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動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研究動機 "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海峽兩岸自 1949 年十月以後便處於分裂、分治的狀態。中華人民 共和國於北京成立,轄有廣大的中國大陸領土;中華民國則退居台灣 發展,有效管轄台、澎、金、馬等地區,兩者隔海對峙,至今這個現 狀仍未改變。 「兩岸關係」是亞洲局勢中影響深遠的一大變數,故而海 峽兩岸任何事件的發生都將攸關我中華民國之權益既深且鉅。

兩岸分治以來,雙方都在爭奪代表中國的主導權,從不認為海峽 兩岸是分屬兩個國家。在 1950 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之際,美國頓 時意識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危機,杜魯門總統旋即於同年六月二十七日 發表「台灣海峽中立化宣言」的聲明,並宣布美國將派遣第七艦隊協 防台灣,以制止共產黨對台灣的任何攻擊,因美國的介入使得中共無 法渡海解放台灣;另一方面美國也不希望國民政府對中國大陸再起軍 事行動。在「台灣海峽中立化宣言」中,曾提到了「台灣將來的地位,

應待太平洋恢復安全,在與日本締結和約或基於聯合國的考慮做成決 定。」 (郭立民,1992:6)這就是「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濫觴。

由於這樣的介入,注定美國在兩岸關係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共指責美國是縱容,甚至是扶植台獨勢力的幕後黑手;而鼓吹台獨

(2)

的人士,也的確有相當程度的想利用美國打「台灣牌」之際,以謀求 獨立建國理想的實踐。這些人在國家前途的追求方向與國民黨截然不 同,這一股反對外來政權的力量與其他反對國民黨執政的勢力相結 合,終於在西元 1986 年九月促成「民主進步黨」的誕生。

「民主進步黨」的成立,致使台灣的民主運動得以凝聚成形,我 國的政黨政治於焉開始。而民主化乃是一條不斷前進的路程,無法倒 退。經過十四年的努力,終於在西元 2000 年由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

創下了我國憲政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的紀錄,並為民主鞏固立下良好 的典範。

依學者顧維坤(Weiqun Gu)指出,從 1949 年到 1991 年的四十二 年間,中國大陸和台灣領導人經常在下列問題上互相競爭:

(一).哪一個政府在政治和經濟上做的更好?

(二).哪一個政府繼承了中國的革命民族主義?

(三).如何統一中國?

(四).誰是中國人民的合法政府?(Gu,1995:56)

這樣的思維一直到李登輝將國民黨本土化之後才逐漸改變。而民

進黨這個新生的執政黨以往一直認定,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各自擁

有獨立的主權,不受中共管轄,與過去的執政黨對國家定位有著不同

的看法。在 1999 年以前甚至不肯承認中華民國的國號,而想建立「台

(3)

灣共和國」 。如今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取得了執政權力,對於它執政前 的主張與執政後的政策,將有如何的演變?這是本文的研究動機之一。

陳水扁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觀其政治路線頗具有台獨色彩,對 於經略中國,讓兩岸實現統一,毫無意願。與中共所謂「一個中國的 原則」以及領土主權不容分割的底線,勢必有所衝突。在其競選期間 即遭受中共強烈的抨擊,也讓台灣選民對陳水扁處理兩岸問題的政策 與能力產生爭議。

為此陳水扁在參選總統期間,提出所謂的「中間路線」 ,調整民進 黨原有的基本台獨路線,他個人亦曾數度公開講話,向大陸傳達善意 的訊息,包括當選後尋求赴北京做和平之旅,承諾在當選後不宣布台 獨、不推動公投使「兩國論」入憲等。此一「中間路線」雖然使陳水 扁獲得更多的選票,卻讓民進黨的傳統支持者擔心,贏了選舉,輸了 路線。

在面對意識型態南轅北轍又頗有敵意的對岸,民進黨該如何制定 一個攸關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甚至是對外關係的大陸政策,使國際 間與中共不至誤認它是麻煩的製造者,這是本文研究動機之二。

「二十一世紀是亞太的世紀」 ,有的學者認為亞太地區將擔任實質

帶領全球經濟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重責大任,全球化的浪潮將更是銳不

可擋。執政已逾五年的民進黨政府,其大陸政策是否足夠應付全球化

(4)

所帶來的衝擊,且在面對兩岸關係權力不對等(power asymmetry)和相 互衝突的主權要求(sovereignty claim)下,(吳玉山,1997:209-10)

其大陸政策能否讓台灣在面對中共的壓制下,仍能維持台灣最大的利 益與主權的獨立性?這是本文研究動機之三。

正緣於上述三個研究動機,乃有本文之撰作。

二、研究目的

研究動機是筆者個人主觀的想法,而研究目的則是希望藉由客觀 的資料佐證為下列的目標尋求答案:

(一) 、探究民進黨在野時期各階段的大陸政策之演變。

(二) 、探討執政後民進黨政府影響其大陸政策制定的因素及所產生 的效應。

(三) 、分析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大陸政策的相關內容及其所引發之 回應。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任何學科為了尋求研究結果的完整性,必須運用適當的科學方 法,透過科學研究的方法探索事實及追求真理。因此,「研究方法論」

(research methodology)乃是一門技術性學科,對欲探索的現象(phe

(5)

-nomenon),尋求合理的狀況表述、解釋及預測。(王玉民,1999:11)

而研究途徑是嘗試將一個組織過的概念或以一套概念作為引導研究的 方向,並將各方不同來源的經驗資料綜合起來並進行分析,同時兼具 有啟發與解釋的功能。(Isaak,1981:186)對方法論(methodology)而 言,研究途徑(approach)是指選擇問題及資料的準則或方向;研究方 法(method)則是指收集及處理資料的技術。兩者意義上並不相同,研 究方法要說明的是寫作技術問題,研究途徑則是說明論文研究的方向 與法則。 (易君博,1990:98)以下分別就本文之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加以說明:

(一) 、 研究途徑

1、歷史研究途徑(historical approach)

歷史研究途徑是應用歷史資料和事例來描述歷史事實,試圖對某 些事件的發生,找出其前因後果,並對建立的通則加以印證。因此本 文採取歷史研究途徑,是希望從個別歷史事實的因果關係,去「重建 過去」(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它是一種間接而非直接的觀察法

,在某個程度內幫助我們瞭解過去、重建過去並解釋現在以及預測未 來。故本文以歷史研究途徑回顧民進黨從建黨開始以至於執政時期,

這一段期間大陸政策的形成與轉變。

2、系統研究途徑(system approach)

(6)

1960 年代,伊斯頓( David Easton )首先提出政治系統理論(political system theory) ,把政治的各種現象當成是有系統的行為,在政府中各部 分的互動,都可視為政治系統中所產生的互動關係。伊斯頓曾在其著 作中說明系統理論:

「系統分析的出發點是視政治生活為一組彼此互動行為的概念,此組 行為為其他社會系統所包圍,而以邊界區分,但卻經常暴露於各種環 境的影響,它必須獲得足夠的關於以往輸出的反饋訊息,並採取措施 調整未來的行為,調整可能只需按固定目標作細微的調適,以滿足新 的情勢,但它可能只更改舊目標或徹徹底底變動它們的努力,以求長 存,系統可能必須具備徹底更改它自己的內部結構或過程之能力。」

(轉引自呂亞力,1997:238)

由伊斯頓這一段話,可知「政治系統」在內、外環境(environment)

的包圍及影響下,必須針對環境與情勢變遷,亦即輸入項(input) ,而 採取種種之因應方式(output) ,包含決策(decision-making)與行動

(action) ,使整個政治系統得以繼續發展,且從反饋(feedback)的資 訊,來採取措施調整未來的行為以滿足新的情勢。 (如圖 1-1)

本文將民進黨政府視為一個政治系統,經由外在的需求與支持(包

(7)

括國內因素:如國內政經因素、選舉考量、民意的趨向等;國外因素:

中共因素、美國因素、國際情勢變遷等)輸入政治系統,然後產出決 策。當這些決策輸出後,也會再經由反饋的過程,再不斷的去影響形 成輸入的因素,所以整個民進黨執政後的大陸政策,如果遇到贊同或 支持的回應,則該政策就會繼續延續,反之若遇到強力的批評或反彈,

則政策就會面臨調整,於是整個決策過程即呈現出不斷調整、轉折及

變動的過程。

(8)

圖 1-1 政治系統模式圖 資料來源: Easton,1965:112

環境 環境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投入 需求 決策 產出

(DEMANDS) (DECISION)

I AND O

N U P 行動 T

U (ACTION) P T U 支持 T (SUPPORT)

環境 環境

(ENVIRONMENT) (FEEDBACK) (ENVIRONMENT)

政 治 系 統

THE POLITICAL

SYSTEM

回饋

(9)

(二) 、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method)

本文之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文獻分析法為主,作為資料來源與分析 的基礎。知識需要不斷累積才能不斷進步,前人的研究成果常是後進 研究者的珍貴參考。本文主要蒐集台灣政黨輪替後,各方對兩岸關係 所做的研究與報導,主要資料來源有:

(1)官方文件,包括民進黨政府及中共針對相關政策所發表的文件、

領導人談話,以及相關的政府出版品等。

(2)兩岸三地所出版的期刊、文章、專書、學術研究報告及未出版的 研究生論文等。

(3)大眾傳播媒體報導,包括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及中共的 人民日報等,較具代表性的媒體所報導的新聞事件及輿論評述

(4)網路資訊,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網站,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經 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財政部等,都是本論文參考資料的重要來 源。

對於所用的資料盡量引用原始文件,以求公正客觀來分析民進黨

政府大陸政策所依據的原則及其所呈現的面貌。

(10)

2、政策分析法(policy analysis method)

公共政策的研究領域,政策的實質包括政策目標、政策過程與政 策評估等三部份。 (曹俊漢,1990:61)政策分析在政治系統決策過程 中,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本文採取政策分析法,為求對事件本身有更 完整的呈現與解釋,並藉此分析民進黨政府的大陸政策制定之影響因 素及政策制定的內容與其所造成的影響。

二、研究架構

民進黨政府的大陸政策,並不能僅單純地看政策輸出與執行面,

更重要的是,政策產出後的影響因素包括了美國的影響因素、國內政

情、民進黨內及中共態度等種種因素交揉而成,彼此環環相扣互為因

果,因此本論文依據伊斯頓(David Easton)提出的政治系統理論,把

所有的政治活動視為一個政治系統,透過投入→政治系統→產出的動

態過程中,解析民進黨大陸政策制定的影響因素及各階段的內容,並

對產生的回饋加以分析論述。(如圖 1-2)

(11)

..

.

.

.

貿

.

.

.

.

.

圖 1-2 研究架構圖

作者自行繪製 社會內部

因素

社會外部 因素

政策輸入 政治系統

政策輸出項

回 饋

政策輸出項

五 、 一 邊 一 國 論

、 公 投 立 法 三 、 統 合 論 四 、 積 極 開 放 , 有 效 管 理 一 、 四 不 一 沒 有

二 、 三 個 認 知 、 四 個 建 議

研 究 架 構

(12)

本論文共分五章十八節,其章節安排如下:

(一) 、緒論:說明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論文研究 架構及研究範圍與限制,並對相關文獻作探討與名詞釋義。

(二) 、民進黨在野時期之大陸政策:介紹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之 內容及其演變過程。

(三) 、民進黨政府制定大陸政策之影響因素:說明影響民進黨執政後 大陸政策制定的因素,包括人民期望、兩岸經貿往來及國內政 情,加上美國與中共因素的影響。

(四) 、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之大陸政策:說明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制 定的決策體系與運作,及各時期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的內容與 回應。

(五) 、結論:綜合歸納各章節之研究結果,提出個人之研究發現及研 究建議與展望。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在時間上,係自 2000 年三月十八日民進黨贏得總統大

選,完成台灣憲政史上第一次的政黨輪替,至民進黨政府競選連任成

功的 2005 年三月底止,藉此歸納分析民進黨大陸政策之演變軌跡。在

(13)

事物上,僅以民進黨各時期的大陸政策之主張與作為,以及其影響因 素為本,不涉其他。

二、研究限制

理想與現實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囿限於個人時間、經歷及體力 之不足,加上才疏學淺,許多與本主題相關之文獻參考資料常有蒐集 闕漏不足的問題產生,至論文撰寫未臻完善。

國內有關大陸政策內容的研究,除了在期刊所發表論文外,專門 著作仍嫌不足,且常出現以單一的面向或立場來論述,而當前兩岸報 章雜誌有關大陸政策及兩岸關係互動的相關報導雖頗豐富,但卻缺乏 較深入地探討我國政府現階段整體性大陸政策的文章。又許多未經證 實的資料或消息,亦盡量不予引用,以求公正客觀。因此對於探討我 國大陸政策時,常僅能從政府相關單位公開的官方資料與文件中加以 分析,這是在資料蒐集上所面臨之困難,也是本研究之限制所在。

再者,本文主要是以文獻分析來探討民進黨政府的大陸政策,受

限於研究時間的不足及作者之學識淺陋,欠缺以訪談方式蒐蘿第一手

資料,故只就民進黨上台後幾個重要大陸政策的宣示予以探討,而其

執行層面之追蹤探討宥於篇幅及作者能力不足,則不在本文之研究範

圍。對於政府大陸政策之戰略運用層面亦未能加以分析,此實為本文

之闕漏,期諸位先進能惠予指正。

(14)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名詞釋義

一、 文獻探討

(一)執政前之民進黨大陸政策研究

1、«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柳金財,1998)

本書是以 David Easton 的政治系統模式及 William N.Dunn 的政策論 據來探討民進黨大陸政策制定過程、發展演變及實際政策執行與評估

;並將大陸政策中關於台灣主權的主張分為台灣住民自決論時期、台 灣主權獨立論時期、台灣獨立建國論時期等來分別探討。文中對於黨 內派系政治對大陸政策之影響、 「泛美麗島系」和「泛新潮流系」兩大 派系大陸政策思維的比較、爭論及民進黨、國民黨、中共三者對兩岸 關係主張之比較皆有詳細、嚴謹的分析;唯本書為民進黨執政前之著 作,對於攸關民進黨台獨論述轉型之「台灣前途決議文」未能再加以 研究,殊為可惜。且本文著重於派系因素對民進黨執政前大陸政策主 張之影響,對於國際因素(特別是美國的影響力)則未著墨,使其論 述之面向、廣度稍嫌不足。

2、«民進黨轉型之痛»(郭正亮,1998)

本書旨在從「政黨轉型」的大架構下,去思考民進黨大陸政策的 轉變。將民進黨中國政策的演變略分為:從黨外時期的住民自決論、

創黨以後的台獨言論自由、台獨前提論、事實主權論、公投台獨黨綱、

(15)

革新保台論及超黨派台獨等時期來探討。文中重點在討論民進黨轉型 所面臨的問題,但對於民進黨因派系因素而形成大陸政策主張之內在 結構的矛盾與衝突,甚至影響其大陸政策論述的主軸,則未能有進一 步的剖析。

3、«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顏萬進,2003)

本書是作者在民主進步黨擔任中國事務部主任期間,關於兩岸關 係論述的集結,寫作時間是從 1996 年到 2000 年總統大選後這四年。

共有八個主題架構分別是:國際局勢與台海問題—國際政治的觀點看 兩岸關係;兩岸關係的理論論述—論證民進黨大陸政策變遷的歷程及 影響其轉變的內外在因素;大陸政策與兩岸經貿互動—處理包括加入 WTO、三通直航對於兩岸經貿的影響;台灣加入飛彈防禦計劃評估—

針對我國之飛彈威脅及防禦需求進行評估;1997 年中國情勢報告—從

中國研究的觀點,分別就中國大陸的外交、政治、經濟、社會、軍事

以及對台政策提出年度評估;1998 年兩岸情勢報告—從兩岸互動的觀

點,分別從外交、政治、經濟、社會以及軍事等角度,就雙邊互動情

勢提出年度分析報告;國家整合模式研究—探討國家整合的意義,分

別析論包括邦聯、國協與歐盟等國家整合型態及對於兩岸關係的啟

示;人物的分析與評論—分析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及對朱鎔基以及達賴

喇嘛、鄧小平等人物的評論。

(16)

對於想研究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讀者而言,本書能清晰掌握民進黨 在兩岸關係議題上努力轉型的軌跡。但或許因為作者本身的角色,本 文對於民進黨的主張皆站在支持的立場,對於當時的執政黨則多持否 定的態度,缺乏對民進黨的針砭之言。

(二) 、執政後大陸政策之研究

1、«當代大陸政策»(邵宗海,2003)

本文撰寫的目的在於分析及瞭解當今大陸政策的內涵及對兩岸關 係發展的評估。除了回顧早期戒嚴時期的大陸政策外,主要焦點仍集 中在開放交流之後國民黨時期的大陸政策,以及分析當今民進黨陳水 扁的四篇談話稿--「五二 0 就職演說稿」 、2001 年與 2003 年「元旦 賀詞」以及「新五不政策」 ,找出陳水扁在選前政策白皮書所提到處理 兩岸關係的主軸--民主、對等、和平,並加以解析。

此外,還分析陳水扁於 2002 年八月所提「一邊一國」論,運用系 統論解釋其大陸政策形成的社會內部及外部因素,並分析中共對陳水 扁執政以來大陸政策反應的幾個不同階段及未來兩岸關係走向的評 估。堪稱是一精闢的分析,然對民進黨之大陸政策呈現貶多於褒的評 價。

2、«世紀交鋒-民進黨如何與共產黨交道»(楊憲村、徐博東,2002)

本書藉由台灣的楊憲村剖析民進黨之大陸政策,並由大陸的徐博

(17)

東透視中共之對台政策。文中將民進黨執政後之大陸政策分為三個時 期,分別為初期-小心謹慎、中期-傾向開放、中後期-趨向保守,

對陳水扁的大陸政策歸納出「堅持台獨政治主張」 ,「將台獨的理念主 張寄居在『中華民國』的屋簷下」及「毫無保留地走『唯美是從』的 路線」等三個特色。

而中共之對台政策大致可分為「武力解放台灣」 、 「和平解放台灣」

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三個歷史階段。另對「江八點」有深刻的 認識,才能準確把握現階段中共的對台方針政策。台灣的作者楊憲村 對民進黨之剖析尚稱中肯,惜某些用詞稍嫌過當,而中共方面的作者 徐博東則仍未跳脫對岸的價值觀,未能深切體認台灣民眾之心理。

3、«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決策之研究»(徐銘謙,2001)

本論文將民進黨中國政策的演變分為六個時期, 分別為自決開放 時期、台獨保守時期、爭議模糊時期、轉型務實時期、執政新中間時 期等,再運用阿爾蒙德(G.A.Almond)在《比較政治學-系統、過程 和政策》中的政策分析模型對政黨的政策進行分析,將政黨作為一個 政治體系與所處理的環境間之互動作用。在每個中國政策決策過程中

,經由體系外部環境的影響、利益的表達、匯集,再完成政策的輸出

或調整。本文對於影響決策之內外部因素及其對政策輸出的影響,都

有深入的分析,內容甚為詳實。然因囿於研究時間之限制,未能對由

(18)

務實再傾向明獨之民進黨大陸政策作進一步之研究。

4、«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邱鑑今,2002)

本論文採取 David Easton 的系統理論,作為分析民進黨政府大陸政 策決策模式過程架構。文中分析了民進黨大陸政策形成的背景因素,

如國內因素、中共因素、國際因素等,以及民進黨政府對於大陸政策 形成的過程中黨內派系政策的爭論、行政體系各部會的協調及立法院 各黨派的折衝等均有所論述。然或許囿於既有之立場,對於民進黨似 乎不忍苛責。

5、«陳水扁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朱顯名,2004)

本論文以系統理論為出發點,探討陳水扁政府執政時期的大陸政 策,包括兩岸定位的論點、兩岸交流政策的內容、兩岸復談政策為何,

並分析其制定大陸政策的背景為何、民進黨內的中國因素對大陸政策 的影響、陳水扁政府策略運作如何影響大陸政策。而主政時期的大陸 政策如何影響中共對台政策的制定及美中台三者互動的關係,其面向 寬廣、資料亦頗為豐富,然未對陳水扁政府的政治轉換系統—決策機 制稍加說明,似有遺珠之憾。

二、 名詞釋義

(一)政黨輪替(party alternative)

Joseph Schumpeter 曾說:「民主是一種政治方法,是一種選擇政治

(19)

領導人的機制。」 (Schumpeter,1965:260)而民主政治本是依多數決的 結果,和平轉移政權,沒有一個政黨能永遠獲得多數的支持,而多數 黨一變成少數黨,就要下台,由新的多數黨執政, (張明貴,2004:184)

此即政黨輪替之意義。

Samuel P.Humtington 也曾提出: 「透過選舉,一種統治者失去權 位;而另一群統治者上台執政,如果政府政策沒有改善的話,就會造 成變天。當這些體制內的反應逐漸制度化之後,民主方得以鞏固。」 (劉 軍寧,1994:288)可見在民主國家中,政黨輪替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也是必然之現象。

我國政黨輪替經驗乃屬初試啼聲,仍有待後續發展。正如 Seymour Martin Lipset 所言,至少要有二十年的政黨輪替,才能算是穩固的民主 國家。 (轉引自張明貴,2004:184)

(二)政策(policy)

政策(policy)一字起源來自於希臘文、梵文與拉丁文,根據希臘 文與梵文中的字根「城、邦」(polis) ,加上「城」(pur) ,變成拉丁文 中的「邦」 (politia)。 (蔣邦文,1997:7)進一步演變成中古世紀的英 文(policia)。 (policia)本字的意思指的是為「公共事務的處理」或是

「政府的管理」 ,此後演變成當代政治學使用的政策(policy)一字。 (吳

定,2003:73-74)

(20)

學者拉斯威爾(Harold D.Lasswell)與卡普蘭(Abraham Kaplan)

在「權力與社會」(Power and Society)一書中將政策定義為:「政策是 為了某項目標、價值與實踐而做的計劃方案。因此,政策過程也包括 各種認同、需求和期望的規劃、公布與執行。」(Lasswell and Kaplan ,1970:71)

學者伊斯頓(David Easton)界定政策為: 「政府對整個社會的價值 所從事的權威性分配。」 (Easton,1971:129) ;戴伊(Thomas R.Dye)則 認為政策是: 「政府選擇的作為與不作為。」 (Whatever governments choose to do or not to do)(Dye,1998:3)

(三) 、大陸政策(policy on Mainland China)

「大陸政策」是國內各政黨及各政治團體經常使用的一個名詞,

但是在政府的各項相關法令條文中並沒有明白寫出「本政策條文即是

『大陸政策』 」。

自 1987 年政府宣布解嚴及開放大陸探親之後,政府開始擬定國人

赴大陸探親的各項方案,自此開始,媒體開始以「大陸政策」一詞來

報導政府針對中國大陸所頒布相關政策。(蔣邦文,1997:8)在 1988

年時「大陸政策」此一官方名詞首先出現在同年的七月二十二日由國

民黨十三全大會所通過的「現階段大陸政策」中,同年八月行政院正

式成立「大陸工作會報」來處理有關兩岸新情勢的事務。1991 年行政

(21)

院將「大陸工作會報」及「港澳小組」改組為「大陸委員會」 ,負責處 理大陸及港澳的各項事務性工作,同時成立民間團體「財團法人海峽 交流基金會」來維持民間交流,避免官方接觸。(高孔廉,2001:88;

陳福成,2002:150)此後大陸政策便成為處理兩岸關係策略的通稱。

民進黨由於其意識型態的影響,只有在建黨之初曾將關於兩岸關係

的策略名為「中國大陸政策」 。待其黨內台獨意識高張之際便不再使用

「中國大陸」和「大陸政策」字眼,改用「中國」和「中國政策」 。本 文為求學術之客觀性,仍援用「大陸政策」 ,作為民進黨政府處理兩岸 關係策略的名稱。

(四) 、民主進步黨(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西元 1949 年國民黨退居台灣後,為有效鞏固執政地位,遂行威權 統治,人民的政治權利遭到剝奪,然要求思想、言論自由乃人類之基 本權利。自 1960 年代起便有雷震的組黨運動,1979 年爆發的「美麗島」

事件,雖然造成當時的許多黨外精英入獄,卻也讓組黨再度成為黨外 的主流意見,隨著黨外人士在公職選舉中當選席次與得票率逐步提 升,形成組黨的契機。

民進黨在組黨前,即以「推動民主政治」為號召,發起籌組新的

政黨,並「願與各政黨公平競爭,共同推動民主憲政」為其黨的努力

目標,因而將黨定名為民主進步黨,於 1986 年九月二十八日成立。 (陳

(22)

佳吉,2003:446)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起於反對運動,由政治派系所構成,

在建黨之前,經常性的組織中較為知名的是「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 研究會」,簡稱「公政會」 ;另一個則是由黨外運動新生代組成的「黨 外編輯作家聯誼會」 ,簡稱「編聯會」。這兩個組織對黨外運動的看法 互異,前者主張「會議路線」,後者則極力鼓吹「群眾路線」。建黨之 後,「編聯會」成員後來創立了「新潮流」,為民進黨內歷史最悠久的 派系, 「公政會」由各地黨外山頭組成,後來大多被歸類為「美麗島系」 。 這兩大派系展開一連串的路線之爭,左右民進黨的發展與中國政策的 方向。九 0 年代以後,陳水扁、謝長廷分別組成「正義連線」與「福 利國連線」,再加上海外成立移轉回國內的「台獨聯盟」,並稱民進黨 五大派系,從而展開一連串的權力鬥爭與路線爭議。 (鍾年晃,2001:

188-89)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 民國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 留之外國人或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 效之居留證明文件及配偶戶口名簿

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 20 歲以上、65

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 20 歲以上、65 歲以下,

1.具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年滿 20 歲以上,65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14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025291 號函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31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100764 號函修正發布全文 13 點,並自即日生效 中華民國 104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民國設 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留之外國人或 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效之居留證明文件 及配偶戶口名簿影本。.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