合 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進行考驗後,得到如表 4-4 恆常誤差值(CE)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表 4-5 恆常誤差值(CE)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 4-4 CE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組別. 測驗時間. 100%KR. M. -10.139. -3.531. -0.656. -4.775. SD. 20.381. 9,561. 10.407. 14.289. M. 10.094. 8.656. -1.281. 5.823. SD. 7.737. 10.472. 14.472. 12.092. M. 0.625. -4.938. 2.791. -0.513. SD. 13.870. 8.491. 8.851. 10.735. M. -7.219. -8.000. 0.594. -4.875. SD. 16.416. 13.526. 14.434. 14.725. M. -1.660. -1.953. 0.344. SD. 16.587. 12.025. 11.925. 50%KR. 20%KR. 0%KR. 合計. 前測. 後測. 36. 保留測. 合計.

(48) 從表 4-4 中得知,各組在不同測驗時間之全體平均數與標準差方面, 100%KR 組 CE 值為(-4.775±14.289) 、50%KR 組 CE 值為(5.823±12.092 )、20%KR 組 CE 值為(-0.513±10.735)、0%KR 組 CE 值為(-4875± 14.725);前測為(-1.660±16.587) 、後測為(-1.953±12.025)、保留 測為(0.344±11.925)。. 表 4-5 CE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Source). SS. df. MS. F. 組別(A). 1824.219. 3. 608.073. 2.41. 群內受試(S*A). 7060.612. 28. 252.165. 測驗別(B). 100.005. 2. 50.003. 0.40. 組別 x 測驗別. 1503.980. 6. 250.663. 2.00. 7031.621. 56. 125.565. 17520.440. 95. (AxB) 群內受試 x 測驗別 (SxAxB) 全體(Total) p>.05 由表 4-5 中得知,不同的組別(A) 的 CE 值無顯著差異(F=2.41,p>.05). 37.

(49) 經事後比較發現,100%KR(M=-4.775)、50%KR(M=5.823) 、 20%KR(M=-0.513)及 0%KR(M=-4.875)則無顯著差異。 從不同測驗別(B)的 CE 值亦無顯著差異(F=0.04,p>.05),經事 後比較發現,前測(M=-1.600) 、後測(M=-1.953)及保留測(M=0.344) 的表現無顯著差異。而組別與測驗別(AxB)的交互作用亦無顯著的差 異(F=2.00,p>.05) 。. 第三節 不同回饋組別與測驗別之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對拋球變異誤 差值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 以不同回饋組別(100%KR、50%KR、20%KR 及 0%KR)及不同 測驗組別(前測、立即測及保留測)為自變項,VE 為依變項,以混 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進行考驗後,得到如 表 4-6 變異誤差值(VE)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表 4-7 變異誤差 值(VE)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8.

(50) 表 4-6 VE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組別. 測驗時間. 100%KR. 50%KR. 20%KR. 0%KR. 合計. 前測. 後測. 保留測. 合計. M. 29.365. 19.810. 24.713. 22.629. SD. 4.665. 3.707. 1.924. 4.049. M. 30.054. 21.921. 27.539. 26.505. SD. 4.520. 4.041. 3.764. 5.250. M. 31.983. 30.732. 28.159. 30.888. SD. 7.260. 6.677. 4.053. 4.570. M. 32.583. 35.191. 32.890. 34.291. SD. 3.301. 4.148. 5.705. 7.017. M. 30.496. 26.664. 28.575. SD. 7.179. 7.845. 4.910. 從表 4-6 中得知,各組在不同測驗時間之全體平均數與標準差方面, 100%KR 組 VE 值為(22.629±4.049) 、50%KR 組 VE 值為(26.505±5.250)、 20%KR 組 VE 值為(30.888±4.570)、0%KR 組 VE 值為(34.291± 7.017);前測為(30.496±7.179)、後測為(26.664±7.845)、保留測 為(28.575±4.910)。. 39.

(51) 表 4-7 VE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Source)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組別(A). 3. 621.317. 33.39*. 0%>100%,50%. 1863.951. 20%>100% 群內受試(S*A). 521.003. 28. 18.607. 測驗別(B). 234.971. 2. 117.486. 4.94*. 組別 x 測驗別. 537.251. 6. 89.542. 3.77*. 56. 23.760. 前測>後測. (AxB) 群內受試 x 測驗別 1330.581 (SxAxB) 全體(Total). 4487.757. 95. *p<.05 由表 4-7 中得知,不同的組別(A)的 VE 值有顯著差異(F=33.39, p<.05)經事後比較發現,100%KR(M=22.629) 、50%KR(M=26.505)及 20%KR(M=30.888)的表現優於 0%KR(M=34.291);100%KR(M=22.629) 的表現優於 20%KR(M=30.888)。 從不同測驗別(B)的 VE 值亦有顯著差異(F=4.94,p<.05),經事 後比較發現,後測(M=26.664)及保留測(M=28.575)的表現優於前測 40.

(52) (M=30.496)。而組別與測驗別(AxB)的交互作用亦有顯著的差異 (F=3.77,p<.05),需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分析(如表 4-8) 。. 表 4-8 VE 之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 Souucr.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組別(A) 在前測(b1) 2856.815. 3. 952.272. 42.96. 在後測(b2) 1264.765. 3. 421.588. 19.13*. 0%>100%,50% 20%>100%. 在保留測. 279.622. 3. 93.207. 4.23*. 0%>100%. 102.653. 2. 51.318. 2.16. 在 50%KR(a2) 277.384. 2. 138.692. 5.84*. 前測>後測. 在 20%KR(a3) 336.361. 2. 168.180. 7.08*. 前測>保留測. 在 0%KR(a4) 55.842. 2. 27.921. 1.18. (b3) 測驗別(B) 在 100%KR (a1). *p<.05 從表 4-8 中可得知,不同組別(A) ,在前測(b1)無顯著差異(F=42.96, 41.

(53) p>.05) ,表示各組在介入回饋前具備同質性;在後測(b2)有顯著 差異 (F=19.13,p<.05) ,且 100%KR、50%KR 及 20%KR 表現均優於 0%KR; 在保留測(b3)亦有顯著差異(F=4.23,p<.05),且 100%KR 的表現優 於 0%KR,100%KR 的表現優於 20%KR。 而在不同的測驗別(B)在 100%KR (a1)無顯著差異 (F=2.16,p>.05); 在 50%KR(b2)有顯著差異(F=5.84,p<.05),且後測的表現優於前 測;在 20%KR(b3)亦有顯著差異(F=7.08, p<.05) ,且後測表現 優於前測;而在 0%KR(b4)則無顯著差異(F=1.18, p>.05),顯示 無介入 KR 下之各個階段的測驗均無有所差別。. 歸納一些與本實驗結果相類似的研究:廖邦伶(2004)更進一步 以 100 位國中男生為研究對象,分別以 33%KR、50%KR 及 100%KR 組為自變項,探討在不同回饋頻率對羽球動作技能學習的立即效果和 保留效果的影響,結果發現,高頻率的回饋有助於短期動作技能的提 昇;而較低頻率的回饋,因實驗參與者可利用內在回饋的訊息處理, 所以學習效果較佳。陳偉瑀(2009)則以 128 名技職院校學生為研究 對象,探討 KR 對羽球發短球動作技能學習知影響。實驗參與者隨機 分派至立即回饋組與摘略回饋組(20 測驗後,總得分 1 次告知) 。結 果發現:立即回饋組運動表現顯著於摘略回饋組。研究結果顯示立即 42.

(54) 回饋給予實驗參與者每一次發球的得分回饋,使實驗參與者獲得其能 力知覺訊息,藉以作出調整及改善的行為策略,因此運動表現的成績 優於摘略回饋,這和本研究結果相似。. 43.

(5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相對頻率之結果獲知回饋對國小韻律體操選 手拋球技能表現之影響,根據研究的結果,歸納出結論並提出建議, 以提供後續研究與實驗應用之參考。本章共分為兩節,第一節、結論; 第二節、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根據實驗結果的分析及討論,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 AE 絕對誤差在不同組別與測驗別有交互作用關係之存在;而在 組別 100%KR、50%KR 及 20%KR 的表現優於 0%KR;100%KR 的表 現優於 20%KR;在測驗別後測及保留測的表現均優於前測。. 二、 CE 恆常誤差在不同組別與測驗別沒有交互作用關係存在;而在 組別、測驗別均無顯著差異。. 三、 VE 變異誤差在不同組別與測驗別有交互作用關係之存在;而在 組別 100%KR、50%KR 及 20%KR 的表現優於 0%KR;100%KR 的表 44.

(56) 現優於 20%KR;在測驗別後測及保留測的表現均優於前測。.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以研究發現的結果,提出以下建議以提供參考:. 一、實際應用 (一) 教學者在教學上,必須先讓學習者在實驗前對拋球動作的認知、 協調性、熟練性等概念,以及動作的成熟度為主要目標,因為這些將 成為動作表現好壞的因素之一。. (二) 教學者在提供回饋訊息給學習者時,應適當選擇回饋頻率以及 評估學習者的技能程度。. 二、 未來研究 (一)本研究的對象皆以訓練學習滿兩年之實驗參與者,對於不同動作 技能水準的學習者,有待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二)對於不同的技能項目、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應提供何種的回饋形 式及頻率,有待進一步探討與了解。. 45.

(5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秋容(1995) 。結果獲知與表現獲知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未出版 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志宏(2010)。不同性別、回饋型態與測驗別對國小學童法式滾球 定位擲準技能學習準確性與穩定性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棨舜(2005)。不同回饋教學法及自我口語提示法對桌球正手殺球 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市。 林耀豐(2003)。工作限制下技能表現水準差異和訓練對網球正拍技 能表現的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清山(1998)。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逸松(2002) 。體育專家教師回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台北市。 林清和(2006) 。運動學習程式學(第二版) 。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林德隆(1995) 。外在回饋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中華體育,9(2), 67-72。 周文祥(1990)。目標難度、獲悉結果、工作難度對高爾夫球推桿表 現的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 北市。 周邵忠、岑漢康(2000)。體育心理學。台北:亞太圖書。 姚璠(2001) 。目標難度、工作難度與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童排球發球 46.

(58) 表現與內在動機之影響。體育學報,31,137-148。 胡明霞(2006)。動作控制和動作學習(第二版) 。台北:金名。 施登堯(1998) 。自我口語提示對運動技能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的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定國(2002) 。不同技能表現獲知對體操技能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大學研究所,台東縣。 陳美惠(2006)。結果獲知特定範圍與特定範圍內外精確程度對水平 跳躍空間穩定性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屏東縣。 陳俊汕(2009)。回饋與運動技能學習。大專體育,100,44-54。 陳玉芬(1998)。特定範圍內結果獲知的精確程度對動作學習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偉瑀(2009)。不同結果獲悉下之競爭與非競爭羽球發短球競賽表 現和成敗歸因。運動教練科學,13,63-80。 楊育寧(1994)。不同摘略結果獲知對運動技能學習效果的影響(未 出版的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簡桂彬(2000)不同技能表現獲知對足球內側傳球技能表現的影響(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秀桃(1985)。結果獲知對壘球低手投球擲準準確性的影響(未出 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廖邦伶(2004) 。結果獲知對羽球技能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簡桂彬(2000)。不同技能表現獲知對足球內側傳球技能表現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47.

(59) 二、英文部分 Adams, J. A.(1971).A closed-loop theory of motor learning.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3, 111-150. Ishikura,T.(2008).Reduced relative frequency of knowledge of results without visual feedback in learning a golf-putting task.Precept Motor Skill,106(1),225-223 Magill,R. A.(1993).Introudction and augmented feedback . Motor learning: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7,283-338. Schmidt, R. A.(1975).A schema theory of discrete motor skill lear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2, 225-260. Schmidt, R. A.(1988).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 Abehavioral emphasis(2 nd ed.).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chmidt, R. A.(1991).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Winstein, C. J. & Schmidt, R. A.(1990).Reduced frequency of knowledge of results enhances motor skill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6(4),677-691. Wishart,L.R.,&Lee,T.D.(1997) .Effects of aging and reduced relative frequency of knowledge of results on learning a motor skill.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84(3),1107-1122. Wulf,G.,Shea,C.H.,& Matschiner,S(1998) .Frequent feedback enhances complex motor skill learning.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30(2), 180-192. 48.

(60) 附錄一. 實驗參與者同意書 親愛的學生及家長您好: 本研究在探討不同的回饋訊息對動作技能表現的影響,本研究所 操作的動作不具危險性,也不會對您的子女造成任何傷害。同時,為 確保同意人的隱私權,任何與同意人有關的資料,均妥善保管,研究 過程中,進行一天的動作技能學習,實驗的時間約為 30-50 分鐘。若 研究期間改變參予意願,隨時可退出測驗而不受限制,在此感謝您的 配合與協助。 <實驗參與者同意書> 我自願同意參與上述研究 姓. 名:. 出生日期: 學生簽名: 家長簽名:. 49.

(61) 附綠二 不同組別(100%KR、50%KR、20%KR、0%KR);測驗別(前測、後測、 保留測)成績記錄表。. 組別: 測驗別: 測驗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5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審查不同意 轉請申請單位裁 判長填寫「技能 競賽得免技術士 技能檢定術科測 試審查結果之意 不納入職類對照表.

If he divided them equally into several groups, each group has the same number of pieces of blue paper and green paper respectively and no paper is

 受試者包括了54 名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患者以及16 名健康者,共70 位,平均年齡28 .4歲,其中IBSC

Small temporary groups are formed, based on book choice2. Different groups read

Small temporary groups are formed, based on book choice.. Different groups read

In the third paragraph, please write a 100-word paragraph to talk about what you’d do in the future to make this research better and some important citations if any.. Please help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