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林園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林園區為例"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根明 博士. 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關係 之研究-以高雄市林園區為例. 研究生:蕭俊龍 撰. 中華民國. 105. 年. 1. 月. 7. 日.

(2)

(3) 謝 詞 兩年半的進修將畫上圓滿的句點。記得兩年前重拾學子身份時, 心中充滿緊張與不安,深怕自己無法堅持到最後,但因為有了大家, 所有的難關也都一一渡過。回顧這段時間,心中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首先誠摯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吳根明博士。在教授悉心的指導下, 釐清許多觀念,依循正確研究方式解決研究問題,並給予學生很多鼓 勵,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逐步克服困難。能夠成為您的學生,深感三 生有幸。在此亦感謝口試委員吳宗立教授、羅瑞玉教授,於百忙中費 心詳閱論文並給予寶貴的意見,讓這篇論文內容與結構更加嚴謹。林 園區的老人家們,感謝您們的熱情參與,沒有您們,就沒有研究結果 的出現。 今日能順利完成學業,謝謝研究所的同學—金土、文傑兩位大 哥、心榆、承霖、曼君、淑萍、珊亦、昌霖、沛然、佳諦、乃勻、媛 媛。與你們一起學習是非常幸福的事。 感謝宗明、郁琇,同事多年、一起進修更是快樂。 最後,感謝親愛的老婆也是同學—玲岑,謝謝你在這段進修期間 對我的一切包容。 總之,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謹將此論文獻給所有幫助我、鼓勵 我、包容我的師長、同事、摯友及家人。 蕭俊龍 謹誌 2015.元月. i.

(4) ii.

(5) 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關係之 研究-以高雄市林園區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的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 間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彼此間的關係。為達到研究目的,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 究,以高雄市林園區的高齡者為研究對象,採分層抽樣方式進行,有效樣本共計 349份,根據問卷填答結果,以平均數、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齡者生活品質程度高,其中以「心理狀況」層面最高。 二、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感受佳,其中以「健康性」範疇最佳。 三、主要經濟來源越自主,生活品質程度就越高。 四、主要經濟來源越自主,居住環境滿意度感受就越佳。 五、高齡者生活品質程度愈高,居住環境滿意度感受也愈佳。 六、高齡者的生活品質能有效解釋居住環境滿意度,其中以心理狀況對居住環境 滿意度的預測最明顯。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作為高齡者、政府機關及未來研究之 參考。. 關鍵字:高齡者、生活品質、居住環境滿意度 iii.

(6) iv.

(7)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of Elder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 A Case Study of Linyuan District in Kaohsiung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elder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method. The studied objects were the elder of Linyuan District in Kaohsiung City. Stratified judgmental sampling was adopted. The effective samples are 338 in tota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gained by handling data and analyzing method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variance of analysis,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Conclusions and drawn as follows 1.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s is above average. Among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is the highest. 2. The satisfaction 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the elders is above average. Among the life satisfaction, Health is the highest.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elders’ quality of life depending on the independent income source and self-perceived health.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elders’ satisfaction 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pending on the independent income source and self-perceived health. 5.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6. Quality of life could explain effectively about satisfaction 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Psychological Status which display the greatest prediction influence. In the end, the author provided relevant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for elders, governmental agency, and future researchers to make a reference. Keywords: elder, qual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v.

(8) vi.

(9) 目 次 謝 詞.............................................. i 摘 要.............................................. iii ABSTRACT ........................................ v 目 次............................................... vii. 表 次.............................................. 圖 次.............................................. 第一章 緒論........................................ ix xiii.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高齡者之理論基礎.................. ........ 11. 第二節. 生活品質之理論基礎......................... 21. 第三節. 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理論基礎...... ...... ...... 27. 第四節. 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1. 第五節. 研究程序................................... 69.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2. vii.

(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現況分析...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 之差異分析......................... ..... 75 75 83. 第三節. 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100. 第四節. 高齡者生活品質對居住環境滿意度之預測情形... 10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19. 第二節. 結論....................................... 123. 第三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9. 一、中文部分.................................... .... 129. 二、英文部分.................................... .... 133. 附 錄.................................. ........... 附錄一. 135. 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問卷使用 同意書.................................... 135.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136. 附錄三. 專家意見整理................................ 143. 附錄四. 預試問卷.................................... 147.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52. viii.

(11) 表 次 表2-1 國內外有關「高齡」的定義……………………………… 14 表2-2 生理學老化理論…………………………………………… 15 表2-3 生活品質的定義…………………………………………… 22 表2-4 社會參與之研究層面分析………………………………… 25 表2-5 國內外學者對 「環境」的定義……………………………… 28 表2-6 國內外學者對「居住環境」的定義……………………… 30 表2-7 國內外學者對 「滿意度」的定義…………………………… 31 表2-8 國內外學者對「居住環境滿意度」的定義……………… 33 表2-9 居住環境滿意度之層面…………………………………… 34 表2-10居住環境滿意度之衡量項目……………………………… 35 表2-11 國內高齡者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37. 表2-12 高齡者生活品質不同背景變項相關研究之彙整表……. 46. 表2-13 國內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彙整表………………. 47. 表 3-1. 林園區各里應發放之問卷數統計表…………………. 57. 表 3-2. 正式問卷寄發數量及回收情形一覽表………………. 58. 表 3-3.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59. 表 3-4. 協助審閱問卷專家名單 ………………………………. 63. 表 3-5「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 要表………………………………………………………. 65. 表 3-6「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 要表………………………………………………………. 67. 表 3-7「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 要表……………………………………………………. 68. 表4-1. 高齡者生活品質現況分析之摘要表……………………. 76. 表4-2. 高齡者生活品質量表之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77. 表4-3. 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現況分析之摘要表……………. 79. ix.

(12) 表4-4. 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量表之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 要表………………………………………………………. 表4-5. 影響高雄市林園區高齡者生活品質的主要因素之次數 統計表……………………………………………………. 表4-6. 81. 影響高雄市林園區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的主要因素 之次數統計表……………………………………………. 表4-7. 80. 82. 不同性別的高雄市林園區高齡者在生活品質之 t 考 驗摘要表………………………………………………. 84. 表4-8. 不同年齡狀況高齡者生活品質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9. 不同婚姻狀況高齡者生活品質之t考驗摘要表………. 86. 表4-10 不同居住狀況高齡者生活品質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11 不同主要經濟狀況高齡者生活品質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88. 表4-12 不同教育程度高齡者生活品質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13 不同性別的高雄市林園區高齡者在居住環境滿意度之 t 考驗摘要表……………………………………………. 92. 表4-14 不同年齡狀況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摘要表……………………………………………… 表4-15 不同婚姻狀況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之t考驗摘要表. 93 94. 表4-16 不同居住狀況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95. 表4-17 不同主要經濟狀況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之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96. 表4-18 不同教育程度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98. 表4-19 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100. 表4-20 高齡者生活品質各層面預測居住環境滿意度整體之多 x.

(13) 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21 高齡者生活品質各層面預測「健康性」範疇之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22 高齡者生活品質各層面預測「安全性」範疇之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104. 表4-23 高齡者生活品質各層面預測「便利性」範疇之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105. 表4-24 高齡者生活品質各層面預測「舒適性」範疇之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106. 表4-25 高齡者社會支持與居住環境滿意度現況綜合彙整表…. 107. 表4-26 不同背景變項高齡者生活品質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110. 表4-27 不同背景變項高齡者生活滿意度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113. 表4-28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116. xi.

(14) xii.

(15) 圖 次 圖2-1. 居住環境滿意度的概念發展……………………………. 32. 60圖2-1. 圖3-1. 研究架構圖………………………………………………. 54. 60圖2-1. 圖3-2. 研究流程圖………………………………………………. 69. xiii.

(16)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相關性。本章共分五 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待答問題,第四節為名 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人口老化是全球面對的一大挑戰,也是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重要人口問 題。台灣近數十年來出生率及死亡率均大幅下降,高齡化社會成為台灣人口結 構的趨勢,1993年底,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突破7%,正式邁入聯合國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定義的「老年國家」(吳淑 瓊、陳正芬,2000) 。就老年人口之上升趨勢觀之,經建會推估至2030年時,台 灣老年人口會佔總人口比率的24.4%,即表示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老人(行 政院經建會,2012)。由上可知,我國正面臨高比率老年人口時代的來臨,老人 的相關議題將成為全民關注的重要問題。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將健康定義為「身 體(physical)、心理(mental)及社會的安適狀態(social well-being),而不只是沒有 疾病」。另外,有關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的議題在健康照護和研究上逐漸突 顯出其重要性,Campbell、Converse &Rodgers於1976年開始對生活品質進行測 量(吳佳珍、林秋菊,1997)。進入高齡化社會後,社會大眾關心的不只是要活得 久,更希望能有好的生活品質伴隨生命(劉雪娥,2001);有些學者甚至認為生活 品質比延長生命更為重要(雷玉華,2000;Testa & Simonson, 1996)。 由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搜尋以「生活品質」為題目或關鍵字的論文到2015 年 9月止總共有1566篇,可見生活品質的議題愈來愈受到大家的重視。但研究內容. 1.

(17) 多屬於工作生活品質或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針對一般廣泛性的整體生活各方 面滿意度之研究較為欠缺。搜尋以「高齡」為題目或關鍵字的論文到2015 年9 月止總共有1516篇,搜尋以「高齡」 「生活品質」為題目或關鍵字的論文到2015 年9月止總共有32篇,因此,引發研究者的動機,希望藉由測量工具,來探討高 齡社會發展中,居住社區的高齡者的生活品質現況為何?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 高齡者,其生活品質是否有所差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由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搜尋以「居住環境滿意度」為題目或關鍵字的論文 中,以當地居民為研究對象,遷移關係為主題、並沒有以當地高齡者為研究對 象,因此,引發研究者的動機,希望藉由測量工具,來探討高齡社會發展中, 居住社區的高齡者的居住環境滿意度現況為何?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 其環境滿意度是否有所差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高雄市林園區地勢平坦,適宜農耕,同時擁有中芸、汕尾兩大漁港,漁獲 量豐富,養殖漁業亦發達。1973年起政府在此興建石油 化學工業區(十大建設 項目之一) ,使本區由「魚米之鄉」轉 變為台灣石化工業的重鎮。2015年8月高 雄市總人口數2778276人,年滿65歲以上總人口數為341072人,佔12%。高雄市 林園區,現有24個里,547鄰,總人口數70399人,其中男性35702人,女性34636 人,年滿65歲以上總人口數為7678人,佔11%。(高雄市林園區戶政事務所, 2015)。高雄市林園區老人比例佔11%。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回顧過去有關生活品質與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研究鮮少著重高齡者生活品質 及環境滿意度關係兩者關係之研究,引發研究者感到好奇,研究者長期在林園 區工作,對於高齡者居住環境位於工業區附近,是否生活品質會有所改變,進 行相關研究。故本研究以高雄市林園區為研究對象。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綜合上述,本研究擬以對高雄市高齡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瞭解瞭解高齡 者在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的狀況,並探討不同背景高齡者在生活品質及 居住環境滿意度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高齡者、政府機 關之參考。 2.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高齡者生活品質之現況。 二、瞭解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現況。 三、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高齡者生活品質之差異情形。 四、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相關情形。 六、探討高齡者生活品質對居住環境滿意度之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給相關單位做為參考之用。. 3.

(19) 第三節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高齡者生活品質現況為何? 二、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生活品質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居住環境滿意度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相關情形為何? 六、高齡者生活品質對居住環境滿意度之預測力為何?. 4.

(2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以「高齡者生活品質及環境滿意度」為題,為使研究能順利進行分 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所涉及之相關重要名詞包括:高齡者、生活品質及環境 滿意度,分述如下:. 一、高齡者 依據我國的老人福利法第一章第二條「本法所稱老人,指年滿六十五歲以 上之人」。因此,本研究將 65 歲訂為高齡起點,亦即,研究中所指稱的高齡者 係指年滿 65 歲以上的人。. 二、生活品質 本研究所指的「生活品質」 ,係指個人因其所處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當前 生活經驗的主觀感受。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及研究目的後歸納,將生活品質界 定為「心理狀態」、「生理健康」、「社會關係」、「環境互動」四個範疇。 本研究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台灣版問卷發展小組代表人姚開屏 教授授權使用之「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作為高齡者生活品 質評量的依據,各個題目採用Likert五點式量表計分,分數高為正向感受,分數 低為負向感受,得分愈高表示生活品質感受愈佳。. (一)生理健康 包括身體症狀、活動能力、工作能力、照顧責任的能力、睡眠與休息狀態、 對藥物及醫療的依賴。. (二)心理狀態 包括對生活的滿意度、生活目標的達成、對自己生活的控制、內心情感的 表現、個人對信仰及自我外觀的看法。. (三)社會關係 包括個人關係、實際的社會支持、性生活滿意度、被尊重及接受的程度。. 5.

(21) (四)環境互動 包括個人身體安全及保障狀況,家居環境,財務資源,健康及社會照護的 可得性及品質,取得新資訊及技能的機會,參與娛樂及休閒活動的機會,物理 環境污染、噪音、交通、氣候的影響程度。. 三、居住環境滿意度 居住環境品質定義為居住者對其居住環境的標準,由於無論是在有形的實 質設施或是無形的風俗習慣等文化社會背景,都可歸納為居住環境的一環,故 居住環境品質所涵蓋的層面應包括精神與物質二方面。影響居住滿意度的因素 為個人特徵、物質環境及社會環境,這些都以具體客觀的方式呈現,但滿意程 度會因人的主觀評價而有改變。 本研究所指的「居住環境滿意度」依據相關文獻及研究目的後歸納,包括「健 康性」、「便利性」、「安全性」及「舒適性」等四個行為層面的表現。並以受試 者在「居住環境滿意度」的得分情況來界定,得分愈高,表示該受試者對該地 的居住環境滿意度愈高;反之,則表示該受試者對該地的居住環境滿意度愈低。. (一)健康性 健康乃人類幸福的根源,公害與使公害發生的各種設施階會危害到居民的 健康。. (二)安全性 居住環境最基本條件乃是避免危害生命及生活,免除恐懼的環境。. (三)便利性 公共設施的適當配置及交通工具之合理使用可促進彼此間的溝通,達到活 動效率的提升,而有方便的生活環境。. 6.

(22) (四)舒適性 提供居民舒適愉悅之生活環境,包括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寧適以及社會生活 環境的提升。. 7.

(2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高齡者生活品質及環境滿意度的現況,並分析高齡者生 活品質及環境滿意度之相關。茲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茲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高雄市林園區年滿 65 歲以上高齡者為研究的母群體。.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內容,以問卷調查所蒐集的資料為主,主要是瞭解高齡者生 活品質及環境滿意度之現況與關係,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在生 活品質」 ,依據相關文獻及研究目的後歸納,將生活品質界定為「心理狀態」 、 「生 理健康」、「社會關係」、「環境互動」四個層面;在「居住環境滿意度」依據相 關文獻及研究目的後歸納,包括「健康性」 、 「便利性」 、 「安全性」及「舒適性」 等四個行為層面的表現。.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為研究區域、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變項四個 方面,茲分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影響,以高雄市林園區區高齡者為 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僅推論至具有相同條件之團體,但推論時仍必須要注意不 同研究樣本有不同的時空背景與差異。另外,在抽樣上,高齡者的性別、年齡、. 8.

(24) 婚姻狀況、居住狀況、主要經濟來源、教育程度受限於樣本難以平均抽取,因 此,在解釋及推論上可能會有些誤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研究工具使用研究者自編之「高齡者生活品 質及環境滿意度之調查問卷」,以進行高齡者生活品質及環境滿意度資料的蒐 集。受試者在填答當下可能會因個人的認知與當下的情緒,而對問卷內容的詮 釋有所差異,或因外在環境的客觀因素,如受到社會的期許或心裡的防衛機制 所影響,而無法呈現真實反應,使問卷測量結果產生誤差。因此,本研究問卷 在第三部分「高齡者生活品質及環境滿意度」加入複選題,希望能更了解高齡 者生活品質及環境滿意度原因與排解方法。. (三)研究變項 影響高齡者生活品質及環境滿意度的因素相當多,本研究在歸納相關文獻 及考量研究目的之後,擬從高齡者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居住狀況、主要 經濟來源、教育程度等六項背景變項,來探討高齡者生活品質及環境滿意度之 情形,無法涵蓋所有的變項。其次,本研究各變項所設計的層面指標,可能無 法完全代表教師情緒勞務以及工作倦怠之內涵,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和討論時, 僅以所述及之變項進行分類、解釋和說明。. 9.

(25) 10.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居住環境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蒐集相關文獻 進行分析、歸納與整理,以作為本研究問卷編製及結果分析討論之基礎。以下共 分為三節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探討高齡者之相關理論;第二節探討生活品質之 理論基礎;第三節探討分析環境滿意度之之理論基礎相關研究;第四節分析生活 品質及環境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期藉由綜合文獻探討之所得以形成本研究之架 構。. 第一節 高齡者之相關理論 本節旨在探討高齡的定義與高齡學相關理論,並針對我國高齡者現況加以分 析,以作為本研究高齡者的學理基礎。. 壹、高齡的定義 本研究以生理、心理、社會、年齡等四個層面來判斷界定老人,以獲得客觀 的定義。分述如下:. 一、生理層面 黃富順(2008)提出「老」的重要指標,通常有四項:生殖能力喪失、 頭 髮變灰、生理功能減退、慢性病產生。可知生理的老化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 老化的過程是由身體內部逐漸產生,而且老化會對老年人身體功能產生負面影 響。生理的老化會因個體的狀況不同產生個別差異,這些差異除了遺傳因素外, 取決於後天因素與外在環境,對個體產生不同的影響。隨著生理的老化,老年人 在面臨身體退化過程中,體力大不如前,再加上就醫頻率的提高,與成年子女間 的互動關係也產生變化,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轉換中值得深入探討瞭解。. 二、心理層面 心理學家在討論行為發展時,按年齡分期的劃分法有六個時期(張春興, 11.

(27) 1977): (1) 嬰兒期(infancy):從初生到週歲; (2) 兒童期(childhood):從 1 歲到 12 歲; (3)青春期(puberty):約在 13 歲到 16 歲之間; (4)青年期(adolescence):從 16 歲到 21 歲; (5)成年期(adulthood):從 21 歲到 65 歲; (6)老年期(old age):65 歲之後。 其中老年期亦是指年齡 65 歲以後,稱之為高齡者。 吳老德(2010)認為可以由以下三個面向來判斷: (1).身體上的症狀:身體症狀的持續老化,造成行動不便、性慾減退、活動力 下降等。 (2).精神與社會性生活:孩子長大成人、第三代誕生、配偶死亡、退休、家庭 地位喪失、健忘、缺乏耐心。 (3).心理認知判斷:認知判斷力的減退及衰退感的產生,如失去思考、記憶衰 退、欠缺解決事情的能力等。 綜合上述可知心理老化除了外顯的表徵上,還有內在能力的流失,如何界定 端看個人主觀意識來認定,需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狀況,觀察老年人是否能適應老 化的過程;同時在老化過程中,能正面思考面對問題,進而提升其生活滿意度, 協助其瞭解老化的相關知識,成功老化迎向新的人生境界。. 三、社會層面 黃富順(2008)認為有三項:退休、扮演祖父母角色、失去父母親,成為家 中年紀最大的一代。 12.

(28) 綜合上述研究,隨著生理與心理層面的轉變,老年人面對職場角色的退出、 與家庭角色的轉變,在角色轉移過程中所需的適應問題,都挑戰老年人的成熟智 慧。隨著老年父母的社會角色退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也產生變化,父母可成為 子女生活上的幫手,協助接送孫兒、料理家務、成為子女生活難處上的傾聽者; 子女提供老年父母晚年的生活照料、親情支持、情感交流,在親子與家庭關係中, 生活滿意度產生影響。. 四、年齡層面 依世界衛生組織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定義: 「高齡者,以曆書 年齡 65 歲以上的稱之,這可以包含二種程度的定義,第一種是指前期高齡者 (young old) ,第二種為後期高齡者(old old) 。」所謂的前期高齡者(young old) 主要是指 65 歲以上,未滿 75 歲的高齡者;而後期高齡者(old old)則是指 75 歲 以上的高齡者。人口統計學家將人生分成三個時期,0 到 14 歲及 65 歲以上者 為依賴人口,15 歲至 64 歲者為有工作能力之人口。而行政院主計處辦理的中 華民國老人狀況調查,亦以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為調查對象;目前我國,根據 2009 年 11 月 23 日修訂施行的老人福利法第二條,將高齡者定義為:「年滿六十五歲 以上之人」 ,因此所謂的高齡者,就人口統計學上之定義,將採年齡滿 65 歲者, 稱為高齡者。 綜合上述,個體何時變老,可由生理、心理、社會與年齡層面的指標做為判 斷依據。以實足年齡為標準是目前較常用的界定標準,因各文獻界定名稱上的不 同,本研究中的「老人」、「老年人」、「銀髮族」、「高齡者」相互為用。 茲將國內外學者有關高齡的定義,加以整理如表 2-1。. 13.

(29) 表 2-1 國內外有關「高齡」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吳老德(2010). 高齡的定義. 高齡者,以曆書年齡 65 歲以上的稱之,這可以包含二種程 度的定義,第一種是指前期高齡者(young old),第二種為 後期高齡者(old old)。」所謂的前期高齡者(young old) 主要是指 65 歲以上,未滿 75 歲的高齡者;而後期高齡者 (old old)則是指 75 歲以上的高齡者。 1.身體上的症狀:身體症狀的持續老化,造成行動不便、性 慾減退、活動力下降等。 2.精神與社會性生活:孩子長大成人、第三代誕生、配偶死 亡、退休、家庭地位喪失、健忘、缺乏耐心。 3.心理認知判斷:認知判斷力的減退及衰退感的產生,如失 去思考、記憶衰退、欠缺解決事情的能力等。. 老人福利法第二條 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之人 (2009) 張春興(1977) 黃富順(2008). 老年期(old age):65 歲之後。 「老」的重要指標,通常有四項:生殖能力喪失、 頭髮變 灰、生理功能減退、慢性病產生。. 綜合上述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於高齡的看法,個人何時進入高齡期,可由生 理、心理、社會及年齡層面的指標,來當作為判斷的依據。但以實足年齡作為標 準,仍是目前最普遍常見且明確的區分方式,故本研究所謂「高齡者」 ,係指 65 歲的老人。基於各種不同文獻的使用差異,本研究中「高齡者」 、 「老人」和「老 年人」相互為用。. 貳、高齡學相關理論 高齡學(gerontology)自從 20 世紀起,從事老年醫學的醫生開始研究老化 的原因,心理學家也發展有關老人人格類型理論,社會學家亦投入這方面的研 究,建立相關理論。分述如下:. 一、老化的生理學理論 Strehler`s(1962)則透過普遍性(universality)、內在性(internality)、累進 14.

(30) 性(progressiveness)及衰退性(degeneration)來說明老化與疾病的差別。在老 化生理衰退的過程中,個人的精力減弱,無法維護本身應有的功能,導致工作能 力減退,更會隨著年齡增長,產生各種情形,包括:人的腕力減低、呼吸量減少、 心臟負擔力衰退、神經系統老化、疾病抵抗力減弱、腦容量變小等特徵(蔡文輝, 2003)。沙依仁(1996)就各理論的主要內容加以整理,如表 2-2 所列: 表2-2 生理學老化理論 類別. 理論名稱. 內容重點. 遺傳的. 一般遺傳理論. 遺傳法則決定人類壽命的上限,老人老化的根源, 指環境的改變會使人類的壽命增長或縮短。. 細胞遺傳理論. 去氧核糖核酸(DNA)損壞,導致酵素的錯誤製造, 最後會導致細胞死亡。. 身體突變理論. 放射性物質使染色體損壞,最後導致細胞死亡。. 遺傳的. 細胞錯誤理論. 核糖核酸(RNA)不適當的形成,導致老化及細胞死 亡,上述的情況會使酵素錯誤製造導致細胞死亡。. 非遺傳的. 新陳代謝理論. 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堆積在細胞內,導致老化。. 自由基理論. 自由基物質是細胞的化學成分,由於氧氣生的副產 品,會導致細胞膜破漏,使染色體產生突變最後細 胞會死亡。. 交互連接. 由於結締組織變硬,缺乏彈性使連接的功能不良,. 理論. 導致組織的功能減退。. 耗損理論. 人體就像一部機器,由於工作過勞、緊張及歲月如 流,器官逐漸損壞。. 人體恆定 不平衡理論. 老年期人體恆定會逐漸減退,體內功能再適應的能 力往往會受到很大的損壞。. 免疫理論. 人體免疫系統隨著年齡的增加愈來愈失功能,所以 疾疫的罹患率就大增。. 生理的. 資料來源:取自高齡學(頁40),沙依仁,1996。臺北市:五南。 上述生理學老化的觀點,主要強調老年生理的變化,從先天的基因遺傳到後 天結構耗損,有助於瞭解老化的成因。老化過程是精力喪失與器官功能退化,也 是人體結構與生理的長期衰老。人的一生就是老化的過程,老年使人體產生器官 產生變化。例如:視茫茫、髮蒼蒼、齒牙搖動、耳不靈敏等共同現象。因個人精 力減退,而無法維護本身應有的功能。老化過程是會普遍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 15.

(31) 而這個過程會從內在引發出來,而不會被其他外在的危險或生活方式的結果所引 發出來,同時這個過程是逐漸地發生,隨著時間的經過效果累積而成的效果。老 化的速度常受不當飲食、住宅環境、缺乏運動、環境適應等因素影響,這些都是 社會條件而非單純生物條件,因此多數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更關切老年的社會 過程。. 二、老化的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對老化過程的解釋,通常由人格成長理論發展而來。認為人格是恆常 又多變的系統,有些人格是持續不變,而有些人格會因年齡的成長而變化,因此, 人格發展對於老人晚年生活有很大的影響。茲就老化的相關心理學理論加以分 述:. (一) Richard 的老年期人格類型與特質 Richard、Livsion 和 Peterson(1962)對老年期人格特質進行研究,並歸納 出不同的適應類型,提出五種類型人格特質如下: 1.成熟型:此類老人傾向穩定,且平衡穩定,視老化為常態。不悲觀也不退 縮,人生感到滿足,對家庭有責任感,社交和人際關係良好。 2. 搖椅型:此類型老人有被動、依賴他人及志願撤退的傾向。不拘小節、 胸無大志、工作消極不力,並樂於接受配偶支配。 3.裝甲型:此類型老人有頑固、主動、獨立、自我防衛及不服老的傾向。為 了保持活力,消除衰老恐懼,總是勤於活動,樂於工作。 4.憤怒型:此類型老人具有憤世嫉俗、不穩定和對老人會生理現象抗爭的傾 向,對於老人視為是被剝削與被犠牲者,常帶著敵視眼光,無法走出自己設限的 悲劇角色。 5.自我憎恨型:此類型老人有怪罪自己孤獨憂鬱及悲觀傾向,由於常把不幸 與失敗歸咎於自己,因而沮喪消沈,視老人為一種沒有價值的廢物,並認為死亡 16.

(32) 即是一種解脫。 依 Richard 的研究,前三類型的老人各以不同的形式來對抗老化的過程,而 後二類型的老人則是出現適應不良的情形。. (二)Erikson 的人格自我發展理論 Erikson(1963)所提的人格自我發展理論,將人生區分為:嬰兒期、幼兒 期、嬉戲期、學齡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年期、老年期,共八個階段。 觸及人生發展的全程,並認為人生的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都會影響到老年期。就 老年期的敘述如下: 老年期的發展任務,必須自我統整來對抗悲觀絕望的心理社會危機。有些老 人認為過去的生活是有意義的,接受死亡的來臨;而有些老人對於過去的生活感 到懊悔,及對未來日子所剩無幾的恐懼感,產生對生命感到絕望。因此到了老年 期重要任務,必須抱持智慧來回顧生命,以面對死亡的恐懼。高齡者在面臨老化 所帶來許多複雜的問題,如:健康的影響、退休後的經濟壓力、社會地位及角色 的改變、自我價值及貢獻的變動、年齡歧視的負面影響、親人死亡帶來的衝擊等, 都是生命中必須面臨且具有意義的歷程。 高齡者面對每一種挑戰有不同的處理方法,Sherman (1981)的統整老人諮 商理論,強調高齡者的處理方法會考慮三個因素:其一是人,包括能力、動機、 自我理想、其理想我與真實自我之間的差距等;其二是環境,包括內在環境、家 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其三是問題,多數老年人問題不在環境本身,而在於內外 環境對他的意義,尤其是本身對老年和所處環境的看法。亦即,高齡者在退休之 後,便認為自己是無用的老人時,日後較會產生生活的調適問題,因為這些主觀 意識才真正影響老人的士氣與生活適應。 綜觀上述理論,可以觀察出老人生活適應的端倪。當一個人由孩童到青年, 由青年到成年,由成年到中年,在由中年到老年,許多複雜角色接著而來,造成 老人無法適應,甚至在學術論著中,也使用「依賴負擔」或「依賴率」來形容老 17.

(33) 年人的處境。因此,老人人格特徵雖有正向有負向,但老人的人格特徵常被賦予 負面評價。李宗派(2003)指出,目前有許多高齡學者利用「成功老年之策略概 念」來排除刻板的「以年齡為基礎之老化」,其重要觀念是鼓勵老人儘量樂觀的 發揮其本身能力,來補償日漸失去知身分地位或身體之活動能力。. 三、老化的社會學理論 社會學對高齡者社會生活的理論相當多,也相當零碎,其理論基礎大多數是 在探討高齡者在社會裡的角色地位與互動為主。社會學上的老化理論,依 Bengtson(1997)等人的研究歸納後,探討老年人與社會互動關係的重要理論包 括:老年次文化理論、年齡層次論、現代化理論等。分述如下:. (一) 次文化理論(subculture theory) Rose(1965)提出老年次文化理論,認為高齡者在人口特質、社會組織等方 面,共同享有某些特徵,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與行為模式。因有共同特 性,高齡者自然結合成一個團體,兼以社會對他們的偏見與歧視,隔離了他們的 活動範圍,形成一種所謂的「老年次文化」 (徐忠立,1997) 。意謂高齡者可藉由 次文化同儕團體力量,以維繫他們的自我概念與社會認同,瞭解自己進入老年階 段時,社會大眾所賦予的文化規範與價值轉變,使能坦然面對老化。. (二) 年齡階層理論(age stratification theory) Riley(1972)提出年齡階層理論,主要是以社會階層的概念來分析不同年 齡層的人在社會裡的地位;他認為不同年齡群體之間,都有年齡階層存在。其特 質是對於年齡的重視,認為社會把個人安排在一個高低年齡層的體系中,不同的 年齡層各有其權利與義務。當一個社會成員進入某個年齡層時,該層的權利與義 務亦為其所有。 黃富順(2008)提出,該理論認為老化是一種獨特的過程,主要是以社會階 層概念來探討老人的社會生活圈。社會除了按階級,也按年齡加以分類或分等, 不同的年齡層的人在社會上有會有不同的角色、權勢及義務。亦即每個人在人生 18.

(34) 的某個階段中,均必須完成某些事或某些行為。因此,我們社會中的老人,必須 能夠坦然面對老年階段的文化規定與價值轉換,才能成功老化。. (三) 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 大多數的社會學家認為現代化的結果,會使社會與社會之間產生更多類似的 社會特質,然而這些特質亦可能出現類似的問題。現代化理論學者認為,在工業 化、都市化的社會裡,老人從工作退休後,社會角色喪失,生產力下降,所能享 受的資源有限,老人客觀上的福利也就隨之降低(周家華,1995)。因此,高齡 者身分地位,在現代社會中逐漸降低。 李宗派(2004)指出,現代化乃是影響高齡者身分地位的關鍵要素。意謂現 代科技越發達,使得高齡者的生活經驗與判斷能力,顯得無用武之地,導致高齡 者身分地位的喪失。這種觀點常被用來說明,當一個社會越趨現代化時,老人的 地位轉變的情形;以及比較分析不同現代化程度,高齡者的社會地位的差異。. (四) 撒離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撒離理論是最早的社會老年學理論之一,主要源自於結構功能主義者的觀 點,強調社會必須淘汰失功能者,高齡者也需要休生養息與頤養天年,因此對高 齡者而言,由於他們的社會角色、價值與人際關係已經不適合於社會環境,只有 用撒離社會策略來保護自己,才能符合老化過程的內在成長,始能實現自我成熟 與滿足。但由於撒離理論並未認知到高齡者的多樣性,並非所有的高齡者都會選 擇撒離社會,仍然有許多的高齡者比較喜歡與社會有所互動,因而產生了活動理 論(Hughes,1995)。 綜合上述,藉由社會老年學之理論,可以讓本研究在分析高齡者有更深一步 的瞭解與認知。老年次文化理論是在互動觀摩的取向下,針對高齡者的適應問題 進行探討,如同青少年有其族群的次文化一樣,高齡者亦有其獨特的次文化。年 齡階層理論是以社會階層的概念,分析不同年齡層者在社會的地位,各有其在社 會上的角色、權利與義務,高齡者亦不例外。現代化理論者強調高齡者客觀的社 19.

(35) 會地位,主張經濟與社會制度的改變,是改變高齡者社會地位的因素。本研究以 上述的觀點,作為探討高齡者的理論依據。. 參、高雄市林園區概況 林園工業區是位於台灣高雄市林園區的一個以石油化學工業為主的工業,完 成於1975年。整個園區共佔地403.2公頃。該工業區位於高屏溪西岸、林園大排 水溝兩側。政府為推動十大建設其中之石油化學工業,以奠定基礎工業之宏基, 於民國六十二年由經濟部工業局策劃,中興工程顧問社設計監造,中華工程公司 開發,六十四年底完成。林園工業區和中油高雄煉油廠以及仁大石化工業區構成 南台灣石化重鎮,原料和成品互相依存(林育萱,2010)。 林園區位居高雄市最南端,以相對位置而言,西北倚高雄市小港區,北界高 雄市大寮區,東以高屏溪與屏東縣新園鄉為鄰,南瀕台灣海峽與琉球嶼遙望。全 鄉面積32.286 平方公里,根據高雄市林園區戶政事務所2015年8月高雄市總人口 數2778276人,年滿65歲以上總人口數為341072人,佔12.28%。高雄市林園區現 有24個里,547鄰,總人口數70399人,其中男性35702人,女性34636人,高雄市 林園區現有24個里,年滿65歲以上總人口數為7678人,男性3677人,女性4001 人,年滿65歲以上佔總人口數10.91%。其中頂厝里477人最多,西汕里112人最少。 (高雄市林園區戶政事務所,2015)。. 20.

(36) 第二節 生活品質之理論基礎 本節旨在探討生活品質相關理論基礎,首先說明生活品質的意涵,其次探討 生活品質的相關理論,最後則是探討生活品質的研究層面。. 壹、生活品質的定義 生活品質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希臘哲學之父亞里斯多德,他以「幸福感」 (happiness)來描述生活品質,他強調一個幸福的人,凡事順利且生活良好,靈魂 可得到滿足的狀態,如此可以說他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吳麗芬、邱愛富、高淑芬, 1990) 。韋氏國際字典第三版將生活品質定義為「每個人在他們的重要生活層面, 所感受到快樂或滿足程度」(陳佑淵,2007)。 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為: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都處於安適美好 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 教育大辭書(2011)指出,「生活品質」一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被 提出,其最初屬於物質上的探討,後來其範圍越來越廣。而這個概念隨著時代的 變遷、醫療水準的提升、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有著越來越被重視的趨勢。但生活 品質是一個複雜且抽象的概念,資將國內外學者對生活品質的定義分述如表 2-3:. 21.

(37) 表2-3 生活品質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生活品質的定義. Ellingson 和 Conn(2000). 生活品質是複雜且多面向範疇,包括:1.個人主義的自尊、生 活滿意度和安適感。2.客觀的一般健康功能狀態和社經狀況。. Holtkamp等人 (2000). 生活品質是指個人主觀上的判斷,包括感覺、生理、心理功 能、自主感受及安全感受等五方面。. Sarvimaki (2000) 梁金麗 (2001) 劉雪娥(2001). 生活品質定義為幸福感、意義及價值,他的模型包括:生活 品質內在個人條件的健康、功能能力以及因應方法;以及外 在條件的物理和社會文化環境。 生活品質隨不同情境而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它包含主觀的適 應、滿足感、幸福安適的感受、生活滿意度。 生活品質在個人所生存的文化與價值體系中,所感受其生活 所處的情境。. 依世界衛生組織發展之簡明版的定義,為個人依其所處文化 姚開屏(2001) 及價值,判斷其當前的生活環境與達到其生活目標、期望、 標準、關心等感受。 「生活品質」是個體與環境間動態相互影響,並建立調和狀 陳佑淵(2007) 況,而達到良好的生活適應,兼顧個體內在的評價及外在社 會的滿意程度。 王慧伶(2008). 生活品質應包含生活滿意度,因生活品質有應為個人主觀之 認定。. 綜合以上所述,「生活品質」之意義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相同,且 生活品質的定義也受到個人文化、價值之影響而有不同之標準,顯示生活品質是 多層面的概念。直到目前為止,比較明顯的共通處是,皆將生活品質視為整體概 念,包含外在客觀的生活條件,會受到個人主觀給予的價值判斷來衡量。因此, 本研究所指的生活品質,係指個人在其所處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當前生活經驗 的主觀感受。. 22.

(38) 二、生活品質的測量 Campbell、Converse和Rodger認為要瞭解生活品質的經驗,必須去詢問個人 對其生活的感受,而這些感受可以用滿意度、幸福感作為生活品質的指標,他們 認為,客觀指標只是影響生活經驗的間接因素,主觀的指標才能直接測量個人的 生活經驗(引自吳佳珍、林秋菊,1997)。Goodnison 和 Singleton(1989)也 建議測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認知時,應列出各項對他們的重要性及比重各為何。 Zhan( 1992) 提出客觀的生活品質指標會定義出不公平、預期公共需求及預期傾 向。換言之,生活品質測量必須從個人自己記錄主觀幸福感來感受。但文化、倫 理、宗教與其他個人因素會影響生活品質的概念與測量。 國內已有中文版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測量工具中,較為國人所常用的有 WHOQOL及SF-36。其中WHOQOL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結合了15個國家或 地區,於1995年完成的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100)其內容共 有100題,包含六大範疇(生理範疇、心理範疇、獨立程度、社會關係、環境、 個人信仰等)及24個層面,測量各文化共通的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由於世 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100)問卷內容太長而不太實用,世界衛 生組織又發展了簡明版的生活品質問卷(WHOQOL-BREF),從24個層面的每 一個層面中,各選出一個題目,並且選出兩題分別為與整體生活品質及一般健康 相關的題目,使得問卷內容成為一共有26個題目,經由因素分析,簡明版問卷包 含生理、心理、社會關係及環境四大範疇。 經WHO授權的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在2000年完成,長篇版問 卷題目增加12題本土性題目成為112題,簡明版問卷題目增加2題本土性題目成為 28題。經過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的預試與分析,台灣簡明 版之信度和效度皆佳 (姚開屏,2002) 。 姚開屏(2002)指出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具有幾項特點: 編製時考慮到跨文化性,能反應出健康相關品質的多面性及精緻性,編製過程系 統化、科學化、符合心理計量的重要原則,問卷內容強調個體對自己生活品質主 觀的感受及各本土文化特色之題目,且用在各種疾病病患及一般健康人為對象。 23.

(39) 因此,本研究採「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作為社區老人生活品 質評量的工具。 不過,生活品質的感受除了個人主觀判定,也受到其所處文化、價值體系影 響而有不同的衡量標準。於是,世界衛生組織於1995年完成了其內含有100 題各 個文化共通的一般性題目的「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100)」,並 允許各國依照所訂定出來的嚴格標準,將原始問卷翻譯成本國文字後,加入各文 化特有的題目,稱為國家性題目,這些題目能補足一般性題目無法測到屬於各文 化特色之下的生活品質概念(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發展小組, 2000)。 由於此問卷太長,因此,研究總部從原始問卷的24個層面每一層面中,依照 心理計量分析結果各選出一個題目,並且挑選兩題分別與整體生活品質及一般健 康相關性題目,簡化成由26題所組成的簡明版問卷(WHOQOL-BREF)。為顧 及測量生活品質的全面性,因此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簡明版問卷可將原來的六 大範疇簡化成四大主要範疇:生理健康範疇(包括原先的生理及獨立程度範疇)、 心理範疇(包括原先的心理及心靈/宗教/個人信念範疇)、社會關係範疇與環境 範疇(姚開屏,2002b)。台灣簡明版問卷除了採用HOQOL-BREF 的26個題目 外,加上兩個本土性題目:飲食及面子問題,使問卷具有跨文化性、多面性;且 問卷內容強調個體對自己對生活品質主觀的感受。因此,本研究以「台灣簡明版 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作為高齡者生活品質評量的依據。. 三、生活品質之研究層面建構 依國內外學者對高齡者生活品質的觀察與研究,整理出近年內關於生活品質 之相關研究之範疇與分類。 Bergner(1989)表示生活品質應包含身體活動力、社交及休閒活動、疾病、 收入、自尊、心理情緒適應、性、人際關係及整體的生活滿意度。 Mcdowell 和 Newell(1996)提及生活品質是指人們身體或物質情境之滿意 程度;它除了健康狀況外還包括財富、安全及獨立的程度。 24.

(40) 蔡文標(2001)更將生活品質分為七大項,其中六項與 WHO 相似,除外還 包括娛樂與休閒,原因是個人的生活型態會影響到生活品質之主觀知覺,而生活 型態是由工作、休閒和責任感所組成,所以認為娛樂與休閒會間接影響生活品質 的高低。 劉雪娥(2001)的研究中,其範圍包括身體的、心理的、獨立的、社交關係、 環境及心靈/個人信仰或信念等六項。 依世界衛生組織發展之簡明版的定義,其範圍包括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社 會關係、及環境互動等範疇(姚開屏,2001)。 陳佑淵(2007)以「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環境互動和社會關係」四方面來 界定退休教師生活品質之內涵。 王慧伶(2008)認為生活品質是個人主觀感受所存在的文化脈絡中個人所處 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所感到的目標和期望相關感受。 綜觀以上文獻對生活品質的研究層面,不論是客觀的「經濟社會面」到主觀的「心 理靈性層面」 ,或到著重身心靈及社會的「整體面」 ;或是由對生活滿足、愉快的 感受,到對生活經驗的認知、比較及評價其重要性,每一位學者都有其獨特的見 解及考量的地方。從上述之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及相關研究所得,生活品質的範疇 廣泛,故將具體區分為以下數個層面,包括: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 環境互動、社會關係、個人信念等,茲將整理如表 2-4:. 25.

(41) 表2-4 生活品質之研究層面分析 作者. 年代. 心 理 狀 態 ●. 獨 立 程 度. 1989. 生 理 健 康 ●. Bergner McDowell. 環 境 互 動 ●. 社 會 關 係 ●. 1996. ●. ●. 姚開屏. 2001. ●. 蔡文標. 2001. 劉雪娥. 2001. 個 人 信 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經 濟 狀 況 ●. 娛 樂 休 閒 ●. 整 體 面 ●. ●. 和 Newell. ●. 表 2-4(續) 陳佑淵. 2007. ●. ●. 王慧伶. 2008. ●. ●. 7. 7. 合計. ● 4. 5. 7. ● 3. 2. 2. 2. 綜合上述觀點,發現退休後的老年人不能只考慮到生理問題,還有社會、環 境和心理層面感受問題,這些更會影響生活品質的優劣,以致於探討老人的生活 品質是需整體化,包括身、心、靈三種方面,將老人視為「完整」個體,以協助 其生活品質提昇。因此,本研究歸納生活品質的研究範圍為:生理健康、心理狀 態、社會關係及環境互動,分述如下:. 一、生理健康 包括身體症狀、活動能力、工作能力、照顧責任的能力、睡眠與休息狀態、 對藥物及醫療的依賴。. 二、心理狀態 包括對生活的滿意度、生活目標的達成、對自己生活的控制、內心情感的 表現、個人對信仰及自我外觀的看法。. 26.

(42) 三、社會關係 包括個人關係、實際的社會支持、性生活滿意度、被尊重及接受的程度。. 四、環境互動 包括個人身體安全及保障狀況,家居環境,財務資源,健康及社會照護的可 得性及品質,取得新資訊及技能的機會,參與娛樂及休閒活動的機會,物理環境 污染、噪音、交通、氣候的影響程度。. 27.

(43) 第三節 居住環境滿意度理論基礎 本節旨在探討居住環境滿意度的相關理論基礎,首先說明居住環境滿意度的 意涵,其次探討居住環境滿意度的相關理論,最後則是探討居住環境滿意度的研 究層面。. 壹、 居住環境滿意度的定義 有關居住環境的概念之探討,以下先從環境的定義著手,再深入分析居住環 境的定義。. 一、環境的定義 環境(Environment)一詞,在文字定義上,是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直接或間 接影響人類生活與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及社會因素(侯信安,2006)。一般「環境」 是以人類為主體,其他生命物體及非生命物體為環境要素(劉松癸,2002)。就社 會學觀點上,依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之需求理論,人在環璄生存發展過程中有其 基本需要,人類行為因此需要而引發為了能更清晰表達,環境是由物理因素 (非 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部分組成。是指該生物與其他動植間的相互關係 王怡勛(2000)認為環境是所有有機體與無機體的總合。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 人文環境。自然環境舉凡海洋、山岳、丘陵、河川、氣候等。而人文環境指的是 人造設施或人造環境所組成的環境,包括實質層面與非實質層面。在社會科學領 域中,「環境」一詞,則尚未有明確的定義,通常凡相對於人類的周遭事物,即 可稱為「人類生活環境」。通常凡相對於人類的周遭事物,即可稱為「人類生活 環境」。 綜合以上所述,環境是影響有機體成長與發展之所有外在因素之總和。國內 外學者對環境的定義不盡相同,茲將整理如表 2-5. 28.

(44) 表 2-5 國內外學者對「環境」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環境的定義. 王怡勛(2000). 環境是所有有機體與無機體的總合。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人文 環境。自然環境舉凡海洋、山岳、丘陵、河川、氣候等。而人 文環境指的是人造設施或人造環境所組成的環境,包括實質層 面與非實質層面。. 劉松癸(2002). 以人類為主體,其他生命物體及非生命物體為環境要素。. 侯信安(2006). 指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活與發展的各種 自然因素及社會因素. 楊碧芬(2012). 環境是由物理因素 (非生物因素 )和生物因素兩部分組成。是 指該生物與其他動植間的相互關係. 二、居住環境的定義 舉凡與生活有關之一切影響因素,包括實質具體設施與非實體間接的各種相 關條件與背景皆屬於其範圍。依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居住環境乃指身體安全之庇護的實質結構以及周遭環境,一 切與居住生活中有關的任何相關因素,不管是有形或無形、實質或非實質的各種 條件及背景等之影響因素,都是居住環境的範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居住環境是身體安全庇護之實質構造物及其周遭環境, 因此,所有與居住生活有關的一切影響因素,無論是實質的具體的設施或非實質 間接的各種條件、背景,都屬於居住環境的範圍。一個高品質的居住環境,除了 具備安全、衛生的內部住宅環境外,還須有良好的外部居住環境。外部居住環境 的良窳除了影響地區各種實質功能外,附帶的影響到一個地區居民對於該地區之 歸屬感,認同感和凝聚力,以及對於該居住環境的滿意程度(吳業威,1988)。柯 澤東(1988)認為生活環境著重於房屋建築型式與都市化之生活,以及社會環境, 雖然意含包括都市的自然環境,但多數指都市中的人為環境,如綠地空間,故生 活環境在概念上相當廣泛,但均指影響人類生活之有形或無形條件及實質或非實 質要素所組成的空間領域。 鄭正忠(1995)提出,居住環境可直接或間接影響住戶生理或心理,形成了人 與環境的互動關係。陳建忠(1997)認為,居住環境係自然條件、實質條件、經濟 29.

(45) 條件、社會條件等四項因子的函數。 薛惠珍(1999)在「台北市新興地區居住環境現況之研究中」,依空間層次, 區分居住環境為住宅內部環境(如隔間、面積、內部設備、通風、採光和日照)及 住宅外部環境,住宅外部環境又可分為二部分,一是實質環境(如教育文化、商 業購物、休閒遊憩、交通等設施),二是非實質環境(如環境公害、鄰里關係、治 安狀況、風俗習慣及法令等)。 吳業威(1988)在「台灣新市鎮國宅社區居住環境品質之研究--以林口國宅社 區為個案」中,將居住環境劃分為三部份,一是自然環境(空氣、水、日光、氣 候、地形與地勢等),二是實質環境(基地、房屋的建築、結構與內部設備、當地 的土地使用分區、公共設施與服務情況等),三是非實質環境(閭鄰關係、當地的 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風俗習慣及法令等)。 黃珠茵(2005)在「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台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 例」將居住環境分為三部份:實質環境、社會參與環境及社會支持體系。 綜合以上所述,居住環境是影響有機體成長與發展之所有外在因素之總和。 國內外學者對居住環境的定義不盡相同,茲將整理如表 2-6:. 30.

(46) 表 2-6 國內外學者對「居住環境」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環境定義 聯合國衛生組織 居住環境乃指身體安全之庇護的實質結構以及周遭環境,一 (WHO) 切與居住生活中有關的任何相關因素,不管是有形或無形、 實質或非實質的各種條件及背景等之影響因素,都是居住環 境的範疇。 Coppock 與 居住環境是指人們居住住宅周邊的一切事物而言 Wilson (1974) 吳業威(1988) 一是自然環境(空氣、水、日光、氣候、地形與地勢等),二是 實質環境(基地、房屋的建築、結構與內部設備、當地的土地 使用分區、公共設施與服務情況等),三是非實質環境(閭鄰關 係、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風俗習慣及法令等)。 薛惠珍(1999) 依空間層次,區分居住環境為住宅內部環境(如隔間、面積、 內部設備、通風、採光和日照)及住宅外部環境,住宅外部環 境又可分為二部分,一是實質環境(如教育文化、商業購物、 休閒遊憩、交通等設施),二是非實質環境(如環境公害、鄰里 關係、治安狀況、風俗習慣及法令等)。 黃珠茵(2005) 實質環境、社會參與環境及社會支持體系。.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居住環境的構成範圍相當廣泛,內容也相當複雜,舉 凡與人類居住生活行為發生有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關係因子,不管是實質的、具體 的設施、或非實質的、間接的各種條件或背景,均可將其歸納為居住環境範圍。. 貳、居住環境滿意度的定義 環境滿意度一直以來都是受到廣泛討論和研究的議題,多位學者也從不同的 角度切入,發展出各自的理論模式,茲就選擇與本研究較為相關的理論模式進行 探討。. 一、滿意度之定義 Martin(1988)認為滿意是指個人在獲得經驗的期望,以及他所感受到該經 驗實際結果之間的一致性,當所感受到的等於或超出所期望的,便覺得滿意;反 之則不滿意。Czepiel,Rosenberg 和 Akerele(1974)認為整體滿意度為一種累積的概 31.

(47) 念,加總對於該組織的特定產品或服務的滿意度及對於組織的不同面向的滿意 度。Oliver(1981)是最早將滿意度應用在消費者行為理論上,他提出滿意度是一 種針對特定交易的情緒反應,亦即消費者滿意乃是在使用特定產品服務或服務之 情境下,對於使用的產品或服務所獲得之價值程度,所做出的一種暫時性的情緒 反應。洪世全(1995)在「服務品質、服務價值與顧客滿意度的關係」提出,顧客 滿意度是決定於消費者所預期的產品或服務的實現狀況,「預期」與「實際」結 果的一致程度。洪武銓(2004)提出滿意度是一個人經過實際體驗或消費後,所產 生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來自於購買前期待與消費後認知間的相互比較,當 兩者差距越小時,其滿意度越高;反之差距越大,其滿意度越低。蔡伯勳(1986) 在「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以獅頭山風景遊憩區實例調查」中指出,滿 意度係由個人認之所獲得的結果和他想要或他想像他應獲得結果間的差異而 定。在任何情況下,總滿意度乃由存在於此情況下之所有構面的差異總合而影像。 表 2-7 國內外學者對「滿意度」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環境定義 Howar 滿意度是消費者對於犧牲所獲得的服務的適當與不適當報 Sheth(1969) 酬的認知狀態。 Oliver(1981) 滿意度是一種針對特定交易的情緒反應,亦即消費者滿意 乃是在使用特定產品服務或服務之情境下,對於使用的產 品或服務所獲得之價值程度,所做出的一種暫時性的情緒 反應。 蔡伯勳(1986) 滿意度係由個人認之所獲得的結果和他想要或他想像他應 獲得結果間的差異而定。在任何情況下,總滿意度乃由存 在於此情況下之所有構面的差異總合而影像。 Martin(1988) 滿意是指個人在獲得經驗的期望,以及他所感受到該經驗 實際結果之間的一致性,當所感受到的等於或超出所期望 的,便覺得滿意;反之則不滿意。 洪世全(1995) 顧客滿意度是決定於消費者所預期的產品或服務的實現狀 況,「預期」與「實際」結果的一致程度。洪武銓(2004)提 出滿意度是一個人經過實際體驗或消費後,所產生的心理 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來自於購買前期待與消費後認知間的 相互比較,當兩者差距越小時,其滿意度越高;反之差距 越大,其滿意度越低。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2.

(48) 二、居住環境滿意度之定義 席嘉勳(1999)在「高雄市勞工居住滿意度之研究」中,依據心理學家的定義, 居住意願的構成因素包括了認知、感覺與行為傾向三個層面,而滿意度即為居住 意願時,最重要且必須先行調查與分析的項目,探討居民對於居住環境滿意度, 也該事先了解不同居民的屬性背景及不同居住環境條件,才能正確有效地掌握居 民對於居住環境品質的滿意程度。 Bonaiuto(2006)指出,居住滿意度可定義為居民對居住在特定地點所體驗 愉悅和滿足的程度,從態度的心理構成觀點來看,即包含了認知、情感和行為三 個元素,因此居住滿意度可視為多面向的組成。Tognoli(1987)指出居住環境的 脈絡包括了空間的、時間的、物理的、情感的及社會等多面向的特徵,不同的人 對於這些特徵也會有不同的適應水準。人們在居住環境中對於「適應」的表達, 通常以滿意度、地點依附、對特定居住環境的偏好或致力與家人、鄰居的社會互 動等方式。 林毓英(2006)在「台北市內湖區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與再遷移傾向之研究」 中認為,居住環境滿意是指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達到其期望水準的一種心理感 受。居住環境滿意度的概念發展如圖 2-3:. 圖 2-1 居住環境滿意度的概念發展 資料來源:台北市內湖區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與再遷移傾向之研究 (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林毓英,2006,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 會科教育研究 33.

(49) 從圖 2-1 可知,影響居住滿意度的因素為個人特徵、物質環境及社會環境, 這些都以具體客觀的方式呈現,但滿意程度會因人的主觀評價而有改變。綜合上 述及文獻整理,本研究對居住環境滿意度的定義如下:居住者對其居住所在地是 否達到其滿足的心理感受程度,包含認知、情感和行為,是一種多面向的組成。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居住環境滿意度」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居住環境滿意度定義 Tognoli(1987) 居住環境的脈絡包括了空間的、時間的、物理的、情感的 及社會等多面向的特徵,不同的人對於這些特徵也會有不 同的適應水準。 席嘉勳(1999) 依據心理學家的定義,居住意願的構成因素包括了認知、 感覺與行為傾向三個層面,而滿意度即為居住意願時,最 重要且必須先行調查與分析的項目,探討居民對於居住環 境滿意度,也該事先了解不同居民的屬性背景及不同居住 環境條件,才能正確有效地掌握居民對於居住環境品質的 滿意程度。 Bonaiuto(2006) 居住環境的脈絡包括了空間的、時間的、物理的、情感的 及社會等多面向的特徵,不同的人對於這些特徵也會有不 同的適應水準。 林毓英(2006) 居住環境滿意是指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達到其期望水準的 一種心理感受。. 參、居住環境滿意度之層面 環境心理學家通常使用滿意度測量來瞭解人類對於其居住環境的心理狀 態,藉以預測某些行為的發生或對生心理的影響。有關居住環境滿意度之層面, 將整理如表 2-9:. 34.

(50) 表2-9 居住環境滿意度之層面 研究者. 評估層面. 衡量項目. (年代) 林欣葳(1996). 健康性 安全性 便利性 寧適性. 環境清潔與衛生、空氣品質、噪音、振動、 閃光情形、化學藥品、放射性污染、公共 治安良好、擔心爆炸、水災、火災發生、 逃生避難容易、消防設施完善. 經濟性. 購物、餐飲、娛樂、辦事便利、行車順場 與停車便利、行人通行便利、生活私密 性、對居住環境的歸屬感、建物內外觀 瞻、市容街景與鄰居交往情形、房地產價 格、社會地位象徵. 住戶內部環境及. 採光、通風及飲用水品質和空氣汙染、河. 自然環境. 川汙染、山坡地保育. 席嘉勳(1999). 外部空間及外部 空間. 居住坪數、格局、居住房間數、衛浴設 備、採光通風情形、公共設施、鄰里關係、 通勤時間. 陳清江(2002). 居室環境、住宅 環境、里鄰與社 區環境以及社區 管理. (居室的大小、每居室居住人口數、居室 內部裝潢、採光通風等) (房屋的構造、類 型、基地之地形、住宅座落朝向等) (里鄰 關係、守望相助的狀況、社區各項公共設 施、服務情形等). 侯信安(2007). 內部環境 外部環境. 公園綠地休閒設施、居家外部環境、居家 內部環境、醫療保健及飲食、居住安全、 子女教育與文化、交通方便性. 賴慧儀(2000). 住宅內部環境 社區環境. 住宅內部環境、建物配置、交通系統、公 用設施系統、鄰里性系統、景觀美化、安. 張珍悅(1998). 全防災、管理維護、公共設施系統、公害 及污染狀況、社區意識 每個研究者對居住環境滿意度之研究有不同的層面,主要是因為研究的重點 及地區特性不同而選取所需要的層面進行研究,其中以將居住環滿意度以空間結 構區分成內、外部空間的研究型態最多(侯信安,2007;席嘉勳,1999;張珍悅, 1998;陳清江,2002),但在衡量項目上,不管是哪一種層面的研究類型,都離 不開 WHO 四大生活指標,即「健康性」 、 「便利性」 、 「安全性」 、 「舒適性」等四 個層面。如表 2-10 所示。 35.

(51) 表 2-10 居住環境滿意度之衡量項目 研究者 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四大生活指標衡量項目 (年代) 健康性 便利性 安全性 薛惠珍 ● ● ● (1989) 賴慧儀 ● ● ● (2000) 陳清江 ● ● ● (2002) 王怡雯 ● ● ● (2006) 侯 信 安 ● ● ● (2007) 合計 5 5 5. 舒適性 ● ● ● ● ● 5.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研究者的衡量項目,並參考之研究後,再依本研究的研究重點,將 居住環境滿意度分為:健康性、便利性、安全性、舒適性等四個層面,本研究也 藉由此四層面來探討居住環境滿意度的基本原則與架構。分別說明如下:. 一、健康性 健康乃人類幸福的根源,公害與使公害發生的各種設施階會危害到居民的健 康。. 二、安全性 居住環境最基本條件乃是避免危害生命及生活,免除恐懼的環境。. 三、便利性 公共設施的適當配置及交通工具之合理使用可促進彼此間的溝通,達到活動 效率的提升,而有方便的生活環境。. 四、舒適性 提供居民舒適愉悅之生活環境,包括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寧適以及社會生活環 境的提升。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For obtaining the real information what the benefits of a KMS provide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benefits of the Proposal Preparation Assistant (PPA) system in a KMS from a case

The prevalence of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is making the study of In-service student satisfaction very important..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satisf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