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此, 有必要藉由其他途徑來增加高中職學生的運動參與時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因此, 有必要藉由其他途徑來增加高中職學生的運動參與時間"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壹章第壹章

第壹章第壹章 緒論 緒論緒論緒論

對運動社團參與意圖的研究,主要是為發掘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 影響因素,作為學校推展運動社團之參考,提供學生一個課外固定參 與運動的機會。以下便就本研究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研究範圍、研究限制及名詞定義等內容作敘述。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目前國內各級學校升學,雖已採取多元入學方案,但因傳統教育 觀念的根深蒂固,多數中學生仍身處在緊張忙碌的生活環境中,下課 後與假日時間參加課業補習者仍多,休閒運動時間相對的減少,導致 身心的勞累與煩惱。由各國體育課實施時數比較,美國中學每天均安 排體育課;法國中學每週250分鐘;中國大陸中學每週150分鐘;日本 中學每週100分鐘,就體育課授課時數而言,我國明顯不如上述國家

(教育部體育司,2003)。根據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 究與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師大體研中心)(2005)進行的各級學校運 動參與情形調查,臺灣地區高中階段學生對於自我運動時間感知上:

認為時間足夠傾向者佔24.5%;認為不足者則佔33.4%,此結果顯示,

高中階段學生認為運動時間不足之比率明顯高於認為足夠者。因此,

有必要藉由其他途徑來增加高中職學生的運動參與時間。

教育部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中推動「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

(2)

隊」的政策,期望透過國小喜歡運動、國中學習運動、高中熱愛運動 及大專享受運動等階段,來達成每位學生至少學會一項運動技能及各 校至少組成5個運動團隊;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累積30-60分鐘身體活動 時間以及每年提高學生規律運動人口2%之目標(行政院經濟建設委 員會,2002)。輔導學校成立運動社團即是教育部與各縣市政府為落 實增加學生運動時間的重點項目之一(教育部體育司,2003)。「各 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十四條第三點亦規定,各校應輔導成立各種 運動社團,做為推展課外運動之基礎單位,並提供學生參與課外運動 之機會(教育部,1999)。在休閒活動難尋,時間不易掌握的情況下,

運動社團正可提供一個良好之場域,讓想運動的學生有一個機會運 動。Sallis and Hovell (1990)指出,個人參加運動社團的經驗,可經由 影響自我效能而影響其規律運動。因此,找出影響學生參與運動社團 的因素,有效教育學生參與運動社團,不但可實現運動之功能,更可 彌補學校體育之不足。國內許多研究亦發現青少年參與運動社團的經 驗,會使其對運動的觀感與從事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王證翔,2006;

何佩玲,2004;曾瑞怡,2005;陳秀娟,2005;陳芮淇,2001;賴溢 宏,2005)。

目前我國各級學校運動參與現況方面,依師大體研中心(2005)

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離島(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國中小學生在

(3)

運動社團的參與率上雖較本島為高,但離島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運動 社團的參與,因樣本數取樣比例之關係,並未有調查資料,其參與運 動社團之情形,值得進一步探討。此外,離島地區因各項資源與本島 的差異,影響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因素,更值得關切。

影響運動參與行為的因素甚多,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研究,則多從 社會人口學的變項瞭解青少年的參與態度與行為,亦即以社會心理學 的觀點探討。Dishman (1991)曾將56篇影響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整理 歸納,將其影響因素歸納為以下三個面向:個人特性(人口學因素、

身體健康狀態、過去的運動習慣、情緒狀態、態度、信念、自我效能、

對運動結果的期待);環境條件(運動場所的有無、運動場所的方便 性、時間安排的合適性);運動特質(種類、強度、頻率、期間及運 動後的感覺)。師大體研中心(2004)歸納國內學者專家對於不同層 級學校學生所做的研究發現,影響運動行為的因素並不會因為國內外 而有很大的差異,而影響各級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因素中,又以運動自 我效能及運動結果期待最具普遍性。此外,青少年的運動社會支持亦 對休閒時運動參與行為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家人、同儕、教師等運 動社會支持影響最大(王證翔,2006;呂奎延,2005;陳芮淇,2001;

陳秀娟,2005;陳美昭,2005)。

然而,受限於研究觀點的不同,攸關青少年運動參與行為的研究

(4)

多強調參與動機、滿意度以及參與阻礙,常使運動參與行為的研究結 果未能具備一個通則性解釋。有鑑於此,本研究希望從行為決策的角 度,參考Ajzen (1985,1988) 由理性行為理論延伸所提出的計畫行為 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為架構,驗證此模式對 於解釋高中階段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合理性,並以此模式對其參 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因素作一綜合性探討。此理論就是從社會心理 學的觀點,綜合態度、主觀規範以及行為控制知覺三個變項,來解釋 引發個人行為意圖以及行為的因素,並且已經獲得相當多的研究支持

(Bozionelos & Bennett, 1999;Hausenblas, Carron, & Mack, 1997),證明 能有效探究影響人類健康運動行為的決定性因子。

當希望透過研究發現,以採取手段來誘導人們來從事某方面的活 動時,需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研究有意參與此項活動的人,探討 他們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想參與,知道這些誘因之後,可以將之參酌到 其他類似的情境當中,以維持、甚至獲得更多人的喜愛;另一則是針 對無意參與此項活動的人,了解他們為什麼逃避此項活動,在得知這 些原因之後主動的改善,以迎合需求(黃孟立,1998)。本研究依此 立意,希望透過研究結果,得知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 圖的影響原因,以作為學校運動社團推展之道。

(5)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架構,旨在驗證計畫行為理論模式

在解釋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之適配性。其次,瞭解 模式各潛在變項對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程 度。最後並依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提升學校推展運動社團 效能之參考。

第三節第三節

第三節第三節 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有以下三個:

一、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態度、主觀規範、行為控制 知覺及意圖為何?

二、計畫行為理論模式在解釋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 之適配性為何?

三、模式各潛在變項對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 程度為何?

(6)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範圍研究範圍研究範圍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Ajzen (1985)所提出的計畫行為理論為架構,針對金門 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模式作探討,於民國九十五 學年度第二學期對金門地區高中職(一所高中,一所高職)一、二年 級註冊學生共計母群人數1381人為研究對象。探討態度、主觀規範、

行為控制知覺三個變項對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力。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研究研究限制研究限制限制限制

一、、研究範圍上的限制研究範圍上的限制研究範圍上的限制研究範圍上的限制

本研究以金門地區高中職一、二年級學生為對象。在考量地緣及 各地運動資源互異的因素下,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至其他地區。

二、、測量模型上的限制測量模型上的限制測量模型上的限制測量模型上的限制

本研究僅以計畫行為理論中的態度、主觀規範與行為控制知覺三 構面,探討對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意圖的影響,對於其他可能的影響因 素則未加以討論,此為本研究結構模型上的限制。

三、、實證資料上的限制實證資料上的限制實證資料上的限制實證資料上的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與經費,並無從縱貫面的方式收集往後實際參 與的資料,僅從橫斷面收集資料,作為探討金門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 運動社團意圖的依據。因此,未能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參與意圖是否確 實影響了往後的實際參與情形。

(7)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名詞定義名詞定義名詞定義 名詞定義

一、、運動運動運動社團運動社團社團社團((Sports clubs)

是以鍛鍊強健體魄、提升運動技能以及休閒活動養成為目的,

屬於學校學生組織。本研究所指之運動社團是指高中階段學生組成的 團體,學生可於課外時間,依自己的意願或興趣,從中選擇從事有益 於身心發展的體能性活動。

三、、計畫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由理性行動理論修正而成,包含態度、主觀規範、行為控制知覺 三個影響因子。Ajzen (1985,1988) 認為態度、主觀規範、行為控制 知覺會直接影響行為意圖,而行為控制知覺與行為意圖亦會直接影響 行為。

四、、態度態度態度(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在計畫行為理論中,態度指個人對於表現特定行為的正向或負向 評價。本研究則是指個人對於參與運動社團的正向或負向評價程度,

採兩極化七等極語意區分法(3 ~-3)計分,以參與運動社團對我而言 是(非常…~ 非常不…)來衡量,分數愈高表示態度愈正向。

態度則由個人對採該行為可能導致結果的「信念(belief, bi)」

乘上對這些結果的「評價(evaluation, ei)」所決定:

(一一))行為信念行為信念行為信念(行為信念bi

(8)

意指個人對於參與運動社團所可能造成結果之信念,採(7 ~1)

單極計分,以(非常可能~非常不可能)來衡量,分數愈高表示信念 愈強。

(二二))結果評價結果評價結果評價(結果評價ei

意指個人對於參與運動社團所可能造成結果之價值的主觀評價。

採(7 ~1)單極計分,以(非常重要~非常不重要)來衡量,分數愈 高表示評價愈高。

五、、主觀規範主觀規範主觀規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

在計畫行為理論中,主觀規範指個人表現特定行為時,重要參考 群體對個體產生此行為的影響。本研究則是指個人自覺重要的參考群 體對其參與運動社團給予的正面支持或負面反對的程度,採兩極化七 等極語意區分法(3 ~-3)計分,以重要參考群體認為我參與運動社團 是(非常應該~非常不應該)以及(非常支持~非常不支持)來衡量。

分數愈高表示主觀規範愈強。

主觀規範由個人知覺到其重要參考群體認為他是否應採該行為 的「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s, nj)」乘上個人就該行為對重要參 考群體的「依從動機(motivation to comply, mj)」所決定。

(一一))規範信念規範信念規範信念(規範信念nj

意指個人對於重要參考群體認為他應不應該參與運動社團的信

(9)

念。採(3 ~-3)雙極計分,以(非常應該~非常不應該)來衡量,分 數愈高表示信念愈強。

(二二))依從動機依從動機依從動機(依從動機mj

意指個人自覺會依從重要參考群體意見的意願。採(7 ~1)單極 計分,以(非常願意~非常不願意)來衡量,分數愈高表示依從動機 愈強。

六、、行為控制知覺行為控制知覺行為控制知覺(行為控制知覺(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在計畫行為理論中行為控制知覺指個人表現特定行為時,所知覺 到的難易程度。本研究則是指個人對於參與運動社團此行為所知覺到 的難易程度,採兩極化七等極語意區分法(3 ~-3)計分,以對我來說 參與運動社團是(非常容易~非常困難),以及影響我參與運動社團的 阻礙是(非常少~非常多)來衡量。分數愈高表示行為控制知覺愈強。

行為控制知覺由個人認知自己所擁有表現某項行為所需資源、機 會或阻礙多寡的「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s, ck)」乘上這些資源、

機會或阻礙對該行為影響程度的「知覺強度(perceived power, pk)」

所決定。

(一一))控制信念控制信念控制信念(控制信念ck

意指個人對參與運動社團所擁有資源、機會與阻礙的主觀評量。

採(3 ~-3)雙極計分,以(非常可能~非常不可能)來衡量,分數愈

(10)

高表示信念愈強。

(二二))知覺知覺知覺知覺強度強度強度強度(pk

意指個人對於所擁有之資源、機會與阻礙發生時,其參與運動 社團的影響程度。採(3 ~-3)雙極計分,以(非常重要~非常不重要)

來衡量,分數愈高表示影響性愈強。

七、、前置因素前置因素前置因素(Precedence Factors)前置因素(Precedence Factors)(Precedence Factors) (Precedence Factors)

由態度、主觀規範與行為控制知覺的顯著信念所決定,分別以行 為信念乘上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乘上依從動機、控制信念乘上知覺強 度所得之分數衡量,用以預測態度、主觀規範與行為控制知覺。

八、、行為意圖行為意圖行為意圖(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

在計畫行為理論中,行為意圖指個人欲從事某種行為的主觀機 率。本研究則是指個人評估自己未來參與運動社團的主觀意願與可能 性,採兩極化七等極語意區分法(3 ~-3)計分,以(非常可能~非常 不可能)來測量,分數愈高表示行為意圖愈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參加行 非參加行 參與機構.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參與聯校活動

此計劃主要包含一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專題研習展覽,再附以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

有關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安全事宜,學校須參考教育局相

(1999) Resiliency in Action) ,我們 對組員在強化活動中有高 的期望,期望他們能為學校 作出貢獻,同時亦希望藉此

行為 描述行為時不要有批判成分 影響 說明行為對團隊/其他人的影響 期望 說明預期會採取甚麼改進性行為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