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學生、家長與教師對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意見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中學生、家長與教師對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意見之調查研究"

Copied!
1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燿男 博士

國中學生、家長與教師對推行十二年國 民教育意見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陳信宏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國中學生、家長與教師對推行十二年國 民教育意見之調查研究

研 究 生:陳信宏 撰 指導教授:鄭燿男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4)
(5)
(6)

誌 謝

回想最初,自己為何要繼續讀碩士,已不知是自己的一鼓衝動,還是親朋好 的鼓勵了。讀夜間在職進修班,自己白天有教職工作要做,晚上或者假日也要常 常陪伴太太或照顧小孩,真的不像以前讀大學那樣的游刃有餘,反而常常會有捉 襟見肘的窘境,這個碩士學位,讀來辛苦,也有不少的挫折阻礙,原本兩年的教 育行政碩士班,被我自己讀成了大學四年,還差點放棄,不過在跌跌撞撞中,一 路走來,也學到了不少,體會過不少心情的高低起伏,回頭想想,自己雖花了不 少時間,但也真的得到很多。

我至始至終感激我的指導教授鄭燿男博士,因為在我多次想放棄的時候,他 總是對我充滿了信心,並且不厭其煩的鼓勵我再接再勵,老師的包容與耐心,讓 我不斷的從失敗灰心中重新站起來,有再繼續研究下去的動力,在多次的討論指 導當中,能讓我不斷的修改論文內容,也能夠在寫作上更加的完善。在口試當中,

也感謝魏教授俊華不厭其煩的將論文逐字逐句的詳加審視修正,並給予我豐富與 完整的建議;也感謝曹教授常仁大老遠從臺北市趕過來指導我論文的關鍵問題,

並給予我許多的鼓勵與肯定,他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沒有他們,我無法順利 完整的完成我的論文。另外,也感謝同班同學不時的關心我論文進度,使我不致 於放棄寫作,他們總是用鼓勵的話語,並常常以默默加油的方式,不做太多言語 上的提醒,使我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也感謝林惠貞老師、王家瑩老師及龔麗蘋老 師在英文摘要的指導以及論文編排上給予大力的幫助,沒有你們,我真的無法走 完這條路,達成畢業的心願,謝謝你們大家。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所有家人,我的老爸常常撥時間陪伴小孩,使我有更多 時間投入寫作,太太給我在問卷數據上的協助處理,使我可以順利繼續寫完後半 部分,也謝謝我的兩個小孩,是你們大家給了我力量去完成最後這一階段的論文 寫作,因為有你們在,我才更有信心與堅持去完成。

陳信宏 謹致 101 年 08 月 於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7)

國中學生、家長與教師對推行十二年國 民教育意見之調查研究

作者:陳信宏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家長及學校教師對十二年國民教育推行相關困境 與因應措施的意見為何。以文獻探討來建立編製問卷的基礎,並參酌其他研究者 的相關問卷,編製出「國中學生、家長與教師對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意見之調查 問卷」,進行抽樣問卷調查,採用敘述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 Scheffé method 考驗統計方法來分析。結果發現:

1. 不同背景之學生在不同性別對政府教育預算的編列充足、高中職校申請採計 國中成績及分階段實施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對 十二年國教為免考試、免費與非強迫、高中職校社區化至鄰近學校就讀、廢 除基測學生素質會降低、政府教育預算的編列充足及政府宣導十二年國教政 策目標充足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全家每個月的收入對設立教育改革專責 機構制訂推行政策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居住縣市對十二年國教為免考 試、免費與非強迫、高中職校社區化至鄰近學校就讀、明星高中職校可用學 科或術科測驗單獨招生、國高中師資能夠負擔課程的銜接、廢除基測課程應 做調整、政府教育預算的編列充足、十二年國教能縮短就學機會不均、設立 教育改革專責機構制訂推行政策及全額補助公私立學費差額的意見有顯著 差異。

2. 不同背景之家長在不同性別對國高中師資修習第二專長及分階段實施十二 年國教配套措施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對教育經費應專款專戶編列預

(8)

算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歷對國高中師資能夠負擔課程的銜接、政府教 育預算的編列充足、高中職校申請採計國中成績、課程設計注意銜接問題及 教育經費應專款專戶編列預算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全家每個月的收入對 廢除基測學生素質會降低及課程設計注意銜接問題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 居住縣市對十二年國教為免考試、免費與非強迫、高中職校社區化至鄰近學 校就讀、明星高中職校可用學科或術科測驗單獨招生、廢除基測課程應做調 整及教育經費應專款專戶編列預算的意見有顯著差異。

3. 不同背景之教師在不同性別對全額補助公私立學費差額的意見有顯著差 異;不同年齡對政府宣導十二年國教政策目標充足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 服務年資對十二年國教為免考試、免費與非強迫及政府宣導十二年國教政策 目標充足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校規模對高中職校社區化至鄰近學校就 讀、明星高中職校可用學科或術科測驗單獨招生、國高中師資能夠負擔課程 的銜接、廢除基測課程應做調整、政府教育預算的編列充足、政府宣導十二 年國教政策目標充足、高中職校申請採計國中成績、設立教育改革專責機構 制訂推行政策、課程設計注意銜接問題及教育經費應專款專戶編列預算的意 見有顯著差異;不同擔任職務對廢除基測學生素質會降低及十二年國教能縮 短就學機會不均的意見有顯著差異;不同居住縣市對十二年國教為免考試、

免費與非強迫、高中職校社區化至鄰近學校就讀、廢除基測學生素質會降 低、國高中師資能夠負擔課程的銜接、政府教育預算的編列充足、政府宣導 十二年國教政策目標充足、十二年國教能縮短就學機會不均、全額補助公私 立學費差額、縮小城鄉學校資源有助減少教育品質差距、課程設計注意銜接 問題、教育經費應專款專戶編列預算及分階段實施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的意 見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十二年國民教育、十二年國民教育意見、國中學生、國中家長、國中教 師

(9)

A study on the opinions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promoting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Hsing-Hong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about the related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made during promoting and executing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The sample questionnaire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ose opinions were designed and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documents and records and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also referred to other researchers’ related one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single-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cheffé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alysis showed as follows:

1.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gender background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bviously on the issues of funds and resources, the admission ways to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nd the well-done

supplementary measures. Those students on different grades mak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opinions about free exam, free

community-based and non-compulsory, vocational and high schools

to neighboring schools, the abolition of the base competence test

student qualities will reduce, government education budget provision

of adequate and government adequate propaganda of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also apparent differences in the

opinions between the students living in different counties about the

ways of putting the system into practice, considering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s a whole community, the admission ways

to schools, the promotion of the teachers’ qualifications, curriculum

adjustment, funds and resources, the fairly demarcation of school

distri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sponsible institute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subsidizing to the minority students or those

in private schools. In addition, students’ families in different monthly

(10)

income range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pinions in establishing the responsible institute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2. Parents from different gender background have different, obvious opinions about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pursue the advanced studies on the second professional specialty and the well-done supplementary measures. Those parents of different ages also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funds reserved for special purpose to provide the expenditure of money on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Parents given different academic degrees have different thoughts on the matters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teachers’

qualifications, funds and resources, the admission ways to ju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establish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budget reserved for special purpose to provide the expenditure of money o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Families in different monthly income ranges still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the opinions of upgrading students’ qualities and establish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s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Parents living in different counties have clearly differences in the opinions of the ways for execut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considering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s a whole community, the admission ways to schools, curriculum adjustment and the funds reserved for special purpose to provide the expenditure of money on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3.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gender background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opinions of subsidizing to the minority students or those in

private schools.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s also have different obvious

ideas about announcing and promoting the aims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by our government. Teachers through different seniority still

have different thoughts obviously about the ways of execut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announcing and promoting the aims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by our government. Also, there are clear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schools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classes

in the opinions about considering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s a whole community, the admission ways to schools,

grading up the standard of teachers’ qualifications, curriculum

adjustment, funds and resources, propaganda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or the aims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establishing the

responsible institutes for reforming education ,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s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budget

reserved for special purpose to provide the expenditure of money on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given as different

appointments at school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matters of

(11)

promoting students’ qualities and fairly dividing school districts. In addition, those teachers living in different counti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issues of the ways for perform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considering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s a whole community, upgrading the standard of teachers’ qualifications, funds and resources, propaganda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for the goals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the fairly demarcation of school districts, subsidizing to the minority students or those in private schools, promoting students’ qualities, narrowing the school resource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 establish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s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funds reserved for special purpose to provide the expenditure of money on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well-done supplementary measures.

Keywords: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the opinions of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teachers

(12)

目 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vi

表 次

………..

viii

圖 次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各國中等教育的發展過程與現況、特色與啟示………7

第二節 十二年國民教育之相關政策………15

第三節 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之分析 ………19

第四節 我國十二年國民教育推行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樣本 ………4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6

第六節 研究實施 ………48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1

(13)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家長、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意見之差異分析…51

第二節 討論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9

第一節 結論………109

第二節 建議………113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117

貳、英文部分 ………120

附錄

………

121

附錄1 專家效度諮詢問卷………121

附錄2 專家效度建構問卷修正意見彙整………133

附錄3 國中學生正式問卷………136

附錄4 國中家長正式問卷………141

附錄5 國中教師正式問卷………147

(14)

表 次

表2-1 2008主要國家義務教育年限表……… 7

表2-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 ……… 18

表2-3 90-98年全國各級學校畢業生升學暨就業率 ………37

表3-1 抽樣國民中學學校、所在地及問卷發放回收摘要表……… 46

表3-2 專家效度人員彚整表 ……… 48

表4-1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政府應推動十二年國教為免考試、免費與非強迫的 基本教育,高中職校不入學亦不用接受懲罰的認知摘要 ………52

表4-2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高中職校發展社區化後,自己願意或將您子女送至 鄰近學校就讀的認知摘要表 ………54

表4-3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國中基測若廢除,明星高中職校 可用學科或術科的測驗來單獨招生的認知摘要表………56

表4-4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國中基測若廢除,學生素質會 降低的認知摘要表 ………59

表4-5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目前國、高中師資能夠負擔十二年國教與九年一貫 課程的銜接的認知摘要表 ……… 61

表4-6 不同背景親師對十二年國教若廢除國中基測後,在課程部分應做大幅 調整的認知摘要表 ………64

表4-7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政府目前在教育方面編列的預算是充足的認知摘要 表 ………66

表4-8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政府對於宣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目標很充足 的認知摘要表 ………68

表4-9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十二年國教能縮短公立、私立,高中、高職,都會、 非都會之間的就學機會不均的認知摘要表 ………71

表4-10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縮小城鄉與學校資源的落差有助於減少教育品質的 差距的認知摘要表 ………73

表4-11 不同背景親師對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國中基測若廢除,高中職校的申 請應採計國中各項成績表現來決定錄取的先後順序的認知摘要表 …76 表4-12 不同背景親師對設立教育改革專責機構,來制訂與推行十二年國教的 政策是必要的的認知摘要表 ………78

表4-13 不同背景親師對十二年國教在課程設計上應更注意國小、國中與高中 三個階段的銜接問題的認知摘要表 ………80

表4-14 不同背景親師對目前國、高中師資必須修習第二專長以面對十二年國 教更多元化的教學課程的認知摘要表 ………82 表4-15 不同背景親師對實施十二年國教後,應採取全額補助公私立學費差額

(15)

的認知摘要表 ………84

表4-16 不同背景親師對十二年國教之教育經費應專款專戶來編列預算的認知摘 要表 ……… 87

表4-17 不同背景親師生對是否應持續分階段實施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待時 機成熟才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教的認知摘要表 ………89

表 5-1 不同背景學生對推行十二年國教意見結論彚整表 ………109

表 5-2 不同背景家長對推行十二年國教意見結論彚整表 ………110

表 5-3 不同背景教師對推行十二年國教意見結論彚整表 ………112

(16)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 43

(17)

第一章 緖論

從國外文獻觀之,世界各國大多有將國民教育年限適度延伸的趨勢,但這些 不同國家對國民教育年限的延長,有採向上延伸至等同我國目前高三的第十二 年,也有採向下延伸至幼稚園的作法,對國人與政府來說,跟上各國的腳步,將 國民教育的年限延長,似乎是應該開始做的事情了;於是,近年來,行政院教改 會及民間教改團體,已紛紛將延伸國民基本教育年限,作為教育改革的訴求重點。

由先前民眾對九年一貫實施的質疑與不信任,如今實施多年,在未獲得全國人民 信任下的教育制度,又要面對即將到來的十二年國教的改革衝擊,人民對教育改 革的信心普遍不足,我們是否在推行某些政策前,能夠深入瞭解民意,或緩步前 進,方可做為推動改革的方向或基礎,不再重蹈覆徹,召來民怨。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自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後,迄今三十餘年來,國中生的升學 競爭一直是最被關心的教育問題之一,目前國中畢業生升學高中、高職及五專之 容量已逾百分之一百,近年來政府也一再推動多元入學、綜合高中、高中職社區 化等教改方案,但是,國中學生之升學壓力未見減緩,國民教育向上延伸乃被視 為亟需面對的問題(教育部,2003a)。

李建興(2009)在國政評論中說到在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宣布,今年將試辦高中 免試入學,針對全國107所優質公私立高中,提供2700個名額,以國中在校成績為 門檻,全校排名前5%或前10%國中生,可免參加基測,直接以國中在校成績申請 進入社區高中就讀。這個方案還需經過討論與提供適當的配套措施,不過它可為 國中畢業生提供另一個升學管道,而且可減緩部分國中生升學壓力,甚具創意,

筆者亟力支持贊同,建議在今年初辦成效檢視後,正式宣佈擴大試辦三年,以打 開國中升高中這一關鍵的升學窄門與壓力。在研究者任今年教的一個畢業班的35 位畢業生中,有十二位經由免試入學管道進入高中職就讀。對於某些學生來說,

能見到他們已有一個確定的出路,也為他們感到欣喜。不過對於身處教學現場的 研究者來說,卻看到了不願見到的事實,那就是免試入學在今年四月公布錄取名 單後,十二位不論成績好或不好但篤定進入高中職的學生,在課堂上以及日常生 活表現,皆出現了或多或少隨便應付的意見與做法,當其他同學正在與國中基測 奮鬥的同時,他們卻再也燃不起鬥志或已失去了努力的目標,輕鬆的過著國中『畢 業前』最後二個月的學校生活,在國中任教的十四年當中,研究者曾陪伴了許多 學子走過風起雲湧的教育改革階段,頭一次從學生的表現中感受到莫大的無奈與 無助。曾有早先經歷基測考上高中職的學長姐回來找國中老師時,就說到今年升 上高一的這屆學弟妹,整體素質與在校表現讓高中職教師們頭痛不已,先前經歷 過聯考與基測的變革,研究者就深覺基測提早測驗會讓學子們有太多考試後的空

(18)

窗期會虛渡而過,如今的免試入學,更是過猶不及,政府或學者專家的一片美意,

在學生眼中可能只是一塊好踩踏的墊腳石而已嗎?我深深感到疑惑。免試入學提 高了高中職入學機會,能讓學生感受到政府的美意並且提升學生素質嗎?此為研 究動機之一。

研究者在臺東縣曾先後任教於偏遠地區及市區學校,並擔任過導師及行政的 職務,與家長及學生接觸的機會也不在少數,跟家長的親職座談互動當中,當跟 家長們報告其子弟在三年後即將面臨到擴大免試升學,學校成績從七年級到九年 級都要採計,另外再加上特殊表現,此時家長的反應呈現兩極化,一種是更密切 關心孩子在校成績並且積極詢問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狀況;另一種則是無關痛癢,

不管教育政策怎麼變,以不變應萬變的家長也不在少數。針對免試入學所得到好 與不好,某些家長仍察覺不到。對臺東縣來說,原住民比例普遍比其他縣市高出 許多,從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在 2010 年 10 月的全國各縣市原住民人口統計當中,

我們可以看出臺東縣有 80,141 人,屬人口第二多的縣市,故我們可研究原住民居 多的縣市與都會區對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意見有何差異。在臺東,原住民社經背景 較漢人差、姐妹較漢人多、就學一般非原住民鄉鎮學校的百分比較高,也造成其 參與學科補習項數比漢人低。另臺東縣原漢國中生學業成績有很大差距,漢人學 生平均分數 55.53 分比原住民學生 42.76 分,高出 12.77 分(巫有鎰,2007)。行政 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在民國 95 年臺灣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中指出,原住民 居住在山地鄉及平地原鄉,不僅工作機會比較少,與漢族民眾競爭工作機會時也 比較居於劣勢。而且近四成原住民家庭入不敷出。陳順利(2001)對臺東原漢族群 的研究發現,原住民學生的父母大多教育、職業地位、家庭收入較漢人低;加上 兄弟姐妹數偏高,使家庭有限資源稀釋的更嚴重,而每個家庭的原住民學生所能 分配到的資源就非常有限,這都可能會降低原住民參與補習的機會。在臺東任教 多年的教師們,常察覺到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生在學習成就上低落,而教師們也 付出不少心力,但獲得的成效卻不見顯著,甚至感覺毫無起色。學生在剛進入國 中七年級時,通常大多學生都興致勃勃的學習每一個科目,但隨著八、九年級的 到來,學生受到外界誘因變多了,科目的難度及廣度都增加不少,再加上學習科 目並沒有太多的活潑性主題能吸引學生去專注學習,學生們漸漸的會有愈來愈多 放棄學習的現象產生,再加上臺東縣家庭背景低落的情形比其他縣市多出許多,

在在都讓學生在求學上無法得到支持力量,十二年國教的目標是要提升學生素 質,如果因為免試入學而造成如此的窘境,會真正提升學生素質嗎,又或者是十 二年國教所始料未及的結果呢,引發研究者高度的質疑,想瞭解國中學生家長,

是否高度接受這個即將到來的衝擊,並且能做適當的因應,此為動機之二。

另外,平時在與家長與教師同仁閒聊當中,會聽到他們口中對教育改革的無 奈與無力感,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然又能怎麼樣!」,似乎教育改革完全 跟他們無關,又或者完全不是他們心目中所想的樣子,他們心中必定對教改有著 極大的不安與陌生感吧,明明身處於教育現場卻對教育改革毫無參與感或改變的

(19)

能力,只能任憑制度的擺佈。而對兼任行政的教職同仁來說,他們也是對重大教 育政策毫無決策能力,只能背負著上級所交付的任務,職責所在,也不得不要求 教師同仁配合推行各項政策。說實在話,教改的最後決定權常控制在少數的專家 學者或者政府的當權者手中,雖然說制定政策會舉行公聽會,但多是做做表面功 夫,真正的制度早已做好規劃與決定,地方會議影響力並不大。政策的決定是否 被家長或老師所接受又或者民眾普遍知曉,一般事後常被垢病或批評但也已經於 事無補,這一點研究者高度抱持懷疑,想深入瞭解,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目前的論文或期刋發表,較少全面性調查與國中生有關的學生本身、學生家 長、國中教師及兼任行政教師各個向度,而研究東部縣市的相關資料亦不多見,

也是引發研究者研究的動機所在。以陳彥樺(2008)國中學生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政策意見之調查研究—以高高屏三縣市為例這篇論文來說,只探討國中學生的 看法部分;而陳羿汎(2009)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公立高中定位及入學方式之研究 中,只針對高中校長調查對高中定位與入學方式的接受度;另外在簡麗卿(2008)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實施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這篇論文當中,則針對高中教 師與家長調查對十二年國教的意見。對十二年國教這麼重大的教育改革來說,影 響的層面應該不止是從一個向度來考量,學生本身、家長、做為傳達知識的教育 工作者乃至上級行政人員,無一不是在變革中影響甚鉅的一員,實不應偏廢而論,

反而應該對有關聯性的對象,做一全面性的調查,以瞭解所有對象的影響層面,

此為研究者想研究的動機之四。

馬總統的百年元旦文告當中,就明確指出,十二年國教推行勢在必行,並將 於 103 年全面實施,而且還要採向下延伸至幼稚園一年。馬總統說,實施十二年國 教是目標,教育部推動五歲幼兒免學費政策,以及齊一公私立高中職學費方案,

都是為十二年國教做準備,但十二年國教和當年推動九年國教的環境不同,需要 更多的準備。在我國目前有限的教育經費下,未來我國的國民基本教育在向上及 向下延伸方面,究竟應採何種方式辦理?是否仍應延續目前九年國教採行義務、

免費之方式?如何符應國家經建發展的需求,及國人生涯發展之企盼,以因應廿 一世紀的國際競爭,實具亟需審慎研議的課題 (教育部,2003a)。對研究者來說,

身處教育現場,始終感覺教育制度一直在勿促多變且不成熟狀況下被推行,導致 政策常有朝令夕改的情形,今天做了成效不好,明天停止或改變做法,這樣的情 況是屢見不鮮,我們的教育政策仍要隨著某些政治因素而急速改變嗎?又或者應 該真正等待環境中的各項因子成熟後,才有正式的教育改革實施,真正的嘉惠人 民,讓臺灣跟上世界的腳步。

學生、家長與學校教師,充滿了許多對教育政策乃至十二年國民教育推行的 不認識、不確定及不安,促使研究者有了一併做調查研究的想法。相信學生、教 師乃至家長都不想再被當成白老鼠來試驗這十二年國教,然後再說有檢討改進的 空間,我們反而該記取前車之鑑,一步一步來實施。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臺東縣與臺中市兩縣市國中學生、家 長與學校教師為對象,以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推行之困境與因應措施為問題主 軸,對上述對象施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藉以瞭解對於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這項 政策,對國中學生、家長及教師的意見為何。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不同變項臺東縣與臺中市國中學生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意見差異如何。

二、瞭解不同變項臺東縣與臺中市國中家長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意見差異如何。

三、瞭解不同變項臺東縣與臺中市國中教師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意見差異如何。

貳、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不同變項臺東縣與臺中市國中學生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意見是否有顯著差 異?

二、不同變項臺東縣與臺中市國中家長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意見是否有顯著差 異?

三、不同變項臺東縣與臺中市國中教師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意見是否有顯著差 異?

四、由以上的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未來修正十二年國民教育做 法之參考。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十二年國民教育

以九年國民教育為基礎,向上延伸三年高中職的義務教育,即納入後期中等 教育階段為國民教育的一環,因此本研究對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操作型定義可以說 專指在臺灣目前中等教育(高中職校三年)的義務化及國中與高中之入學方式與課 程銜接之探究;並以本研究問卷之問題,做為研究十二年國民教育相關問題的核 心,來瞭解十二年國民教育對國中學生、家長以及學校教育的影響。

(21)

貳、十二年國民教育意見

意見是指某人針對人、事或物所具有之看法或做法,十二年國民教育意見指 的是關於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時,人民對政府在準備與推行時所遭遇的困境與因 應措施,有什麼的看法與做法。本研究的操作型定義指的是 100 學年度臺東縣與臺 中市國中學生、家長和教師對政府在準備與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時所遭遇的困境 與因應措施,有什麼的看法與做法?包括下列 17 項意見:十二年國教為免考試、

免費與非強迫、高中職校社區化至鄰近學校就讀、明星高中職校可用學科或術科測 驗單獨招生、廢除基測學生素質會降低、國高中師資能夠負擔課程的銜接、廢除基 測課程應做調整、政府教育預算的編列充足、政府宣導十二年國教政策目標充足、

十二年國教能縮短就學機會不均、縮小城鄉學校資源有助減少教育品質差距、高 中職校申請採計國中成績、設立教育改革專責機構制訂推行政策、課程設計注意 銜接問題、國高中師資修習第二專長、全額補助公私立學費差額、教育經費應專 款專戶編列預算、分階段實施十二年國教配套措施。

參、國中學生

國中學生一般是指國小畢業後,符合九年國民教育資格能夠就讀國中的兒童 或少年,屬於臺灣國民義務教育的一部份。在臺灣,6歲至15歲的兒童和少年依法 需接受9年義務教育,國民小學需在每年5月將畢業生名冊造冊完畢,以便進行分 發入學。除特殊個案可申請在家自學,或因重大傷病以致無法上學外,每個國小 畢業生都必須到國中學習3年。本研究的操作型定義指的國中學生是100學年度就讀 臺東縣與臺中市國中七至九年級的學生為我們研究的國中學生對象。

肆、國中家長

國中家長一般是指成年人家中有子女或監護子女仍在國中就讀,其身分便屬 於國中家長。本研究的操作型定義指的國中家長是100學年度就讀臺東縣與臺中市 國中七至九年級的國中學生的家中監護人或共同生活的長輩為我們研究的國中家 長對象。

伍、國中教師

國中教師一般是指任教於國中具教師資格的老師,其身分便屬於國中教師。

本研究的操作型定義指的國中教師是100學年度任教於臺東縣與臺中市國中具教師 資格的行政人員、導師、專任教師乃至於不具教師身分的校長皆是我們研究的國 中教師對象。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針對臺東縣與臺中市二縣市隨機抽樣國中學生、家長與學校教師 進行問卷調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進行量化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以文獻探討、分析為輔。量化研 究所得結果有推論之限制。同時學生、家長及教師問卷填答的正確性也會影響研 究的結果。

三、研究內容

以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推行之困境與因應措施為問題主軸,對上述對象施行 問卷調查。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受財力、人力、物力及時間之限制難以全面性進行觀察或教學研究。

二、本研究僅以臺東縣與臺中市兩縣市國中學生、家長與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

進行問卷調查,因研究對象只限於特定地區,研究結果推論有其限制,無法推論 到其他縣市,其代表性仍有所疑,故仍難免有給人以偏概全現象。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共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各國中等教育的發展過程與現況、特 色與啟示;第二部分為十二年國民教育相關政策之探討;第三部分為十二年國教 配套措施之優劣分析;第四部分為十二年國民教育推行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 究。

第一節 各國中等教育的發展過程與現況、特色與啟示

研究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教育統計中心查詢2008年報告顯示,主要高度發展國家義 務教育年限從最少9年到最高13年不等,如表2-1(UNESCO,2010)。

表2-1 2008主要國家義務教育年限表

國家名稱 義務教育年限 起始年齡 終止年齡

澳洲(Australia) 11 5 15

香港(Hong Kong) 9 6 14

日本(Japan) 10 6 15

南韓(Republic of Korea) 9 6 14

加拿大(Canada) 11 6 16

芬蘭(Finland) 10 7 16

法國(France) 11 6 16

德國(Germany) 13 6 18

冰島(Iceland) 11 6 16

挪威(Norway) 11 6 16

瑞典(Sweden) 10 7 16

瑞士(Switzerland) 9 7 15

英國(United Kingdom) 12 5 16

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2 6 17

資料來源:UNESCO(2010).

2008 education statistics

. Retrieved December 5, 2010, from 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TableViewer/tableView.aspx

各國延長義務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公民在18歲以前,能夠具有充足的就業知能 與公民基本能力。所以,德國從1964年開始就規定青少年在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之 後,如不繼續升學,則必須接受三年的職業義務教育。法國過去的義務教育年限 為10年,現在也延長至11年。荷蘭要求學生在16歲以後至少再接受一年全日制或兩 年制非全日制的教育,澳洲在2001年的目標是95﹪的學生應該完成12年的教育(楊 思偉,2008)。

綜觀當前世界先進國家國民教育之發展,呈顯七大趨勢:(一)持續延長國民 教育年限至十二年。(二)中等教育後段之國民教育以「普及化」代替「義務化」

(例如日本延長國民基本教育年限,但不要求強迫受教)。(三)追求精緻卓越的 國民教育品質,並重視「受教過程」及「適性發展」的均等。(四)受教學生繳納 基本學費取代完全免費及福利化政策。(五)私人興辦國民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六)

(24)

發展教育券措施,尊重學生受教選擇權,維持彈性學制。(七)實施另類教育

(Alternative Education)方案,照顧學習上適應困難學生(鄭崇趁,2001)。以下針 對幾個高度發展國家來分析各國中等教育的發展過程與現況、特色與啟示。

壹、美國的中等教育的發展過程與現況、特色與啟示

一、發展過程與現況

美國政治體制採地方分權制,聯邦政府只擁有憲法所明定的權限,其餘未定 之權,例如教育權,都屬各州政府的權責。因此,各州都可自行決定教育行政和 學校制度。聯邦政府也設有教育部,但並無權干預各州政府及地方之教育事務 (林 寶山,1991)。我國則採中央集權制度,故對地方教育,教育部有權利去行使決定 權。

在美國由於種族的融合或隔離,在美國教育的實際上也造成了許多相關的問 題,如:教育機會是否均等、黑人白人合校及雙語教育是否推行等。我國雖有不 同省籍的民眾共同生活,其文化的差異性與認同感卻只限於極小部分,不像美國 在不同種族間有極大的衝突與不認同感。因此,美國教育不同於臺灣教育,必須 認真的負起「美國化」的重要任務,務使所有移民到新大陸的各種族都能成為真 正的「美國人」。

美國人從一開始建國就不斷遭受打擊,也讓他們努力求生存下去,而生存之 道有賴持續不斷之更新與求變,因此在教育制度上,且強調容許不同的制度與事 實的存在。這也是我國講求公平與公正後,在保守的觀念中無法認同的差別待遇,

所以本國教育制度要在同中求異,仍有一段很漫長的路要走,也因此,在學習美 國教育制度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自己該有的定位與做法,而不是一直盲目跟隨 別人的腳步走,認為美國做得好我們也應該能夠成功,若不能自己先清楚美國與 我國之間的異同後再決定如何取捨我們真正有利的做法,最終還是惡性循環,一 改再改而已。

美國提供十二年的義務教育,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小學五年,中學由一 個三年及一個四年課程組成;第二類是小學六年,中學由兩個三年課程組成。我 國的學制是6-3-3-4,因此高中教育的三年是屬於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雖然這個學 制,乃在1922年模倣自美國,但美國其後發展成多元的學制,包括有傳統的8-4制、

6-3-3制,以及5-4-3、5-3-4、4-4-4等,而目前以5-3-4較多;美國中等教育之特色在 屬於綜合型,亦即通常包含有普通與職業兩種導向的課程(楊思偉,2000a)。林寶 山(1991)提到美國傳統高中大約有下列三種形態:1.綜合高中;2.專門型高中;

3.職業型高中。第一類型綜合型高中是培養未來通才型的公民為主要目標,課程要 兼顧升大學的學術預備和就業前的職業預備。第二類型高中以培養某些專門人才 為目標,其課程以適應學生的特別需求為原則。第三類型高中是職業性質的高中,

雖然也兼顧學術性課程,但其要求並不如第一類型高中般。這類型高中提供學生 較密集的職業選修課程,以便適應學生將來就業需求。

(25)

美國綜合高中能夠滿足學生升學與就業的需要,而私立高中的學生大概只占 全美國高中學生的10%(周祝瑛,2003a),以升學為主,較注重入學成績的比較,

加上需要面談、推薦信、初中成績單、品德與社會關懷度等考察。所以基本上美 國學生升入高中並不像我國一樣需要入學考試。由此可見,我國國內的多元入學 其實仿效美國制度,但兩國的國情不同、升學條件不一。

二、特色與啟示

美國由於地廣人少,各地地理環境與人文背景差異性非常大,所以其呈現的 教育問題更是非常複雜,不是可以用三言兩語形容的。不過,80年代以後,美國 在整體公共教育的範疇中,自幼稚園至高中教育的階段,從聯邦中央政府的角度,

卻也可以看到一項改革的主軸,那就是期望由量轉到質的改革,期望確立全國一 致的國民文化與民族認同感,希望建立主要學科的全國共通標準及適當的評量制 度,以確保高中畢業生能具共同的優秀的學力水準。美國80年代以後的改革方向,

最強調的正是從沒有固定課程標準,太強調選修課程的方向,轉而全國一致同意 應有課程的共同性與基準化(楊思偉,2000a)。

秦夢群(2001)提到美國在1990年代之教育改革,較為重大之具體措施整理如 下,茲將其簡述並做補充說明:

(一)教育鬆綁:美國允許教育部提供各州及地方學區以相當的彈性及更多的機 會運用教育部的經費以改善學校的教學及在全國性的教育目標之下創造更大的進 步。這項做法其實就有如我們推行高中職社區化及提升優質學校數,結果就是希 望學生能夠達成減少升學壓力、結合社區資源、改善學校教育、提升教育品質並 延伸學校教育服務對象至社區居民,落實終身教育的理想。

(二)追求卓越:以麻州為例,自1993 年教育改革以來,即主張全州讓四、八、

十年級之學生參加基本學力測驗,目的是使學生及學校瞭解主科學習成果,並藉 此瞭解教學品質,建立有效的教學評量,以改善教學方法。這項做法與我們推行 九年一貫課程、將聯考制度改成基本學力測驗的做法似乎有點類似,但實際上卻 往不同的方向努力,我國的做法主要是減輕學生在課業上的壓力,並讓課程活潑、

生活化,降低課程的難度,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課程內容,但美國卻要用更嚴謹的 做法來檢驗學生的素質是否達到足夠水準。

(三)公辦民營之多元教育:公辦民營學校主要目的在提供家長及學生享有其教 育選擇權,使學校之選擇多元化,也藉此激發過去品質不佳的公立學校教育。公 辦民營學校必須擔負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但在從事教育及行政管理決策上 有較高的彈性。此做法與我國推行高中職社區化,積極補助各地區公私立學校達 到優質化有異曲同工之妙,並強迫品質不良的公私立學校能夠有改善的機會,也 能夠減低因明星學校而造成的升學壓力。

(四)提昇師資素資:美國第二大教師組織「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簡稱AFT)在2000年提議以更嚴厲的兩種教師資格考試決定誰可以當 中小學老師。該會建議想當中小學老師的人,大學平均成績需保持在B以上(目前

(26)

很多州只要求達到C),有主修科目,並完成一年的教學實習,通過兩項教師資格 考試。第一個考試是在大學二年級結束後考,第二個考試則在畢業後,後者著重 教學技巧的評量。如果能提高師資培育及新老師的水準,將在未來數年大大提升 教學效果及學生學習成果,因為老師有良好的訓練,學生學習成效才會相對提高。

其做法有如我國在推行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只是目前受限於國人的接受度不 高,法令無法通過,只在試辦階段。

近年來美國在國際教育競賽評比落後,也意識到本身在教育中潛在的危機,

於是就啟動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其中不乏許多有益的啟示,如:基礎教育改革 的核心目標已著重在提升教育品質、课程改革是基礎教育的核心、基礎教育改革 的以國家的價值觀為導向及强调社區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陳國彥、黃文三 (2011)談到美國在 1983 年發表「危機中的國家」後,提出了最重要的教育法案「目 標 2000 年教育法」,該項法案內容主要如下:(一)確立國家教育目標;(二)成立國 家教育目標小組;(三)成立國家教育標準暨改革委員會;(四)成立國家技能標準委 員會;(五)補助州及地方教育改革;(六)免除教育法令規定的權力;(七)加強教育研 究;(八)維護校園安全;(九)發展教育科技;(十)成立父母協助中心;(十一)推行少 數族裔公民教育;(十二)推展國際教育,有多項政策都值得我國效法,目前也能看 到政府的努力。臺灣地區由於民主思潮的席捲下,教育改革雖然如火如荼地展開,

卻一直尋求公平而忽略了品質之重要性。未來的教育改革,必須在均等與卓越尋 求最佳的平衡點。秦夢群(2001)談到美國近年來的教育改革,對我國可有以下三 點啟示:(一)學生基本學力的要求;(二)多元教育的實踐;(三)師資水準 與資格的要求。

由上述三點啟示,我們可以學習真正落實基本學力測驗之精神,並以標準測 驗之型式呈現,與全國之標準加以比較。並且針對需要改進之學校做專款補助,

別讓基本學力測驗之使用只是成為升學主義底下的另一種工具,名為基本學力測 驗,但卻失去根本之意義。此外,對於低成就學生的學校,政府也應採取補救措 施。再來就是改變傳統公辦學校的一成不變,重視家長的教育選擇權,除了公辦 與私辦之外,也大量採用公辦民營的模式;如此一來,學生所能選擇的教育類型 大為增加,社會的資源也較能集中運用。另外對師資執教資格的要求,採用較嚴 格標準的考試或評鑑方式。想當中小學老師的人,大學平均成績需保持在某個較 高標準以上,有修完主科,並完成一年的教學實習,通過該有的教師資格考試。

第一個考試可在大學二年級結束後考,第二個考試則在畢業後考,後者著重教學 技巧的評量。目前許多先進國家都對師資要求制定較嚴格的審查標準來評選。

貳、日本的中等教育的發展過程與現況、特色與啟示

一、發展過程與現況

日本教育的發展背景,就地理環境、經貿關係與歷史文化脈絡而言,日本與

(27)

臺灣之間有極多相似之處。在唐朝,日本接受漢化,將中國儒家思想與漢字納入 其語言文化的系統中;在日據時代,臺灣社會與學校教育內化許多日本的社會文 化與教育思維;到了戰後,兩國的教育改革皆以美國教育制度為主要依據,奠定 今日的6-3-3學制;至於現在,兩國的課程決策皆採由上而下中央集權的方式進行,

透過研究發展,普及(research, development, disseminate)的模式來發展課程;就地 理位置而言,兩國皆處於東亞的島國,雖有各自的島國文化特色,但因交通的便 利,縮短兩國經貿與文化的距離;在全球化、資訊化的網路社會下,雙方經貿文 化更日趨緊密,教育政策與制度也彼此相互對照、比較與學習(林明煌,2009)。

目前後期中等教育制度,基本上仍是單軌制,不過在此階段,仍有實施分流 的必要,分為高中、高職、綜合高中、完全中學、實用技能班。因應高等教育之 內容增加擴充,日後學制也將整合會單軌制,因此高中職納入十二年一貫課程就 應運而生。十二年一貫之整體思考並修訂,其理由強調「高中職已成為多數青少 年的國民教育」之故,且日本在1972年左右,後期中等教育之入學率正式超過90%。

二、特色與啟示

日本的高中職升學,在中學校畢業後,學生可以進入的學校:(1)3年制高等學 校(高級中學);(2)5年制高等專門學校;(3)修業年限不一的專修學校、定時制學校、

函授制學校……等。由於高中3年課程並不是強制性的免費教育,大多數的學生中 學校畢業後,若想繼續升讀高中,便必須經過入學考試競爭才能就讀理想的高中,

或是報讀5年制的高等專間學校等等(黃文三、桂田愛,2011)。故日本為了維持大 多數高中的學生入學品質,仍維持入學考試制度篩選優秀學生進入高中。

課程部分,楊思偉(2005)陳述日本規劃十二年一貫課程之經驗如下:

(一)常設教育審議機構負責

日本在推動新課程改革時,乃由教育課程審議會(下稱教課審)總負其責。

日本教課審委員是任期制,由文部大臣聘任各界有識之士組成,除進行分組研議 外,並以辦理公聽會方式,聽取各界意見。有關課程改革至少會歷經五、六年的 時間,因此從理念的建構、課程架構的確定、新課程標準公布、修訂相關的法規、

修訂新的評量方法,以及教科書的審定通過,都有充裕的時間,以便完成相關事 項之準備。

(二)規劃時間充足

以日本有關課程標準的修訂,在2000年以前,皆由教課審負責研議的任務。此 次新課程修訂的起點,先有中央教育審議會於1996年7月發表「展望我國21世紀教 育給予學童『生活能力』與『寬裕』」第一次報告,隔月,文部大臣依該報告,

向教課審提出審議有關改善課程基準之要求。而當教課審接受文部大臣之請求後 就開始研議,然後於1997年11月發表「有關改善教育課程基準之基本方向」中間報 告書,先提出一些基本的改革想法,並繼續廣泛聽取各界的意見。接著於1998年6 月發表審議的初步結論,做一試探球,再於同年7月正式提出「有關幼稚園、小學、

初中、高中、盲聾及養護學校課程基準改善事項」之審議總報告,於是確定新課

(28)

程改革的整體架構與重要內容。文部省在接受該項報告書後,依作業流程就在部 內進行課程標準的修訂及撰寫作業。文部省組織架構中,設有「初等中等教育局」,

其下與課程修訂有關的是「教育課程課」(以前稱教育課程企劃室),負責課程 修訂作業;另有與教科書審訂有關的「教科書課」,負責教科書審定事宜。教課 審的報告書,是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一起研議的,所以是K-12的一貫課程 標準,它是以報告書方式呈現,但公布後,坊間會出由專家學者所撰寫的解說版 本,所以學校現場人員及各界人士都能充份瞭解其主旨及內涵。

(三)科目具一貫體系

以日本的經驗,日本至少在這一、二十年來,並沒有課程不一貫的問題,也 沒有學科領域嚴重分化的問題。日本課程亦分兩種層級,即教科(我國之學科)

與科目。另外其他課程的發展也呈現相當的穩定性,不會隨便變動,因此也造就 課程架構的穩定性。另外,高中課程部分,日本因為將高中稱為「高等學校」,

所以雖然有普通高中及職業高中的區隔,在學校名稱方面也有區隔,但課程綱要 方面卻一直只有一種,其處理方式是訂定基本的「共同普通課程」,接著在選修 方面,再分化各種課程,讓各種不同課程類型的學生修讀,這是可行的方式,可 以作為我國之參考。

參、德國的中等教育的發展過程與現況、特色與啟示

一、發展過程與現況

德國是最早建立國民教育制度的國家,其目的在於發展國家主義與培養良好 國民,藉以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18世紀的德國先將初等教育的管理權由教會轉 移到國家,到了19世紀就確立初等教育作為國民教育(楊思偉,2008)。多數到過 德國旅行的人都會對德國人精確、守時、嚴謹、守法與敬業的民族特性印象深刻。

德國是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國家,而優越的日耳曼血緣與文化一向是德意志民族 精神的根本(陳惠邦,2001)。

由陳惠邦(2001)論述的德國教育中,我們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向度來談論德國 教育發展背景:

(一)民族性:德國因著民族性的關係,連帶著從18世紀以來就以實事求是的態 度進行著教育這件極其重要的事,並牽動著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而反過來也 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引導著教育的發展方向。

(二)政黨政治:德國是厲行政黨政治的民主國家。各政黨的教育政策有所不同,

以政壇上的兩大黨來說,基督教民主黨(CDU)以保守著稱,其教育政策多強調 傳統特色與菁英色彩,並重視謹慎周全的規劃,因此「三分學流」的堅持與文法 高中高級部的發展為其主張。目前執政的社會民主黨(SPD)以自由、平等、社會 融合與革新為口號,因此諸如六年制小學、職業基礎教育年、改革大學(綜合大 學)、綜合中學、實驗學校等都是當今所大力推動的政策。

(29)

(三)經濟因素:經濟發展對德國社會及教育的影響相當直接。統一所帶來的經 濟發展遲緩與全面財政緊縮,使德國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都受到負面影響。社會 問題中,人口老化、外勞與移民、失業等不佰是廣為關注的焦點,而且也影響著 德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例如人口老化與失業造就德國職業教育及職業繼續教育蓬 勃發展的基礎,而外勞與移民也迫使德國學校教育在課程與教學等方面,必須特 別注意到文化差異與民族融合的議題。

由此可知,德國因著民族優越性的關係,連帶著從18世紀以來就以實事求是 的態度進行著教育這件極其重要的事,並實實在在的牽動著社會、政治、經濟發 展,反過來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甚巨。

德國學校制度分化甚早,大約自第五年級(中等教育的開始)起,學生就必 須選擇進入二元職業教育與訓練、主幹中學、實科中學或文法中學,以建立個人 未來生涯路徑。總括來說,就是在學術性教育與職教育之間選擇其一。中等教育 制度反映了德國教育中傳統與現代交錯、理想與現實互容的一面。中等教育改革 可以說是60年代以來德國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角。也因為這樣的背景,使德國中等 教育階段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都成了德國教育制度中最複雜與分歧的一部分

(陳惠邦,2001)。德國人以自我要求高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著教育這件極其 重要的事,故對職業類科的教育極其重視。

多元的學校類型是德國中等教育的特色,不同的學校類型各有其特有的教育 目標以及教育進路;加上德國的學制設計,在進入前期中等教育階段,便已經區 分成不同的學校類型(張炳煌,2011)。德國在1959年的<總綱計畫>確立「一本三 枝」的中小學架構,其中「一本」指基礎學校與定向階段,「三枝」就是在中等 教育上,建議設置三類中學,即主幹中學、實科中學和文科中學,從而培養不同 層次的人才。1970年德國教育審議會在<教育制度的結構計畫>中提及中等教育階 段按學生的身心發展程度,將中等教育分成水平的兩個階段,前6年稱為「中等教 育第一階段」;後2到3年稱為「中等教育第二階段」。通常,成績最優秀的選讀 文科中學,成績不佳者則多會選擇就讀主幹中學(陳惠邦,2001)。

二、特色與啟示

陳惠邦(2001)談到德國教育發展的特色有如下幾點:(一)謹慎保守中緩步 前進;(二)政黨政治與教育發展;(三)教育制度中的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四)法令完整詳細、執行貫徹;(五)重視教育研究與批判反省精神;(六)

學術定向、追求卓越、個性發展與課程改革;(七)終生教育與繼續教育。茲分 述之並與我國教育政策做一比較。

德國的教育政策往往在各方意見與利益團體的妥協下,緩步規劃、修正與調 整。相較之下,我國教育政策剛好反其道而行,除了顧及各方意見與利益外,規 劃、修正與調整的速度都非常的快,反而讓人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在政黨的影響 上德國教育政策與政黨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政黨的教育政策本來就很容易因為民 意之趨向而見風轉舵。對照我們目前教育制度,也是同樣受到政黨及民意的操緃,

(30)

對於教育改革的專業性,似乎都比不上家長的聲音,如何真正取得平衡,是我們 必須要去考慮並且重視的地方。另外德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一方面致力於各邦(各 地)教育事業的統一,另一方面也允許並鼓勵創新的教育試驗,對於傳統的教育 制度素不輕易揚棄,都會保留因地制宜的各種多元模式。在民意高漲的時代,臺 灣目前並不適合施行因地制宜的教育制度,倒是關於推行高中職社區化,將各地 區的高中職之素質水準提升到一定且儘可能相同的狀態,是可以消弭各地教育水 準之落差的一個好方法。教育改革的落實德國通常都以完整而詳細的法令規定為 代表。為了符合民主程序與社會國家精神,所以法令規範通常必須經過繁複而冗 長的官僚程序,其缺點是缺乏彈性。相較之下,臺灣的政治及教育制度的法令,

通常是符合民意之後就很容易在正當程序下通過決議的,好處是節省了不少不必 要的官僚程序,但也不免也會在無法顧及各層面意見或與某些地方有所衝突的情 形下通過,有失考慮周全的疑慮。德國教育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教育理論與教育 實踐不斷交互辯證的過程。在改革行動中,教育學者仍然維持觀察、反省與理性 批判,同時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與勢力不斷在衝突中透過對話的機制而獲得妥 協與折衷,最後才由教育行政部門透過政策、法規制度的頒發予以確立。接著可 能又有新的改革教育論點與思潮形成,並引導下一波的教育改革,這是德國教育 改革中通常遵循的路線。相較之下,我國教育制度也是在改革中不斷前進,只是 每每在形成新的教育制度或論點,常常決定權都操控在政黨或廣大民眾手中,有 些專家學者的主張往往被漠視或受部分民意所影響,仍舊無法動搖政府或強大的 民意基礎所決定的一切,其結果反過來不斷的衍生出更多的紛爭。

德國初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中素以延長「基本教育」時間為首要特徵,並且加 入部分艱深的內容,其次強調「以鼓勵代替淘汰」-也就是教學評量概念與實施 方式的變革,廢除低年級分數評量為其具體措施。而中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也以較 長的共同學習時間及改革評量與輔導為特徵。在學術專業化及追求卓越的方向,

我國似乎往反方向發展,在課程改革上我國朝向多元化發展,但課程內容卻不斷 精簡化,為了反映民意,減少學生在課業上的壓力,一味的朝向把課程內容縮減,

以為這樣子便是減低學生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方式,無怪乎現 在有大學指考十三分便能夠考上的怪現象發生。我國若不能在教育升級制度上做 好嚴格把關,將使我國的國民素質有愈來愈低落的情形,整體國力發展必定處於 倒退的困境。在德國教育事業中繼續教育的體系為第四領域,並與國民基礎教育、

學術教育、職業教育等領域四分而立。繼續教育延伸了屬於學校教育的其他三大 領域,擴充並加深教育對個人及社會的意義與功能。不過德國的繼續教育與學校 教育之間有著明顯不同的特色,那就是重視國家監督與市場導向之間的協調。我 國目前也在朝向這方面發展,除了一般學校往上延長補校就讀的年限外,社區大 學也紛紛在各地成立,並開設多元化為進入社會而學習的職業訓練班,為爭取就 業機會的民眾提供了另一個出路,也是重視民眾在進入社會之所需。

陳惠邦(2001)探討德國教育對我國教育之啟示整理有如下四點:(一)教育

(31)

制度本身的變革並不是解決教育問題的關鍵,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如何落實。(二)

教育改革即社會改革,社會改革需要教育改革。(三)教育改革是經過系統化思 考且甚於充分準備之下的變革措施,而不是治療教育沉痾的特效藥。(四)教育 改革都有其堅實的教育基礎,其成效也取決於能否獨立自主地從教育學本身出發 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事實上,臺灣與德國面臨的教育問題與挑戰有相近之處,

只是因為彼此背景不同才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上述各國,與我國在教育發展方向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或可參考改進的 地方,只是研究者始終感覺到,各國始終在地域、國情、人民素質及其他社會結 構等方面有極大的差異,我國無法也不應該完全把各國的做法直接拿過來適用於 國內許多的政策發展,但長期以來,我國的做法都有類似的情形,政府應該更有 反省的能力,別再用同樣的理念,延續推行九年一貫的做法,再套用到十二年國 民教育的模式裏,然後又走一步算一步,最後大家又一起陷入另一個牢籠。

第二節 十二年國民教育之相關政策

我國自民國72年開始規畫十二年國教的相關課程,持續至今,皆不斷在各項 配套措施上往十二年國教全面實施的最終目標來前進,以下就針對歷年來在推行 十二年國教的相關措施上做一些說明。

壹、十二年國民教育的緣起與沿革

一、緣起

我國自民國34年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復於民國57年起實施九年國民義務 教育以來,對國民素質之提高、國民經濟能力與競爭力之加強等,均產生了莫大 的助益。惟實施30餘年來,隨著國民所得逐漸提高,國民升學後期中等教育的意 願漸趨強烈,國中學生升學壓力沉重,國中教學受升學考試之導引而產生偏差等 問題日益嚴重。另一方面,國民中學的入學比率,在民國70年以後,已經維持在 同年齡層99%;而高中職及五專的入學率,至民國92年時更已提高至93.61%,與美 日等國不相上下,可說已達普及化的程度(楊思偉等人,2003)。

我國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迄今已 39 年,實施當時,全世界施行義務教育超過九 年者不到 10 個國家,我國名列前茅;但現在與先進國家相比,九年義務教育之年 數已屬後段班。同時,審視國民教育現況,仍存在城鄉差距、良莠不齊、資源不 均、升學壓力過重等問題,還有少子女化帶來的學生數下降的隱憂,尤其是近半 數高中職校是私立,學費高出公立 4 倍以上,且就讀私校的學生多數來自中下階 層的家庭。為了全面解決現階段教育困境,並加強國家人力素質的提升,確有延 長國民基本教育的需要(教育部,200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0年【達喀爾行動綱領】(The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揭櫫:「教育是一項基本人權,也是參與21世紀迅速全球化的社會與經濟

(32)

必不可少的手段。」過去卓越的菁英教育觀已向平等的全民教育觀讓位;而教育 發展軌跡也由「基礎教育全民化」轉為「中等教育全民化」走向。在全球化環境 的國家競爭中,教育又成為改變國家體質的重要機制,而國民基本教育更進一步 承擔提升公民與社會素質的基礎與關鍵角色(教育部,2006)。

周祝瑛(2009)提到2006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排名前26名之半數國家皆實施10年以上非義務、低學費之國民教育。為迎頭 趕上國際教育潮流、提升國民素質、增進國家競爭力、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縮小 教育落差、紓緩升學壓力,我國確有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迫切需求。

吳清山、高家斌(2005)在十二年國民教育回顧與展望中對十二年國教的背 景分析有二:(一)發展背景:1.提昇國民素質與國家競爭力;2.符應世界教育趨 勢;3.促進教育機會均等;4.紓解學生升學壓力;5.增進學生適性發展。 (二)環 境現況:1.教育改革初步共識;2.學校類型與學生就讀比例;3.學生數增減與就學 機會率;4.學區劃分與入學方式。

整體而言,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已是全球先進國家現在以及未來的趨勢,我 國行之多年的九年國教,實有必要參考其他先進國家之做法來修正,以求提升國 家人民整體素質、減少教育資源落差、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增進學生多元發展、

降低學生升學壓力、減少學生就學負擔等問題之解決。

二、沿革

有關延長國民教育年限,長期以來即為政府及各界關心的議題。自 72 年迄今 歷經 10 任教育部長,皆有所建樹。茲將幾項重要沿革摘述整理如下(教育部,

2010b):

(一)民國 72 年規劃「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計畫。開辦延教班。並 於 75 年調整延教班,為自願不升學國中畢業生開辦年段式課程;而後再於 78 年規 劃「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第三階段計畫。延教班納入學制,改稱實用 技能班,研議延長國民教育為十二年,其規劃原則為:(1)自願入學(2)有選擇 性(3)免學費。79 年規劃國中畢業生自願升學方案。部分地區部分學生試辦國中 畢業生自願升學方案。

(二)民國 83 學年部分地區開始試辦完全中學。85 學年開始試辦綜合高中。86 年擴大第十年技藝教育,高職自 89 學年起採免試登記入學,並規劃高職免試多元 入學方案、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高中、五專、高職自 90 學年起採多元入學方 式。

(三)民國 88 年教育基本法公布施行,繼續辦理高中職評鑑,規劃高中職社區化 方案,規劃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規劃三年內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教。並組成「延 長國民基本教育年限政策諮詢小組」、「延長國民基本教育年限規劃委員會」、

「工作小組」及「研究小組」,積極規劃研擬推動十二年國教。

(四)民國 90 年積極推動高中職社區化,訂定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以充實公 私立高中職教學設備、鼓勵優秀國中生就近升學及高中職課程教學區域合作。全

(33)

面實施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及高級職業學校多元入學方案,以申請入學、甄選 入學及登記分發入學方式,配合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及國中在校表現,全 面取代聯考,並整合成「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

(五)民國 92 年正式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方案。委託進行「實施十二年國民教育理 論基礎比較研究」、「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辦理模式之研究」、「十二年國民教 育之教學資源及課程研究」、「十二年國民教育經費需求推估」。全國教育發展 會議達成「階段性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之結論與共識。93 年籌組「推動十二年 國民教育工作圈」。積極進行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規劃工作。

(六)民國 94 年籌組專案小組研擬十二年國教前置配套措施事項,規劃決策機制,

研擬實施方案,並徵詢家長團體及教師團體之意見,形成共識,俾階段性推動。

95 年成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劃工作小組及專案辦公室。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規劃方案。推動優質高中輔助、優質高職-產學攜手計畫。推動大學繁星計 畫。完成十二年一貫課程參考指引。繼續推動高中職社區化中程計畫。國立高中 職校老舊危險校舍改建及教育資源不足新興工程計畫。行政院核定大溫暖社會福 利計畫中之經濟弱勢高中職學生學費補助計畫,作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 重要前置措施,始正式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行政院蘇院長責成林萬億政務 委員組成跨部會政策協調專案小組,進行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配套措施 之規劃。

(七)96 年 2 月 27 日行政院蘇院長宣布 2007 年開始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97 年 12 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計畫」名稱修正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 畫」,持續推動、修正及研擬各方案。

貳、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法源依據與政策目標

一、法源依據

教育部(2007)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中談到十二年國教的法源依據 有二:(一)依國民教育法第2條「凡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六歲 至十五歲國民之強迫入學,另以法律定之」(強迫入學條例)。我國現已實施六 歲至十五歲之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是強迫入學、免學費、義務的教育,接受教育 是國民的權利,也是義務。(二)另依教育基本法第11條「國民基本教育應視社 會發展需要延長其年限;其實施另以法律定之。」目前推動延長的國民基本教育

(十五歲至十八歲)指的是非強迫入學(非義務)、但是普及入學、低學費的教 育,接受教育是國民的權利。

二、政策目標

教育部(2007)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政策目標則有如下四點:(一)

提升國民素質,增進國家競爭力;(二)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三)紓緩升學壓力,引導學生適性發展;(四)平衡城鄉差距,降低教育落差。

數據

圖    次
表 3-2  專家效度人員彚整表  姓名  服務單位與職務  何俊青  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李思宏  臺東縣立東海國民中學教務主任  梁忠銘  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曹仲宇  臺東縣立東海國民中學導師  黃立源  臺東縣立東海國民中學資料組長  陳瑞雍  臺東縣立東海國民中學校長  羅富友  臺東縣立東海國民中學導師  鄭燿男  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由研究者自行整理   肆、調查過程          本研究係以臺東縣與臺中市公立國中學校學生、家長及學校教師為調查對 象。按臺東縣與臺中市各縣市
表 5-1  不同背景學生對推行十二年國教意見結論彚整表(續)  背景變項  顯著情形  對十二年國教意見之影響層面  九年級>七年級  廢除基測學生素質會降低  年級  七年級>八年級  政府教育預算的編列充足及政府宣導十二年國 教政策目標充足  全家每個 月的收入  6 萬元以上>未達 2 萬元  設立教育改革專責機構制訂推行政策  居住縣市  臺中市>臺東縣  十二年國教為免考試、免費與非強迫、高中職校社區化至鄰近學校就讀、明星高中職校可用學科或術科測驗單獨招生、國高中師資能夠負擔課程的銜接、廢除基測
表 5-2  不同背景家長對推行十二年國教意見結論彚整表(續)  背景變項  顯著情形  對十二年國教意見之影響層面  年齡  41~50 歲、51~60 歲>60 歲以上  教育經費應專款專戶編列預算  6 萬元以上>2~4 萬元  廢除基測學生素質會降低  全家每個 月的收入  2~4 萬元、4~6 萬 元、6 萬元以上> 無收入  課程設計注意銜接問題  國中>大學或專 科  國高中師資能夠負擔課程的銜接及政府教育預算的編列充足  高中職>大學或 專科  高中職校申請採計國中成績  大學或專科>國 中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students have mastered the skills of performing addition, subtraction and mixed operations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s with different

The articles in this issue of the NET Scheme News will tell you how our English teachers continue to explore different innovative ways to enrich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According to th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if the observed region has size L, an estimate of an individual Fourier mode with wavevector q will be a weighted average of

There are existing learning resources that cater for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styles and interests. Teachers can easily create differentiated learning resources/tasks for CLD an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