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諸上善人詠目次 文殊師利菩薩(一) 普賢菩薩(二) 普慧菩薩(三) 天親菩薩(四) 馬鳴菩薩(五) 龍樹菩薩(六) 五通菩薩(七) 廬山慧遠法師(八) 慧持法師(九) 道珍法師(十) 曇鸞法師(十一) 南岳思大禪師(十二) 慧命禪師(十三) 靜靄禪師(十四) 僧厓禪師(十五) 天台智者大師(十六) 道喻禪師(十七) 洪法師(十八) 登法師(十九) 道綽禪師(二十) 善導和尚(二十一) 法照禪師(二十二) 少康法師(二十三) 慈恩窺基法師(二十四) 懷玉禪師(二十五) 英法師(二十六) 衍法師(二十七) 僧惟岸(二十八) 僧惟恭(二十九) 懷感法師(三十) 智廉上人(三十一) 藏禪師(三十二) 僧曇鑑(三十三) 大行禪師(三十四) 道昂法師(三十五) 集維那(三十六) 憲章法師(三十七) 僧志通(三十八) 僧法智(三十九) 僧雄俊(四十) 僧自覺(四十一)

(3)

永明智覺禪師(四十二) 四明法智法師(四十三) 慈雲遵式法師(四十四) 昭慶省常法師(四十五) 靈芝元照律師(四十六) 龍井元淨法師(四十七) 孤山智圓法師(四十八) 天衣義懷禪師(四十九) 圓照宗本禪師(五十) 黃龍悟新禪師(五十一) 大通善本禪師(五十二) 長蘆宗賾禪師(五十三) 真歇清了禪師(五十四) 慈受懷深禪師(五十五) 白蓮咸教主(五十六) 晦菴惠明法師(五十七) 樝菴有嚴法師(五十八) 桐江擇瑛法師(五十九) 喻彌陀(六十)

石芝宗曉法師(六十一) 慈照宗主(六十二) 優曇宗主(六十三) 寂堂師元禪師(六十四) 天目中峯和尚(六十五) 玉岡蒙潤法師(六十六) 雲屋善住和尚(六十七) 天如惟則禪師(六十八) 旨觀主(六十九)

西齋梵琦禪師(七十) 二沙彌(七十一) 尼大明(七十二) 尼淨真(七十三) 尼悟性(七十四) 烏場國王(七十五) 宋世子(七十六) 劉遺民(七十七) 張杭學士(七十八) 庚詵居士(七十九) 宋滿(八十)

黃打䥫(八十一) 汾陽老人(八十二) 張馗(八十三)

韋文晉觀察使(八十四) 元子平(八十五)

房翥(八十六) 張善和(八十七) 柳宗元刺史(八十八) 白居易少傅(八十九)

(4)

文潞公(九十) 蘇文忠公(九十一) 楊傑提刑(九十二) 王古侍郎(九十三) 馬玕侍郎(九十四) 江公望司諫(九十五) 馮揖給事(九十六) 王以寧待制(九十七) 王日休上舍(九十八) 晁悗之待制(九十九) 陳瓘待制(百)

鐘離少師(百一) 王仲回司士(百二) 胡闉宣義(百三) 王闐(百四) 孫如珪(百五) 李秉御藥(百六) 金奭(百七) 張綸總管(百八) 閻邦榮承務(百九) 王哀朝散(百十) 吳子章(百十一) 何曇迹(百十二) 韋提希夫人(百十三) 隋皇后(百十四) 上黨姚婆(百十五) 荊王夫人(百十六) 姚行婆(百十七) 廣平夫人(百十八) 朱氏如一(百十九) 黃長史女(百二十) 李氏十四娘(百二十一) 陶氏十六娘(百二十二) No. 1547-A

No. 1547-B

No. 1547-C 念佛願文 卷目次

1 贊助資訊

(5)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6)

諸上善人詠目次 文殊師利菩薩(一)

普賢菩薩(二)

普慧菩薩(三)

天親菩薩(四)

馬鳴菩薩(五)

龍樹菩薩(六)

五通菩薩(七)

廬山慧遠法師(八)

慧持法師(九)

道珍法師(十)

曇鸞法師(十一)

南岳思大禪師(十二)

慧命禪師(十三)

靜靄禪師(十四)

僧厓禪師(十五)

天台智者大師(十六)

道喻禪師(十七)

洪法師(十八)

登法師(十九)

道綽禪師(二十)

善導和尚(二十一)

法照禪師(二十二)

少康法師(二十三)

慈恩窺基法師(二十四)

懷玉禪師(二十五)

英法師(二十六)

衍法師(二十七)

僧惟岸(二十八)

僧惟恭(二十九)

懷感法師(三十)

智廉上人(三十一)

藏禪師(三十二)

僧曇鑑(三十三)

大行禪師(三十四)

道昂法師(三十五)

集維那(三十六)

憲章法師(三十七)

僧志通(三十八)

僧法智(三十九)

僧雄俊(四十)

僧自覺(四十一)

永明智覺禪師(四十二)

四明法智法師(四十三)

慈雲遵式法師(四十四)

昭慶省常法師(四十五)

(7)

靈芝元照律師(四十六)

龍井元淨法師(四十七)

孤山智圓法師(四十八)

天衣義懷禪師(四十九)

圓照宗本禪師(五十)

黃龍悟新禪師(五十一)

大通善本禪師(五十二)

長蘆宗賾禪師(五十三)

真歇清了禪師(五十四)

慈受懷深禪師(五十五)

白蓮咸教主(五十六)

晦菴慧明法師(五十七)

樝菴有嚴法師(五十八)

桐江擇瑛法師(五十九)

喻彌陀(六十)

石芝宗曉法師(六十一)

慈照宗主(六十二)

憂曇宗主(六十三)

寂堂師元禪師(六十四)

天目中峯和尚(六十五)

玉岡蒙潤法師(六十六)

雲屋善住和尚(六十七)

天如惟則禪師(六十八)

旨觀主(六十九)

西齋梵琦禪師(七十)

二沙彌(七十一)

尼大明(七十二)

尼淨真(七十三)

尼悟性(七十四)

烏場國王(七十五)

宋世子(七十六)

劉遺民(七十七)

張杭學士(七十八)

庾詵居士(七十九)

宋滿(八十)

黃打鐵(八十一)

汾陽老人(八十二)

張馗(八十三)

韋文晉觀察使(八十四)

元子平(八十五)

房翥(八十六)

張善和(八十七)

柳宗元刺史(八十八)

白居易少傳(八十九)

文潞公(九十)

蘇文忠公(九十一)

楊傑提荊(九十二)

王古侍郎(九十三)

(8)

馬玕侍郎(九十四)

江公望司諫(九十五)

馮揖給事(九十六)

王以寧待制(九十七)

王日休上舍(九十八)

晁悗之待制(九十九)

陳瓘待制百 鐘離少師(百一)

王仲回司士(百二)

胡闉宣義(百三)

王闐(百四)

孫如珪(百五)

季秉御藥(百六)

金奭(百七)

張綸總管(百八)

閻邦榮承務(百九)

王哀朝散(百十)

吳子章(百十一)

何曇迹(百十二)

韋提希夫人(百十三)

隨皇后(百十四)

上黨姚婆(百十五)

荊王夫人(百十六)

姚行婆(百十七)

廣平夫人(百十八)

朱氏如一(百十九)

黃長史女(百二十)

李氏十四娘(百二十一)

陶氏十六娘(百二十二)

No. 1547 諸上善人詠

吳郡沙門 道衍 文殊師利菩薩(第一)

智德巍巍七佛師 金猊為座六銖衣 因中曾受迦文記 報盡還從淨土歸

梵語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乃過去七佛之師。釋迦會中示菩薩形。助揚聖化。居眾菩 薩之首。又稱法王子。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世界。文殊發願經偈云。願我命 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 來。現前授我記。文殊為過去七佛之師。本來是佛。然其發廣大願求生極樂者。龍樹 論云。八十翁之舞。為教兒孫故也。

(9)

普賢菩薩(第二)

同體悲興出世間 願深如海行如山 一毛孔裏經塵剎 猶往西方見聖顏

普賢亦云徧吉。在華嚴逝多林末會發十大願。普為法界眾生臨命終時同生極樂。偈 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 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大心菩薩雖妙悟本 明。頓同諸聖。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現普利眾生。故依極樂世界親近彌陀。蒙 彼授記。方能化身無數普利一切眾生界也。

普慧菩薩(第三)

善哉徧吉是伊兄 塵劫之前覺道成 悲願度生無有盡 葦江會裏亦彰名

普慧。普賢弟也。其行願有同於兄。長蘆賾禪師集萬人念佛。建蓮花勝會。親感二大 菩薩預會證明。此說具載禪師傳云。

天親菩薩(第四)

三昧圓成道外降 論明唯識世無雙 不惟白日昇兜率 又欲超生向樂邦

天親菩薩。北天竺人也。多造論。有唯識.金剛般若等。雖昇兜率內院親近彌勒。然 著無量壽論。有求生淨土偈及五門修法。若人依此力行。超往極樂有何疑乎。

馬鳴菩薩(第五)

通宗造論貴全成 繫念彌陀甚發明 五濁眾生能起信 定超樂國證無生

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也。甞著起信論。發明繫念西方。最為切要。菩薩三賢位 滿。已入初地。如佛記龍樹住於初地生淨土等也。

龍樹菩薩(第六)

妙用無方顯大中 論成能破有無宗 釋尊昔日曾懸記 極樂真歸始奏功

龍樹菩薩。第十四祖也。南天竺人。受具後於九旬中誦通三藏。深入法忍。造中觀 論.智度論.十住毗婆沙等。多讚西方。勸人念佛。有偈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

(10)

陀。即得為現身。故我歸命禮。若人欲疾得。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 號。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即見佛。大乘菩薩尚欲求生。故世 尊懸記。具縛凡夫何所恃而不信哉。

五通菩薩(第七)

度生無盡積功多 遙往西方請佛陀 五十大心隨聖像 丹青從此遍娑婆

五通菩薩。天竺鷄頭摩寺僧也。往安樂世界請阿彌陀佛陳云。娑婆眾生。願生淨土。

無佛形儀。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 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下。五通取葉所在。圖寫流布。後以丹青摸徧于娑婆界也。載 在南山律師歷代三寶感通錄。

廬山慧遠法師(第八)

不出廬山種白蓮 開壇立社集群賢 聖容三睹金池上 知與彌陀大有緣

東晉慧遠法師。俗賈氏。鴈門人。學通儒老。年二十餘見道安法師。因聽講般若。豁 然開悟曰。九流異儀皆糠粃耳。後入廬山。刺史桓伊創東林居焉。影不出山者三十 年。每送客以虎溪為界。時劉遺民.雷次宗等一十八人依遠游止。拉一百二十三人為 蓮社。遠於淨土六時禮誦。精進不退。十年三睹彌陀聖相于金池上。後十九年七月晦 夕於般若臺定起。見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 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

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曇順在佛之側。前揖遠曰。師志在吾先。

何來之遲。既而與其徒曰。吾始居此。幸於淨土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往生決矣。

七日後果令終。弟子舉葬西嶺。謝靈運作銘。張野作序。大宋追諡圓悟大師。有雜文 十卷號廬山集。行于世。師為蓮社之始祖云。

慧持法師(第九)

愛繩掣斷志西方 度量冲深道果香 遠老是兄同結社 塤篪迭奏韻悠揚

慧持法師。遠公之弟也。度量冲深。風神俊爽。與兄集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一日辭 兄入蜀。遠留之不可。嘆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也。持曰。若滯情愛聚。本不應出 家。今既割愛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於是悵然而別。先兄往生矣。

道珍法師(第十)

(11)

匡廬遷化遠塵埃 崖谷明如列炬開 五苦才離終見佛 來迎奚必用金臺

梁道珍法師。天監中憩錫廬山。聞昔遠公結社淨修之。地心甚慕之。然其初心猶預。

異時忽夢海上數十人櫓舟前邁。珍問何之。對曰將適彌陀國也。珍曰願隨往得否。

曰。以子之意孰敢相拒。但於此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彌陀一經子未之誦。如何求往 也。珍覺後嘆媿。若於聖法有差焉。遂專誦此經。後二年。俄堂虗戶扃有捧銀臺而至 者曰。法師報盡當昇此臺。又曰。師之功行當乘金臺。奈何初心猶預。故一此耳。珍 謝曰。果能超三界出五苦。則珍也見佛之基有漸。奚必金臺耶。珍亡之夕。崖谷光明 洞然。若千炬交輝。鄉民驚異。及旦即山問之。乃知珍亡往生之驗(矣)

曇鸞法師(十一)

棄却仙書受觀經 長生何似學無生 齊聲念佛看遷化 白日空中奏樂迎

後魏曇鸞法師。鴈門人。少游五臺。因感靈異遂求出俗。三乘教典俱能涉覧。性嗜方 術。聞江南陶隱居有長生法。千里就之。陶即授以仙經十卷。鸞喜以謂神仙可必致 也。後還洛下。遇三藏菩提流支。問曰。佛道有長生乎。支嘆曰。長生不死。吾佛道 也。道家何有焉。遂以十六觀經授之曰。汝可誦此。依而行之。則舍穢土取淨邦。壽 命無量。獲一切勝妙功德也。鸞深信其言。遂焚仙經而專觀經。雖寒暑疾病不懈。一 日正持誦次。忽一梵僧入室曰。吾龍樹也。所居淨土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鸞 曰何以教我。樹曰。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回。言訖而 失。鸞以所見勝異。死期至(矣)。即集眾教誡。令高聲唱阿彌陀佛。鸞乃西向瞑目而 終。一眾同聞管絃絲竹之聲自西而來。良久乃已。

南岳思大禪師(十二)

禪坐衡山跡尚存 彌陀形夢道彌尊 休言不化眾生去 三世如來一口吞

後周慧思禪師。武津人也。姓李氏。頂有肉髻。一夕夢梵僧勸出俗。思乃辭親入道。

及受具戒。日習坐一食。誦法華等經至滿千遍。聞北齊慧文禪師有徒數百。其道盛 行。乃往求法經。三七日獲宿智通。得法華三昧。時居南岳行方等懺法。發願往生。

夢中感彌陀說法。於是陳主屢致慰勞。因為大禪師。將欲順世。謂門人曰。汝當不惜 身命。常修法華般若念佛三昧方等懺法。無常迅速。宜各勉之。師泊然而逝。異香滿 室。顏色如生。思存日。或勸之曰。何不下山化度眾生去。師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 吞却。何處更有眾生可化。師之機用如此。其稟法弟子甚眾。惟天台智者大師弘闡教 觀大其家光云。

(12)

慧命禪師(十三)

南岳齊心禮佛龕 願於淨土作同參 一朝合掌如蟬蛻 誰道俱年八十三

慧命禪師。深通教法。長習禪觀。與南岳思禪師俱行方等懺法。悉願往生。當命終 時。跏趺面西。唱佛來也。合掌而蛻。俱年八十三。時人見天神幢旛。唱言善哉來迎 而去。

靜靄禪師(十四)

抽膓㧞肺願無邊 為法之心䥫石堅 捨此穢形生淨土 一花開向覺王前

靜靄禪師。性剛果。惟習禪理。因武帝滅佛。靄恨無力護法。告弟子曰。吾無益於 世。當捨此身。自割手足布於石上。掛膓胃於樹枝。割心捧之而卒。仍述偈以示眾 曰。舍此穢形。願生淨土。一念花開。彌陀佛所。

僧厓禪師(十五)

訪道多年悟大乘 燒燃五指豈難能 臨終天雨花無數 西上聯翩六百僧

僧厓禪師。住益州多寶寺。其道大行。甞於城西燒上下五指供養淨土三聖。道俗十萬 餘人擁之。人問痛否。答曰心既無痛指何痛也。乃謂弟子曰。我滅度後。汝當善事病 人及醜陋者。凡斯徒輩。多是大心菩薩權化。自非悟平等理何能一切恭敬。厓往生 時。或見天花如雨。身被斑衲。携錫杖。與六百僧乘空西沒。

天台智者大師(十六)

一心三觀妙難思 淨土猶能論十疑 坐臥面西終不易 香臺寶樹有歸期

陳朝智者大師者。諱智顗。荊州華容人。俗陳氏。生時靈瑞不一。幼有奇相。膚不受 垢。七歲入果願寺。聞僧誦法華普門品。即隨誦之。忽自憶記七卷之文。宛如宿習。

十五禮佛像誓志出家。十八於果願依僧緒薙落。二十進具。天嘉元年謁光州大蘇山慧 思禪師。思一見謂曰。昔靈鷲同聽法華。今復來(矣)。即示以普賢道場。說四安樂行。

師入觀三七日。宿通潛發。惟自明了。以所悟白思。思曰。汝所證非吾莫識。此法華 三昧旋陀羅尼。縱令義學之師千萬。不能窮汝之辯。汝可傳燈。莫作最後斷佛種人。

大建元年辭思往金陵闡化。凡說法不立文字。以妙辯才無有礙盡。七年遣徒眾之天台

(13)

佛瀧峯。陳宣帝創修禪居之。割租充眾費。至隋煬帝請師授菩薩戒。賜号智者。師常 披一壞衲往來天台二十餘年。以五時八教判釋如來一代所說。及示一心三觀圓頓之 旨。建寺造像寫經度僧不可勝數。篤志西方。勸人進修。著十疑論。歷代諸師於淨土 述作雖多。究其要妙無越此書。師臨終時焚香命筆作觀心偈。令弟子唱十六觀名。誡 眾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香臺寶樹易到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行道 力終不唐捐。梵音聲終不誑人。言已趺坐而化。壽六十。異蹟甚多。廣如本傳。

道喻禪師(十七)

栴檀三寸造如來 徧滿虗空亦異哉 要是佛隨心所現 棘林中有覺花開

隋道喻禪師出家於開覺寺。深信淨土。念阿彌陀佛。造栴檀像長三寸。後忽死。經七 日而甦曰。我往西方見阿彌陀佛言曰。汝造我像。因何太小。喻白言。心大即大。心 小即小。言訖其像徧滿虗空告言。汝且還本國。香湯沐浴。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 期果感化佛來迎。光明照室。即便命終。開皇八年也。

洪法師(十八)

毗尼法相已堅持 況是西方念日馳 內院不生生淨土 此心能有幾人知

洪法師者。并州人。一生淨業。手不執錢寶。臨命終時。見兜率陀天童男童女來迎。

洪曰。我期西方。不生天上。令徒眾念佛。口云西方佛來迎也。言訖而逝。當仁壽四 年。

登法師(十九)

高據猊床講涅槃 聽徒圍繞盡生歡 勸稱佛號生安養 遍界香雲信可觀

登法師者。深明教典。於并州興國寺講涅槃經。道俗來聽。若長若幼皆令口念阿彌陀 佛名號。勸共往生。至開皇十二年將徂之夕。異香迎接。及殯之時。光明香雲遍諸聚 洛。

道綽禪師(二十)

觀經講罷坐匡床 善導相資行益彰 豫感佛言臨滅度 白毫三道照東方

道綽禪師居西河時。日講觀經薰修三昧。自穿槵珠勸人念佛。甞令善導入定。觀得生

(14)

安養否。佛言其道綽亡日當放白毫遠照東方。此光現時來生我國。果綽亡日。三道白 毫照于房內。梵音聲終不誑人也。明矣。

善導和尚(二十一)

念佛長安化盛行 一聲出口一光明 寫經畫壁難思議 無盡資粮助往生

唐善導。不知何許人。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講說觀經。導大喜曰。此真入佛 之要津。修餘行業迂僻難成。惟此觀門速超生死。於是常勤精進。每入佛室念佛。胡 跪合掌非力竭不休。雖苦寒日又須流汗。續至京師普化四眾三十餘年。念佛者不計其 數。諸有布施用寫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和尚甞自念佛一聲。則有 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此。後謂人曰。此身可厭。諸苦變易。乃登高柳 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生退墮。言已投身自絕。世傳少 康即和尚後身。

法照禪師(二十二)

五會緣興感五雲 佛聲遙使帝宮聞 當年不受文殊教 歷劫何由獲妙薰

法照禪師。大曆四年於衡州胡東寺啟五會念佛道場。感五色祥雲覆其寺。雲中有樓 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其身高大滿虗空中。後往五臺。見竹林寺.照入寺之講 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為眾說法。照遂作禮曰。末代凡夫知識淺陋。佛性心地無 由顯現。未審何等法門最為其要。文殊曰。汝所請問。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 佛。我於過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照又問云。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 彌陀佛。願力難思。汝當繫念。毋令間斷。命終時決定往生。說已為照摩頂而退。遂 來并州廣勸人念佛。德宗於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遣使尋覔。至于大康。見照 勸化之盛。回奏。勑迎入內教宮人念佛又及五會。

少康法師(二十三)

自是彌陀大導師 一錢一念誘群兒 化行新定如杳益 多少迷流上寶池

少康法師。縉雲仙都人。貞元初至洛下白馬寺。見殿內文字屢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導 和尚西方化導文。康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放光明。言未已光復閃爍。康 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遂至長安善導影堂。禮薦之餘倐見遺像昇于空中謂曰。汝 依吾事。利樂有情。藉汝之功。同生安養。又路逢一僧云。汝欲化人。當往新定。即 今嚴州也。康至。彼人無識者。乃以錢誘小兒曰。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若念一聲與汝

(15)

一錢。後經月餘。俟錢者多。康曰。可念十聲與一錢。如是一年無少長貴賤。念佛之 人盈于道路。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集眾午夜行道。康高聲唱佛。眾共和 之。師一唱佛聲。眾見一佛出口。若貫珠焉。康曰。汝見佛者。決定往生。又有竟不 見者。康臨終時放光數道奄然而化。

慈恩窺基法師(二十四)

宗闡慈恩道不偏 三車隨後是虗傳 彌陀通贊垂方便 報滿終期托九蓮

窺基法師。姓尉遲。代郡人敬德之猶子也。少頴異倜儻。經書疏記過目成誦。三藏法 師玄弉丐其出家。遂為僧入道。從弉受瑜伽唯識宗旨。著論凡百部。号百本論師。甞 有彌陀通贊。示西方要義。勸人念佛修淨土。有謂基性豪侈。以酒肉婦女三車常隨其 後。目之曰三車法師。贊寧僧統修僧史。極非此說。慈恩一宗至今有焉。

懷玉禪師(二十五)

涌泉真境屬天台 長坐松龕絕往來 課誦聖經三十萬 迎歸直得紫金臺

懷玉法師。台州人也。執持律法。名節峭然。布□□食。長坐不臥。日念彌陀佛名五 萬聲。通誦彌陀經三十萬卷。一日忽見西方聖眾數如恒沙。內有一人擎一銀臺從窓而 入。玉曰。我欲得金臺往生。於是而隱。玉倍復精進。後聞空中有聲云。師頭上有光 暈。請跏趺結印。時佛滿室。遂說偈含咲而終。

英法師(二十六)

卷帙隨身不暫拋 尋文證義只徒勞 當來欲得無生忍 不若回心繫念高

英法師居東都講華嚴經四十遍。因入綽禪師道場。深入三昧。乃歎曰。自恨多年空尋 文疏。勞身心耳。盍期念佛不可思議。遂竭力淨業。終歸安養。

衍法師(二十七)

道綽垂慈講觀經 等閑心月忽開明 五年專念彌陀佛 即得黃金地上行

衍法師。遇西河綽禪師講觀經。始知觀心念佛法門。遂捐文字。建立道場。日禮千 拜。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五年功成。報歸淨土。

(16)

僧惟岸(二十八)

目瞻二聖果然殊 復記慈容寫作圖 童子願隨歸淨土 像前香沐即跏趺

惟岸。并州人也。專修妙觀。出定。觀音.勢至二菩薩現于空中久而不滅。岸頂禮歎 泣曰。幸由肉眼得見聖容。所恨後生無傳焉。忽有二人自稱畫工。未展臂間聖相克 就。而已二人不見。岸曰。吾之西行乃其時也。吾徒有從我者。當明言之。有小童子 云。願隨師往。岸曰必能從我。可歸告父母。父母聞而笑罵之。遂歸寺香浴。于彌陀 像前跏趺而去。岸即焚香像前。索筆書偈亦逝(矣)

僧惟恭(二十九)

酒徒愽侶日相交 行擬靈巋眾盡嘲 不入泥梨非自力 只緣大覺願王高

惟恭。山家荊州法性寺。慢上吞下。親狎非類。或時暫暇則講誦經文。期生安養。然 而酒徒愽侶日盈其室。寺僧靈巋其行肖之。荊人戲而嘲曰。靈巋作盡業。惟恭躡其 迹。地獄千萬重。莫厭排頭入。恭聞之曰。我既造業。焉能諱也。然賴西方教主。愍 我愆尤。拔我塗炭。乾寧二年恭病死。人未知。巋出寺百步。路逢年少子弟六七人。

衣綵執樂。若龜茲部。問其何來。年少曰來自西爾。惟恭上人所居何處。巋即指之。

少年於懷中出一金瓶。瓶中取一蓮華。其合如拳。漸漸開敷。其大如盂葉。葉之下迭 出光明。望寺而馳。巋乃大驚。不得迴顧。次日巋還寺。聞鐘聲。又見寺僧咸集門 下。則曰惟恭夕且死(矣)。死之夕。寺僧有夢蓮華光相以臨其室。久而去。巋因感悟。

遂守名節。亦成高邁云。

懷感法師(三十)

已知善導是良師 淨土求生信不疑 欲啟後人還造論 臨終合掌向西馳

懷感法師。居長安千福寺。因善導和尚所勸。若能專念阿彌陀佛。當自有證。遂建三 七日道場。未有其應。自恨罪深。欲絕食畢命。善導止而不許。三年專至。乃得見佛 金相玉毫。始證三昧。造往生決疑論七卷。普化四眾修此法門。臨終佛迎。合掌而 逝。

智廉上人(三十一)

身心廉潔道為依 有口何曾論是非 無滅無生端的別 蓮華國裏是真歸

(17)

上人諱智廉。性純確。是非不掛脣吻。遍參尊宿。於道汲汲。然一意西方淨土。年八 十二歲。無病書偈曰。雁過長空。影沉寒水。無滅無生。蓮華國裏。次日黎明告眾 曰。我已見阿彌陀佛。身長八尺。金相玉毫。海眾圍繞而說法言。諸上善人者。當起 大信心。修諸善法。來生我國。說已即隱。我既見佛。往生必矣。言訖迴身向西右脇 而逝。

藏禪師(三十二)

六念精勤道已成 果然末後睹光明 諸天奏樂皆虗往 化佛來迎即啟行

藏禪師。汾州人。早歲出游四方。徧禮塔廟。至老不受道俗禮拜。心誠行苦。不忘淨 土。命終之日。諸天奏樂次第來迎。請皆不赴。及西方化佛來迎。辭眾而去。

僧曇鑑(三十三)

定裏彌陀為洗心 缾中蓮現感誠深 勵聲稱號巡廓去 應上香臺聽法音

曇鑒。江陵人也。常願身昇極樂。面見阿彌陀佛。雖修一毫之善。亦回向莊嚴淨土。

一日定中。佛以水洒其面曰。滌汝塵垢。清汝心念。又於瓶中出一蓮華與之。出定與 寺僧敘別。夜深巡廓。勵聲念佛。及旦依常問訊。趺坐而寂。

大行禪師(三十四)

松食荷衣不外求 法華三昧更精修 瑠璃地現開心眼 三世如來笑點頭

大行禪師。齊州人。入泰山草衣木食。修法華三昧。感普賢現身教師念佛。經三七 日。夜將半。忽見瑠璃地。心眼開明。覩十方佛。遂右脇而終。異香數日不散。

道昂法師(三十五)

法花講罷道圓成 音樂從空直下迎 天趣有生還有死 何如淨土證無生

道昂法師。於相州講法華經。聞眾樂音從空而來報云。此兜率宮故下相迎。昂曰。天 道生死根本。從來不願。所期西方。若音樂旋轉自西來迎。吾當往(矣)。言訖香爐墜 手。於高座上端坐而去。

集維那(三十六)

(18)

梁上傳言豈熱謾 求生淨土本無難 臨終念佛隨超生 點鐵成金一粒丹

集維那者。蘇人。於萬壽禪寺綱維多眾。染患垂革。以衣盂之資二次請眾念佛。命終 後。居眾寮放參時至。聞梁上云。集維那生淨土(矣)。堂眾驚駭。疑集無淨業何以得 生。斯須梁上復云。臨終兩度請大眾念佛。故得往生。觀集維那事。世人臨終請人念 佛。實為要道也。出寶珠集。

憲章法師(三十七)

教觀該通德業優 人稱虎子更無儔 法堂設坐跏趺去 不取金臺誓不休

憲章法師。諱仲憫。三衢人。少年即通大小部。教苑中以虎子稱之。後主浮石。甞大 其言曰。吾座無五百眾則不講大部。不能如其言。故一生惟講小部。洎章之終。急歸 本業寺。集大眾于法堂。登師子座。方跏趺忽見西方銀臺自空至。乃唱曰。吾平生解 第一義。誓取金臺往生。何為不然。瞑目而終。

僧志通(三十八)

淨土精修仰昔賢 事儀如法教遵圓 蓮華開合靈禽集 即是西方境現前

志通。鳳翔人。見智者大師淨土儀式。深自慶幸。於是不敢西唾。不背西坐。如法修 進。後見白鶴孔雀成行西下。又見蓮花光明開合于前。通曰。淨土現(矣)。乃起禮佛而 終。荼毗時。五色祥雲覆其棺上。

僧法智(三十九)

不拘細律徇凡情 一念回心即往生 金色祥光中夜發 鷄鳴人起訝天明

法智。居天台山中。念佛為業。性多率略。不拘律儀。於國清寺兜率臺晝夜念佛。時 人多不信。忽一日徧辭道俗。我欲往生。令親識設齋。終時金光照野。野鷄驚鳴。江 上舟人謂言天曉。

僧雄俊(四十)

戒德全虧念不迷 閻王曾判入泥犁 須知佛力難思議 大火坑成白藕池

(19)

雄俊。城都人。善講說。無戒行。所得施利用之非法。又曾還俗入軍營中。後逃難再 復僧相。大曆年間忽死。見閻羅王判入地獄。俊高聲曰。雄俊若入地獄。三世諸佛即 成妄語。觀經云。下品下生者造五逆罪。臨終十念尚得往生。俊雖造罪不作五逆。況 平日念佛罔知其數。言已再甦。俄頃跏趺乘華臺西往。

僧自覺(四十一)

淨土慈尊坐寶蓮 大悲引見豈無緣 幸舒金手來摩頂 決定西昂願弗悛

自覺。真州人。發願往生。一日似夢之間。大悲觀音接見阿彌陀佛。遂舉念化錢鑄造 大悲聖像。高四十九尺。造寺居之。一夕忽有金色祥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乘雲而 至。垂金手按摩覺首曰。汝守願弗悛。利物為先。寶池生處。孰不如然。後十年七月 望日。一人在雲間現半身。若毗沙門天王。謂覺曰。安養之期。於斯至(矣)。乃於大悲 像前端坐而去。

永明智覺禪師(四十二)

化旺南屏孰與倫 誦經萬善妙嚴身 徑登上品蓮臺去 直得閻王敬禮勤

宋智覺禪師。諱延壽。丹陽人。姓王氏。後遷餘杭。總角之歲誦法華經。五行俱下。

甞為北郭稅務專知官。見魚蝦輙買放生。侵盜官錢。並為放生。事發坐死。俾赴市 曹。錢王使人視之。若悲懼即殺之。否則舍之。而彼澹然無異色。乃舍之。投翠岩寺 出家。參韶國師。發明心要。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習定。有鳥如尺鷃。巢于衣裓 中。甞於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呵之。對曰。久積淨業。方到此中。

又中夜旋繞次。見普賢前供養蓮花忽然在手。因思夙有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二 願畢生廣利群品。憶此二願。復樂禪寂。進退遲疑。莫能自決。遂上智者禪院作二 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冥心自期曰。於此二途。有一切行。必 成者。須七返拈著為證。遂精禱佛祖。信手拈之。七度並得誦經萬善莊嚴淨土鬮。由 此一意專修。每日晝夜行一百八件佛事。初住雪竇。晚詔住永明寺。徒眾二千。學者 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決。有宗鏡錄一百卷行世。有四偈勸禪人兼修淨土。及撰神 栖安養賦。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跏趺而逝。後杭州一僧死入冥 界。見閻羅王殿供養一畫[巾*((ㄇ@人)/登)]。王晨昏頂禮。僧問主吏曰。此何人也。

王日奉之。曰此杭州永明壽禪師也。世人未有不經王按而得生者。此禪師徑往西方至 上品上生。王故敬奉。其僧再甦。遂往杭州永明尋禮遺像。乃具言之。塔建于大慈 山。

四明法智法師(四十三)

(20)

三昧薰修豈有涯 妙宗演出自名家 要期畢命生安養 不是焚身學外邪

法智法師。諱知禮。字約言。金姓。四明人。從寶雲通師傳天台教觀。出世承天。繼 住延慶。道化熾行。學徒如林。力行法華.般舟三昧。期生安養。甞與十僧結社。約 懺修三載。自焚其身。決取淨土。楊文公億以書勸請住世。傳法度人。師答以書。極 談法要。必欲如願。公再四勸留。始改其轍。天台一宗。萬世之下以師為準的。著指 要.妙宗二鈔。金光諸記。講座談塵曾無虗日。後於歲旦結光明懺七日為往生之期。

至五日趺座而去。實天聖六年也。趙清獻公抃銘其塔。

慈雲遵式法師(四十四)

燃指陳詞徧吉前 力行三昧自長年 臨終請像為明證 直占西方上品蓮

慈雲法師。名遵式。字知白。台州人。葉姓。二十受具。學律於守初。繼入國清。於 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傳天台教觀。雍熈初謁寶雲通師。北面受業。未幾智解秀出。智 者大師諱日燃頂終朝。誓力行四修三昧。淳化初眾請居寶雲。講說無間。靈異之迹具 于本傳。師惟以淨土勸人。製大小本彌陀懺法。晨朝十念法。往生坐禪觀法。念佛方 法。十六觀頌。念佛三昧詩。其他著述不復綴焉。壽六十九。明道元年十月十八日。

令徒弟請彌陀像以證其終。葬于月桂峯下。

昭慶省常法師(四十五)

心比西湖水更清 造修慕遠悟無生 縉紳賢士同成社 千古猶存淨行名

省常法師者。住錢唐南昭慶院。克志淨業。廼自刺指血和墨書花嚴淨行品。每書一字 三拜三圍繞三稱佛名。刊板印成千卷。分施千人。又以栴檀香彫毗盧舍那佛。像成跪 地合掌發願云。我與一千大眾結淨行社。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願 盡此報身。生安養國。王文正公且為社首。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翰林學士蘇易簡作淨 行品序。狀元孫何題社客于碑陰。社友八十。比丘一千。同修念佛三昧。廬山蓮社同 其高風焉。

靈芝元照律師(四十六)

洞徹毗尼更立言 廣慈得法領芝園 故鄉清泰思歸切 妙觀才成即返轅

元照律師。字湛然。餘杭人。少依祥符東藏惠鑑師學毗尼。及見神悟謙公講天台教

(21)

觀。愽究群宗。以律為本。常披布伽梨杖錫持鉢乞食于市。四主群席。晚居靈芝三十 年。眾常數百。著十六觀經及彌陀經疏外。有芝園等集。自號安忍子。臨命終時。諷 普賢行願品趺坐而去。

龍井元淨法師(四十七)

天竺山中解外魔 晚居龍井友東坡 淨修七日無他障 即往蓮邦禮佛陀

元淨法師。字元象。杭人。姓徐氏。十二出家。就學於慈雲。傳天台教觀。住上天 竺。廣聚學徒。教庠之盛冠兩浙。元豐間有利山門施資之厚者。倚權而奪之。眾亦隨 散。逾年。其人以散聞。朝廷復令師住。眾又集焉。三年謝去。居南山之龍井。在朝 名士如趙清獻公抃。蘇文忠公軾及其弟轍。未莃泰觀等咸為方外友。將終之時。入方 園奄宴坐。謝賓客。招參寥子告之曰。吾淨業將成。若七日無障。吾願遂已。七日出 偈告眾。右脇而化。號辨才法師。

孤山智圓法師(四十八)

以文鳴道是僧豪 獨坐孤山行更高 但得眾生開慧目 聖經箋疏肯辭勞

智圓法師。自號中庸子。從奉先源清師傳天台氏學。居西湖孤山。與林和靖為鄰友。

箋註文字。雖病不癈。於彌陀教法尤剋意焉。遂造彌陀經疏并西資鈔。以勸發將來。

及亡。以陶器二合而瘞之。立石志名字年月。不用謁有位求銘。以虗美我。此師預戒 門人也。葬後十五年。積雨山頹。開視陶器。肉身不壞。爪髮俱長。乃更襲新衣。屑 眾香散其上。復瘞之。崇寧二年賜諡法慧大師。

天衣義懷禪師(四十九)

五遷名剎萃英賢 淨土兼修不礙禪 竪起拳頭推枕化 寶花池上綻青蓮

義懷禪師。溫州樂清人也。父以漁為業。懷稚時坐船尾隨。父漁得魚即付懷。懷不忍 串之。私投江中。父怒捶罵。樂而無悔。遂辭親出家。依景德寺僧。天聖中試經得 度。稟法于翠峰顯禪師。凡五住道場。晚居池州栖山菴。化人念佛。有勸修淨土說。

示寂之夕。其徒智才問。卵塔已畢。如何是畢竟事。懷竪拳示之。推枕而逝。

圓照宗本禪師(五十)

延和殿裏闡宗乘 人主稱為福慧僧 報盡西歸登上品 非惟名字續傳燈

(22)

禪師諱宗本。常州人。性質直。少緣飾。貌豊磧。言無枝葉。蚤服勤苦。參懷禪師。

言下契悟。初住蘇之瑞光。杭州太守陳公襄以淨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 福。不敢久占。本遂赴之。未幾禪宗辟相國寺六十有四院。詔本住慧林。召對延和 殿。既退。上自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老居靈岩。閉戶密修淨業。曦律師甞 神游淨土。見一蓮座。問彼土之人曰。此何人之座。曰大宋國僧宗本之座。元符二年 十二月甲子。沐浴告眾右脇若熟睡然。撼之已去。門弟子塔全身于靈嵓。

黃龍悟新禪師(五十一)

三關已透繼黃龍 繫念西方復用功 可謂有禪兼淨土 於兔戴角更威雄

悟新禪師。少以氣節盖眾。好面折人。初謁栖賢秀鐵面不契。次參黃龍宗覺禪師。大 悟玄旨。自號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繼住黃龍。叢席大振。猶專意淨業。有勸念 佛文。其說明簡切要。讀之令人發哀起信。固知其為深得淨土之旨者也。

大通善本禪師(五十二)

儼臨于眾屼如山 道譽揚揚藹世間 不是虗承圓照後 須知接武向西遷

善本禪師。姓董氏。漢仲舒之後。其先家大康仲舒村。後遷于頴。遂為頴人。博通內 外書。操履清修。參圓照本公坐定公。特[(厂@((既-旡)-日+口))*頁]之本。默契其 旨。一時輩流俱列其下。後住淨慈。繼圓照之席。眾輳如雲。時號大小本。神.孝聞 其名。詔住上都法雲寺。賜號大通禪師。所至凡見佛菩薩立像不敢坐。齊饌以魚胾名 者不食。其防心離過。專志淨業。蓋有所從來。示寂之際。光明甚熾。

長蘆宗賾禪師(五十三)

宗說俱通世共聞 蓮華勝會䇿全勛 後人欲報劬勞德 修行須遵勸孝文

宗賾禪師者。號慈覺。住真州長蘆寺。禪理洞悟。願力彌深。然篤勤化物。乃遵廬阜 之規。建蓮華勝會。勸修念佛三昧。其法日念阿彌陀佛或百聲千聲萬聲。回向往生淨 土。各於日下以十字記之。有蓮華勝會錄。賾一夕夢一男子烏巾白衣。年甚少。風貌 清美。揖告賾曰。欲入公彌陀會。乞書一名。賾乃取錄。秉筆問曰公何名。白衣者曰 名普惠。賾書已。又曰家兄亦曾上名。賾曰令兄何名。曰家兄名普賢。白衣者遂隱。

賾覺而詢諸耆宿。皆云華嚴經離世間品有二大菩薩名。賾以為佛子行佛事。必有聖賢 幽贊。故錄以二大菩薩為首。有葦江集。內有勸孝文一百二十篇。多教人勸父母修淨 土為出世間之孝。靈芝照公稱為近代大乘師。信然。

(23)

真歇清了禪師(五十四)

洞下諸師務密修 往生端的是良籌 稱揚淨土重重說 莽蕩狂徒見合羞

真歇禪師。諱清了。左綿雍氏。嗣丹霞淳公。博究群典。行解相應。洞下一宗至師大 振。歷主名剎。因慕南海補怛洛伽山孤絕之處。遂卓菴隱焉。名曰孤絕。繼住寶陀 寺。革律為禪。務於密修。有淨土說以勸四眾。極為切要。大皇后韋氏建宋先顯孝禪 寺於杭之高亭山。詔師開山。未幾示寂。塔于山中。

慈受懷深禪師(五十五)

落落禪林第一流 如何淨土又精修 只緣深會無生旨 東去西來總自由

懷深禪師。得法於長蘆信公。學究三乘。毗尼尤謹。日以淨土為懷。宣和初住惠林。

每苦口語人曰。修行捷徑莫越淨方。常建西方道場。集眾念佛。郡民翕然從化。真末 世之良導也。

白蓮咸教主(五十六)

東掖山中闡化權 洞明三觀行應圓 衣盂散盡還安養 動地香風起白蓮

咸教主。住台州東掖山白蓮寺。傳天台教觀。常修法華三昧。繫心極樂。元祐七年七 月十一日召大眾。出衣盂以散之曰。吾二十三日當還淨土。至日於方丈門外坐脫。楊 次公讚其真。有云。遺書封了跏趺坐。不住白蓮生白蓮。

晦菴惠明法師(五十七)

惠光輪下悟台宗 晚托菁山友叶公 日誦法華期往化 寶池金地樂無窮

晦菴法師。杭之鹽官人。於上竺慧光僧錄輪下聽講。二十年間洞達一家教觀之旨。有 聲于教庠。晚年引退。投菁山常照。與叶公為友。共話無生。為淨土之計。日課法華 諸大乘經。彌陀聖號日計萬數。一日示疾召徒屬曰。吾平生學大乘。求淨土。今幸至 此。必遂我願。泊然而去。常照大眾畢集。聞天樂沸空。自西來迎。盤桓頂上。道俗 莫不驚異。荼毗獲五色舍利不筭。豈非平生淨法薰鍊所致耶。

樝菴有嚴法師(五十八)

(24)

行若氷霜繫念專 金池奏樂忽來前 迷人不信生安養 看取臨行自餞篇

有嚴法師。號樝菴。戒檢如氷霜。善文好辨。專志淨業。一夕見在金池上。執樂者數 人舉音以迓其來。乃作自餞一篇。不數日而化也。

桐江擇瑛法師(五十九)

傑出桐江暢本懷 日加淨業復清齊 現前十願能成就 即是當來不退階

擇瑛法師。富春人。傳天台教觀。行業過人。化道大熾。專注西方。有往生淨土十願 及橫竪二出辨。具載樂邦文類。

喻彌陀(六十)

親睹慈容慧眼開 筆端三昧果奇哉 光明相好重重現 贏得嘉名徧九垓

喻彌陀。諱思淨。錢唐人。捨妻孥為如來徒。自號淨土子。早侍瑛法師講法華。及授 淨土教法。常念彌陀。及[門@免]觀經。暇則畫聖像。極為精妙。凡畫聖像。先於淨室 中澄寂其心。想念西方。必得彌陀光明現前。方敢下筆。多畫丈六大像。奇妙入品。

俗姓喻。於是世稱為喻彌陀云。建立妙行伽藍于杭之北門廷。攝雲水飰僧三百萬。建 十蓮華藏。紹興丁巳端坐室中。目想西方。一七日燃香供佛。奄然而化。

石芝宗曉法師(六十一)

刻意台衡講日新 樂邦歸志勸多人 有能橫截娑婆去 方得名為報佛恩

宗曉法師。嗣月堂惠詢法師。洞徹教部。一以彌陀行法化人。甞集大藏經論諸宗祖師 方外士大夫所著文頌。凡發揮淨土之旨者編成鉅帙。名曰樂邦文類。現行于世。又曰 樂邦歸志。觀法師之用心。其生淨土尚何言哉。

慈照宗主(六十二)

聽得鴉鳴萬事休 何期夙障遣江州 導師順逆皆方便 只要眾生信解修

慈照宗主。諱子元。自號萬事休。平江昆山茅氏子。投延祥寺志通出家。習誦法華。

修止觀。一日正定中。聞鴉聲悟道。乃慕廬山遠公之風。勸人念佛。編白蓮懺儀。後

(25)

往臨澱山湖上剏白蓮懺堂。與四眾同修淨業。四十六歲障臨江州。於逆順境未甞動 念。隨方勸化。有西行集。乾道二年宋孝宗詔至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特賜白蓮導師 慈照宗主。後於鐸城倪普建家告諸徒曰。吾化緣已畢。時將行(矣)。言訖合掌而寂。塔 舍利于松江之力反市。

優曇宗主(六十三)

蓮社宗風力挽回 匡廬山勢更崔嵬 誰知五濁眾生界 又見優曇一朵開

元優曇宗主。諱普度。江州廬山東林寺白蓮宗善法堂主也。著蓮宗寶鑑十卷。元之至 大間。奉太子令旨板行天下。於是中興蓮教。其行業始終自有紀錄。茲不復述也。

寂堂師元禪師(六十四)

密菴會裏得單傳 佛制毗尼守愈堅 自向十州行化徧 好看陸地出紅蓮

師元禪師。姓祝氏。華亭人。甞學禪於密菴傑公。戒律甚嚴。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 神自天而降。夢紅蓮華從地而出。由是十州行化。大闡蓮宗。普勸一切人念佛往生。

感驗者不可筭數。剏白蓮寺於湖之弁山。又剏延聖院於蘇之陳湖磧沙。遂終磧沙焉。

天目中峯和尚(六十五)

天目山中獨坐時 王臣膜拜道巍巍 禪心不離蓮華國 淨土詩成闡化機

中峯和尚。錢唐人。諱明本。得法于天目山高峯和尚。其道德巍巍。如泰山北斗。王 臣歸命。龍象交參。朝廷屢遣使者降賜金帛。勑號普應國師。和尚惠辨無礙。應接來 機之暇。復密修淨業。有懷淨土詩百篇。春秋六十二。示寂之日。光明異發。塔全身 于天目山中。

玉岡蒙潤法師(六十六)

妙入台宗解行圓 化儀四教演無邊 限修亡倦成三昧 不上青蓮定白蓮

蒙潤法師。字玉岡。得法於古源永清法師。解行俱圓。道德兼重。行道於杭之天竺山 中。晚居風篁嶺之白蓮菴。杜門謝客。精修念佛三昧。臨寂之時。化佛來迎。異香滿 室。

(26)

雲屋善住和尚(六十七)

行門清淨玉壺氷 的是蘇臺福慧僧 天上人間俱不願 華開見佛是真乘

雲屋和尚。諱善住。蘇人也。受業于郡之善慶院。習賢首學於臥佛和尚。性稟高潔。

不近聲剎。學通華梵。能文善書。方外大夫士無不崇敬。掩關不出。晝夜六時稱念阿 彌陀佛萬聲。讀誦大乘。禮拜懺悔。坐臥向西。雖病久不易。吳中之修淨土者。惟和 尚為最。故緇白多取則焉。有安養傳及谷響集行世。臨終異香滿室。倐然而去。

天如惟則禪師(六十八)

獅子嵓前得指南 臥雲立雪驗來參 老禪末上生蓮界 念佛休言落二三

天如惟則禪師。廬陵人。得法于中峯和尚。妙悟玄辨。居于人上。建師子林菩提正宗 寺于蘇城。有臥雲立雪二室。禪師日坐其間。宰官長者清淨四眾參學之人接武而集。

禪師以單提獨弄之外。復著淨土或問。勸人念佛。發明西方教法。最為切著。春秋六 十九。臨終靈瑞甚異。塔全身于水西之原。

旨觀主(六十九)

戒檢如霜自立期 法華三昧暫無虧 觀成識托蓮胎去 看取芝雲行業碑

旨觀主者。杭人也。字別宗。戒德甚嚴。自幼至艾不離天台行法。剏觀室于龍山之 陽。歲集同志克期修證。杭民翕從。多發菩提之心。修行念佛三昧。旨於行法。雖避 兵竄逐亦不暫廢。臨終無疾。沐浴端坐而化。芝雲仁法師行業記備詳。

西齋梵琦禪師(七十)

默坐西齋觀佛境 緣師實證面無慙 聲香味觸常三昧 多少禪流只解談

西齋禪師。諱梵琦。字楚石。自幼知有西方教。清晨十念求生淨土。未甞一日暫廢。

說法海鹽天寧。脫退築室西偏。設小床于室中。日修觀佛三昧。甞撰三十二相頌.八 十種好頌.四十八願偈.十六觀讚.化生讚。折善導和尚觀念偈及懷淨土詩七言長律 一百十。標名者一百八。韻者一。復以娑婆苦西方樂為題。擬漁家。傲三十二。總為 一帙。名曰西齋淨土集。師臨終。書偈曰。真性圓明。無生無滅。木馬夜鳴。西方日 出。

(27)

二沙彌(七十一)

同心念佛固為嘉 慧眼開時路不差 菩薩來迎齊往化 地搖六種雨天花

沙彌二人。并州開元寺居。失其名氏。同志念佛。經五六年。當捨壽之時。俄然心眼 開明。同見菩薩來接。地即震動。天花雨空。俱坐脫去。

尼大明(七十二)

淨服嚴身飾外儀 口含沈水念阿彌 閻浮報盡超蓮土 香氣來迎也太奇

大明。居西河。遇綽禪師。講無量壽經。明即發願往生。凡念佛時。先著淨衣。口含 沈水。及終之時。大眾見光明滿室。有沈水香氣。眾甚奇之。念佛果因。昭灼若此。

可不信歟。

尼淨真(七十三)

顓修淨業自無嗔 十萬金剛誦亦勤 兩見蓮華童子戲 定知上品去栖身

淨真。長安人。積善寺。衲衣乞食一生無嗔。誦金剛般若十萬卷。莊嚴淨土。顯慶五 年染疾。告弟子曰。吾於五日內十度見阿彌陀佛。兩度見極樂世界。蓮華上童子嬉 戲。吾得上品。故無疑(矣)。言已而終。

尼悟性(七十四)

自入廬山不染塵 精修願往即歸真 巡看池內蓮華上 多是同盟念佛人

悟性。洛陽人。於衡州遇照闍黎。教以發願念佛。大曆六年入廬山。忽染疾。聞空中 樂音。謂人曰。我得中品上生。何以知然。疇昔神游極樂。見同會念佛人盡有蓮華 也。遂合掌而逝。身皆金色。時年二十四。

烏場國王(七十五)

萬機之暇念如來 奏樂齋僧日幾回 因悟無常終不免 願將龍椅摶蓮臺

烏場國王。好佛法。萬機之暇。謂侍臣曰。朕為國主。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 淨土可以栖神。朕當發願。求生彼土也。於是六時念佛行道。每日奏樂供佛飰僧。王

(28)

與夫人躬行其膳三十餘年。臨崩。神色怡和。親感化佛菩薩來迎。祥瑞不一。載在往 生傳。

宋世子(七十六)

父子三人喜共修 蓮華已出寶池頭 兒歸報母須生信 他日同乘般若舟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唯妻不修。女年十四死。後七日更生。啟母曰。兒見 西方。父兄三人已有蓮華。後當化生。惟母獨無。兒今暫歸相報。言訖而化。母依兒 言。日念西方。亦生安養。

劉遺民(七十七)

濁世簪纓不受抅 相依遠老住匡廬 六時三昧行無間 一品蓮臺看即除

東晉劉遺民者。諱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才藻絕群。不委氣于時俗。雖威福當前。

其意泊如也。丞相桓玄.大尉劉裕等咸嘉其賢。欲薦于朝。縻以爵祿。程之辭。乃入 匡阜。謁遠法師。遠曰。官祿巍巍。何以不為。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贅相虧。晉室 無磐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何為哉。遠然其言。時程之與雷次宗等同依于遠。

遠曰。諸君之來。豈宜忘淨土之游乎。於是謝靈運為遠鑿池種蓮。拉一百二十三人共 結蓮社。行念佛三昧。遠俾程之為蓮社誓文。程之居十五年。精修淨業。甞於定中見 佛光明。地皆金色。將往生之年。又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毫光發照。垂手下接。

以臨其室。程之悲泣自陳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以衣覆我。佛乃為摩其頂。引袈裟 以覆之。又一日。想念佛時。見自身入七寶大池。蓮華青白相間。其水湛湛。照人眉 目。佛指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程之掬食。甘美盈口。異香發於毛孔。是日對 佛祝香罷。與眾話別。面西端坐而去。年五十九。桓玄等高之。議以遺民為號云。

張杭學士(七十八)

風流儒雅豈庸常 巨筆如椽孰可當 呪誦大悲成十萬 臨終隨願往西方

張杭。平生信佛。誓課大悲神呪十萬遍。願生西方。年六十。忽寢疾。惟念阿彌陀 佛。謂家人曰。西方淨土元只在堂屋西間。阿彌陀佛坐蓮華上。翁兒在蓮華池金沙池 上禮佛嬉戲。言已良久奄然而化。翁兒其孫。方三歲而[殤-歹+孑]。

庚詵居士(七十九)

林谷閑居樂暮年 六時禮誦豫栽蓮

(29)

人傳上行先生去 留得清名照簡編

梁庚詵。字彥寶。新野人。幼聦警。該通經史。性嗜林泉。有十畝之宅。山池居半。

蔬食布衣。不治生業。武帝起兵署為平西府記室。至普通間詔為黃門侍郎。皆不就。

晚年遵釋教。宅內建道場。六時禮誦。忽於後夜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美。呼 詵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後四年。願公復來云。不可久住。言終而亡。年七十八。

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阿彌陀佛國已。武帝敬之。諡貞節處士。見南史。

宋滿(八十)

淨邦曾未了唯心 念佛精勤願亦深 計數豆滿三十石 臨終三聖果親臨

常州宋滿。歸誠西方。以豆為數。念佛滿三十石。慶讚之際。散與齋人。彌陀.觀 音.勢至化為三人。形容憔悴。自云乞食。答曰弟子願生西方。更無可疑。師來乞 食。深副本心。齋後命終。惟聞天花異香乘空而去。當隋開皇八年九月也。

黃打䥫(八十一)

念佛時時不絕聲 青蓮華已載芳名 須知一塊邠州䥫 不用工夫鍊不成

黃打䥫。潭州人。本軍匠也。打䥫為業。常念阿彌陀佛。一日無疾托鄰人寫頌云。日 夜丁丁當當。久鍊成鋼。大平將近。我往西方。即化去。自是湖南人多念佛者。

汾陽老人(八十二)

老來事佛慮應消 法忍山中守寂寥 一念便能超往去 不愁十萬路迢迢

汾陽老人。貞觀五年於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常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大光徧照。

面西而終。人見其乘蓮臺而去。

張馗(八十三)

販雞為業匪良徒 形影相隨報豈無 不得臨終稱佛號 寶池那有覺花敷

張馗。同州人。販雞為業。永徽九年。臨終時。見屋南群雞集。忽一人著緋皂衣驅 雞。唱言啄啄。其雞四交上啄。兩眼出血。叫嘷痛苦在床。至酉時。值善光寺僧來。

令鋪聖像。念阿彌陀佛。少頃忽聞異香。奄然而去。

(30)

韋文晉觀察使(八十四)

志詣西方建道場 觀心念念暫無忘 忽然合掌跏趺去 滿室氛氳感異香

韋文晉。立行孤潔。常建西方道場念佛三昧。佛前發願。志詣西方。行菩薩道。守護 佛法。轉正法輪。廣度含識。至六月內。面西跏趺。合掌念阿彌陀佛六十聲。忽然而 化。異香滿室。內外皆聞。

元子平(八十五)

三月持經性地開 往生一事絕疑猜 異香滿室催西邁 麤樂迎兼細樂來

元子平者。大曆九年於潤州觀音寺發心讀誦阿彌陀經。三月忽染患。夜聞空中香氣樂 音。有人告曰。麤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矣)。良久。念佛命終。室中異香。數日 不散。

房翥(八十六)

勸念彌陀發善荄 幽冥感格信奇哉 往生淨土為真樂 差勝持經禮五臺

房翥者。一日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王曰。據案簿。汝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

汝承此福。又令生淨土。故召來相見。翥曰。吾甞誦金剛經萬卷。巡禮五臺。未欲往 生。王曰。誦經巡禮固為好事。不如早生淨土。翥再懇言。王遂釋還。不久念佛而 終。

張善和(八十七)

世業屠牛報豈輕 臨終十念為傾誠 慈尊應現諸冤釋 不涉冥途即往生

張善和者。殺牛為業。命終時見牛數頭。作人言曰。汝殺我。善和怕怖。告其妻曰。

急請僧來救我。僧至。為言十六觀經云。若人臨終地獄相現。十稱南無阿彌陀佛。即 得往生淨土。善和云。便入地獄也。不暇取香爐。以手擎香。向西念佛。未滿十聲。

乃云。我見阿彌陀佛從西來迎。言訖而去。

柳宗元刺史(八十八)

才高不獨冠儒宗 海若雄文掃斷空 一念即超安養國 潮陽遷客逈難同

(31)

柳宗元。字子厚。柳州刺史。極工於文章。與韓愈並名于時。性嗜佛道。通天台教 觀。甞撰岳州無姓和尚碑。有云。佛道逾遠。異端競起。惟天台大師為得其說。為永 州時龍興寺修淨土院。宗元為之周延四阿。環以廓廡。繢二大士像。繒盖幢幡以成就 之。并造記以垂不朽。著東海若一篇。其詞痛掃沈空滯寂不假修證之徒。其意一遵西 方教法。自非宿昔與佛有大因緣何能信仰如此。其生淨土蓋無疑矣。

白居易少傅(八十九)

暮年開閤放婪姬 歸命彌陀宜暫離 不獨姓名垂百世 已將神識托蓮池

白居易。字樂天。能文詞。風流蘊籍。冠于一時。官至太子少傅。暮年侍妾盡遣。居 于香山。命工畫西方淨土[巾*((ㄇ@人)/登)]。日對修念佛三昧。發願往生。甞有偈 曰。余年七十二。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 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鑽。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邇遠。吾生已蹉 跎。旦暮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咲我。多却阿彌陀。達人又作麼生。不達又如 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自號香山居士。

文潞公(九十)

匡君治國戔經綸 勝會同修十萬人 大願不違生淨土 後來揚馬繼芳塵

宋文彥愽。太子大保。封潞國公。甞於京師與淨嚴法師集道俗十萬人為淨土會。臨終 安然念佛而薨。

蘇文忠公(九十一)

天下東坡第一名 喜從吾道樂餘生 要知當日南遷去 惟有彌陀作伴行

蘇文忠公。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深信佛乘。歸依西方。與辨才參寥諸師為方外友。

母夫人程氏死。以簪珥遺物命匠胡錫畫阿彌陀佛像。施與錢唐元照律師。令其普勸道 俗歸誠淨土。追薦冥福。復以偈讚曰。佛以大圓覺。充滿十方界。我以顛倒想。出沒 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一念便有餘。既從一念生。還從一 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橐。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 別。願我先父母。及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去亦無 來。其室王氏死于京師。亦使其子邁等為阿彌陀佛像。奉安于金陵之清涼寺。亦有讚 詞。公南行日。篋中有一軸。人問曰此何畫也。公曰吾西方公據耳。展而觀之。乃阿 彌陀佛像。甞弔海月大師。有詩云。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鍾我輩一酸辛。樂天不是蓬

(32)

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觀公念念不忘西方。其往生決(矣)。 楊傑提刑(九十二)

少林禪味已參甞 淨土玄門復讚揚 不越閻浮生極樂 佛前蓮蘂吐香光

楊傑提刑。字次公。無為人。號無為子。官至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刑獄事。尊崇佛 法。明悟禪宗。宣揚彌陀教觀。接誘方來。公作天台大師十疑論序。王古直指淨土決 疑集序。法寶僧監彌陀寶閣記。安樂國讚三十章。備陳西方要津。實為萬世往生之龜 鏡也。晚年守郡。畫丈六彌陀像。隨行觀念。壽終化佛來迎。辭世頌曰。生亦無可 戀。死亦無可捨。太虗空中。之乎者也。唯將錯就錯。西方極樂。宣和中。荊王夫人 神游淨土。見公坐蓮華上。

王古侍郎(九十三)

次公同志覺無為 惟有西方日念馳 淨土立言曾直指 至今留決後人疑

王古侍郎。字敏仲。與楊次公同志歸命西方。甞著直指淨土決疑集。次公為序。極伸 讚美。朝士大夫有淨土之志頗多。然其弘贊淨方入正定聚者。惟古與次公而已。詎非 大菩薩現宰官身而為說法者歟。

馬玕侍郎(九十四)

淨業傳家道大亨 兒郎女婢亦修行 房櫳氣出如青蓋 應有家人夢往生

馬玕侍郎。其先祖少師忠肅公。守杭州日。慈雲懺主以安養佛事授之。自是舉族遵 奉。侍郎乃其孫也。字東王。元豐中有僧廣益。授以天台智者十疑論。公大喜曰。吾 得所依(矣)。以慈雲十念法行之二十五年。崇寧中感疾經夏。盥櫛易衣。念佛端坐而 逝。有氣如青蓋。出戶騰空而上。家人長幼貴賤皆夢公往生上品。八月中有婢臥疾。

亦念佛而終。荊王夫人神遊極樂。見公與楊傑衣冠濟濟坐蓮華上。夫人傳記甚詳。

江公望司諫(九十五)

直言極諫顯當時 晚向彌陀信不疑 方便文成還刻石 池蓮準擬占高枝

江公望司諫。釣臺人。智識高朗。崇寧中為諫官。直言為諱。名著一時。酷嗜宗門。

參善知識。晚年專修淨業。悟入念佛三昧。選念佛方便文刻石流布。指導往生。宣和

(33)

末。知廣濟軍。一日不疾而終。知其為淨土歸(矣)。 馮揖給事(九十六)

通儒解道復參禪 歸命彌陀意更專 清泰故鄉思不已 追吟陶令賦歸篇

馮揖。蜀中遂寧府人。字濟川。號不動居士。好佛法。場屋中文字多用圓覺經語。明 悟理性。欽伏士論。徧參禪林知識。洞達五家宗旨。然篤行彌陀教法。作西方禮文三 卷.彌陀懺一集。在鄉郡建淨土會。甞感香爐中舍利應現。光明照室。舍俸資造大藏 經。其功德回向莊嚴淨土。揖於老年懷歸西方甚切。追和陶溝潛歸去詞一篇。見樂邦 文類。

王以寧待制(九十七)

曾參雪嶠了師禪 始向宗乘見不徧 繫念彌陀生心信 華池先已綻青蓮

王以寧。官至翰林待制。深慕佛法。僧勸其讀起信論。竊有疑焉。是書為大乘人說破 有蕩空一法不留之書。而末章以繫念彌陀求生淨土為言。其旨何也。因過雪峯以此疑 質于清了禪師。了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子欲壞世間相。棄有 著空。然後證菩提耶。以寧曰。誠有是也。了曰。如是則淨土之修於道何損。遂釋其 疑。修念佛法門。自稱阿彌陀佛弟子。號正信菴主。

王日休上舍(九十八)

講道龍舒海內聞 精修安養建殊勳 青衣俄引西歸後 人世惟留淨土文

王日休。字虗中。國學進士。龍舒人。號龍舒子。篤行念佛法門。編淨土文十卷。孜 孜勉人進修。一日講書罷。如常禮念。至三鼓。忽勵聲稱阿彌陀佛數聲。唱言佛來接 我。屹然立化。有人夢二青衣引公西行。信非妄(矣)。丞相益國公周必大。睹日休奇 跡。製詞以贊。載于本傳。

晁悗之待制(九十九)

洧上從容老法華 洞明三觀入山家 果然神識拪安養 壽量光明豈有涯

晁悗之。官至待制。留心內典。事理洞徹。號老法華。亦曰天台教僧。初從明智法師 而生信。晚年專修淨土。與靈芝照律師最友善。至於答趙子和問西方淨土書。是為真

(34)

語實語呼。其可不信矣乎。

陳瓘待制(百)

蚤從明智論台宗 一念三千絕異同 瞻部報終歸淨土 四華池上禮金容

陳瓘。字瑩中。號了翁。深得天台宗旨。與明智法師論台宗三千法。其開示淨土之義 深切著明。又撰四明延慶寺淨土院記。備陳西方淨土。固知瓘於念佛三昧必能專注。

其於往生尚何說焉。

鐘離少師(百一)

淨業工夫已服勤 三年廬墓不忘親 峩冠整服跏趺去 應作青蓮座上人

鐘離少師。諱瑾。字公瑜。會稽人。咸平三年陳堯啟榜登第。歷官至龍圖閤待制。累 贈少師。忠績顯著。喜祐名臣傳載之詳(矣)。瑾至孝。母夫人任氏卒亡。遂廬顯墓。熏 修不輟。服除游䆠。日課利益二十事。罔有缺失。尋遷浙西路提刑。被旨修杭州北山 下竺為慈雲懺主道場。一見慈雲究論西方指要。清修彌篤。未幾詔知開封府。出則盡 瘁國事。入則不寐念佛。忽夜未央。促家人起。乃告以趍朝尚早。瑾曰。昨日母夫人 報安養期已至。索薰湯沐盥。振衣峩冠。趺坐而逝。舉家見瑾乘青蓮花座。仙樂海眾 迎引西去(矣)

王仲回司士(百二)

性地開明感次公 繫心淨域日無空 臨終識托蓮胎去 極樂閻浮信不同

王仲回。無為郡人。官至光州司士參軍。天衣懷禪師住䥫佛道場。仲回甞請問佛法。

鄉里以善人稱之。楊次公乞守丹陽待次錦綉溪上。仲回數往適問曰。經典多教念彌陀 生淨土。祖師則曰。心即是淨土。不用更求生西方。其不同何也。答曰。實際理地。

無佛亦無眾生。無樂苦壽夭。有何淨穢之分。以生不生為心耶。然或未出眾生之境。

樂苦壽夭淨穢相形。安可不信教典。念彌陀求生淨土哉。此則無念中起念。無生中求 生也。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正謂是也。又 曰。如何得念不間斷。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仲回忻躍。轉加精 進。豫知死期。與鄉舊告別而終。次公曾夢仲回過謝曰。向蒙指示淨土。今已得生。

特來禮謝。次公翌日召丹徒令陳安止語其夢。安止從此又信淨土也。次公傳記備詳。

胡闉宣義(百三)

(35)

自恨平生被理迷 彌陀淨土不思惟 無邊罪滅有超往 只在臨終念少時

胡闉宣義。字達夫。平生雖信佛乘。以理障故。不曾修行。至命終時。其子告清照律 師曰。大人感疾。請師垂訪。師往見之曰。惠亭平日與達夫相善。未曾語及末後一著 大事。快須念佛生淨土。若不求生淨土。陰境現前未知何往。達夫曰。心淨則佛土淨 也。師曰。宣義時中曾有雜念染污否。既處世間寧免雜念。師曰。若如是。又安能心 淨土淨也。一稱洪名。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猶如赤日銷霜露耳。當知阿彌陀佛發願 度生。光明神力不可思議。達夫大省。遂念佛名。亦請僧助念。俄頃安然而殂。年八 十四。所謂一念迴光。立即翻為正因。此人也。

王闐(百四)

一心西土顯金身 最是無功認得親 此說非惟能自信 錄成猶足勸他人

王闐。自號無功叟。深信佛乘。愽究藏典。極諳淨土修證之道。甞著淨土自信錄。最 為明白切要。錄成發願。若人或見或聞或依或賴。不動娑婆即歸樂國。以闐之用心若 此。其不往生耶。

孫如珪(百五)

蚤辭塵鞅老龍門 淨念西方共子孫 三十餘人來結社 未應廬阜獨名存

孫如珪。富春人。子應辰。猶子應祥。俱習儒業。觀父之志。兼修淨業。遂率同輩三 十餘人結社。名龍門社。常有言勸人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九蓮超往。自有法 門。又曰。莫待老來方學道。要知忙裏好偷閑。東陽吳克己有龍門蓮社詩。載于樂邦 文類。

李秉御藥(百六)

志在幽閑慕釋宗 終朝繫念與兒同 臨行手結彌陀印 贏得金蓮滿室中

李秉御藥。性好閑靜。志在于佛。壯年參自得禪師有省。後得淨土教法。其子元美乘 父之志。偕林師文師數十賢士効廬山遺則。結淨業會于傳法寺。御藥忽染疾不起。夢 中感阿彌陀佛現相。又見金華滿室。凌晨二子掖起趺坐。書偈置筆結印而去。

金奭(百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師有前項第十二款至第十四款規定情事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

入禪堂隨眾第五 隨眾食第六 禮拜第七 聽法第八 習學經典第九 入寺院第十 執作第十一 入廁第十二 入浴第十三 睡臥第十四 圍爐第十五 在房中住第十六 看病第十七

。無空發遣 (三十二) 。彼家剛強難可降伏 (三十三) 。彼家法則。恒出禮律 (三十四) 。彼家 常樂布施眾生 (三十五) 。彼家建立因果勤劬 (三十六)

千」的法界觀。智者大師依《法華經》十如是,《華嚴經》十法界,《智 論》三世間,立如來法身實相之境的「一念三千」。《智論》說法界有三 類世間 :

。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諦四念處智即智相三根三三 昧相應 (三根者喜樂捨也三三昧謂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教師有前項第十二款至第十四款規定情事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

教師有前項第十二款至第十四款規定情事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