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 節、不同運動強度對肝炎患者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 節、不同運動強度對肝炎患者的影響"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文獻探討部份將分為:第一節、B 型肝炎患者與運動表現。第二

節、不同運動強度對肝炎患者的影響。第三節、肝炎患者與運動血液生化

檢查指標。第四節、疲勞與檢測方法。分別陳述與探討。

第一節 B 型肝炎患者與運動學習表現

大部分的 B 型肝炎患者在外表上看不出有病的樣子;本人也感覺不到

有什麼不舒服,但當肝炎病癥發生時,如無力感、食慾減退、噁心、腹脹、

溏便等皆會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及表現。李素箱(民 82)透過體能檢測的結

果,探討 B 型肝炎慢性帶原者、健康帶原者與正常學生三組之間的體能差

異,結果發現:B 型肝炎學生的體能表現並不會低於正常學生;但從上下樓

梯及耐力跑所測得成績顯示,B 型肝炎學生特別是慢性帶原者會低於正常學

生。李素箱(民 88)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三組間在體能或運動成績表現

部份項目有所差異,但在學業成績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劉江衡(民 82)研

究以政大新生為對象,分為 B 型肝炎帶原及非 B 型肝炎帶原共 1131 人,實

施體育課程統一測驗,進而分析運動成績,結果顯示 B 型肝炎帶原者與肝

功能正常者有顯著差異。

由以上研究結果發現,B 型肝炎學生的運動學習表現低於一般正常學

生,特別以肝功能有異常者尤甚。因此對於 B 型肝炎學生的運動及對其之

影響值得重視。

(2)

第二節 不同運動強度對肝炎患者的影響

一、運動強度的相關研究

有關運動對肝炎患者的研究以中低強度為多,且研究結果大多顯示有

正面的意義。國科會委託柯成國(民 89)醫師所做的 B、C 型肝炎研究,

將肝炎患者分為 B 型肝炎正常組、異常組,C 型肝炎正常組、異常組及正常

對照組,以原地跑步機進行 30 分鐘的跑走後,實施抽血分析,結果發現:

運動對一般人及肝炎患者皆有正面的效果,但對於肝功能異常者應加以限

制。其研究的對象年齡介於 17-45 歲差距較大,對於運動強度的控制,如

心跳達 110 次/分以上各組中只佔 65%、54.6%、46.7%、60%、25%,亦有不

足之處。Lu & Hsu (1998)也針對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各科系學生進行血液

生化分析,檢查 B 型肝炎及具 B 型肝炎抗體的學生比率,結果發現從事中

等強度運動的科系學生罹患 B 型肝炎比率低且具 B 型肝炎抗體比率高,研

究者認為可解釋與其運動強度有關或與有較高的家庭生活水準而注意飲食

所致的結果。此外林信甫(民 88)分析相關文獻,指出運動對於肝炎病情

並不會造成惡化的影響,甚至能讓患者提早恢復正常活動能力,而慢性肝

炎患者從事中強度運動有助於供功能情況的改善與抗體的產生。

在國外的研究方面,Ritland (1988)整理文獻後認為,經約 30 年的

研究報告證明,身體活動對於急性病毒肝炎患者,並無負面的影響,包括

臥床的患者。更有研究指出對於肝炎急性發作期,運動亦可幫助恢復生理

(3)

能力。因此能早期介入,對於肝功能障礙的患者而言,從事(中低強度)

可容許程度的身體活動無須加以限制,因為適當的身體活動不僅不會降低

肝臟功能,重要的是可增加攝氧能力及提高工作能力。所以 Ritland 認為

身體活動對於急性或慢性肝炎患者都是有幫助的。日本學者 Nambu &

Lijima (1989)以肝功能殘留指數的 ICG(Indocyanine green)實驗,研究

15 名慢性 B 型肝炎及 22 名肝硬化患者運動前後的變化比較,發現從事可以

容忍的運動強度(屬於中低強度),對肝功能無異常的肝炎患者有正面的影

響,但是對於肝功能有異常者,ICG 會有顯著性的上昇。Takiguchi (1989)

對 25 名慢性肝炎患者,其中 21 名為慢性肝炎、4 名為肝硬化,及 10 名健

康的控制組,進行跑步機的運動實驗,運動強度設定為 6.5METS,持續 10

分鐘。並在運動前、運動後 1 小時、24 小時、7 天實施抽血檢測,檢測結

果發現在草醯乙酸轉氨酶(SGOT)、丙酮酸轉氨酶(SGPT)、肌酸激酶(CPK)

上並無顯著差異,顯示中強度運動對於多數的慢性肝炎患者是容許的。

從以上相關研究發現單次的中低強度運動對肝炎患者並不會造成負

面影響,但亦無法證實能改善肝炎狀況。

二、單次最大運動的相關研究

林正常、黃憲鐘、徐孟達(民 90)以 8 名健康 B 型肝炎帶原者及 8 名

正常者大學男性為受試者,使用 Bruce test 進行單次衰竭的運動,同時實

施抽血採樣,採樣時間分為運動前、運動後 5 分鐘、3 小時、24 小時、48

(4)

小時共五次,經血液分析由白血球、淋巴球的比例來看,B 型肝炎患者免疫

功能較一般人差。由紅血球、血紅素、血比容,發現運動後 B 型肝炎帶原

者的輸氧能力較正常組略差。值得注意的是在運動後 3 小時,淋巴球數值

降低比安靜值(p<.05)在恢復期免疫能力下降,易影響肝臟功能或使肝炎

病毒上昇。此外黃憲鐘、林正常(民 89)亦以單次最大漸增運動後,進行

血液採樣分析來瞭解健康 B 型肝炎帶原者肝功能的影響,其研究結果,在

單次最大漸增運動後,對健康 B 型肝炎帶原者的肝指數有些有正面影響,

有些則否。以上研究設計皆為單次最大運動強度,從研究結果,可以被認

為健康 B 型肝炎患者在運動時不必過於擔心,但若要從事長期的高強度或

中高強度的運動,對 B 型肝炎患者而言,值得加以研究。

三、運動訓練的相關研究

在肝炎患者進行運動訓練方面的研究,多以固定式腳踏車來實施運動

檢測。Ritland 等人(1983)以 9 位有症狀的慢性肝炎患者進行 12 週的間歇

性運動訓練計畫,每週至少運動 3-4 次,每次總運動時間需累積 30 分鐘以

上,間歇持續時間至少維持 5 分鐘以上,強度達最大心跳率的 75%,於 4-6

週及 10-12 週期間以腳踏車實施漸增負荷的運動檢測,當受試者心跳率達

160-170 次/分的穩定狀態才結束檢測。其研究目的主要為瞭解慢性肝炎患

者,接受運動訓練的容許量及各訓練期患者身體能力的變化,經運動檢測

後發現,患者的攝氧能力各增加 19%及 29%,但血液中肝功能指數天門冬氨

(5)

酸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鹼性磷酸酶(ALP)、丙型-麩胺酸

轉移酶(γ-GPT)、膽色素(BIL)、前白蛋白(Pre-ALB)、並無顯著變化,

而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PK)有顯著的上昇。

Graubaum(1987)等人針對 25 名急性肝炎患者,在住院一週後,從事

非最大強度的腳踏車運動實驗,然後將受試者再分成兩組;一組臥床休息、

另一組每天實施 30 分鐘運動訓練,為期六週,經臨床及血液檢查結果顯示

兩組並無顯著差異。日本學者 Ishida (1996)亦以 19 位急性肝炎患者為研

究對象,實施五階段漸增負荷的腳踏車運動療程,每三天檢測一次天冬氨

酸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結果發現 ALT、AST 並未因運動量

增加而上昇,參加運動療程的受試對象平均住院時間為 31.9 天,短於一般

急性肝炎患者,且出院後平均 9.5 天就能從事工作,明顯減少恢復期的療

程。所以身體活動被認為對肝炎患者是一種重要的療法。

四、小結

從上述相關研究所進行的運動強度大都屬中低度或單次最大運動。但

在身體活動方面,除運動員之外,一般人的運動型態大部份是屬於中高強

度運動或訓練此程度的運動,但是對 B 型肝炎患者的影響仍是未知,足以

顯示此課題之重要性。

此外對於 B 型肝炎患者而言,青春期是提昇免疫能力重要時期,楊培

銘(民 89)指出,青春期後對 B 型肝炎病毒會失去容忍性,而 T 淋巴球會

(6)

逐漸攻擊帶 B 型肝炎病毒的肝細胞,而引起程度不一的肝炎,至於會不會

導致慢性活動性肝炎,端視宿主免疫功能與病毒活躍狀態,所以提昇免疫

能力及預防工作相形重要,而運動即是最佳策略,適度的運動可提昇免疫

能力是無可置疑的。且 Ohnishi(1985)也提出體能運動及體型改變會減少

肝門脈速度及流量,有利於慢性肝炎病人。

青少年期間耐力能力發展隨著年齡漸增而增加,在 16 歲左右隨著心血

管機能發育成熟,在此期間進行心肺耐力訓練較能得到改善及提高(于葆

等人,民 79)。在 20 歲左右到達高峰,而後隨著年齡增加逐漸下降。在此

重要階段,對青少年而言,怎樣的運動訓練最為有效?又實施何種運動測

試最能確實掌握對受試者的影響,實為重要課題。國際健康協會(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皆提出每人每

週應該從事至少三天以上,每次 20~30 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但也

有相關研究認為,持續性的 20 分鐘以上的運動亦可分段,以十分鐘為單位

的有氧運動累積作為替代(林瑞興、方進隆,民 89)。而 Larson, Gerald A.;

Zaichkowsky, Leonard D.,(1995)等人在兒童及青少年運動能力發展研究

指出:針對兒童或青少年運動強度的建議,大都沿用成人的處方建議,要

讓兒童從事 20~60 分鐘規律又長時間的運動實有困難之處,但對於青少年

(7)

階段,則建議每週至少應從事三次以上,每次至少持續 20 分鐘以上,中等

強度的有氧運動。本研究綜合以上研究結果,來設計青少年的運動處方。

值得一提的是,柯成國(民 89)曾指出,肝炎患者並無法負荷中高強

度的運動或達到正常人的運動強度。此外在其他慢性疾病患者的研究亦有

相同的結果,且運動自覺效能皆有偏低的現象(鄭琦,民 89;蔡仁貞,民

85)。研究者認為,雖然肝炎患者要達中高強度的負荷或持續時間都較一般

正常人差,但是只要考量運動訓練的安全性,對 B 型肝炎患者應是有正面

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擬採次大運動強度的能力及長期而規律性的訓練,來

探討對 B 型肝炎學生的肝功能及疲勞度影響。

(8)

第三節 肝炎患者的運動血液生化檢查指標 表 2-3-1 肝臟功能血液生化檢查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對象 檢查項目

柯成國 民 89 B、C 肝炎 AST、ALT

黃憲鐘等人 民 89 B 肝炎健康帶原 GOT、GPT、γ-GPT、膽色素、白蛋白、球蛋白、

ALP、LDH

林正常等人 民 90 B 肝炎健康帶原 白血球、淋巴球、紅血球、血紅素、血比容、

血小板

林正常等人 民 90 B 肝炎慢性帶原 GOT、GPT、γ-GPT、膽色素、白蛋白、球蛋白、

ALP、LDH、白血球、淋巴球、紅血球、血紅素、

血小板 Nambu &

Lijima

1989 慢性 B 型肝炎、

肝硬化

肝功能殘留指數 ICG(Indocyanine green)

Ishida 1996 急性肝炎 ALT、AST Takiguchi 1989 慢性肝炎、肝硬

GOT、GPT、LDH、CPK、GOTm、GLDH 及三酸甘油

Bernard 等

1990 肝硬化 血紅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膽色素

Ritland 等

1983 有症狀的慢性肝 炎患

ALT、AST、ALP、γ-GPT、膽色素、前白蛋白、

LDH、CPK

一般所謂肝功能檢查無非是透過抽血來篩檢是否有異常的現象,常以

GOT(AST)、GPT(ALT)為代表數值,但這兩項檢查只不過表示肝細胞存在有

壞死或病變的現象,而未知何種原因導致肝功能異常。事實上完整的肝功

能檢查應包括血清酵素、血清蛋白、脂質、膽汁排泄(血清、尿)、解毒功

能(ICG、NH3)、血液一般檢查等項目。

柯成國(民 89)對 B 型肝炎、C 型肝炎進行的研究,檢查項目包括心

跳、肝功能(AST、ALT)及末稍氧氣濃度。

黃憲鐘、林正常(民 89)以健康 B 型肝炎帶原者與正常者為受試者,

(9)

實施 Bruce test 單次衰竭的運動後,實施抽血採樣血液分析包括 GOT、GPT、

γ-GPT、膽色素、白蛋白、球蛋白、ALP、LDH 等八項來瞭解健康 B 型肝炎

帶原者肝功能的影響。林正常等人(民 90)延續上一研究,進行一般血液

分析,項目包括白血球、淋巴球、紅血球、血紅素、血比容、血小板,以

瞭解健康 B 型肝炎帶原者血液數值變化的影響。

林正常等人(民 90)對 B 型肝炎慢性帶原者經過兩種不同運動強度後

對其生理數值的檢測包括 GOT、GPT、γ-GPT、膽色素、白蛋白、球蛋白、

ALP、LDH、白血球、淋巴球、紅血球、血紅素、血小板共十三項。

在單一檢測研究方面 Nambu & Lijima (1989),以肝功能殘留指數的

ICG(Indocyanine green)實驗,研究 15 名慢性 B 型肝炎及 22 名肝硬化患

者運動前後的比較變化。而 Ishida (1996)研究 19 位急性肝炎患者實施五

階段漸增負荷的腳踏車運動療程,每三天檢測一次 ALT、AST 兩項。

Takiguchi (1989)對 21 名為慢性肝炎、4 名為肝硬化、10 名健康的控

制組,進行跑步機的運動實驗,抽血檢測內容包括 GOT、GPT、LDH、CPK、

GOTm、GLDH 及三酸甘油脂多項檢測。Bernard 等人(1990)曾對 24 名肝硬

化的患者進行最大攝氧量的相關研究,對肝炎的監測項目有血紅蛋白、白

蛋白、前白蛋白、膽色素。Ritland 等人(1983)曾對 9 位有症狀的慢性肝

炎患者進行 12 週的間歇訓練計畫,血液生化檢查包括 ALT、AST、ALP、γ

-GPT、膽色素、前白蛋白、LDH、CPK 等八項。

(10)

從以上的研究檢測項目以血清酵素的檢測最多、加上血清蛋白次之、

再加上一般血液最少。為更深入的瞭解本研究將採用三種的檢測項目。此

外對於長期運動介入如何有效的監控及瞭解運動對肝炎患者的影響,張文

語、莊萬龍(民 89)指出當肝臟產生急性異常時,GOT/GPT 會上昇到數百~

數千單位,而 GOT 與 GPT 的比值會在 1.0 或 0.7 以上,約一周後就會變為

1.0 或 0.7 以下。一般而言,B 型肝炎無症狀帶原者有時會在進入肝炎狀態

時,GOT 與 GPT 數值會產生變化,通常需數個月時間,所以有必要定期檢診。

因此可從血清酵素的半衰期及膽紅素變化時間至肝炎症狀產生,作為本研

究的抽血檢測時間之依據,為二週檢測一次。

(11)

第四節 疲勞與檢測方式

一、疲勞的定義

林正常(民 86)疲勞是作業結果造成作業能力下降的現象。1982 年第

五屆國際生物化學會議上,對疲勞的概念定義為:「疲勞是有機體的生理過

程,無法維持在一定水平上運作,各器官也不能保持固定的工作能力。」

楊錫讓(民 80)對於疲勞的定義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認為某些特殊

原因和部位造成工作能力降低的現象;另一部份則指在運動競賽中,運動

員無法再繼續維持一定的運動強度,皆可稱為疲勞。

二、疲勞的檢測方式

影響疲勞的因素有非單一因素且常是複和多元的。林正常(民 86)指

出造成疲勞的因素相當多,疲勞的理論也互有不同,因此疲勞的評量方法

很多,如血壓體位反射、閃光頻率融合、唾液 PH 值變化、站立測驗等。楊

錫讓(民 80)也提出在劇烈運動時經常會有乳酸堆積,因而聯想疲勞與乳

酸堆積有關,事實上在生活環境中影響疲勞的產生因素是多元的。檢測方

式應考慮包括代謝物質的產生、中樞神經傳導的障礙及心理因素等。

在實際研究中常用來檢測運動疲勞的方式,在生理學方面如血乳酸

值、肌酸激酶(CPK)、乳酸脫氫酶(LDH)、唾液酸鹼值等,許樹淵(民 84)

曾針對三種距離跑做唾液酸鹼值的比較,認為長時間運動會使血液中的氫

離子濃度增加,間接降低唾液 PH 值,所測得的唾液 PH 值可以作為判斷運

(12)

動的疲勞程度。林正常、林昭庚、薩來欣(民 87)在比較電針體穴與電針

非體穴刺激對激烈運動前後生理反應影響的的研究中,使用 Borg 運動強度

自覺量表及檢測血乳酸的濃度等方式,來評估受試者的疲勞程度。

主觀及心理為考量的運動強度自覺量表或疲勞/活力量表亦是疲勞測

量的研究工具,黃耀宗、季力康(民 87)以 ACSM(1990)所建議的中等強

度運動,來探討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的促進和心理反應差異,在對運動的知

覺身體疲勞測量,是採用 Borg(1962)的 RPE 運動強度自覺疲勞量表(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為研究工具。蔡仁貞(民 85)為探討冠狀動脈病

患其疲勞感受度,運動耐力,及日常活動量之間的相關性及改變,使用疲

勞/活力量表(Fatigue/Stamina Scale)作為疲勞檢測工具,評估內容包

括與疲勞有關的生理、心理、環境等因素。

對於運動強度的分類中,吳慧君(民 88)指出,Borg(1962)運動強

度自覺量表,雖然主觀,但研究證明它和最大耗氧量、心跳率相關高達

0.8-0.9。數值從 6 至 20 止,共 15 級,若將量表指數乘以 10,大致等於當

時的心跳率。綜合上述文獻欲評估受試者的作業能力、運動強度及主觀的

疲勞評量,從生理及心理的 Borg 運動強度自覺量表皆是有效及常用的方

法。本研究以此自覺量數,作為評量度的工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此為一項針對轉移性或復發性乳癌患者比較 NK105 與 Paclitaxel 的多國第 III 期臨床詴驗研究。此次修 正主要原因為根據 2016 年 1 月 23

IRB 編號 SE19403A-1 計畫主持人 陳周斌 計畫名稱 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創傷後成長的關係之追蹤研究 審查意見

本澳主要經濟環節在 2010 年第 2 季及上半年與 2009

魚油 + 運動 魚油 紅花油 豬油 對生理的影響 左心室收縮壓、.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普及,造就許多業者不得不緊跟科技迅速 發展的腳步。以銀行業為例, 2014 年 4G 問世後,行動支付、電子商務 等相關活動益發白熱化。根據國際市場的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