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漫談止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漫談止觀"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漫談止觀

劉嘉誠

止觀或禪修,不只是佛陀用來教導佛弟子修 行的重要法門,同時也通行於佛教各學派與外道 的修持法門,其差異主要在於所修觀慧與目的,

教內外各學派依其教義而有所不同而已。

佛教的止觀或禪修,常見之名相有「禪」、

「三昧」、「瑜伽」等稱謂,其中「禪」乃是「禪 那」(dhyana)的簡稱,禪那的意思是靜慮或思維 修,即透過心念的收攝讓心住一境。「三昧」或 譯作「三摩地」(samadhi),乃意指結合、定、

等持等義,亦即心一境性。瑜伽(yoga)的字義 包含有上軛、結合、相應、如理、瞑想、思慮集 中等義,即經由止觀的修習而與正理相應結合。

禪那(dhyana)、三摩地(samadhi)、瑜伽

(yoga)在印度早期禪法中是異名同義的三個名 相,都是「定」的意義。佛教的禪定,其實可溯 源自奧義書禪法,如上述禪那、三摩地、瑜伽等 名相,在奧義書的瑜伽六加行就已出現,瑜伽六 加 行 包 括 : 調 息 ( pranayama ) 、 制 感

(pratyahara)、 靜慮(dhyana)、總持(dharana)、 思擇(tarka)、等持(samadhi),此六者稱曰瑜 伽(yoga)。其中,調息是調節呼吸使其長而細,

制感是控制感官不受外在事物干擾,靜慮是讓心 與冥想對象合一,總持是內心專注一處堅定不 動,思擇是思維推理,等持是心境合一、心融入 境。其後,奧義書的瑜伽六加行被後來的瑜伽學 派融攝為八支瑜伽,八支瑜伽是:禁制(yama)、

勸制(niyama)、坐法(asana),再加上瑜伽六 加行除思擇外之餘五加行,禁制是禁止違犯的戒 律,勸制是清淨、知足、苦行等積極性戒行,坐 法是訓練身體的坐姿以易於入定。以上八支瑜 伽,前五支―禁制、勸制、坐法、調息、制感屬 於「外部成就」,後三支―總持、靜慮、等持屬 於「內部成就」,如果將它和佛教的禪修相比較,

前五支的「外部成就」大致相當於佛教的修定前 行以及調身、調息等階段,後三支的「內部成就」

大致相當於佛教禪修的調心之階段,因此,從上 述有關禪修的身心調節之要求與步驟來看,瑜伽 學派和佛教之間似存在著某些相似性。

上述禪那(dhyana)、三摩地(samadhi)、瑜 伽(yoga)等名相的意義,與止觀的意義頗為相 關。「止」(wamatha)音譯為奢摩他,其字義有止、

定、寂止之意,亦即於所緣境上心繫一處。「觀」

(vipawyana),音譯為毘缽舍那,其字義有觀、

慧、正見之意,亦即指禪修對象之觀察勝解。若 依經中對止觀意義的解說,「止」的意義包含有:

無散亂心、心一境性、無分別影像(定止性)、身 心輕安(心調柔)等意思,「觀」的意義則包含有:

正思法義、正觀察、有分別影像(分析性)、觀察 勝解(堪能熟巧)等意思。

止觀在佛法的修持上是不可或缺的,如宗喀 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曾指出,止觀乃是一 切大乘信解之因,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之因,解脫 之因,乃至成佛之因。由於止觀如此重要,因此 止與觀不可偏廢,理須雙修,《廣論》中曾用如下 的譬喻來說明止觀雙修的重要性,譬如夜間為觀 壁畫而燃燈燭,若燈明亮無風擾動,乃能明見諸 像,同理,為觀甚深義故,亦須定解真義無倒妙

慧,及心於所緣如欲安住而無擾動,乃能明見真 實。

關於止觀的修習,其中止禪的修習學派間之 歧見不大,主要是依循經中所說的業處來修習止 禪,至於觀禪的修習,學派間依其宗義會有不同 的觀法,如中觀派觀一切法空,瑜伽行派觀唯識 無境,真常論者觀眾生同一真性,雖所觀察之法 義有異,然其藉由止觀之修習而成就一切善法之 因,乃至成就解脫之因、成佛之因,其目標則並 無二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上大致提出有關佛教史觀的佛學研究之個人看法,或許一個全面性的佛教史觀不只

“heart” is exactly “unthinkable circumstances” and explain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unthinkable circumstanc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但證以順用入體即無不覺。故得驗知心體本無不覺。但凡是違用一體謂異。是故不得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songkhapa’s meditation thought,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1) introduction, (2) Tsongkhapa’s exposition of meditation practice,

雖然舊譯是以四念處為修觀相,但是「四念處」的詳細內容可參見《中部》第 10 經〈念住經〉和《長部》第

「止觀」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法門,事實上它們是二種不同的修 法──止與觀,屬於三學中定、慧的範疇,而且具有相互增長的作

『增上善學』,建立善根之端正法; 24 由內凡轉為聖者之『增上信學』,確立 信根不壞,更需要如法念佛、念法、念 僧、念聖所施設戒之功德,成就清淨 信。 25

而第 (2)點說明,漸次止觀從一開頭修習,一直到最後都「知 實相」 。古來將漸次止觀判攝為圓教,其中原因固然是由於智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