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能力本位訓練的特質與職業訓練的內涵,彼此相互契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能力本位訓練的特質與職業訓練的內涵,彼此相互契合"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實施能力本位訓練計畫時的環 境因素、計畫的研提與合法化、計畫的執行、計畫的評估,藉以研擬出具 體的建議 ,期盼提供職業訓練主管單位及各公共職業訓練機構全面推動能 力本位訓練的參考。本研究藉由文獻分析 、專家訪談、實地訪談與「我國 公共職業訓練機構實施能力本位訓練因應措施」調查問卷等研究方法 ,蒐 集有關意見與看法,經統計與內容分析獲得之結論詳述於后 ,並藉由研究 結論研擬具體的因應措施。

第一節 結論

經由前面數個章節的探討,並透過質資料與量資料的分析與歸納,提 出本研究的結論,現論述於后。

壹、有關環境因素方面

一、 綜合能力本位訓練的理論基礎,問卷調查調查及訪問調查得知為何我 國職業訓練要推動能力本位訓練的緣由如下:

(一) 訓練哲學思想的改變:先進國家訓練思潮及改革的潮流正積極開 展,為因應此一趨勢我國教育與訓練體制亦積極思考改革之道。

(二) 教育訓練心理的改變:以往職業訓練均偏重經濟發展的功能, 如 今則配合社會安置功能的開展,並結合訓練改革朝適性發展、因材施 教的方向發展,此亦符合職業訓練角色定位與功能的發揮。

(三) 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職業訓練的困境、技術半衰期日漸縮短 、 速食學習心態影響,顯示職業訓練的訓練方式有待調整與強化。

(四) 受到管理科學的影響:資訊科技的應用與管理,顯示職業訓練的 體質有待調整。

(2)

因此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實施能力本位訓練,主要是受到職業訓練 體質的改變、建立職業訓練新願景等內部因素,及因應社會變遷、建構就 業安全體系等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所促成。

二、 影響我國職業訓練實施能力本位訓練的因素如下所述:

(一) 有利因素:

1. 能力本位訓練的特質與職業訓練的內涵,彼此相互契合。

2. 訓練師已透過各種進修管道加以提升其教育程度與本職學能,服務年 資亦集中於 11-20 年之間,教學理念與技巧亦較為純熟。

3. 能力本位訓練的推動,有賴政策性的支持。

4. 整體環境因素均有利於能力本位訓練的推動。

5. 我國職業教育與先進國家均有實施的經驗,可以前車之鑑來借古鑑 今,亦可以他山之石作為經驗學習與交流的對象。

(二) 不利因素:

1. 訓練職類授課內容廣泛,不利於能力本位訓練的推動。

2. 目前的教育機制並無培養受訓學員的自學能力與習慣,因此自學方式 的實施有待考驗。

3. 訓練師的負擔繁重,兼任教學與行政工作負荷量大,將會限制住在能 力本位訓練的訓練師功能的充分發揮。

三、 綜合能力本位訓練的理論基礎,研究者將能力本位訓練的推動 歷程歸 納為三個階段,十一個構面。其中三個階段分別是設計計畫階段、訓 練執行階段、評鑑考核成效階段;十一個構面則為職類調整開發、課 程教材編撰、規劃環境佈置、考量教師負荷、健全人員心態、建構行 政配套、規劃訓練流程、落實教學訓練、班級經營管理、改善學員評 量、評鑑成效考核等構面。其運作歷程如圖 5-2 所示。

(3)

貳、有關能力本位訓練計畫的研提與法制化方面

一、 能力本位職業訓練計畫的訂定,符合如圖 2-13 公共政策架構圖所示 的程序,歷經政策問題的形成、政策的規劃 、政策的合法化 、政策的 執行、政策的評估、回饋系統與環境因素等過程。

二、 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實施能力本位訓練的計畫執行,就執行歷程而 言,劃分為(一)萌芽期;(二)奠基期;(三)發展期等三個時期;就執 行機構而言,是以我國現有的職業訓練體系為執行的主體;就行政運 作而言,職訓局為主導單位,勞委會則為經費審查及行政指導單位,

職訓研發中心則作為協助推動的單位。

三、 目前推動能力本位職業訓練的法源依據,均僅係依行政程序報行政院 核定後列入管考政策,其並未經立法機關三讀通過,只具有行政規章 性質,是以在位階上、效力上都低於法律。

參、有關計畫執行評估方面

從能力本位訓練的推動、試教推廣及訪問調查、 問卷調查得知,目前 能力本位職業訓練的執行評估有下列的問題亟待解決,如下表 6-1、表 6-2、

表 6-3 所示:

一、 設 計 計 畫 階 段

綜合文獻 、試教推廣及訪問調查、問卷調查所得 ,在此提出能力本位 職業訓練的推動在設計計畫階段所遭遇到的困難與目前已採行的措施列述 如下表 6-1 所示:

(4)

表 6-1 能力本位職業訓練在設計計畫階段遭遇的問題與已採行措施一覽表

構面 問題 目前採行措施

1.訓練職類授課內容廣泛,以致 於能力分析所得目錄過大。

以現有職類作能力分析,未配合 企業界的人力需求來規劃

職類 調整

開發 2.訓 練 職 類 未 發 揮 其 特 性 與 特 質,未實施分級及模組化

1.教材只注重專業知識內容的整 編,未考慮其活潑化

1. 只以專業內容為考量

2. 視聽及電腦化教材的開發 2.教材內容格式欠缺時數的標示

與課程銜接系統圖示的表達 課程

教材

編撰 3.教材只有單一型式,未考量多 元化

將使用指南、教材、評量等教材 結合在一起

1.職 訓 機 構 欠 缺 多 餘 的 空 間 規 劃,以彈性因應能力本位訓練職 類的開發運用

規劃

環境

佈置 2.各職訓機構均採因陋就簡方式 的環境規劃,來因應能力本位訓 練的推動

採因陋就簡方式來規劃

1.訓 練 師 的 工 作 包 括 行 政 與 教 學,工作負荷大

考量 教師

負荷 2.訓練師的進修管道未能暢通 舉辦相關能力本位訓練的觀摩會 及研討會、研習會

1.行政人員與訓練師彼此本位主 義的心態甚為嚴重

運用試教推廣小組作局部溝通 , 限於時間及人員,成效並未彰顯 2.組織氣氛的營造與職業訓練的

願景應予以突顯 健全

人員

心態 3.行政主管推動能力本位訓練的 企圖心有待加強

舉辦相關能力本位訓練的觀摩會 及研討會、研習會

1.受限於聯合採購法的限制, 導 致時間受到壓縮,實施成效大打 折扣

建構 行政 配套

2.目前試教推廣未有任何的配套 措施,只針對教材作考驗,整體 施行成效無法落實

1. 獎勵辦理能力本位訓練績效 卓著的單位或個人

2. 建構人才資料庫檔

3. 建立能力本位訓練專屬網站 4. 製作宣導手冊、宣導錄影帶

及標誌標語、定期刊登文章

(5)

二、 訓 練 執 行 階 段

綜合文獻、試教推廣及訪問調查、問卷調查所得,在此提出能力本位 職業訓練的推動在訓練執行階段所遭遇到的困難與目前已採行的措施列述 如下表 6-2 所示:

表 6-2 能力本位職業訓練在訓練執行階段遭遇的問題與已採行措施一覽表

構面 問題 目前採行措施

1.因應目前教育的生態與模式 , 學生自學困難度高。

採用先引導再自學方式規劃訓練 流程,再輔以小老師制予以協助 2.未實施整體訓練配套措施的規

規劃

訓練 流程

3.未實施先備知能與經驗的轉化 無

1.多媒體教學情境的佈置缺乏 因設備經費有限,且是職類中部 份課程的試教,因此無法提升其 情境佈置

2.試教推廣期間存在時間過於緊 迫、教材普遍不足的現象

3.輔助及參考教材普遍缺乏 落實

教學 訓練

4.教學媒體及教學資源普遍不足 採因陋就簡方式運用 1.診斷評量公信力有待質疑, 落

實運用並不熟練

有實施但未見落實 2.訓練師對於每個學員的學習狀

況無法確切掌握,溝通管道未見 暢通

有實施但未見落實

3.教室佈置與規劃未見改變 班級

經營 管理

4.因教材、環境、心態、執行的 問題造成班級經營無法落實於能 力本位訓練

三、 成 效 考 核 階 段

綜合文獻、試教推廣及訪問調查、問卷調查所得,在此提出能力本位 職業訓練的推動在成效考核階段所遭遇到的困難與目前已採行的措施列述 如下表 6-3 所示:

(6)

表 6-3 能力本位職業訓練在成效考核階段遭遇的問題與已採行措施一覽

構面 問題 目前採行措施

1.只 實 施 技 能 評 量, 不 夠 多 元 化,無法與業界結合達到學用配 合的效果

只實施技能評量

2.訓練師對於評量設計及工具的 使用不習慣

改善

學員 評量

3.教材中的評量題目未實施信效 度及難易度考驗,且題目數欠缺

1.試教推廣結訓的學員未作職場 的追蹤考核

完成試教後的評鑑報告 2.試教推廣期間存在時間過於緊

迫評鑑成效易造成偏頗及不客觀 之現象

只作試教後的評鑑考核 評鑑

成效 考核

3.未考量技能檢定制度因應能力 本位訓練施行後的變革

第二節 建議

能力本位訓練的推動有賴於整體的規劃與考量,方能畢竟全功於一役,

因此本研究茲就單位機構提出具體因應措施或作法之建議及後續研究建議 兩方面,提供有關單位推動能力本位訓練時之參考,現敘述如后。

壹、 針對單位的建議

一、 職 業 訓 練 主 管 機 關

(一)、 建立明確的職業訓練願景,以確立職業訓練機構的發展定位與趨 勢,如此推動能力本位職業訓練才有遵循的方向。

1. 訓練職類分級制的最佳區隔:可參考先進國家的作法,如運用美國行 職業分級方式的作法作為訓練職類分級及建立能力分析目錄的依據。

(7)

2. 社區資源技能領域的開拓者:整合社區資源作為訓練職類的應用與延 伸,強調運用社區資源作為受訓學員觀摩學習、實習之用,亦可將職 業訓練的設備提供回饋給予社區來應用。

3. 遠距教學技術傳遞的供應站:強化能力本位訓練教材電子化、網路化,

結合網路教學,使能力本位訓練的推動成為技術供應的來源,為未來 隨到隨訓、遠距教學奠定良好的根基。

4. 支援訓練人力資源的中繼站:實施能力本位訓練後,將使職業訓練成 為短期技術的供應站,因此可配合訓練職類的調整作為人力資源供應 的中繼站。

5. 此一願景的建立,由職業訓練局主導規劃,並考量國家政策的趨勢、

主管人員的政策思維,運用現有設備資源及學習型組織理論來建構。

(二)、 開發符合職類應用不同層級的書面教材或電子化教材 1. 由職訓局開發範本型的教材。

2. 各職訓中心修改成為符合訓練職類需求的書面教材或電子化教材。

3. 職業訓練主管機關每年度作教材評比的競賽活動,以促進教材多元化 與快速更新。

4. 此部份必須配合職類的調整及職業訓練主管機關、職業訓練中心、訓 練師的支持,才能發揮其功能。

(三)、 強化訓練管理資訊科技化

(1) 實施物料管理電腦化:透過學員用料、領料的統計歸納,可作為 材料費標準核計之參考,同時透過大庫房制度的運用,可達到各職類 資源統整不至於產生重覆浪費之現象。

(2) 實施行政管理電腦化:透過行政作業電腦化,可促使教學進度管 理、學籍管理資訊科技化,使能力本位訓練的推動能達到效率化、效 益化的特質。

(8)

(3) 教材電子化與網路化:配合網路教學、遠距教學之運用,可使能 力本位訓練的推動更具彈性化、效標化、實用化的特質。

(4) 此一科技化的達成,可透過行政院勞委會就業安定基金的應用來 加以落實。

(四)、 相關法令的編修

1. 改善材料領料、運用、回存的核銷流程,並據以達成改善會計稽核制 度與相關法令彈性化鬆綁的目的。

2. 訂定各職類材料費標準、課程核心能力標準、、設備標準、課程標準 經驗知能轉化參照標準,以作為推動能力本位職業訓練的依據。

3. 放寬外聘師資資格,藉以引進企業界有實務經驗的人士,並設計另一 種訓練師層級,如「專業師傅」,因此要增修相關法規,如職業訓練 法等。

4. 由於能力本位職業訓練的推動係以目標為導向,是一個效標化的考 量,因此有關技能檢定的報名資格、檢定的施行均需重新考量,故而 技能檢定的相關法規均需重新檢討修正。

5. 加強聯合採購法的彈性修訂,以避免產生教材編撰、試教推廣時程過 於短促之現象,造成能力本位訓練推動的障礙。

6. 建立各種獎勵措施,結合公民營企業以強化能力本位訓練的推動工 作。

(五)、 規劃能力本位職業訓練作業流程標準化

1. 規劃能力本位職業訓練採購管理作業程序標準。

2. 規劃能力本位職業訓練財產設備管理作業程序標準。

3. 規劃能力本位職業訓練職類研發作業程序標準。

4. 規劃能力本位職業訓練教職員工訓練進修管理作業程序標準。

(9)

1. 實施性向及興趣測驗。

2. 建立學員先備知識與經驗轉化的標準作業程序與轉化辦法。

3. 結訓證書上登錄精熟等級。

(七)、 加強訓練績效的考核

1. 每一職類群先由某一職類召開專班作全時性、整體性的試辦,再進而 全面推動至各職類。

2. 統計學員的就業率與職場的適任率。

3. 統計學員的招生率。

4. 統計技能檢定及格率。

(八)、 技能檢定制度面的因應措施

1. 改進技能檢定制度,如報名資格、改變檢定方式等的調整。

2. 各職類群依據核心能力開發出基礎技能檢定職類,例如機工類群可開 闢一個機工基礎技術士的職類,作為各職類群技能檢定的效標基礎核 心能力,以作為進入此行業的基礎能力規劃。

3. 建構技術士換證制度,以因應技術半衰期日漸縮短之現象。例如每五 年換證一次,每次換證可透過講習、學科測驗決定其是否仍擁有證照。

4. 提供技能檢定及格之職類與能力本位訓練能力的轉化參照標準。

(九)、 加強能力本位職業訓練相關活動之舉辦

1. 加強辦理教學觀摩、教材開發競賽、空間規劃競賽等活動,以彙整更 多元化且合適於能力本位訓練推動的因應措施。

2. 透過學術性的專題研究及論文競賽的推動,以加速推動能力本位職業 訓練的達成。

3. 舉辦受訓學員參與能力本位訓練的徵文比賽,作為推動能力本位訓練 的宣導活動。

(10)

二、 職 業 訓 練 中 心

(一)、 主管及行政人員

1. 職訓中心主管人員應建構出推動能力本位職業訓練後的中心願景,並 配合學習型組織的建立以營造出各職業訓練中心的特色。

(1) 透過學術研究或學者專家的研討,營造出各職業訓練中心的特 色。

(2) 各職訓中心成立以訓練師為主的任務編組,透過市場調查、問卷 調查等方法,每季提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訓練職類來作能力本位訓練 職類的規劃。

(3) 結合社區資源,加強與社區內各工會、企業界的合作,並運用學 習型組織理論建構職業訓練中心的願景。

(4) 此一特色的營造必須透過職訓局等主管機關、企業界、學術界的 共同推動。

2. 調整與開發符合職訓特色與適合推動能力本位訓練的職類

(1) 規定以單元性、基礎性的職類作為能力本位訓練優先推動的職類。

(2) 複合性的職類應研擬配套措施後再予以推動能力本位訓練。

(3) 依市場需要作訓練職類的調整 ,並規劃出單元班 、基礎班、進階 班、整合班等不同層級職類。

(4) 職類調整應考量其訓練內容、層次與對象。

(5) 配合訓練師的研發任務編組,以規劃研擬出適合實施能力本位訓 練的訓練職類及開發適宜的教材。

(6) 此一職類的調整必須透過職訓局等主管機關 、企業界、學術界的 共同推動。

3. 依職類特性作訓練場地的調整

(11)

區及測試區部份。

(2) 規劃公用教室,以應各職類之需,增加訓練資源的有效運用與統 合。

(3) 配合能力本位訓練之推動,規劃調整訓練師辦公室的配置。

(4) 各工廠應規劃一彈性空間,以隨時因應彈性開班的不時之需。

(5) 建立各類群工場總庫房,並委請技工統籌材料管理、領料事宜。

4. 依職類特性作訓練場地內容的規劃

(1) 成立能力本位訓練實習教學設施佈置指導團。

(2) 各職訓中心應設置教材研發中心,以因應未具能力本位訓練教材 的職類來開發運用,並可修訂不合時宜的教材。

(3) 各職類其機具設備應統整合併共用。

(4) 強化滿足所需的櫥櫃及空間需求。

(5) 設置職類圖書資料室,作為能力本位訓練輔助教材之用。

(6) 設備採購採租賃方式,可隨時配合能力本位訓練教材內容之需 , 同時可使訓練設備具有活化及更新的功能。

(7) 教室及工廠均應配備有科技性的設備,若現實上實施有困難, 則 每工廠應配置 1-2 間的電化科技教室。

(8) 職業訓練主管機關宜撥付經費予以協助,例如運用就業安定基 金。

5. 降低訓練師負荷

(1) 減少訓練師兼任行政工作。

(2) 增加訓練師員額或增加外聘師資鐘點時數。

(3) 降低訓練師授課時數。

(4) 安排小老師制度的建立。

(5) 物料管理由技工全權負責管理。

(12)

(6) 規劃實施訓練師彈性上班。

6. 塑造優良的職業訓練文化 (1) 訓練師與行政人員相互合作。

(2) 行政人員、訓練師彼此間應密切溝通。

(3) 經營積極組織及個人的自學氣氛,以蘊育嶄新的職訓文化內涵。

7. 塑造職訓中心組織學習的氣氛,改善人員心態,以配合推動能力本位 職業訓練。

(1) 將垂直傳遞資訊的組織溝通流程轉化為師生、行政人員、家長 、 主管機關的循環交流系統。

(2) 促進組織成員間的互動學習,加強組織文化的發展、統整與革新。

(3) 主管及行政人員應有強烈的企圖心,以配合推動能力本位訓練的 施行,以作好後勤支援的工作。

(4) 建構職業訓練資訊化體系,包括教材網站、資訊網站以提升訓練 效能。

(5) 職訓中心行政主管應從決策與執行者的角色轉型為學習者、探索 者與溝通者的角色。

8. 各職業訓練中心成立相關任務編組

(1) 因應能力本位訓練實施的不同階段,應成立招生任務小組,因應 招生方式的改變。

(2) 成立職類開發的研考任務編組 ,委請專任訓練師作職類調整規 劃。

(3) 試教推廣應配合一個固定訓練期的專班作全期、全單元的試教為 佳。

(13)

(1) 規範能力本位職業訓練招生作業程序標準。

(2) 規範能力本位職業訓練教材編修作業程序標準。

(3) 規範能力本位職業訓練教師聘任作業程序標準。

(4) 規範能力本位職業訓練材料領用作業程序標準。

(5) 建構如招訓、採購、職類研發、進修、教材編修 、材料領用等標 準作業程序,以建立品質管理制度。

(二)、 訓練師

1. 確認訓練師的角色與定位 (1) 訓練師應專職訓練教學工作。

(2) 行政業務委請以類群為單位,由 1-3 位訓練師專職擔任場(股)長 及行政工作。

(3) 職訓局應配合修訂相關職訓法規;職訓中心長期而言應修訂組織 編制,短期則可採任務編組方式因應。

2. 強化訓練師進修的管道,提升訓練師的專業知能。

(1) 強化訓練師進修的管道。

(2) 鼓勵訓練師赴企業界或學術界進修。

(3) 強化訓練師資訊應用的科技能力。

(4) 強化教育學程學分的訓練與修習取得,以加強教學方法與技巧的 運用。

(5) 加強訓練師資訊科技的應用技能與配備,提升管理資訊科技化。

(6) 加強訓練師評量診斷的公信力,以強化推動能力本位訓練能力的 可信度。

3. 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

(1) 職訓中心應持續重視學生的學習。

(2) 培養學生自動學習的心態。

(14)

(3) 訓練師應不斷思考如何使學生不斷的學習和成長。

(4) 教學活動能否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5) 運用學習型組織活動,達成教學相長的願景。

4. 有效運用教學方法、教材教媒

(1) 強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包括認知性、情意性、技能性、適應性 、 科技性等教學法的交互運用。

(2) 有效運用教材教助。

(3) 加強補救教學與增廣教學的實施。

(4) 加強教學法的運用與教材教媒的製作開發能力。

5. 強化訓練輔助措施

(1) 增加配合教材的參考書籍及輔助教材。

(2) 增進訓練師教材開發的能力。

(3) 設計專題製作課程的規劃。

(4) 強化訓練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

(5) 加強與企業界作師資交流,甚至聘請企業界參與訓練計畫的審查 與規劃。

6. 提升班級經營輔導能力 (1) 落實學員生活輔導。

(2) 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

(3) 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

(4) 增進訓練師班級經營能力。

(5) 妥善規劃公用教室。

(6) 針對學員事先實施性向及興趣測驗,以鑑別其性向;再透過前測 的施行,以鑑定學員的能力。

(15)

可參考澳洲能力標準的制定及評量方式的應用,再配合我國技能 檢定的應用,其評量內容應包括下述內容:

(1) 作業評量:一般作業的評量。

(2) 作品評量:學員完成的作品作評量。

(3) 職場評量:結訓前至企業界訓練由企業界來實施評量。

(4) 情意評量:平時的觀察及就業後的追蹤。

8. 改善學員的評量技巧

(1) 強化訓練師的評良客觀心態與技巧,及運用評量表格的熟練性。

(2) 實施平時的考核。

(3) 評量應以企業界標準工時為參考依據。

(4) 實施具體的總結評量。

(三)、 受訓學員

1. 學員需有自學的理念與認知。

2. 學員需要培養資訊蒐集、整理、歸納的能力。

3. 需具備時時接受評量的心態,處處接受診斷的態度。

三、 職 業 訓 練 研 究 發 展 中 心

(一)、調整能力目錄單元的區劃

1. 能力目錄單元依核定職類的需求予以歸併模組化或劃分更為精細。

2. 能力目錄單元應配合訓練的不同層級及精熟程度區分為核心單元、基 礎單元、應用單元。

3. 能力目錄單元的區劃需由職訓研發中心主導,再配合職訓局、企業界、

能力分析人員來執行。

(二) 開發教材應力求活潑化、多元化、持續化

1. 現有教材應改採彩色印刷,同時應多以圖示表達為佳。

2. 教材內容格式應加入適合的授課時數,及課程銜接系統圖示。

(16)

3. 教材內的名詞應力求統一。

4 . 教材的排版與美工工作宜由專人負責。

5. 配合開發教具與教學輔助媒體。

6 . 教材每一單元均視為一個技能檢定的單元。

(三) 編撰不同類型的能力本位訓練教材 (1) 依職業類別編撰學前能力測驗。

(2) 編撰訓練師教材使用指南及學生使用指南。

( 3 ) 編撰補救教學教材及增廣教學教材、或輔助教材。

( 4 ) 編撰實作練習簿冊。

( 5 ) 編撰課程評量測驗教材。

(四)提高能力本位訓練的試教效能

1. 試教推廣期間應採專班實施全期課程的能力本位訓練。

2. 降低班級學生人數與訓練師的配置比例。

3. 實施學習進度管理電腦化。

4. 充實教材教助的開發。

5. 規劃實習材料包的實施。

6. 加強辦理教學觀摩及講習會。

7. 設置教材範本開發中心及展售中心,以利教材的開發、編修及銷售。

四、 企 業 界

(一) 參酌先進國家的作法,積極鼓勵企業界參與能力本位訓練的建構 1. 加強企業界參與能力本位訓練獎勵措施的建立。

2. 結合社區與社會的影響力,營造出具有環境學習功能的跨情境實習,

以吸引企業界的實質參與,亦即加強產業合作的推動。

3. 由政府制定相關法令,藉以透過業界與公會認同能力本位訓練的訓

(17)

4. 加強能力本位訓練評量社會公信力的建構。

(二) 企業界實際參與能力本位訓練的管道 1. 積極參與能力分析的工作。

2. 協助各職業訓練中心從事職類調整的規劃開發。

3. 參與各職訓中心的職類調整與規劃,甚至於參與訓練計畫的制訂。

(三) 積極參與能力本位訓練評量機制的建構 1. 協助職場評量的運用。

2. 參與訂定能力標準。

3. 訂定先備經驗知能與能力的轉化參照標準。

4. 參與能力本位訓練實施後技能檢定的規劃與調整。

貳、 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 遠距教學應用於能力本位職業訓練的可行性研究。

二、 能力本位訓練模式應用於企業訓練的可行性研究。

數據

表 6-1 能力本位職業訓練在設計計畫階段遭遇的問題與已採行措施一覽表 構面 問題 目前採行措施 1.訓練職類授課內容廣泛,以致 於能力分析所得目錄過大。 以現有職類作能力分析,未配合企業界的人力需求來規劃職類 調整 開發 2.訓 練 職 類 未 發 揮 其 特 性 與 特 質,未實施分級及模組化 無 1.教材只注重專業知識內容的整 編,未考慮其活潑化 1
表 6-3 能力本位職業訓練在成效考核階段遭遇的問題與已採行措施一覽 表 構面 問題 目前採行措施 1.只 實 施 技 能 評 量, 不 夠 多 元 化,無法與業界結合達到學用配 合的效果 只實施技能評量 2.訓練師對於評量設計及工具的 使用不習慣 無改善學員評量 3.教材中的評量題目未實施信效 度及難易度考驗,且題目數欠缺 無 1.試教推廣結訓的學員未作職場 的追蹤考核 完成試教後的評鑑報告 2.試教推廣期間存在時間過於緊 迫評鑑成效易造成偏頗及不客觀 之現象 只作試教後的評鑑考核評鑑成效考核 3.未考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01 綜合機械 3 陳俊嘉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業訓練 中心.. 01 綜合機械 4 王仲丞

(2)

系統(粉刷) 5 陳唯瑄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臺南職業訓練中心 24 家具木工 1 黃俊翔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臺南職業訓練中心.

表肆 表肆.34.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 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 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 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統計表 統計表 統計表 統計表(標竿調查 標竿調查

與職業相關職能之類別概念,透過國內外文獻研究、States' Career Clusters Initiative (SCCI)、美國 O*Net

達成效益:本部持續推動多元類別之 職前訓練,運用自有場地、設備、師 資,並結合地方政府公、民營訓練單 位,辦理多元訓練職類課程,並視需

(三)TTQS 評核證書於所提各訓練計畫之開訓日應仍屬有效,如於開訓日前效期 屆滿者,應於申請訓練計畫時檢附已申請 TTQS

第四條 中央主管機關補助雇主依本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指派所 僱用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參加職業訓練,以國內訓練單位公開招 訓之訓練課程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