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學生參與者 一、七年甲班: 學生參與者為研究者任教之七年甲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參、學生參與者 一、七年甲班: 學生參與者為研究者任教之七年甲班"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希望以案例教學的方式融入人權教育,透過行動研究的精神來反 思、修正研究歷程,本章旨在說明研究設計與實施,茲分六個部分加以說明:(一) 研究架構;(二)研究參與者;(三)研究方法;(四)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五)

實施程序;(六)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依據七年級教材分析之結果設計案例,

將案例應用於人權教育上,透過案例設計、案例實施、案例回饋檢視教師人權案 例教學結果,透過案例實施過程之反思,修正、解決案例教學法教授人權議題所 遇到的困境與問題,提出建議方法與策略以修正案例之設計與實施,以為後續案 例設計與實施之參考。設計案例、實施案到、案例回饋及提出建議方法與策略實 為本行動研究之主要架構。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修正案例 教師觀察 設計與實施 與反思

案 例 教 學 行 動 研 究 歷 程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設計人 權案例

實施人 權案例

人權案 例回饋 七年級社會學習

領域教材分析

提出建議方 法與策略

(2)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壹、研究者本身

行動研究法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實際行動與研究的結合,鼓勵實務工作者採取 質疑探究和批判的態度,在實務行動過程中進行反思,以解決工作情境之問題,

故本研究中研究者冀望透過對自我在人權教育教學的反省檢視,歸納出提升學生 人權意識的教學策略,所以研究對象是研究者自己,而且是以「完全參與」的觀 察,研究者進入教學實際現場,對正在進行的自然事件做整合,系統性的資料蒐 集做組織,取得可靠而深入的描述和詮釋。

為了增加研究者對自我在人權教育中的反省與檢視,研究者從教室觀察、反 思日記,及學生學習單、回饋單、訪談等內容,將研究者之教學結果回饋給研究 者進行反思。

貳、協同伙伴

本研究協同夥伴為另一位公民科教師,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進入仁愛國中教書已經 16 年,擔任導師的年資有 6 年,行政年資 5 年,今年跟 我一樣擔任七年級的導師,也同教七年級及九年級的班級,平常我們在教學及出 題方面就常常交流、討論,這次人權案例的設計,請他協助案例的檢核,並在案 例實施後,不時與他溝通、討論人權的概念,從他的想法中,也瞭解到其他教師 對人權的誤解,以作為研究者自己的反思。

參、學生參與者 一、七年甲班:

學生參與者為研究者任教之七年甲班。該班男女生各 16 人,大多數學生的 程度中等以上,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反應很快,常常舉一反三,善於表達意見;

3 至 4 位學生則是學習成就較低,功課未能準時缺交、上課常打瞌睡或做自己的

(3)

事;剛開學時,學生的生活常規有待加強。該班男生較活潑、自我中心,無向心 力,有 2 至 3 個男生常常把髒話掛在嘴邊;而女生會主動幫忙班務,向心力強,

且重視班級榮譽。開學第三週起,班級整潔及秩序生活競賽皆週週得獎,由此逐 漸培養出班級認同感與榮譽感。此外,班上有一位身心障礙學生,身材特別嬌小,

班上同學常會主動幫助他,沒有人對他投以異樣的眼光。在學習經驗方面屬於實 施九年一貫新教材第四屆學生,學生對於人權的概念無明確研究數據或結論可供 參酌。從非正式訪談中得知,學生在國小階段曾學習到憲法權利的概念。

學生的家庭背景方面,除一位學生為單親家庭外,其餘同學均與父母親同 住。班上有一半以上家長的職業都是從商,平時都很忙錄,不過班親會舉行時,

約半數的家長都會積極參與並配合導師的要求。

二、七年乙班:

七年乙班的重點工作是先閱讀案例本文,學生於閱讀案例本文後就內容上的 字句、意義發表看法,協助研究者瞭解七年級學生對於案例的敘述是否清楚?對 於案例問題的意思能否明白。倘若有學生看不懂的字詞,則經調整後再成為正式 案例。

肆、研究場域

研究者教學實施對象位於台北市中心的一所國民中學,共有 84 個班,每個 班有 30 至 33 個學生,學生總數有 2,793 人,是屬於班級數很多的大型學校。該 核家長的社經背景較高,對於學校事務參與積極,學校的教職員有兩百多人,社 會領域教師有 25 位教師,其中公民科教師有 7 位,除研究者外,另有 1 位任教 於七年級,且與研究者同為七年級導師。

目前校內社會學習領域採分科教學方式,地理、歷史、公民分別由專科教師 分科教學;七年級的公民課每週 1 節,上課時數相對較少,所以公民科教師常常

(4)

方便教師以電腦輔助教學;另外,學校亦安排一間社會領域教室,教室中有單槍 投影機、電視、投影布幕及錄放影機,方便讓學生觀賞影片或播放簡報,設備相 當完善。

校長在治校理念中,以升學取向為主,並重視學生的品格教育,95 學年度 推動「六大品格運動」,以尊重、責任、寬容等面向推動品格教育,與人權教育 理念有相通之處。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最大的特性是以研究者本身為研究主體,針對實際工作情境中所 發生的問題,以可能解決的問題方法作為變數,並從研究過程中來驗證這些問題 解決的效度,其主要的貢獻在於使實際的問題獲得解決,重視實用價值,藉由個 人親身經驗的介入,以促成實務工作的改進與實務工作情境的改善。故研究者本 於教育現場第一線教師在學校的觀察,發現學生學習人權教育所遇到的問題或錯 誤認識,所以嘗試應用新的教學策略來進行人權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權意識,並 運用行動研究的歷程,思考如何解決實施案例教學法所遇到的困境,並不斷反思 本身的教學歷程,以找出人權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有效教學策略。

就「行動」而言,案例教學著重於案例選擇與改寫、案例實施與教師引導、

教師自我檢視等,就「研究」而言,著重在案例教學整體從計畫、行動、反思、

修正的過程;因此,行動研究就是針對案例教學進行人權育,從計畫、行動、反 思、修正的重複過程。

人權教育與兩性教育、資訊教育、環境教育、家政教育、與生涯發展教育是 九年一貫六大議題,但這六大議題並非正式課程,因此必須以「融入」的方式進 行,簡單的說,就是「就是在七大領域的教學中,適時加入六項重大議題的內容」

在學生的學習經驗中,教師的教師大多仍是以「講授法」的方式進行,「講 授法」在進行人權教育議題時,如果只是單方面講述,另一方面聽講,則這種人 權教育只能當作知識性學科來背誦。人權教育如果欠缺討論,欠缺價值澄清,則 學生所學到的人權就育就只是「認知」方面的累積,欠缺「情意」及「技能」來 實踐。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 teaching)正可解決傳統講述法的問題,透過案例 呈現,使學生能融入情境中,對案例中的衝突情形以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透過

(6)

澄清」於教學中進行,教師總結將人權概念內化為學生的「情意」,則可解決傳 統講授法的缺點。

因此,本研究採用案例教學法設計案例應用於七年級社會領域公民科課程,

並透過行動研究法不斷循環地再研究與行動檢證,並以及反思與修正的歷程,尋 求一套提升學生人權意識的教學策略。

(7)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壹、案例教案 一、案例設計理念

研究者透過單元教材分析,找出教材內容主要有關之人權概念及次要有關之人 權概念,並參考人權教育教學策略,設計出單元案例教材,並以九年一貫人權教 育能力指標檢核案例,最後請專家學者提供意見修正後實施,整體設計理念可以 圖 4-1 表示。

人權教育能力指標 教材分析 人權核心內涵 分 歸

析 納

(一)以問題為導向 設 案例設計 (二)提供不同的觀點探討議題 設計參考 計 檢核 檢核表 (三)提供衝突情境挑戰既有價值

(人權教育教學的策略)

圖 3-2 人權教育案例教學設計理念圖 主要有關人權概念 次要有關人權概念

單元案例教材

(8)

二、案例主題之確定

依照圖 3-3 的案例設計理念,首先從我國國中課程人權教育內容作分析及歸 納,以求案例主題之確定。依第二章文獻分析結果,研究者歸納出教材內容相關 之主要人權概念與次要人權概念,整理如表 3-1「教材各單元主要及次要人權相 關概念」

表 3-1 教材各單元主要及次要人權相關之概念

單元一 單元二 單元三

主要人權核心 概念

人性尊嚴尊重 社會權(弱勢者之人 權)

學習權

次要人權核心 概念

社會權(身心障礙者 之人權)

人身自由權 受教權

案例標題 不一 young 的生命 家庭的變奏曲 走廊上的學習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研究者與協同夥伴一起研發符合教材中三個單元的案例,案例素材來源主要 來自社會新聞事件、人權教育資訊網網站教材。第一個單元「成長的喜悅」,相 關主要及次要人權核心概念為「人性尊嚴尊重」與「社會權」,因此選定、改寫 腦性麻痺兒童的案例—不一 young 的生命【詳附錄一】,以探討「人性尊嚴」的 概念及「身心障礙者之人權」概念;第二單元甜蜜的家庭,相關主要及次要人權 核心概念「社會權」及「人身自由權」,因此選定運用家庭暴力的案例—家庭的 變奏曲【詳附錄二】,以探討社會權及人身自由權的概念;第三單元學習新天地,

相關主要及次要人權核心概念為「學習權」及「受教權」,因此選定校園生活中,

有關學生學習權的案例—走廊上的學習【詳附錄三】,以探討學習權與受教權的 概念。

三、案例撰寫

案例撰寫並非由研究者杜撰,而是研究者依據實際案例加以改寫,案例的撰

(9)

寫過程與原則依文獻的探討,包括(1)確定主題;(2)蒐集相關的資料;(3)撰寫 案例,人物、事、情節的詳細描述;(4)修改再修改案例。

案例的長度考量到對象是中學生,及上課時間的考量,決定以 400 至 600 字 左右的字數來展現案例的內容,並依案例內容設計討論議題。

研究者在撰寫案例時,依序處理的步驟為:

(一)撰寫案例本文之前

撰寫案例本文之前,研究者先分析公民教材的內容,找出要融入的主要相關 之人權概念、次要有關人權概念,之後針對需要的人權概念條列出教學目標,並 從新聞事件及人權教材的相關資料尋找適合的案例題材。

(二)撰寫案例本文

研究者在找到適合新聞事件之後,針對每一個新聞事件蒐集、整理各家媒體 的報導或影片,有助於在撰寫案例時對人物的安排、情節的描述及困境的呈現,

使案例閱讀起來是流暢的。

(三)撰寫本文後的問題與討論

問題與討論的設計,根據參考文獻,問題的排序應由簡而繁、由易而難;而 內容的安排要有概括性的問題,也要有深入探討與思考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問 題設計要能結合相關的人權概念幫助學生思考。

四、案例檢核

依據張民杰(2001)歸納多位學者(Lang, 1986; Lynn,1999; Wassermann, 1994) 對優良案例的主張和觀點,研究者編列出案例檢核表(表 3-2)共 13 題,

用以檢核自行研發出的三個案例是否妥適,檢核結果與指導教授討論並做修正,

經協同研究者(教授同年級的公民老師)複核後,再找其他七年級的學生閱讀案 例,以確認七年級的學生能理解案例的敘述並做修正,之後才開始進行案例教學。

(10)

表 3-2 案例檢核表

編號 優良案例的特徵 檢核 複核

1 1.案例要能包含課程目標 2 2.案例包含於學科主題或內容 3

案例貼切 課程與教

學需求 3.案例要能夠配合教學時間及教學環境 4 1.案例的敘述要完整而不瑣碎、連貫而不含糊 5

案例敘述

品質要佳 2.案例的敘述要以真實事件為根據

6 1.案例要能符合學習者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7

案例可讀

性要高 2.案例要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8 1.案例要有生動、有趣的人物 9 2.案例要有動人、懸疑的情節 10 3.案例具有戲劇的張力和寫實感 11

案例要能 觸動情威

4.案例要做客觀中立的描述

12 1.案例應具有複雜、衝突的元素,刺激學習者去思考解決 困境的方法

13

案例要能 製造困境

2.案例如果結束於困境,可以鼓勵公開的討論和思辨 備註:(打○即符合要求)

資料來源:整理自張民杰(2001:99)

以下先將研究者及協同研究者檢核的結果整理如下:

(一)案例一:不一 young 的生命

案例一的檢核結果發現(表 3-3),此案例的設計符合本單元的課程內容及 目標,包括對自我特質的肯定、建立對生命的價值觀、尊重個人差異等教材內容,

但在困境的描述上明顯不足,案例也較不具有戲劇的張力,所以研究者透過問題 的討論補強此部分,並請教授給予意見。

(11)

表 3-3 案例一檢核表

編號 優良案例的特徵 檢核 複核

1 1.案例要能包含課程目標 ○ ○

2 2.案例包含於學科主題或內容 ○ ○

3

案例貼切 課程與教

學需求 3.案例要能夠配合教學時間及教學環境 ○ ○

4 1.案例的敘述要完整而不瑣碎、連貫而不含糊

5

案例敘述

品質要佳 2.案例的敘述要以真實事件為根據 ○ ○ 6 1.案例要能符合學習者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 ○ 7

案例可讀

性要高 2.案例要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 ○

8 1.案例要有生動、有趣的人物 ○ ○

9 2.案例要有動人、懸疑的情節 10 3.案例具有戲劇的張力和寫實感 11

案例要能 觸動情威

4.案例要做客觀中立的描述 ○ ○

12 1.案例應具有複雜、衝突的元素,刺激學習者去思考解決 困境的方法

13

案例要能 製造困境

2.案例如果結束於困境,可以鼓勵公開的討論和思辨 備註:(打○即符合要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案例二:家庭的變奏曲

案例二的檢核結果發現(表 3-4),此案例有安排困境讓學生討論,亦能配 合本單元家庭保護與照顧的功能及家庭暴力問題的面向,符合教學目標,學生可 以從家暴的問題思考人身自由權及社會福利政策的人權概念,不過在案例的敘述 技巧上還要再加強,避免瑣碎、不連貫。

(12)

表 3-4 案例二檢核表

編號 優良案例的特徵 檢核 複核

1 1.案例要能包含課程目標 ○ ○

2 2.案例包含於學科主題或內容 ○ ○

3

案例貼切 課程與教

學需求 3.案例要能夠配合教學時間及教學環境 ○ ○ 4 1.案例的敘述要完整而不瑣碎、連貫而不含糊

5

案例敘述

品質要佳2.案例的敘述要以真實事件為根據 ○ ○ 6 1.案例要能符合學習者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 ○ 7

案例可讀

性要高 2.案例要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 ○

8 1.案例要有生動、有趣的人物 ○ ○

9 2.案例要有動人、懸疑的情節 ○ ○

10 3.案例具有戲劇的張力和寫實感 ○ ○

11

案例要能 觸動情威

4.案例要做客觀中立的描述 ○ ○

12 1.案例應具有複雜、衝突的元素,刺激學習者去思考解決困 境的方法

○ ○

13

案例要能 製造困境

2.案例如果結束於困境,可以鼓勵公開的討論和思辨 ○ ○ 備註:(打○即符合要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案例三:走廊上的學習

案例三的檢核結果發現(表 3-5),此案例有製造困境讓學生討論,例如:

教師處罰學生的方式是否適當、學生是否有重視自己及其他人的學習權,而且案 例的內容符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內容,配合教材中「終身學習」及「人有其自 主性,不可剝奪」的概念,但是案例中並沒有動人、懸疑的情節,雖然如此,案 例還是有觸動情感的部分,例如:導師對學生的關懷。

(13)

表 3-5 案例三檢核表

編號 優良案例的特徵 檢核 複核

1 1.案例要能包含課程目標 ○ ○

2 2.案例包含於學科主題或內容 ○ ○

3

案例貼切 課程與教

學需求 3.案例要能夠配合教學時間及教學環境 ○ ○ 4 1.案例的敘述要完整而不瑣碎、連貫而不含糊 ○ ○ 5

案例敘述

品質要佳2.案例的敘述要以真實事件為根據 ○ ○ 6 1.案例要能符合學習者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 ○ 7

案例可讀

性要高 2.案例要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 ○

8 1.案例要有生動、有趣的人物 ○ ○

9 2.案例要有動人、懸疑的情節

10 3.案例具有戲劇的張力和寫實感

11

案例要能 觸動情威

4.案例要做客觀中立的描述 ○ ○

12 1.案例應具有複雜、衝突的元素,刺激學習者去思考解決困 境的方法

○ ○

13

案例要能 製造困境

2.案例如果結束於困境,可以鼓勵公開的討論和思辨 ○ ○ 備註:(打○即符合要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資料蒐集 一、教室觀察

研究者採用完全參與者觀察方式蒐集資料,經由參與觀察法,研究者可以對 發生的事件、參與事件的人或物、事件發生的的歷程、以及事件在特殊情境下發 生的原因──至少是從參與者的角度所了解的原因,進行描述。在進行研究時,

參與觀察者必須扮演多重角色,同時,和研究的對象人群、情境以及環境,取得 至少某種適當程度的融洽,甚至親密的關係。由於研究者即教學者,因此無法在 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立即記錄,只能在結束教學活動後對觀察所得的結果,進行

(14)

在實施案例教學時,分別從三個部分觀察學生學習的情形並作成紀綠,第一 部分是從學生對案例本文及問題的反應;第二部分是學生在小組討論及全班討論 的情況;第三個部分是師生互動的記錄。

教室觀察是三角檢核的一環,可用以檢視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接受情形。學 生討論情形、學習反應、師生互動記錄都可以和學習單、回饋單相互交叉檢核。

二、訪談大綱

當研究者分析整理完三個案例學習單後,依學生平時表現、案例教學課堂表 現及其學習單書寫的狀況特定選樣訪談。研究者進行學習單分析時,比對學生平 時表現、案例教學課堂表現(教室觀察)等,比對過程即是運用三角檢核的概念,

求取最接近真實的情況,如果學生的表現與學習單回應不一致時,即可透過訪談 釐清學生的真實想法。

訪談大綱是屬於結構性訪談,事先由研究者依學生表現及學習單回答情形擬 定訪談內容大綱。訪談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對於案例教學法與剪 報作業的想法;第二部分探討學生透過案例教學法學習人權概念的狀況,訪談題 目詳附錄四。

三、案例回饋單

案例教學法應用於人權教育行動研究的效果可以從教室觀察、學習單回應等 面向加以檢核,為評估學生對案例教學法進行人權教育的接受情形,並對學生學 習結果總評,研究者設計一份回饋單,就研究者的上課方式及學習成效進行評 估,在三個案例教學實施結束後,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填寫。回饋單仿照開 放性問卷形式,由學生依題意自由回答。回饋單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 學生對於案例教學法上課方式的回饋;第二部分探討學生透過案例教學法學習人 權概念的情況如何,回饋單上的問題詳附錄五。

(15)

參、資料整理

藉由教室觀察、討論、訪談等方式取得資料,並在研究過程中發展適用的學 習單與回饋單,同時將觀察、訪談錄音轉譯成文字。

一、錄音記錄

對個別學生訪談的過程會取得學生的同意後進行錄音。

二、教室觀察記錄

研究者在實施案例教學時,會分別從三個部分觀察學生學習的情形,第一部 分是從學生對案例本文及問題的反應;第二部分是學生在小組討論及全班討論的 情況;第三個部分是師生互動的記錄。從每一次的課堂觀察記錄中,研究者可作 為修正下一次案例教學的參考依據。

三、反思日誌

覺察與省思是行動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亦為教師將經驗、感受轉化為 教學理念、行動的必要歷程。由於研究者同時扮演了教學者、觀察者、訪問者、

分析者的角色,為了保持應有的客觀性,所以撰寫反思日誌,內容主要以三個部 分為主:

(一)案例設計遭遇到的問題,並如何解決。

(二)班級上違反人權觀念的偶發事件。

(三)實施案例教學法遭遇到的問題,並如何解決。

不僅可以隨時檢視研究者本身的立場,進行觀念上的澄清與批評;同時能提 供個人沉澱與再次深入思慮的線索,尋找解決研究問題更好的策略。

四、學習單

學生的學習單包含案例學習單及回饋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只是探討學生

(16)

擇,培養學生在人權教育上的情意及技能,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學生的學習單,

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與人權議題相關課程時的想法及學習情形,並進行評量。

肆、資料分析

研究者將蒐集的資料逐一整理,進行質性分析,要分析的資料如下:

一、翰林版七年級第一冊社會領域公民範疇前三單元教材內容分析

以社會學習領域指標和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檢視目前的教科書內容;並找出教 材中人權教育的核心意涵,並以案例加以補充目前教材不足之處。

二、紀錄教學過程的資料

(一)資料處理

在實施教學過程之中,研究者會蒐集課堂觀察紀錄、學生作業單及教學的反 思日誌,茲將本研究針對相關資料處理的方法如下:代號「觀」代表課堂觀察紀 錄;「思」代表研究者的反思日誌;「單」代表學生學習單;「饋」代表學生回饋 單;「訪」代表訪談錄音所得資料。

(二)編碼、譯碼

在本研究當中,研究者將蒐集到的資料先進行開放性的編碼,運用 Spradley

(1980)的分類系統,包括空間、行動者、活動、實物、行為、事件、時間、目 標、感受九大項分類,之後開始建立歸類系統,主要有類屬型和情境型兩種方式,

所謂類屬型分析是在資料中尋找反覆出現的現象,以及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的重要 概念的過程,這些具有相同屬性的資料被歸入同一類別,並以同一概念加以命 名;情境分析則是強調對事物作整體、動態的呈現,分析的內容可以是研究現象 中的主題、事件、人物、狀態、變化等(引自陳向明,2002:196-203),研究者 在實施教學過程之中,研究者會蒐集課堂觀察記錄、學生作業單及教學的反思日 誌,茲將本研究針對相關資料處理的方法如下:代號「觀」代表課堂觀察記錄;

(17)

「思」代表研究者的反思日誌;「單」代表學生學習單;「饋」代表學生回饋單;

「訪」代表訪談錄音所得資料。

伍、信效度--三角檢核法

所謂三角檢核法是對同一事件使用一個以上來源的資料,並且透過不同資 料、方法與人員,進行交叉檢核(王文科,2001),三角檢核有「方法的三角檢 核」「資料的三角檢核」「人員的三角檢核」等三種檢核方法。透過這樣的方式,

能使研究更具有說服性與正確性,亦能提高效度。本研究在案例的設計上,以「人 員的三角檢核」為主,透過學校公民老師、教授及學生的意見來修正案例;在案 例教學的實施成效以「資料三角檢核」及「方法三角檢核」為主。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採用案例學習單、觀察、案例回饋單、訪談等資料蒐集 方法,進行資料交叉檢核(圖 3-2),藉以描述學生對於人權意識的觀念及學習 成效;資料蒐集的來源,除了使用教師個人的觀察研究日誌,另外加上學生的學 習單、訪談記錄、觀察記錄等其它資料來源,試圖從不同的角度檢視資料的一致 性與正確性。在方法的檢核上則以訪談法、觀察法進行檢核。

教室觀察

檢 核 案例教學 學習成效

檢核 檢核 案例學習單 訪談 案例回饋單

圖 3-3 三角檢核法概念圖

(18)

第五節 實施程序

壹、研究歷程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如何運用案例教學法將人權 議題應用於現有教材之中,以提升學生人權意識,整個研究歷程先經由文獻探討 來分析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範疇教科書的內容,找出教科書中人權教育的核心內 涵,並設計人權議題的案例應用於現有教材當中,並以案例教學法的方式在七年 級的班級進行教學,教學當中,研究者持續的進行檢討修正,最後針對質性的資 料進行分析,以撰寫研究報告。本研究從決定研究主題到結果產生,可細分為以 下研究流程,茲將過程說明如以下:

一、蒐集閱讀文獻、探究研究方向

研究者進入研究所就讀後,便對人權議題深感興趣,再加上教育改革重視校 園人權議題,目前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材中要融入六大議題,其中一個議題 即是人權教育,便開始思考目前國中校園中學生對人權觀念的想法為何?是否有 所偏頗?是否不知自己的權利為何?於是研究者開始大量蒐集並閱讀有關人權 教育的書籍,不斷釐清研究的方向與建構論文主題。

二、確立研究主題與目的

透過現有相關文獻資料之初步探索後發現: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七年級公民範 疇的教材融入人權教育的議題較少,於是研究者嘗試著以人權教育能力指標去分 析教材中是否含有人權教育的核心內涵,並設計教材,於是逐漸形成論文的主 題,祈望藉由現有的教材進行人權理念紮根的工作,也讓研究者在思考教材時不 斷進行人權議題的反思。

三、擬定研究計畫

(19)

研究者根據主題,蒐集研讀更多的文獻,一方面將思考分析的心得與稍具架 構的理論寫成初步的研究計劃;另一方面,與指導授討論並經指導修正後,擬定 研究計畫。

四、選編教材、擬定教學進度

研究者任教的學校在 95 年 4 月選出下學年度七年級要使用的教材版本,在選 出版本之後,便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教材內容,依教學進度選擇七年級社會 領域公民範疇前三單元教材,以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及人權議題為基礎,

構思學習主題,編寫人權案例,並請協同研究者及教授給予建義,之後,配合學 校的教學進度,有計畫運用案例進行人權教育教學。

五、進入教學情境

研究者選定自己導師班的班級進行實際教學活動,教學時間共為十週,十週 後研究者即退出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隨時觀察上課情況,藉由教室觀 察及教學日誌,可以更加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瞭解教學策略的適用性;並於每 次教學完畢進行檢討,針對教室觀察、及學生學習單的回饋進行討論與反思,用 以修正教學策略。

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建立不斷的檢證機制非常重要,在每次教完一個單元 後,教師的教室觀察記錄、自我反思、學習單的回饋等多方資料三角檢核,都有 助於研究者澄清自我的教學情境,修正教學計畫,改善教學步驟的整個環節。

六、進行「案例教學回饋單」的填寫

在研究者退出研究情境後,會運用自編的「案例教學回饋單」來檢視學生對 案例教學法的想法,並評量學生學習人權的情況。

七、進行訪談

研究者分析學習單、教室觀察紀綠、回饋單之後,對於教室表現與學習單回

(20)

應較不一致的學生進行訪談,使研究者能多方檢驗研究結果。

八、資料整理、分析與詮釋

將教學實施過程中所蒐集的資料,如教室觀察記錄、學習單、訪談記錄、教 學反思日誌加以整理和分析,進行資料交叉檢核,以避免問題本質受到主觀偏見 或情緒的影響,

九、撰寫研究報告

資料整理完成後,作出結論與建議後,進行論文的撰寫,整個研究是交互循 環的過程,研究者在教學過程、整理資料過程中都不斷地進行反思,並盡可能條 理分明地呈現內容,以提高論文之可讀性與客觀性。

研究者為了研究的方便性,將研究歷程整理歸納如圖 3-4:

(21)

執行案例教學

觀察教學過程

反思討論回饋

訪談

撰寫研究報告

圖 3-4 研究歷程圖 確立研究方向及主題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進行文獻探討

設計人權案例應用於七年級 社會學習領域教材

專家審查

進入教學情境

資料整理分析與詮釋

(22)

貳、研究歷程時間分配

本研究時間由 94 年 12 月 1 日到 96 年 4 月 30 日,共有四個研究歷程階段,

各階段分述如下(表 3-6)

表 3-6 本研究之研究進度表(甘梯圖)

擬定研究計畫 行動研究準備 實際教學階段 行動研究檢討

項目

94 年 12 月

95 年 1 月

95 年 2 月

95 年 3 月

95 年 4 月

95 年 5 月

95 年 6 月

95 年 7 月

95 年 8 月

95 年 9 月

95 年 10 月

95 年 11 月

95 年 12 月

96 年 1-6 月

1.確定題目 2.文獻蒐集 3.文獻評閱 4.課程設計 5.論文計畫口試 6.學者專家諮詢審 查

7.實施教學

8.訪談

9.撰寫研究報告 10.論文發表

一、擬定研究計畫:94 年 12 月 1 日至 95 年 3 月 30 日

此階段為行動研究之「準備期」,研究者蒐集行動研究及人權議題的相關文 獻資料,並先對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材進行分析。

二、行動研究準備:95 年 4 月 1 日至 95 年 8 月 31 日

確定行動研究的焦點領域及決定好七年級的社會領域教材版本後,開始分 析教材,並著手設計與教材相關的人權議題案例。

三、實際教學階段:95 年 9 月 1 日至 11 月底

正式實施教學是 9 月中旬至 11 月底,教學進度為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範疇教

(23)

材前三單元的內容,並以案例教學法教學,計畫三次案例教學的實施,在每一次 教學後,研究者進行反省思考,並持續的修正教學歷程。

四、行動研究檢討:95 年 12 月至 96 年 4 月中旬

研究者結束教學後,讓學生填寫「案例教學回饋單」,並訪談學生做成記錄,

加上在教學過程中所蒐集的質性資料進行統整,觀察學生人權意識提升的情形,

撰寫成研究報告,研究者在 4 月完成整個行動研究歷程。

(24)

第六節 研究倫理之關注

由於行動研究關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係對研究的影響,研究工作 的倫理規範和研究者個人的道德品質,在質性研究中便成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 題,關注研究倫理可以提高研究本身的質量,並使研究者更加嚴謹地從事研究工 作,陳向明(2002)曾提及研究倫理要注意幾點原則:自願與公開原則、保密原則、

公正合理原則,研究者依據此三大原則提出進行行動研究歷程所要注意的研究倫 理準則,以維護研究者與參與研究者雙方的權益及自主性。

一、研究者在進入教學情境之前,會先誠實告知學生本研究動機、目的、進行方 式、實施歷程的時間,讓學生知道自己在被研究。

二、教室觀察過程中所做的記錄、訪談、錄音,均先徵得學生同意後才進行,並 向學生說明研究歷程中所獲得的任何資料僅限於本研究之用途,不會轉作 他用途。

三、在研究範圍及場域內,絕對尊重學生的尊嚴與權益,此外,一切有關人名、

機關名都會使用匿名的方式呈現,在論文中,沒有任何可以指認學生真實 姓名及身份的資料,以尊重學生的隱私。

四、研究者在做資料分析時,一定要公正、誠實呈現研究的結果與內容,不可捏 造或捏曲資料內容;資料分析結束後,將依其個人意願將資料予以銷毀或 發還給學生。

本研究進行時遭遇到的研究倫理課題之一是研究者原本預定對教學實施過 程進行錄影,以為研究結果之探討、分析,當向學生宣佈本研究將錄影時,學生 幾乎全部都反對被錄影,基於對研究學生參與者的尊重,研究者臨時取消錄影,

並改採參與者觀察的方式對教學過程作記錄。

本研究進行時遭遇到的研究倫理課題之二是如何讓學生全部配合本研究的 進行,能讓學生全部同意參加這項研究,特別是,本研究必須利用課堂以外的時

(25)

間加課進行?這考驗研究教師事先與學生充分溝通的能力。研究者在進行教學歷 程時,並無任何一人反對這項研究的進行。研究者事後回想,發現有幾個重點:

(1)讓學生感到安全: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個新的上課方式,這個新的上課方式有 關每個人的討論過程、作業都不會被具名公布。(2)由於本研究善用誇獎:原本 為鼓勵學生,在案例討論時對於學生的回答不斷誇獎,無意間發現學生對於研究 的參與情形變得熱烈,甚至到三個案例實施結束後,研究者詢問是否有人願意接 受訪談,全班學生都舉手大聲表達志願參加訪談。

數據

表 3-2  案例檢核表  編號  優良案例的特徵  檢核  複核 1  1.案例要能包含課程目標 2  2.案例包含於學科主題或內容 3  案例貼切課程與教學需求 3.案例要能夠配合教學時間及教學環境 4  1.案例的敘述要完整而不瑣碎、連貫而不含糊 5  案例敘述品質要佳 2.案例的敘述要以真實事件為根據 6  1.案例要能符合學習者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7  案例可讀性要高 2.案例要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8  1.案例要有生動、有趣的人物 9  2.案例要有動人、懸疑的情節 10  3.案例具有戲劇的
表 3-3  案例一檢核表  編號 優良案例的特徵  檢核  複核 1  1.案例要能包含課程目標 ○  ○  2  2.案例包含於學科主題或內容 ○  ○  3  案例貼切課程與教學需求 3.案例要能夠配合教學時間及教學環境 ○  ○  4  1.案例的敘述要完整而不瑣碎、連貫而不含糊 ○  5  案例敘述品質要佳 2.案例的敘述要以真實事件為根據 ○  ○  6  1.案例要能符合學習者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  ○  7  案例可讀性要高 2.案例要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  ○  8  1.案例要有生
表 3-4  案例二檢核表  編號 優良案例的特徵  檢核  複核 1  1.案例要能包含課程目標 ○  ○  2  2.案例包含於學科主題或內容 ○  ○  3  案例貼切課程與教學需求 3.案例要能夠配合教學時間及教學環境 ○  ○  4  1.案例的敘述要完整而不瑣碎、連貫而不含糊 5  案例敘述品質要佳 2.案例的敘述要以真實事件為根據 ○  ○  6  1.案例要能符合學習者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  ○  7  案例可讀性要高 2.案例要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  ○  8  1.案例要有生動、有
表 3-5  案例三檢核表  編號 優良案例的特徵  檢核  複核 1  1.案例要能包含課程目標 ○  ○  2  2.案例包含於學科主題或內容 ○  ○  3  案例貼切課程與教學需求 3.案例要能夠配合教學時間及教學環境 ○  ○  4  1.案例的敘述要完整而不瑣碎、連貫而不含糊 ○  ○  5  案例敘述品質要佳 2.案例的敘述要以真實事件為根據 ○  ○  6  1.案例要能符合學習者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 ○  ○  7  案例可讀性要高 2.案例要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  ○  8  1.案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4.6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