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兒童漫畫發展研究(1945-2010) ──觀念與作品的流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灣兒童漫畫發展研究(1945-2010) ──觀念與作品的流變"

Copied!
3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文寶教授

台灣兒童漫畫發展研究(1945-2010)

──觀念與作品的流變

研究生:王宇清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一月

(2)
(3)
(4)

謝 誌

衷心感謝指導教授林文寶老師,在論文寫作上的指導與建議,以及論文所需 之寶貴史料的提供。

感謝論文口試委員陳正治教授、洪德麟教授、陳錦忠教授、杜明城教授的悉 心指導與斧正。

感謝蔡盛琦老師提供深刻入微的研究成果與諮詢。

感謝兒文所助理芊貝、Jenny 提供的專業協助。

感謝我的好友志豪,毫無保留的付出、關心和支援。

感謝我的孿生胞弟宇靖,給我永遠不變的支持。

最後要感謝我的妻子雅琪和女兒孟曦,給我無窮的愛和包容。

(5)

台灣兒童漫畫發展研究(1945-2010)

─觀念與作品的流變

王宇清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本論文試圖運用後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為主要理論分析依據,並結合傅科的權 力論述觀念與架構,針對台灣所歷經之三個不同後殖民政體階段,即戰後及戒嚴 (1945-1986)、解嚴後(1987-1999)及政黨輪替(2000-2010)三時期,對台灣兒童漫畫發 展情況進行觀察,依據三個時期之國家政府政策、具代表性之兒童漫畫事件、影 響兒童漫畫發展的人物、兒童漫畫相關研究與漫畫家與作品等面向分項論述,試 圖藉由歷史分析、文獻蒐集、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呈現台灣兒童漫畫於觀念與 作品發展的脈絡與變化,探討台灣兒童漫畫在漫畫發展與兒童文學發展下的次級 化地位處境、成因與影響,並進一步論述台灣兒童漫畫主體性建構之可能。本研 究發現,台灣兒童漫畫受到不同殖民政體之政治意識形態與文化之影響下,未能 建立起明確的主體性,而形成一種不斷承受、對抗、與融合的狀態。而在台灣主 體意識逐步確立的狀態下,台灣兒童漫畫主體建立的可能性有賴於兒童文學研究 者對兒童漫畫論述的建構。

關鍵字:台灣兒童漫畫史、兒童漫畫、後殖民主義、現代性

(6)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mics in Taiwan Since 1945~2010

Wang Yu-Ching

Abstract

T

his study intends to base its theoretical analyasis and perspective on post-colonialism. With the concept of nation-state & nationalism.

Childern’s comics development under the operation of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ISA) is dis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following three periods:

martial law period(1949-1986), the post-martial law period(1987-1999), and the rot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2000-2010). Within this scope, the policies of the Taiwan governmnet, representative events regarding children’s comics, people who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mic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mics in magazines, newspapers and books, are disscussed,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aims to interpret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its transition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analysis of history,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scripts.

The Structure of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is “The construction and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children’s comics in Taiwan; Chapter three is

“martial law period (1949-1986)”; Chapter four is” the post-martial law period (1987-1999)”; Chapter five is “the rot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2000-2010); and chapter six presents “The conclusion.”

Keywords:the history of Children’s comics in Taiwan, Children’s manga,

Children’s comic strips, post-colonialism

(7)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5

一、 研究問題... 5

二、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7

一、 與兒童漫畫之界義、特質相關之文獻 ... 7

二、 與兒童漫畫生成機制相關之文獻 ... 12

三、 漫畫歷史分期與建構相關之文獻 ... 14

四、 漫畫作家作品相關文獻 ... 15

五、 後殖民相關論著(後殖民、權力、現代性) ...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進行步驟 ... 22

一、 研究方法... 22

二、 研究步驟... 23

第五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 ... 24

一、 研究範疇... 24

二、 研究限制... 24

第貳章 臺灣兒童漫畫的建構與分期 ... 26

第一節 漫畫的界義 ... 26

一、 漫畫的界義 ... 26

二、 漫畫的構成與特質 ... 31

三、 漫畫的分類 ... 40

第二節 漫畫的發展歷史 ... 47

一、 西洋漫畫簡史 ... 47

二、 中國漫畫發展簡史 ... 48

(8)

三、 日本漫畫發展簡史 ... 49

四、 日治時期台灣漫畫發展 ... 50

第三節 臺灣兒童漫畫發展的分期與建構 ... 52

第四節 小結 ... 66

第參章 戰後及戒嚴時期 (1945-1986) ... 67

第一節 時代背景 ... 67

一、 社會結構的遽變 ... 67

二、 國語運動... 68

三、 反共與戰鬥文藝 ... 68

四、 文化清潔運動 ... 69

五、 書籍的進口管制 ... 71

六、 官方兒童文學的設立 ... 71

第二節 本時期代表性政策、活動、記事 ... 73

一、 漫畫相關政策 ... 73

二、 漫畫競賽與獎項 ... 81

三、 相關事件與活動 ... 84

第三節 漫畫載體 ... 86

一、 連環圖畫/小人書 ... 87

二、 報紙漫畫... 89

三、 少兒刊物... 91

四、 漫畫刊物... 96

五、 其他 ... 98

第四節 漫畫家與作品 ... 100

一、 陳定國 ...100

二、 葉宏甲 ...101

三、 陳海虹 ...102

四、 童叟 ...103

五、 劉興欽 ...103

六、 洪義男 ...104

(9)

九、 張靜美 ...109

十、 其他─《阿花遊台北》 ...109

第五節 人物與團體 ... 111

一、 人物 ... 111

二、 團體 ... 113

第六節 漫畫論述 ... 115

一、 《漫畫藝術講話》 ... 115

二、 《漫畫藝術》 ... 115

三、 《兒童讀物研究》 ... 116

四、 《漫畫的藝術》 ... 117

五、 《中國漫畫史》 ... 117

六、 學位論文... 118

第七節 小結 ... 119

第肆章 解嚴後時期(1987-1999) ... 122

第一節 時代背景 ... 122

一、 解嚴的發生與影響 ...122

二、 報禁解除...123

三、 《出版法》廢止 ...123

四、 兩岸政策開放 ...124

第二節 本時期代表性政策、活動、記事 ... 125

一、 漫畫相關政策 ...125

二、 漫畫競賽與獎項 ...131

三、 相關事件與活動 ...134

第三節 漫畫載體 ... 144

一、 漫畫刊物...144

二、 兒童報紙與刊物 ...148

三、 漫畫叢書...150

第四節 漫畫家與作品 ... 152

一、 孫家裕 ...152

二、 曹俊彥 ...153

(10)

三、 劉宗銘 ...154

四、 林政德 ...155

五、 游素蘭 ...156

第五節 人物與團體 ... 158

一、 人物 ...158

二、 團體 ...161

第六節 漫畫論述 ... 163

一、 《漫畫美學》 ...163

二、 《漫畫鼻子──嗅覺台灣漫畫市場》 ...164

三、 《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漫畫》 ...165

四、 《Connie 書館》系列 ...165

五、 《報刊漫畫學》 ...166

六、 《新漫畫語言》 ...167

七、 《弔詭書院─漫畫末世學》、《妖聲魔色》 ...167

八、 《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 ...168

九、 學位論文...169

第七節 小結 ... 170

第伍章 政黨輪替時期 (2000-2010) ... 174

第一節 時代背景 ... 174

一、 國家、文化、身分認同 ...174

二、 本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175

第二節 本時期代表性政策、活動、記事 ... 177

一、 政府政策...177

二、 事件與活動 ...183

三、 漫畫競賽與獎項 ...188

四、 漫畫學術活動 ...191

五、 漫畫平台網站的興起與轉化 ...196

六、 兩岸三地動漫產業合作 ...199

七、 圖文書潮流 ...200

第三節 漫畫載體 ... 202

(11)

二、 報紙 ...204

三、 漫畫技法叢書 ...205

第四節 漫畫家與作品 ... 206

一、 幾米 ...206

二、 周顯宗 ...206

三、 彭永成 ...208

四、 張放之 ...209

五、 黃耀傑 ...210

六、 林迺晴 ... 211

七、 其他─台灣本土文化相關類型漫畫 ...212

第五節 人物與團體 ... 218

一、 人物 ...218

二、 團體 ...219

第六節 漫畫論述 ... 220

一、 《漫畫百寶箱──自編、自導、畫漫畫》 ...220

二、 《動漫 2000》、《動漫 2001》 ...220

三、 《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 ...221

四、 《高塔上的人》 ...222

五、 《台灣漫畫文化史》、《台灣漫畫年鑑》...223

六、 《漫畫編劇魔法書》、《漫畫編劇煉金書》 ...224

七、 學位論文...224

第七節 小結 ... 226

第陸章 結論 ... 229

參考文獻 ... 235

壹、 中文部份 ... 235

一、 討論文本...235

二、 專書 ...240

三、 譯著 ...244

四、 學位論文...244

五、 單篇論著...247

六、 報紙報導...253

(12)

貳、 西文部份 ... 261

一、 專書 ...261 二、 單篇論文...261

(13)

附錄

附錄一 台灣兒童漫畫重要事件年表 ... 263 附錄二 台灣漫畫論述核心書目(依出版時間排序) ... 276 附錄三 國立編譯館優良連環圖畫/漫畫歷屆得獎名單

(1984-2010)……… ... 278

(14)

表 次

表 1 本研究漫畫作家作品相關學位論文表 ... 15

表 2 辭典對漫畫一詞的定義 ... 26

表 3 漫畫家對漫畫的定義 ... 27

表 4 漫畫評論家對漫畫的定義 ... 28

表 5 台灣漫畫論述歷史分期整理表... 53

表 6 1951-1987 年國民每人平均所得... 68

表 7 現存 1952 年間省教育廳推介之反共抗俄連環圖畫 ... 80

表 10 「重燃台灣漫畫之火」巡迴座談會場次與主題表... 185

(15)

圖 次

圖 1 卡通化的說明... 32

圖 2 圖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1:瞬間到瞬間。 ... 34

圖 3 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2:動作到動作。... 34

圖 4 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3:主體到主體。... 35

圖 5 圖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4:場景到場景。... 35

圖 6 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5:角度到角度。... 36

圖 7 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6:無邏輯性。... 36

圖 8 狀聲字說明 ... 37

圖 9 聚焦中心的效果線 ... 37

圖 10 強調速度的效果線 ... 37

圖 11 特殊影像技巧說明 ... 38

圖 12 對話框的說明 ... 39

圖 13 頁面設計的說明 ... 39

圖 14 說明性漫畫圖例 ... 41

圖 15 單格漫畫圖例。 ... 42

圖 16 多格連環圖例 ... 42

圖 17 故事漫畫圖例 ... 43

圖 18 無字漫畫圖例 ... 45

圖 19 動畫剪輯漫畫圖例 ... 45

圖 20 真人漫畫圖例 ... 46

圖 21 《烽火孤雛淚》封面 ... 82

圖 22 烽火孤雛淚》內頁... 82

圖 23 王澤,《老夫子》雜誌封面 ... 85

圖 24 黃玉郎,《小流氓》 ... 85

圖 25 黃玉郎,《龍虎門》(原《小流氓》) ... 85

圖 26 廖未林,〈小雀斑〉 ... 89

圖 27 《小學生畫刊》229 期封面... 92

圖 28 《小學生畫刊》229 期內頁... 92

圖 29 《學友雜誌》創刊號封面 ... 93

圖 30 《學友》雜誌創刊三週年增刊紀念號,羊鳴繪‧《白賊七的故事》 ... 93

圖 31 《學友》雜誌十月號附冊,陳海虹繪‧《亞歷山大大帝》 .... 93

圖 32 《東方少年》月刊 41 封面 ... 93

圖 33 《王子》半月刊創刊號封面 ... 94

圖 34 《幼獅少年》月刊創刊號封面 ... 95

圖 35 《民生兒童天地》週刊 5 封面 ... 95

(16)

圖 36 《漫畫大王》週刊 26 封面 ... 96

圖 37 《模範少年》週刊 88 封面 ... 96

圖 38 《咪咪漫畫月訊》 ... 96

圖 39 《皇冠漫畫週刊》創刊號封面 ... 97

圖 40 《漫畫星期六》創刊號封面 ... 97

圖 41 《歡樂》漫畫半月刊 ... 98

圖 42 《歡樂》漫畫半月刊 39 革新版封面 ... 98

圖 43 《兒童漫畫故事專輯》4 封面... 99

圖 44 《兒童漫畫故事專輯》4 內頁... 99

圖 45 《新白娘子》1 內頁... 100

圖 46 《大破山嶽城》扉頁 ... 101

圖 47 《大破山嶽城》內頁 ... 101

圖 48 《小俠龍捲風》2 封面... 102

圖 49 《小俠龍捲風》2 內頁... 102

圖 50 《猓玀》封面 ... 103

圖 51 《小事業家》封面 ... 103

圖 52 《小事業家》內頁 ... 103

圖 53 《機器人末日》封面 ... 104

圖 54 《大嬸婆作媒》內頁 ... 104

圖 55 《南海王子》扉頁 ... 105

圖 56 《彩虹山的寶藏》封面 ... 105

圖 57 《彩虹山的寶藏》內頁 ... 106

圖 58 《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內頁 ... 106

圖 59 《超級狗皮皮》內頁 ... 106

圖 60 《烏龍院》1 封面... 106

圖 61 《烏龍院》1 內頁... 107

圖 62 《大醉俠》2 封面... 107

圖 63 《自然的蕭聲─莊子說》封面 ... 108

圖 64 《可愛的漫畫動物園 I》... 108

圖 65 《可愛的漫畫動物園 II》... 108

圖 66 《可家少爺》1 封面... 109

圖 67 《青春小鳥》1 封面... 109

圖 68《阿花遊台北》封面 ... 110

圖 69 《阿花遊台北》內頁 ... 110

圖 70 《牛伯伯打游擊》封面 ... 113

圖 71 《牛伯伯打遊擊》內頁 ... 113

(17)

圖 74 《漫畫藝術講話》封面 ... 115

圖 75 《漫畫藝術》封面 ... 115

圖 76 《兒童讀物研究》封面 ... 117

圖 77 《漫畫的藝術》封面 ... 117

圖 78 李闡《中國漫畫史》封面 ... 118

圖 79 《漢堡漫畫》創刊號封面 ... 144

圖 80 《小歡樂》漫畫月刊創刊號封面 ... 145

圖 81 《妙妙猴小帥哥》漫畫旬刊 1 封面 ... 146

圖 82 《星期漫畫》周刊創刊號封面 ... 146

圖 83 《龍少年》月刊創刊號封面 ... 147

圖 84 《星少女》漫畫月刊創刊號封面 ... 147

圖 85 《開心漫畫》229 期封面... 148

圖 86 《腦筋急轉彎》1,時報出版 ... 150

圖 87 平凡,《英雄世紀‧夏之卷》,尖端出版 ... 150

圖 88 《七十二變》1 封面... 152

圖 89 《小巫婆》封面 ... 153

圖 90 《小巫婆》內頁 ... 154

圖 91 《當我們同在一起》封面 ... 155

圖 92 《當我們同在一起》內頁 ... 155

圖 93 《YOUNG GUNS》1 內頁... 156

圖 94 《YOUNG GUNS》1 封面... 156

圖 95 《傾國怨伶》1 封面... 157

圖 96 《傾國怨伶》1 內頁... 157

圖 97 李闡《漫畫美學》封面 ... 164

圖 98 顏艾琳《漫畫鼻子》封面 ... 164

圖 99 神啊!請多給我ㄧ點漫畫封面 ... 165

圖 100 《CONNIE 書館 I》封面... 166

圖 101 《CONNIE 書館 II》封面... 166

圖 102 方成《報刊漫畫學》封面 ... 166

圖 103 《新漫畫語言》封面 ... 167

圖 104 洪凌《弔詭書院──漫畫末世學》封面 ... 168

圖 105 洪凌《妖聲魔色》封面 ... 168

圖 106 李衣雲《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封面 ... 168

圖 107 韓國兒童漫畫《世界歷史探險》(三采) ... 200

圖 108 《GO 漫畫創意誌》創刊號封面... 202

圖 109 《挑戰者》月刊創刊號封面 ... 203

圖 110 新《龍少年》月刊創刊號封面 ... 203

圖 111 《星少女》雙月刊創刊號封面 ... 204

(18)

圖 112 《Bingo 樂透休閒漫畫》月刊 2007 年 4 月號封面 ... 204

圖 113 《月亮忘記了》封面 ... 206

圖 114 《地下鐵》封面 ... 206

圖 115 《向左走向右走》封面 ... 206

圖 116 《摺紙戰士》1 封面... 207

圖 117 《摺紙戰士 G》1 封面 ... 207

圖 118 《摺紙戰士 X》封面... 207

圖 119 《泰山爸爸與蒜頭的為什麼》封面 ... 208

圖 120 《泰山爸爸與蒜頭的為什麼》內頁 ... 208

圖 121 《布丁當家》封面 ... 209

圖 122 《布丁當家》內頁 ... 209

圖 123 《惡犬來喜》封面 ... 210

圖 124 《惡犬來喜》內頁 ... 210

圖 125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封面 ... 210

圖 126 《頑皮熊貓歷險記》封面 ... 211

圖 127 《頑皮熊貓歷險記》內頁 ... 211

圖 128 《飛行俱樂部》1 封面... 211

圖 129 《機甲盤古大冒險》1 ... 212

圖 130 《漫畫台灣歷史故事》(遠流出版社)封面 ... 214

圖 131 《漫畫台灣歷史》(玉山社)封面 ... 214

圖 132 《認識台灣‧歷史篇》上冊(國立編譯館)封面 ... 214

圖 133 《認識台灣歷史》 (新自然主義)封面 ... 214

圖 134 《科普雷的翅膀》封面 ... 214

圖 135 《北城百畫帖》封面 ... 214

圖 136《霹靂狂刀》1(東立出版社)封面 ... 215

圖 137 林明峰《雲州大儒俠史艷文》1(東立出版社)封面 ... 215

圖 138 鄭問《漫畫大霹靂》創刊號(玉皇朝)封面... 215

圖 139 鍾孟舜《聖石傳說》1(尖端)封面... 215

圖 140 鍾孟舜《移山倒海樊梨花》(時報文化)封面 ... 215

圖 141 黃耀傑《傳燈大法師─鑑真大師》(佛光出版社)封面 ... 216

圖 142 《客家僗六堆介故事》封面... 216

圖 143 《六堆風雲傳首部曲─捍衛家園》封面 ... 216

圖 144 仇鵬欽,《流氓教授》(Oline Books)封面 ... 217

圖 145 賴有賢,《平民總統阿扁》1(尖端出版社)封面 ... 217

圖 146 《漫畫百寶箱》封面 ... 220

圖 147 《動漫 2000》封面... 221

(19)

圖 150 張清龍《高塔上的人》封面 ... 222

圖 151 陳仲偉《台灣漫畫文化史》封面 ... 223

圖 152 陳仲偉《台灣漫畫年鑑》封面 ... 223

圖 153 納蘭真《漫畫編劇魔法書》封面 ... 224

圖 154 納蘭真《漫畫編劇煉金書》封面 ... 224

(20)

台灣兒童漫畫發展史(1945~2010)

─觀念與作品的流變

第壹章 緒論

台灣兒童漫畫的發展,與漫畫整體發展有緊密的關聯。欲形構台灣兒童漫畫 發展的歷史,必須爬梳相連之脈絡,已能從其中為之定位與評價,進而展開論述。

本論文之首章,擬就研究背景進行說明,繼而列述與本論文相關之研究成 果,進行全面性的文獻探討。在研究方法不分,則對擬所採用的歷史研究法、文 獻分析法、文本分析等方法做說明,並以後殖民論述作為主要理論依據,進而提 出研究之進行步驟。最後則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疇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一、 研究背景

曾獲普立茲獎的漫畫家亞特‧史匹格曼(Art Spiegelman),與妻子法蘭柯絲‧

莫利(Francoise Mouly),於 2000 年成立了 RAW Junior 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配 合幼兒識讀能力的漫畫書,這些漫畫書強調閱讀圖像的樂趣,並且希望藉由圖像 的理解來幫助閱讀者學習文字。這一系列的漫畫書在編輯上,諮詢了教育與閱讀 專家,選擇符合兒童年齡層的字彙,並且首創不將適讀年齡標示於封面的作法,

目的在於確保讀者不受教育層面的干擾。而該系列中由依林諾‧戴維絲(Eleanor Davis)所繪製的《臭臭》(Stinky),獲得了 2009 年蘇斯博士初學閱讀獎(Seuss Geisel Honor Book),亦表徵了漫畫與兒童文學、漫畫與圖畫書的界限正逐漸模糊,一 方面亦產生了整合。

2006 年,台裔美人楊瑾倫(Gene Luen Yang)首次以漫畫(圖像小說)《變形黃 小孩》進入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青年文學(Young People’s Literature)決選名單,並且於 2007 年獲得 YALSA 的麥克羅‧普立茲青少年文學 金牌獎,揭示了漫畫被「正式」認定為青少年文學讀物,漫畫作為文學文本的觀 念也逐漸受到認同。

在 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 第六版(2001)中,作者尼爾森(Nilsen)與 唐納生(Donelson)根據他們的實證經驗,發現了該書從第一版至第六版的十年間

(21)

(一) 視覺性(visuals)是重要的。

(二) 讀者具有選擇權。

(三) 作者鼓勵多元觀點

(四) 兒童的思考與書寫獲得了更多的尊重 (五) 跨界書籍越來越普遍

(六) 年輕人對娛樂抱持高度的期待

(七) 十年間年輕人尋求真實的刺激性娛樂。

(八) 文學經典正不斷擴充。(頁 18)

這個趨勢觀察在今天(2013)看來仍是十分切合,漫畫閱讀與研究的地位提 昇,呼應了這樣的趨勢變化。

2010 年 2 月 23 日,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廳資料中心成立了「漫畫屋」,邀 請讀者重新認識漫畫。該「漫畫屋」旨在為本土漫畫創作者提供交流、學習與發 表作品的平台,希望能夠引領年輕人重新認識台灣漫畫作品。從國家圖書館這樣 的官方圖書館成立漫畫專區的舉動看來,漫畫在台灣已成為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 部分。

上述的事件,都在在突顯一個事實:漫畫正逐漸獲得文化上的「正統」地位。

因此,漫畫研究的環境,也趨於成熟。

二、 研究動機

研究者注意到西方兒童文學界對於跨界文本(crossover texts)日益重視,尤其 自 1970 年代以來,漫畫逐漸被認定為一種藝術類型,而漫畫在當代童年的閱讀 活動中所佔的比例之高,對關注當代兒童文學閱讀的學者而言,實是無法忽視的 關注對象。

實際上,漫畫研究所引發的爭議性不在少數,包括了漫畫是否為文學的一種 類屬?文學與圖像分析研究方法是否合用於漫畫研究?對漫畫的圖文關係的爭 論,也延伸到已受兒童文學界認可的文類──圖畫書上;同樣為圖文並置的藝術 形式,卻有截然不同的地位。兒童文學學術圈如何看待漫畫?圖畫書相關研究方 法可否運用於漫畫分析上?若有差異又是如何?這都是面對越來越多樣化的文本 的兒童文學研究者所必須面臨的挑戰。

目前,國外已逐漸打開對文學的廣泛認定,開始從大量出版的漫畫中,為兒 童建立起閱讀書單,甚至討論漫畫文本的意涵,並且納入學校課堂教材,研究者 並且注意到,國外已推出專屬兒童的「兒童漫畫」,配合教育專家的建議,規劃 合適兒童之適讀能力與學習主題的內容。

然而,「兒童漫畫」究竟是什麼?在台灣,我們不時聽聞此一名稱,細想之,

卻又發現其面貌實模糊難辨。「兒童」,加上「漫畫」的組合,看似理所當然,卻 又似被置於整體漫畫發展的偏狹地位。兒童愛看漫畫,多被視為天性;可是,在

(22)

台灣,專為「兒童」製作的漫畫何時出現,又歷經何種演化?這些本應是最基本 的問題。傳統上,以兒童文學的教育本質角度來看,兒童漫畫被視為缺乏文學正 統性的次文類。從文化的面向來看,漫畫被視為次級文化與通俗文化。為何我們 習以「次級」的文化視角看待兒童漫畫?文學與文化與時俱進,再以這樣的態度 定位漫畫,是否恰當?

兒童文學對於視覺文本素來有較高的包容性──圖畫書研究於各國兒童文 學界方興未艾,圖畫書本身的圖像/文字複合特性已引發多樣的美學論述,並且 仍在持續發展。漫畫同樣為文字/圖像混合的藝術媒介,因此研究者揣想漫畫與 圖畫書於形式上的美學討論,必有可相互借鏡、辯證之處,此為動機之一。

在研究者從兒童次文化的角度,爬梳台灣漫畫發展史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漫 畫家與兒童刊物、讀物有著深刻的跨界現象:如陳定國、廖未林、奚淞、洪義男、

曹俊彥、劉宗銘等,皆為兒童讀物重要的插畫家。對照於兒童讀物與漫畫兩種於 傳統觀念上的雅/俗之對立,這些兒童插畫家/漫畫家的作品研究更有其特殊意 義,也為台灣漫畫文化獨特的現象。綜觀台灣漫畫歷史,還有一個引起研究者注 意的現象,即台灣的第一波漫畫熱潮,起自於《學友》等兒童刊物,可見台灣漫 畫與兒童文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若能透過爬梳兒童漫畫的歷史,使得台灣 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化,乃至於台灣文學發展的面貌更加完整。此為動機之二。

在瀏覽漫畫相關史料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不少論者不約而同提到 1980 年 代初期,由敖幼祥《烏龍院》系列所帶起的漫畫復甦與第二次漫畫風潮,然而卻 無任何關於敖幼祥與其作品之相關學位論文,引起研究者的疑惑。在當時漫畫審 查尚未解除、日本盜版漫畫氾濫的情況下,敖幼祥創造了一股台灣漫畫風潮,可 說是奇蹟。敖氏出版超過 188 冊,至今仍持續創作兒童漫畫,其於台灣兒童文學、

漫畫研究中雙雙缺席,是否反映了台灣環境對於兒童漫畫的觀看,具有某些意識 型態上的盲點,因而其他的兒童漫畫家也同樣在論述上呈現缺席的狀況,是否也 可以從這些盲點來解釋?尋找這些問題的解答,為動機之三。

此外,研究者發現,漫畫與童年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童年的他者性與兩面 性,正如同漫畫的地位一樣,成為各種意識形態與權力關係介入的場域。當今台 灣特別強調五六零年代的「老漫畫」,事實上也有可能是一種官方高尚文化、鄉 愁式懷舊、以及狹隘本土文化觀的意識型態價值,無形中貶低了其他時期的漫畫 創作。如何更客觀地看待漫畫,爬梳台灣漫畫與童年之間的關係,挖掘更多具有 歷史意義的作家作品,為動機之四。

在目前國內漫畫研究的進展中,不乏以各學門領域理論討論者。然而,對於 國內漫畫發展歷史,多就文化、產業、出版、傳播等面向出發,而少見歷時性系 統整理的作品,使得討論雖突顯了部份議題的重要性,但在讀者缺乏完整歷史脈 絡的狀況下,容易導致見樹不見林的狀況,甚至無法客觀思考台灣漫畫的現象。

另外,雖有「漫畫事件年表」之整理,但仍缺乏清晰的統整討論。台灣近代的流

(23)

難。當我們談只談「漫畫」時,「兒童」與「兒童漫畫」經常只被放在次要、附 帶性的討論,尤其經常是被用於解釋「漫畫不只是兒童讀物」。不似兒童文學中 的小說、故事、圖畫書,甚至兒童戲劇等「主流文類」,「兒童漫畫」至今未有自 己的主體論述與歷史的建立,這是一個值得兒童文學研究者思考的現象。而隨著 兒童文學的發展,兒童漫畫雖被納入廣義的兒童文學中,卻也同樣被置於出版與 討論的邊緣。台灣的兒童漫畫,仍未有主體性的建立,是一事實。因此,本論文 試圖藉由從台灣的漫畫歷史的建構,來反思、呈現台灣兒童漫畫的發展與處境,

GG 此為動機之五。

最後,如張頌聖所言,處於當下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生產場域中,娛樂 功能和經濟規律凌駕一切,而傳統定義下的「文學」作品競爭力相對減弱,遠比 不上強勢的電影、電視等視覺藝術類型,因此當下的文學研究,應該放在文化生 產場域的整體脈絡下進行。而不同藝術類型的論文,對於尋找文學史研究典範的 學者來說,極具參考價值。(《重寫台灣文學史》,頁 188)因此,漫畫研究做為台 灣文學史研究,應能有所貢獻。

(2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一、 研究問題

從歷史事實來看,台灣的漫畫顯然受中國與日本漫畫的影響最深。然而,這 個漸受影響的過程是如何進行,其中有何轉折,對於台灣本土的漫畫發展的意義 為何?本研究將這兩股主要影響進行脈絡的呈現與釐清。

本研究以兒童為本位,探討兒童漫畫處境,關切「兒童究竟擁有什麼樣的漫 畫作品與讀者地位?」。另外,不少研究者多以「漫畫不只是兒童讀物」的角度出 發,卻幾乎沒有針對兒童作為漫畫讀者的特殊地位與處境討論,無形中將兒童與 漫畫的關係做了簡化,並且將兒童與漫畫的關係放置在論述的邊陲位置。因此本 研究試圖以兒童為本位,探討下列三個問題:

(一) 自後殖民理論的視角中,台灣「兒童漫畫」是如何被建構與呈現?

(二) 台灣兒童漫畫次級化/他者地位的具體情形與影響為何?

(三) 台灣「兒童漫畫」作為兒童文學的一部份的主體性如何建構?

二、 研究目的

對應前述三項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 呈現後殖民觀點下的台灣兒童漫畫發展史

本研究目的,不在於找出「正確」的兒童漫畫定義;相對地,反而將對「兒 童漫畫」一詞進行解構,並參考系譜學方法對「兒童漫畫」一詞的觀念演變進行 爬梳,呈現出「兒童漫畫」的概念所受多方權力話語的影響,勾勒出其觀念的與 對應作品之「變動性」。藉由後殖民主義為理論及分期建構之依據,探討台灣自 戰後以來之文化政策、官方措施、民間活動與兒童漫畫之間的生成關係,並篩檢 台童兒童漫畫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現象與作家作品,進行探討,並檢 視台灣兒童漫畫次級化他者地位的成因。

(二) 探究台灣兒童漫畫次級/他者地位的成因與影響

在經過後殖民相關論述與分期的討論後,探究台灣兒童漫畫次級/他者地位 對於兒童漫畫本身的產出、兒童漫畫家的身份意識、兒童漫畫經典作品等面向做 出討論。

(25)

兒童漫畫與兒童文學之間的關係。 此一階段研究者擬就兒童漫畫所見之特性,

包括主題、形式、美學,以及官方與通俗面向,與兒童文學圖畫書進行類比,探 討兒童漫畫作為兒童文學一部份的正當性,並提出兒童漫畫發展的可能性。

(26)

第三節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文獻探討可以分為五個面向:一、兒童漫畫 界義、特質相關之文獻。二、兒童漫畫生成機制相關文獻。三、兒童漫畫歷史分 期或建構相關之文獻。四、兒童漫畫創作相關刊物與文本。五、作家作品相關之 文獻。

在文獻蒐集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漫畫在台灣仍屬邊緣性的研究,缺乏以 本土漫畫為主體的藝術、美學、文學性研究專著,史學研究則以洪德麟、李闡兩 位為主,其他研究多引述兩家觀點。因此,在文獻探討的部份,研究者擬依照上 述五個探討面向進行總合式脈絡爬梳,不再以專著或單篇分述,在此先行敘明。

一、 與兒童漫畫之界義、特質相關之文獻 (一) 台灣兒童漫畫的起源

最早談論「兒童漫畫」概念的論述文章,出現於 1965 年出版的《小學生十 四週年紀念特輯》中,《談兒童漫畫》(劉興欽)、《談一個兒童漫畫人物的誕生》

(廖未林)等談論兒童漫畫的論述文章。從這些論述中可知,「兒童漫畫」的觀念 已經出現。對照於同書中朱傳譽的《連環圖畫六十年》,以及童叟的〈談兒童圖 畫故事〉,都對「連環圖畫」抱持著良莠不齊的看法;童叟因而與林良共同提出

「兒童圖畫故事」的概念來為自己的作品系列命名。不管如何,這些論述顯示了 當時這些作者對兒童讀者的意識,同時也在意義上代表官方的兒童漫畫觀。

洪文瓊《台灣圖畫書發展史》中提到,《小學生畫刊》第 307 期(54 年 12 月) 標示為「兒童圖畫故事專輯」,內容實際上是以漫畫為主,充分顯示當時尚未有 將漫畫與圖畫書分開的觀念。(頁 76)若從此角度來思考,台灣的兒童漫畫與圖畫 書,在發展的源頭上,有部分的重疊性,代表了當時兒童讀物出版界(林良等人) 的觀點;這樣的重疊性,與後來漫畫與圖畫書兩者產生分化的原因,也是值得探 究的問題。

李闡的〈早期台灣漫畫發展概況〉,記錄了早期發展的重要事件,極具參考 價值。其中提到王朝宗之《水滸傳》第一集(1945),為台灣光復後的第一本漫畫 單行本,為中日文對照本。更值得注意的是,王氏於書中自序指出透過作品增進 小朋友國語能力的期待(《文訊》,第 97 期 1997 年 1 月,頁 26)顯示漫畫家對於 兒童讀者存在著教育使命感。在這些早期漫畫作者所表述的兒童漫畫觀點,顯示 了兒童漫畫作為教育工具普遍預設價值,對於兒童漫畫創作與出版,必然產生影 響,亦為本研究進行文本分析的討論焦點之一。

在報紙漫畫方面,李氏指出,民國 40 年代報紙為早期漫畫的搖籃,尤以《中

(27)

張英超的〈韓小弟〉、牛哥的〈牛小妹〉、王小癡的〈三叔公〉、陳弓的〈阿華〉、

雷衷(白玉石)的〈小二哥〉、方立的〈沙小妹〉、劉興欽的〈小丁丁〉、盧安然的

〈中華兒女英雄傳〉(頁 27),以及童叟的〈阿德哥回憶錄〉(《漫畫美學》,頁 100)洪德麟的〈漫畫歷史〉則提到,《國語日報》上早期刊載的漫畫,亦多為國 外作品,如極受歡迎的〈小亨利〉與〈淘氣的阿丹〉,直至 1957 年,才開始連載 童叟之〈兒童圖畫故事〉;中央日報則是於四十年前後刊登廖未林的〈小雀斑〉,

才開始有本土漫畫家作品的刊載。從時間的段代來看,兒童漫畫出現於報紙媒體 上,應早於其他漫畫刊物。

在雜誌連載作品方面,李闡記錄了《新學友》、《良友》、《模範少年》、《漫畫 週刊》、《漫畫大王》等「青少年雜誌」1,刊載了如陳海虹之〈小俠龍捲風〉、陳 定國之〈呂四娘〉等民間故事、葉宏甲之〈諸葛四郎〉系列、陳光熙的〈小八爺〉、

劉興欽之〈阿三哥〉、〈大嬸婆〉,林大松之〈義俠黑頭巾〉等作品,成為連環漫 畫的「黃金時代」。他亦提及後來的作者楊先民、奚淞、林文義、洪義男、許松 山、游龍輝、楊進士等,皆對兒童漫畫做出貢獻。(頁 120)從李氏的論述中,不 難看出在漫畫發展初期,「青少年」、「少年」、「兒童」雜誌的界定甚為混淆, 刊 物中所連載的漫畫其實大多沒有特定的讀者年齡層設定,「兒童漫畫」同時籠統 地混合了政治評論漫畫以外的連環漫畫,以及貶義性的囝仔書兩種概念。

同樣地,洪德麟之〈台灣漫畫的旅路 1930~1970〉與〈漫畫歷史〉二文,亦 指出《學友》雜誌(1953~1959)是一本刊登較多本土兒童漫畫的刊物之一,為早 期台灣漫畫家重要的搖籃,其餘刊物大多為翻印國外作品。陳光熙(筆名羊鳴),

作品為教育漫畫〈小八爺的日記〉,便最早刊登於此。另外陳定國亦以筆名泉機,

於此刊發表第一部兒童長篇漫畫〈三藏取經〉。後來劉興欽、洪晁明,以及後期 的星火、黃鶯等也都於此刊發表。許多台灣的漫畫家,都以幫兒童刊物繪製插畫 開始起步。後來大華文化創辦的《漫畫大王》(後改名為《兒童版漫畫週刊》) 連載了葉宏甲的〈諸葛四郎〉,造成轟動。後來陸續有陳定國的〈孟麗君〉、〈呂 四娘〉,林大松〈義俠黑頭巾〉,簡浩正〈鄉野傳奇人物〉系列;而與《漫畫週刊》

對壘的刊物,以模範少年出版社之《模範少年》為代表,刊載了陳海虹的〈小俠 龍捲風〉,讓《模範少年》成為當時漫畫週刊的「至尊地位」。而陳海虹也可說是 打開該類武俠漫畫風潮的第一人。後來的《模範少年》上,有劉興欽〈阿三哥〉、

〈大嬸婆〉,黃鶯〈地球先鋒號〉,徐麒麟〈三斗米〉、〈虫少爺〉,以及錢夢龍〈三 藏取經〉。(《漫畫百寶箱》,頁 75-76)

綜合李、洪兩家之言,早期重要的漫畫多以武俠、改編傳奇、生活教育等題 材為多,此一現象的成因,本研究擬接續探討。兩人所認定的重要作家作品重疊 性頗高,可為選取討論之參考依據。

至於以單行本為主的出版型式,洪氏指出,於 1960 年代初,《東方少年》編 輯蔡焜霖受邀至文昌出版社之後,找來寶石出版社班底洪義男、陳益男等人,以 一日一刊的方式推出七種週刊。這表示每一種刊物都是每週發行一次的單行本,

(28)

將《漫畫週刊》的黃金時期終結,並推動了武俠漫畫單行本時代的盛況。洪德麟 並且稱 1960 年代為眾漫畫家「武俠群英會」的時代。(《漫畫百寶箱》,頁 77) 同時,洪氏提到在台語文藝、悲、喜劇盛行時期,改編自電影的漫畫也形成一股 勢力,如海丹、水盛、吉豐、湘秋等漫畫家也曾經受到歡迎。湘秋並且畫作了多 部李天祿的編劇作品。(《漫畫百寶箱》,頁 78)

根據 1957 年 11 月正中書局出版之《中華民國兒童圖書目錄》中所歸類的「幼 稚園類:識字類中,列舉了「兒童漫畫故事集」共十冊,1948 年 1 月由正中書 局出版,但文本無法覓得,未能知悉其內容與形式為何。而據林文寶個人收藏,

1952 年 2 月教育廳編委會曾發行了「連環圖畫」其中第二輯為《鳥的生活》,新 興出版社曾出版「文義明著圖畫故事叢書」12 本,其中第二集為《亂世孤兒少 年時代》,其他則難以得見。這些作品可說是最早的官方兒童漫畫出版品記錄(林 文寶,〈台灣圖畫書的歷史與記憶〉,頁 7)

1960 年代晚期至 1970 年代晚期之間的兒童漫畫相關論述十分缺乏,作品面 貌最為模糊,原因或許在於「漫畫審查制度」的施行對漫畫出版所造成的衝擊。

而在鄭國興的〈漫畫三十五年〉則點出在 1970 年後,有許多在兒童雜誌上連載 的漫畫家崛起,如許松山、陳定國、陳海虹等,於《王子半月刊》、《天龍月刊》、

《模範月刊》、《科學月刊》等綜合型刊物中連載漫畫,內容屬於寓教於樂的性質。

而劉興欽的《阿金機器人》與《小聰明》系列是極受歡迎的單行本,以 32 開本(約 128 頁)的方式發行。(頁 29-30)這項觀察值得注意之處在於,這些於審查期間所 發表的作品,與審查實施之前是否於內容、風格上存在明顯的差異?

(二) 兒童漫畫和小人書的關聯

林文義於〈誰傳中國漫畫的下一把薪火〉(1979)一文中提到,漫畫被看成是 小人書的偏頗看法,一直持續了十幾年。而楊照的〈向成人漫畫學習〉(1996),

則指出:「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把漫畫視為是小孩無法進入「高等」文化領域前 的過渡讀物。在思想的傳遞上,漫畫式文字的粗拙替代品,在美學美感的訓練上,

又是『真正』美術品如繪畫、雕刻的惡俗幻影。小孩因為缺乏充分的文字、藝術 鑑賞的能力,所以才沉迷漫畫、才需要漫畫。」這個觀察值得我們盡一步思索,

漫畫如今的地位在台灣是否以發生了真正的改變,擺脫「小人書」的地位?

古采艷《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則指出,漫畫作為

「小人書」的觀念,也可以從國家機器用來對低下階層進行傳播(教育)的工具。

從抗戰一直到政府遷台初期,漫畫是國家機器非常時期的傳播(教育)工具,而當 教育對象是勞動階級,所以採取漫畫多於文字的宣導策略(例如農復會),也就是 說漫畫被當成文字的劣質替代品。而古采艷亦指出,「兒童漫畫」是自 1951 年才 開始逐漸成形的文類,所以將所有漫畫歸類為「小人書」,是有失公允的看法,

但對國家機器來說,「兒童」需要被教育,「兒童讀物」也才有理由被管理。(頁

(29)

業,或者其他更具有文化資本代表性的活動上,而非對課業無助益的漫畫上。因 此,漫畫被視為「不良讀物」,家庭結構也成為擁護審查制度的一股勢力。(頁 91) 台灣早期漫畫被賦予濃厚的政治教育色彩,確是無可迴避的事實;本研究更希望 探討的,是一般的劇情漫畫,是否亦有意或無意地滲入了當時的黨政色彩。而何 樣的漫畫是遭受鄙視?何樣的漫畫是可被接受的?原因何在?

(三) 兒童漫畫的年齡層界定觀

在兒童漫畫的分類界定上,研究者亦發現大多數學者並未針對兒童、少年、

少女、青年、淑女等名詞進行探討,多為沿用日本漫畫週刊的出版分類方式。

蘇新益之《台灣漫畫出版品文化意涵及產業發展議題之研究》中,曾提出以 漫畫作品類型與讀者,界定出下列八種漫畫類型:

1. 幼兒漫畫:讀者之年齡層以 7 歲以下之男、女幼兒為主。

2. 兒童漫畫:讀者之年齡層以 8 歲到 12 歲之男、女兒童為主。

3. 少年漫畫:讀者之年齡層以 13 歲到 18 歲少年居多。

4. 少女漫畫:讀者之年齡層以 13 歲到 18 歲少女居多。

5. 淑女漫畫:讀者之年齡層以 19 歲到 29 歲女性居多。

6. 青年漫畫:讀者之年齡層以 19 歲到 29 歲男、女性居多。

7. 成人漫畫:讀者之年齡層以 30 歲到 49 歲男、女性為主;另有一說,是 指具有情色內容之漫畫。

8. 銀髮族漫畫:讀者之年齡層以 50 歲以上之成年人為主。

在劉平君《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中提到,現在 的台灣漫畫市場中,無論創作、出版、行銷或表現形式上均承襲日本漫畫風格。

而日式漫畫著重市場區隔,多以年齡和性別區分不同的消費市場,並依目標受眾 而有不同的出版型式、故事內容、表現形式和行銷策略等。劉並指出,日本初始 著重於少年漫畫,少女漫畫則為後起之秀,在此之後,為了擴張市場,更細分出 兒童漫畫、青年漫畫和淑女漫畫。2劉氏依標訂出少年、少女、兒童、青年、淑 女等年齡層:

1. 少年漫畫:12-17 歲 2. 少女漫畫:12-17 歲 3. 兒童漫畫:6-22 歲 4. 青年漫畫:18-30 歲 5. 淑女漫畫:18-30 歲

比較蘇新益與劉平君的界定,可推見台灣於兒童漫畫概念之界定,其實並未

2 在兒童、少年、少女漫畫的分類,在漫畫發展上的先後順序,實際上並不是那麼清晰可辨。大 抵來說,少女漫畫是在少年漫畫之後出現。但是兒童漫畫與少年漫畫之間界線上的模糊,以及出

(30)

有較具有主體性之分類,而多以出版社沿用日本漫畫出版之既定規範。賴怡伶《台 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分析研究》中認為,台灣在漫畫審查制度實施之前,並無 所謂少男少女漫畫之區隔。而在漫畫審查制度時期,本土漫畫生產受到制度(審 查制度)、經濟(盜印日本漫畫、本土作者改行)等因素,造成發展的空窗期,此 間台灣深受日本漫畫的影響,並且承襲了日本漫畫的分類方式。(頁 62-63)

從既有的文獻來看台灣兒童漫畫的分類,大致可以觀察到兩個階段。首先,

在早期的發展上,並沒有明確年齡或讀者對象的規劃,所有的漫畫都集中在「少 年少女雜誌」一類的刊物上。而在漫畫版權化之後,台灣的漫畫出版才逐漸採行 日本的分類方式。在學位論文中所出現的「少年」、「少女」「青年」漫畫,也都 是採用(有意識或無意識)採行日本漫畫出版的分類法。若以台灣曾作為日本殖民 地的處境來看,文化上的親近/殖民,深遠地影響我們對日本漫畫文化的接受性。

比之漫畫同樣發達的香港與歐美,台灣對於日本漫畫出版的分類方式,可說以更 為直接的態度承襲下來。

(四) 漫畫與兒童、童年、兒童文學、兒童文化的關係

蕭湘文的《漫畫研究》,以傳播的觀點對漫畫進行檢視。文中指出,不論中 外,漫畫一直被認為是「小孩子的玩意」,因此沒有較高的評價;而許多對漫畫 的壓抑與禁止,來自對漫畫的負面印象。這樣的情況則是出自於保護兒童的心 態、負面事件的擴充效應、文化類型的邊緣性等。(頁 23-30)同樣也呼應了保護 兒童心態對於漫畫發展的抑制作用。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陳仲偉的《台灣漫畫文化史》。陳氏從文化史的角度進行,

以十年為一段代進行討析論,從台灣的漫畫發展上受到政策、出版、社會環境等 因素的影響。此書紀錄了台灣自 1945 年至 2004 年的漫畫發展。第三章第五節「漫 畫與兒童」,探討了漫畫與兒童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台灣漫畫的發展受限,主要 是出自於社會對兒童的看法。「社會怎麼看待漫畫?真正的對象並不是漫畫,而是 兒童。如果我們重新處理台灣社會對漫畫普遍地存在一種反感,但漫畫 又隨處 可見的這件事……或許,我們得說社會反對的不是漫畫,而是「小孩子的東西」,

換句話講就是「小孩的東西必須由大人所決定」 (頁 71)此段點出了漫畫與兒童 之間的關係,與兒童/成人之間的權力關係緊密關聯的。

近期西方論述對於漫畫與兒童之間複雜關係的探討,推展較早,成果也較 豐,以下擇重要者分述之。

法國學者泰瑞‧喬恩斯坦(Thierry Groensteen)在〈漫畫為何仍在尋找文化 的合法性?〉(”Why Are Comics Still in Search of Cultural Legitimization”) 一文指出,漫畫與幽默、諷刺、挖苦具有關聯性。從古希臘以來,幽默被視為與 合諧(harmony)與崇高(sublime)相對立。而漫畫與童年之間,有著符號上的障 礙。他並指出,許多成人似乎容易遺忘或拒絕童年閱讀漫畫的樂趣,而偏好更複

(31)

程中,幽默與簡單性兩者可以作為標定、判斷、選擇兒童漫畫的重要指標。他認 為,漫畫研究為重新訪視童年的保證。從兒童文學的角度來研究,將童年與漫畫 連結在一起,不再需要將這個形式置於次等的地位,也不再需要否認為成人所製 作的漫畫中,許多以兒童漫畫的象徵手段來呈現,或者以批判或顛覆的手段來重 新處理童年。漫畫是童年文化的基礎元素,但兒童文學研究者往往尚未摒除漫畫 在文學傳統中的他者(Otherness)地位。透過文字/圖像研究,將有可能突破在兒 童文學研究中的評論缺陷,而這樣的調解可能會重新改寫兩個研究領域的疆界。

(A Comics Study Reader, pp.10-11)

美國學者查理斯‧哈特菲爾德(Charles Hatfield)的〈漫畫藝術、兒童文學與 新漫畫研究〉(”Comic Art,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New Comics Studies”)指 出,未來的漫畫研究,包括文類、傳統、世界文化─充滿著各種可能性。形式主 義、美學批評、歷史、閱聽人研究、廣泛的文化研究,以及從業人觀點研究。(A

Comics Study Reader, pp365-66)

英國學者羅傑‧薩賓(Roger Sabin)的《漫畫、地下漫畫與圖像小說》(Comics,

Comix & Graphic Novels—A History of Comic Art)主要以漫畫發行、包裝與

銷售的形式來進行發展進程的劃分。他觀察到漫畫,是隨著主流與反主流之間相 互對抗、收編、混雜而演化的媒體。他並觀察到美國自 1914 年之後,漫畫開始 轉向更低幼年齡的讀者(8-12)的商業產物,持續到 1980 年代。(頁 27-28)美國 的低幼齡兒童漫畫的發展模式,可作為觀察台灣兒童漫畫發展的對照參考。

美國學者保羅‧葛拉維的《日本漫畫 60 年》中,談到少年漫畫吸引同時吸 引男生與女生,是因為日本電視每天都播放由漫畫改編的動畫,變成漫畫最好的 宣傳廣告時段。然而,卻不能以這些動畫來評定漫畫。不只因為動畫的故事內容 經常被更動,而且從印刷頁面到電視銀幕之間,許多重要細節被省略,因而雖然 增加了許多打鬥等緊湊情節,卻犧牲掉原著中步調較緩慢、細膩的情感刻劃。而 為何已經成年的男人,仍舊熱衷閱讀少年漫畫?葛拉維認為,鄉愁、懷舊有一定 的吸引力,但是少年週刊的魅力之所以能持久不墜,並非因它們否定長大成人的 責任,而是它們宣揚的正面價值,如《週刊少年 Jump》的編輯藤浩樹所解釋,

該週刊「展示的是,只要努力,你什麼都能辦到,這是我們的故事主旨。這套哲 學同時吸引了小孩和成人。」而葛拉維認為其他同類雜誌已相似的「友情、努力 和勝利」等價值觀吸引了六至六十歲的男性。他並且指出,日本人在大戰的艱辛 重建其與經濟衰退中重新振作,少年漫畫中的英雄提供了鼓舞和慰藉,也符合「少 年」一詞的意義,不只指「男孩子」,而是「少」歷「年」事,同時也代表「純 真的心」。(頁 58-59)在台灣,漫畫並不具有主體性的分類,多沿用日本既定的模 式下,葛拉維的日本少年漫畫觀,可作為台灣兒童漫畫分類狀況與意涵的對照對 象。

二、 與兒童漫畫生成機制相關之文獻

(32)

(一) 兒童漫畫出版、生成機構與刊物

朱傳譽在〈連環圖畫 60 年〉一文中,曾經提到,當時尚未遷台的國民政府 於 1957(民國 36 年)時,便已由教育部著手針對連環圖畫進行改進。朱氏亦提到,

編譯館曾經試辦其中四、五、六項3,但隨著大陸淪陷後就停止了。而國民政府 遷台之後,教育部亦曾公開徵求優良連環圖畫,卻只將出版了少數徵集到的連環 圖畫,其他交由《小學生雜誌》連載。而朱氏認為,「這一批連環圖畫,雖然不 如理想,但是比起市面上取材武俠、神怪的連環圖畫,要好得多了。」(《兒童 讀物研究,頁 212-13)我們可以看出官方甚早便以開始介入、鼓勵漫畫創作。而 朱氏此言也點出中國文化傳統不語怪力亂神的高尚文化道統對漫畫的影響。此 外,比之美國、日本甚少官方介入漫畫出版的情境,可說十分特殊。然而台灣漫 畫似乎也形成了官方與民間存在著相互對抗,卻又相互合作的情形,延續至今,

值得深入論析。

林文寶在《台灣文學‧台灣的兒童文學》中,曾提到 1953 年創刊之《學友》

與 1954 年創刊之《東方少年》,「內容豐富多元,編排方式深受日本影響,且加 入較多的漫畫篇幅,是官方系統《小學生雜誌》所不能及的。它們的創刊為台灣 帶來第一個兒童刊物的黃金時代。」(頁 7)點出了官方系統與民間系統刊物的路 線不同,受歡迎的程度也有差別。

另一方面,漫畫獎項對於兒童漫畫產出的影響,也同樣值得注意。館林見晴 於《挑戰者月刊》中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討台灣歷來漫畫新人獎之興衰歷史。

這些新人獎的作品中,大多為少年、少女漫畫。而青文漫畫新人獎更以參賽者的 年紀分為 A、B 兩組,更可作為觀察較低年齡層創作作品之對象。館林見晴認為,

台灣在漫畫產業的發展上,其實比之許多國家擁有更多政府的支持,然而許多創 作者本身養成了投機心態,缺乏本身投入創作的熱情,亦是需要檢討之處。對這 些得獎作品的內容與評審意見,亦將有助於觀察台灣兒童漫畫的變貌。

洪文瓊在《台灣圖畫書發展史》中亦指出,台灣兒童文學存在著官方與民間 出版並存的發展型態。最早的官方系統出版單位為國語推行委員會與台灣省政府 教育廳創設的「小學生」雜誌社,而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擴展到行政院文建會、

農委會、以及縣市文化局都與圖畫書出版有密切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也帶動了革 新。(頁 35)在早期兒童文學對於漫畫、圖畫書、圖畫故事之間關係,尚未有清晰 的定義釐清的狀態下,加上許多漫畫家也跨界參與兒童插畫的工作,實際上對台 灣的兒童漫畫發展,包括出版面與作者養成面,均造成微妙的影響。爬梳相關史 料,不難發現這樣官方、民間系統並存的出版也同樣長存於台灣兒童漫畫的發展

3 「為改進連環圖畫,曾經令國立編譯館擬具連環圖畫改善辦法。經過該研究結果,認為應採取 下列步驟:(一)需有專任編輯審查之組織,以全力認真辦理。(二)禁止辦法,應大為放寬,則最 有害者予以刪節或禁止,對於神仙英雄故事,不得概以迷信二字貿然禁止之。(三)編選名著之較

(33)

中,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 《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漫畫審查制度)相關文獻

從政策面向來看,在〈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中,第一條寫明:政府為適 應事實需要,加強連環圖畫編印之輔導,以維護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及防止其他 不良影響起見,特定本辦法。」說明此辦法主要是站在「保護兒童」的立場,卻 也可以視之為一種國家機器的控制手段。

對於連環漫畫輔導辦法討論最為詳盡的,當屬周文鵬之碩士學位論文《臺灣 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其中論及武俠漫畫在審查制度 實施之前被視為內容荒誕、有害兒童身心發展,但在審查實施之後卻繼續出版,

質疑審查與審查結果之間無法相互呼應。(頁 251)這項觀察更增加了漫畫審查制 度效力的模糊性。

AIplus 於〈火之七日間──台灣篇〉中指出,由於審查辦法中規定,漫畫 稿量在百分之二十以下者,不必送審,讓許多出版商因此轉而創辦其他的兒童、

青少年雜誌,以避開審查,如當時亦紅極一時的刊物《王子》、《漫畫大王》等便 是一例。而在這些综合性雜誌中,漫畫部份稿件以大多為翻印的日本漫畫,本土 作者於週刊上刊登的頻率變少,因此,欲從中探求本土作者的漫畫作品,更形困 難。值得探究的問題或許是,本土作者在週刊上的弱勢,與單行本創作的出版之 間,有無任何對應關係?

三、 漫畫歷史分期與建構相關之文獻

與漫畫相關的歷史分期與建構相關論述共有九部專書,其中李闡《漫畫美 學》、洪德麟《台灣漫畫閱覽》、蕭湘文《漫畫研究》、陳仲偉《台灣漫畫文化史》

四冊為專書,其餘五冊為碩士學位論文。在專書方面,蕭湘文《漫畫研究》中的 歷史分期概括式地分為三期,而陳仲偉則以十年為一段代進行通論而無明確分 期。學位論文中對漫畫歷史部份多以簡短篇幅簡略討論,1990 年以前的漫畫歷 史除古采艷之外,多沿用李、洪兩家之論,因此 國內漫畫歷史論述仍以李闡、

洪德麟兩家之論最為核心。而 1990 年之後的漫畫發展,則以蘇新益之論文《台 灣漫畫出版品文化意涵》較為詳細。

李闡的分期,主要是根據報紙政治漫畫(或稱之為評論漫畫)的興衰作為主要 的觀察對象。首先,李闡所劃定之「台灣漫畫的興盛期」(1949~1961),是以報 紙政治漫畫的興起揭開序幕,兒童雜誌則是在民國 40 年代末(約 1960)開始興 起。值得注意的是, 李氏以「轉載外國漫畫成風」、「連環圖畫審查制度的缺失」、

「盜版日本漫畫猖獗」三個現象,將民國 1960~1981 年劃定為「台灣漫畫的衰頹 期」。此處所指的「轉載外國漫畫成風」,指的並非只有日本漫畫,而是包含了西 洋甚至香港的報紙政治評論漫畫。而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乃「在當時的政治環 境下,一般編輯的心態,轉載外國的政治評論漫畫,既可以表現漫畫的國際水準,

又可以免除言論的責任。與其因採用國內漫畫家作品發生問題而受牽連,既可以

(34)

表現漫畫的國際水準,不如不用為妙…。」(頁 121)另一方面,由於多樣的漫畫 活動進行,4李氏又將 1974~1982 年視為「台灣漫畫的轉型期」。「衰頹期」與「轉 型期」的相互重疊,突顯漫畫歷史的複雜與非線性,同時也顯示在 1970~1980 之間,台灣本土漫畫確實進入一個 創作出版面低迷,其他相關活動卻逐漸活絡 的時期。在 李氏所劃定之「台灣漫畫成熟期」,則是從 1980 年之後開始;揭開 此階段的,是陳朝寶於 1981 年於聯合報上「以高度誇張的外國漫畫造型的新面 貌,並以略帶幽默的軟性態度看問題,形成評論漫畫轉入新階段的起點。5」(頁 139)李氏對於兒童相關漫畫的發展並未多加著墨,而將之歸入「連環漫畫的流行」

現象中。而據李氏的觀察,連環漫畫的內容 十分多樣,包括了遊記探險、武俠 偵探、奇情奇案、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童話故事、世界名著等。這些對次文類 的觀察值得深入探討。

在洪德麟的歷史分期中,「展現復甦活力的漫畫新生期(1975~1984)」,則是 以 1975 年國立編譯館開放日本漫畫送審,翻印日本漫畫的《漫畫大王》帶動了 一波翻印週刊的熱銷風潮作為開端。此間台灣漫畫的發表機會受到壓抑,引發 1979 年由牛哥發起的「漫畫清潔運動」。中華民國漫畫學會於 1980 年代中開始 與《中國時報》、《世華銀行》等單位合作三次「全國漫畫大擂台」,激勵了大批 新人,造成 1980 年代的漫畫復甦。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報紙紛紛開闢漫畫專欄 與興辦漫畫雜誌,但維持的時間都不長。值得一提的是,洪德麟的《台灣漫畫閱 覽》,注意到一些作者於兒童文學、漫畫間跨界發展的現象,如劉宗銘、曹俊彥、

洪義男等人,可說較其他漫畫史論述更全面地注意到兒童漫畫的面向。

綜合既有漫畫史論述,台灣漫畫歷史的分期,可見大致皆以政府法令政策的 實施作為重要劃分的依據,最重要者有三:一為國立編譯館之漫畫審查制度(1967) 之執行,二為解嚴(1987)、三為著作權法的實施(1992)。這三個重要事件顯然對 台灣的漫畫整體發展造成最重大的衝擊。而 1990 年之後的台灣漫畫發展較缺乏 史料論述,則可為本研究接續延伸之重點。

四、 漫畫作家作品相關文獻

國內漫畫研究之文獻,為國家圖書館所收錄之國內博碩士相關論文。以「漫 畫」作為關鍵字進行查詢,截至 2010 年 2 月,共有 209 篇。這些學位論文中,

主要以傳播學、社會學、政治經濟等角度,探討台灣漫畫產業之文化與消費等面 向,僅有少部分探討漫畫創作技法、文類風格演變與作家作品。

在作家作品方面的學位論文共有 10 篇,整理如下表:

表 1 本研究漫畫作家作品相關學位論文表

4 依據李氏所錄,在此一時期發生了幾個事件,包括:1.漫畫家大結合的當代漫畫展。2.中華民 國漫畫學會的成立。3.1975 年漫畫創作獎。4. 兩次全國大擂台人才輩出 5.中美漫畫家交流。6.

(35)

作者 論文名稱

賴怡伶 《台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9。

遲瑞君 《牛哥漫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胡怡君 《曹俊彥與台灣圖畫書研究》,台東市: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2 年。

鍾敻洋 《鄭問漫畫視覺語彙風格研究─以《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為例》》,台中技 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張覺之 《台灣女漫畫家研究(戰後~1990)》,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怡臻 《劉興欽漫畫角色研究:以道德兩難為例》,台東市:台東大學兒童文 學研究所,2007 年。

許銘賢 蔡志忠《漫畫四書》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陳虹毓 《漫畫家劉興欽之研究》,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8。

柯瓊閔 《朱德庸漫畫之性別再現(1983-2006)》,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8。

林佳叡 《製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而其中與本研究有直接相關者,探討如下:

賴怡伶《台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以 1970 年代因日本盜 版漫畫盛行萌芽的「少女漫畫」為探討對象,認為台灣的少女漫畫創作實際上始 於《小咪漫畫》新人獎,而隨著台灣漫畫的整體發展,少女漫畫在本土誌的力圖 振作中產生了實驗性與批判性的風格。而在 1992 年日本漫畫版權合法化後,新 生代創作者的加入使得本土創作風格成熟,但因市場競爭下的需求,創作題材逐 漸趨向娛樂消遣,少了教化,以迎合青少年口味;同時 90 年代因社會風氣轉變,

文本的創作尺度大開,日益脫離傳統道德束縛。

陳怡臻《劉興欽漫畫角色研究:以道德兩難為例》,探討了劉興欽作品中角 色所呈現的道德意涵,發現其中的兒童角色多為教育理想中的兒童形象,同時充 滿團結愛國、犧牲小我的導引,與當時政治、教育意識型態若合符節;但從今日 的觀點來看,這些教育觀與理想兒童形象卻已過於刻板,然其作品在今日(陳氏 論文寫成於 2007 年)仍受到重視,可推論與其中的道德教育觀念的呈現並無一致 的關係,而應與其他趣味、遊戲、幽默、冒險等元素的成功運用更有關聯。(頁 114-18)

陳虹毓《漫畫家劉興欽之研究》,討論了劉興欽漫畫中繪圖風格、情節元素 以及其漫畫相關的延伸產業。其中認為劉興欽所採用的鄉土造型與鄉村所發生的

(36)

情節,在台灣漫畫發展中史無前例,是最可貴的特質。

胡怡君的《曹俊彥與台灣圖畫書研究》中,探討了曹俊彥的圖畫書創作與漫 畫創作之間的關連性,指出曹氏認為漫畫應是圖畫書的一部分,並且具有一些獨 特的視覺效果。這些討論可以作為探討漫畫與兒童文學之間關聯性的論據。

張覺之《台灣女漫畫家研究(戰後~1990)》,主要從繪圖的風格與格式,分為 兩個世代檢視台灣重要女性漫畫家的歷史。本論文最主要價值在於聚焦在台灣漫 畫論述中被忽略的女性漫畫從業者,跳脫了「女漫畫家」=「少女漫畫家」的刻 版印象,並突顯了她們的貢獻與在該產業中的弱勢地位。此外對本土少女漫畫的 畫風與日本少女漫畫做了歷時的比較對照,點出台灣女漫畫家的作品受到男性漫 畫家、歌仔戲、日本漫畫、電影的影響,尤其因審查制度所導致日本漫畫引入台 灣,更加深了女漫畫家受到日本漫畫繪圖風格的影響。

林佳叡《製造英雄─以葉宏甲漫畫「諸葛四郎」系列為中心》,從「英雄漫 畫」的角度切入,討論葉宏甲《諸葛四郎》成為當時漫畫偶像的文化語境,認為 該系列作品中以武將組成的社會體系,以及對於軍人盡忠國家的稱頌讚揚,與當 時國民政府遷台後,形塑軍人作為國家棟樑的社會背景相呼應,塑造了一個永遠 遠戰勝邪惡、代表儒家價值的正義俠客,也在讀者心中塑造了一個理想世界,因 而受到讀者的崇拜。

在非學術論文之專著方面,新竹市文化局曾經出版了《漫畫大師陳定國》,

是以陳定國自己編繪的自傳漫畫為主體的作家作品介紹,在官方出版品中較為罕 見。其中詳細地記錄了陳定國的漫畫生涯,除了能夠了解陳定國本人的漫畫創作 流變外,還能夠了解當時在諸多兒童刊物上創作的情貌,可作為參考之用。而 2005 年出版的《吃點子的人──劉興欽傳》,對於劉興欽整體人生與其漫畫創作 的理解將有所助益。另外,時報出版社於 2010 年所出版之《敖幼祥漫畫 30 週年 大全集》,紀錄的敖幼祥的創作年表與創作背景,亦可作為對照佐證之用。

而從上述對「兒童漫畫」相關的文獻探討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是 台灣並未有明確的兒童漫畫的定義,而隨著出版、論述與讀者接受的角度變化,

有廣泛的呈現。一般商業漫畫出版下的「兒童漫畫」,則主要移植沿用日本漫畫 出版的規範,而在兒童文學論述中的兒童漫畫,則更未有明確的討論,但傾向於 強調國小以下的兒童讀者。

五、 後殖民相關論著(後殖民、權力、現代性)

本論文之分析理論,以後殖民主義為主要論述依據,試圖觀察在「意識形態 國家機器運作下」台灣兒童漫畫發展之流變。

「後殖民」(postcolonial)一詞,隱含著殖民的延續和尚未超越。字義上,後 殖民指涉一種殖民主義從古典「軍事─領土」形式向新型的「經濟─文化」的過 度階段。而後殖民之「後」字,意謂論述空間上的伸展,而非時間分期上的迭代。

(37)

事實和即將到來的終結,同時也隱含撤退(withdrawal)、解放(liberation)和重新統 一(reunification)。(《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頁 56-59)

後殖民主義的發展,自二十世紀 40、50 年代迄今,大致可分為三階段:第 一階段以法蘭茲‧法農(Frantz Fanon)於 1952 年發表的《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一書為起點,以精神分析的方式,剖析西方殖民主義的精神遺 害,探索被殖民國家所面臨的認同危機、殖民異化與文化迷失等問題。第二階段 以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於 1987 年發表之《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 為標記,後殖民論述開始引起東西方學術界的爭論和重視。第三階段進入理論爭 論階段。1980 年代後期,後殖民主義思潮開始使注入社會學、國際關係、比較 文學、種族和性別研究、文化人類學、消費文化、藝術、戲劇、電影等,走向一 個新的異質與鏡,並努力建立「民族自述」(ethic discourse)的新階段。(《後殖民 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頁 11-12)

文化霸權一詞,來自於葛蘭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在任何的一個 非極權社會中,某些文化形式一定會壓過並支配其他的文化形式,就如同某些想 法會比其他的理念更具影響力一般,而這種文化上的領導統御(cultural leadership) 便是葛蘭西所言的霸權(hegemony)……。(《東方主義》,頁 9)文化霸權指的是透 過文化的領導權,對下層階級之價值觀進行絕對性的支配。

法農(Frantz Fanon)於 1952 年發表的《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以精神分析方法,析論了被殖民者種族膚色的自卑情結。他並指出,在帝國文本 的傳播下,被殖民者所經歷的殖民想像的形塑、國族認同的分裂以及文化主體的 取代現象。

薩依德於 1978 年發表的《東方主義》,援引了傅科(Michel Foucault)的「知 識/權力」概念,以及葛蘭西(Anthony Gramsci)的「文化霸權」理論,著眼於西方 /東方間的文化互動關係,特別是西方如何透過對東方的想像,並以其知識、經 濟、政治、制度為本體,將東方以刻板印象的方式進行貶抑、異質化、他者化,

而形構西方帝國主義霸權地位,合理化其對東方的殖民。薩伊德考察了西方文學 藝術作品中東方的描寫與描繪,凸顯了西方建構下與東方的二元對立,進而對西 方殖民話語與文化輸控進行批判與和解析。

此外,1993 年的《文化與帝國主義》中,薩依德透過對小說、詩與藝術美 學為文本進行考察與解讀,離析出作品中是如何充斥帝國主義主義之價值,在社 會中營造出一種殖民的社會情境與文明使命,而帝國主義又是如何透過犧牲、消 耗殖民地來達成其慾望與享樂,而這些主要來自於歐洲殖民的價值體系,卻往往 在殖民地去殖民之後,仍舊不斷透過資產階級民族主義,一再複製。

陳芳明的《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亦受《東方主義》與傅科 的權力論述所啟發,主要針對解嚴之後台灣社會的性質屬於後殖民或後現代的歸 屬問題,進行析論。同樣的,陳芳明並檢視如葉石濤建構台灣文學史背後的左翼 史觀。而陳氏提出「再殖民」之概念,認為台灣結束日治時期,進入國民政府的 戒嚴時期,主權的回歸,並非等同台灣自殖民的禁錮中脫離,而是進入另一種殖

數據

圖 1 卡通化的說明:最左邊為真人的照片,越往右邊越簡化,也越只保留重點的特徵,最右邊則 是接近最簡化、最低程度可供辨認的「人臉」。
圖 2 圖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1:瞬間到瞬間。  (圖片來源:Understanding  Comics,頁 70)  (2) 動作到動作(action-to-action)  描寫單一主體兩個特別不同的動作之間的變化。圖 2 的汽車先是快速疾馳, 然後在第二個畫格中發生了撞樹的情形  圖 3  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2:動作到動作。  (圖片來源:Understanding  Comics,頁 70)  (3) 主體到主體(subject-to-subject)  描寫在一個場景或觀念間,兩個不同主體的轉換。這
圖 4  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3:主體到主體。  (圖片來源:Understanding Comics,頁 71)  (4) 場景到場景(scene-to-scene)  兩個畫格在極大的距離、時間、空間中轉換,需要推理的(deductive)閱讀。 下圖的三格分別顯示了不同的場景(地點):孟買、巴黎、紐約。  圖 5  圖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4:場景到場景。  (圖片來源:Understanding  Comics,頁 71)  (5)  角度到角度(aspect-to-aspect)  忽略大部分的時間,建
圖 6  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5:角度到角度。  (圖片來源:Understanding  Comics,頁 72)  (6) 無邏輯性(non-sequitur)  兩個畫格毫無邏輯上的關聯性。這種情形較為少見,通常是漫畫家想要造成 某種荒謬、衝突或者毫無意義的藝術效果時所採用。下圖第一個畫格中的男人與 第二個畫格中的抽象畫便毫無邏輯上的關聯性。  圖 7  畫格間的運動情形 6:無邏輯性。  (圖片來源:Understanding  Comics,頁 72)  讀者要能看懂漫畫,必須要接受作者畫格間關聯性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The bookle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which cover the spirit and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cope of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role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