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單元:女性地位的轉變

一、原始女人 1.基因

2.維持基本生活 (1)製造器具

(2)食物來源者 (3)生育、養育

3.女性對人類演化的影響 (1)慣用右手

(2)生殖器的演化 (3)月經

4.人類的演化是男女分工合作的過程 (1)分工合作

(2)女神 二、女性神格化

1.世界第一位神衹-西元前 2300 年,蘇美人的女神,連第一位祭司也是女性。

2.各民族的女神-捷克、伊拉克、土耳其、希臘、埃及、羅馬帝國、印度、中國。

3.女性何以為神

(1)月經:神祕,與月亮有關;

(2)園藝:主要的食物供應者;

(3)生育:當時人類不了解生育與性交有關,男人不具任何作用。

4.二元論

有好的女神(母神,因孕育生命),亦有黑暗女神(死神),即生與死皆掌握在女性手中。

5.女神的附屬品-男人

(1)女神是不結婚的,掌握自主的性自由;

(2)男人的作用是來取悅女神;

(3)女神是不朽的、永恆的、權力極大的;男人是必死的、年輕的、地位低的;「王」是對被選來 討好女神的男性敬稱;

(4)歡愉之後,女神必定「弒王」,表示該男人已回到女神的懷抱。

6.「女神」所代表的實際意義

(1)「母系社會」曾經存在於某段時期與某些民族。

(2)女性掌權,繼承者為自己的女兒。

(3)女人擁有、掌控財產。

(4)婚約尊重女性的權利,反對妻子為丈夫的奴隸。

(5)女子婚後仍可享有婚前的身體自由。

(6)女子戰士或女子兵團的出現。

(7)女人享有身體自主(不以裸體為羞)、性自由、及崇拜信仰女神的自由。

(8)在希臘神話中,一個女人即使和一個男人生了小孩,兩人仍不具有血緣關係。

(9)某些原始部落為「雜婚制」。

三、男性的反撲

1.男性卑微的地位

(2)

(1)古文明的神像或壁畫上展現對女性的崇拜;

(2)男人羨慕女人的生育能力,有些民族的成年禮是「切割陰莖」。

2.陽具的興起

(1)陽具最初不具任何意義,是用來崇拜女神的象徵;

(2)隨著陽具的興起,陽具開始被賦予生育的意義;

(3)男人發現陽具與生育的關係後,對自己的重要性有了覺悟。

3.生活的改變

(1)人口增加,糧食需求增加,必須依靠男人的「農業」。

(2)遷徙、戰爭,男人的體力比女人好,男人的重要性也逐漸增加。

4.男人的「絕地大反攻」

(1)神話中的角色互換:日神戰勝月神,戰神打敗女神。

(2)現實生活的政權爭奪。

(3)男女二元論的思想形成。

(4)女人不再享有權力,成為男人的財產、奴隸。

(5)許多古文明任意殘害女性,因而制定相關法律,但基本上仍是限制女性。

參考資料:

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1998 年 12 月初版。

第二單元:中國傳統的女性觀及女性地位

(3)

一、女媧傳說及遠古的女性崇拜

1.女媧是中國最初的女神,其傳說事蹟:

(1)女媧造人;

(2)教導這些男女結婚生子;

(3)創作音樂,並教導人類生活;

(4)女媧補天。

2.遠古時期的女性崇拜

(1)周代始祖棄,其母姜嫄;

(2)皇帝大戰蚩尤,九天玄女授之兵法,反敗為勝;

(3)黃帝的妻子嫘祖養蠶取絲,教人織布;

(4)大禹治水多受阻礙,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女瑤姬下凡協助大禹治水(此神話出於道家);

(5)中國古代的日、月神分別是羲和與常羲,二神均為女神,推算出曆法;

(6)伏羲作八卦,以女性為首;

(7)中國文字起源,一說黃帝時期的倉頡,一說為舜的妹妹敤手;

(8)商的始祖「契」,其母簡狄;

(9)大禹治水期間,教育兒子啟的工作就落在妻子女嬌身上,啟日後亦成為賢君;

(10)神話背後的意涵:

A.反映中國遠古時代的母系社會;

B.清‧康有為認為,男姓憑藉體力做事,不如女性來得細心,女性細心觀察萬物變化,因而 發展出人類文明。

3.女神傳說所反映的母系社會

(1)原始社會為雜婚型態,只有母親認得自己的子女,氏族的傳承必須依靠女性;

(2)文化遺址中所發掘出來的墓穴,女性的墓葬有階級之分,陪葬品極為豐厚;

(3)許多器具的發明,即使必須運用科學原理,均是女性智慧的展現,康有為感嘆後人卻視之 為男人的創作;

(4)女媧神話為黃帝神話所取代,亦代表中國社會的轉變。

二、中國古代的女性觀

1.女性的經濟地位崩潰,成為男性的財產與附庸

(1)經濟無法獨立,《禮記‧內則》:「子婦無私貨,無私蓄,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2)地位附屬於男性之下:

A.《禮記‧喪服》:「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三從)

B.《詩經》:「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 之褐,載弄之瓦。」

C.女性的工作表現在傳宗接代、以織助耕、料理家務、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

2.女性的教育

(1)和男子的學校教育不同,甚至不被允許吟詩作對、舞文弄墨;

(2)強調「四德」教育;《禮記‧昏義》:「古者婦人先嫁三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 功。」

3.對女性的要求 (1)道德:

A.貞操節烈-

(4)

(A)意義:貞,品行端正、未嫁而能自守;

節,已嫁從一而終,夫死不再改嫁;

烈,如欲強暴凌辱能以死相拒,或者夫死殉身。

(B)自春秋戰國時代開始流行,漢代較為嚴格,魏晉至隋唐因戰亂與胡漢融合,要求較為 鬆緩;宋明之後,因理學的提倡,婦女受到的限制更多,明清時期達到巔峰。

B.寬慈去妒-

(A)妨礙繁衍:妻使妾流產;

(B)破壞宗法:得寵的妾往往會想辦法使自己的兒子取代嫡長子;

(C)對夫權的反抗:妻或妾本身具有才能,可獨當一面;

(D)杜絕方法,即思想改造。

C.柔順謙卑-

(A)敬順卑屈:古云:「婦以夫為天」;

(B)孝順屈從:媳婦必須做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 則致其嚴」;

(C)和順忍讓:婦女必須與妯娌、姑嫂和善相處。

D.勤勞儉樸-

(A)勤勞:婦女不僅從事紡織,也要飼養家畜,必要時還得下田耕作;

(B)節儉:妻子雖不能生財,但要愛惜金錢,不得浪費,量入為出,亦不可吝嗇。

E.端習禮儀-男女有別、男尊女卑,遵守男女之防,男女不得任意接觸。

(2)才智:

女性無法和男子一樣接受學校教育,只能學習日常生活的知識。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 下,以男性為主的傳統社會,始終希望女子的知識水準只要侷限在家裡就可以了。

(3)審美觀:

傳統的審美觀不在於個人的美醜,而是一整套關於女子的儀態論述:

A.修養-女子的修養反映在容貌上,心術、品德端正。

B.衣著-對女子服飾的基本要求是清潔、整齊、樸素、雅致,化妝得宜,切勿濃妝豔抹。

C.舉止-要求「端莊」,勿輕佻。

D.偏差的審美觀-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甚至要求女子纏足。

(4)勞動工作:

婦女在家除了傳宗接代,還要負擔家務,包括:

A.桑蠶紡織-女子自幼便學習紡織、女紅等工作。

B.酒食飯菜-準備一桌酒菜,照顧公婆飲食,有時還得接待賓客,都是婦女的工作。

(5)母親典範:

A.胎教-「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

耳不聽於淫聲。」

B.以古代賢母樹為楷模-明‧呂坤在其《閨範》中列九類母道:「禮母、正母、仁母、公母、廉母、

嚴母、智母、慈繼母、慈乳母。」

C.強調幼教、以身作則、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等教育方式。

三、《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

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

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臧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

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及鄧太后臨朝,與聞政事。以出入

(5)

之勤,特封子成關內侯,官至齊相。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於閣下,從昭受讀,

後又詔融兄續繼昭成之。

永初中,太后兄大將軍鄧騭以母憂,上書乞身,太后不欲許,以問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 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闢四門而開四聰,采狂夫之瞽言,納芻蕘之謀慮。妾昭得以愚朽,

身當盛明,敢不披露肝膽,以効萬一。妾聞謙讓之風,德莫大焉,故典墳述美,神祇降福。昔夷齊去 國,天下服其廉高;太伯違邠,孔子稱為三讓。所以光昭令德,揚名于後者也。 《論語》曰:『能以禮 讓為國,於從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讓之誠,其致遠矣。今四舅深執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 未靜,拒而不許;如後有毫毛加於今日,誠恐推讓之名不可再得。緣見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自 知言不足采,以示蟲螘之赤心。」太后從而許之。於是騭等各還里第焉。

作〈女誡〉七篇,有助內訓。其辭曰:

  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餘寵,賴母師之典訓。年十有四,執箕箒於曹氏,于今四十餘 載矣。戰戰兢兢,常懼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勞,而今而後,乃知 免耳。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子穀負辱清朝。聖恩橫加,猥賜金紫,實非鄙人庶幾所望也。男能 自謀矣,吾不復以為憂也。但傷諸女方當適人,而不漸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它門,取恥宗族。吾 今疾在沈滯,性命無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悵。閒作〈女誡〉七章,願諸女各寫一通,庶有補益,

裨助汝身。去矣,其勗勉之!

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臥之牀下,弄之瓦塼,而齋告焉。臥之牀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 之瓦塼,明其習勞,主執勤也。齋告先君,明當主繼祭祀也。三者蓋女人之常道,禮法之典教矣。謙 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晚寢早作,勿 憚夙夜,執務私事,不辭劇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謂執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靜自 守,無好戲笑,絜齊酒食,以供祖宗,是謂繼祭祀也。三者苟備,而患名稱之不聞,黜辱之在身,

未之見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稱之可聞,黜辱之可遠哉!

夫婦第二: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也。是以禮貴男女之際,

《詩》著〈關雎〉之義。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御婦,

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方斯二事,其用一也。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婦之不可不御,威 儀之不可不整,故訓其男,檢以書傳,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禮義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 女,不亦蔽於彼此之數乎!《禮》,八歲始教之書,十五而至於學矣。獨不可依此以為則哉!

敬慎第三: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彊為貴,女以弱為美。故鄙諺有 云:「生男如狼,猶恐其 尫;生女如鼠,猶恐其虎。」然則修身莫若敬,避彊莫若順。故曰敬順之道,

婦人之大禮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謂也。夫順非它,寬裕之謂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寬裕者,尚恭下 也。夫婦之好,終身不離。房室周旋,遂生媟黷。媟黷既生,語言過矣。語言既過,縱恣必作。縱恣既 作,則侮夫之心生矣。此由於不知止足者也。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爭,曲者不能不訟。

訟爭既施,則有忿怒之事矣。此由於不尚恭下者也。侮夫不節,譴呵從之;忿怒不止,楚撻從之。夫 為夫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楚撻既行,何義之存?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義俱廢,夫婦離 矣。

婦行第四: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

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閑貞靜,守節整齊,

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

服飾鮮絜,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絜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 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遠乎哉?我欲 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謂也。

專心第五:《禮》,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也。行

(6)

違神祇,天則罰之;禮義有愆,夫則薄之。故《女憲》曰:「得意一人,是謂永畢;失意一人,是謂永 訖。」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然所求者,亦非謂佞媚苟親也,固莫若專心正色。禮義居絜,耳無 塗聽,目無邪視,出無冶容,入無廢飾,無聚會羣輩,無看視門戶,此則謂專心正色矣。若夫動靜 輕脫,視聽陜輸,入則亂髮壞形,出則窈窕作態,說所不當道,觀所不當視,此謂不能專心正色矣。

曲從第六:夫得意一人,是謂永畢;失意一人,是謂永訖。欲人定志專心之言也。舅姑之心,豈當 可失哉?物有以恩自離者,亦有以義自破者也。夫雖云愛,舅姑云非,此所謂以義自破者也。然則舅 姑之心柰何?固莫尚於曲從矣。姑云不爾而是,固宜從令;姑云爾而非,猶宜順命。勿得違戾是非,

爭分曲直。此則所謂曲從矣。故《女憲》曰:「婦如影響,焉不可賞。」

和叔妹第七:婦人之得意於夫主,由舅姑之愛己也;舅姑之愛己,由叔妹之譽己也。由此言之,

我臧否譽毀,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復不可失也。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親,其蔽 也哉!自非聖人,鮮能無過。故顏子貴於能改,仲尼嘉其不貳,而況婦人者也!雖以賢女之行,聰 哲之性,其能備乎!是故室人和則謗掩,外內離則惡揚。此必然之埶也。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 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此之謂也。夫嫂妹者,體敵而尊,恩疏而義親。若淑媛謙順之人,則能 依義以篤好,崇恩以結援,使徽美顯章,而瑕過隱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聲譽曜于邑鄰,休 光延於父母。若夫憃愚之人,於嫂則託名以自高,於妹則因寵以驕盈。驕盈既施,何和之有!恩義既 乖,何譽之臻!是以美隱而過宣,姑忿而夫慍,毀訾布於中外,恥辱集于厥身,進增父母之羞,退 益君子之累。斯乃榮辱之本,而顯否之基也。可不慎哉!然則求叔妹之心,固莫尚於謙順矣。謙則德 之柄,順則婦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詩》云:「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其斯之謂也。

馬融善之,令妻女習焉。

昭女妹曹豐生,亦有才惠,為書以難之,辭有可觀。

昭年七十餘卒,皇太后素服舉哀,使者監護喪事。所著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

遺令,凡十六篇。子婦丁氏為撰集之,又作《大家讚》焉。

參考資料: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6 年 12 月一版

第三單元:中國後宮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一、皇后論

1.「后」字由來-「后」原本指的是「王」,自西周開始,「后」才專指帝王的正妻。《禮記‧曲禮》:

「天子之妃曰后。」「妃」古音讀「配」,即匹配之意。

2.皇后的任務

(7)

(1)治理後宮中所有的嬪妃、宦官、宮女,並可規勸君主,維護宮中的秩序。

(2)在特殊情況下,母后可參與或主持朝政,有的太后甚至「臨朝稱制」,行同皇帝,通常採取

「垂簾聽政」的方式,避免直接與大臣相對。唐代武則天甚至改朝換代,成為中國史上唯 一的女皇帝。而「垂簾聽政」的型態,到了宋代也成為正式的制度。

(3)皇后為了成為全國婦女的表率,每年農曆三月選定吉日舉行「先蠶禮」和「親桑禮」。

3.選立皇后

(1)皇帝一登基,就必須立刻冊立皇后。有的皇帝在太子時期已經完婚,故即位後,其太子妃 即升為皇后。理論上,不可一日無后,但在某些情況下皇帝不立后。

(2)一帝配一后,但也有例外,如三國時代東吳末帝孫皓立多位皇后,北齊後主高緯立左、右 皇后,元朝皇帝同時立多位皇后成為特殊的制度。

(3)皇后的出身,西漢時比較微賤,東漢開始注重門第,隋唐多出自名門世家,宋朝從開國功 臣或進士出身的門第中挑選,明朝多取自庶民之家,認為如此可以體察民間疾苦。

4.等級森嚴

(1)皇后地位僅次於皇帝,高於嬪妃,享受的待遇、食物、服飾、儀位等都有別於其他嬪妃。

(2)皇帝冊立皇后要昭告天下,冊封嬪妃則無。迎后入宮稱「迎娶」,嬪妃稱「迎接」。

(3)眾嬪妃必須維護皇后尊嚴,不可與后同席而做;嬪妃有過錯皇后可以處罰。

(4)嬪妃逾越禮制之事仍會發生,有的得寵嬪妃甚至權重於后。

二、嬪妃制度

1.嬪妃的起源-遠古時代,多妻妾象徵男子的財力,故進入帝王時期,將「一夫多妻」引入皇宮。

2.嫡、庶之分-男人一夫多妻,通常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有繼承權,即「嫡子」,其他妾之子為「庶 子」。皇宮之內,只有皇后所生之子才可繼承皇位。

3.嬪妃制度的確立-西周時已確立嬪妃制度的雛形,直到西漢才使此制完備。

4.嬪妃等級-西周時期嬪妃等級與朝廷大臣官位相呼應,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王開始擴充後宮,

人數超越禮制規範,直到西漢才確立了中國皇朝的後宮等級與名號。歷代均有損益,基本上 仍視皇帝的態度和皇后的嫉妒程度

5.女官制度

(1)設置目的:服務後宮皇后與嬪妃,其制起於西周;

(2)等級:和外朝大臣一樣,以品第來分級;

(3)主要職責:一是習女教、修四德;二是掌祭祀、喪儀,以及負責皇后、嬪妃的起居飲食;

(4)發展:隨著歷代後宮人數的增多,女官的人數和職責也隨之加重,明代甚至企圖以女官來 壓抑宦官的權力。

(5)特點:

A.女官屬於後宮的一部份,地位介於嬪妃和宮女之間,但同樣是君主淫樂的工具;

B.女官大多出自良家,品行端正,知書達禮,學識較高,可以改善后妃的性情和素養;

C.女官雖非外朝大臣,但在後宮中仍會影響皇帝的決策,間接影響朝政,如武則天時期的上 官婉兒。

三、后妃的來源與命運 1.后妃的來源

(1)采選:從民間挑選貌美、素質佳、十三至二十歲的童女。

(2)政治聯姻:君主為了維護皇室利益或政權穩定,必須結合各派系的勢力,最好的方式就是 婚姻。

(3)劫奪、籍沒與進獻

(8)

A.劫奪-戰勝國兼併戰敗國,除了對方的領土、財產外,也掠奪其後宮之后妃、宮女。

B.籍沒-犯了重罪或死罪的人,其家屬妻女亦受牽連,包括子孫在內,全部進入宮中成了奴婢 C.進獻-主要有三種類型:

(A)鄰國的進獻,乃分裂時期維持友好的方式之一;

(B)臣民的進獻,有朝中大臣、地方官的進獻;

(C)外族的進獻,通常是中國獨強時,外族為了拉攏中國的策略之一。

2.后妃的命運與下場

(1)以色事君:君王選擇后妃,基本上都是以貌取人,后妃儘可能的在容貌、儀態上來取悅。

(2)母以子貴:一般嬪妃生子後會在階級上晉升,若皇后無子,而嬪妃本身又得寵,更容易取 而代之。

(3)冷宮:又稱「幽宮」,是變相的後宮監獄。通常設在幽暗偏僻的舊宮室,生活條件極差,有 時還有衛兵看守,不得與外界接觸。

(4)宮刑:一種殘酷的肉刑,男子閹割生殖器,女子以木棍敲打腹部,破壞其生育功能。

(5)守陵:替死去的皇帝看守陵寢。守陵者須「供奉朝夕,具盥櫛,治衾枕,事死如生。」

(6)出家為尼:出家為尼有四種情況:皇帝駕崩、改朝換代、為太后不容或被廢黜、宮闈之爭與 宮闈亂倫(亂倫的情況為皇后與面首或和尚有染)

(7)賜死:除了自身有罪外,常見者乃因政治問題,主要是斷絕后妃干政的可能。

(8)殘害:昏暴的君主,只要有后妃忤逆其意,便任意殘害,如斷其肢體、割舌、劓鼻、黥面等,

有的甚至殘害致死。

(9)殉葬:皇帝死後,要求活生生的后妃殉葬。有的后妃甚至認為此制是合理的要求。

四、后妃間的鬥爭

1.取悅皇帝-為了獲得皇帝寵幸,后妃們想盡方法投其所好。

2.巫蠱之術-以巫術打擊對手或最得寵的嬪妃。巫術通常是秘密進行的,若不幸被皇帝知道,不僅 自己被處死,相關人士亦受到處罰。

3.殘害-善妒的皇后,會用各種方式阻止皇帝寵幸其他嬪妃。

4.謀殺-后妃間因妒或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殺戮時有所聞。西漢呂后在劉邦死後,便害死劉邦寵 妃戚夫人,並餓死其子趙王如意。最為殘酷者莫過於武則天,親手殺害親生女兒並嫁禍給王 皇后,逐漸掌權後殺害親身兒子李弘、李賢、胞姊韓國夫人及外甥女魏國夫人。

第四單元:后妃政治的起因、發展與批判

后妃干政取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宣太后,繼之而起的趙國趙太后。史上臨朝稱制的女主約有 29 人,

西漢 2 人、東漢 6 人、北魏 2 人、唐朝 2 人、宋朝 9 人、遼代 3 人、元代 4 人、清代 1 人,干預政治的人數 則更多。

一、后妃干政的原因

1.皇帝無子或嗣君年幼-皇帝無繼承人繼承皇位,皇帝崩逝後,大權旁落於權臣、宦官或后妃,一

方面因「擁立之功」,藉由皇帝的信任可獲得更大的權勢;一方面皇帝為他們所立,可控制皇

(9)

帝。最常見的后妃干政情況是繼承人年幼,母后以皇帝親生母親的身分輔政。

2.皇帝體弱多病,昏庸無能-皇帝體弱,難以審閱朝臣奏章,常由身邊親密的人士、后妃代為批閱 后妃也因此得以參與政事。

3.后妃本身的政治才能-此為后妃擅政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北魏馮太后控制獻文、孝文二帝,主 因是掌握人事權,獲得一批支持她的大臣;武則天廣攬人才為己用,甚至將親信玩弄於股掌 之間。

4.孝道觀念的影響-傳統孝道觀念,不論胡人、漢人,對母親均極為尊崇,對掌權的母后必恭必敬 孝道觀念給予母后掌握朝政、控制幼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后妃政治的類型

1.女皇帝-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可謂空前絕後。

2.太后執政-皇帝母后(生母或嫡母)執政,是史上最常見的情況。在儒家思想下,尊崇母親為孝 道的一環,故母后執政在某些狀況下是被允許的,如皇帝年幼、皇帝重病不能理政、皇帝暴亡 奉先帝遺詔。

3.后妃預政-后妃預政不被允許,但歷朝均有發生,只是不能公開,即使大臣得知,亦會要求皇 帝禁止。若某些后妃對皇帝建言是有助於國政者,通常會加以讚揚,被稱為賢后、賢妃。

三、后妃政治的分期

1.第一時期:戰國至秦漢女主專權的初現、女主角色的確立與合法化-秦國宣太后與趙國趙太后開 啟了女主秉政。西漢呂后臨朝聽制,昭帝時霍光與外戚獨攬朝政,東漢和熹鄧后臨朝稱制。太 后執政必須援引外戚勢力作為後盾,外戚勢力的擴張又和皇權、宦官、朝臣之間的衝突,也因 此導致東漢的滅亡。

2.第二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宋遼金元,女主角色從多元到一統-此時期的女主政治,有合法臨朝 的太后,君臨天下的母后,臨朝稱制的太后,垂簾聽政的太后,北魏獨有的保太后,空前絕 後的一代女皇武則天等。這段期間,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漢人政權,女主較守本分;少數民 族或胡漢融合的政權,女主的束縛少,權力與自由較大,影響的政治層面也較廣。

3.第三時期:明清女主政治的沉寂-明清兩朝嚴格禁止后妃干政,母后也不准臨朝或垂簾。此時期 男權統治技術純熟,但婦女的地位卻更加低落。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打破明清以來防範女 主干政的各種措施。

四、后妃政治的社會條件

1.婚姻制度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婚姻制度在戰國中後期隨著戰爭的加劇而被破壞,許多具有野心 的政客企圖利用美女來影響國君。君王因后妃增加,故廢立無常;后妃之間也因爭寵,相互 殘酷爭奪,再加上繼承不穩定,后妃以子掌權的情況便時常出現,外戚勢力也進入朝廷。

2.權力結構的變化-中國的政治設計以皇帝為核心,皇室、外戚、朝臣、內侍為輔佐,繼承皇位者 乃皇帝子孫,但若幼子繼位,通常需要輔政大臣的協助。西周時代仍是皇帝宗室的大臣輔政,

政權尚穩定,秦漢之後,輔政者為異姓,對皇權深具威脅。在各種政治勢力的權衡下,只有 母后是最好的輔佐人,對幼帝威脅最小。

3.與社會風尚文化傳統有關-中國自古賤女尊母,即沒有女權但有母權,而儒家思想中強調孝道,

尤其是對母親之孝,故幼子托母不論在一般社會或在朝廷之內,均可讓人接受,母后臨朝也 視為自然之事,但后妃則被認為僭越。愈是強調儒家思想的朝代,母后臨朝之事愈多。

五、后妃政治的特點

1.重用外戚-后妃干預朝政、控制皇帝,就必須組織自己的集團。但外廷大臣通常支持皇帝,所以

后妃只能信任自己的家人,如父親、兄弟等,組織和自己同姓的外戚集團。外戚集團也利用和

皇后的關係胡作非為,違法亂紀。

(10)

2.手段殘酷-后妃掌權之路極為不易,在其過程中必會排除一切阻礙,掌權後也會用盡方法保護 權位,所以后妃面對政敵的挑戰決不手軟,手法殘酷。

3.統治時間有限-以男子為中心的中國皇權政治,權力最終仍回到男子手上,即使女主的野心、權 力再大,也必須面對此一事實。

六、防範后妃干政的方法

1.利用典籍或道德方式-中國儒家經典中的《詩經》 、 《禮記》 、 《易經》 、 《尚書》等,均強調女子不得 預政;各朝代也會編寫「女教書」如《女誡》 、 《女論語》 、 《女孝經》等來要求后妃及一般女子,

但效果有限。

2.開國君主的強力手段-秦始皇母后與其面首嫪毐亂政,展開王黨與后黨之爭,后黨敗,秦始皇 囚禁母后,殺嫪毐,也殺母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劉邦創漢,制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 不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的家法。最為激烈者為北魏道武帝之「立嗣殺母」祖制,企圖根絕 太子與母后的關係。

3.從政策面著手-開國時確立國策,使后妃干政對國家的危害降到最低。最有成效的乃宋明兩朝:

(1)宋代的政策:A.嚴守宮門之禁,不許后妃與外界交通;B.限制后妃權力,防止母后固權奪 位;C.限制外戚,防範后族勢力膨脹,削弱后妃的後盾;D.建立健全的監察制度,從 中央到地方,連皇帝、后妃均是被監察的對象;E.朝廷大臣可以合法干預宮人的挑選和 后妃的廢立;F.通過輿論宣傳,限制后妃與外戚權力。

(2)明代的政策有三:嚴內教、外戚皆不許預聞政事、慎選后妃。

七、后妃政治的功過與評價

傳統上均以「性別」的標準來評斷后妃政治,並以「女禍」來解釋朝代的衰亡。在以男性為主的中國 政治,女性被排除在外,不能享有和男性一樣的參政權,因此而有「干政」一詞出現。

1.輔佐君主,安定社會,鞏固政權,發展經濟-西周宣王之姜后,勸諫君主勤於國事。北魏孝文帝 的漢化改革,奠基於馮太后。長孫皇后勸諫唐太宗,屢次替魏徵解圍。武則天的貢獻,一是發 展科舉制度,為平民入仕廣開途徑,二是重視農業生產,執行嚴格的獎懲制度。

2.后妃恃寵亂政,驕奢淫逸,禍國殃民-西晉賈南風視其夫惠帝如傀儡,詔書出於自己之手;獨 攬大權,專橫跋扈,政治腐敗,賄賂公行,終於導致「八王之亂」,亦使西晉滅亡。北魏胡太 后晚期,任用嬖倖,殺死親生兒子肅宗,引發「河陰之變」。慈禧太后主政,頑固守舊,反對 戊戌變法,囚禁光緒皇帝,殺害六君子,阻擋維新、立憲。

3.「女主」不等於「女權」,以男人為中心的政治中,「女主」不過是附屬的一環,對於女主政治的評 論,通常以「牝雞司晨」的態度觀之。最主要的原因仍在於女主的介入使得統續的混亂,合法 臨朝,若壞了國事,就會被指為「女人誤國」;不合法的、甚至當了皇帝者,更是「篡弒而喪王 室」。被讚揚的是看管幼帝,使政權順利傳承的垂簾太后。

附錄一:外戚政治

一、「外戚」定義

主要是指帝王、后妃系統的親族,也包括皇家公主的夫族,一般稱之為駙馬。他們利用通婚關係進 入宮廷,憑藉皇帝的支持與后妃的庇護得以掌握大權。他們自成體系,形成皇權政治中的特殊 團體,即「外戚集團」,或稱之為「戚黨」。

二、外戚政治的起源 1.西周時代

周天子以「封建」的方式分封諸侯,但基本上仍以「同姓」的姬姓諸侯為主,即使在朝輔政者,也

(11)

同樣是姬姓大臣,故當時的異姓大臣難以掌握朝政,外戚也被排除在大權之外。

2.春秋時期以後

春秋中葉以後,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圖強,加強中央集權,再加上宗法制度的衰敗,各國君主用 人唯才,引進許多異姓大臣。此外,國君擔心自己的王位會被同姓貴族所篡,必須引用異姓 大臣,才得以確保王位。

3.第一位外戚-魏冉

魏冉是戰國時期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在惠文王、武王時期已在朝廷任官。秦昭王時期,國政便 掌握在宣太后與魏冉的手上。魏冉在宣太后的支持下,前後三次任秦國宰相,長達二十五年,

並大肆擴張自己的勢力。

三、外戚政治發展的因素 1.利用婚姻的手段擴張勢力

皇帝以聯姻的方式擴張勢力,其組成份子便是外戚。對皇帝而言,皇子與外戚具有血緣關係,易 獲得支持,從外戚角度來說,與皇室有姻親關係,自己在政壇上的發展會更為順利。

2.皇帝維護政權的手段之一

同姓的諸侯隨時覬覦皇位,而異姓大臣也有叛變的可能,只有重用與自己較為親密的人士處理 政務,對皇帝而言會較為安心。外戚便是最合適的人選。

3.皇帝年幼

皇帝年幼繼位,亦是外戚掌權的機會。

4.太后當政

太后掌政,唯一能信任的就是自己的父兄,外戚勢力便隨之大增。此外,中國傳統觀念中,男女 設防,女性執政者對於直接面對男性大臣總有顧忌,中間若能有一位代理人,便可解決此一 問題,也可遂行己志。外戚便是最好的人選。

四、外戚政治的影響 1.樹立親黨,阻塞賢路

外戚集團本身就是以裙帶關係所組成的團體,故掌權後,樹立親黨,用人唯親。外戚集團在掌握 權勢的前提下,不可能與其他人分享權力,也使得外戚政治具有極高的排他性與狹隘性。

2.掠奪土地,窮奢極慾

外戚藉由皇權的依靠,強行兼併土地。此外,外戚集團絕大多數荒淫無恥,窮奢極慾,亦使得朝 政腐敗。

3.屠戮異己,殘害百姓

外戚掌權,對朝士而言是名不正、言不順,外戚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只能以訴諸暴力的方式,

鞏固自己的威權。為了鞏固權勢,誅殺異己、鎮壓百姓,也是必要的手段。

4.擅行廢立,禍亂天下

外戚當中,不乏野心份子,在宮廷內展開一幕幕的奪權鬥爭的戲碼。東漢為最典型的例子,幼帝 即位,太后掌權,重用外戚,太后與外戚又掌握小皇帝的廢立。也因皇帝的廢立掌握在外戚 手中,自然會引起朝臣的不滿,外戚與朝臣的爭奪又再宮廷中展開。

五、外戚政治總結

外戚政治並非中國政治制度的體系之一,而是附屬於皇權制度之下;換言之,只有皇權的存在,

外戚政治才得以生存。外戚權力的來源,完全來自於皇帝的信任與否。中國自古的外戚政治,有

正面也有負面,但不能因某些外戚對國家有功,就肯定外戚政治的存在。總之,外戚政治是皇

權政治的產物,決不能視為正常政治制度的一環。

(12)

附錄二:宦官制度

一、「宦官」定義

在宮廷中為君主及其親屬生活服役的官役人員的總稱。

二、宦官的稱謂與來源 1.稱謂

(1)依生理特點的不同:有奄人、閹人、椓人、婦寺、腐人、刑臣、刑人、刑隸、刑殘、刑餘之人、大 陰人。

(2)依工作性質:閹宦、侍人、寺人、宦侍、宦者、宦人。

(3)依所擔任的官職:先秦時有司宮、巷伯、宦者令;秦漢有內常侍、中常侍;隋唐有內監、宮監 明朝時將宦官通稱為太監,因設有東、西廠,故等級較高的宦官稱為「廠臣」。

(4)依所處環境:中官、中謁者、內侍、內使、內臣、內豎、內官。

(5)依與皇帝的關係:皇帝遣宦官出使時,稱為中使;受皇帝寵信者,稱為中貴人、中貴。

(6)依服飾:貂璫,原本是少數民族的冠飾,秦始皇破趙,得到貂蟬之冠,賜給侍中,故以此 為宦官的代稱,又引伸出貂寺、內璫、中璫等。

(7)具有貶抑的稱謂:薰刑之餘、宦孽、凶豎、宦豎,一般百姓又常稱之為「老公」。

(8)依地位和權勢:如唐玄宗時的高力士被稱為翁、爺;唐代宗時程元振被稱為十郎;最常見 之尊稱為公、公公。

2.來源

(1)施刑:把罪犯及罪犯子弟施以宮刑後,移送內廷作為宦官服役。

(2)掠奪:掠奪的情況有三:

A.直接俘獲前朝或敵國的內廷宦官;

B.在戰爭中俘虜敵國戰俘和其子弟強行閹割;

C.擄掠境內邊境山民。

(3)進獻:進獻的來源有四:

A.由王公、將領或地方長官的進獻。此情形在唐代和明代較為普遍;

B.由宦官進獻。唐代宦官的養子多為閹童,直接進獻為宦官;

C.由外國進獻。明代有許多來自朝鮮、越南所進獻的宦官;

D.由民間包辦閹割事務的機構進獻。清代北京城內有畢、劉兩家包辦機構,每年進獻總管內務 府四十名宦官。

(4)招募:宮廷至地方直接招募宦官。

(5)投充:民間閹人自行投充。民間私自施行宮刑,稱為自宮。自宮為宦官者,主要原因是家貧 希望藉由擔任宦官的機會,改善家裡的生活。

隋代廢除宮刑之後,宦官的來源,主要以(3)、(4)、(5)為主。

三、宦官的產生

根據資料推測,從夏、商、周時期,王室宮廷中已開始使用類似宦官角色的人物。春秋戰國時,在 各國君主的宮闈中,已有使用宦者的紀錄,但當時的宦官,並非都是閹人,也有生理正常的男 人,往往還是士人。西漢時,宦官亦兼用士人,直到東漢時期,太后掌權,換官才一律使用閹 人。此後,宦官基本上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曾經閹割,二是在宮廷服役。

四、宦官制度產生的原因

1.皇帝制度乃世襲制,為了確保「家天下」,後宮裡的眾嬪妃均必須為皇帝生下龍子的義務,又為

了確保嬪妃所生之子為皇帝的親骨肉,最好的辦法就是除了皇帝以外,隔絕其他男人有接近

(13)

後宮的機會。

2.皇帝最擔心的,莫過於皇位被竄;皇帝與大臣之間,總是存在合作又猜疑的關係。但宦官不同,

他不是正常的男人,社會地位低下,服侍皇帝及其家人,皇帝對他們沒有太大的戒心;更重 要的是,宦官沒有篡位的機會與空間,再加上他們與皇帝的關係,比起朝臣與皇帝之間,要 更親密得多,皇帝常常利用心腹宦官,監視大臣的一舉一動。

五、宦官制度發展的過程

1.宦官制度的萌芽和形成階段,包括夏、商、周、春秋時代。當時王室已開始使用少數的宦官,僅具 家奴身分,沒有干預政治的能力與機會。此時的宦官閹人、士人均有。

2.宦官制度的發展和成熟階段,時間大約為戰國時代至秦漢。由於皇權制度趨於成熟,伴隨之的宦 官制度也日益完善,宦官的選用、賜爵、秩俸、賞罰已經形成。此時期的宦官已經具有家奴與朝 廷官員的雙重身份,並且與朝臣產生激烈的政治衝突。

3.宦官制度的衰落與中興階段,自三國時代起至宋遼金元時期。這段時期,宦官勢力屢盛屢衰,東 漢末年宦官勢力受到嚴重的打擊,直到三國魏晉南北朝,宦官制度仍難以重新恢復。但以胡 人為主的北政權,尤其北魏,吸取了漢人的宦官制度,並使之健全;隋唐之後,宦官勢力又 回到了東漢時期,急遽膨脹。唐末,宦官專權日益嚴重,甚至操縱皇帝廢立。五代十國延續唐 末的宦官專政,尤以南漢最為嚴重。宋代制度基本上延續前代,宦官制度亦然,宦官也和唐 代一樣可以參予軍事活動。遊牧民族所建立的遼、金、元等政權,也引進了宦官制度。

4.宦官制度極盛與滅亡的階段,即明清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為了強統治與監控官員,加重 了宦官的任務,也造成宦官的編制、人數、組織、勢力等空前絕後的龐大。滿清入主中原後,有 鑑於明朝宦官危害,有效遏止宦官勢力的膨脹。但清末因慈禧太后專政,宦官勢力有捲土重 來之勢,卻由於中國外在局勢動盪不安,內部改革聲浪高漲,終致滿清滅亡,也使得宦官從 此消失在中國的歷史舞台。

六、宦官制度的特徵 1.正統性

宦官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一環,也是君主制度的重要象徵之一,從原本的皇室家奴,進 而成為皇帝所倚靠的重要集團。在歷代的改朝換代中,新建立的政權必定制定出自己的宦官 制度,以突顯新政權的合法地位。也因此,宦官制度也普遍的被認為是一項合理的制度。

2.延續性

因為宦官制度具有穩固的正統性,也因此得以延續千年之久。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中國宦官制度持續數千年,為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特殊制度。

(2)在這數千年中間,此制度從未中斷,任何王朝建立之初,必定會設置宦官制度。

(3)中國的宦官制度具有擴散性,不僅胡人政權接受,也影響其他週邊國家。

3.完備性

中國宦官制度本身發展的十分嚴密成熟,其具體表現有:

(1)宦官機構在整國國家機構中的位置,以及在宮廷生活中的作用,遂漸趨於固定化。

(2)宦官集團內部的上下等級及職官設置逐漸趨於系列化。

(3)宦官的招募、徵用、審驗、配置、遷貶、獎懲、冠服、養子、退役等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的相關 管理制度,逐漸趨於配套化。

七、宦官專權的原因

1.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必須要壓抑臣權,重用宦官便是裁抑臣權的手段之一。皇帝通常會利用宦 官,來監督或打擊朝臣。因此,宦官權勢的來源,就是來自於皇帝的信任與賦予。

2.女主當政時期,也同時會重用宦官。女主和皇帝一樣,會擔心朝臣的奪權,因此也需要宦官的協

(14)

助。此外,自古的男女之防,即使女主當朝,直接面對、甚至接觸大臣,均有違禮教,因此需 要宦官溝通其中。

3.昏君當政時期,國君沉於酒色淫樂而荒廢政務,時常將國政交付給心腹宦官,從而造成宦官專 政的局面。

4.幼主、懦主登基,對朝夕相處的宦官有很大的依賴性,因年紀或個性因素,不敢面對朝臣,也無 力處理國政,因此給予宦官掌權的機會。此外,身體不好的皇帝,也時常將政務交給宦官。

八、宦官專權的方式

宦官專權有三點共通性:必須依賴君權,故缺乏獨立性;宦官專政不具中國政治的正當性,故缺 乏正統性;宦官即使權勢再大,最終仍依靠君權,故缺乏穩定性。至於宦官專權的方式,有下 列五項:

1.迷惑君主

宦官常利用皇帝的親近感、信任感和依賴感,揣摩上意、逢迎拍馬,希望獲得君主「委政」 。有的宦 官甚至進獻君主美色,引導皇帝享樂,達到掌權的目的。

2.盜用君權

深宮禁院,皇帝無法隨時露臉,任何旨意均必須透過宦官傳達,有心的宦官便在傳達的過程中 參入己意、盜用君權。

3.隔絕君臣

當君臣之間被宦官隔絕後,皇帝就只能聽信宦官之言,這也造成君臣之間更多的猜疑。君臣互不 信任,宦官便可從中上下其手,左右朝政。

4.挾制天子

宦官勢力強盛,君權相對弱勢的情況下,宦官便會挾制天子的方式,迫其就範,使其達成專權 的目的。

5.廢置人主

弒君或廢黜在位的君主,是宦官專權的極端手段。當君權弱勢,宦官強勢時,皇帝的廢立就會掌 握在宦官的手上。

九、宦官制度的影響

1.君主與朝臣之間存在相輔相成又相互猜忌的關係,二者中間必須有一溝通與和緩的管道,宦官 便是最好的人選,成為君臣之間的屏障。皇帝若是過於信任宦官,給予過大的權力,便會導 致宦官亂政,甚至掌握皇帝的廢立與生殺。

2.宦官出現後,必會組成宦官集團,又因身體的特殊性,此集團的排外性與向心力也極為強盛,

進而結黨營私,任用私人。宦官集團通常破壞了仕進的秩序,阻礙一般官吏和士人的政治出 路,造成朝臣的不滿,引發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影響國家的安定與發展。

3.宦官集團往往導致宦官干政的局面,而宦官掌權又會導致政治腐敗與黑暗。「宦官之禍」通常表 現出三種共通性:

(1)亂政:宦官掌權後,大肆貪贓受賄、賣官鬻爵,導致朝政腐敗黑暗。

(2)禍國:掌權的宦官具有權力慾和排他性,其施政方針大多以私利出發,而不顧國家利益。

(3)殃民:當宦官成為政治新貴或政治暴發戶後,會有驕奢恣橫的特性,並且強佔民田、掠奪 財貨、造興冤獄等,造成國家動盪不安。

參考資料: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8 年 1 月 1 版。

劉寧元主編,《中國女性史類編》〈第二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年 11 月 1 版。

(15)

杜芳琴,〈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研究〉,收錄於《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

稻鄉,1997 年 7 月初版。

田玉川,《後宮政治-中國歷代皇權社會權力規則的另類闡釋》,北京:中國文聯,2005 年 9 月 1 版。

門巋,《皇后與嬪妃》,台北:幼獅,1995 年 11 月初版。

吳光遠,《權力與人性-中國古代皇權之爭》,北京:光明日報,2003 年 4 月 1 版。

顧久幸,《后妃干政》,台北:文津,1996 年 10 月初版。

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0 月 1 版。

杜婉言,《中國宦官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年 6 月初版。

第五單元:西漢呂雉

一、與劉邦相識

1. 呂雉之父呂公因逃難而與劉邦相識,呂雉因此與劉邦結為連理並生下劉盈(惠帝)。

2. 反秦戰爭中,劉邦得呂氏家族的支助;向與曾擄獲呂雉與劉邦父親,終仍放還。

3. 呂雉被俘期間,獲得項羽情資,也洞悉項羽弱點,成為日後劉邦獲勝的關鍵。

二、穩定太子繼承權

1. 劉邦寵幸戚夫人,甚至欲改立戚夫人所生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

2. 劉邦提出改立太子之意,不僅呂雉反對,連朝臣也反對。

3. 呂雉向張良請益,張良推薦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先生等「商山四皓」為太子賓客。

4. 淮南王叛亂,劉邦原本要求太子出征,因商山四皓獻策,劉邦只好作罷,御駕親征。

(16)

5. 劉邦在重病之際,仍想改立太子,因商山四皓的突然出現,劉邦才完全死心。

三、誅殺功臣 1. 誅殺韓信:

(1)韓信原為項羽部將,因蕭何賞識,故推薦給劉邦。

(2)漢朝建立後不得重用,與劉邦漸行漸遠,終致反目,欲反叛奪取朝政。

(3)蕭何向呂后獻策,計誘韓信入宮,並殺之。

2. 誅殺梁王彭越

(1)大將功臣彭越,一次劉邦親征,命其隨同出兵,被拒,劉邦貶其為庶人,流放四川。

(2)路途中偶遇呂后,向呂后求情返回長安,呂后答應。

(3)呂后認為彭越在外容易反叛,便與劉邦密謀,趁機殺害,將屍體剁為肉醬,分賜諸王。

3. 其他功臣的下場

(1)淮南王英布有鑑於韓信與彭越的下場,自認將是下一個,於是先發制人,但兵敗被殺。

(2)劉邦舊識盧綰也認為他會被呂后所剷除,亦起兵叛變,失敗被殺。

四、殺害戚夫人與趙王如意

1. 劉盈即位,在毫無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囚禁戚夫人,剪去其髮,加上手銬腳鐐,著囚衣。

2. 劉盈欲保護弟弟如意,但因一次的疏忽,給呂后可趁之機,殺害如意。

3. 如意死後,呂后命人砍斷戚夫人四肢,並將其瞎聾,丟置豬圈,稱之為「人彘」,並活活餓死。

4. 惠帝眼見母親殘忍,便縱情生色,不理朝政,呂后完全掌握大權。

五、大封諸呂為王

1. 呂后為確保呂氏得以長期執政,便要求惠帝娶自己的外甥女,即張皇后。

2. 張后無子,呂后將惠帝另一嬪妃之子將由張后扶養,並殺其生母,同時立為皇太子。

3. 惠帝死後,丞相陳平接受張良子張辟的建議,大封諸呂為將相,以確保其他異姓大臣的性命。

4. 呂后大封呂氏宗室,引起其他大臣不滿,陳平為避免殺身之禍,屢次替發出怨言的大臣緩頰。

5. 少帝得知自己的身世,亦對呂后不滿,被呂后得知,為呂后所殺。

六、呂后崩逝與劉氏復興

1. 呂后顧及她死後呂家的勢力,於病重之際,封其兄呂產為相國,呂祿之女為后。

2. 她要求死後諸呂不要送葬,堅守崗位,防止反對者叛變。

3. 呂后一死,劉邦長孫劉襄起兵叛變,陳平、周勃發動宮廷政變,消滅諸呂,立劉恒為帝,即漢文 帝。

參考資料:

姜游游,《皇權背後的女人》,台北:驛站文化,2006 年 12 月 1 版。

金歌主編,《中華四百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年 6 月 1 版。

任士英,《后妃當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5 月 1 版。

葛忠雨、王勝健,《皇權中的女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6 年 7 月 1 版。

吳榆山,《正說歷代十九名后》,北京:中華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年 9 月 1 版。

張風雲,《中國后妃事略》,台北:大地出版社,2005 年 1 月 1 版。

門巋,《專制變奏曲-從呂后到慈禧》,濟南:濟南出版社,2002 年 10 月 1 版。

(17)

尾崎秀樹、陳舜臣編集,《人物史記(十)-傾國女子-呂后、武則天、楊貴妃》,台北:東芝文化,

2002 年 9 月初版。

第六單元:大唐女皇武則天

一、 武氏入宮

1. 生於西元 624 年,幷州文水人,本名本名珝(一說:名約,或明空),小名華姑。父親武士 彠,

助李淵起兵,名列為糖朝「太原功臣」之一。

2. 相術師袁天罡觀武氏面相,認為她將是人中之龍,因此武士 積極培養,希望她能母儀天下。 彠 3. 貞觀十一年(637)長孫皇后病逝,太宗徵求民間女子入宮,武氏因此進入唐廷,時年十四歲。

4. 入宮之初曾得太宗寵愛,並賜名「媚娘」,但不久受到冷落:其一,才能不如同時入宮的徐惠 得不到太宗喜愛;其二,太宗受到民間傳說「唐三代後女主武氏」的影響,刻意忽視武媚。

5. 武媚被太宗冷落後,將注意力轉移到晉王李治身上;當李治因宮廷內鬥而當上太子後,武媚 的行動更為積極,兩人也開始秘密交往。

6. 太宗死後,武媚被迫出家感業寺當尼姑,結束了第一次的宮廷生活。李治即位,即唐高宗。

(18)

二、武媚娘與王、蕭的爭奪

1. 王皇后因與蕭淑妃爭寵,故於太宗忌日高宗於感業寺上香之際,安排武媚與高宗會面,進而 使武媚再度回宮。

2. 為了使武媚名正言順的回到宮廷,王皇后獻策,要求高宗以「先帝所賜」之名義接回武媚。

3. 武媚與王后交善,也為高宗生下皇子李弘,被封為「昭儀」;王后養子李忠立為太子,王后自 認一切發展均掌握在自己手中。

4. 武昭儀開始暗中培養自己的集團,並且完全掌握高宗心思,成為三個女人中最得寵者。等到王 皇后驚覺事態嚴重時,才頓時發現竟無任何對抗武昭儀的籌碼。

三、皇后之路

1. 武昭儀為了要除掉王皇后,不惜親手悶死剛滿月的女兒,並以此嫁禍給王皇后。

2. 高宗得知消息後,極為氣憤,堅持廢后,但為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反對,認為皇后不會做出這 樣傷天害理的事,而且武氏為先帝的妃子,繼任者立為皇后,於禮不容。

3. 在此情況下,已有朝臣見風轉舵,衛尉卿許敬宗向武昭儀示好,與長孫無忌等人對抗;而王 皇后卻又與母親魏國夫人在宮中行厭勝施術,高宗更是堅定廢后的決心。

4. 正反雙方激烈爭辯之際,司空李勣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須更問外人」,決定廢王立武。王皇 后、蕭淑妃廢為庶人;隔年,廢太子李忠,改立李弘為太子。

四、剷除異己,心狠手辣

1. 軟弱的高宗,趁武后不注意時偷偷探視被囚禁的王、蕭二人,竟產生憐憫之心,武后得知,立 刻派人殺害二人,免除後患。高宗雖氣憤,但最後也不了了之。

2. 之後,武后設計與長孫無忌同黨的韋季方與李巢謀反,並命其心腹許敬宗審理此案,許敬宗 編造為季方的口供,聲稱長孫無忌亦有涉案,長孫無忌被流放至黔州,途中為武后逼迫自縊。

五、挑戰皇權

1. 武后自太宗時代,便企圖接觸國事;高宗因風眩症,使武后更有處理國政的機會,等到高宗 發覺武后過度干預政事時,已無法制止,高宗對此感到不悅。

2. 此外,內心苦悶的高宗,為武后的胞姊韓國夫人與其十八歲的女兒魏國夫人迷惑,均被武后 所害。高宗對武后的種種行徑大為不滿,有了廢后的想法。

3. 宦官王伏勝向高宗密報武后行厭勝之術,高宗要求西台侍郎上官儀草擬廢后詔書,武后得知,

立即找高宗理論,高宗畏懼,並稱此事為上官儀所為,且答應武后垂簾聽政的要求。

4. 武后成為史上第一位垂簾的皇后,高宗成為傀儡皇帝;此外,武后還取代高宗,親自舉行泰 山的封禪大典。之後,尊高宗為「天皇」,自己稱為「天后」,並由幕後走向幕前。

六、奪權殺子

1. 高宗為避免李氏天下為武后所奪,欲讓位給太子李弘。武后擔心權力被取代,隨時找機會反撲 李弘因替年近四十、尚未出嫁的蕭淑妃之女義陽、宣城公主求情而暴斃,武后再度掌握權力。

2. 李弘死後,高宗又立弘之弟李賢為太子,而李賢不為武后所用,處處避著武后,甚至為求自 保而私藏武器,為武后所查獲,被廢為庶人。高宗崩後一年為武后所殺害。

3. 李賢死后,高宗立三子顯為太子;高宗崩逝,李顯繼位,即唐中宗。中宗欲掌大權,命岳父韋

玄貞為侍中,甚至口出「讓天下於為玄貞」之語,武后廢之為廬陵王,立四子旦為帝,即睿宗。

(19)

七、武周代唐,一代女皇

1. 武后權力極大,即使爆發反叛事件,也被平定。姪子武承嗣送其一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 業」的白石,並且以《大雲經》為女主的理論依據,自己尊為「聖母神皇」,群臣稱之為「陛下」,

為豋基預作準備。

2. 雖有李氏成員反對、起兵,但均被弭平。武后為了有效控制,採行「酷吏」手段,嚴密監視李唐 宗室與嚴厲打擊反對者。

3. 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六十七歲的武后改國號為周,加尊號「聖神皇帝」,中國歷史上的 一代女皇就此登基。擔任皇帝十五年,其政績有:

(1) 廣開科舉考試,使民間優秀的人才得以進入朝廷;

(2) 知人善任,重用狄仁傑,前後擔任宰相八年,輔佐武則天,維持朝政穩定;

(3) 重視經濟與農業,民間產量大增;

(4) 大肆殺害李氏宗室,積極培養武氏家族,甚至打算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姪子武承嗣,但 經狄仁傑提醒,只有兒子祭拜母親,沒有姪子祭拜姑媽,才打消此一念頭。

4. 武則天亦有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兩人毫無才幹,只憑借武則天的寵幸,囂張跋扈,

把持朝政,引起朝臣不滿。

5. 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率領文武官員擁立廬陵王李顯,入宮殺張氏兄弟,檢校左 羽林衞將軍桓彥範請武則天讓位於中宗。中宗於是復位,國號恢復唐,尊武則天為太上皇,號

「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享年八十一。其遺言:祔葬乾陵,去帝號,稱「則 天大聖皇后」,立無字碑一座。

參考資料:

姜游游,《皇權背後的女人》,台北:驛站文化,2006 年 12 月 1 版。

金歌主編,《中華四百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年 6 月 1 版。

葛忠雨、王勝健,《皇權中的女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6 年 7 月 1 版。

吳榆山,《正說歷代十九名后》,北京:中華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年 9 月 1 版。

張風雲,《中國后妃事略》,台北:大地出版社,2005 年 1 月 1 版。

雷家驥,《武則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1 月 1 版。

趙文潤、王雙懷,《武則天評傳》,台南:世一出版社,1995 年 1 月初版。

第七單元:慈禧太后

一、嶄露頭角

1. 慈禧太后,葉赫納拉氏,乳名蘭兒,滿人。父親惠征,為清廷一小官,自幼便認清官場險惡。

2. 咸豐元年(1851)入宮,得皇帝寵幸後,由貴人升為懿妃,並生下一子載淳,再升為懿貴妃。

3. 當時清廷內外交迫,懿貴妃便為咸豐帝分憂解勞,代看奏章,甚至推薦曾國藩征討太天國。

4. 咸豐十年(1860)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聯軍進逼北京城,咸豐帝帶著皇后鈕祜祿氏(即慈 安太后)、懿貴妃與皇子載淳逃往熱河的避暑山莊,北京則交由恭親王奕忻主持大局。

5. 咸豐帝積勞成疾的情況下,懿貴妃利用這個機會,代替咸豐帝批閱奏章,直接掌握朝廷的消息

6. 咸豐帝病逝前,立六歲的載淳為太子,安排以肅順為首的八位輔政大臣,並將「御賞」印章交

由鈕祜祿皇后,「同道堂」印章交給太子載淳,凡八大臣擬寫的諭旨必須加蓋「御賞」和「同道

堂」印才能生效。又寫好遺旨密交給皇后,以防懿貴妃。

(20)

二、掌權之路與辛酉政變

1. 咸豐帝崩逝後,載淳繼位,為同治皇帝,尊鈕祜祿后為慈安皇太后,尊生母懿貴妃為慈禧皇 太后。肅順驕傲自大,並與載垣阻止慈禧垂簾聽政的野心,慈禧則奪取「同道堂」印為反制。

2. 慈禧暗中與北京的奕忻聯合,欲除八大臣。於是,奕忻不顧八大臣反對,前往熱河與慈禧密會 3. 慈禧與奕忻結合,並拉攏其他大臣,組織自己的集團。

4. 咸豐十一年(1861)九月,咸豐帝的靈柩被運回北京,八大臣隨行,慈禧等人則提前四天抵 達北京;靈柩一到,奕忻捉拿八大臣,肅順等人被處死;十一月一日,慈禧與慈安正式垂簾 聽政,並封奕忻為議政王,掌軍政大權。改年號為「同治」,史稱為「辛酉政變」。

三、獨攬大權,剷除異己

1. 慈禧不願還政於十八歲的同治帝,兩人日亦產生衝突。同治帝與奕忻、載徵父子因重建圓明園 一事意見相左,又載徵得罪同治帝,同治帝欲處死二人,為慈禧所阻擋,以革職了事。

2. 革質厚的奕忻仍在朝廷活動,同治帝不滿,反而為慈禧所訓斥。同治帝因此不理政事,縱情聲 色,十九歲因病過世。

3. 同治帝沒有兒子,慈禧為了能繼續以「皇太后」的身分掌權,只好立咸豐帝的姪子、年僅四歲的 載湉為帝,即光緒帝。

4. 處理完接班問題後,接下來要對付的是慈安太后。慈禧密派心腹太監安德海到民間索賄,慈安 立即處斬,慈禧懷恨在心,隱忍不發,並不斷向慈安示好,終使慈安燒毀詔書,而其本人也 死在慈禧手下,年僅四十五歲。

5. 奕忻是慈禧掌權的重要功臣,恃寵而驕,慈禧便以中法戰爭辦事不利為由,免其官職。

四、奢侈享受,粉飾太平

1. 中法越南戰爭,中國贏得第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但慈禧卻突然要求退兵,並簽署不平等條約 2. 光緒帝十五歲,慈禧面對還政,她以興建住所為由,大興土木,任意揮霍。

3. 中國與日本因朝鮮問題而發生衝突,原本購買船隻的軍費,卻撥為替慈禧祝壽興建頤和園的 經費。1884 年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與此不無關係。

4. 甲午戰敗,慈禧將罪過推給李鴻章,並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而她本人仍享受奢侈的生活。

五、護權守舊,阻擋革新

1. 1898 年,在康有為的建議下,光緒帝展開「戊戌維新」,慈禧為保權位,著手計劃逼退光緒帝。

2. 光緒帝展開反擊,重用袁世凱,但袁世凱將光緒帝的計畫告知慈禧心腹直隸總督榮祿,慈禧 大怒,囚禁光緒帝,再度垂簾把持朝政。為期百日的維新運動就此告終。

3. 維新失敗後,外國人士協助維新派逃亡海外,並反對慈禧廢光緒帝,慈禧不滿,欲找機會教 訓這些外國人士。

4. 此時,山東、河北一帶的「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深得慈禧賞識。1900 年,慈禧便以此 向各國宣戰,即八國聯軍之役。中國慘敗,頤和園被焚毀,大批文物被竊,四億五千萬兩的巨 額賠款,但戰後慈禧仍把持政權。

六、風光下葬,滿清末路

1. 改革呼聲中,原以「立憲派」獲得支持,但慈禧不願實行立憲,立憲人士失望之虞,只好轉而 支持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

2. 八國聯軍後,光緒帝健康情況惡化,七十歲的慈禧不願先光緒帝一步走。光緒三十四年

(21)

(1908)十月二十二日,光緒帝崩逝;隔日,慈禧太后也跟隨光緒的腳步駕鶴西歸。傳言:慈 禧自知時日無多,便命人毒害光緒,才安心離開。光緒過世後,慈禧為了繼續掌權,立即立了 醇親王載豐只有三歲的兒子溥儀繼位,即宣統皇帝。朝中的支持者為她辦了一個盛大的葬禮,

花費一百二十多萬兩,無數的珍奇異寶作為陪葬品,抬棺人數多達一千多人,所有參與喪禮 者一萬多人,從斷氣到下葬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3. 慈禧死後,清廷中樞無人,1911 年 10 月 10 日,滿清為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所推翻,結束中 國二千多年的帝制。

參考資料:

姜游游,《皇權背後的女人》,台北:驛站文化,2006 年 12 月 1 版。

金歌主編,《中華四百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年 6 月 1 版。

葛忠雨、王勝健,《皇權中的女人》,北京:西苑出版社,2006 年 7 月 1 版。

吳榆山,《正說歷代十九名后》,北京:中華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年 9 月 1 版。

張風雲,《中國后妃事略》,台北:大地出版社,2005 年 1 月 1 版。

門巋,《專制變奏曲-從呂后到慈禧》,濟南:濟南出版社,2002 年 10 月 1 版。

普穎華,《權統天下慈禧太后》,台北:詠春圖書文化,2001 年 10 月出版。

第八單元:宋家皇朝

一、家世表 韓鴻翼先生 韓政準先生

韓教準(宋嘉樹)先生==倪桂珍女士 宋靄齡女士==孔祥熙先生

孔令儀 孔令侃 孔令偉 孔令傑

宋慶齡女士==孫中山先生(孫中山 1884 年與盧慕貞結婚,1915 年離婚,三個子女均為盧氏所生,

與宋慶齡無子女。族譜上陳粹芬為其妾。) 宋子文先生

宋美齡女士==蔣介石先生(蔣介石與元配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一女建華,後離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apiacta 因不經肝代謝,故透過 CYP 機轉與其他藥物發生 交互作用之可能性應該很低,就目前所知的排除途徑以及從 體外試驗可推知 Rapiacta 並不會誘導或抑制 CYP 450。 1)

李家三姊妹計劃合資購買一部健身器材,小妹分攤 x 元,大姊分攤的錢比小妹的兩倍少 250. 元,二姊分攤的錢比小妹的一半多

從這段經論可以看出,「自性清淨而有無明」、「雖有染心而常恆

圖說明初學者的認知:

利用 determinant 我 們可以判斷一個 square matrix 是否為 invertible, 也可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invertible matrix 的 inverse, 甚至將聯立方成組的解寫下.

內戰發生於⻄元 1425 年,瓦希里二世(Vasily

內戰發生於⻄元 1425 年,瓦希里二世(Vasily

•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 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