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國高職業教育之演進與發展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以配合國家經濟計劃及人力發展計劃為原則,政府 於民國四十二年實施經濟建設計劃開始,一直秉持經濟建設是採取成長與 穩定並重策略(許瀛鑑,1994a),歷經職業教育政策配合,我國經濟科技 有傲人的發展與成長。本章分為五部份說明:我國高職教育之演進,我國 高級職業教育之發展,我國高級職業教育之特色,高職教育所面臨的困難 與挑戰,及我國高職業教育發展相關研究。
第一節 我國高職教育之演進
學校實施職業教育,遠自西方十八世紀末以後的產物,在此之前,職 業教育是以師徒制傳授的。工業化的社會需要制度化的職業教育,因而促 使職業學校的大量發展。中國開始建立職業教育體制,是光緒二十八年
(1902)以後的事,開始時稱實業學堂;民國二十一年以後才有「職業教 育法」。我國到了民國五十七年,設置國民中學,六十年以後,一方面由於 為滿足國中畢業學生之需,一方面應國家經濟發展需要,扭轉社會上「萬 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念,致力於高職、五專教育大量發展,
以滿足社會之多元化教育需求。因此職業教育不但提供國家經濟發展之 需,亦為社會多元發展提出一適性發教育機制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
壹、歷史沿革
在我國經建發展歷程中,職業教育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過去 五十餘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顯著的成就,已成為舉世聞名的事實,究其原 因,職業教育成功的發展,培育充裕的基層技術人力,促進我國社會繁榮 安定,建設突飛猛進,經濟全面發展,產業水準不斷提高,的確職業教育 居功厥偉,綜覽職業教育史,自臺灣光復之後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如下:
一、臺灣光復至民國六十一年
臺灣光復之前,日本以發展低級職業教育培育低級勞動力達成其殖民
政策,光復之後政府勵精圖治,逐漸結束初級職業學校,加強推廣教育、
辦理實用技藝班。民國五十七年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義務教育,配合大量 國中畢業生職業教育大幅擴張,民國六十二年進行十大重要建設,職業教 育成為政經建設提供充沛的基層技術人才的主力,其中職業教育進行了幾 項重要改革,包括:1.將技術人力培育計劃納入第三、四、五期經建計劃 中;2.停辦初級職業教育及省辦高中職,將所有的職業教育改為高職,鼓 勵增設職業學校及高級中學辦理職業類科,修業三年;3.修訂職業學校課 程標準;4 辦理建教合作;5.調整高中教育職業類科與普通科學生人數比 例,由民國五十五年 4:6,民國五十八至六十年 5:5;6.教育部增設專科教 育司;7.推行單位行業訓練,以「單位行業訓練」模式,適應當時工業界 之需要,所謂「單位行業訓練」課程,係指針對一種特定單位行業的就業 需要而設計,以傳授可立即就業的技術能力與行業專門理論為主的職業課 程;9.試辦階梯式教學:「階梯式教學」係指在高職三年中第一學年為基礎 教育階段,教授廣泛之基本教育課程。第二學年為專業教育階段專業課程,
第三學年為專職教育階段,學生前往工廠中實習。階梯式教學充分利用企 業界之設備與資源,使學生所會與社會緊密連結,並增進學生之專業知識 和技能,增加畢業後之就業機會,以發揮與彰顯職業教育之功能;10.鼓勵 私立職業學校的發展,民國五十七年訂定「臺灣省私立學校獎助金辦法」,
協助私立職業學校發展(江文雄,1985;周談輝,1985;施明發,1999;
許瀛鑑,1994a,1994b)。
二、民國六十二年至七十八年
民國六十二年發生石油危機進入石化工業,民國七十年高中高職比例 調整為 3:7,推行第一期工職教育改進計劃,研訂「職業群集課程」,所謂
「職業群集課程」,係指集合各種性質相似的職類為一集群,使學生廣泛學 習群內職業所需知能的共通部分,再依個人性向與能力,逐年縮小學習領 域,最後達到就業前專精學習的職業課程。民國七十一年至七十八年進入 電子資訊科技時代,全力以「技術立國」為發展目標;在高職教育推行:
1.實施第二、三期職教育改進計畫;2.群集教育課程與單位行業訓練並行;
3.試辦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計畫;4.因應產業自動化推展資訊教 育;5.推動弱勢族群之職業教育;6.推動校務行政電腦化工作。
三、民國七十九至民國八十三年
因應自由化、國際化、尋求產業升級,民國七十九年開始進入發展航太 工業,配合「國家建設六年計劃」,民國八十一年公布「就業服務法」,開 放製造業引進外勞,民國八十二年至八十四年「十二項建設計劃」、「振興 經濟方案」、「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劃方案」,八十六年至八十九年 的「四年經濟建設」等國家重大政策,其影響職業教育之改革包括:1.在 校生丙級專案技能檢定,落實職業證照制度;2.試辦綜合高中實驗;3.調 整高中高職比例為 5:5;4.加強建教合作,充實學生實作經驗;5.改進職業 教育課程因應二十一世紀人才需要;6.縮小公私立學校師資差距,提昇教 育品質;7.規劃生涯學習體系,建立終身學習社會體制;8.加強外語、資 訊運用能力;9.規劃高職免試入學方案,擴大辦理綜合高中實驗與精緻職 教育之發展;10.修訂高職課程,增加校定課程比例(江文雄,2004)。
四、民國八十三年教育改革迄今
政府經建重點建設臺灣的現代化,因應二十世紀全球化、致力於改善 國內投資環境、提升國民生活品質以及強化政府行政效率等。推動「國家 建設六年計畫」、亞太營運中心計畫,配合自動化工業及航太業發展,以邁 向科技島,提升國家競爭力。為肆應產業結構的轉型及社會的需要,政府 積極培育高等技職人才。民國八十年代設立雲林技術學院及改制屏東農專 為技術學院,及快速擴張高等技職校院因此蓬勃發展。加上 e 化時代,政 府提出「挑戰 2008:六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綠色矽島」等主張,運用 資訊與通訊科技,提升產業競爭力,建構高品質的資訊社會,營造智慧運 輸環境,以加速帶領我國邁向知識經濟,實現高科技服務島的理想。採取 的發展策略,積極推動電子化應用,包含電子化政府、產業電子化、網路 化社會以及智慧型交通,以擴大內需市場,並提升相關產業的能量。為了 配合產業發展所需,高等技職校院持續擴張,促使科技大學將是當時高等 技職校院的主流,高職教育成為等技職教育的準備教育(徐明珠,2004b)。
在技職教育蓬勃發展之際,八十三年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委員會經兩 年研究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中包括各項職業教育改革措施與 具體作法,但在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博士在提出「去高職化」的呼聲後,
引起職業教育工作者的震驚,高職教育之學校發展定位,不知何去何從,
形成技職教育界與實務工作者諸多的疑慮與討論。
貳、政策法規
與高職教育發展有關之政策法規,包括職業學校法、職業學校規程、
職業訓練法、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茲分別說明如下(全國法規資料庫,
2005;周燦德 2003,邱玉蟾,2002): 一、職業學校法
我國職業教育法規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進步,職業教育人力結構 而更易,自民國二十一年頒布「職業學校法」,二十四年訂定「職業學校規 程」開始建立職業教育基礎與法制化;「職業學校法」歷經民國六十五年、
八十年、八十九年、九十一年,直到最近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最新修訂 公布共經過五次修訂;就最近職業學校法修訂條文共計十七條現行「職業 學校法」具有下列特色:1.訂定職業學校教育目標;2.以分類為原則必要 時得並設二類;3.修業年限與課程選修更趨彈性;4.職業學校應特殊需要 及改進教育素質辦理各項教育實驗;5.公立學校校長採任期制;6.賦予校 長回任教師之法源;7.學校組織調整,如訓導處改為學生事務處增設辦理 資訊單位並為辦理推廣教育、建教合作、研究發展、招生事務、技術交流、
籌募經費等事項,得設相關單位;8.校務會議法制化,議決校務重大事項;
9.設置輔導工作委員會,得增聘義務輔導人員並明定輔導工作事項(馮丹 白,2004)。
二、職業學校規程
「職業學校規程」自二十四年教育部公布經過民國二十六年、六十七 年、七十三年、七十五年、八十三年、八十八年、九十四年,歷經八次修 訂九十一年五月七日修正第六條文公佈最新條文。現行「職業學校規程」
之內容要點包括下列:1.規範職業學校是實施職業教育場所依規定實施教 育與訓練:(1)充實職業智能。(2)增進職業道德。(3)養成勞動習慣。(4)
陶冶公民道德。(5)鍛鍊強健體格。(6)啟發創業精神。2.職業學校之分 類職業學校分為農業、工業、商業、海事、水產、醫事、護理助產、家事、
藝術、戲劇及其他等類,二類併設時,商業及家事類、海事及水產類、醫 事及護理助產類、藝術及戲劇類得視為一類。3.學生修業年限為三年,夜 間部為四年。4.學生入學資格除具有國中畢業或同等學歷外,取得丙級技 術士證者亦有入學資格。5.職業學校由直轄市設立為原則,縣(市)、社團、
校班級人數在二十五人至五十人之間、校地大小,包括農業職業學校實習 農場,因需要得辦理各項。7.校長任期與學校組織編制。8.職業學校輔導 工作範圍、輔導工作委員會集訓續委員會顧問委委員會。9.校務會議法制 化。10.職業學校實習方式。11.職業學校應推定技藝競賽級技能檢定。12.
規定職業學校就業輔導工作範圍。13.職業學校必須與相關性質之事業機構 聯繫辦理建教合作,並得需辦理實用性之推廣教育。
政府鼓勵私人捐資興學,輔導私立學校健全發展自六十三年公佈歷經 七十三年、八十年、八十五年、八十六年、八十九年、九十年、九十二年,
經八次修訂,於九十三年四月七日令修正公布第九條條文由總統公佈。
三、職業訓練法
政府實施職業訓練,以培養國家建設技術人力,提高工作技能,促進 國民就業,於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公布,經八十九年修正公布第二條條文最 新係於九十一年修正第三十三條。
其內容第四條清楚說明「職業訓練應與職業教育、補習教育及就業服 務,配合實施」足見高職教育與職業訓練關係密不分。職業訓練機構包括:
政府機關設立者;事業機構、學校或社團法人等團體附設者;以財團法人 設立者。實施層次:包括養成訓練、技術生訓練、進修訓練、轉業訓練、
殘障者職業訓練等。
高職教育有其教育目標與方向,因應產業結構與經濟建設培育基層技 術人才與業界所需人力,高級職業學校與職訓機構建立夥伴關係共同教育 與訓練技術人才是為其重要教育目標之一。
四、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
政府為均衡發展後期中等教育人力素質,包括高中、高職;公立、私 立,避免分流教育或公私立教育經費的懸殊造成的社會公平問題;透過獎 助私立學校補助公立學校性質,鼓勵優秀學生就近入學,促進高中高職學 校教育均衡發展,於民國九十一年提出「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
就「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是教育部因應《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對後期中等教育之提議,自八十九年三月提出草案,經修正後宣佈將「高 中職社區化」的推動時程分為準備期與中程實施計劃兩階段,準備期從九 十學年度到九十一學年度,中程實施計劃由九十二學年度至九十六學年 度,共計五年。教育部透過此方案,整合教育資源,逐步提昇中等教育品
質、強化學校與社區之合作關係、鼓勵學生就近入學,以建構學生適性發 展的學習環境。
高中高職社區化實施計畫主要目的為促進高中職教育多元化與社區化 發展,均衡高中職的城鄉教育資源,建構適性發展的高中職教育。主要內 容包含:(1)提高國中畢業生及社區民眾就讀社區內高中、高職的機會,降 低教育成本、增進教育效能;(2)增進高中、高職課程與社區需要和社區特 色結合,提高其實用性與生活化;(3)整合社區資源,發揮學校特色,達成 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想;(4)均衡發展公、私立及城、鄉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提升教育品質與績效,為延長國民教育奠定基礎(教育部,
2004)。
高中高職社區化實施計畫主要工作係:1.推動高中職校合作建構「適 性學習社區」;2.建立社區國中畢業學生適性就近入學機制在推動組織與執 掌,九十二學年度與九十、九十一學年度不同是:
(1)各合作專案互推一校為召集學校,以協調規劃社區範圍、整合建置設 教育系統之基本資料庫、彙整四個適性學習系統年度工作計劃;(2)各合 作專案應協調適當學校,擔任社區四個(普通、技職、特殊-資優、特殊- 身心障礙)適性學習系統核心學校,以分別協調合作學校就適性學習系統 之建構進行分工,彙整提出年度工作計劃並辦理適性學習系統之檢討評估 與改進作。
參、職業教育學制
自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職業學校擴增,因應經濟人力 結構所需,八十二學年度起實施「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邁向十 年國教目標」(教育部技職司,1996);為延緩分化提供之後期中等教育機 會機會均等,提供學術取向職業取向 兼有之學生設置學術學程和專門學 程,藉試探、輔導歷程,輔導學生自 由選課,提供學生專精學術導向課 程 ( 普通高中課程)或專門導向課程(職業學校課程)或兼跨兩種課程的機 會,以達成適性發展目標,自八十四學年度開始試辦綜合高中,為促進高 中職教育多元化與社區化發展,均衡高中職的城鄉教育資源,建構適性發 展的高中職教育,以縮短公私立學校教育資源差距,鼓勵國中畢業生就近 入學達到教育優質化均質化目的,90 學年度開始試辦「高中職社區化推動
並充分整合社區教育資源,鼓勵學生就近入學,為十二年國民教育奠定堅 實的基礎(邱玉蟾,2003;曹學仁,2002)。
依照我國目前學制,從國小到大學階段六-三-三-四制,高級職業學 校(含高中附設職業類科)分為日間部、夜間部、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實 用技能班及高級進修補校共五種學制,招收國中畢業學生入學,修業年限 三年。如圖 4-1 所示:
圖 4-1 我國現行學制圖
學齡 年齡
25 博 30 士 24 班
29
23 工 28 作 22 高 經
27 驗 21 工
26 作 20 等 學 經
25 士 驗 博 士 班 19 後
24 醫 醫 技
18 教 學 空
23 系 學 牙 碩 士 班 術 中
17 大
22 系 醫 工 及 學
16 育 作 進
21 系 二 技 經 專 修
15 驗 學 補
20 獨 四 技 科 院
14 立 進
19 大 學 教 修 習
13 學 院 二 專 五 專
18 育 校
12 高 高 及
17 級 高 級 高 11 中 級 職 中
16 等 中 業 專 (職 ) 進 10 教 學 學 特
15 育 校
高級中等進修學校
9 修
14 國 國
8 國 國 中 中 13 部 補 教
7 殊 校
12
6 民 民 育
11 國
5 國
10
4 教 教 教 小
9 小
3 補
8
2 育 育 校
7 部
1 育
6
幼 幼 幼
5 稚 幼 稚 園 稚 稚
教 教 部
4 育 育
國 民 小 學 國 民 中 學
部分是義務教育
肆、高中職比例調整方面
高職教育以培育經濟建設基礎人力、因應社會經建所需為目標,隨著 時代的變遷,加上因應技職教育上移化,高職學生不只為其畢業後謀得一 技之長,參與就業市場之準備外,也積極為其畢業後升入高等技職院校的 科技大學或學院繼續進修作規劃,以歷年來高中高職學校數學生數之調整 如表 2-1,說明我國高中高職比例之變化;以後期中等教育高中高職畢業 學生人數及其升學率作一比較與高職畢業後就業升學就業情形作一說明如 表 2-2:
一、我國歷年來高中高職學生數結構比
茲以表 4-1 我國歷年來高中與高職學校數結構比與學生數結構比分析 表作說明。
表 4-1 我 國 歷 年 來 高 中 與 高 職 學 校 數 結 構 比 與 學 生 數 結 構 比 分 析 表
(單位:%)
高中與高職校數結 構比
高中與高職學生數結 構比
高中、高職學生數結 構比(含五專前三年)
學年度
高中 高職 高中 高職 高中 高職五專 65 學年 52.3 47.7 38.0 62.0 34.0 66.0 75 學年 47.9 52.1 32.8 67.2 28.7 71.3 70 學年 46.2 53.8 31.4 68.6 27.4 72.6 80 學年 45.5 54.5 31.4 68.6 27.0 73.0 85 學年 51.5 48.5 34.0 66.0 29.6 70.4 91 學年 64.0 36.0 53.0 47.0 47.6 52.4 92 學年 65.3 34.7 54.7 45.3 50.0 50.0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2004:15)。
二、我國歷年高中高職學生數與升學率之比較
茲以表 4-2 我國歷年來高中、高職學生數與升學率之比較表示之。
表 4- 2 我國歷年來高中、高職學生數與升學率之比較
學年度別 高中 高職
畢業生人數
(單位:人)
畢業升學率
(單位:%)
畢業生人數
(單位:人)
畢業升學率
(單位:%)
50 學年度 17,118 44.65 22,536 …….
60 學年度 49,604 43.47 52,045 …….
70 學年度 53,411 45.39 101,524 ……..
80 學年度 61,720 51.94 139,917 13.68 83 學年度 74,667 57.38 157,580 16.22 84 學年度 76,783 56.58 157,930 17.84 85 學年度 79,358 58.88 162,641 17.71 86 學年度 84,017 61.95 159,237 23.32 87 學年度 89,575 67.43 158,553 24.74 88 學年度 101,686 66.64 152,580 30.49 89 學年度 105,488 68.74 143,376 38.43 90 學年度 112,596 70.73 134,013 41.82 91 學年度 124,739 69.01 114,491 45.73 92 學年度 ……… 74.85 ……….. 62.63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2004:30)。
由表 4-2 看出自 80 學年度以來高中、高職畢業生逐漸向上攀升,這與 教育改革廣設大學增加後期中等學校畢業生升學有關,有趣的是 90-91 學 年度高中畢業生升學率下滑 1.72%,高職畢業生在 91-92 學年度升學率增 加 16.90%。
三、歷年來我國高職與綜合高中校數與人數之比較
茲以表 4-3 我國 87 學年度至 92 學年度職業學校與綜合高中校數統計 表說明,吾人從表 4-3 分析我國綜合高中隨著時間而遞增,而職業高職學 校數卻成遞減情形,從中了解國中畢業生生入高職的學生意願不如升入綜
社會階層化的社會機會不均等,透過教育經費鼓勵學校改制或增設綜合高 中以吸引學生升入後期中等教育學校接受教育。
表 4-3 我國 87 學年度至 93 學年度職業學校與綜合高中校數與人數之比較 類別 87 學年度 88 學年度 89 學年度 90 學年度 91 學年度 92 學年度 93 學年度
校數 201 199 188 178 170 164 160 職業
學校 人數 493,055 467,207 427,366 377,731 339,627 393,689 326,159 校數 64 79 121 144 151 159 161 綜合
高中 人數 311,838 331,618 356,589 370,980 383,509 325,996 409,067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2005)。
註:職業學校與綜合高中重複計算
從表 4- 4 看出自民國 39 學年度職業學校分為初、高級時農業類佔第一 位,49 年臺灣地區自農業進入工商業社會經濟結構變更,各種行業所需人 力也隨之增減,職業學校各類科學生亦隨之異動,49 學年度學生數以商業 類最多,61 學年度迄今工業類學生數一直是最多,排行第一名,居高不下。
由此現象看出,職業學校培育各類科的確反映社會經濟建設所需的人力結 構變異增減的趨勢。
表 4- 4 我國 39-90 學年度職業教育各類科在校學生數一覽表(單位:人)
39 學年 度
49 學年 度
61 學年 度
70 學年 度
78 學年 度
86 學年 度
90 學年 度
92 學年 度 學年度
類科
別 學生數 學生數 學生數 學生數 學生數 學生數 學生數 學生數 農業類 12,176 24,765 14,018 16,774 18,327 18,784 13,495 10,383 工業類 8,853 13,030 93,308 181,532 215,508 214,153 159,718 140,347 商業類 11,011 36,612 91,230 146,076 151,849 196,936 148,264 127,917 家事類 14,77 6,571 5,801 12,514 31,841 44,961 32,822 33,022 海 事 水 產
類
744 1,963 5,778 5,745 5,341 7,583 6,336 4,774
表 4- 4(續)
醫 事 護 理 類
146 1,083 6,770 11,073 14,009 24,409 14,025 6,576
藝術(劇藝 類)
0 0 0 0 1,265 2,283 3,071 2,977
其他 30 313 0 0
合計 34437 84337 216905 374206 438140 509064 377731 325996 資料來源:整理自湯誌龍(2004:27);教育部(2004:94)。
歸納前述,綜觀我國高職教育演進,職業教育政策法規之制定、學制 之建立,高中高職比例與高職類科之調整係為配合國家經濟發展,所需參 與勞動力人力結構與各種行業所需人力的隨之更易。
究竟政府對於高中職之比例調整係完全根據為國家經濟發展所需?或 是必須考慮其他因素,諸如市場經濟發展趨勢與學生學習需求?都必須進 一步討論。
第二節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育之發展
目前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共有高中教育與綜合高中、精緻高職教育等三種 型態,因應社會變遷時代發展高職教育不僅培育基層人力,回應世界教育 思潮、科技建設之需,高職教育已由終結教育成為下一階段高等技職院校 提供學生來源的中間教育。茲分高職教育目標、學校行政組織、學校類科 屬性、招生對象與方式、師資、課程教學、學生升學與就業、學校評鑑及 產學合作進一步探討目前高職教育狀況。
壹、職業教育目標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的變遷,終身學習社會的來臨,職業 教育不再是終結性教育,而是中間教育;茲從職業學校法及其規程、教育 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技職教育白皮書及高級職業學校新課程標準,探討職 業學校教育目標:
八條之規定,以教授青年職業智能,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之基層技術 人員為宗旨。」
職業學校規程第二條:「職業學校為實施職業教育之場所,依本法第一 條規定實施各項教育與訓練:(一)充實職業智能。(二)增進職業道德。(三)
養成勞動習慣。(四)陶冶公民道德。(五)鍛鍊強健體格。(六)啟發創業 精神。」
隨者教育改革的腳步,民國八十五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會,發表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育改革五大目標:1.教育鬆綁 2.帶好每一 位學生 3.暢通升學管道 4.提昇教育品質 5.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其中對於高 職教育發展朝向綜合高中方向明示清楚:為使學制分流與課程分化滿足教 育未來發展需求,除發展以綜合高中為主體的後期中等教育之外,增設地 區性職業訓練中心或技能實習中心以落實綜合高中、職業學校或五專職業 課程實施。對促進技職教育的多元化與精緻化依近、中、長程三階段,配 合產業結構人力需求調整高職校數、類型、科別回應市場需要而彈性調整,
實施多元彈性的職業教育制度,最終目標完成專業證照之公信力(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迎接新世紀技職教育的挑戰,技職教育白皮書提出:高職教育為因應 知識經濟時代經建政策,或產業結構、高科技發展所需之的高素質的技術 人力,培育高素質技術人才,以利加速推動我國經建的發展與轉型,進而 帶動國家經建社會的發展,因應高科技發展的新趨勢,職業教育強調科技、
人文、藝術並重視通識教育的全人發展,建構全民參與的技職教育,建立 終身學習的技職體系,以提昇國民教育、生活與解決問題能力增進國家建 設展(教育部,2000a)。
八十九學年度實施高職學校課程標準,其教育目標是職業學校教育,
以充實職業知能、涵養職業道德、加強繼續進修能力、促進生涯發展、培 養基層技術人員為目的,為實現此一目的,需輔導學生達到下列目標:
1.充實職業知能,培養行職業工作之基本能力。
2.陶冶職業道德,培養敬業業群、負責進取、及勞動服務的工作態度。
3.提昇人文及科技素養,豐富生活內涵,並增進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 遷知能力。
4.培養繼續進修之興趣與能力,以奠定終身學習及生涯發展之基礎。(教 育部,2000b)
綜合上述,歸納高職教育目標有下列:
1.因應國家經濟建設培養基層技術人才,因此高職畢業生一手拿畢業 證書一手拿丙級或乙級職業證照為其教育目標。
2.強調人文藝術科技並重的通識教育,兼顧職業道德的涵養與強調認 知技能情意教學目標的實現。
3.重視因應產業結構、人力需求、科技變遷的調適能力,強調學生創 造思考、溝通知能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重視學生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職業教育重視學生自我了解,自我 定位,了解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以達到適性教育目的,培育學生終身學 習的理念與精神,協助學生畢業或就業後繼續進修,不斷學習以增進其專 業成長,與科技時代同步。
5.高職教育不是終結教育而是中間教育,職業學校畢業學生不但可以 直接進入職場,參與就業,亦可升入四技二專或科技大學,繼續進修,以 增進自我發展,達成自我實現之理想。
貳、學校行政組織
高級職業教育係屬後期中等教育之一環,其學校行政組織依據 93 年 6 月 23 日修訂的職業學校法第 10-3 條規定:「職業學校應設各單位,掌理教 務、學生事務、實習、總務、圖書、資訊、人事、會計等事務,並為辦理 推廣教育、建教合作、研究發展、招生事務、技術交流、籌募經費等事項,
得設相關單位,並得分組辦事;各單位之職掌,由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核定之。職業學校得置秘書一人,圖書館置主任一人,各科置科主任一人,
均由專任教師兼任。」
與高級中學比較,大同小異,除了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輔導處、圖 書館、人事室、會計室之外,不同的是有下列各點:(江文雄,2000;張明 輝,2000)。
1.實習輔導處:一般規模學校設有實習組、就業組、建教合作組,每學期 初、末各召開一次實習輔導會議。
(1)實習組:辦理有關實習業務,擬定實習處行事曆、工作計畫,查閱實 習報告及工場日誌,辦理技能檢定及技藝競賽業務,規畫並配合各科實習
與督導,導正職業倫理觀念。
(2)就業組:包括就業機會之提供,媒合業主與學生就業之選擇,輔導學 生就業,畢業生就業之追蹤輔導。
(3)建教合作組:辦理各項建教合作有關業務及規劃與執行特殊類科師徒 制教學。
2.科的設置:除職業教育法規定外,職業學校規程第十三條:「職業學校 每科置科主任一人,由該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兼任之」。
3.技術職員:包括
(1)技士:農業、工業及海事水產職業類科,每一科設一人。商業、護 理助產及家事學校職業學校每校設一人;設有高壓電力學校制一人專責電 器管理。
(2)技佐:工業及海事水產職業類科,每一科設一人,農業職業學校設 有農機具工廠科,每科設一人。
(3)管理員:農業、工業及海事水產職業類科,每一校設一人。
4.學校組織再造:因應職業學校教育性質改變學校組織在資訊等事務,並 為辦理推廣教育、建教合作、研究發展、招生事務、技術交流、籌募經費 等事項,得設相關單位,並得分組辦事。學校教務處實驗研究組、資訊教 育組得以法制化獲得正式的地位。
參、學校類科屬性
一、類科:依據職業學校法第 2 條規定:「職業學校以分類設立為原則,並 按其類別稱某職業學校,必要時得併設二類;二類併設時,商業類及家事 類、海事及水產類、醫事及護理類、藝術及戲劇類得視為一類。」
目前高級職業學校共分為農業、農工、工業、工業家事、工商、商業、
家商、家事、家事護理、海事水產、醫事護理、戲劇、商業水產、護理水 產。如表 4-5 所示
表 4-5 我國九十二學年度高級職業學校分類一覽表 學校
類別 學校 數
農業 農工 工業 工業 家事
工商 商業 家商 家事 家事 護理
海事 水產
醫事 護理
戲劇 商業 水產 公立 93 4 18 3 10 15 15 9 1 5 1 私立 71 25 36 3 12 1 3 2 1 合計 164 4 18 28 10 51 18 21 1 1 5 3 2 2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2004:2)。
二、學校屬性:依據職業學校法第 2 條規定:「職業學校由直轄市設立,但 應地方實際需要,得由縣 (市) 設立,或由私人依私立學校法設立。教育 部審察實際情形,得設立國立職業學校。」
自民國八十六年凍省之前、大多為省立市立私立職業學校,只有一所 國立金門高級職業學校;凍省之後,加上落實地方自治法,地方政府可以 依法設置高級職業學校,職業學校之類別由省立改為國立,因此有國立、 市 立及私立、縣立等四種學校屬性,目前縣立職業學校僅指台北縣立鶯歌高 級工商職業學校。
肆、招生方式
高級職業學校招生方式經歷八十九學年招生免試入學,九十學年度畢 業學生依據參加全國國中生基本能力測驗結果學生進入高職的方式有:
一、推薦甄選;二、申請入學;三、登記分發;四、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分 發入學;五、技(藝)能優良甄試入學;六、直升等六種多元入學方案,
九十一學度修改為四種方式實施到現在,包括:一、申請入學;二、推薦 甄試;三、技(藝)能優良甄試入學;四、登記分發;至於每一種入學方 式,實施對象與實施方式如表 4-6 說明之:
表 4-6 我國高職學生入學方式
入學方式 實施對象 實施方式 申請入學 國中應屆、非應屆畢業生或
具同等學力者。
1.凡符合各高職所訂申請條件者均得依自 由意願,不限地區向辦理申請入學的學 校提出申請。
2.得參酌或採計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及
表 4-6(續)
推薦甄試 國中應屆畢業生或國中資 賦優異提早升學學力鑑定 及格學生,符合推薦條件 者。
1.凡符合各高職所訂之推薦條件,皆可向 所就讀國中報名參加推薦,但只限推薦 一校。
2.由國中成立推薦委員會,接受學生報 名,經各校審查通過後,予以推薦參加 各校所舉辦之甄選。
3.高職辦理推薦甄選得採計受推薦學生之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並視需要實施 必要之口試、實作等測驗。
技(藝)
能優良甄 試入學
技能優良學生及特殊身分 學生。
技能優良學生甄審保送入學、國中技藝班 畢業生分發實用技能班、輪調式建教合作 班及高職特殊教育實驗班等特定招生對 象之班別,依其相關之招生辦法辦理。
登記分發 國中應屆或非應屆畢業生 或具同等學力,已取得國中 基本學力測驗分數者。
凡符合登記條件者,皆可參加登記分發入 學。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1c)。
伍、課程與教學
高職教育課程規劃是提供高職課程教學的主要工作,欲做好高職課程 規劃,必須有關工作的配合如依據落實能力本位全人教育的高職教育目 標,職類科調整與課程規劃一併改進,顧及社會、學生知識基礎,配合職 業技術人力需求,協助學生從學校到職場的轉銜(李隆盛,2004)。
一、課程方面
依據職業教育規程第四十條規定:「職業學校課程、教材與國家經濟發 展有關者,必須與經濟建設計畫配合實施,並應與相關性質之事業機構謀 取聯繫,實施建教合作。有關建教合作之實施應依照建教合作實施辦法之 規定辦理。」
職業教育為配合社會變遷,教育思潮的演進,科技發展的進步,人力 結構需求的改變,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九月至八十八年公布職業學校修 訂課程,自八十九學年度實施職業學校課程標準。根據「九十學年度全國 技職教育檢討會議」報告指出,高職教育課程改進之具體作法如下:
1.課程改革應兼顧理論與實務,朝向多樣化彈性化設計。
2.重視高中、高職、綜合高中課程完整性與連續性,尤其技職教育與 橫向聯繫。
3. 高職、四技、二專、五專、四技課程縱向聯繫。
4.技能領域課程從手藝 技藝 技能 技術 高科技等發 展過程。
5.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相互配合。
6.強化人文陶冶科目,加強通識教育、專才教育以培養學生多元智慧 之全人教育。
7.強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能力
施明發(2001)在「2001 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認為高級 職業學校在實施新頒定課程的發展方向有下列:
1.職業學校課程應朝向三方面發展:(1)賦予課程彈性化,建立學校 本位課程(2)增加課程彈性,促進學生適性發展(3)舒緩課業壓力,促 進學生身心發展。
2.繼續推動綜合高中與落實學校社區化,提供多樣化的適性課程並隨 時評估其績效。
3.高職學生升學意願逐漸提高,但新課程規劃難以同時兼顧基礎科目 與專業科目上課時數,應考慮教材份量、難易度與實用性。
教育部(2000)公佈技職教育白皮書中,提及職業教育課程包括:
1.為因應未來變遷能力,加強學生基礎學科,以厚植未來學習新知的 能力。
2.加強溝通技巧、創造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在工作上自我 管理、研究創新之知能。
3.增進學生專業技能學習,使學生學習最實用、最精進的實用技能。
4.加強職業道德,養成勤勞自律守法的公民,將所學專門技術貢獻於 社會。
為因應教育改革職業學校新課程自八十九學年度實施校本位課程,學 年學分制,歷經五年之後,除了為迎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主要為了 適應產業與社會的快速變遷,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數學、自然、
社會科目課程時數。由教育行政機關、課程發展中心、學校、教師、企業 界與技專院校共同配合推動職業學校新課程改革,以適應為產業結構改變 與教育環境變遷,學生核心(關鍵)能力及就業基礎能力之需求;以 1.課程 架構係依專業屬性及職業群集概念,將科別統整為十五群,各群皆須修習 部定必修科目,以培養共同基本涵養及群核心能力;2.以學校本位結合區 域特色、資源、家長期望、教師專業及學生能力性向等,規劃校訂科目及 多元模組課程;3.依據產業需求進行群科調整,以群概念進行課程規劃之 統整;4.明定校訂科目規劃原則,以落實學校課程發展機制作改革現行課 程之重點,為統整一般高中、綜合高中、高職、五專前三年課程,「後期中 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綱要」,自九十五學年度開始實施。(教育部,2005)。
綜合前述,技職教育一貫課程係在加強各類技職教育課程的聯繫與統 整,並重視技職教育資源的統合運用,在面對高級職業教育課程發展,必 須先從高職教育在教育體系的定位、目標、功能,配合課程發展與設計理 念與實際各類科課程教材的規劃,及各層級間課程縱向的聯繫、銜接與橫 向的統整。在整體上,從師資、社會建教合作、技能檢定、職業證照納入 規劃新課程的整個藍圖中,方能規劃出培育 21 世紀專業技術人才課程發展 新方向。
二、教學方面
依據職業學校法第八條規定:「職業學校之教學科目,以實用為主,並 應加強通識、實習及實驗;其課程標準、設備標準及實習辦法,由教育部 定之。」
職業學校規程第四十一條規定:「職業學校實習方式分為左列三種:
1.個別實習:如劃區耕種、點件製作、指定事件等。
2.分組實習:如同級或異級學生分組合作。
3.共同實習:如同級或異級學生合作。」
「九十學年度全國技職教育檢討會議」報告指出,高職教育為高階 學品質,提出具體做法如下(周文賢,2001):
1.重視培養學生基本能力與創新能力。
2.規劃提昇學生資訊能力與實施上網學習。
3.改進外語教學,提昇學生外語能力。
4.加強產學合作教學設計,發揮職業教育教學特色。
5.改進教師的教學與評量。
教育部公佈技職教育白皮書中,提及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包括:
1.資訊應用能力:不但能使用各種基礎資訊技術與系統,能批判地運 用資訊,發展自己獨特的資訊處理方式,並具有資訊倫理的道德。
2.創新思考能力教學:從職業學校課程融入形成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創 造思考學習活動,從課堂學生互動討論、分析、作業練習、專題製作或創 作競賽以激發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3.專業實務能力:旨在提昇職業學校教師教學方法及教學績效,編訂 教師教學手冊、學生實習手冊,提高師生教學與實習指引,並將職場脈動、
科技進步資訊,反映在專業實務課程教學中,提昇學生的專業實務能力。
綜合前述,高級職業學校課程教學之特性如下:
1.課程兼顧理想面與實際面;學科理論與實際、實習、實驗、實用並 重。
2.重視技職教育課程縱向的聯繫與銜接與橫向的統整。
3.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能力並重視能力本位教學。
4.增加課程選修彈性促進學生適性發展。
5.強調「通識課程」、加強基礎學科,培養學生基礎及共同知識能力。
6.加強學生溝通能力、創造思考、解決問題能力,以因應未來變遷快 速的職場與工作世界。
7.創新教學運用科技媒體教學提昇教學績效。
8.產學合作、統整教學資源以提昇教學品質。
陸、師資素質 一、各類科教師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各類科師資從表 4-7 看出國立學校師資以工業類最 多,其次是工商或商業類;直轄市仍以工業類最多,其次是商業類;至於 私立職業學校師資按高低排列,依次是 1.工商 2.家商 3.工業家事類。
表 4-7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九十二學度各類科師資結構一覽表
類科 農業 農工 工業 工業 家事
工商 商業 家商 家事 家護 海事 水產
醫事 護理
劇藝 商業 水產
護理 工業 國立 366 1909 2433 1339 1286 610 88 441 75 40
直轄市 223 1080 140 362 313
縣市立 114
私立 213 425 2545 96 1181 91 283 82 10 26 總數 366 2132 3726 425 4138 1744 2104 88 91 441 283 157 50 26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2004a:90)。
二、教師素質分布情形
至於職業學校師資素質,由表 4-8 得悉公立高職教師最多,來自師範 體系大學佔 28.96%,其次是大學一般科學系,佔 18.48%,研究所已居第 三位,佔 15.64%;以本科登記合格教師居第一位,佔 67.85%。私立職業 學校教師,大學一般學系佔最多佔 20.20%。公私立職業學校合併計算,教 師是以大學一般學系和師範大學分別佔第一、二位;教師本科登記合格還 是居第一位,佔 91.94%。
技術教師的編制是職業學教育與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因為職業學校 教育除了一般知識能力、人文素養、通識能力的全人教育外,最主要的培 育職業學校學生獲得一技之長,畢業之前參與各種職類丙級技術士證照檢 定,作為基本技術士的認證,或參與乙級技術士證照檢定,作為中級技術 士的認證;職業學校教育指導學生獲得證照成為學校實習輔導處行政工作 的主要一部份。
表 4-8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九十二學度師資素質結構表 教師人數
公立 私立
合計 類別
項目
數量 % 數量 % 數量 % 人數 10818 68.60 4952 31.40 15771 100 研究所 2497 15.64 747 4.74 3244 20.57 師範大學 4567 28.96 429 2.72 4996 31.68 大學教育系 224 1.42 66 0.42 290 1.84 學
歷
大學一般學系 2915 18.48 3189 20.20 6104 38.70
表 4-8(續)
其他 616 3.91 521 3.30 1137 7.21 本科登記 10701 67.85 3799 24.09 14500 91.94 技術教師 27 0.17 394 2.50 421 2.67 非本科登記 22 0.14 73 0.46 95 0.60
實習或試用 58 0.37 58 0.37
教 師 登 記
其他 69 0.44 628 3.98 697 4.42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4a:90)。
柒、生涯輔導:有關學生升學就業狀況
就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5)公佈,臺閩地區九十一學年度高級職業 學校畢業生升學就業調查報告中提到台閩地區高職畢業生升學率為
56.02%,公立高職畢業生升學率是 69.81%,私立高職畢業生升學率是 46.36%;畢業生升入大學校院佔六成八成三進二專,畢業生進入就業市 場,各類科就業情形以服務業最多(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5)。各類科畢 業生就業於各行業有不同結構,如同各類科在升學、就業、未升學未就業 的情況各有其不同的結構情形,如下表 4-9 。
表 4-9 我國高職畢業學生升學就業資料一覽表 (單位%)
類科別 升學率 就業率 未升學未就業
家事類 39.48 42.33 14.99
海事水產類 53.32 29.96 15.80
農業類 50.50 29.06 18.13
藝術類 37.79 28.26 28.26
工業類 51.70 26.31 19.28
商業類 64.00 20.29 13.80
醫事護理類 68.29 13.06 14.37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5)。
由表 4-9 了解高職畢業生以醫事護理類科最高升學率是 68.29%,其次 是商業類 64.00%,海事水產類科 53.32%佔第三。至於就業率以家事類最 高,就業率佔 42.33%,其次是海事水產類佔 29.96%,農藝類科 29.06%居
第三;未升學未就業者則以藝術類科最高,佔 28.26%,其次是工業類,佔 19.28%,農藝類居第三,佔 18.13%。
綜上所述,高職畢業生繼續升學比率以醫事護理類科為最高,顯示社會 醫療體系與科技進步,國人對護理醫事管理的水準相對提昇,國家發展經 濟建設對高職教育體系在培育醫事護理人力需求甚殷,高職畢業生升入醫 事護理比率因而提高;就業率以家事類最高,顯示家事類,美容美髮餐飲 等類科在職場的人力需求仍是可觀需量相當樂觀與田振榮(2004)研究發 現不謀而合。
捌、產學合作1
產學合作係指企業界與學校相互合作一方面,落實學術界先導性與實 用性研究,一方面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學術界應用性研究,培植企業界研發 潛力及人才拔鄧研究訓練資訊提供和人才培育,政府為使職業學校與特色 產業結合建立互信互惠之產學合作系統提升實務教學品質,以達到學校為 產業界培植實務人才,鼓勵普通高等教育與技職高等教育各院校設置創新 育成中心(吳清山、林天祐,2005:110-111)。
高級職業學校旨在培育國家經建技術基礎人才,在課程教學必須專業 理論與實際現場工作結合,以達到學校與產業界雙向交流,促進「產學合 作」關係,導引產業界正確的經營理念,開創技術革新,進而提升學校研 究發展水準,促進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邁向區域科技資源整合的理想;
透過產學合作運用雙方資源,理論與實務相互配合,促進師生專業實務經 驗,產學實務應用融合為一,提升技職教育效能(田振榮,1999;林炎旦,
1998;何金針,2003)。
我國技職教育快速發展,學生所學與就業市場的落差,尖端科技、資 訊科技與電腦軟體的急劇改變,失業率的持續攀升。前技職司司長陳德華 於全國第一次民間技職教育會議提出我國技職教育願景必須加強產學合 作,而各校主導的產學合作多事小規模、零星廠商委託辦理,未能進行大 型、跨校性的產學合作,為整合校技資源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決定籌設
1產學合作為政府重要技職教育政策,高職教育為其中一環,目前高職教育雖升學就業並 重,且升學比就業比率為高,但還有少數學校仍有產學合作的具體做法,如鶯歌高職著 陶工科與鶯歌陶瓷業界的產學合作。但一般說法,通常技專校院與業界合作都稱之為產 學合作,高職有業界合作稱之為建教合作,將此將產學合作與建教合有區隔僅為約定成 俗,非學術上的定義(訪田振榮教授看法)。
技職院跨校性的產學合作(中央日報,2001,文教版)。
依據八十五年教育部公佈的建教合作實施辦法第二條說明:建教合作 學校單位發揮教育、訓練、研究、服務之功能與政府機關、事業機構、民 間團體、學術研究機構等合作辦理與學校教育目標有關事項包括:1.辦理 專案研究計畫。2.辦理各類學術、技術性服務事項。3.辦理實習或訓練事 宜。4.其他建教合作事項(教育部,1996)。
經由企業界、學術機構、高級職業學校、教育行政單位的積極推動建 立良好的教育夥伴關係,落實學校與產業界建立策略聯盟,提供學生實習 經驗與未來就業機會,進而提昇產業研究發展,科技技術水準,促進國家 經濟建設與科技發展是高級職業學校教育產學合作的最終目標。
產學合作固然能強化企業界與學校之間合作關係,學校經由產學合作 募集取得更多教育資源與研究經費,充實職業教育設備,提供優質的教學 環境與改善研究品質,但學校教育市場化、商品化的衝擊與負面效應是否 會影響學校教育的真正的本質、主體性與教育價值,此為推動產學合作或 建教合作教育時必須深思的議題。
玖、證照制度
專業及技術是國家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資產,而教育、訓練、證照 與用人制度教訓考用之配合,職業證照更是先進國家必須重視的,我國高 級職業教育係為培育國家經濟建設所需之技術專業人才。
我國自民國 61 年內政部公佈「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民國 63 年開始辦理技能檢定以來,三十年來。對於高職教育落實技術士職業證照 制度工作,不但達到提升專業技術水準,職業專業服務水準,激勵產業升 級之意義與對社會功能。教育部為落實技能檢定與職業證照制度,已加強 辦理在校生丙級專業技術檢定、獲得乙級專業技術證照學生之優惠鼓勵辦 法。
第三節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育之特色
我國高級職業教育面臨教育改革知識經濟時代,在教育目的與性質、
教育目標、學校行政組織、不同類科學校屬性、招生對象與方式、課程與 教學、師資素質、產學合作方式、落實職業證照制度與普通高中有顯著得 不同,歸納教育部技職教育政策相關法規及高職教育目標(教育部技職司,
2003、2005)我國高級職業教育主要特色有下列:
一、建立一貫職業教育體系之預備
高級職業教育旨在培養國家經濟基本技術人才以實務導向和就業準備 為主要教育目的,並為高等技專校院奠定中級技術人才培育之預備。
二、輔導「職業取向」學生適性發展為教育目標
高級職業教育依據「職業學校法」,係以「教授青年職業智能,培養 職業道德,養成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為宗旨」,與綜合高中的理念 :融合 普通科目與職業科目為一體;經統整、試探、分化、專精過程,輔導學生 適性學習;適合具學術性向、職業性向、性向未定的學生就讀不同。
三、建立學生專業知能、通識能力為發展目標的學校行政組織
職業學校為因應現代科技進步、人力結構,培養學生各種職業類科專 業知能、通識能力與純粹「以陶冶青年身心,培養健全公民,研習基本學 科為主之普通課程組織,強化學生通識能力,奠定研究學術或學習專門知 能之預備」的普通高中,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行政單位,尤其負責規劃輔導 學生工場實習能力與就業輔導的實習輔導處,及相關專業技術行政人員。
四、建立有別於普通高中、綜合高中具特色之高職教育不同類科學校屬性 職業學校的類科係因應社會變遷,產業發展等需求,對國家經濟建設 提供充足人力。職業教育類科之增設、整併、調整係依據職業學校法第二 條規定:「 職業學校每類各設若干科,科之設立、變更或停辦,由學校報
請各該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但申請設立尚未訂定課程標準或綱要之新 科,應先層轉教育部核准後設立。職業學校依前項規定經各該主管教育行 政機關核准,得設實用技能學程,其課程得分年段修習。」
五、提供國中畢業生另一精緻生涯發展途徑的招生對象與方式
職業學校招收國中畢業學生,尤其國中職業探索、實用技能班學生具 有職業取向,對職業有興趣、能力、專長之學生。招生方式與一般高中不 同者是,設有技能優良學生甄審保送入學辦法、國中職業探索,對技藝學 習取向較有興趣學生分發實用技能班、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及高職特殊教育 實驗班等特定招生對象之班別,專門針對國中畢業有技藝、能專長學生優 待鼓勵升入高級職業學校。
六、鼓勵教師前往企業界吸取新經驗的師資素質
配合職業教育強調實務技能之培訓,鼓勵一般教師具有合格教師外,
尚有「技術教師」之編制,並鼓勵專門技術教師參與乙級證照技術之培訓 並獲得各種執照、或證照監評教師資格之獲得。對特殊職種教學需有實務 工作經驗參與教學之類科,可授權學校延請具有實務經驗專業教師到校任 教,同時鼓勵教師到企業界研習,以吸取實務現場最新技術與科技。
七、落實學校本位課程設計
銜接技職課程一貫性,落實「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課程設計以銜接國 中小九年一貫課程,依據各職種類科核心課程、關鍵能力之養成,強調校 本課程彈性設計,以適應不同性向專長能力興趣學生彈性選修課程之需 要,兼顧理論、實務、實習、實驗、實用導向教學。
八、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並重的教學內容
一般能力、普通文化、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專門課程教學並行,各科 理論與實務同等重要,學校內課堂教學與獲得企業界實務經驗並重;強調 學生動手操作、專題製作,尤其學生的創造力之提昇,使學生學以致用,
創意源源不斷並為實務界所接納。
九、加強產學合作,提昇學校競爭力
職業學校的產學合作係以達到教學目標為首要考量並與學生實習與專 題製作緊密連結,以發揮實際績效。透過產學合作提供學生充實的實際技 操作經驗,一方面補充學生在課堂所學的不足,另一方面提昇產業界研發 新的知識技能,進而提昇國家科技水準、建設經濟的競爭力。
十、落實職業證照制度
培訓、輔導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畢業之前獲得各類職種的職業證照是與 學生畢業之前獲得畢業證書同等重要,以建立職業學校學生未來在職場上 的專業知識能力的認定與社會地位的提昇。落實職業證照制度有關措施如 下:
1.教育部配合職業證照制度所辦理之在校生丙級專業技術檢定,持照 者報考技職學校加分優待措施,技職學校教師以及技能檢定訓練,技職校 院技術教師聘任,重視職業學校在職進修,職校、專科自學進修學力鑑定 考試;與勞委會職訓局職致力於積極規劃辦理商業類科技術士檢定職類開 發事宜;勞委會繼續積極推動落實職業證照制度。
2.通盤研議現行技能檢定辦理之職類頊目,檢定規範,學、術科測驗 試題更新,擬定考試作業程序,以配合產業界之需求;並對有關持照者報 考技職學校加分優待鼓勵措施有通盤規定。
3.職業證照與專科學校類科之對照比較:經由國家單位如考試院、職 訓局、環保署、內政部等單位共同辦理;一般高職學校各職種證照檢定係 環繞在乙級技術士、丙級技術士證照考試,由職訓局、勞委會與職業學校 共同辦理。
第四節 高級職業教育面臨之問題與檢討
在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科技化、國際化的教育改革趨勢,自民 國八十三年「四一 O 教改遊行」希望改變中小學教學不正常的教育生態與 消除教育環境中管理主義的現象(周祝瑛,2003:9-25)。政府為因應民間
教育改革要求促進國內健全發展,興起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如教育部 召開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的回應,民國八十三年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 會」,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博士擔任召集人,經過兩年發表「教育改革 總諮議報告書」作為台灣地區教育改史上的一項重大依據;民國八十七年 行政院通過十二項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民國九十年開始推動的高中職社區 化方案。
整體而言,教育改革影響高級職業學校基本面向包括:(一)綜合高中 政策;(二)類科調整政策;(三)證照制度政策;(四)高職入學方式;(五)
高職課程規劃;(六)產學合作方案(教育部技職司,2005)等;尤其李遠 哲博士「主張整併大學,廢除高職」(自由時報,2001, 版五),引起全國 關注高職教育人士一片譁然,興起一陣的激烈討論,高職教育定位如何?
高職教育未來何去何從?職業學校走向是改制為綜合高中?校園中師生、
社區家長熱切討論,政府對高職教育政策的發展方向與策略為如何?
本節係從教育改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現階段高職教育面對重大的教 育改革,教育改革對高職教育的衝擊與影響,當前高職教育發展的問題與 檢討等加以討論。
壹、教育改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
教育改革帶來校園民主化、自由化、科技化、國際化,家長選擇權、
學生教育自主權、以市場導向的教育績效的趨勢下,影響於學校行政運作 及課程教學包括:(一)學校願景的建立;(二)提昇學校的自主,強調學 校本位管理,教育行政機鬆綁與授權;(三)重視家長的參與和選擇;(四)
增加對教師的授權,強調教師對學校事務參與和經營學校的權利,教師會、
家長會、學校行政單位校園三足鼎立現象;(五)提昇學校教師素質;(六)
重視學生關鍵學習能力的培養,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培養學生十 大基本能力,技職體系高級職業學校教育各類科職種的核心能力;(七)加 強學生人格教育實施;(八)採行多元評量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檔案、實 作評量等多元方式,不再僅以傳統分數或等第作為學習評量的依據;(九)
建立學校教育夥伴關係(張明輝,1999a;1999b)。
終身學習社會的來臨,如何建構學習型組織,提昇學校教育品質,是
括系統思考、自我精進、改變心智模式、團隊學習與組織建立共享願景(吳 明清,2001;張明輝,2000a)。迎接教改挑戰,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 家長共同建構學校願景,以發展學校本位管理包括行政運作、課程設計、
學校經費與人事事務的協商;以學校願景建構學校中、長期發展計畫,確 定學校未來發展方向,擬定各種行動方案、學校目標、研發學校本位課程 設計。
易言之,「願景」不僅是未來的圖像也是發展學校組織理想和目標,成 為影響組織發展的關鍵,學校組織如果沒有願景,就向一個真空體處於離 崩、不信任狀態;就像一個人沒有目標不知何去何從(吳清山,1998;
Barth,1990:47)。
依國民教育法、高級中學法、職業學校法,學校校長負起學校教學領 導與綜理校務之責任,學校校長有其一定任期,新任或連任校長依規定經 校長遴選委員會遴選,面對教育改革首要課題學校領導人如何與學校組織 成員共同建構學校願景作學校未來發展的目標是進入校長領導了現場的第 一個課題。
學校組織賦有教學自主鬆散結構與行政科層體制雙重特性,校長任務 是引領學校行政運作與課程教學的指南針;建構以民主方式全體師生、家 長共同參與校務發展的學校經營模式,善用社區資源,建立夥伴關係,如 英國「教育行動區」的成立,由地方教育局、學校、家長團體、企業組織、
宗教團體和社區等共同組成夥伴關係共同推動教育改革,其多元發展與民 間參與可提供我國教育改革過程善用民間興學民間企業,落實產學合作提 昇學校教育辦學績效(張明輝,1999b)建立學校願景,確定學校方向是首 要任務。
綜合上述,教育改革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包括:學校願景的建立,學校 教育中長期目標的發展、學校行政組織與運作、課程設計、學校行銷與社 區的關係等方面。
貳、現階段高職教育面對重大的教育改革
高職面臨面臨的教改課題有:學生升學意願高、基礎能力差,類科尚 無法配合社會需求調整,課程如何兼顧理論與實際,升學進修管道如何開 拓,學制如何彈性化,整個技職教育系銜接、教育目標的釐清、人才培育 的分工等問題;為提供彈性多元化的學制,技職教育課程的銜接與聯繫,
增設學校與職訓中心、產業的合作,教導學生就業能力,設置綜合中學作 為後期中等教育的主流,延緩分化,以課程分流替代機構分流措施,提供 學生自主選讀普通教育學程或職業學程的機會(黃政傑,1996:5-8)。
現階段高職教育面對的十年教育改革約略如下:
一、民國八十三年四一 0 教改聯盟所提出的四大理念
民國八十三年發起「四一0教改大遊行」,係以「社會正義」作為教 育改革的基點,重新檢視不合理的社會結構,以建構一個以人民教育權為 主體的社會制度。這裡所提出的「社會正義」,不只是要求社會制度必須依 著正義原則進行,更要求社會制度必須不斷改善自己,去適應已發生變化 的現實情況,社會群體應像有機體一樣,願意努力朝促成個體不斷發展的 方向發展,成為一個人民學習權被徹底保障、增進的「正義的社會」,這便 是「社會正義」的意涵(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1996)。
因此,於遊行活動階段所提出的四項訴求,就是依循著上述「社會 正義」及「人民為教育主體」的大原則下所凝聚出的四項共識,甚為重要。
之後所訂定的各項教改政策,多以這四項訴求作為基本內涵及精神而衍生 出具體措施。這四項訴求分別是:
1.落實小班小校;2.廣設高中大學;3.推動教育現代化;4.制訂教育基本 法
當時充斥於台灣教育環境的「管理主義」及「粗廉主義」兩個問題:
以管理主義來說,當時台灣中小學教育環境裡,充斥的大型學校,萬人學 生的巨無霸型態組織校園,師生比與學生在校園的活動空間備受擠壓,如 何提供教師、學生適當空間進行教學與學習,造就學生健康成長,快樂學 習,成為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教育的第一要務。因此,政府為了維護 秩序,行諸多年所建立一套由上而下的威權教育體制,以一套統一的進度、
教材、考試、評分、作息等方面的要求,將學生塑造成統一性、齊一性的 公民的意識型態,深為學者專家教育工作者社會輿論所抨擊。就粗廉主義 來說,四十多年的戒嚴,執政當局偏重國防與經濟兩部門的成長而輕視教 育,未能符應憲法規定的教科文經費比例投資辦理教育。在大班大校的環 境下,學校主管與教師投注大部分心力於行政管理,而無暇專注教學工作 上,學生的個殊性、自主性與適性發展未能得到相對的重視。因此四一0 教改聯盟提出小班小校的主張來回應以改善不合理的校園教學環境進而提 昇教育品質(周祝瑛,2003;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1996)。
「廣設高中大學」,亦反映了當時的升學主義;重視社會上層結構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