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重要發現、討論、結論與建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重要發現、討論、結論與建議 "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重要發現、討論、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國中學生對檳榔的認知、態度及嚼檳榔行 為,並分析影響國中學生嚼檳榔的相關因素。本章將分別敘述重要發 現、討論、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重要發現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七項重要發現:

一、在檳榔認知方面:

(一) 受測學生在認知測驗的答對率約七成,顯示學生對檳榔的認 知情形屬中等,另學生在檳榔對健康及環境危害二部份的了 解程度稍差,有待加強。

(二) 學生通常獲得檳榔資訊的來源以電視最多、再次為報紙、宣 導資料(如:手冊、單張、海報)、學校老師、父母及相關書 籍。

(三) 學生希望未來獲得檳榔資訊的來源,以電視及報紙最多,再 次為用電腦或上網學習、看宣導資料(如:手冊、單張、海報)、

聽專家演講或參加座談會、看雜誌、期刊、閱讀相關書籍、

及由學校課程來學習。

二、在檳榔的態度部份:

(一) 大部分的學生傾向不贊成嚼檳榔。唯仍有約有一至二成同意

「天氣寒冷時,嚼檳榔是保暖的好方法」、「疲勞時,嚼檳榔 是提神解勞的好方法」「種檳榔很賺錢,政府不應該限制農 民種檳榔」「青少年嚼檳榔是他個人的事,不應受到限制」。

(二) 另一至二成的學生不同意「嚼檳榔給人很不雅觀的感覺」「嚼

(2)

檳榔會使人上癮,應該避免使用」「檳榔西施對社會風氣有 不良的影響」「大家不應該在山坡地種檳榔,以免引起土石 流失」「擺設檳榔攤佔用道路,會妨礙交通」「我們不應該 隨地亂吐檳榔汁,以免造成環境的髒亂」、「政府應該加強對 檳榔攤的管理」、「對於販賣檳榔給未成年的青少年的檳榔 攤,政府應嚴加取締」等敘述。

三、在嚼檳榔行為方面:

(一) 12.8%的學生曾經嚼過檳榔,男生(19.1%)高於女生(6.2%)。

年級方面,以二年級最多(16.9%),其次為三年級(13.5%),

一年級最少(8.2%)。

(二) 有嚼檳榔經驗的學生中,四成曾有嚼檳榔的習慣,這些學生 中有九成曾想戒掉嚼檳榔的習慣。令他們想戒掉嚼檳榔的原 因以「嚼檳榔對身體不好」及「嚼檳榔很花錢」最多;而無 法戒除的原因以「家裡有檳榔,看到就會想吃」及「朋友都 在吃,只好跟著吃」最多。

(三) 學生第一次嚼檳榔的平均年齡集中在 10-15 歲,最主要的原 因是好奇、想嚼嚼看。學生第一次獲得檳榔的來源,以朋友 最多;朋友及同學也是第一次嚼檳榔時最主要的共處對象。

學生第一次嚼檳榔的地點以在家裡及撞球場最多。

(四) 學生通常嚼檳榔的原因以「朋友都在吃,就跟著吃最多」,其 次為「有人請吃、不知如何拒絕」。通常是和朋友在一起的時 候嚼檳榔,其次是有人請吃時。通常嚼檳榔的地點以撞球場 最多,其次是朋友家。

四、對檳榔的認知、態度及嚼檳榔行為三個變項之間,彼此均有顯著 相關。對檳榔的認知程度愈高的學生,對檳榔的態度愈傾向不贊 成,其本身也較少嚼檳榔。

(3)

五、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同儕因素及社區因素皆能顯著 預測學生對檳榔的認知,可分別解釋學生對檳榔認知總變異量的 11.8%、7.7%、12.0%、8.8%、11.2%。這些顯著的預測變項包括 5 項個人因素(年級、籍貫、個人偏差行為、孤立、及自我效能)、

3 項家庭因素(父親職業、與母親連結、家人嚼檳榔情形)、5 項 個學校因素(在校成績、教育期望、喜歡上學、缺席情況及學校 政策)、4 項同儕因素(同儕壓力、拒絕同儕、同儕對檳榔的態度 及同儕嚼檳榔情形)、及 4 項社區因素(學校附近檳榔攤、親戚嚼 檳榔情形、鄰居嚼檳榔情形及有人遞檳榔的處理)。

六、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同儕因素及社區因素能顯著預 測學生對檳榔的態度,可分別解釋學生對檳榔態度總變異量的 37.0%、27.8%、20.7%、33.3%、38.5%。這些顯著的預測變項包 括 8 項個人因素(性別、籍貫、個人偏差行為、叛逆、孤立、自 我效能、吸菸行為及未來嚼檳榔意圖)、5 項家庭因素(父親教育 程度、與母親連結、家人嚼檳榔情形、父親對檳榔的態度及母親 對檳榔的態度)、4 項學校因素(在校成績、教育期望、師生相處 及缺席狀況)、5 項同儕因素(同儕壓力、拒絕同儕、同儕對檳榔 的態度、同儕嚼檳榔情形及同儕的偏差行為)、及 4 項社區因素(親 戚對檳榔的態度、鄰居對檳榔的態度、有人遞檳榔及有人遞檳榔 的處理)。

七、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同儕因素及社區因素能顯著預 測學生嚼檳榔的行為。這些顯著的預測變項包括 6 項個人因素 (籍貫、個人的偏差行為、自我效能、吸菸行為、喝酒行為及未 來嚼檳榔意圖)、2 項家庭因素(家裡檳榔可近性、家人嚼檳榔情 形)、3 項學校因素(在校成績、教育期望、缺席狀況)、3 項同儕 因素(同儕對檳榔的態度、同儕嚼檳榔情形及同儕的偏差行為)、

及 4 項社區因素(學校附近檳榔攤、社區檳榔可近性、有人遞檳 榔及有人遞檳榔的處理)。

(4)

第二節 討論

本節將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分析

,以下分為三部份來進行討論:(一)對檳榔的認知;(二)對檳榔的態 度;(三)嚼檳榔的行為。

一、對檳榔的認知

(一) 本研究以問卷抽樣調查屏東縣 1022 位國中學生,發現在檳榔 知識測驗的平均答對率約七成,顯示學生對檳榔的知識程度 屬於中等。此結果與李蘭等(1996)調查台灣地區 13-18 歲青 少年的檳榔認知結果相去不遠,其答對率為 65.5%,唯因研 究對象與檳榔認知量表均不相同,故無法相互比較。

(二) 在三類檳榔知識中,學生對於檳榔有關的法令規定認知答對 率最高(七成二),對健康危害認知的答對率最低(六成六)。

探究受測學生對檳榔所造成的健康危害較不了解的原因,應 與其未接受有系統的檳榔防制教育有關。本研究也發現,學 校政策(禁止嚼檳榔與否)與學生對檳榔的認知有關,學校有 禁止嚼檳榔的學生,其對檳榔的認知程度較高。因此,學校 應積極推動檳榔防制教育課程,提昇學生對檳榔的認知。

(三) 對於檳榔造成健康危害的認知部份,受測學生對於長期嚼檳 榔會造成張口困難及白斑症較不清楚。這可能是因為一般的 衛教宣導多強調嚼檳榔與口腔癌的關係,並未教導學生如何 辨識口腔癌發生之前的症狀。根據黃頤等(1992)指出:民眾 對於口腔癌及口腔黏膜病變的知識錯誤或不足是口腔癌延遲 就醫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進行檳榔防制教育時,宜將口腔 病變的症狀納入,使學生具備口腔癌前病變自我檢查的能

(5)

力,亦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社會醫療成本的支 出。

(四) 檳榔對環境的危害部份,學生較清楚檳榔所造成的水土流失 情形,對於種植檳榔所導致的地層下陷問題則較不了解。推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目前檳榔防制教育多強調檳榔與水土 流失的關係,對於檳榔可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較少提及之 故。如此可能造成學生產生錯覺,認為將檳榔轉種至平地,

就不會有水土保持的問題。尤其,檳榔是屏東地區農民主要 的經濟來源之一,且屏東地區的檳榔樹多種於平地,其水土 流失的情形並不明顯,民眾尚未蒙受其害,因此,此點亦應 納入檳榔防制教育課程當中,協助學生作觀念上的釐清。

(五) 學生通常獲得檳榔資訊的來源部份,最多的前五項為電視、

報紙、宣導資料(如:手冊、單張、海報)、老師及父母。此 結果與葛應欽等(1992)、李景美等(1995)的研究結果相似,

亦即大眾傳播(電視、報紙等)、老師是青少年獲得有關物質 使用的重要來源。因此,檳榔防制教育可多利用大眾傳播媒 體進行宣導;老師與家長也應該接受相關的教育課程,並積 極扮演防制青少年嚼食檳榔的角色。

(六) 學生希望未來獲得檳榔資訊的來源部份,以電視、報紙、電 腦或上網、宣導資料(如:手冊、單張、海報)及專家演講及 座談會最受學生的青睞,至於請教他人(如:朋友、同學、親 戚等)則較不受學生喜愛。可見學生偏愛由視聽媒體來獲得檳 榔的相關資訊。因此,我們在設計檳榔防制課程時,可多運 用錄影帶、單張、海報或電腦上網進行教學,尤其現今社會 網路盛行,檳榔防制教育課程宜多與電腦課程結合,引導學

(6)

生上網蒐集資料,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對檳榔的態度

(一) 學生在檳榔態度量表的得分平均值為 5.26 分,顯示多數的學 生傾向不贊成嚼檳榔。此結果和李蘭等(1996)、李景美等 (2000)、嚴道等(1995)的研究結果相同。本研究同時發現對 檳榔的態度與嚼檳榔行為有顯著的中度相關,因此,檳榔防 制教育課程應著重價值澄清,協助學生建立並維持不贊成嚼 檳榔的態度。

(二) 在社會環境的部份,多數的學生認為不應該隨地亂吐檳榔 汁,也不應該在山坡地上種植檳榔,並認為檳榔攤佔用道路,

會妨礙交通;也認為檳榔西施會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

唯仍有一至二成的學生對此持相反意見,顯示隨著檳榔問題 的惡化,已有少數學生的價值觀受到影響。鑑此,如何加強 社會教育,提昇青少年的守法性與公德心,是相當重要的。

三、嚼檳榔的行為部份

(一) 本研究發現 12.8%的國中生曾經有嚼檳榔的經驗,此結果與 鍾兆惠(1997)的研究結果相較略低,鍾氏立意取樣屏東縣 國、高中(含五專)的學生,發現 13.3%的國中生有嚼檳榔的 經驗。推測本研究結果比鍾氏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鍾氏所 選取的樣本中原住民的比率(12.1%)較本研究(5.5%)為高,因 此其國中生嚼檳榔的盛行率(13.3%)高於本研究(12.8%)。此 外,本研究和周碧瑟等(2000)的研究結果相較則偏高,周氏 等研究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的嚼檳榔盛行率,發現國中生嚼 檳榔的盛行率為 10.2%,顯示屏東地區國中生嚼檳榔的情形

(7)

較台灣地區國中生嚴重,鑑此,加強屏東地區國中學生的檳 榔防制教育,實有其必要性。

(二) 約八成的學生在面對他人遞檳榔時會選擇直接拒絕,唯仍有 二成的學生會因為好奇、或不知如何拒絕、或基於同儕壓力 而開始嚼檳榔。因此檳榔防制教育應強調學生拒絕嚼檳榔的 能力,在面對同儕壓力時不盲從,而能堅持自己的意見,並 加強進行價值澄清,使學生不會因為好奇而嘗試嚼檳榔。

(三) 在同儕因素中,同儕對檳榔的態度及同儕嚼檳榔的行為皆會 影響學生的嚼檳榔行為,此與許多研究結果相同(李景美等,

2000;李蘭等,1992、1996;嚴道等,1994;Lu et al.,1993;

Yang et al.,1996)。尤其同儕經常是學生嚼檳榔的陪伴者 及邀約者,顯示同儕之間的模仿與同儕壓力,是影響青少年 嚼檳榔的重要因素。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教導 學生要選擇益友,亦是學校教育當深思的一部份。

( 四) 本研究發現家人的嚼檳榔行為、家裡檳榔可近性及社區因素 中的社區檳榔可近性,皆會影響學生的嚼檳榔行為。此項結 果與李景美等(2000)的研究結果相同。李景美等(2000)研究 台北縣市高職一年級學生指出:檳榔的可得性愈高,學生愈 容易有嚼檳榔行為。可見環境對青少年嚼檳榔行為的養成,

影響極大。因此,檳榔防制教育宜擴大至社區或家庭,加強 宣導,並配合相關法令的施行,為青少年打造一個無檳榔的 生活空間,協助青少年遠離檳榔。

(8)

第三節 結論

根據研究目的及結果,提出下列七項結論:

一、 受測學生在認知測驗的答對率約七成,顯示學生對檳榔的認知 情形屬中等,另學生在「檳榔對健康的危害」及「檳榔對環境 的危害」二部份的了解程度稍差,有待加強。

二、 在檳榔的態度部份,大部分的學生傾向不贊成嚼檳榔。

三、 12.8%的學生曾經嚼過檳榔,性別方面,男生(19.1%)高於女生 (6.2%)。年級方面,以二年級最多(16.9%),其次為三年級 (13.5%),一年級最少(8.2%)。

四、 對檳榔的認知、態度及嚼檳榔行為三個變項之間,彼此均有顯 著相關。對檳榔的認知程度愈高的學生,對檳榔的態度愈傾向 不贊成,其本身也較少嚼檳榔。

五、 影響學生對檳榔認知的變項包括:5 項個人因素(年級、籍貫、

個人偏差行為、孤立、及自我效能)、3 項家庭因素(父親職業、

與母親連結、家人嚼檳榔情形)、5 項學校因素(在校成績、教育 期望、喜歡上學、缺席情況及學校政策)、4 項同儕因素(同儕壓 力、拒絕同儕、同儕對檳榔的態度及同儕嚼檳榔情形)、及 4 項社區因素(學校附近檳榔攤、親戚嚼檳榔情形、鄰居嚼檳榔情 形及有人遞檳榔的處理)。

六、 影響學生對檳榔態度的變項包括:8 項個人因素(性別、籍貫、

個人偏差行為、叛逆、孤立、自我效能、吸菸行為及未來嚼檳 榔意圖)、5 項家庭因素(父親教育程度、與母親連結、家人嚼檳 榔情形、父親對檳榔的態度及母親對檳榔的態度)、4 項學校因 素(在校成績、教育期望、師生相處及缺席狀況)、5 項同儕因素

(9)

(同儕壓力、拒絕同儕、同儕對檳榔的態度、同儕嚼檳榔情形及 同儕的偏差行為)、及 4 項社區因素(親戚對檳榔的態度、鄰居 對檳榔的態度、有人遞檳榔及有人遞檳榔的處理)。

七、 影響學生嚼檳榔行為的變項包括:6 項個人因素(籍貫、個人的 偏差行為、自我效能、吸菸行為、喝酒行為及未來嚼檳榔意圖)、

2 項家庭因素(家裡檳榔可近性、家人嚼檳榔情形)、3 項學校因 素(在校成績、教育期望、缺席狀況)、3 項同儕因素(同儕對檳 榔的態度、同儕嚼檳榔情形及同儕的偏差行為)、及 4 項社區因 素(學校附近檳榔攤、社區檳榔可近性、有人遞檳榔及有人遞檳 榔的處理)。

(10)

第四節 建議

根據研究發現及研究限制,本研究提出以下二方面的建議:(一) 對規劃青少年檳榔防制教育課程的建議;及(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對規劃青少年檳榔防制教育課程的建議

( 一) 加強對社會大眾的宣導:本研究發現若國中生生活環境中的 重要他人(如家人、同儕、親戚)有嚼檳榔的行為,或是對檳 榔持贊成的態度,則青少年較易有嚼檳榔行為。因此檳榔防 制教育應擴大至成年人。建議可與社區衛生單位配合(如衛生 所),舉辦與檳榔危害有關的演講或座談會,加強一般社會大 眾對檳榔的認知。

( 二) 多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宣導檳榔危害的相關訊息:本研究發現 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視、單張、手冊等)是國中生最常得到 檳榔資訊的來源,因此可於電視節目中宣導檳榔的危害,或 製作檳榔危害的單張、小冊,供民眾索取。

( 三) 檳榔防制教育課程應推廣至家庭:本研究發現家人的嚼檳榔 行為及父母對檳榔的態度是影響青少年對檳榔的態度及嚼檳 榔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因此,建議檳榔防制教育課程應推 廣至家庭,協助家長多充實與檳榔防制有關的知能,並做為 子女不嚼檳榔的好榜樣,協助子女能遠離檳榔的危害。

( 四) 實施檳榔防制教育的時間應提早至國小低年級階段:本研究 發現國中生第一次嚼檳榔的年齡集中在 10-15 歲,為確實預 防青少年在幼年階段即開始嘗試嚼檳榔,因此,建議檳榔防 制教育課程應從小學低年級階段即開始,以防範未然。

( 五) 檳榔防制教育課程應協助學生提昇拒絕的自我效能:本研究 發現在各種情況下愈有把握拒絕別人請吃檳榔,愈不會嚼檳 榔。因此檳榔防制教育課程可透過各種教育活動(如:角色扮 演、小組討論),教導學生演練在各種情境下拒絕檳榔的技 巧,方能在面對其他重要他人邀約嚼檳榔時,勇敢的拒絕。

(11)

( 六) 檳榔防制教育課程應強調價值澄清:本研究發現多數的學生 都不贊成嚼檳榔,且對檳榔的態度又與嚼檳榔行為有顯著相 關,因此,檳榔防制教育課程宜著重價值澄清,協助學生統 整自己的價值觀,建立「嚼檳榔有害健康」的觀念,方不致 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嚼檳榔。

( 七) 檳榔防制教育課程應提昇青少年對口腔癌前病變的認識:本 研究發現學生對於口腔癌的症狀認知程度較不足,因此建議 檳榔防制教育課程宜納入口腔癌前病變自我檢查的部份,使 青少年具有口腔癌前病變的自我檢查能力,方可使口腔疾病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使傷害減到最低。

( 八) 檳榔防制教育可與藥物教育結合:由於藥物教育的策略與檳 榔防制教育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致力於提高學生的 自我效能,教導拒絕的技巧。因此,建議可以將檳榔防制教 育課程納入藥物教育課程中合併進行,以收事倍功半之效,

並節省人力、物力及時間。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 一) 擴大研究對象:本研究僅針對屏東地區國中學生進行抽樣,因 此研究結果僅能推論至此母群體,因此建議可將樣本擴大到全 台灣地區的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專院校的學生,建立國 內青少年嚼檳榔盛行率的資料庫,以供各界參考。

( 二) 進行檳榔防制教育課程的介入研究:未來的研究可評估各級學 校學生對檳榔防制教育課程的需求,並設計適宜的教育課程,

實際於各級學校中進行實驗介入,並評估其效果,以發展適合 各階段學生的教材內容。

( 三) 可與質的研究配合,質量並重:由於問卷調查易無法深入了解 青少年嚼檳榔的情形,是以未來的研究可配合焦點團體、深度 訪談等質性研究,深入了解青少年嚼檳榔行為的背景與原因,

以期獲得更週延、更詳實的資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畫分語言範疇(language categories),分析學者由於對語言的研究,發現

✗齊合立克(John Zahorik) 知識是人類所建構的 知識是臆測的、可誤的 知識的成長在於揭露. 引起後現

檳榔素是一種副交感神經作用藥劑,能促進消 化道的蠕動、使瞳孔收縮、心跳降低, 本身就會 致癌. 使口腔環境變成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 利用緊扣 課程設計 讓同學做討論,使同學 必須要讀過內容才能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這 樣不只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慢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學校只須交回一份填妥的中國語文問卷,科主任和教師應就問卷的建議在科務會議有充分討論,然後綜合意見 回覆。請將此問卷,連同其餘兩份問卷(即「校長」問卷及「中國文學」問卷)一併於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