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師資培育中心教學實習課程問題導向學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師資培育中心教學實習課程問題導向學習("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師資培育中心教學實習課程問題導向學習(PBL)手冊

壹、前言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 PBL),其設計理念根源於 Dewey 。 他 認 為 教 師 應 引 出 學 習 者 探 究 與 創 造 自 然 本 能 的 信 念

(Delisle,1997/2003),Dewey 強調根據學習者的興趣並配合其校外經驗來調整 課程,使學習者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習者由做中學,在生活中探尋問題的根源 自行蒐集資料尋求問題解決之道,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學習,學習者的角色由被 動學習者的角色轉為主動學習者(許麗齡,2001)。PBL 最早被運用於學校教育 則是由加拿大 McMaster 大學 Barrows 教授引入醫學教育中(沈戊忠,2005;張民 杰,2003;張基成,2004;張瓊穗等人,2002;Delisle,1997/2003)。

由於過去的醫學教育在教導學習者時,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再要求學習 者將所學得的知識運用於臨床情境。然而,長久以來卻發現直接知識傳授的方式 無法培養學習者在實際環境處理病患的各種症狀,主要原因是由於學習者為了學 科測驗而死背基本醫學知識,卻無法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於實際生活情境,且知識 遺忘的速度也很快(Delisle,1997/2003)。Barrows 教授有鑑於此,將醫學教育課 程的教學設計改為以一系列個案研究的問題,提供一些臨床的線索,卻不提供所 有的資訊,要求學習者去探究所提供的問題情境、設計適當的問題,以及自己計 畫去解決問題,並透過這樣的過程,培養學習者「臨床推理歷程」。他也發現 PBL 能使學習者擴展及增進知識,並能跟得上醫院持續發展的領域,學會面臨新疾病 處理的方式(Delisle,1997/2003)。

問題導向學習在國外各大學的醫學教育有不錯的成效後,國內許多大學醫學 院也引入 PBL 的學習歷程,亦有相當不錯的成效,PBL 也被許多專業教育及中小 學教學採用(張民杰,2003)。本校醫學院以 PBL 的學習方式設計培養醫學院學 生的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由於成效不錯也成為本校醫學教育的特色,故在 94 年度教學卓越計畫中成為本校發展卓越教學的要項之一,鼓勵校內的老師參與 這項教學計畫,當年度主要由醫學院及管理學院參與實施。95 年度這項計畫擴大 邀請其他學院各系所參與,故師資培育中心亦於 94 學年度第 2 學期加入實施 PBL 的計畫中。

在本中心全體教師共同討論之下,選擇具統整性與實務性的兩門課程「教學

實習」與「教育實習」進行課程學習的重新設計,期望師資生能夠經由 PBL 的學習

方式,透過問題的討論與同儕合作的方式,敏銳地觀察且積極主動的尋求資源解

(2)

決問題,藉以提升師資生的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使其在踏入教育現場時 能有更獨立與專業的思辯、判斷、統整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為了能夠對 PBL 的設計理念有更多的認識,建構 PBL 的理論與實務運用的 基礎,中心全體教師也透過同儕合作與專業對話的型式共同研討,從課程的設計 學習目標的建構、情境問題的發展等,在課程發展的過程中,教師們亦逐漸發展 出同儕合作互動與專業對話的社群。

「教學實習」課程是師資生進入職場前,統整師資培育過程中所學的各種理論 並將之實際運用於教學現場的課程。因此,繼 94 學年度第 2 學期以 PBL 之教學方 式融入「教學實習」課程後發現,課程進行情形良好,師資生確實因此而改變了學 習心態,且也自覺自我思考與推理能力的提升,並能更有效率且有系統地蒐集與 統整相關資訊。故本中心全體教師同意本學期「教學實習」課程繼續採用 PBL 教學 方式進行課程。

「教學實習」強調教學相關知識的統整與應用,課程中師資生需要到教學現場 中觀摩中小學教師的教學,並配合教學進度設計課程進行實際的教學活動。故在 課程設計中,我們擬設計一個實務的個案問題,並給予學習者充分的時間蒐集資 料及討論,讓學習者由問題中尋找各種線索、蒐集相關知識與理論,藉由同儕合 作互動共同研擬解決問題的方案。案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藉由一位實習教師的教 學觀摩實錄,讓學習者由觀察中發現教學的各種問題,並透過資料的蒐集,評析 該教師教學的優劣。

從個案討論到結案期間,配合教學實習需至中小學進行教學觀摩之時間,師 資生有二個月的時間進入各個教學實務現場進行教學觀摩與試教活動。返回學校 後,則進入問題的解決歷程,期望師資生能由學習者角度評析教學可能遭遇的各 種問題,並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問題的設計環繞著教與學的各個層面,主要是 培養學習者敏銳的觀察能力及建構分析與解決教學問題的批判統整能力,瞭解有 效教學所需涵蓋的要素,並能於未來教學中掌握有效教學的關鍵能力,提升學習 者的學習成效。

以下將介紹 PBL 的定義、設計目的及教師與學習者在此學習設計中所應扮演

的角色,並說明實施的主要步驟、提供兩個問題解決的實例及評量方式。

(3)

貳、問題導向學習的定義

PBL 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活動,所謂「問題」,可能是教學者選的、也 可能是學習者選的,甚至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所選擇的。林明地(2005)彙整多位 國外學者對 PBL 的定義指出,PBL 在學習活動進行過程中,學習者必須主動負起 學習的責任,透過團隊(小組)的學習方式,從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包含定義問 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回饋與反思),實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實施解決方 案,呈現問題解決的成果,並從中獲得該特定方案的實質知識內容,以及其他技 巧與能力(例如學會領導技巧、人際技巧、主持會議的技巧、促進完成任務的技巧、

作決定達成共識的技巧)。問題解決的過程著重在經由與他人合作工作時而併發 出自己建構的知識與技能。所以,PBL 的要素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並強調內在動機、

鼓勵合作學習、允許學習者持續增加或修改他們的作品或表演、教學設計在於學習 者能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工作而非只是學習關於事物的知識、要求學習者有成品展 示或表演、是一種屬於高層次的知能挑戰(計惠卿、張杏妃,2001)。

溫瑞烘(2001)指出問題導向學習在教師角色、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

目標及評量等有別於與傳統學習,茲將其差異呈現於表 1。

表 1 傳統學習模式與 PBL 之比較 學習模式

學習方式 傳統學習模式 PBL 模式

教師角色 教師是教學專家、授業者、解惑者 教師是設計者、引導者、催化者 學習方式 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主軸 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為主軸 學習資源 教科書是主要學習資源 整合的學習資源及媒體 學習內容 主要學習內容是事實 主要學習內容是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獲得主題領域的知識 主題領域知識與關鍵能力的養成 資訊來源 教師提供整套資訊 資訊必須自己發掘

評量方式 評量以量為主,注重結果 質與量並重,兼重學習過程與結果

(4)

參、問題導向學習的目的與特色

PBL 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非結構問題強化學習者 學習遷移的能力、以問題解決歷程來統整多元智能學習、以社群互動凝聚學校與社 區共識及轉化教師的角色與工作內涵。茲分述如下:

ㄧ、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導向學習強調透過解決問題的實際經驗(act on problems)來逐一審視個人 經由自發性思考所延伸的觀念或思想,以便從為數眾多的策略中選擇最佳的解決 方案,達到有效解決生活問題、主動創造新知的目的。以問題導向的學習是培養學 生自我引導學習、審視問題的技巧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此種學習方式可鼓勵學生由 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思考,激勵學生整合訊息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合 作能力。許麗齡(2001)統整多位學者的觀點指出,經由此過程,學生可學習到 分析及解決問題之經驗,並為日後終身學習奠下穩固的基礎。

二、以非結構問題強化學習者學習遷移的能力

「問題」為學習的起點,也是整個問題導向學習的主軸所在。計惠卿、張杏妃

(2001)統整多位國外學者的文獻後表示,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被賦予一個與學 習 內 容 相 關 的 真 實 世 界 問 題 或 任 務 , 此 問 題 為 非 結 構 化 問 題 ( ill-structured problem),具有複雜、解題線索不全、沒有正確解答的特性。此問題與一般教學結 束後,給學生練習具有解題線索完備、有正確解答的結構化問題不同。學習者透過 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成為能夠解決問題的終身學習者,也在真 實的情境脈絡中,使得所學的知識能更有效的保留,更容易進行知識的遷移。

三、以問題解決歷程來統整多元知能學習

真實世界的「問題」也是統整學科知能的利器。問題導向學習的單元內容未必跨

學科(interdisciplinary),但一定是整合性的(計惠卿、張杏妃,2001),它能使

學習者對於問題、事實的真相進行有意義的、相關的、連貫性的學習。整個問題導向

學習的教學模式即是一個教師輔助學習者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計惠卿、張杏妃

2001)。學習者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透過搜集資料、學習各學門的知識、經由小組合

作練習社會化的人際技能、在假設與驗證的過程中學習邏輯推理的能力、與他人溝

通,並透過各種媒體元素的整合展現成果,落實多元知能的實踐。

(5)

四、養成學習者主動學習能力

問題導向學習的關鍵之一在於學生對於賴以學習的問題具擁有感(計惠卿、

張杏妃,2001)。由於這個問題是真實的、與學習者的生活相關,是學習者關切或 是有興趣的問題,因此,能夠引發學習者對問題的擁有感。計惠卿、張杏妃

(2001)彙整多位國外學者的文獻後指出,一旦學習者能積極投入問題的情境當 中,學習者必須自行界定問題、產生學習的議題,他們努力的成果對於真實問題 的解決有正面的助益,學習也成了一種解謎(mystery)的過程,有效提升了學習 者主動的自我導向學習,並進一步促成未來學習者面對其他生活或工作職場問題 時,能夠積極面對的終身學習者。

五、以社群互動凝聚學校與社區共識

認知科學家強調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工作能使學習最大化。問題導向學習 的真實問題與學習者的生活背景息息相關,學習的內容引入了社區生活的聯繫,

讓學習者能夠關懷當地的、本土的議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透過資料的蒐集,

學習者可進行社區人員、專家的訪談與諮詢、對於社區資源的了解與深入的認識,

更能進一步的使學習者關懷社區、關懷他人。在學習者、教師、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動 關係當中,也由於共同的目標以及工作的分享,而凝聚共識與默契,透過彼此的 貢獻與分享,使社區的成員皆能獲益。

六、轉化教師的角色與工作內涵

問題導向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有別於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 學習形態,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學習的促進者,他(她)必須能 夠重視學習的過程、信任學習者,並且建立、維持一個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環 境。教師在問題導向學習過程中,也必須扮演一個教練的角色(計惠卿、張杏妃 2001),要求學生思考,設計活動挑戰學生,讓學生持續的參與,能夠控制學習 過程、進度,監控學習、調整挑戰的層次、動態的管理各小組的學習……等等。此外 計惠卿、張杏妃(2001)引述國外學者特別提到,問題導向學習中的教師,也必 須是一位學習的楷模,是一位好奇、觀察、聆聽、發問,而且能分享問題解決過程 中的各種想法與有價值的合夥人,以提升整個學習、研究的風氣與品質。

肆、問題導向學習中學生與教師的角色

(6)

教學是教(teaching)與學(learning)的活動歷程。在學習中老師與學生各有 其角色,各司其職才能達到有效的學習。傳統的教學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注重 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有被動的接受,而當代的教學觀則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 生主動的學習。PBL 即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主角之教學觀。茲將在 PBL 的 學習歷程中,學生與老師的角色分述如下:

一、學生的角色

(一)主動的學習者(self-directed learner)

學習者須扮演積極參與的問題解決者,對於學習負有重要的責任,

主導整個學習的進行,培養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團 隊合作的溝通技能、以及資訊管理的應用的能力。

(二)批判思考與創造能力的參與者(critical & creative thinker)

PBL 認為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於建立學習者主動批判思考和創造的 機會,學生不再只是默默被接受知識,而是具有批判能力的思考者,具 創造能力的參與者。

(三)知識的建構者(constructor)與製造者(producer)

在 PBL 中老師提供真實的情境,學習者從自己生命所有的經驗去分 析與探究來解決問題、建構製造新的知識,並透過與同儕合作與分享擴大 其知識與技能的深度與廣度。

二、教師的角色

(一)教師是課程設計者

教師的任務是創造問題,決定 PBL 是否為整個科目採用的主要教學 技術,或只用於特定時刻。當教師決定所含的內容及所欲發展的技能後,

需撰寫初步的問題敘述。PBL 的問題要取自課程,教導有用的知識及技能 同時也要與學生的經驗連結。

(二) 教師是引導者

教師要擔任引導者或協助者的角色。教師建立氣氛,協助學生連結該 問題,建立工作結構,與學生訪查該問題。教師需先瞭解有那些資源可供 研究,並先和學生將要接觸的學校人士聯絡。

(三) 教師是評鑑者

在 PBL 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所飾演評鑑者的角色,包含下列三方面:

1.問題效果的評鑑

(7)

教師必須決定該問題是否成功發展了學生的知識及技能。問題若是 太容易或太難,則無助於學生的成長;若是如此,教師要能調整該問 題,或是提供更多資訊給學生,或改變呈現方式或方案的要求

2.學生表現評鑑

評鑑學生不只為了打成績,也在協助他們改進。在檢視全班時,教 師看看學生作業是否有困難,給予他們特別的協助及建議。若大多數學 生作業有困難,教師須修改該問題或班級活動程序。

3.教師表現評鑑。

教師必須檢視自己是否成功地提供學生適當程度的支持及引導

(Delisle,1997/2003)。

(8)

伍、問題導向學習的實施步驟

PBL 的實施可分為「引起注意」 、 「分析問題」 、 「探究問題」 、 「呈現解決方案」 、

「評估學習成果」五個階段(林麗娟,2002)。此五個階段乃是 PBL 的核心活動,

茲分述於下:

一、引起注意階段

在此階段主要是「呈現問題」。教師會以學習單或多媒體的方式陳述問題,這 個問題通常會連結到學習者所關心的生活事件與經驗,對學習者而言是重要的且 值得花時間去探討的。

二、分析問題階段

此階段旨在建立問題討論的框架或表格,本課程以 Delisle(1997/2003) 所 設計的框架為主要討論框架,此框架包括想法、事實、學習論題,以及行動計畫等 四部份,學習者可依此框架來思考,逐步找到所探索問題的適切解決方案(見表 2)。

表 2 PBL 討論框架 想法

(有什麼想法、點子)

事實

(已知已有的問題與條 件)

學習論題

(還需要知道什麼)

行動計畫

(我們要做些什麼?)

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從問題陳述知道什麼? 要解決問題還要知道 什麼?

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資 料和方法?

此 欄 要 學 習 者 討 論 對 於 問 題 可 能 解 決 方案的任何想法。

此欄要學習者討論問 題陳述中的事實或討 論出來的已知事實。

此欄要學習者討論 必須要知道什麼,

才能解決問題,包 括需要再推敲、定 義、查證和研究的 疑問或是需要更進 一步了解的論題。

此 欄 要 學 習 者 討 論 如 何 研 究 上 述 的 學 習 論 題 , 包 括 : 可 以 諮 詢 的 人 員 、 書 籍、電子資料、網際 網路等。

學習者此時進行腦力激 盪,不管想法可不可行 或是新奇怪異,應儘量 提出,並且不先評論或 反對,最後再討論希望 發展哪些想法。

學習者儘量把所知道的事 實狀況提出來,但要注意 將事實和意見做區分。學 習者可以從過去學過的科 目、書籍、影片或經驗所知 道的事實來思考。倘若有 意見不一致時,就必須作 進一步的研究以求更多的 理解。

學習者所提出的意見 則歸此欄。「學習論 題」是一個引導,可作 為學習者進一步調查 和研究的基礎,有了 這個設計,學習者才 能精確了解他們所要 調查和研究的內容。

此時學習者必須列出 要選擇的待答問題,

以便進一步的研究。

教師可以建議一些資訊 的來源,但不提供正確 答案。

此時學習者應記載他們

會如何去執行研究的策

略。

(9)

資料來源:修改自 Delisle(引自林麗娟,2002)

在討論完此框架的四個部分之後,教師需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問題陳述,檢視

「想法」 、確認「事實」 、 「學習論題」以及「行動計畫」,然後分組各自選擇一個或數 個想法和學習論題,分組討論如何研究這些學習論題、使用什麼資源以及利用什 麼時間來運作。

三、探究問題階段

此階段是學習者分組自我導向學習的階段,主要包括兩個步驟:

(一)針對學習論題、依照行動計畫來蒐集相關資訊。

(二)組織蒐集到的資訊或創作作品。

四、呈現解決方案階段

在此階段,學習者將再度面對問題,也可分為二個教學步驟:

(一)報告和發表學習的成果或作品。

(二)評估學習論題的各項解決方案。

在「再訪問題」的階段,教師會要求每一組學習者說明他們是如何以事實支持 或不支持第一欄裡的想法,並以不同的色筆標示新資料,列出支持或反對解答的 點子。學習者必須根據其他小組所做的研究而提出新的問題,或新的解答。另外,

小組也可以決定檢驗與第一次研究不同的解答。

五、評估學習成果階段

最後階段為綜合活動,主要包括兩個步驟:

(一)學習成果回饋。

(二)評量學習成效。

(10)

◎ 其他可使用的框架或表格

Lambros 的 PBL 過程表格

列出事實 必須知道的事 學習論題

可能的解決方案 新的學習論題

許多可行的方案

資料來源:引自張民杰(2003)

Fogarty 的 KND 表 Stepien 的 PBL 行動計畫表 我 們 知 道 什

麼(Know)

我 們 必 須 知 道 什 麼

(Need)

我 們 必 須 做 什 麼

(Do)

什 麼 是 你 知 道 的

什 麼 是 你 的 預 感

什 麼 是 你 必 須 知道的

你 如何 發 現這 些資料

資料來源:引自張民杰(2003) 資料來源:引自張民杰(2003)

陸、問題導向學習的實施案例

小三社會科問題:「歡迎新同學」(摘錄自 Delisle,1997/2003)

瑪莎.威廉斯(Marsha Williams)在一所以非裔美國人及加勒比裔美國人居多 的貧民區小學擔任教師。她用 PBL 使學生參與學習,她連結了科目教材與學生的 生活。全校六百名學生大都是第一代美國人或從二十五個以上的國家來的新移民。

她的學生名單上終年經常有學生轉入轉出:今年十二月,她的三年級班學生共二 十六名,有兩位下個月將轉入,一位來自牙買加,一位來自肯亞。

為了採用 PBL,威廉斯女士從她的社會科及語文科課程指引選用數則目標;她 也考慮到兒童的個人需求。她的課建立於學生對自己背景的興趣及身為「新學生」

的共同經驗。她用 PBL 讓異質班級有機會完全參與學習經驗,發展自我學習的能

力,自我指導活動。

(11)

一、連結問題

在呈現問題敘述前先定義工作,引導學生進入問題的情境,盡可能以許多方式 嘗試讓學生與工作連結。

例如,她要學生回憶他們到新學校入學第一天的感受:「你們有多少人轉過學 ? 剛轉來班上同學們彼此都認識,而你卻一個朋友也沒有,這種像陌生人的感受又 是怎樣?...」

當連結建立之後,威廉斯女士準備向學生呈現問題敘述:

每年有許多兒童從外國轉入我們學校,通常他們有一段適應困難時期。今年,

校長已組成小組來歡迎新轉來的兒童,讓他們覺得受歡迎。在我們班上,將有來 自牙買加及肯亞等國的新同學。你們認為學校該如何歡迎他們?我們班能向校長 提哪些建議?我們要如何呈現我們的建議?

呈現問題敘述後,威廉斯女士讓兒童明白他們將分組及個別工作。

二、建立結構

表 3-1 威廉斯女士三年級班的 PBL 訪查表標題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三、訪查問題

表 3-2 PBL 訪查表展示學生歡迎兩位新同學的想法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舉辦歡迎茶會。

寫本書介紹我們的 學校。

組織一個俱樂部。

問兒童還有哪些點 子。

表 3-3 PBL 訪查表展示學生歡迎兩位新同學的點子與事實

(12)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舉辦歡迎茶會。

寫本書介紹我們的 學校。

組織一個俱樂部。

問兒童還有哪些點 子。

肯亞在非洲。

牙買加是一島國。

我們學校許多兒童 來自牙買加。

本校有一位老師來 自非洲。

本校許多老師來自 加勒比海沿岸。

有些異地來的兒童 適應有困難。

表 3-4 PBL 訪查表展示學生歡迎兩位新同學的點子、事實、想知道的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舉辦歡迎茶會。

寫本書介紹我們的 學校。

組織一個俱樂部。

問兒童還有哪些點 子。

肯亞在非洲。

牙買加是一島國。

我們學校許多兒童 來自牙買加。

本校有一位老師來 自非洲。

本校許多老師來自 加勒比海沿岸。

有些異地來的兒童 適應有困難。

肯亞的學校。

牙買加的學校。

有關牙買加及肯亞 的事實。

來自這兩地方的學

童對本校的感受。

(13)

案例二

國一數學問題:「我們來建操場」(摘錄自 Delisle,1997/2003)

美 國 全 國 數 學 教 師 會 (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 NCTM ) 支 持 在 數 學 科 使 用 問 題 解 決 教 法 , 在 其 學 校 數 學 課 程 及 評 鑑 標 準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中,第一項標準是

「數學乃是問題解決」。尤其對五至八年級(小五至國二)的全國標準,如此敘述

數學課程應含問題解決的多種不同經驗,採探究及應用的方法,使學生能:

1. 用問題解決法探究及了解數學內容;

2. 在數學內外情境形成問題;

3. 設計及應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強調多步驟非例行的問題;

4. 就原始的問題情境求證及解釋結果;

5. 將解法及策略類化至新問題情境;

6. 學會有信心有意義地使用數學。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引自 Delisle,1997/2003)

一、連結問題

羅絲.卡琳(Rose Carlin)教師設計一個單元,將數學概念與學生對興建新學 校的興趣連結。她指出:「你們是否注意到它與本區的大多數小學相當不一樣?這 建築物將有不一樣的設計,操場會很大。你們想這學校將會像什麼?你們對它有 哪些建議?」

羅絲.卡琳女士問:「這操場該怎麼樣?你們覺得它會像什麼?它是否應與你 們讀的小學有所不同?」

然後,全班同學將自己的經驗與操場連結……卡琳女士呈現以下問題敘述:

一所新小學正在我們學校鄰近興建。它將容納約六百位學生,學生從幼稚園大 班至五年級。此校的成本將是三百萬美元,其中百分之七點五(7.5%)用於操場 建造。你們的工作是提供業主許多操場設計,但要確定在預算內,也要確定這操 場適合幼稚園大班到五年級兒童使用。

13

(14)

二、建立結構

表 4-1 學生要設計一座操場的 PBL 訪查表標題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三、訪查問題

表 4-2 PBL 訪查表展示學生要設計一座操場的想法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雇人來做。

參考其他學校同樣 的操場。

放入任何我們喜歡 玩的東西。

表 4-3 PBL 訪查表展示學生要設計一座操場的想法及事實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雇人來做。

參考其他學校同樣 的操場。

放入任何我們喜歡 玩的東西。

該校學生六百人。

該校學童由幼稚園 至五年級。

預算是三百萬美元 的 7.5%。

須做一模型。

14

(15)

表 4-4 PBL 訪查表展示學生歡迎兩位新同學的想法、事實、想知道的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雇人來做。

參考其他學校同樣 的操場。

放入任何我們喜歡 玩的東西。

該校學生六百人。

該校學童由幼稚園 至五年級。

預算是三百萬美元 的 7.5%。

須做一模型。

空間的大小。

學 童 玩 的 遊 戲 種 類。

有關法令規定。

安全論題。

設備。

其他操場。

成本。

最佳的發表方式 我們要對誰報告?

表 4-5 PBL 訪查表展示學生要設計一座操場的想法、事實、學習論題、行動計畫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雇人來做。

參考其他學校同樣 的操場。

放入任何我們喜歡 玩的東西。

該校學生六百人。

該 校 學 童 由 幼 稚 園至五年級。

預 算 是 三 百 萬 美 元的 7.5%。

須做一模型。

空間的大小。

學 童 玩 的 遊 戲 種 類。

有關法令規定。

安全論題。

設備。

其他操場。

成本。

最佳的發表方式 我 們 要 對 誰 報 告?

調查學童玩的遊戲種 類。

與學校建築人員連絡 以研究空間。

向衛生健康部門要相 關法規。

找 設 備 廠 商 要 估 價 單。

找 專 家 請 教 安 全 事 宜。

參 觀 其 他 學 校 並 拍 照。

15

(16)

柒、問題導向學習之評量

大多數的班級會以測驗或書面方式評鑑學生所學會的知識。然而,班級裡的 PBL 評鑑歷程包括方法、步驟與目的。在 PBL 裡,教師觀察學生解決問題每一步驟 的能力表現,因此評鑑工作需涵蓋了整個歷程(Delisle,1997/2003)。

教學評量可以引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由於問題導向學習是強調以問題引 導學生去解決與學習的教學取向,是故 PBL 的教學評量就有異於傳統的紙筆測驗,

其評量向度應涉及班級學習氣氛的營造,學生的主動投入及對小組的合作,問題 是否有助於達成重要的課程目標,教師是否能掌握自己的教學角色等。

有關 PBL 的評量,可以從學生表現、教師表現、問題效果及學生自評四方面來 探討。

一、學生表現

對於評鑑學生的表現應該涵蓋積極學習氣氛的建立、問題的連結、結構建立、問 題訪查、問題再訪、生產成果或表現、評鑑表現及問題等。

二、教師表現

在 思 考 學 生 表 現 的 同 時 , 教 師 也 應 分 析 自 己 引 導 而 非 直 接 教 學 生 技 能

(Delisle,1997/2003)。也就是說,在進行 PBL 教學,除了評鑑學生表現外,教 師亦應組自我檢視其所表現之教學行為是否符合 PBL 的精神。

三、問題效果

在評鑑學生及教師自己表現時,教師也應自我提問以重檢該問題敘述的效果

(Delisle,1997/2003)。

四、學生自評

教師應鼓勵學生自我評鑑,至於 PBL 之學生自評有以下幾個方向:

1.我是否提供了點子/事實。

2.我是否提出一些學習論題。

3.在做研究時,我是否使用了各種資源。

4.我是否有幫助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16

(17)

5.我是否提供了新資訊。

6.我是否幫助執行本小組的工作。

本中心針對「教學實習」課程有關案例問題的評量方式將從學生表現、老師表 現及問題效果等三部份來實施:

一、 學生表現

1. 藉由學習者的自評與互評,檢視自己在 PBL 學習歷程中的成長情形(見表 5-1)。

2. 由教師依據各小組的書面及口頭報告成果所做的評量,並使教師瞭解小組 間的討論與互動情形(見表 5-2)。

表 5-1 學習者自評與互評(參考表格)

組員姓名 項 目

(自

己)

學習內容與技巧

1.提出有助問題解決的想法或資訊 2.有效應用資訊以解決問題

3.具多元統整思考能力 參與程度

1.出席討論

2.分享情形(深度、廣度)

3.主動承擔任務情形

4.與他人合作溝通與互動情形 任務達成

1.份內工作完成度

2.提供問題相關資訊程度 3.所負責任務達成之品質

總分 填表說明:

1.本表共二頁,第一頁為量化客觀分數之評分,第二頁以文字說明。

2.請在空格內依據你對自己與同儕的表現予以評分,最高 5 分;最低 1 分。

(優→5;良好→4;尚可→3;待改進→2;差→1)

17

(18)

表 5-1(續) 學習者自評與互評(參考表格)

評分說明:請根據自己與他人表現提供具體說明 組 員 姓 名 說 明 (自己)

(組員) (組員) (組員) (組員) (組員) (組員) (組員)

表 5-2 班級參與情形評量表(參考表格:教師填)

案例問題: 組別:第 組 評分者:

評分向度

項 目 優 良好 尚可 待

改進 差 說明

1.合作情形 2.互動討論情形 3.蒐集有關資訊 4.分析問題的能力 5.成果呈現品質 6.總評:

填表說明:請根據各組表現,在適合的向度內勾選。

二、老師表現

1. 由學習者評鑑教師於課程中帶領問題解決歷程的表現,以使教師了解其引 導是否得宜(見表 5-3)。

2. 教師根據每次問題的引導過程撰寫教學省思,檢視自己引導歷程中的表現。

表 5-3 教師表現評量表(參考表格)

案例問題:

18

(19)

評分向度

項目 優 良好 尚可 待

改進 差 1.引導學生能從多元管道蒐集解決問題的

相關資訊

2.引導學生互動討論情形 3.營造開放、信任的學習氣氛

4.老師在聆聽學生問題時耐心、專注且尊重 5.鼓勵學生朝更高層次的思考

6.鼓勵學生自行解決問題 說明(請提供具體說明):

填表說明:本量表不記名,請依個人的感受,在適合的空格內勾選。

三、問題效果

1. 以封閉式問卷的形式,由學習者針對案例本身的適切性與效果進行的評量

(見表 5-4)。

2. 在結案後教師以座談方式,討論學習者對於案例問題的適切同時參酌學習 者的意見。

表 5-4 問題評鑑檢核表(參考表格)

評分向度

項目 非常

同意 同意 普通 待

改進 差 1.案例問題敘述可達成課程目標

2.案例問題可提供學生思考及推理能力 3.案例問題可連結學生學習與生活經驗 4.案例問題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5.案例問題符合學生的能力程度

6.案例問題有助於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

7.案例問題可提升學生蒐集並使用各種資訊 的能力

其他說明或意見:

填表說明:請依個人的感受,在適合的空格內勾選。

參考文獻

沈戊忠(2005)。簡介 PBL 以及在台灣實施的情形。教育研究,129,40-47。

19

(20)

林明地(2005)。適用於校長專業發展的 PBL 教案設計。教育研究,129,79-91。

林麗娟(2002)。「問題導向學習」在網路資源式學習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

60,42-53。

計惠卿、張杏妃(2001)。全方位的學習策略─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教 學科技與媒體,55,58-71。

許麗齡(2001)。問題導向學習於護理教育上之應用。護理雜誌,48(4),頁 31- 36。

張民杰(2003)。超學科統整模式之一:問題導向學習在國中九年一貫課程的設 計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17,389-424

張基成(2004)。網路專題學習社群線上公共、專題與專家討論分享之比較。教學 科技與媒體,67,38-39

張瓊穗、賴亦璇、王尹伶、甘珮禎(2002)。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在國小環境議題教學 之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2),198-209。

溫 瑞 烘 ( 2001)。問題導向學習用於資訊教學之探 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 , 23,195-212。

Delisle, R.(2003)。問題引導學習 PBL(周天賜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

1997)。

20

數據

表 4-4  PBL 訪查表展示學生歡迎兩位新同學的想法、事實、想知道的 想法 (點子) 事實 (已知道的) 學習論題 (需要知道的) 行動計畫 (要蒐集的資訊) 雇人來做。 參考其他學校同樣 的操場。 放入任何我們喜歡 玩的東西。 該校學生六百人。 該校學童由幼稚園至五年級。預算是三百萬美元的 7.5%。 須做一模型。 空間的大小。 學 童 玩 的 遊 戲 種類。有關法令規定。安全論題。設備。 其他操場。 成本。 最佳的發表方式 我們要對誰報告? 表 4-5  PBL 訪查表展示學生要設計一座操場的想法、
表 5-1(續)  學習者自評與互評(參考表格) 評分說明:請根據自己與他人表現提供具體說明 組 員 姓 名 說        明 (自己) (組員) (組員) (組員) (組員) (組員) (組員) (組員) 表 5-2  班級參與情形評量表(參考表格:教師填) 案例問題: 組別:第    組 評分者: 評分向度  項   目 優 良好 尚可 待 改進 差 說明 1.合作情形 2.互動討論情形 3.蒐集有關資訊 4.分析問題的能力 5.成果呈現品質 6.總評: 填表說明:請根據各組表現,在適合的向度內勾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科技教育 設計 模型 製作.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學校如何善用 資源為教育工 作及學習過程 中製造成功與 快樂..

編訂本資源是為教師提供分層課業例子以作參考,資源的內容並不包括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