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人口變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人口變遷 "

Copied!
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人口變遷與產業發展

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影響人口的增展,而人口變遷可作為區域發 展的一個指標,所以分析人口變遷是有助於了解該地的社會經濟脈 動。清領時期,漢人不斷地移入蘆洲,到了日治時期,蘆洲地區的人 口密度在臺北盆地各地區中排名第二,只有比臺北市低,這種情形與 當地的產業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本章藉以分析人口變遷與產業發 展,來觀察蘆洲地區的發展情形。

第一節 人口變遷

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皆曾對台灣居民從事戶口調查。清領時期,

曾施行保甲戶籍來調查戶數丁口,

175

雖然調查出來的數據並不是很準 確,仍然可以作為參考之用。到了日治時期,? 維持地方治安,進行

175金惠《臺北縣志•人口志》,卷 8(台北市:成文,1983),頁 1893-1894。

(2)

戶口調查,此事主要由警察來負責。從 1895 年到 1925 年之間,日本 政府在台灣各地建立現代化警察系統。明治二十九年(1896)十一月十 四日,根據「警親第二三九號」規定,臺北縣於各支廳宜蘭、新竹、

基隆、淡水管下設置警查署、分署、派出所。

176

明治二十九年(1896),

臺北警察署和尚洲派出所成立於和尚洲店仔口街,管轄區域包含芝蘭 二堡的店仔口街、樓仔厝庄、王爺宮庄、南港仔庄、土地公厝庄、溪 墘庄、水湳庄、和尚港庄、獅頭庄、中路庄、車路庄、北投庄、關渡 庄、石牌庄、嗄嘮庄、其里岸庄、南橋庄、中洲埔庄、和尚洲庄。

177

明治三十九年(1904)和尚洲警察官吏派出所成立於和尚洲樓仔厝 庄,

178

掌控蘆洲地區所有戶口調查事務,以做為總督府控制台灣人的 根據,在昭和初年遷至溪墘庄。

179

大正年間設立水湳庄警察官吏派出 所,和尚洲警察官吏派出所的管轄區域區域於是有所改變,以下為大 正七年度(1918)和尚洲警察的管轄及配置的概況表:

180

名稱 位置 管轄區域

和尚洲警察官吏派出所 樓仔厝庄 南港仔庄、溪墘庄、中路庄、樓

仔厝庄

水湳庄警察官吏派出所 水湳庄 水湳庄、中洲浦庄

176吳定葉、黃耀東譯,《日據初期警察及監獄制度檔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頁 41-42。

177吳定葉、黃耀東譯,《日據初期警察及監獄制度檔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頁 62-63。

178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庄勢一覽(昭和六年)(臺北市: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2),

頁 2。

179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6),頁 27。

180張炎憲主編,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台北廳誌》(板橋市:台北縣文化中心,1998),

(3)

戶口調查一事除了由警察負責之外,地方上的保正、甲長皆必需 加以協助。明治三十三年(1900)在蘆洲設立和尚洲保甲局,隸屬於臺 北廳士林支廳,管轄的範圍共 12 庄(其中五庄位於現今蘆洲地區,

分別為樓仔厝庄、南港仔庄、溪墘庄、中路庄、水湳庄) ,十三個保,

一百二十三甲。

181

保正一年二次以上,甲長每月一次對保內或甲內進 行內定例的人口調查,隨時向警察申報,達成社會控制的目的。

182

日 治時期的戶口調查資料,除了提供了有關當時蘆洲地區詳細的人口增 加、人口分佈、性別比率、年齡別與籍貫等資料之外,也有助於後人 了解當時的社會、經濟情形。

(一) 人口的增加

(1)蘆洲與台北盆地其他地區的人口增加

清代或更早的文獻對蘆洲的人口資料紀錄是非常地缺乏,《淡水 廳志》曾記載興直堡的人口數:

道光二十一年,同知曹謹編查戶口:……,興直堡一萬六千 四百六十六丁口,……。

183

在當時蘆洲屬於興直堡的一部份,《淡水廳志》也有記載興直堡的人 口數有一萬六千四百六十六丁口,我們仍然無法從這些資料中正確的

181張介然《臺北縣志•軍事志》,卷 15(台北市:成文,1983),頁 3092。

182曹永和,《日據前期台灣北部施政紀實.警治篇.政治篇》(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 頁 430-431

183陳培桂,《淡水廳志》,卷四〈志三•賦役志〉(臺北市:大通書局,1987)頁 89。

(4)

掌握當時蘆洲地區的人口數。

對蘆洲地區人口、戶數有較明確的記錄為《淡新檔案》 。同治十 三年(1874),《淡新檔案》 〈同治十三年分淡屬各庄人丁戶口清冊稿〉

中記載興直堡中各庄的人口與戶數:

表 4-1 同治十三年(1874)興直堡中各庄的人口與戶數:

庄名 陂角店

中塭 庄

和尚 洲庄

武?

灣庄

三重埔 庄

關渡庄 八里 坌庄

烏嶼寮 庄

長道坑 庄 閩籍的

戶數

21 23 42 37 35 37 41 27 22 男(丁) 27 32 63 51 42 52 57 23 22 女(口) 36 35 56 15 35 23 14 32 29 幼孩

(口)

12 19 32 14 19 11 22 13 15 幼女

(口)

23 22 27 12 27 12 12 19 14 總數

(人)

98 108 178 92 123 98 105 87 80

資料來源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三)第一編行政》,一

二四 0 三•四九(清冊)〈同治十三年分淡屬各莊人丁戶口清冊稿〉,

(臺北市:台灣大學,1995),頁 347-348。

由表 4-1 的資料得知,同治十三年(1874),興直堡九庄的閩籍的戶數 為二百六十四戶,人口總數為 1019 人,而屬於興直堡九庄之一的和 尚洲庄閩籍的戶數為四十二戶,人口數為 178 人,其他鄰近的各庄如 三重埔庄閩籍的戶數為三十五戶,人口數為 123 人;關渡庄閩籍的戶 數為三十七戶,人口數為 98 人;八里坌庄閩籍的戶數為四十一戶,

人口數為 105 人。和尚洲庄的閩籍的戶數和人口數皆比三重埔庄、關

(5)

渡庄以及八里坌庄的閩籍的戶數和人口數多,也是興直堡九庄中閩籍 的戶數和人口數最多的一庄,代表了當時蘆洲經濟發展大於其他庄,

就業機會高,吸引許多閩籍漢人前往居住,而且這時蘆洲地區已有街 市的形成以及保佑宮與湧蓮寺的興建,可見當時蘆洲地區的經濟發展 已經有一定的規模。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便於殖民統治,掌握人口資源,在 明治三十八年(1905)開始進行全台人口普查。人口調查的資料很詳 盡,可使後人了解當時蘆洲人口增加的情形。由表 4-2、表 4-3、圖 4-1 的資料得知,明治三十八年(1905)至昭和十五年(1940),蘆洲的人 口從 7838 人增加到 9385 人,人口變動幅度平緩,有的時候甚至呈現 人口負成長的現象,例如:1915 年至 1920 年之間的年增加率為-0.51

%,1935 年至 1940 年之間的年增加率為-0.15%。探究其主要原因為 蘆洲屬於較早開發之地,土地開發漸飽和,長期又飽受淹水之苦,有 些居民無法在此地生存,於是大多遷移至台北市、基隆街以及瑞芳 庄,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

184

表 4-2

臺北盆地歷來人口之增加(1905-1940) 市鎮鄉別 1905 年 1910 年 1915

1920 年 1925 年

1930 年

1935 年 1940 年 臺北市 112210 137530 159011 174909 208410 245120 290549 326407

184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頁 209-242。

(6)

北投 11028 11429 11958 12166 13625 15005 16720 18472 士林 19967 20971 21065 21016 22333 23724 24804 26400 內湖 8147 8374 8691 8996 9121 9791 10087 11002 南港 5214 5699 6250 6719 7158 7884 8478 9887 木柵 6145 6168 6302 6553 6868 7252 7474 8409 景美 3840 3895 3902 4196 4655 5137 5641 7087 新店 16800 17600 17200 17927 18719 19646 20571 22795 中和 11971 12617 12719 13141 13661 14073 14862 16196 板橋 14151 15133 15733 15818 17046 18135 19590 20870 土城 10836 11250 11265 11181 11221 11102 11200 11554 樹林 10054 10013 9856 10496 11510 12312 13360 15667 新莊 11542 11979 11594 11418 11791 11931 12731 13590 泰山 5006 4966 5055 4967 4915 5154 5316 5329 五股 7112 7046 7133 6871 7155 7811 8122 8425 蘆洲 7838 8403 8435 8220 8499 8968 9457 9385 三重 10410 11530 11500 10874 11061 12597 15331 18512 合計 272271 304603 327669 345468 387748 435642 494293 549987 盆地部分

合計

241200 272700 295400 312300 353900 398000 456100 508100 資料來源: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頁 1022。

185

表 4-3 蘆洲歷年來人口年增加率(1905-1940)

年次 人口數(人) 平均年增加率(%)

1905 年 7838 — 1910 年 8403 1.44 1915 年 8435 0.08 1920 年 8220 -0.51 1925 年 8499 0.68 1930 年 8968 1.10 1935 年 9457 1.09 1940 年 9385 -0.15 資料來源:根據表 4-2 計算所得。

1851940 年以前根據各該年之戶口普查,1910 年因為未舉辦戶口普查,故根據台灣總督官房調查

(7)

圖 4-1 蘆洲歷年來人口年增加率(1905-1940)

1905至1940年蘆洲人口年增加率

1.44

0.08

-0.51

0.68

1.1 1.09

-0.15

-1 -0.5 0 0.5 1 1.5 2

年增加率%

1910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年)

資料來源:根據表 4-3 繪製而成。

(2)蘆洲地區五大庄頭的人口增加情形

首先探討五大庄頭的人口數排序,由表 4-4 得知,從 1905 年到 1935 年之間,蘆洲地區五大庄頭中皆以和尚洲水湳的人口數最多,和 尚洲樓仔厝排名第二,和尚洲溪墘排名第三,和尚洲中路排名第四,

和尚洲南港仔則排名最後。

蘆洲地區內五大庄頭的人口數情形並不相同,主要受到地形、經 濟、交通因素的影響。和尚洲水湳人口數最多,代表此地的勞動力需 求最多,探究其原因為漁獲產量高、種植高價? 的經濟作物,以及水 運便利,可經由和尚港到達士林、大稻埕。而店仔口(蘆洲地區商業、

宗教、政治中心)因位在樓仔厝,以及樓仔厝的河運非常地便利,居

民可渡船來往於蘆洲舊港嘴(又稱笨港嘴、近港嘴、牛港嘴,位於樓

(8)

仔厝角的河邊) 、溪洲底與社子島,所以樓仔厝吸引了許多人前往居 住,其人口數僅次於水湳。至於人口數最少的南港仔,因位在蘆洲西 北部地勢較低之地,長期飽受淹水之苦,故不易吸引人們在此定居。

至於這五大庄頭的人口增加情形,可從表 4-5 的資料中來加以探 討。由表 4-5 得知,和尚洲水湳的年增加率在 1912-1913 年、1914-1918 年、1934-1935 年的年增加率為負成長,其餘為正成長;和尚洲樓仔 厝的年增加率在 1914-1919 年、1933-1934 年的年增加率為負成長,其 餘為正成長;和尚洲溪墘的年增加率在 1916-1919 年、1931-1932 年、

1934-1935 年的年增加率為負成長,其餘為正成長;和尚洲中路的年 增加率在 1916-1930 年、1934-1935 年的年增加率為負成長,其餘為正 成長;和尚洲南港仔的年增加率在 1906-1913 年、1918-1919 年、

1932-1933 年的年增加率為負成長,其餘為正成長。這五大庄頭的年 增加率有時會呈現負成長的現象,主要的原因是移出的人口數過多,

造成年增加率呈現負成長的現象,詳細的情形將在自然增加與社會增 加的部分中加以探討。

表 4-4 蘆洲地區五大庄頭的人口統計表(1905-1935) 和尚洲樓

仔厝

和尚洲南 港仔

和尚洲中 路

和尚洲水 湳

和尚洲溪 墘

人口 數合 計(單 位:

人)

百分 比

男 1005 351 584 1334 745 4019 51.17 1905

女 923 338 553 1270 751 3835 48.83

(9)

合計 1928 689 1137 2604 1496 7854 100 百分

24.55 8.78 14.48 33.16 19.05 100

男 1023 353 591 1350 733 4050 50.61 女 951 351 555 1316 780 3953 49.39 合計 1974 704 1146 2666 1513 8003 100 1906

百分 比

24.67 8.8 14.32 33.31 18.91 100

男 1042 349 637 1438 726 4192 50.21 女 977 339 570 1455 816 4157 49.8 合計 2019 688 1207 2893 1542 8349 100 1912

百分 比

24.18 8.24 14.46 34.65 18.47 100

男 1039 342 657 1427 743 4208 50.1 女 1046 331 605 1406 804 4192 49.9 合計 2085 673 1262 2833 1547 8400 100 1913

百分 比

24.82 8.02 15.02 33.73 18.42 100

男 1043 355 669 1433 760 4260 50.31 女 1052 330 617 1403 805 4207 49.69 合計 2095 685 1286 2836 1565 8467 100 1914

百分 比

24.74 8.09 15.19 33.49 18.48 100

男 1055 382 692 1482 810 4421 51.46 女 1015 336 639 1335 845 4170 48.54 合計 2070 718 1331 2817 1655 8591 100 1916

百分 比

24.09 8.36 15.49 32.79 19.26 100

男 1042 389 649 1469 800 4349 50.95 女 997 349 635 1324 838 4143 48.54 合計 2039 738 1329 2791 1638 8535 100 1918

百分 比

28.89 8.65 15.57 32.7 19.19 100

男 1038 379 667 1469 776 4329 51.30 女 983 344 635 1322 825 4109 48.67 1919

合計 2021 723 1302 2791 1601 8438 100

(10)

百分 比

23.95 8.57 15.43 33.08 18.97 100

男 1139 425 644 1493 860 4561 50.86 女 1091 375 623 1427 891 4407 49.14 合計 2230 800 1267 2920 1751 8968 100 1930

百分 比

24.87 8.92 14.13 32.56 19.52 100

男 1193 445 676 1549 939 4802 50.85 女 1148 394 661 1482 956 4641 49.15 合計 2341 839 1337 3031 1895 9443 100 1931

百分 比

24.79 8.88 14.16 32.1 20.07 100

男 1226 455 713 1563 928 4885 50.94 女 1156 406 678 1534 930 4704 49.06 合計 2382 861 1391 3097 1858 9589 100 1932

百分 比

24.84 8.98 14.51 32.3 19.38 100

男 1265 449 722 1613 935 4984 51.59 女 1172 389 682 1506 928 4677 48.41 合計 2437 838 1404 3119 1863 9661 100 1933

百分 比

25.23 8.67 14.53 32.28 19.28 100

男 1261 449 740 1670 983 5103 51.37 女 1166 391 684 1606 984 4831 48.63 合計 2427 840 1424 3276 1967 9934 100 1934

百分 比

24.43 8.46 14.33 32.98 19.8 100

男 1260 399 670 1546 936 4811 50.87 女 1185 358 642 1500 961 4646 49.13 合計 2445 757 1312 3046 1897 9457 100 1935

百分 比

25.85 8.00 13.87 32.21 20.06 100

資料來源:1.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三十八年)》,頁 56-57。

2.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三十九年)》,頁 54-55。

3.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元年)》,頁 55。

(11)

4.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二年)》,頁 53。

5.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三年)》,頁 53。

6.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五年)》,頁 68。

7.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七年)》,頁 68。

8.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八年)》,頁 68。

9.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

臺北州新莊郡》,(臺北市: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2), 頁 5。

10.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庄勢一覽(昭和六年)》,(臺北市: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2),頁 5-6。

11.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昭和七年)》,頁 64。

12.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昭和八年)》,頁 65。

13.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臺北市:新莊 郡鷺洲庄役場,1936),頁 7-8。

14.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概報》,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5),頁 28。

表 4-5 蘆洲地區五大庄頭年增加率(1905-1935)(單位:

年代 和尚洲樓仔

和尚洲南港 仔

和尚洲中路 和尚洲水湳 和尚洲溪墘 1905 — — — — —

1906 2.39 2.18 0.79 2.38 1.14

1912 0.38 -0.38 0.89 1.42 0.32

1913 3.27 -2.18 4.56 -2.07 0.32

1914 0.48 1.78 1.90 0.11 1.16

1916 -0.60 2.41 1.75 -0.33 2.88

1918 -0.75 1.39 -0.08 -0.46 -0.51

1919 -0.88 -2.03 -2.03 0 -2.26

1930 0.94 0.97 -0.24 0.42 0.89

1931 4.98 4.88 5.52 3.80 8.22

1932 1.75 2.62 4.04 2.18 -1.95

1933 2.31 -2.67 0.93 0.71 0.27

1934 -0.41 0.24 1.42 5.03 5.59

1935 0.74 -9.88 -7.87 -7.02 -3.56 資料來源:根據表 4-4 計算所得。

(12)

(3)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

影響蘆洲地區人口成長的因素有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兩種,自然 增加等於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社會增加則是一地移入人口數減去 移出人口數,兩者分別以自然增加率與社會增加率來表示。自然增加 與社會增加皆使蘆洲地區總人口數產生變化。清領時期,因漢人? 了 改善其經濟條件,求得安身立命之地,陸續地移民至蘆洲,所以在當 時影響蘆洲地區人口成長的因素主要為社會增加。日治時期,蘆洲地 區因衛生條件改善、政治安定,造成出生率高於死亡率的現象,自然 增加率呈現正成長。至於社會增加率的情形由表 4-6、表 4-7、表 4-8 的資料得知,只有在明治三十八年(1905)是正成長,大正元年(1912) 及其以後皆呈現負成長。蘆洲地區在大正元年(1912)及其以後,社會 增加率呈現負成長的原因有下列兩點:(1)蘆洲地勢低容易遭受洪害,

所以有些居民不願在此定居,於是遷移至附近的台北市。(2)蘆洲是當 時台北盆地土地開發較早之地,耕地面積已漸固定,? 了解決人口壓 力,除了增加農產量、非農業收入之外,另一個方法為遷移,當時對 外交通便利,遷移者經由聯外道路到達台北市的大稻程(商業區) 、 基隆街、瑞芳庄以及其他地區,他們希望能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賺 取更多的財富。

186

186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頁

(13)

總之,日治時期蘆洲地區的人口增加主要是依賴自然增加,而非 社會增加,這種人口增長的情形是不同於清領時期。

表 4-6 蘆洲地區五大庄頭的人口異動表(1)(1905-1919)(單位:人)

庄 年代

和尚洲樓 仔厝

和尚洲南 港仔

和尚洲中 路

和尚洲水 湳

和尚洲溪 墘

合計

出生 12 3 11 27 9 62

死亡 17 7 8 14 12 58

轉入 29 7 8 20 8 72

1905

轉出 10 9 11 20 10 60

出生 76 21 46 112 69 324

死亡 48 19 31 88 31 217

轉入 184 25 68 131 135 543

1912

轉出 224 27 98 146 209 704

出生 92 30 51 138 55 366

死亡 42 13 27 73 35 190

轉入 113 20 72 100 104 409

1916

轉出 120 31 78 118 101 448

出生 88 21 51 110 57 327

死亡 66 20 51 83 47 267

轉入 120 18 68 118 98 422

1919

轉出 160 34 95 145 145 579

資料來源:1.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三十八年)》,頁

144。

2.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元年)》,頁

144。

3.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五年)》,頁 69。

4.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八年)》,頁 69。

表 4-7 蘆洲地區五大庄頭的人口異動表(2) (1905-1919)(單位:0/00

出生率 死亡率 移入率 移出率

1905 7.89 7.38 9.17 7.64 1912 38.81 25.99 65.04 84.32 1916 42.6 22.12 47.61 52.15 1919 38.75 31.64 50.01 68.62 資料來源:根據表 4-4、表 4-6 計算所得。

(14)

表 4-8 人口增加趨勢比率(1905-1919)(單位:人,0/00

自然增加 社會增加

人口數 增加率0/00 人口數 增加率0/00

人口增加率

(單位: 0/00

1905 4 0.51 12 1.53 2.04

1912 107 12.82 -161 -19.28 -6.46

1916 176 20.48 -39 -4.54 15.94

1919 60 7.11 -157 -18.61 -11.5

資料來源:根據表 4-7 計算所得。

(二)人口分佈

人口分佈是由人口密度來測算,人口密度是指一地的人口密集程 度,除了與該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之外,也與地理上的地形、

位置有關,並且可從「人口密度」瞭解該地的社會經濟的發展。

187

由 表 4-9 來看臺北盆地人口密度,1910 年時臺北盆地的人口平均密度為 每平方公里 1113 人,其中以臺北市為最高,每平方公里 2053 人,蘆 洲排名第二,每平方公里 1129 人。蘆洲在臺北盆地各地區中只有比 臺北市低,其原因為此地區的農業經濟走向商品化,當時所生產的農 作物有蜜柑、蔬菜、稻米、香花等以及漁產都帶來經濟利益,可提供 大量的就業機會。雖然受到社會增加率呈現負成長的關係,1910 年至 1920 年之間的人口密度一度呈現負成長,但是後來一直到 1940 年,

蘆洲的人口密度仍然緩慢的成長,主要是因為醫療衛生進步,自然增 加率提高,排名依舊第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 1261 人。

(15)

表 4-9 臺北盆地人口密度(人/k ㎡)之變遷(1910-1940)

市鎮鄉別 土地面積(方

公里)

1910 年 1920 年 1930 年 1940 年 臺北市 66.99 2053 2611 3659 4873

北投 54.67 209 223 275 338

士林 64.34 326 327 369 410

內湖 31.61 265 285 310 348

南港 22.24 256 302 355 445

木柵 25.68 240 255 282 328

景美 6.61 589 635 777 1072

新店 120.12 147 149 164 190

中和 25.31 499 519 556 640

板橋 23.42 646 675 774 891

土城 29.53 381 379 376 391

樹林 33.13 302 317 372 473

新莊 19.74 607 578 604 688

泰山 19.19 259 259 269 278

五股 34.88 202 197 224 242

蘆洲 7.44 1129 1105 1205 1261

三重 16.32 707 666 772 1134

合計 601.22 507 575 725 915

盆地部分 合計

245.00 1113 1275 1625 2074

資料來源: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頁 1034。

說明:表 4-9 中各地區的人口數則參見表 4-2。

(三)性別比率、年齡別與籍貫

性別比率、年齡別與籍貫可反映出當地的人口結構,並且與當地 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以下將分析日治時期蘆洲地區的性別 比率、年齡別與籍貫:

(1)性別比率

男女性別比率相差太多,對於社會的平衡與結婚會造成不良的影

(16)

響。清初時,朝廷發布渡台禁令,加上渡海來台的風險,使得當時的 台灣出現許多「羅漢腳」娶不到老婆的景象,

188

在當時蘆洲地區也存 在著相同的問題。到了道光、同治以後,蘆洲進入了定居的社會,文 風開展以及開港通商後,需求許多採集香花的女工,女性的比率增 加,

189

根據表 4-1 來看,男女比率為 53.37%:46.63%,由此可知,男 女比率失衡的現象已獲得改善。

在日治時期的男女比率情形可從表 4-10 以及表 4-4 來看,蘆洲以 及其他地區從 1920 年至 1940 年的男女比率接近平衡,這種現象反映 了當時的社會已走向和諧的狀態。

表 4-10

臺北盆地各處人口性比率之變遷(1920-1940)

市鎮鄉別 1920 年 1930 年 1940 年

臺北市 112.1 105.4 101.5

北投 111.9 103.8 105.1

士林 112.4 110.4 106.5

內湖 110.3 107.1 103.1

南港 114.5 106.4 106.8

木柵 108.6 109.0 190.3

景美 107.2 106.8 102.3

新店 112.2 107.8 108.3

中和 107.8 107.4 103.4

板橋 102.5 101.1 98.3

土城 107.2 106.3 103.3

樹林 108.7 106.3 104.8

新莊 106.5 102.3 104.0

188鄭政誠,《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6),頁 62。

189楊彥杰,〈從福建族譜看清代台灣移民的若干問題〉,收錄於,《台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

(17)

泰山 107.3 102.0 100.6

五股 117.1 113.4 111.2

蘆洲 106.3 103.5 108.5

三重 109.0 105.9 102.5

合計 110.7 107.0 102.8

全省平均 107.5 105.1 102.4

資料來源: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03),頁 1041。

(2) 年齡別

由表 4-11 中可看到大正四年(1915)與大正九年(1920)的年齡組 合,大正四年(1915)幼年(0-15 歲)中的男性人口數為 1710 人(39.65

%) ,女性人口數為 1567 人(38.01%) 。大正九年(1920)幼年(0-15 歲)中的男性人口數為 1725 人(40.73%) ,女性人口數為 1482 人(37.2

%) ,此一現象反映出高出生率導致幼年人口的比率甚高,也帶給成 年沉重的經濟負擔。

此外,從 61 歲以上的組距來看,大正四年(1915)男女比率差距為 3.13%;大正九年(1920)男女比率差距為 4.29%,可見在當時女性預期 壽命比男性高。

表 4-11 蘆洲地區人口年齡組合統計表(1915、1920)

男 女

1915 1920 1915 1920

性別

齡 年 組合

人口 數

% 人口數 % 人口

% 人口

0-5 歲 677 15.70 611 14.43 616 14.94 549 13.78 6-10 歲 546 12.66 607 14.33 512 12.42 482 12.10 11-15 歲 487 11.29 507 11.97 439 10.65 451 11.32 16-20 歲 433 10.04 405 9.56 375 9.10 388 9.74

(18)

21-50 歲 1705 24.92 1667 39.36 1553 37.68 1520 38.14 51-60 歲 239 5.54 253 5.97 282 6.84 250 6.27 61 歲以上 226 5.24 185 4.37 345 8.37 345 8.66 人口數合

4313 100 4235 100 4122 100 3985 100

資料來源:1.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台灣戶口調

查概覽表》,(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頁 190。

2.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九年十月一日第一回台灣國

勢調查》,(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頁 254。

(3)籍貫

清領時期,蘆洲地區居民的籍貫大部份為福建省,到了日治時 期,這種情形仍未有改變。根據表 4-12 來看,昭和五年(1930)至昭和 八年(1933)之間,籍貫為福建省的人口數最高,高達 99%以上,廣東 人的人數最少。住在蘆洲的日本人大多數分布於和尚洲樓仔厝,擔任 警察、老師以及地方上行政官員。居住在蘆洲的中華民國人大部分也 居住在和尚洲樓仔厝,其原因為此地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就業機會 高。

表 4-12 蘆洲地區居民的籍貫分析表(1930-1933)

時間 種族 和尚洲

溪墘

和尚洲 中路

和尚洲 南港子

和尚洲 水湳

和尚洲 樓仔厝

人口數 合計

百分比

日本人 0 0 0 0 19 19 0.21

1749 1265 800 2915 2190 8919 99.5 台灣

2 2 0 2 3 9 0.1

1930

中華民國 人

0 0 0 3 18 21 0.23

(19)

人口數合 計

1751 1267 800 2920 2230 8968 100

百分比 19.52 14.13 8.92 32.56 24.87 100

日本人 1 0 0 4 19 24 0.25

1851 1391 861 3093 2320 9516 99.2 台灣

6 0 0 0 8 14 0.15

中華民國 人

0 0 0 0 35 35 0.37

人口數合 計

1858 1391 861 3097 2382 9589 100 1932

百分比% 19.38 14.5 8.98 32.30 24.84 100

日本人 0 1 0 1 20 22 0.23

1858 1400 837 3111 2369 9575 99.1 台灣

4 3 1 2 12 22 0.23

中華民國 人

1 0 0 5 36 42 0.43

人口數合 計

1863 1404 838 3119 2437 9661 100 1933

百分比% 19.28 14.53 8.68 32.28 25.23 100

資料來源:1.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

臺北州新莊郡》,(臺北市: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2), 頁 5。

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昭和七年)》,頁 64。

3.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昭和八年)》,頁 65。

(20)

第二節 產業發展

清初時,蘆洲地區的居民大多只能種植甘薯或雜糧作物。水利設 施興建之後,水田大量地擴張,農業經濟也走向商品化,當時所生產 的農作物以稻米產量最多。清末淡水開港後,香花的需求大增,居民 紛紛栽種,於是香花成為此地重要的農作物之一。日治時期,蘆洲地 區的居民除了種植稻米外,也種植經濟作物型的蔬菜、蜜柑與香花,

提供臺北市消費。總之,蘆洲的農業一直在擴展、進步中,甚至在日 治時期,蘆洲與三重、板橋浮洲等地,同時被列名為北台三大蔬果供 應區。

190

日治時期,蘆洲地區的居民除了發展農業之外,另外也有一些居 民從事水產漁業、商業以及其他職業。蘆洲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 的就業機會,讓許多的居民在此定居。以下將分析蘆洲地區居民的職 業結構,並且從農作物以及農產加工品、水產漁業、家禽與家畜來看 蘆洲地區產業發展的情形。

(一)蘆洲地區的職業結構

根據表 4-13 來看,大正四年(1915)蘆洲地區總人口數共 8435 人,

就業人口數共 2647 人,就業人口數約佔總人口數的 31.38%。以職業 結構來看,蘆洲地區就業人口中約有 65.70%從事農業、漁業,其他

(21)

依序為商業及交通業 15.3%,工業 7.33%,公務及自由業 1.81%。

在表 4-14 的資料中,也可清楚看到大正九年(1920)蘆洲地區總人 口數共 8220 人,就業人口數共 2647 人,就業人口數約佔總人口數的 32.20%。以職業結構來看,蘆洲地區居民就業人口中約有 59.2%從事 農業,其他依序為工業 13.18%、商業 9.56%,交通業 4.30%、公務及 自由業 2. 21%、漁業 3.89%、礦業 0.38%。

總之,蘆洲地區的就業人口數約佔總人口數的 1/3,以職業結構 來看,蘆洲地區居民就業人口中約有 1/2 以上從事農業,所以蘆洲的 經濟型態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就業人口中除了大多數的人從事農業之 外,也有居民從事工業,從事工業的人數、比率是呈現正成長,例如:

大正四年(1915)時,從事工業有 194 人(約佔 7.33%) ,到了大正九年

(1920)從事工業 346 人(約佔 13.18%) ,增加了 5.85%。

在商業方面,以大正九年(1920)從事商業人口數(251 人)來分 析,其中居住在和尚洲樓仔厝有 114 人(約佔 45.42%) ,和尚洲水湳 有 58 人(約佔 23.11%),和尚洲溪墘有 41 人(約佔 16.33%) ,和尚 洲中路有 27 人(約佔 10.76%) ,和尚洲南港子有 11 人(約佔 4.38%) 。 由此可知,從事商業的人數中約有 45.42%集中在和尚洲樓仔厝,其 原因為蘆洲的商業中心「店仔口」位在和尚洲樓仔厝內。

在水產業方面,大正九年(1920)從事水產業有 102 人,大部分集

(22)

中在和尚洲水湳,人數有 95 人(約佔 93.14%) ,其次為和尚洲樓仔 厝有 7 人(約佔 6.86%) ,這種情形與地理、交通位置有關,越靠近 淡水河的地區,從事水產業的人數越多。而且和尚港位在和尚洲水 湳,舊港嘴位在和尚洲樓仔厝,這兩地區的水運十分方便,所以有些 居民利用水運從事水產業方面的工作。

表 4-13 大正四年(1915)蘆洲地區就業者的職業分析表

和尚洲樓 仔厝

和尚洲南 港子

和尚洲中 路

和尚洲水 湳

和尚洲溪 墘

合計(單 位:人)

百分 比 農業、漁

329 166 269 711 264 1739 65.70

工業 68 8 36 43 39 194 7.33

商業及交 通業

155 28 43 97 83 406 15.34

公務及自 由業

25 1 3 9 10 48 1.81

其他 58 18 36 43 72 227 8.58

依靠其他 收入來生 活者

3 6 2 14 8 33 1.25

就業人口 數合計

638 227 389 917 476 2647 100 總人口數 2022 709 1304 2766 1634 8435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台灣戶口調

查概覽表》,(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頁 190-191。

表 4-14 大正九年(1920)蘆洲地區就業者的職業分析表 和尚洲樓

仔厝

和尚洲南 港子

和尚洲 中路

和尚洲水 湳

和尚洲溪 墘

合計(單 位:人)

百分比 農業 303 188 231 560 272 1554 59. 2

水產業 7 0 0 95 0 102 3.89

礦業 0 1 1 8 0 10 0.38

工業 106 12 57 100 71 346 13.18

商業 114 11 27 58 41 251 9.56

(23)

交通業 32 2 9 36 34 113 4.30 公務及自

由業

28 3 1 9 17 58 2.21

其他 51 24 33 40 43 191 7.28

就業人口 數合計

641 241 359 906 478 2625 100 總人口數 2017 798 1161 2677 1567 8220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九年十月一日第一回台灣國

勢調查》,(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頁 254-255。

(二)農作物以及農產加工品 1.柑橘

乾隆五十四年(1789),從閩、粵等省引入桶柑、紅柑、雪柑的苗 木種植在蘆洲。

191

日治時期,鷺洲庄(包含現今蘆洲市、三重市)所 種植的柑橘種類可分為椪柑、桶柑、雪柑、文旦,斗柚以及其他。

192

蘆洲地區所種植的柑橘類中以桶柑最有名,因柑園外圍須栽竹築成防 風牆,所以稱為「高牆桶柑」 。

193

盛產於蘆洲一帶的高牆桶柑苗木,

來自於廣東潮州,是一種常綠灌木,數高約三公尺,可生長於潤濕的 丘陵地或平地。在當時,蘆洲地區所生產的高牆桶柑有四大特色:

194

(1) 風味佳。

(2) 可耐長期儲藏與長途運輸。

191李汝和,《臺灣省通志•經濟志•農業篇》,卷四(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頁 147。

王益崖,〈台灣之柑橘及其分佈-從經濟地理的觀點看-〉《台灣銀行季刊》,10:2(1958),頁 73。

192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6),頁 44-45。

193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頁 1063。

194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六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1),頁 15 。

(24)

(3) 在市場上,桶柑品質優良,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曾一度缺貨。昭 和五年,為避免此種情形發生,一面設立儲藏庫,一面加以預防 病蟲害以及改善肥料的管理。

(4) 因桶柑能耐颱風、

195

品味良好又多汁、易儲藏運輸、成熟期比椪柑 晚,可接應椪柑收穫末期的需要,所以適宜在蘆洲地區種植。

196

和尚洲桶柑品質優良,曾外銷至朝鮮、日本、中國大陸等地,並 且成為進貢日本天皇的水果,當時的和尚洲公學校(現今為蘆洲國小)

的校徽即以柑橘葉做為代表。

197

蘆洲的桶柑栽培興盛時期約在昭和五年(1930)到昭和十五年

(1940)之間。昭和五年(1930),日本學者調查鷺洲庄(包含蘆洲與三 重)的柑橘,主要分佈於蘆洲地區的樓仔厝、溪墘及水湳一帶,當時 鷺洲庄的桶柑大多種植在聚落四周。

198

從表 4-15 中來看,柑橘類中 以桶柑的栽種面積最大,在昭和六年(1931)年時高達 69 甲 7 分,收穫 高達 1,840,080 斤,價額共 69923 圓。昭和七年(1932)年時高達 92 甲 2 分 2 厘,收穫高達 1,087,800 斤,價額共 43512 圓。昭和九年(1934) 年時高達 70 甲 1 分 3 厘,收穫高達 1,330,500 斤,價額共 53220 圓。

195王益崖,〈台灣之柑橘及其分佈-從經濟地理的觀點看-〉《台灣銀行季刊》,10:2(1958),頁 73。

196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頁 1063。

197卞鳳奎,《李氏家族與北部地區移民史研究》,(台北縣:台北縣政府,2001),頁 22。

198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六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1),頁 15 -16。高傳 祺,〈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2-〉,《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1(台

(25)

所以由表 4-15 的資料來看,柑橘的栽培對於當時蘆洲居民來說是一 項重要的經濟來源,可惜在昭和十五年(1940)之後,因受到「糧食增 產」政策以及病蟲害的影響,柑園漸荒廢。

表 4-15 鷺洲庄柑橘類別生產統計(1930、1931、1932、1934)

1930 1931 1932 1934

作物面積(甲) 13.75 14.00 7.77 6.30 收穫量(斤) 220000 246400 96465 116590 椪柑

價額(圓) 11000 10088 5306 5245

作物面積(甲) 68.75 69.70 92.22 70.13 收穫量(斤) 1650300 1840080 1087800 1330500 桶柑

價額(圓) 66012 69923 43512 53220 作物面積(甲) 10.80 10.90 1.43 1.43 收穫量(斤) 172000 191400 30150 29570 雪柑

價額(圓) 5160 5359 905 1331

作物面積(甲) 0.60 0.60 0.60 1.00

收穫量(斤) 15000 16500 14000 15400 斗柚

價額(圓) 900 743 700 462

作物面積(甲) 0.65 0.70 0.83 0.70

收穫量(斤) 13000 14000 16000 15000 其他

柑橘

類 價額(圓) 390 420 510 450

作物面積(甲) 0.04

收穫量(斤) 1100

文旦

價額(圓) 55

資料來源:1.高傳祺,〈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2-〉,《台 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1(台北縣,1997),頁 64。

2.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庄勢一覽(昭和六年)》,(臺北市:新 莊郡鷺洲庄役場,1932),頁 29。

3.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八年》,(新莊郡鷺洲庄役 場,1934),頁 42。

4.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役 場,1936),頁 44-45。

2.蔬菜

(26)

清領時期,蘆洲地區所生產的蔬菜主要是自給自足的辣椒、蘿 蔔、薑、蒜、芋頭等。日治時期以後,蔬菜大多種植在蘆洲北部靠近 淡水河邊,除了自給自足之外,也生產蔬菜供應台北市。

199

? 了符合 台北市居民的消費需求,鷺洲庄(包含蘆洲與三重)所生產的蔬菜種 類繁多,有蘿蔔、馬鈴薯、蔥、韭菜、蒜、甘藍、大芥菜、菘菜、甕 菜、芹菜、花菜、越瓜、胡瓜、冬瓜、南瓜、茄子、菜豆以及莢豌豆 等等。

200

蔬菜的大量種植是在西元 1940 年代,因「糧食增產」政策的影 響,柑園漸荒廢,農民於是改種蔬菜。蔬菜生長期短,容易採收,較 不受淹水之苦,所以適合種植在容易遭受洪患之苦的蘆洲地區。當 時,蘆洲生產的蔬果品質優良與三重、板橋浮洲等地,同時被列名為 北台三大蔬果供應區。

3. 香花

清末時,開放淡水為對外通商口岸,北部的茶葉貿易於是興起。

當時的蘆洲農民開始種植香花,利用船隻或竹筏將香花運至大稻埕,

提供大稻埕的茶場製成包種茶、香片。香花以茉莉花、黃枝和秀英花 為主。在日治時期,香花依舊是蘆洲主要的農產品之一。

香花的需求量與包種茶的銷售量有密切的關係,其價格也隨著包

199陳三井,《臺北市發展史(四)》,(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頁 417。

(27)

種茶的銷售情形而變動,

201

由表 4-16 的資料中可看出,昭和三年(1928) 時香花的價額最高,為 178151 圓。昭和四年(1929)時,因外銷至南洋 地區的包種茶滯銷,大稻埕的茶商降低香花收購價格,使得香花的價 額向下低落,

202

香花的價額在昭和八年(1933)達到谷底,其價額為 28165 圓,是昭和三年的 1/6∼1/7 價額。

表 4-16 鷺洲庄香花栽種面積與生產額(1927-1934)

年代 作物面積(甲) 價額(圓)

1927 年 101.60 124152

1928 年 104.40 178151

1929 年 102.50 135770

1930 年 104.50 110.335

1931 年 102.00 83651

1932 年 102.00 35953

1933 年 94.5 28165

1934 年 103.15 56781

資料來源:1.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庄勢一覽(昭和六年)》,(臺北市: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2),頁 30-31。

2.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役 場,1936),頁 45。

4. 稻米

清領時期,臺灣稻米的品質差,經常有紅米和烏米混入,收穫量 較低。日治時期,限定品種,解決稻米品質差的問題,進行品種改良,

種植蓬萊米,使稻米的產量大增。

203

當時鷺洲庄所種植的稻米品種分 為「蓬萊種」和「在來種」 ,而「在來種」又分為「粳米」與「糯米」

201張炎憲主編,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台北廳誌》(板橋市:台北縣文化中心,1998),

頁 205。

202鄭政誠,《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6),頁 81。

203周憲文,《臺灣經濟史》,(台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80),頁 485-486。

(28)

兩種。

204

鷺洲庄稻米的栽種面積,可從表 4-17 的資料中看出,從 1927 到 1934 年之間,一期稻米的栽種面積約在 1207 至 1238 甲之間,其中 以 1933 年最多,高達 1238 甲;二期稻米的栽種面積約在 1210 至 1264 甲之間,其中以 1933 年最多,高達 1264 甲,可見得稻米的栽種面積 遠大於香花的栽種面積,也大於柑橘類的栽種面積。

表 4-17 鷺洲庄稻米栽種面積、收穫量與生產額(1927-1934)

年代 期別 作物面積(甲) 收穫量(石) 價額(圓)

一期 1226 21357 538960

1927 年

二期 1226 19579 317010

一期 1216 18469 367815

1928 年

二期 1221 19014 383299

一期 1207 20015 445167

1929 年

二期 1222 20175 408379

一期 1229 20382 405807

1930 年

二期 1228 18505 236894

一期 1213 23019 329579

1931 年

二期 1213 13078 150497

一期 1213 20702 287890

1932 年

二期 1215 18573 300740

一期 1238 20367 303997

1933 年

二期 1264 19964 329627

一期 1227 20937 371425

1934 年

二期 1210 17324 334320

資料來源:1.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庄勢一覽(昭和六年)》,(臺北市: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2),頁 24-25。

2.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役 場,1936),頁 41。

5.其他農作物及農產加工品:

(1)鹹草及製品:鹹草種植在水湳一帶的沙洲,可製成鹹草蓆、鹹草粽

(29)

繩,也可以編織成各種日常用品,如草袋、草帽、草鞋、草墊、草扇 或是用來綑綁東西,此地的鹹草非常有名,所以蘆洲又稱為「鹹草 埔」 。

205

(2)竹編製品與竹筍:蘆洲各地皆有種植竹林,在日治時期是北部重要 的竹編製品與竹筍生產地。竹林具有防風的功用,也可製成各種農具 及日常用品。

206

(3)其他:甘藷、落花生、綠肥作物(青皮豆、苜蓿) 、甘蔗、蜂蜜。

207

(三)水產漁業

清領時期,蘆洲地區已有居民從事漁業捕撈以及水產養殖。水 圳、溝渠興建完成後,除了有排水、灌溉等功能之外,也是居民養殖 魚蝦、蛤蜊的地方。日治時期,蘆洲地區從事漁撈業者並不多,養殖 業者更少,甚至每年會遭受洪水侵襲而損失慘重,昭和七年(1932),

兼業養殖業人數只有 6 人,到了昭和九年(1934),已經無人從事養殖 業。

208

從表 4-18 中,可看出昭和七年(1932)、昭和九年(1934)時,蘆洲 地區從事水產漁業的人數、船隻、漁獲量皆以和尚洲水湳最多,和尚 洲樓仔厝次之。在漁船方面,昭和年間蘆洲地區居民從事水產漁業時

205卞鳳奎,《李氏家族與北部地區移民史研究》,(台北縣:台北縣政府,2001),頁 15。

206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八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4),頁 53。

207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6),頁 53。

208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六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1),頁 20。

(30)

所使用的仍是清領時期所使用的中國式木造船。在水產漁獲量方面,

和尚洲水湳的產量及所得的價額最多,佔有九成以上,其他依序為和 尚洲樓仔厝、和尚洲南港子、和尚洲溪墘、和尚洲中路。這種情形與 地理環境有關,越靠近淡水河的地區,漁獲量越多;和尚洲中路因離 淡水河較遠,漁獲量最少。

表 4-18 蘆洲地區水產漁業人數、船隻與漁獲量(1932、1934) 時間 大字別

種類

和尚洲樓 仔厝

和尚洲溪 墘

和尚洲中 路

和尚洲南 港子

和尚洲水 湳

合計 專業漁撈

人數

4 0 0 0 146 150

兼業漁撈 人數

4 5 3 0 55 67

專業養殖 人數

0 0 0 0 0 0

兼業養殖 人數

3 3 0 0 0 6

魚類數量

(斤)

3200 750 150 950 50900 55950 魚類價額

(日圓)

625 165 30 362 10944 12126

水產動物 數量(斤)

1150 100 100 900 53000 55250 水產動物

價額(日 圓)

58 3 3 57 1899 2020

水產養殖 場場數

3 1 0 0 0 4

1932

水產養殖 場面積

(甲分 厘)

0.48 0.15 0 0 0 0.63

(31)

水產養殖 的漁獲數 量(斤)

700 250 0 0 0 950

水產養殖 的漁獲價 額(日圓)

140 42 0 0 0 182

中國式木 造船隻數 量

5 1 0 0 65 71

中國式木 造船隻石 數

21 0 0 0 221 242

1932

乘組員人 數

10 2 0 0 130 142

專業漁撈 人數

4 0 0 0 135 139

兼業漁撈 人數

4 2 0 0 50 56

專業養殖 人數

0 0 0 0 0 0

兼業養殖 人數

0 0 0 0 0 0

魚類數量

(斤)

2900 820 150 1040 46950 51860 魚類價額

(日圓)

566 174 30 328 10395 11493

水產動物 數量(斤)

1440 300 150 650 57620 60160 水產動物

價額(日 圓)

56 6 3 22 2081 2168

水產養殖 場場數

0 0 0 0 0 0

1934

水產養殖 場面積

(甲分 厘)

0 0 0 0 0 0

(32)

水產養殖 的漁獲數 量(斤)

0 0 0 0 0 0

水產養殖 的漁獲價 額(日圓)

0 0 0 0 0 0

中國式木 造船隻數 量

6 0 0 0 67 73

中國式木 造船隻石 數

34 0 0 0 269 303

乘組員人 數

8 0 0 0 79 87

資料來源:1.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八年》,(新莊郡鷺洲 庄役場,1934),頁 54-58。

2.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役 場,1936),頁 56-60。

(四)家禽與家畜

家禽飼養方面,主要有雞、鴨、鵝、火雞,其中以雞的飼養數目 最多。

209

在家畜方面,昭和六年(1931)十二月二十三日,鷺洲庄畜產 組合設立於和尚洲溪墘。

210

昭和十年(1935),設立鷺洲庄家畜市場,

建地 200 坪,營業的種類以豬為主。

211

表 4-19 蘆洲地區家畜的種類與數目(1931、1932、1934) 時間 大字別

種類

和尚洲溪 墘

和尚洲中 路

和尚洲南 港子

和尚洲水 湳

和尚洲樓 仔厝

合計

209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庄勢一覽(昭和六年)(臺北市: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2),

頁 36。

210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6),頁 27。

(33)

豬 1098 769 530 1213 1248 4858

水牛 54 24 37 60 31 206

黃牛 2 9 0 14 20 45

1931

山羊 7 4 2 5 11 29

豬 559 312 244 780 750 2645

水牛 53 28 37 57 29 204

黃牛 3 8 0 10 18 39

1932

山羊 11 5 3 6 14 39

豬 565 244 334 742 677 2562

水牛 52 25 35 46 26 184

黃牛 1 9 0 12 34 56

1934

山羊 13 6 7 4 11 41

資料來源:1.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庄勢一覽(昭和六年)》,(臺北 市: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2),頁 33-34。

2.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八年》,(新莊郡鷺洲 庄役場,1934),頁 48-49。

3.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 役場,1936),頁 50。

至於家畜飼養方面,從表 4-19 中可看出,以豬的、牛、羊為主。

昭和六年(1931)、昭和七年(1932)以及昭和九年(1934),蘆洲地區所飼

養的牲畜以豬最多,水牛次之。

數據

圖 4-1  蘆洲歷年來人口年增加率(1905-1940)  1905至1940年蘆洲人口年增加率 1.44 0.08 -0.51 0.68 1.1 1.09 -0.15 -1 -0.500.511.52年增加率%                           1910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年)  資料來源:根據表 4-3 繪製而成。  (2)蘆洲地區五大庄頭的人口增加情形
表 4-8  人口增加趨勢比率(1905-1919)(單位:人, 0 / 00 )  自然增加  社會增加  人口數  增加率 0 / 00   人口數  增加率 0 / 00 人口增加率  (單位:   0 / 00 ) 1905    4  0.51  12  1.53  2.04  1912  107  12.82  -161  -19.28  -6.46  1916  176  20.48  -39  -4.54  15.94  1919  60  7.11  -157  -18.61  -11.5
表 4-9    臺北盆地人口密度(人/k ㎡)之變遷(1910-1940)     市鎮鄉別  土地面積(方 公里)  1910 年  1920 年  1930 年  1940 年  臺北市 66.99  2053  2611  3659  4873  北投  54.67  209  223  275  338  士林  64.34  326  327  369  410  內湖  31.61  265  285  310  348  南港  22.24  256  302  355  445  木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而同期本地人口則增加了七萬八千人,這七萬八千人每天在澳生活,不時須來往

五、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 民國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 留之外國人或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 效之居留證明文件及配偶戶口名簿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與其他 OECD 國家相比,澳洲的特點是 16 歲以上的青年較少繼續留 在學校,使其較缺乏能長期稳定留在職場的基本技能,因此,增加教

歐洲地區方面,雖然外圍環境轉好,但歐洲整體經濟表現未及美國理想。受到企業投資 持續減少,消費者信心仍然低迷,加上德國經濟表現又未能帶來驚喜,歐元區第三季經濟只

2006 年第三季本 澳經濟錄得 11.4%的實質 增長及 17.1%的名義增長,主 要是由私 人投資及服務出口所 帶動。外地需求方面,博彩服務出口仍錄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