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季風年代際變化與高低層環流之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季風年代際變化與高低層環流之關係"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季風年代際變化與高低層環流之關係

4.1 季風年代際變化與低層環流之討論

4.1.1 5~6 月的低層環流

圖 4.1(a)是 1948 年~2005 年 5~6 月的 850 hPa 流線氣候場,可以 看出影響東亞地區的氣流有三支:一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外圍環 流,其勢力由中太平洋一直向西延伸到菲律賓附近;二是來自印度洋 經由孟加拉灣而來的跨赤道流,帶來西南氣流;三是由新幾內亞北上 到菲律賓的跨赤道流。而這兩支不同來源的跨赤道流受到副熱帶高壓 的阻擋,使得南邊的暖濕空氣沿著副熱帶高壓邊緣北上,整個東亞- 西太平洋地區吹著偏南的風。這些氣流匯合在菲律賓附近(約 120°E,

15°N),在東西兩側各產生一較大的輻合區,如圖 4.1( b)的輻散氣候場 圖;還有一個主要的氣流匯合區是在 95°E,33°N 附近,為南亞低壓的 東緣,也是輻合的最大值區域,另外,季風槽的位置向東延伸至 120

°E,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時,季風槽是比年代際變化不活躍年來 的明顯,如圖 4.2(a)~(b)。

圖 4.3(a)~(c)分別是 5~6 月的 850 hPa 向量場及季風年代際變化活

(2)

躍年和不活躍年的距平平均圖,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時,150°E 以西的西太平洋上出現氣旋式距平,代表高壓減弱,也就是太平洋副 高的勢力東退到 150°E 以東,同樣的在季風年代際變化不活躍年時,

太平洋副高的勢力仍盤踞在 120°E 附近;此外季風的強度變化在年代 際變化不活躍年時,來自印度洋的跨赤道流和台灣附近的西南風明顯 減弱許多。

圖 4.4(a) ~ (c)分別是 5~6 月的 850 hPa 渦度場及季風年代際變化 活躍年和不活躍年的距平平均圖,可看出 5~6 月時東亞地區由日本往 南到菲律賓的渦度場有正-負-正的排列;由圖 4.4(b)發現台灣附近的西 太平洋包括南海北部的負渦度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時為正距 平,代表這裡的高壓是在減弱的,這與上述副高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 時有東退的現象是ㄧ致的,但在季風年代際變化不活躍年時台灣附近 正好處於正負距平之間,看不出明顯變化。

4.1.2 7~9 月的低層環流

圖 4.5(a)~(b)分別是 1948 年~2005 年的 7~9 月 850 hPa 氣候流線場 和輻散場,同樣有兩個主要的水氣匯合區,其中主要由兩支跨赤道流

(3)

所匯合之匯合區在菲律賓東方(約 140°E,15°N),位置比 5~6 月東偏了 有 20 個緯度,也在東西兩側各產生一輻合區,不同的是,此輻合區 更強且範圍更大,向西延伸到印度半島而形成一個帶狀;比較圖 4.5(a) 和圖 4.1(a),也可看出太平洋副高的西緣位置有向北退縮的變化。而 季風槽的位置不僅比 5~6 月更明顯加深,且向東南延伸至 150°E,10°

N 附近,使得台灣風向也有偏東南風的變化,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 年時的季風槽也比年代際變化不活躍年來的加深,如圖 4.6(a)~(b)。

圖 4.7(a)~(c)分別是 7~9 月的 850 hPa 向量場及季風年代際變化活 躍年和不活躍年的距平平均圖,和 5~6 月比較起來,7~9 月時台灣附 近的風場平均以東南風為主,且風速也 5~6 月來得小;在季風年代際 變化活躍年時,台灣附近的太平洋上產生了明顯的氣旋式距平,代表 副高減弱,兩支跨赤道流也很明顯的增強,而在季風年代際變化不活 躍年時來自印度洋的跨赤道流卻減弱了。

圖 4.8(a) ~ (c)分別是 7~9 月的 850 hPa 渦度場及季風年代際變化活 躍年和不活躍年的距平平均圖,由圖 4.8(a)的渦度氣候場來看,7~9 月時的東亞地區由日本往南到菲律賓的渦度場也有正-負-正的排列,

和 5~6 月的渦度氣候場相比,位置較偏北。而台灣附近的太平洋上為 負渦度,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時為正距平,也代表副高減弱,見 圖 4.8(b)。

(4)

4.2 季風年代際變化與高層環流之討論

4.2.1 5~6 月的高層環流

北半球夏季的高層環流在亞洲地區最大的特徵就是南亞高壓,

5~6 月時高壓中心約在 100°E,20°N 附近的高層,勢力向東延伸到 140

°E 的太平洋上,涵蓋整個南亞高層,使得高亞南側的南海南部、中南 半島、印度高空吹東風,在高壓北側吹西風,如圖 4.9(a)。有個顯著 又大的氣流輻散區在 130°E~180°E、0°N~15°N 附近,與圖 4.9(b)的輻散 場是吻合的,而在 90°E,10°N 也有最大輻散區,位在南亞高壓的西南 側,正好位於東風噴流的路徑上,另外在日本附近的低壓槽非常微 弱。位於 130°E~180°E 的輻散區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時的範圍也 比不活躍年時大,如圖 4.10(a)~(b)。

圖 4.11(a)~(c)分別是 5~6 月的 200 hPa 向量場及季風年代際變化活 躍年和不活躍年的距平平均圖,位於南亞高壓的南方有強勁的東風噴 流,和位於高壓北方的西風噴流速度均大約在 20~30 m/s 左右,在季 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時,在南亞高壓西北方產生反氣旋式距平,代表 南亞高壓在增強,而在季風年代際變化不活躍年,此反氣旋式距平移 到了南亞高壓的北方,代表南亞高壓在增強且位置往東移動;在季風

(5)

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時,在 40°N 出現了經向的波動,在季風年代際變 化不活躍年也出現類似的波動排列,但完全和年代際變化活躍年反 相。

在渦度場也可看出南亞高壓的勢力範圍從阿拉伯半島、印度、南 海一直到 140°E,如圖 4.12(a)~(c),分別是 5~6 月的 200 hPa 渦度場及 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和不活躍年的距平平均,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 躍年於南亞高壓的西北側有負渦度負距平,到了季風年代際變化不活 躍年,此負距平的位置有偏東。

4.2.2 7~9 月的高層環流

7~9 月的南亞高壓位置已比 5~6 月的位置更向西北方向移動到 85

°E、27°N 附近,原本在 160°E 附近的氣流輻散區也縮小範圍,如圖 4.13(a)~(b),而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南亞高壓的位置和季風年 代際變化不活躍年相比,並無太大不同,如圖 4.14(a)~(b)。

噴流的變化如圖 4.15(a)~(c),西風噴流和東風噴流的速度均比 5~6 月減弱,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有一反氣旋式距平出現在 65°E、

36°N 附近,而年代際變化不活躍年則是出現氣旋式距平在相同緯度,

(6)

但位置偏東在 120°E。

7~9 月的渦度氣候場和 5~6 月的很相似,如圖 4.16(a)~(c),在季風 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於南亞高壓的西北方有負渦度負距平也就是南亞 高壓增強,比 5~6 月更偏西,到了季風年代際變化不活躍年,此負距 平的位置已移到南亞高壓的東南方。

總結來說,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的 5~6 月和不活躍年的 5~6 月比較有以下特徵:季風槽較明顯、太平洋副高東退、南亞高壓增強 且中心向西北方移動,在 40°N 經向波動會反相;7~9 月的比較特徵為 季風槽較明顯、太平洋副高減弱東退、南亞高壓增強且中心且偏西北 方。

7~9 月和 5~6 月的比較:7~9 月的季風槽較明顯、太平洋副高的 位置較偏北、兩支跨赤道流的匯合區偏東 20 個緯度、南亞高壓偏西 北、西風噴流和東風噴流的速度減弱等。Mason and Anderson (1963) 研究 1957 年南亞地區夏季高層反氣旋的發展與消退,指出南亞高壓 於 7~8 月時達到最強,且高壓及其噴流也有往西移動的現象出現,和 上述現象是符合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點選「 Single Solution」 選項予以求解電力潮流,然 後再點選「 Case Information 與Bus…」 選項,以觀看 所有匯流排的相關資訊。.  為迅速獲得最低的匯流排電壓值,請於

世界銀行(World

在直流馬達控制系統中,為了減少流經馬達繞線電流及降低功率消耗等 目的,常常使用脈波寬度調變信號 (PWM)

將義民爺神龕迎接到關西太和宮

本澳主要經濟環節在 2010 年第 2 季及上半年與 2009

美國於 2005 年第一季經濟增長較預期遜色,本地生產總值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5.0%放緩 至 3.7% a ,季度變動率 b 只錄得 3.5%的增長。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則分別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比較傳統的呼拉舞 ( hula kahiko) 是以鼓聲和吟唱的伴奏模擬風和 波浪,比較現代的呼拉舞 ( hula’auw ana ) 則將歌唱和樂器伴奏納入 其中;另外‘ili

紐西蘭地處大洋,國土分為北島與南島,兩個島的輪廓均呈南北狹長形,北島緯度介於南 緯 34.5-41.5 度間;南島介於南緯 40.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