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題演說之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主題演說之二:"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主題演說之二: 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

洪 修 平

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人間佛教是當前世界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向,並成為古老的佛教勃發生機 的重要源頭活水。當代的人間佛教淵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的人生化、人間 化過程之中,而近代以來的人間佛教,則始倡於太虛大師,而由星雲大師和 佛光山真正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推動的人間佛教實踐,至今已有 四、五十年的時間。在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總結過去,探討未來,對於人 間佛教的推展乃至整個世界佛教的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星雲大師曾指出:「追本溯源,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是佛陀專為人 而說法的宗教。」1這對於推動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引領並推動具有兩千 多年歷史的佛教革新與理論轉型,對於佛教在今天人們的精神生活中發揮更 大的積極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認為,從漢傳佛教發展的歷史脈絡中,我們將能更深刻地認識到星雲 大師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也能更好地為人間佛教的理 論及其進一步推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下面,我想從四個方面談一點 自己的看法,以求教於在座的各位。

1. 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藍圖 ( 一 ) 〉,《 普門學報 》第5期,台北:普門學報社,

2001年9月,頁3

(2)

一、人間佛教與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

人間佛教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這裡,我想分 別引用《阿含經》和《六祖壇經》來略加說明。

大家都知道,《阿含經》是印度早期佛教的基本經典,集中體現了佛陀 創教的根本精神,其中對佛陀重視人間的精神有充分的揭示。《六祖壇經》

則是唯一一部以「經」命名的中國僧人的著作,它的人間佛教思想,既「奠 基了中國禪宗人間佛教的基本特色,也為近現代以來的人間佛教運動提供了 重要的理論資源和思想基礎」2

我們來看兩段經典語錄:

佛陀在《阿含經》中教導我們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 也。」3他還以自己為例,明確地說:「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 佛。」4

惠能大師則在《壇經》中教導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 覓菩提,恰如求兔角。」5

透過佛陀和惠能大師的教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間佛教並不脫離 傳統的佛教而發展,其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而中國 佛教又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繼承發展了佛教的根本精神。

從本質上說,佛教是追求出世的宗教,其根本宗旨是把人從現實的「人

2. 洪修平:〈壇經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理論特色〉,《河北學刊》第6期,河北:河北 省社會科學院,2011年。

3.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大正藏》第2冊,頁694上。

4.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大正藏》第2冊,頁706下。

5. 洪修平、白光注評:《六祖壇經 • 般若品》,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頁36

(3)

生苦海」中解脫出來,但佛教提出的超脫生死輪迴的解脫理想,本身就表達 了佛教對人間苦難人生的悲憫和對永超苦海之極樂世界的嚮往,表達了對人 生永恆幸福的一種追求。同時,佛教又通過強調「眾生平等」和「自作自受」

的「業報輪迴」,而將人們引向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實踐,

鼓勵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實現美好的人生。這種理論,不僅蘊含著勸人向 善、積極進取的精神,而且表達了佛教的人間性和佛陀對社會人生的關懷,

表現出佛陀創教的根本精神就是幫助眾生實現「智慧解脫」。為了實現出世 解脫,就必須在人間修行。所以佛陀說自己是「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

於人間得佛」,也正是在此意義上,星雲大師明確地說:「釋迦牟尼佛,就 是人間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

一切都以人間為主。」6強調佛陀創教的本懷就是對人的關懷:「佛教是以人 為本的佛教」7

後來,大乘佛教發展起來的「生死涅槃不二」、「世間出世間不二」等 基本精神,更好地溝通了佛教的出世理想與人間現實生活的聯繫,既為佛法 常住人間、化導世間提供了契機,也為建立人間佛教、人間佛國淨土提供了 依據。中國佛教正是繼承並發展了這種人生佛教的精神,走上了人間佛教的 道路。

二、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重要貢獻

從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來看,中國佛教的入世化、人生化傾向由來已久,

它構成了印度佛教中國化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特色之一。中 國佛教既繼承了佛陀創教的根本精神,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中,為

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1990年佛光山青年佛教學術會議主題演說 〉。 7. 同註6。

(4)

適應中國社會和民眾的需要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點,

特別是在同中國儒、道文化的融合中,佛教日益走向了現實的社會人生,把 印度佛教中蘊含著對人和人世間的關懷作了充分的發揮,形成了特有的重現 實社會和人生的特點。

佛教所蘊含的對人生永恆幸福的追求,在重視現實社會人生的中國這塊 土地上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光大。8立足於「眾生」( 人及 一切有情識的生物) 的解脫而強調永超人生苦海的佛教,在中國則更突出了

「人」的問題。宋明以後,中國佛教的入世化、人生化傾向表現得更加充分,

大慧禪師的「世間法則佛法,佛法則世間法」9成為佛教界的普遍共識。近現 代復興的中國佛教更是一步步走上了人間佛教的道路。特別是星雲大師和佛 光山,從上個世紀六、七○年代以來,以面向現代社會和人生為要務,大大 推進了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這樣,「出世不離入世」、「入世以求出世」

不僅在中國佛教理論上得到了充分的論證和肯定,而且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 具體實踐。人間佛教為世界佛教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人間佛教,既在人間,又是佛教

我在這裡想要說的是,人間佛教,並不改變它本質上仍然是講求「出世」

的宗教,因為人間佛教並不以入世為最終目的,而是視入世為方便法門,以 出世解脫為旨歸的。這也就把它與儒、道文化區別了開來。如星雲大師曾指 出:「佛教雖然重視世間法,但是更重視出世間法。」10事實上,中國大乘

8. 參閱洪修平:〈 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 〉,《 南京大學學報 》 第3期,江蘇:南京大學,2001年。

9.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七,《大正藏》第47冊,頁929下。

10. 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建立 〉,《 佛教叢書之一 • 教理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5年9月,頁623

(5)

佛教的入世化、人生化傾向,從佛教自身的發展來說,是大乘佛教的入世精 神在中國社會文化歷史條件下的新發展,而中國佛教所宣導的「出世不離入 世」,實際上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特殊表現。人 間佛教,既在人間,又仍然是佛教。因此,在提倡人間佛教、強調中國佛教「出 世不離入世」特色的同時,還應該加上「入世以求出世」。這既體現了佛陀 創教的本懷,也更全面地揭示了中國佛教的重要特點。11

佛教本質上是追求出世的宗教,問題的關鍵只在於,佛教的出世解脫有 著與眾不同的特色,如《法華經》所說,佛是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一 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的,覺悟人生、「智慧解脫」是佛教不變的根本宗旨。

佛教與其他思想文化和宗教的不同,就在於它強調「智慧解脫」,如星雲大 師所說:「佛教稱為慧學,最終的目標就是在啟發自性智慧。」12因此,我 們在強調人間佛教的入世性的同時,並不能忽視佛教出世性和出世精神。人 間佛教,依然是佛法而不是世間學,它契證的是佛陀的本懷,如星雲大師所 說,「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13,一旦遮蔽了其向上的維度,那 它就將與一般的世間學如儒學等無異,那麼佛教的獨特價值也就難以得到彰 顯和發揮。

「人間佛教」,不能只有「人間」而沒有「佛教」,人間佛教只是強調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它一方面必須擔當「人間」使命,另一方面也必 須有「出世間」的宗教性和神聖性,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覺覺他」、「自度 度人」的人間「使命」。佛教入世擔當「人間使命」,但人間性不應遮蔽其「出 世間」的宗教性和神聖性。

11. 參閱洪修平,〈對當前人間佛教發展的若干問題之反思〉,《宗教學研究》第1期,

嘉義:南華大學,2011年。

1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1990年佛光山青年佛教學術會議主題演說 〉。 13. 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建立 〉,《 佛教叢書之一 • 教理 》,高雄:佛光出版社,

1995年9月,頁623

(6)

這裡,我想同樣以上面已經引述過的六祖惠能的名言來加以說明。惠能 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把這個句子反過來讀,我們就會看 到,這裡既強調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同時也強調了「在世間」

的「佛法」和「覺世間」。也就是說,在強調佛教的「人間」性時,並不能 忽視「在世間」的「佛法」,「不離世間」是要「覺世間」,也就是要「覺悟」

人生、實現智慧解脫。這兩者應該是人間佛教必須重視的兩個側面,如鳥之 雙翼,車之雙輪,不可偏廢。

「人間佛教」既關注「人間」,也強調「佛教」。太虛大師當年在提倡 人間佛教的同時,也曾強調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依佛的教法去信解行 證,以「出離生死苦海」14。從契理和契機的角度來看,如果說「人間」表 達的是契機,那麼「佛教」更多地就是要契理。這也正如星雲大師所說的:

「人生在世,是不能離開世間法的,……所以對於世間、出世間法,我們應 該抱著『先入世、後出世』的態度,唯有把世間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出世;

唯有先入世的人,才能出世,才能昇華。」15這就是說,入世是方便,出世 是昇華。當然,如星雲大師所說,佛教的出世「並不是要我們離開世間,……

只是在思想、境界上更超越。……對世間的一切能夠不貪不求,不計較、不 執著。然後把這種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在救度眾生的事業上,

使每一個人能發出離心,了生死,使世界到處充滿著佛法的真理與和平」16。 顯然,如果離開了「出世」、「昇華」、「出離生死苦海」的解脫目標,那 麼佛教在人間的事業就與一般的公益事業無異,佛教與其他宗教或理論學說 的殊勝之處也就無從顯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思想,既繼承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又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和人間佛教的進一步 推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4. 釋太虛著,黃夏年主編:〈 學佛先從做人起 〉,《 太虛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5年,頁234-237

15. 同註13,頁623。 16. 同註13。

(7)

四、人間佛教應更好地發揮精神文化資源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主席去年327日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中,曾 特別提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並認為「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 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我認為,「人間佛教」的思想,

就是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對佛教思想的發展,這一「獨特的佛教理論」是對 佛教文化的重要貢獻。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又特別提到,中華文化積澱著中 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想,

這裡提到的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

「精神標識」,當然也包括了中國佛教,包括了人間佛教。

我引用習近平主席的上述講話,主要是想表達我的一個看法,就是:我 們提倡人間佛教,弘揚中國佛教文化,特別應該要發揮佛教在精神文明建設 中的作用。人間佛教,不是簡單的從事人間事工,也不能僅滿足於建寺蓋廟,

或參與到經濟建設中來,更不能像有些地方,簡單的佛教搭台經濟唱戲,而 是要為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這就促使我們思考:推展人間佛教,如何使佛 教在今天人們建設精神家園中發揮更好的積極作用?

我認為,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它是一種重要的精神文化資源,它理應 在人的精神世界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物質財富和人的物欲都迅速同步增長的 當今之世,在精神空虛、道德失範等各種社會和人生問題層出不窮的現實面 前,星雲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所提倡的「對世間的一切能夠不貪不求,不計 較、不執著」和「啟發自性智慧」,將成為當代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資 糧,佛教的精神性資源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為生活在 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的精神世界提供有益的資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 認為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對於更好地發揮佛教精神性 資源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佛教是佛陀在人間的教化,它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啊。佛陀自稱一生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佛教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義和其他宗教教義有所不同。一般宗教

三星(Samsung)以強大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於2012年取代諾基 亞成為全球最大手機(含功能性手機與智慧機)廠商,諾基亞落居

程教授說,太虛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和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佛告舍利弗。於意云何。所有三世諸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清淨戒智慧解脫神

靜慮、智慧、慈悲喜捨、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一切佛法、一切種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