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輕之與重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輕之與重"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法光雜誌 2004 年 11 月,第 182 期

輕之與重

人類是透過感官認識到物質的世界。眼、耳、鼻等器官起作用時,吾人就能察覺、辨別 色、聲、香等不同物質層面。感官當中傳統所謂的「身」,乃是負責滑澀、寒熱、饑渴等感 受的區別,領納的差別相還包括重量,也就是基本上用「輕」、「重」二詞來描述的物體特 質。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古老文化的語言中,無論是遠東的華語、南亞的梵語、中東的希伯 來語等,這兩個原本修飾具體物質的形容詞,都衍生出動詞的用法——以心態為主,進而可 以藉語言、文字乃至表情、姿勢等來呈現的「尊重」與「輕視」。不僅如此,古早的文化裡 也談到這些態度到底是正面的,值得鼓勵,還是負面的,帶來痛苦,換句話說,從道德或其 他價值觀的立場提出批判。

別的不談,單就佛教來論,針對行為的「輕」、「重」,釋氏的看法非常明確。這可以 分別從對象、主體兩個角度來剖析。前者是說,自己被尊敬或受到輕蔑。像這一類的經驗,

佛法把它歸納到世間法,也就是凡夫無法避免,讓他團團轉的情況,通俗稱之為「八風」。

你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分量,享有名譽,其實跟別人的推崇和恭敬有關,而身分卑微,備受 論議、毀譏,也多少離不開他人的輕視。庸俗人遇上世間法,歡喜的就害他膨脹自大,難受 的則使他垂頭喪氣,都是欠缺如理思惟所致。結果,不但當下不自在,且更播下將來的苦因 而依佛陀的教導,應該觀察此刻世間法的經驗是無常、不圓滿的,沒有理由因它陷入煩惱,

反倒宜用智慧看清它的本質,然後將「正面」的地位、聲望拿來利他,把「負面」的批評、

譏笑當作自我改進的借鏡,穩重堅定,淡泊超然。

這是個人成為「輕」、「重」對象時的注意事項。至於自己可否 「輕」、「重」,摩訶 衍契經上講得很清楚,例如預告未來會有人「貪求世利……,詐現聖相自尊自重,徒眾、眷 屬,各相譽讚,以求名利」(《大寶積經.護國菩薩會》),而那些「以妒忌故,但自稱讚 不讚他人」的眾生「以自高輕他故,於三惡道無量千歲受諸苦毒」(《藥師如來本願經》)

與此相反,實修六度得菩薩「雖得諸根最勝明利,而不恃此自重輕他」(《大般若波羅蜜多 經》),是因為他成就了菩提心,所以「其心質直不欺誑  常樂寂靜化眾生 除去憍慢不 輕他」(《大方等大集經.海慧菩薩品》)。

上面舉的這幾段經文,都肯定菩薩道的行者不可能自重輕他。這是從消極的層面來說的。

若是就積極的表現來論,則學佛人的態度謙卑,對眾生懷著恭敬心。何以如此?其中牽涉到

(2)

理、事兩方面的原因。由事來看,因為所面對的有情究竟是誰,是凡夫還是聖者,除非自己 成就了果位,不然不會知道。因此,為保護自己,與其無知侵犯聖者,寧隨時保持一顆尊敬 的心。同時,菩薩既明瞭個人的安樂,直至佛果的成就,端賴含識,大乘行者的恭敬就可以 視為一種感恩。除上述斷惡修善的業果考量外,菩薩尊重其他有情,理方面的支撐點在於

「佛性」,亦即眾生成佛的可能性。

在世局擾亂不堪,連宗教界一點都不單純的今天,我們有幸值遇理路分明的佛法,不單 對古老文化闡釋的物質世界可獲得多些認識,意義更深遠的是,在心靈的探索、調伏與提升 上,可覓得具體、豐富的法寶。例如「輕」、「重」,不管自己是被評量的對象抑或扮演主 體的角色,都有清楚的教導方便依循,以免受到污染,實質自利利他。謹與讀者諸君共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Bruner)認為(A)0-2 歲的嬰兒是透過用手抓取、用口吸吮物體等行動來表達他的世 界(B)2-4 歲的幼兒是藉由語言符號來表達經驗及協助他們操作及轉化這些經驗(C)5

• 感官世界的 投射可能是 虛幻的. • 物質世界的

• 感官世界的 投射可能是 虛幻的. • 物質世界的

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慢你等,你等皆當作佛。」心中有佛性,修行

上述五個例子也說明了一個 重點─ 眼耳鼻舌身心諸識的作 意心所起不起作用,至少有兩個 重要的變數,一個是我們當時的 心識狀態,一個是境相的麤顯或

所以是「名言有」 。觀察時,不但由於人類感官的缺陷,所見到的電 腦表裡不如一,而且觀察者必然影響到電腦(必須有光線照射到電腦 並反射到觀察者的眼睛) ,所以,眼前的電腦是「唯以分別安立」

語文運用 留意錯別字 辨識近義詞及詞語 的感情色彩 認識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