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蘭西一一數學家之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法蘭西一一數學家之國"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法蘭西一一數學家之國

不為一般大眾所知的, 法國數學學派繼承長久的傳統並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艾曼紐 · 帖維農 (Emmanuel Thevenon) 蕭欽玉 翻譯

數學無所不在。 它滲透於影像醫學、 經濟、 銀行、 製藥工業、 生物等各領域。 它普遍存在, 卻少為人覺知。 在搭乘巴黎地鐵的自動化列車時, 乘客們無法想像這項工程需要 150 位數學家 長達五年的努力。 甚至僅有少數的法國人知道, 他們的國家被公認為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及俄 羅斯的數學強國。1

法國在數學上卓越的表現有長久的歷史, 始於十六世紀的維特 (Viete), 傳承到迪卡兒 (Descartes, 17 世紀)、 費瑪 (Fermat, 17 世紀)、 拉格弘吉 (Lagrange, 18、19 世紀)、 拉普拉 斯 (Laplace, 18、19世紀)、 迦羅瓦 (Galois, 19世紀), 而集大成於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之 一: 翁席 · 龐加萊 (Henri Poincare, 1854-1912), 他或許是最後一位橫跨純數學及應用數學 的全才數學家。

布巴基學 派

「數學, 法國這古老的傳統實際上不曾中斷過, 一直持續到我們這一代, 只除了在第一次大 戰之後的一段期間, 事實上當時許多年輕的學者在戰爭中遇害。 (· · ·) 直到布巴基學派成立, 這 項正在消逝的傳統才得以重新建立。」2大數學家襄 · 迪悠多涅 (Jean Dieudonne, 1906-1992) 在他去世前幾年如此說明。

在 1939 年, 尼可拉 · 布巴基學派的第一卷著作問世。 這個由一群高等師範學院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校友組成的團體3, 以布巴基為筆名匿名發表著作, 以他們的神秘聞名。

這個 「多頭怪獸」(世界數學年的法國委員會主席傑哈 · 托內 (Gerard Tronel) 如此暱稱) 將 數學主題回歸到原點, 他們的目標是以邏輯的次序介紹數學的各個組成部分, 在 Elements of

本文譯自法國外交部出版的季刊LABEL FRANCE,並經法國在台協會同意翻譯轉載,謹此致謝。

1.依下列學術標準評比:論文發表數、 費爾滋獎得獎數及受邀參加國際座談會的數量。

2.見 「Hommes de Science」由Marian Schmidt採訪及拍照,巴黎Hermann出版社1990年出版。

3. 在1934年創立時的基本成員有: 安得烈 · 魏耳 (Andre Weil, 1906-98)、 翁席 ·卡當 (Henri Cartan, 1904)、 襄·丟多涅(Jean Dieudonne, 1906-92)、 襄·德沙耳特(Jean Delsarte, 1903-68)、 克羅德·雪瓦利(Claude Chevalley, 1909-84)。

49

(2)

50

數學傳播

29

3

期 民

94

9

Mathematics4中以精確的術語討論這些主題, 這個工作目前仍未完成。 雖然在法國境外的影響 力不大, 但在法國國內, 直到 1968 年, 布巴基學派一直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即便曾有些消息宣 稱布巴基學派已死, 布巴基學派仍持續追求它的理想, 它的成員們組織一個權威的研討會, 每年 定期於巴黎的龐加萊研究院 (L’institut Henri Poincare) 舉行三次。

相較於它戰前最大的對手: 德國, 法國數學學界在二次大戰中並沒有呈現停滯的現象。 相 反地, 由於才智上的相互激勵, 布巴基學派及一些獨立研究的學者, 如襄 · 勒哈 (Jean Leray), 持續維持他們的研究工作。 當和平來到時, 法國已累積許多榮耀, 最值得一提的是, 在 1950 年 到 1966年之間, 法國包辦了三分之一的費爾滋獎5, 這個獎項每四年頒發一次, 頒給四十歲以下 的數學家。 羅弘 · 史瓦茲 (Laurent Schwartz) 以分配論 (theory of distribution) 獲得1950 年費爾滋獎; 襄-皮耶 · 塞荷 (Jean-Pierre Serre) 於1954年以他在純數學上的工作而獲獎; 荷 內 · 棟 (Rene Thom) 以災難理論 (theory of catastrophes) 聞名, 並於1958年獲獎。 到了 1966 年, 輪到天才數學家亞歷山大 · 格羅森迪克 (Alexander Grothendieck) 獲獎, 他的專長 為代數幾何。 幾年後, 格羅森迪克決定放棄數學研究工作過著隱士的生活。

巴黎地區 —名符其實的數學谷

在七十年代, 由於政府大量縮減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人員, 使得情況變得困難, 直到八十 年代末期, 研究人員的雇用量才又恢復到令人稱羨的水準。 現今的法國擁有 3000 位隸屬於大 學系統及 300 位隸屬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的研究人員, 是全世界數學家密度最 高的國家。 巴黎地區是一座名符其實的數學谷, 也是法國最重要的資產之一。 大巴黎地區的確 是數百名研究人員的家, 他們或畢業於巴黎傳統的人才孕育地: 綜合理工學院 (Ecole Poly- technique) 及高等師範學院 (ENS), 兩者皆成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或巴黎第六大 (Pierre- et-Marie-Curie university)、 巴黎第七大 (Denis-Diderot university) 及奧賽大學 (Orsay university), 再加上高等科學教育研究院 (IHES), 一個特殊又卓越的研究機構。 這些努力終 於結成果實: 亞蘭 · 孔恩 (Alain Connes) 以他在代數上的成就於 1982年獲得費爾滋獎, 接 著襄-克里斯多夫 · 尤可茲 (Jean-Christophe Yoccoz) 及皮耶-路易 · 里翁 (Pierre-Louis Lions) 以他們在應用數學上的工作而於 1994 年獲獎, 這是法國長期處於落後的領域。

然而, 雖然有令人稱羨的國際地位, 法國數學學派在向公元三千年邁進時卻有一點隱憂: 原 則上, 數學這行業一個研究者最多產的時期是在四十歲之前, 而法國卻缺乏年輕的數學家, 這種

4.布巴基作者群們所寫的教科書,例如代數、 拓樸,. . .皆是Elements of Mathematics此一系列之下的叢 書。

5. 費爾滋獎於1936年在多倫多大學的加拿大數學家約翰·費爾滋(John C. Fields)教授的建議下設立,

這個獎項相當於諾貝爾數學獎(實際上並不存在諾貝爾數學獎), 由國際數學會頒發,至2002年底為止,該 會的主席為巴西籍的巴利斯(J. Palis)。

(3)

法蘭西

數學家之國

51

世代不平衡的現象在 2005 年到 2010 年間將會更加顯著, 屆時有接近一半的高等教育教師將要 退休。 幸運的是, 工作市場變得國際化, 自九十年代開始, 大量的空缺有外國學者補足, 尤其是 來自東歐的學者。 不過, 「令我們更擔憂的是, 在訓練工程師及管理人才上, 數學研究已失去影 響力, 如果這種情形持續下去, 最終將會限制法國的創新能力, 而創新能力對我們的經濟是非常 重要的。」 任教於巴黎第七大的馬克 · 布胥諾 (Marc Brunaud) 教授如此解釋。

IHES—國際科學交流之地

IHES(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Scientifiques) 位於巴黎南區 (Bures-sur- Yvette), 於 1958 年由商人兼數學家里歐 · 蒙項 (Leon Motchane) 創立, 完全致力於數 學及理論物理。 這個機構的運作根據極不尋常的規則: 他有三或四位終身職的成員, 每年只須 出席六個月, 除此之外, 沒有其它的約束。 這個中心也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做長、 短期 訪問研究。 四位費爾滋獎得主即可顯示 IHES 的地位: 亞歷山大 · 格羅森迪克 (Alexander Grothendieck)、 比籍數學家皮耶 · 德林 (Pierre Deligne) 及襄 · 布干 (Jean Bourgain)、

以及來自美國的俄籍數學家馬馨 · 孔塞維其 (Maxim Kontsevich)。 E.T.

2000: 世界數學年

世界數學年於 1992 年由國際數學會主席賈各路易 · 里翁 (Jacques Louis Lions) 提 出,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贊助, 於 2000年舉辦。 數百項活動 (座談會、 展覽、 遊 戲· · ·) 分成下列三大主題在全世界各地進行: 「廿一世紀最大的挑戰」、「數學為發展之鑰」、「大 眾眼中的數學」。 由傑哈 · 托內 (Gerard Tronel) 領導的法國委員會, 在巴黎地鐵做兼具娛樂 性及教育性的大型海報宣傳活動。 法國外交部委託法國思想傳播委員會 (ADPF) 舉辦以 「數

學及當代法國數學家」 為名的大型展覽。 E.T.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代,但 1921 年又廢除,再恢復評議會 (C)恢復後的評議會會員由總督高級官員及總督遴選的民 間台、日人代表組成,任期六年

Chi 等人在 1994 年更進一步以八年級生為受試者,此研究與 1989 年的研究不同的 地方在於:1.對象不同,Chi 等人在 1989 年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而 1994

哥廷根學派對於 結合代數表現理論的研究方法可以應用到李代數上。 一言以蔽之, 李代數 表現理論的核心問題是要找出並刻劃所有的不可約表現。

本期 「有朋自遠方來」 訪問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Nigel Hitchin。 Hitchin教授 從大學、 研究所到任教都在牛津, 數學傳播難得有機會藉由訪談, 一窺英國高等數

相 關 (correlation) 函數。 我們將提到因為這 個看法 而導致研究方法改變的一個例子: 即 Donaldson 四維微分結構不變量的研究因 Seiberg-Witten 場論的看法主方程由瞬息 子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