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運動 運動 運動 運動 ê ê ê 實踐開展 ê 實踐開展 實踐開展 實踐開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運動 運動 運動 運動 ê ê ê 實踐開展 ê 實踐開展 實踐開展 實踐開展 "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運動 運動 運動 運動 ê ê ê 實踐開展 ê 實踐開展 實踐開展 實踐開展

戰後 ê 台語文學運動 tī 80 年代後半期漸漸來發聲,開始有論述 ê 開展 kap 理論 ê 建構,beh 來 ián 倒華話文學霸權,kā「台灣文學」做一個新 ê 定義。

Siāng 時間,台語文學 ê 創作 mā tauh-tauh 來開展,-nā 創作 ê 量 ham 80 年代 中期進前 saⁿ比是加真濟,tī文類發展上,mā 增加詩以外 ê 散文、小說 kap 戲 劇方面 ê 作品。

Tī 1986 年了後,進入林央敏所講 ê「多元開拓期」ê 初期,台語文學運動 實踐 ê 狀況如何?本章 beh 按三方面來做一個觀察 kap 歸納。首先,第一節 beh 來看運動中 ê 結社 kap 刊物,che 是運動重要 ê 支持 kap 力量。結社代表有 一 tīn 人對某一個議題有 sio-siāng ê 理念、看法,chiah 來結成一個團體,透過 團體 ê 刊物(就是有同仁性質 ê 刊物)來表達 in ê 思考。Án-ni 來講,有刊物,

著代表有發聲 ê 地盤 kap 工具,會當相當程度來掌握解釋權。所以結社 kap 刊物 mā 是文學運動 ê 實踐之一。Koh 來,第二節 beh 來看運動中 ê 文類發展 ham 作家作品。戰前 ê 台語文學真早著有用白話字所寫 ê 小說,像鄭溪泮有長 篇小說《 Chhut-sí-sòaⁿ》(《出死線》)(1926),iā 創作量驚人 ê 賴仁聲-nā tī戰 前 mā 有長篇小說《Án-niá ê B'k-sái》(1925)、,戰後 iáu 有小說《Chhi-á-lāi ê Pek-h'p-hōe》 ( 1954) 、 《 Thiàⁿ-lí Iâⁿ kè Thong-sè-kan》 ( 1955) 、 《Khó-ài ê Siû-jîn》 (1960)

等等,所以戰後並是到台語文學運動發展起來了後 chiah 有台語作品。5-kú,

若單就 70 年代開始,80 年代後半期 chiah tú-tú chhiaⁿ-iāⁿ起來 ê 台語文學來講,

各種文類攏 iáu 算是 taⁿ出世若定,in 成長 ê 狀況如何?有 sím-m8h 作家參與創 作,有 sím-m8h 作品產生?有 sím-m8h 特質?che 是這章所 beh 討論 ê。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結社 結社 結社 結社 kap kap kap kap 刊物 刊物 刊物 刊物

(2)

Tī戰前 ê 台灣話文論爭過程中並無產生任何 ê 結社 mā 無文學性 ê 台語文 刊物;戰後 ê 台語文學運動來講,一直 ài 到 1991 年 chiah 有台灣文學史上第一 個台語詩社:「蕃薯詩社」,mā chiah 有第一本台語文學 ê 專門刊物:《蕃薯詩 刊》。Tī蕃薯詩刊進前雖然有《台語文摘》、《Hong-hiòng》雙月刊等等全台語 ê 雜誌,-kú《台語文摘》「卡 óa 語言研究方面」(林芷琪,2005:74),內容 mā 以各刊物頂台語文相關文章 ê 轉載為主; 73 《 Hong-hiòng》雙月刊是 1989 年 11 月創刊,發行人是陳義仁,伊「發行這份白話字寫 ê 刊物,…主要 ê 用意是 欲 h;勿會曉中文 ê 老大人,有機會讀著有關環保等 ê 新觀念 ê 文章」, 74 所以 這兩份刊物攏 bōe 當算是文學性 ê 台語文刊物。

Tī結社、刊物這方面,bōe 使無注意著 ê,是 tī海外成立 ê 台文習作會 kap 伊 ê 刊物:《台文通訊》。比《蕃薯詩刊》khah 早一個月發刊 ê 這份刊物,雖 然是報紙形式薄薄 á 一期,-kú 到 taⁿ已經發刊 15 冬,tī運動中 mā 有伊 ê 位 置 kap 功能。Iā 雖然 bōe 當算是純文學刊物,不過,累積落來 ê 文學作品份量 mā bōe 少,更加是國內外台語文運動交流 ê 據點。

Tī《蕃薯詩刊》 kap《台文通訊》發 刊進前,主要是幾 份 本土色彩 khah 強烈 ê 報紙刊物 teh 支持台語文學運動,-nā 刊登相關 ê 論述文章,mā 是論 戰 ê「場域」,更加是作品發表 ê 空間,成做是台語文、文學運動初期重要 ê 傳播煤體。Tī這節,筆者 kā 分做三個部份來看:第一部分,是「非專門刊物」,

ti7 iau2 無台語文學刊物 e5 時陣,主要是 sím-m8h 刊物 teh 支持台語文學運動?

也就是台語文學依附 tī sím-m8h 刊物 teh 生存?第二個部分,是「專門刊物」。

台語文學運動有產生 sím-m8h 團體、刊物,有 sím-mih 共同 ê 訴求?刊物發展 出 sím-m8h 特色?tī運動中 ê 角色 kap 功能?第三部份,beh 來討論 1991 年運動 初步掌握著媒體所代表 ê 意義,以及各刊物之間 ê 分殊。

73 相關《台語文摘》ê 創刊過程 kap 目標……等等,會當參考:洪惟仁〈《台語文摘》一周 年記〉,《自立晚報》,1990 年 12 月 16 日。

74 ùi《台文通訊》第 2 期 ê「語文動態」內底引出來,1991 年 8 月,第 7 頁。

(3)

一 一 一

一、 、 、 、非專門刊物 非專門刊物 非專門刊物 非專門刊物

筆者 kā 這時期拆做「依附文化性雜誌」、「依附文藝雜誌」kap「依附報紙 副刊」三種來講。

(一)依附文化性雜誌

咱頂一章有講著 1986 年是文化性雜誌引 chhōa 潮流 ê 一年,各種新發刊 á 是停刊了 koh 再重新發刊 ê 雜誌中,ham 台語文學運動 ê 推 sak 特別有關係 ê,

是《台灣新文化》 、 《台灣文化》兩份刊物,koh 加上 1989 年創刊 ê《新文化》,

以這三份雜誌為主 teh 支持運動。其中,《新文化》tī第一擺台語文學論戰發 生進前有過兩場 ham 台語文化有關係 ê 座談,分別是「台語文化的現在與未 來」 kap「台語音標的檢討與協調」,兩場攏有邀請台語文學 ê 作家參與,座 談會紀錄刊 tī雜誌第 6 期,仝期 ê 專輯內底 iáu 有刊登宋澤萊回應廖咸浩 ê 文 章:〈何必悲觀―評廖咸浩的台語文學觀〉,另外是林央敏〈台語文字化的道 路〉、楊青矗〈《國台雙語辭典》的編輯過程〉kap ùi 自立晚報轉載過來 ê 洪皇

(洪惟仁) 〈簡介研究台語的專書及辭書〉。 75 這期 ê 專輯 ùi 辭典 ê 紹介 kap 座 談會 ê 主題看來,焦點主要是 kh=g tī文字化 ê 空課。

三份雜誌中,特別重要 ê,是《台灣新文化》。Tī這份出 20 期去 hông 禁 10 期 ê 雜誌頂 kôan,「看《台灣新文化》t'k 期篇目,「文學」相關 ê 文章大約 佔一半,台語文學 ê 提倡 kap 議論 mā 是 chit 份雜誌重要 ê「看頭」之一。」 (呂 美親,2006:4)。《台灣新文化》自第 2 期刊登宋澤萊〈咱來湊陣用台語唸詩〉

kap 向陽〈恢復自尊:用台語寫詩!〉kap in ê 詩,著開始 tī各方面來 teh 推 sak。

宋澤萊 tī伊這篇文內底講著彼當陣數量 iáu 算少,iáu 無好成就 ê 台語詩 ê 時,

伊講:「嘸閣所謂文化成就也就是靠遮(這些)淡薄小成熟累積起來个,咱創

75 原刊《自立晚報》,1988 年 12 月 18。

(4)

辦《台灣新文化》个目的,也就是卜收集遮个新生个文化,重頭開始,親像 播田揚稷(撒穀)同款,期待將來每一支,每一粒稷仔,攏會當(可以)長 成一欉一欉稻仔,有好收成。(宋澤萊,1988:203)《台灣新文化》tī台語文學 這坵田所揚落 ê 稷-nā 是理論,mā iáu 有創作上 ê,會使講是全面 tek ê。

理論方面, 《台灣新文化》是戰後「台語文學理論起造 ê 先鋒」 (呂美親,

2006:6),尤其宋澤萊 ham 胡民祥扮演重要 ê 角色。除了胡民祥 gi'h 理論大 旗 ê〈舌頭與筆尖合一〉,宋澤萊〈咱來湊陣用台語唸詩〉,-nā 鼓吹用民間 歌謠、流行歌曲做基礎來寫台語詩,koh khah 重要 ê,是伊認為「台語佮咱台 灣文學个問題,嘸是爭論个問題,是『實踐个問題』」,所以,伊講:「咱只有 一條路――寫!講!大家認真寫、認真講,咱个前途就行出來囉」 ,伊提出一 個「發揚台語文學个建議,就是……用台語來寫批」 。後來第 18 期有楊劍星(楊 允言)寫 ê 批信〈淑美,妳若初初看,可能頭殼會戇〉、19 期 koh 有伊寫 h;

宋澤萊 ê 批 kap 宋澤萊回伊 ê〈台灣人做牛做馬个精神〉 ,就是「寫批」 ê 實踐。

文學作品實踐 ê 部份,咱 tī這份雜誌 mā 會當看著真全面 ê 文類創作。5-nā 繼續深耕台語詩,koh 將創作 ê 文類湠到小說 kap 散文 ê 領域。詩方面,以林 央敏為主,有散文詩〈雷公熾那〉(第 5 期)、〈嘸通嫌台灣〉(第 13 期)、〈唐 山變台灣—比較移民史〉(第 13 期)、〈非常時期論〉(第 15 期)等 4 首。其他 iáu 有黃勁連〈雉雞若啼〉 (第 8 期) 、陳懷沙(陳明仁) 〈台灣教師台灣牛〉 (第 11 期)、宋澤萊〈綠色台灣是咱的—台灣環境保護歌〉(第 19 期)。

小說方面,頭前所講 gi'h 理論大旗 teh 做先鋒 ê 胡民祥 kap 宋澤萊,仝款 攏以小說來做 in 創作 ê 實踐。胡民祥用筆名「李竹青」所發表 ê〈華府牽猴〉,

刊 tī第 8 期;宋澤萊出名 ê 小說〈抗暴个打貓市〉刊 tī第 9 期,伊 tī這篇頭前 附一篇〈寫在發表前―台語文字化時代的來臨〉 ,講這篇小說著是伊對台語文 字化 ê 實踐。(宋澤萊,1987:63-64)

散文方面,有林央敏〈戰前訓示〉(第 11 期),另外伊 ê〈西北雨直直落〉

(5)

(第 12 期) ,這篇伊認為是第一篇完全以台語思考而且屬藝術性美文 ê 創作散 文(林央敏,1997:90),其他 iáu 有洪惟仁〈囝是翁某个蜈蟣釘〉kap 頭前有 講著 ê,楊劍星 ê 批信,以及林錦賢 ê〈喝場〉。另外就是洪惟仁 ùi 民間傳說改寫 ê〈蛇郎君〉(4 期)kap〈虎姑婆也〉(8 期)。

《台灣新文化》會當講是關係 80 年代中期以後台語文學運動會得發展起 來 ê 一份重要 ê 雜誌,-nā tī理論上有伊 ê 開創性,mā 有全面 tek ê 創作試驗,

更加重要--ê,是這本雜誌培養濟濟後來 ê 台語文運動者,像宋澤萊後來 koh 做《台灣新文學》kap《台灣 e 文藝》

76

這兩份攏有相當程度台語文學版面 ê 文學雜誌主編或總顧問,伊 mā 有 koh 出版台語詩集; 77 林央敏、陳明仁後來 攏有參與《蕃薯詩刊》ê 創刊;胡民祥 koh 繼續 teh 做理論加強 kap 深化 ê 工 作,mā tī台語散文寫作下工夫; 78 楊允言是 1992 年各大學台語文社團串聯創辦 ê「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ê 頭一屆會長,mā 主編過一本相關台語文運動工作 者 ê 訪談紀錄 ê 冊,iáu 有 teh 做台語文字化、音標 ê 相關研究。

Ùi án-ni 看來,《台灣新文化》對台語文學運動 ê 重要性是像呂美親所講 是 tī「無穩定 ê 環境 nih,phah 一寡基礎 l@h 來」(呂美親,2006:15)

(二)依附文藝刊物

Tī這部份,主要是依附《笠》詩刊 kap《台灣文藝》這二本文藝刊物。

1.《笠》

《笠》詩刊辦過幾那場座談會 á 是討論會,中間有討論過台語詩 ê,同仁 之間對文學語言 ê 看法並無一致。不過,1988 年彼場「論台灣新詩 ê 獨特性與 未來開展」討論會,會中雖然對語言是是定義「台灣文學」ê 要素有激烈 ê 辯論,但是另外一面, mā 決定 beh「鼓勵一切台語詩的創作,在刊物中給予

76 《台灣 e 文藝》主編是胡長松;宋澤萊是總顧問。

77 宋澤萊 tī 2001 出版《一枝煎匙》; 2002 出版《普世戀歌》。

78 胡民祥 tī 2004 出版散文集《茉里鄉紀事》。

(6)

顯著的版面」。 79

《笠》詩刊所刊 ê 台語詩以同仁林宗源為主,ùi 1986~1991 年,總共發表 60 首左右 ê 台語詩,量算是真濟,koh 來是仝款屬同仁 ê 黃勁連 ê 台語歌詩,

有 12 首,其他以陳廷國、海瑩 kap 莊柏林 ê 5 首為多,張彥勳 kap 後來加入《笠》

做同仁 ê 陳明仁有 3 首, 80 其他 10 jōa 個人攏是 kan-ta 發表 1 首 á 是 2 首若定。

將近 20 位左右 bat tī《笠》發表過台語詩 ê 作者中,目前 chhun 無幾個 iáu teh 寫台語詩。

會使講《笠》詩刊是林宗源提出 kap 實踐伊文學語言觀 kap 詩觀 ê 地盤,

tī《蕃薯詩刊》創刊進前,除了《笠》kap《台灣文藝》以外,伊罕得 tī其他 ê 刊物發表伊 ê 理論 kap 詩作。理論方面,伊 1977 年著寫〈行自己的路,唱自 己的歌〉,初步為台語詩寫作來發聲,koh 再來有〈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創 造自己的文化〉 ( 1979) 、 〈母語活在咱的心〉 ( 1982) 、 〈談台語詩的前途〉 ( 1990),

加上中間幾篇發表 tī《台灣文藝》ê〈沉思與反省〉(1987)、〈按本土文學看台 灣語言〉( 1989)、〈我 對台語文學的追求及看法〉(1990),著會 得完整看出林 宗源 台語詩理論形成 ê 脈絡。

2.《台灣文藝》

1989 年 2 月「台灣筆會」成立,《台灣文藝》變做台灣筆會 ê 機關刊物。

研究者 kā 這個時期 ê《台灣文藝》叫做「台灣筆會時期」 。 (張金墻,1999:213)

Ùi 1987 年 5 月出刊 ê 第 105 期開始,差不多 t'k 期攏有台語文學作品,mā 因為 是綜合性 ê 文藝雜誌,會當刊出各種文類 ê 作品,mā 會當刊研究論述,所以 比較著《笠》詩刊,內容是 koh khah 豐富。「台灣筆會時期是作家、文學與政

79這是趙天儀 tī 討論會內底 ê 發言。全文刊 tī《笠》詩刊,第 148 期。本文所引發言 tī 第 136頁。

80 陳明仁是 1990 年加入《笠》詩社做同仁(楊斯顯,2005:31),1986 年~1991 年,tī《笠》發 表三首詩,分別是用筆名陳懷沙發表 ê〈做穡〉(第 152 期)(按:原文 kā「穡」刊做「牆」)、

用筆名阿仁發表 ê〈故鄉—寫烏名單的歸客〉(第 159 期)kap〈檳榔〉(第 166 期)。

(7)

治社會緊密結合的時期,與此配合的是『台語文學』的提倡,一一一期還刊 出『台語文學』的特別企劃,除此之外也發表了許多有關於台語文學的論文。」

(張金墻,1999:215)

筆會時期 ê《台灣文藝》tī文學作品方面 iáu 是以詩為主,-kú 已經有刊 散文,像許極燉 ê〈回鄉記〉,不過文學性是真有,另外 mā 有洪惟仁一篇性 質偏報導文學 ê 散文〈胡蘆墩醫魂〉。Tī 116 期有出現劇本,是林心智 ê〈荷蘭 人遊台灣〉。

1990 年, 《台灣文藝》轉交前衛出版社發行, 「前衛出版社 ê 林文欽接編《台 灣文藝》雜誌,聘請 a 仁(陳明仁)做編輯企劃,a 仁講 beh 開台語文園地,

得著 I ê 支持」(楊斯顯,2005:31)著是因為 a 仁加入做編輯,所以前衛時期 ê《台灣文藝》「一個重大的成就是『台語文學』的推展。前衛時期的台語文 學 有 一 個 特 色 , 就 是 與 各 大 學 提 倡 本 土 語 文 的 社 團 合 作 『 校 園 台 語 風 專 欄』……這些學生社團提供的大部份是詩與散文,因此在台語小說方面比較 缺乏創作,東方白將他的短篇小說譯為台語發表在《台文》,是這時期台語小 說的主力。整體看來這時期的台語文學,提倡、推廣的成就要大於文學創作 的成就。」(張金墻,1999:218)

前衛時期 ê《台灣文藝》,創新 2 期(總號 122)著有設「台語文學特輯」,

所刊包括陳明仁 1988 年寫 ê 劇本〈許家 ê 運命〉 、林央敏 ê 散文〈chhōa 子回鄉〉 、 楊允言台譯阿盛 ê 散文〈墜馬西門〉,以及盧大春(盧誕春)、阿仁、林央敏 ê 台語詩,最後「台語批」專欄是收入幾個交通大學台研社同學所寫 ê 台語批。

Ùi 這期開始,台語文學佔著固定 ê 版面。比較著仝時期其他有刊台語文 ê 刊

物來講, 《台灣文藝》有湠到翻譯這坵田來,楊允言除了頭陣所講翻譯阿盛彼

篇散文以外,iáu 有 kā 宋澤萊〈岬角上的新娘〉台譯做〈海鼻新娘〉(創新 4

號)。創新 6 號 iáu 有胡民祥台譯傑克倫敦 ê〈哈士基—北方的狼狗〉、林央敏

台譯耶慈 ê〈麗妲佮天鵝〉、鐵試邦 ê〈死刑 の 前 一 暝 〉 ,創新 12 號 mā 有胡民

(8)

祥台譯齊克.倫敦 ê〈北方的掘金族〉。

另外,iáu 有「台文論壇」、「台語論壇」等專欄來延續筆會時期 ê 台語語 言、語文、文學 ê 研究論述工作。

Khah 定 tī《台灣文藝》發表台語文學作品 ê 作家,tī筆會時期 kap 前衛時 期會當真明顯看出差異。筆會時期以林宗源、黃勁連 kap 巫永福為主;其他 作品 khah 少 ê 作者真濟;到前衛時期 sòa 一 khùi 換一批無仝 ê 作者,可能是 這時陣「蕃薯詩社」創社、《蕃薯詩刊》創刊 ê 關係,林宗源 kap 黃勁連 ê 重 心 sóa 轉去南部。前衛時期《台灣文藝》tī文類發展上,mā 無偏重詩孤一項。

台語詩以陳明仁為主,進前筆會時期 -bat tī《台灣文藝》發表台語作品 ê 林 央敏,到前衛時期-nā 有詩、散文發表,koh 有台譯外國 ê 作品刊登。Koh 加 上兩位 tī《台文通訊》創刊了後著為這份刊物寫台語散文、小說 ê 東方白 kap 陳雷,mā tī創新 11 期、13 期了後陸續 tī《台灣文藝》發表 in ê 作品,h;《台灣 文藝》ê 台語文學加添真 kôan ê 文學性,比較著筆會時期並無 khah 輸。而且 koh ham 大學內底 ê 台語社團合作,達到推 sak 運動、培養新一代運動者 ê 效 果, che 是就運動來講,《台灣文藝》所發揮 ê 功能。

(三)依附報紙副刊

比較著頂面所講過 ê 文化性雜誌 á 是純文藝刊物,報紙副刊對運動關注 ê 面向 khah 濟,讀者層面 mā khah 闊。Tī報紙這方面主要是以《自立晚報》kap

《民眾日報》為主。

1. 《自立晚報》

本土色彩明顯 ê《自立晚報》,tī戒嚴時代著是 khiā 反對立場 ê 大眾傳播 媒體,文藝 mā khiā tī本土 ê 立場來支持台灣文學 ê 發展。Ùi 1980 年代頂半期,

咱會當看著伊對台灣文學 ê 支持,中期以後,對台語 ê 研究、語言地位 ê 提昇、

字典辭典 ê 紹介 kap 研究、雙語教育 ê 提倡、文字化……等等 ê 議題,攏提供

(9)

相當 ê 版面成做討論 ê 空間,mā 設種種 ê 連載專欄來推 sak 台語文 81 ,koh 是 89 年 kap 91 年二擺台語文學論戰 ê 戰場。按 chia 看來,《自立晚報》對拍開台 語文、文學運動 ê「能見度」kap 台語文、文學 ê 普及方面有相當 ê 貢獻。

Tī作品方面,90 年進前所刊台語文學作品並無濟,90 年尾開始有台語詩 專輯,到 1991 年,總共有刊過 6 擺 ê 專輯,1 擺 ê 個人台語詩專輯 82 kap 1 擺客 家詩專輯。整體來講,《自立晚報》頂面 ê 台語文學作品 mā 是詩 khah 濟,散 文 kap 小說攏少。作者方面,林央敏 tī 1988 年著有二首詩發表 tī chia; 83 tī台 語詩大展內底咱 mā 會當看著罕得 tī其他刊物發表作品 ê 林沈默 kap 王金選,

in tī chia 攏有發表 bōe 少 ê 台語詩,其中偏屬兒童文學 ê 囡仔詩方面 ê 王金選 tī 1991 年著有出版《紅龜粿》,其他像黃勁連、林宗源、莊柏林 mā 有幾首詩收 入 tī台語詩專輯內底。

《自立晚報》所刊台語詩 tī作者 kap 刊出 ê 詩 ê 數量來講是真平均,mā 有真濟目前攏 iáu teh 寫台語詩。值得注目 ê 是 mā 有兼顧客語詩,有刊相當數 量 ê 客語詩以及「客家詩專輯」,che 是其他刊物 khah 看 bōe 著 ê。

2. 《民眾日報》

比較著鬧熱滾滾 ê《自立晚報》,tī南部發行 ê《民眾日報》有 khah 冷淡,

-kú iáu 是有相關語言問題、語文建設、語言政策 ê 論述,mā 有洪惟仁「台 灣哲諺典」kap 鄭良偉、方南強、趙順文合編「生活台語」專欄 ê 連載。Tī 文學論述方面無像《自立晚報》 hiah 強,不過 1988 年尾著有陳嘉宗〈台語文 學〉來對台語文學提出挑戰,但是並無得著台語文學作家 ê 回應,一直到隔 轉年第一擺台語文學論戰發生, chiah 刊出一篇林央敏 ê 回應文,第二擺論戰

81 譬如陳冠學所寫,1984 年 3 月初 2 開始 ê「認識台語」專欄、李南衡著,鄭良偉翻譯,使用漢 羅合用法,1989 年 1 月初 2 開始 ê「趣味台語」專欄 kap 1990 年 12 月 17 開始,每禮拜一刊出 ê「台語點心擔」專欄…等等。

82 是黃秋芳台語詩歌專輯,刊 tī 1992 年 4 月初 2。

83 這兩首詩是〈戲棚腳〉kap〈夯鬧熱〉,分別刊 tī 1988 年 8 月 kap 1988 年 9 月初 9。

(10)

ê 時陣,《民眾日報》mā 是戰場。雖罔 án-ni,tī文學作品 ê 表現上,因為有 黃勁連這支大 thiau,kap 後來 ham《蕃薯詩刊》合作推出「台語文學特刊」,

所以 mā 會得成做是台語文學運動中重要 ê 傳播媒體。

黃勁連除了是《笠》詩社 ê 同仁,所以 tī《笠》有發表相當數量 ê 詩,

以外著是《民眾日報》,tī 1988 年,伊有 bōe 少 ê 詩發表 tī chia。Iā 蕃薯詩社成 立了後,mā 是經過黃勁連 ê 牽線,Ùi 1991 年 6 月 20 開始,每個月 ê 20 號攏有 刊出「台語文學月刊」,登載台語文學相關論述 kap 文學作品。Tī「台語文學 月刊」進前,《民眾日報》bat 有兩擺 ê「台語詩大展」專輯,一擺是 1989 年 8 月 12,刊出 7 首詩,算是報紙副刊第一擺一 khùn 著刊出 chiah 濟首詩。其中 宋澤萊〈若是

彳各

恆春〉kap 趙天儀〈一暝

彳各

天光〉攏是舊作,黃崇雄〈人 影伴孤燈〉bat 刊 tī《台灣文藝》第 111 期,李勤岸〈龍〉kap 海瑩〈祝福〉後 來攏有 koh 刊 tī《蕃薯詩刊》。第二擺 ê「台語詩大展」是 tī 1991 年 5 月 24,

按內容來看,可能是配合 5 月 25 蕃薯詩社 ê 創社。

二 二 二

二、 、 、 、專門刊物 專門刊物 專門刊物 專門刊物

文學性 ê 台語文刊物一直到 1991 年年中,分別 tī國內 kap 海外創刊。國 內蕃薯詩社 ê 成立 kap《蕃薯詩刊》ê 創刊,對戰後 ê 台語文、文學運動有伊 真重大 ê 意義;海外「台文習作會」kap 伊 ê 刊物《台文通訊》仝款有伊 tī運 動中 ê 位置。這兩份刊物 ê 出現,-nā 有台語文學運動行向另外一個階段 ê 指標 tek ê 意義,koh 配合著當時文字化議題 ê 燒 lō、以及幾個非國民黨執政 縣市準備 beh 開始實施雙語教育,會使講整個台語復振運動鬧鬧熱熱 teh 進行。

(一)蕃薯詩社 kap《蕃薯詩刊》

1991 年年初,林宗源 ham 黃勁連、林央敏、李勤岸、陳明仁、周鴻鳴、

黃恆秋、詹俊平 tī林宗源 in 兜發起成立「蕃薯詩社」,隨開始籌備。本成詩社

beh 號做「府城詩社」,後來驚 h;人誤會只是台南 ê 地方性社團,著決議用當

(11)

時有全台灣代表性 ê「蕃薯」來為詩社號名。(林芷琪,2005:70)事實上,

林宗源自早著想 beh 辦一份台語文學刊物:「親像尋(chhoe 7 )台語文字,才 來發現咱佇 20 世紀尾猶未台語文字化,同時竟然無一套家己的語文,心內就 有意思辦一個刊物來提倡, m 7 -ku 2 佇戒 嚴 的時陣知音歹尋,無人敢寫就無一 陣的人來辦刊物。」(林宗源,1991:7)到 1990 年 ê 時陣,原本著有意思 beh 來辦刊物 ah,但是因為黃勁連去編《台灣文藝》 ,著 koh 延 chhân 落來,到 1991 年 chiah 行動。 84

1991 年 5 月 25,蕃薯詩社 tī台南神學院正式成立,選出林宗源做社長。8 月 15,《蕃薯詩刊》第 1 號《鹹酸甜的世界》發刊,che 是台灣文學史上第一 份台語純文學刊物,雖然是以詩刊做名,事實上是綜合性 ê 刊物。同時,因 為考慮著 beh「乎市面上會凍賣,koh 會使賣卡久,《蕃薯詩刊》作成冊形,

嘛卡有收藏 ê 價值。每一期攏會有一個主要作家,用伊 ê 詩來做詩刊 ê 冊名。」

(林芷琪,2005:72)

《蕃薯詩刊》第 1 號內底,有蕃薯詩社 ê 成立宗旨:

一、本社主張用台灣本土語言創造正統的台灣文學。

二、本社鼓吹台語文學、客語文學參台灣各先住民母語文學創作。

三、本社希望現階段的台灣文學作品會當報著下面幾個目的:

1. 創造有台灣民族精神特色的新台灣文學作品。

2. 關懷台灣及世界,建設有本土觀、世界觀的詩、散文、小說。

3. 表現社會人生、反抗惡霸、反映被壓迫者的艱苦大眾的生活心聲。

4. 提升台語文學及歌詩的品質。

5. 追求台語的文字化及文學化。

84 根據黃恆秋 tī 伊詩集《擔竿人生》序言內底註解 11 所講「林宗源……一九八九年初主張創 辦專登台語詩作品的刊物,擬交由黃勁連主編,後因黃勁連接編「台灣文藝」而暫罷」(黃 恆秋,1990:9)。查黃勁連寫作年表,1990 年確實主編《台灣文藝》。(黃勁連,2001:390)

(12)

林央敏認為「這份『宣言』式的宗旨所揭櫫的內容正代表整個台語文學 運動的主張和目標,並已大略反映了二十年來台語文學的理論,也繼承了日 治時代以來台灣新文學的寫實主義精神和普羅文學觀」(林央敏,1997:107)

另外就是林宗源 tī相當是發刊辭 ê 彼篇〈建立有尊嚴的台灣文學〉內底,

伊講成立「蕃薯詩社」ê 目標是 beh 創造正統 ê 台灣文學,提昇文學 ê 品質、

追求台語文字化 kap 文字標準化,並且提出伊四個映望,前二個是突破語言 問題來創作 kap ài 有創新母語 ê 抱負;後二個是希望解決文化標準化 ê 問題並 且主張漢羅合用法。(林宗源, 1991:8~9)

Ùi chia 著會得看著運動 tī彼當陣 ê 背景 kap 困難:一個就是 beh 招 koh khah 濟人來參與運動,鼓勵台語 ê 創作;第二個是台語文學作品文學性 ê 提昇,

h;台語 ê 文學 kap 文學 ê 台語會得互相幫贊、互相利益,che 就是伊所講「母 語的創新」;第三個,著是文字化問題已經「白熱化」。平常時無一個組織,

無一個專門 ê 刊物,會使一人寫一款,特別是漢字 ê 問題 kài 大。5-kú 既然 是一個共同 ê 團體,一份共同 ê 刊物,用字 ê 問題,儘量 ài 求統一。本成林 宗源 著提倡漢羅合用,tī伊 ham 鄭良偉合作,1988 年出版 ê 詩選內底著有試驗 過這個書寫法,chit-má《蕃薯詩刊》mā 用這個書寫法,使得漢羅書寫法更加 穩固 。

Tī 5 月 25 蕃薯詩社成立了後無 jōa 久 ê 6 月 20,蕃薯著 ham《民眾日報》

合作,刊出「台語文學月刊」,以後固定每個月 ê 20 號來出刊,ùi 1991 年 6 月 到 1993 年 9 月,總共刊出 28 個月。(林芷琪,2005:72)以後 koh ham《自立 晚報》合作有「『台灣語文特刊』……佇報紙副刊策劃台語文學特刊,是『蕃 薯』向望利用無仝款的媒體推 sak 台灣本土語言創作 ê 一種策略」(周華斌,

2005:5),利用報紙副刊擴充版圖,h;讀者有 koh khah 濟 sCk-sāi 台語文學 ê

機會,而且有 2 冬 chiah-nih 久 ê 時間,會當講為發展中 ê 台語文、文學運動

(13)

提供真大 ê 幫贊。

蕃薯詩社 ê 成立 kap《蕃薯詩刊》ê 發刊,對台語文學運動 ê 意義,第一 是「將當時主要的台灣本土語言文學作家箍倚來,作伙為推 sak 台灣本土語 言文學創作拍拼」(周華斌,2005:5)頂面咱看著台語文學 ê 作家分屬無仝 ê 雜誌刊物,tī《蕃薯詩刊》第 1 號所列 ê 同(仝)仁作家內底,林宗源、黃勁 連、莊柏林、黃恆秋 kap 陳明仁攏是《笠》詩社 ê 同仁,作品大部分 mā 是發 表 tī《笠》詩刊,其中林宗源 ê 台語詩除了《笠》,iáu khah chi'p 發表 tī《台 灣文藝》;黃勁連有大量 ê 詩發表 tī《民眾日報》;iā 陳明仁是因為加入《笠》

詩社做同仁 chiah ham 林宗源 in 這 kóa 台語詩人前輩 sCk-sāi, 85 1991 年伊除了 是蕃薯詩社 ê 同仁,同時 mā 負責《台灣文藝》ê 編務工作。另外像林央敏 khah chi'p tī文化性雜誌 kap 一 kóa 政論雜誌出現,mā 有登 tī《自立晚報》ê;林沈 默 ê 詩主要 mā 是登 tī《自立晚報》。蕃薯詩社著是 kā che 林央敏所講「當時 尚屬 一般散沙的台語文界」整合起來,成做一個大 ê 力量來壯大運動 ê 聲勢,

-nā 引 chhōa koh khah 濟人投入運動 ê 行列,mā 產生壓力迫使台灣作家反省 文學語言 ê 問題。

第二個意義,是台語文學創作量 kap 質 ê 提昇。「台語文學作品在內容上 趨向多元化並且產量突飛猛進便是蕃薯詩社成立以後才有的發展」 (林央敏,

1997:104)《蕃薯詩刊》進前,台語文學作品並無一個專門 ê,固定 ê 田園提 供作品來發表 kap 論述 ê 發展、作品 ê 評論。《蕃薯詩刊》內底,-nā 有各種 文類作品,各期 iáu 有理論篇,以及數然雖然無濟,但是也有評論。Tī數量方 面,確實有達到量產 ê 目標;koh 再來著是質,也就是文學性 ê 提昇,當然這 部份是 khah 需要時間 mā khah 歹評估。

第三個意義,是《蕃薯詩刊》成做是國內外台語文學運動交流 ê 刊物,

有結合國內外運動 ê 功能 kap 意義。Tī《蕃薯詩刊》第 1 號 ê 同仁名單內底有

85 根據陳明仁所講:「我參加 ê 頭一個同仁詩社是『笠詩社』,tī hia,我熟 sāi 林宗源、黃勁連、莊 柏林、黃恆秋……chia ê 寫台語詩 ê 同仁。」(陳明仁,1994:32)

(14)

二位 tòa tī國外 ê 同仁:羅文傑 kap 胡民祥。胡民祥是海外重要 ê 台語文學運 動者,mā 是戰後運動 ê 理論者,真早著 ham 國內 ê 運動者有接觸;羅文傑著 是 tī海外創辦《台文通訊》ê 鄭良光。

86

Tī《蕃薯詩刊》第 1 號,胡民祥著發表 二篇論述性 ê 文章,羅文傑 mā 有一篇,加上第二期以後列入同仁名單 ê 鄭良 偉一篇,佔理論篇總數六篇 ê 三分之二,chia 著會得看見參與 ê 程度。

(二)台文習作會 kap 台文通訊

海外 ê 台語文運動起步事實是比國內 khah 早,國內因為有戒嚴 ê 關係,

受著壓制,所以雖然 70 年代著有「方言詩」ê 出現,-kú 真正發展起來,iáu 是到解嚴以後 ê 代誌;海外雖然 khah 無受政治來限制,-kú 離鄉離根,又 koh 四散各地,tī早期通訊無發達 ê 時代,beh 聯合起來成做一個力量 mā 是困難。

早期海外 ê 台語文運動主要是 tī語言研究方面,包括 tī日本 ê 王育德 kap tī美 國 ê 鄭良偉攏是語言學家兼 teh 做台語文運動。其中王育德 iáu 是台獨運動 ê 重要推 sak 者,會使講是 siōng 早 kā 台灣獨立運動 ham 語言復振運動結合起 來 ê 運動者。

1975 年 8 月 15,李豐明 kap 幾個「台灣語文推廣中心」ê 會員創刊《台語 通訊》。創刊號發行 200 份,全漢字書寫形式,第 3 期改做漢羅合用 ê 形式。

第 3 期了後, 「因為當時 iáu 無台灣人 ê 報紙,就應真 chē 同鄉 ê 建議改名為『月 刊』 ,順續(sòa)向辦報紙 ê 目標努力」 (李豐明,1991:3),án-ni《台語通訊》

自第 4 期改名做《台灣語文月刊》。Che 著是「北美洲台灣人 ê 第一份報紙」

(鄭良光,2005:3),是純台語,-kú 當然是純文學 ê 刊物。《台灣語文月 刊》發行 2 冬後停刊,一直 ài 到 1991 年 7 月《台文通訊》發刊,海外台語文 運動 chiah koh 有一個刊物,重新來起動。

根據台文習作會 ê 發起人鄭良光所講,台文習作會成立 ê 動機之一是因

86 也就是語言學者鄭良偉 ê 小弟。

(15)

為 80 年代移民美國 ê 台人愈來愈濟,-kú 移民攏 h; gín-á 去讀中文學校,罕 得去讀台語文學校,致使台灣人 ê 後一代 sòa bōe 曉台語,mā 因為教材內容 ê 關係,致使產生台語文化 ê 危機,所以「部分台語學校 ê 理事有意識 ti@h,辦 台語學校不如辦雜誌來提醒台灣人台語文化斷種 ê 危機,這點想法是後--來台 文習作會成立主要 ê 動機之一。」(鄭良光,2005:3)1990 年洛杉磯地區 ê 同 鄉 tī學習 1989 年鄭良偉設計 ê 台語羅漢字 ê 軟體 TW301 了後,對學習羅馬字 kap 台文寫作發生興趣,本來只是利用每個月一擺 ê 聚會交換心得,後來參加 ê 人愈來愈濟,著決定成立「台文習作會」(鄭良光,2005:3~4)Tī台文習作 會「進入第四個月 ê 時,有會友提起辦台文習作會通訊 ê 構想。這個提議受 著熱烈 ê 回應……」(鄭良光,1991:1)就 án-ni,成做台文習作會同仁刊物 ê

《台文通訊》tī 1991 年 7 月初 1 創刊。

《台文通訊》每個月一期,每期 8 頁,第 1 期台文通訊印 2000 份,免費 寄送「台灣新社會」kap「北美教協」名單,第二期開始委託前衛出版社每期 印 5000 份寄送前衛出版社讀者名單。《台文通訊》這種非營利 ê 發行方式,

又 koh 歡迎媒體轉載《台文通訊》ê 文章,做 ê 實在是奉獻 tek、siōng 草根 ê 運動。

Tī《台文通訊》ê〈發刊辭〉內底,鄭良光就會徽 ê 圖拆明《台文通訊》

ê 三大願景(vision):第一,是=g 望這份通訊「會當扮演一個『火種』ê 角色,

來延續台灣語文 ê 香火」;第二,是=g 望這份通訊「愛擔任『橋樑』ê 角色,

h;台灣語文工作者會當互相鼓勵、交換意見、分工合作」;第三,是=g 望這份 通訊「會當提供台文作家一個創作 ê『園地』、發表 ê『舞台』。」Tī 創刊號內 底 mā 有 koh khah 具體來列出《台文通訊》ê 目的:

1. 提高台灣人用台語思考 ê 能力

2. 提升台灣人對台文寫作及閱讀 ê 能力

(16)

3. 提倡大眾傳播媒體使用台文 ê 風氣

4. 促成台文工作者 ê 聯攜(按:應該是「繫」)及分工合作

到 chia 來,咱著會得知影《台文通訊》並是成做一份純文學 ê 刊物來 發行 ê,是一份以推 sak 台語文讀寫 kap 思考 ê 刊物,所以伊 ê 內容 mā 分做習 作園地、新文化、文學創作、台語文法、宗教、現代科技、語文動態 kap 台 文信箱等 8 類。

《台文通訊》一個重要 ê 願景是 beh 做台語文工作者 ê「橋樑」,下面咱 ùi 三方面來看《台文通訊》所做 ê「橋樑」ê 工作:

1.台語信箱 kap 語文動態

《台文通訊》有設台語信箱。Tī第 1 期有刊〈致交大台研社〉ê 批,che 批是因為看著《台灣文藝》第 122 期所刊 ê 交通大學學生所寫 ê 台語批,所以 寫 h;交大台研社,希望 ham in 建立筆友 ê 關係,後來 tī《台文通訊》第 4 期 有刊出交大台研社盧誕春 ê 回批。Che 批牽成《台文通訊》ham 大學台語文社 團 ê 關係,後來《台文通訊》有支援「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 (鄭良光,2005:

5)另外,tī第 2 期 kap 第 4 期會當看著東方白 ê 批,特別是 tī第 4 期所刊 ê 批,

內底東方白講伊 beh 為《台文通訊》寫 10 篇散文,並且鼓勵大家練習台文。

後來《台文通訊》果然有一個東方白 ê 散文專欄,che mā 是《台文通訊》初 期重要 ê 文學作品,為《台文通訊》tī習作性質 ê 文章以外,增加文學性 ê 作 品。另外每期攏有語文動態 ê 專欄,刊載各社團 ê 活動、刊物 kap 辭典 ê 出版、

台語班 ê 開課……等等 ê 消息。透過批信 ê 來往 kap 消息 ê 流通,《台文通訊》

成做是一個台語文、文學 ê 交流站。

2. Kap 社團、刊物 ê 交流

Tī這方面,第 1 個是《台文通訊》ham 陳義仁牧師做發行人 ê 台語白話字

(17)

刊物《風向》雙月刊真早著有合作,互相轉載文章,像刊 tī第 7 期 kap 第 8 期,

阿粉姐 ê〈中風病人 ê 之理及照顧〉、散文〈孝女 ê 願望〉,攏有註明是 ùi《風 向》取材; iā 陳義仁 mā 有文章刊 tī《台文通訊》 ,後來 mā 有「阿仁漫畫專欄」。

第 2 個有合作 ê 刊物是《台灣教會公報》,歷史久長 ê 這份刊物 tī 1970 年受壓 迫改 做華文,tī 1991 年 9 月開始恢復有 2 版 ê 台語版,1992 年 10 月開始增加 3 頁轉載《台文通訊》 ê 作品。(鄭良光,2005:5)第 3 個,是台獨運動者連根 藤 tī日本發行 ê《台生報》,透過陳柏壽 ê 紹介,1992 年 8 月《台生報》開始轉 載《台文通訊》所有 ê 版面。(鄭良光,2005:5)第 4 個是 ham 蕃薯詩社 ê 交流,-nā 是文章 ê 轉載,tī 1992 年 5 月,蕃薯頭林宗源有去洛杉磯赴《台文 通訊》ê 週年慶,蕃薯詩社和《台文通訊》ê 交流 tī台語文、文學運動有重要 ê 意義,chia 且按下。第 5,1992 年《台文通訊》ham 台獨聯盟 ê 機關刊物《台 灣公論報》合作,ùi 1084 期開設「台文通訊信箱」,語文運動 ham 台獨運動開 始 beh 結合,「1994 年 New Jersey『關懷台灣基金會』kap 台獨聯盟 tī財務上支 援 《台文通訊》 ,並寄送台文通訊 h;所有 ê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海外中央委員。」

(鄭良光,2005:5)1996 年《台文通訊》承辦第二屆「北美洲台語文夏令會」,

這個夏令會是蔡正隆擔任台獨聯盟會長期間所創辦 ê。

若 koh 加上頭前所講 ê「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台文通訊》tī社團刊物 ê 交流範圍真闊,-nā 是 ham 宗教團體 ê 刊物有來往,mā ham 獨立運動 ê 團 體有交流,將語文運動 ham 獨立運動串聯起來,實踐台語文學成做民族文學 ê 理論,這一點是真重要。

3.Kap 讀者 ê 交流

1993 年 2 月 15,《台文通訊》ê 讀者 tī台北林森南路豐泰基金會 ê 會議室

成立第一個「台文通訊讀者聯誼會」。這個聯誼會 ê 目的是 beh 促進讀者 kap

義工中間 ê 聯誼、學習漢羅台文讀、寫 ê 能力,以及台灣語文運動資訊 ê 交換

(18)

kap 回應。(段震宇、羅文傑,1993:1)到 1993 年 8 月,tī台灣 t'k 所在已經成 立 15 個讀者聯誼會,而且仝年 8 月 14~15,tī台中金國大飯店有舉辦一場台文 通訊兩週年紀念兼全國讀者聯誼會,這場鬧熱滾滾 ê 聯誼會-nā 是讀者 ê 參 與, mā 有濟濟國內外台語文作家 ê 參與,國內 ê 像林宗源,國外 ê 像陳雷,

以及「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父母話促進會」、「台灣語文促進會」、「蕃薯 詩刊」等等 ê 團體參與。正親像陳雷、羅文傑所講:「通過讀者聯誼 ê 運作,

台文通訊變做一個語文運動,一個 beh 解救母語滅種危機 kap 推動台語白話 文 ê 群眾運動。」(陳雷、羅文傑,1993:1)

《台文通訊》初期 tī交流方面是做了不止 ah 成功,ùi 作者、各社團、刊 物到讀者,ùi 海外到國內,攏充分達到交通 ê 目的,對運動 ê 推展有真大 ê 貢獻 ,這是《台文通訊》一個特出 ê 部份。

《台文通訊》另外一個重要 ê 願景是 beh 提供台文作家發表創作 ê 舞台。

Tī這部份,《台文通訊》初期以台文習作會成員 ê 習作為主,大部份是散文,

像林洪權〈故鄉〉 (第 1 期)、魏真光〈爸爸我愛你〉 (第 1 期)、阿田〈枝仔冰〉

(第 4 期)……等等,文學性無 kôan。不過,第 5 期著有短劇 ê 劇本,其他 mā 有幾那篇精兵所寫 ê「福音救台灣專題」。

東方白 ê 散文應該是早期《台文通訊》重要 ê 文學作品。《台文通訊》第

4 期登出伊 ê 批,批內引王育德博士所講:「用台語寫出一篇好作品,比寫一

百篇論文來鼓吹台語較 [khah]有效。」然後東方白認為詩是奢侈品,小說是高

貴品,只有散文是大眾 ê 日用品,伊認為台文寫作應該由台語散文開始,所

以伊決定 tī《台文通訊》寫 10 篇散文,鼓勵大家 mā 來練習。第 5 期 sûi 刊出

伊 ê 散文〈學生無嫌老〉,sòa 落 koh 有〈上美的春天〉(第 6 期)、〈黃金夢台

語小說前言〉 (第 7 期)、〈自畫像〉(第 9 期)、〈好額倒散赤〉(第 10 期)、〈論

姦情 〉(第 12 期)、〈鏡〉(第 13 期)、〈紅色 ê 玫瑰〉(第 17 期)。

(19)

接 sòa 東方白,陳雷 kap 胡民祥 ê 加入,h;《台文通訊》文學作品 ê 品質 提昇。In 兩位攏是 khah chi'p tī《台灣公論報》發表作品,透過《台灣公論報》,

《台文通訊》chiah 來 sèk-sāi in(鄭良光,2005:4)。陳雷 tī《台文通訊》出現 ê 第一篇是轉載伊 1986 年 6 月 12 發表 tī《台灣公論報》ê〈台灣文學發展 ê 下一 個階段〉 (第 10 期) ,仝期 iáu 有伊 ê 一首詩〈夢〉 。Koh 再來是幾那篇散文: 〈猶 是這上好〉(第 11 期)、〈若是時間會倒轉去〉(第 12 期)、〈心事二三件〉(第 15 期)……等等。台語文學 ê 理論大將胡民祥 tī《台文通訊》ê 頭一篇仝款是 理論 tek ê〈動態看待台灣文學語言〉(第 11 期),koh 來 mā 有幾篇散文:〈阮 阿公〉(第 14 期)、〈楓樹葉仔 ê 心事〉(第 19 期)……等等。

會當講 tī《台文通訊》發刊 ê 初初 2 年,文學表現是散文 khah 贏,東方 白、陳雷、胡民祥,另外 ài koh 加上陳明仁,in ê 散文 h;這份刊物 tī「習作性」

以外,mā 有文學性,《台文通訊》tī散文 ê 表現是台語文學運動中 bōe 使得無 kā 伊注目 ê。

除了散文,著是相關台語文學 ê 論述性文章,ùi 第 9 期開始連續有陳明 仁〈講一寡台語文學 ê 問題〉以及頂頭所講陳雷 kap 胡民祥彼二篇文,koh 過 來有羅文傑〈台灣文學 ê 盲點〉 (第 13 期)。後壁這三篇 mā 攏出現 tī仝個月出 版 ê《蕃薯詩刊》第 3 集,三篇攏對台語文學 ê 未來抱著樂觀 ê 看法。其中羅 文傑彼篇提醒台灣文學 ê 研究者,bōe 當無去注意著白話字文學。包括白話字 小說 kap《台灣教會公報》內底 ê 白話字文學 ê 研究,是真欠缺,但是 bōe 使 無去研究。

三 三

三 三、 、 、 、小結 小結 小結 小結: : : :1991 1991 1991 1991 年形成連線 年形成連線 年形成連線 年形成連線 ê ê ê 台語文學運動 ê 台語文學運動 台語文學運動 台語文學運動

1991 年 6 月 20《民眾日報》開始 tak 個月固定出刊「台語文學特刊」,7

月《台文通訊》發刊,sòa 落去 8 月 15《蕃薯詩刊》第一集出版,koh 加上進

前彼冬陳明仁進入《台灣文藝》做編輯,《台灣文藝》開設台語文學固定 ê 版

(20)

面,台語文學運動 tī 1991 年開始初步來掌握著媒體。對運動來講,有二個意 義:

第一個意義是有 ka-kī ê 田園來做穡,特別是「蕃薯詩社」kap 台文習作 會攏有同仁 ê 性質,同仁來稿照登,另外 mā 攏有對外邀稿,提供濟濟台語文、

文學作者磨練 ê 機會。第二個意義,著是掌握著發言 ê 工具,mQ免受人限制。

MQ-kú《蕃薯詩刊》ham《台文通訊》有 in 無仝 ê 所在,tī 運動中是 khiā-tī 無仝 e 位置,扮演無仝 ê 角色:「『蕃薯』是台語文學 ê 詩刊,mQ是初學台語文 ê 人 ê 園地;台文通訊定位 tī 推展『台語白話文運動』……適合每一個人創作、

唸讀…… che 就是伊寶貴 ê 所在,伊鼓勵人 giah 筆開始寫台語文。」 (陳明仁,

1994:34) 《蕃薯詩刊》重 tī 理論 ê 建構 kap 深化、文學作品 ê 實踐 kap 文學性 ê 提昇,雖然實際上是綜合性 ê 雜誌,mQ-kú《蕃薯詩刊》伊畢竟是「詩刊」,

作品當然是以詩為主;iā《台文通訊》ê 文學作品 tī 初期是以散文為主,兼顧 初學者習作 ê 空間 kap 作家作品 ê 文學性。《蕃薯詩刊》ê 創刊 hoah 起戰後台 語文學運動 ê 聲勢;iā《台文通訊》是扮演支援 ê 角色。MQ-kú《台文通訊》定 期發刊,到 chit-má 已經 15 冬,iáu teh 發刊,iáu 有部份是免費寄送 ê 形式,是 運動性強烈 ê 刊物。對台語文運動來講,《蕃薯詩刊》是指標 tek ê 刊物,有伊 ê 重要性,但是,對台語文 ê 推展來講,《台文通訊》仝款有伊 ê 重要性。

1991 年是台語文學運動重要 ê 一年,藉著刊物 ê 創刊、刊物之間 ê 串聯 kap 分工,使得運動 ùi 點到線到面,ùi 理論到創作,ùi 初學者 ê 習作到文學家 藝術 ê 創作,ùi 國內到海外,形成聯合 ê 運動,m ā是 台 語 文 學 運 動 ê 「路觀牌」 。

87

第 第

第 第二 二 二 二節 節 節 節 文類發展 文類發展 文類發展 文類發展 kap kap kap kap 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

比較著 1986 年前,kan-ta 林宗源、向陽 kap 宋澤萊 tī 台詩語 ê 部份有一

87 林央敏 ê 用詞。

(21)

kóa 成績出來,ùi 1986 年到 1991 年,加入台語文學創作 ê 人愈來愈濟,作品也 不止詩一類若定。 Tī 這節,咱著來看這個階段文類 ê 發展概況,有 sím-mih 人參與創作?iū koh 創作出 sim-mih 作品?

一 一 一

一、 、 、 、詩 詩 詩 詩

戰後 ê 台語詩自 70 年代林宗源 kap 向陽開始經營,80 年代頂半期加入宋 澤萊、黃勁連、林央敏,作品 ê 量 iáu 無濟。一直 ài 到 1987 年以後,詩 ê 數量 chiah 有大量增加 ê 趨勢。下腳咱 ùi 詩集、詩選集 ê 出版以及作家作品來看這 個文類 ê 發展。

1984 年林宗源《補破夢》詩集出版,內底收 30 首台語詩,而且由錦連翻 譯做日文,1985 年向陽《土地的歌》出版,引起濟濟 ê 討論。這兩本詩集會當 講是運動 tī萌芽期 ê 成績單。MQ-kú 台語文學運動進入開拓期了後,到 1990 年 soah 攏無台語詩集 koh 出版,ài 到 1991 年 chiah 有黃勁連出版《雉雞若啼》。

Che 中間有兩本台語詩選集出版,一本是《林宗源臺語詩選》(1988),另外一 本是《台語詩六家選》 (1990)。兩本攏是語言學家鄭良偉編注,有文字 ê 實驗 性 kap 提昇台語文學化 ê 企圖。

黃勁連 1980 年代頂半期著開始寫台語詩,mQ-kú 真正開始大量發表是 1987 年以後,tī《民眾日報》、《笠》詩刊 kap《台灣文藝》攏會當看著伊 ê 台語詩。

伊 mā 是 1991 年《蕃薯詩社》創社 kap 牽成蕃薯詩社 ham《民眾日報》合作推 出「台語文學特刊」ê 重要人物。Tī 台語詩 ê 創作上,伊 bat 以 ka-kī 發表 tī

《笠》詩刊第 6 期 ê 一首〈三月〉做例, 88 講伊早 tī 1960 年代「著有用本土語 言創作文學的思考」(施俊州,2005:32)MQ-kú 伊是 1983 年左右為著幫伊 beh 出唱片 ê 小弟寫歌 chiah 開始徹底用台語思考來寫作。 89 轉向台語寫作了後,

88 施俊州刊 tī《台灣文學館通訊》ê 訪談文〈是台語文學,也是台灣文學〉內底是講刊 tī「民 國 53 年第三期第三期」,事實是刊 tī 1965 年 4 月 15 出版 ê 第 6 期。

89 黃勁連講伊大量生產台語詩是 tī 1983 年,「大約同一時間一口氣寫了一、二十首」(施俊州,2005:

(22)

黃勁連 1988 年 iáu 有出版一本華語詩為主 ê 詩集《蟑螂的哲學》 ,內底卷三「阮 是做穡人」有收 6 首台語詩,這 6 首後來 m ā攏 收 入《 雉 雞 若 啼 》 。1991 年黃勁 連出版歌詩集《雉雞若啼》,收入 40 首詩,算是伊 80 年代台語詩寫作 ê 總成 績。這本詩集請著洪惟仁幫伊做注解,是一本全漢字 ê 台語詩集。

《林宗源臺語詩選》ùi 林宗源有出版 kap 無出版 ê 8 本詩集內底選 54 首 詩,前半部由鄭良偉教授改用漢羅合用 ê 書寫法,並且做注音註解;後半部,

全部用漢字,「這兩種方式,是欲尋出今後發展臺語文學的路。」(林宗源,

1988:216)按 chia 著知這本詩集是有伊 tī 文字、書寫法 ê 實驗性,同時 mā 會 使講是林宗源 1985 年進前所寫台語詩 ê 一份結算單。 90

1990 年出版 ê《台語詩六家選》,仝款是鄭良偉教授所編注,mQ-kú「伊的 策劃、收集及選審是詩人黃勁連所擔任的。」 (鄭良偉,1991:9)鄭良偉 tī 序 言內底提出這本選集五個重要 ê 意義:第一,向世界宣佈台灣人 beh 疼惜、

維護、發揚母語的意願;第二、向台灣的知識分子示範,母語寫作的文學有 親切深刻效果及廣闊的發揮空間;第三、向台灣的台語群眾表示台灣知識分 子 beh 努力及 in 認同的心態及誠意;第四、提供詩人個案研究資料,便利以 後台語文學史的研究;第五、追尋台語文學有卡簡單化、卡統一的文字標記 法。(鄭良偉,1991:9-13)

除了頂面這三本詩集、詩選集以外,1992 年 5 月 10 日,前衛出版社同步 出版陳明仁《走找流浪的台灣》 kap 林央敏《駛向台灣 の 航 路 》 兩 本 詩 集 , mā 會使看做是 in tī 這個階段 ê 創作總結算。

頭前所講這 kóa 出詩集 á 是收入詩選集內底 ê 詩人,攏是起步 khah 早 ê,

siōng òaⁿ ê 陳明仁 mā 是 1985 年著開始寫 ah。Tī 這個階段試寫台語詩 ê 作家真 濟,所以詩 ê 產量 mā 濟,發展算是 siōng 好,mQ-kú 各人 ê 數量攏無濟。Tī 這 個階段開始寫台語詩,iā 目前 iáu teh 堅持台語寫作 ê 詩人,除了李勤岸、林

33)

90 這本詩集 ê 詩,siōng òaⁿ 收到 1985 年所寫〈八家將〉,以後 ê 詩攏無收入去。

(23)

沈默、吳鈎、莊柏林、謝安通等等,其他是真少。

Tī 濟濟 ê 詩內底,咱會得看著一個台語詩 siōng 明顯 ê 特質,就是歌謠體 ê 形式。胡民祥分析《台語詩六家選》內底六家 ê 詩了後,伊講:「黃勁連、

宋澤萊、向陽 kap 林央敏四家攏是詩歌味重,四家帶著純純甘甘的歌詩味,

這唔是意外,一個新的民族,伊的書面文學語言的形成,必然繼承民族的口 傳文學的泉水,口傳文學的一個特色就是歌味,入詩道變歌詩。」 (胡民祥,

1994: 42)林淇瀁(向陽)mā 認為「民間文學的資產中,韻文類向來較多,

而且也比較常被使用於一般生活之中,這些活的語言及其表現手法,對於嘗 試初期而缺乏典範可循的台語詩寫作,具有相當的轉益增補功能。」 (林淇瀁,

2005:293)

所以,戰後台語文學運動進入開拓期了後,咱會當看著宋澤萊鼓勵大眾 念詩:

彼一時我也發現咱台語个民謠、流行歌曲內底,有大量个歌詞,咱个祖先佮咱 个阿兄阿姐為咱留來大量活个、有感情、有生活个、有生命个話語財產,咱時 常值公共場合、值農村、值海邊、值工廠、值街路攏聽著伊們值唸,真正熟咱 个,給咱感覺靴呢親切,靴呢有意思,無管是快樂、悲傷个,攏是咱阿兄阿姐 个歌。所以我就想卜用遮个歌詞為基礎,將台語詩寫出來。(宋澤萊,1988:

24)

Iā 台語詩內底歌詩味 siōng 重 ê,應該是黃勁連。伊本成就是為 beh 寫歌 詞 chiah 開始寫台語詩,伊 mā kā ka-kī ê 台語詩叫「台語歌詩」。洪惟仁認為用 這個名詞有二個意義:一個是詩歌分袂開, 「台灣个文學傳統……自南管、歌 仔冊、流行歌,所有个詩,攏是歌」 ;一個是現代詩失去語言音律,脫離群眾。

所以 ài 提倡歌詩合一,詩樂合諧个文學傳統。(洪惟仁,1991:16-17)

(24)

無論是宋澤萊 á 是黃勁連,in 向民間歌謠、流行歌曲借形式,其實背後 有一個重要 ê 意義,著是像林淇瀁所講:

台灣民間文學 ,跟柢 上就是當年主 流的中 華文化霸權下 台灣民 間文化的 表徵,它在政 治的與 文化的霸權宰 制之下 ,晦隱地包裏 了台灣 人的集體 性的記憶與共 享,通 過口頭傳播的 流傳、 通過匿名性的 創造, 標誌著台 灣社會底層的、並且也是多數的文化實踐。(林淇瀁,1998:292)

二 二

二 二、 、 、 、小說 小說 小說 小說

Tī 運動 ê 這個階段,mā 開始有小說創作 ê 出現,主要 ê 幾篇小說分別是 李竹青(胡民祥)所寫 ê〈華府牽猴〉、宋澤萊〈抗暴个打貓市〉、陳雷〈美麗 ê 樟腦林〉、〈大頭兵黃明良〉、〈出國這項代誌――紀念葉豆記先生〉kap〈李 石頭 ê 古怪病〉。這個階段,因為小說創作 taⁿ 開始,所以無人所寫 ê 量有夠 thang 出一本台語小說集。

運動中 siōng 早出現 ê 一篇小說,是胡民祥用「李竹青」做筆名所寫 ê〈華 府牽猴〉,發表 tī《台灣新文化》第 8 期。〈華府牽猴〉是 ùi 政治論文改成 ê

(宋澤萊,1998:20),以海外台灣人政治運動團體做批判 ê 對象,che 是這篇 小說真特別 ê 所在。小說主角林長山 tī 台灣人遊說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

內底專門辦台灣人佮美國人外交。作者消譴這個組織 ê 英文縮寫「FAPA」是

「呼爸」,若像美國人是 in 老父仝款。小說借著林長山 tī 華府 ê 走 chông,以 及伊 kap 幾個海外政治運動者 ê 來往、鬥爭,來批判海外 ê 台灣人政治運動團 體是騙食 ê 團體,欠缺理想性,背叛台灣人,為著利益會做妥協 ê 行為。

這篇小說 ê 人物,名字濟濟攏 ham khah 早 tī 海外做政治運動 ê 政治運動

者 ê 名字真相像,一讀著知影 teh「影射」sím-mih 人。小說 ê 批判性真強烈,

(25)

拍破咱一般人對海外台灣人政治運動攏真神聖 ê 看法。逃亡海外 ê 台獨運動 者咱一般攏會 kā in 塑造做是一個英雄,但是這種神聖、英雄 ê 形象,tī 這篇 小說內底完全 péng 盤,作者用「牽猴」諷刺這 kóa 遊說組織 ê 人,明 ê hoah

「自決」、「獨立」來得著台灣大眾 ê 支持,事實上 soah 是為台灣資產界 ham 美國牽關係,共謀利益。

胡民祥是 1943 年生,台南縣善化人,1967 年去北美留學,1973 年 thCh 著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機械工程博士。Tī留學中,讀著 tī日本發行 ê《台灣 青年》,後來 koh 買著《Formosa Betrayed》(《被出賣的台灣》),了解著二二八 事件真相,開始投入政治反抗、台灣民族解放運動,sòa hông 拍入烏名單,一 直到解嚴以後 ê1988 年,chiah 會得倒轉來台灣。1979 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受著 事件 ê 衝擊,決定 beh ùi 政治運動轉向文化、文學 e 層面,來切入台灣民族國 家 ê 起造運動。後來透過許達然 ê 紹介,加入海外台灣文學作家成立 ê「台灣 文學 研 究會 」,1984 年提 出 論文 〈台 灣 新 文學 運 動中 台灣 語 文 學語 言 發展初 探〉,就是後來 ê〈舌頭與筆尖合一〉。1986 年寫出小說〈華府牽猴〉,後來重 心 kh=g-tī文學評論 kap 台語散文 ê 經營。台南縣文化中心 kap 真平企業攏 bat 出過《胡民祥台語文學選》 ,伊本身編輯過《台灣文學入門文學》 、 《燭火闖關:

蔡正隆博士紀念文集》,2004 年出版散文集《茉里鄉記事》。胡民祥是蔡正隆 ê 大學同窗,1994 年蔡正隆擔任台獨聯盟主席 tī休士頓辦第一屆北美洲台語文 夏令 會,胡民祥雖然是盟員,但是蔡正隆邀請伊擔任夏令會祕書兼總幹事,

全程規畫執行,這 mā 是伊語言建國理論 ê 實踐。

91

接 sòa〈華府牽猴〉,《台灣新文化》tī 第 9 期 kap 第 10 期刊出宋澤萊小說

〈抗暴个打貓市〉。Tī 第 9 期刊出 ê 時陣,同時 koh 附上一篇〈台語文字化時 代 ê 來臨〉,宋澤萊講伊寫這篇小說是 beh 證明「假若說台語可以用來寫成這 麼 繁 富的 現 代 小 說, 那 麼還 有 什 麼 文 章不 能 用台 語 文 字 來 書寫 呢 ?」( 宋澤

91 以上參考:(胡民祥,1995)、(宋澤萊,1998)

(26)

萊,1996:15)內容方面,宋澤萊 ka-kī 講伊這篇小說「旨在勾勒一種台灣歷 史所形成的獨特人類―台奸的面貌。我並不看輕這種人的精明性,但更把重 點放在他們的病態人格與殖民地無奈的現實上。」(宋澤萊, 1996:14-15)比 較著〈華府牽猴〉 , 〈抗暴个打貓市〉小說 ê 技巧 kap 伊所表現出來 ê 批判性明 顯是有 khah kôan ê 藝術性。

Tī 國內頭先出現 ê 兩篇小說,攏是全漢字 ê 小說,但是差不多仝時間 tī 海外出現 ê 台語小說著是漢羅合用書寫 ê:陳雷 1986 年所寫,1987 年 9 月登 tī 海外刊物《台灣文化》第 13 期 ê〈美麗 ê 樟腦林〉,寫一個森林管理員,巡山 ê 時陣發現樟腦林去 h;人偷 chhò,beh 寫報告 h;主官,sòa 去 h;彼 kóa 勾結山 貓鼠 ê 同事、主官密告是共匪仔,結果 h;人掠去刑,最後判五年。Iā 彼片樟 腦林當然 mā h;人 chhò 了了。另外一篇 1987 年寫 ê 短篇〈大頭兵黃明良〉並 沒發表,後來 chiah 收 tī 1994 年出版 ê《永遠 ê 故鄉》,iáu 一篇 1989 年寫 ê〈出 國這項代誌〉是 1993 年 2 月發表 tī《台文通訊》第 17 期。

中篇小說〈李石頭 ê 古怪病〉1991 年發表 tī《公論報》,這篇小說分做三 章,講台灣人李石頭得著中國病,mQ-n ā改 名 做「 李 中 華 」 ,想 beh 做「龍的傳 人」,koh 學著中國人種種 ê 歹樣相,得著中國病 ê 台灣人著「像一條蕃薯放 teh h;爛」 。小說最後,中國病好起來了後 ê 李石頭感覺 ka-kī「若像做一個三、

四百 年來一直受人壓迫、剝削 ê 惡夢」 ,伊「自 hit 日起決定,家己做頭家。……

mQ免講別人 ê 言語,mQ免借別人 ê 名……mQ免驚惶 mQ免欺詐,mQ免辦手續去出 國。和和平平,一代過一代,歡歡喜喜,做一個清清白白 ê 台灣人。」 92 這個 結尾,有 =g 望台灣人覺醒 ê 意思,自中國病 ê 症頭、「龍的傳人」ê 錯覺中覺 醒,做家己 ê 頭家。

陳雷,本名吳景裕,1939 年出世,台南麻豆人。1965 年去美國作實習醫,

後來 tī Univesity of Toronto (Ontario) thCh 著免疫學博士,1975 年 tī 加拿大

92 以上引文,見:陳雷,〈李石頭 ê 古怪病〉,《永遠 ê 故鄉》,第 157、167 頁。

(27)

Ontario(渥太華)開業做醫生。陳雷大學時代著有華語詩集《神話》、《仲夏夜》

kap 散文集《在年青裡的夢幻》。1982 年到 1985 年 tī寫作二二八事件 ê 長篇小 說《百家春》中,注意著文學語言 ê 問題,hoan 頭去學習台語 ê 書寫。1986 年寫出第一篇台語小說〈美麗 ê 樟腦林〉 。陳雷 ê 創作是全面 tek ê,詩、散文、

小說、劇本攏有,其中以小說成就 siōng kôan,作品濟,技巧成熟,-nā 有對 台灣歷史深刻 ê 反省,mā 有對社會問題 ê 關懷 kap 批判。伊 ê 作品大部分攏 發表 tī《台文通訊》,另外有《永遠 ê 故鄉》、《陳雷台語文學選》出版。

93

比較著後來著無 koh 寫台語小說 ê 胡民祥 kap 宋澤萊,陳雷 ê 小說,mQ-nā 愈寫愈濟,藝術性 mā 一直攏保持水準,伊 ê 作品大部份攏發表 tī《台文通訊》 。 宋澤萊講陳雷 e5 小說「實是台語文學的重要範本」 (宋澤萊,1998:49),而且 伊 mā bat án-ni 評價陳雷 ê 小說:「他的台語文字生動活潑,描寫力準確,音樂 性極好,親和力極高……實是當前台語文學界的最大支柱。」 (宋澤萊, 2000:

16)

三 三 三

三、 、 、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台語散文 tī 這個階段,ham 台語小說仝款 tng teh 起步,作品 mQ是真濟,

mQ-kú 有一 kóa 習作性質 ê 散文刊 tī《台文通訊》,kap 一 kóa 批信刊 tī《台灣新 文化》、《台灣文藝》。專冊方面,ài 到 1994 年 chiah 有台語文摘出版一本選集

《楓樹葉仔 ê 心事》 。第一本個人 ê 台語散文集是仝 1994 年出版,張春凰 ê《青 春 e 路途》。

林央敏 tī 伊所編《台語散文一紀年》ê 序內底,認為台語散文「在 1990 年之前,絕大部份的寫作者,他們的寫作動機不是出於文學性的,所以作品 絕大部份不講究文學美質。他們都是本著台語文的提倡,為了台語文字化的 實現在寫作,因此很自然地,運動初期,散文的寫作者雖不比詩作者少,但

93 以上參考:(陳雷,1994)、(陳雷,1995)

(28)

可稱得上文學作品卻寥寥無幾。」 (林央敏,1998:19)除去議論文 kap 文學性 無夠 ê 文章,就伊所認為,戰後會得講是第一篇文學性散文 ê,是伊所寫 ê〈西 北雨直直落〉,刊 tī 1987 年 9 月《台灣新文化》第 12 期。《台語散文一紀年》

內底有收這個階段 khah 好 ê 散文,包括林央敏另外一篇〈雨落置嘉南平原〉、

陳恆嘉〈媽媽請您保重〉、林環牆〈基隆雨〉、林宗源〈我做一個奇怪的夢〉、

東方白〈上美的春天〉等等。其中,東方白是唯一有提出伊對台語散文 ê 看 法,伊認為台文寫作應該由台語散文開始,因為只有散文是大眾 ê 日用品,

所以伊寫幾那篇台語散文刊 tī《台文通訊》,mā 有 kā ka-kī ê 華語散文、小說 翻寫做台語,大部份攏收入 1995 年出版 ê《雅語雅文》內底。

四 四 四

四、 、 、 、戲劇 戲劇 戲劇 戲劇

台語劇本 tī 運動 ê 這個階段,產量算真少,會當講真正有劇本規模 ê,

kan-ta 陳明仁〈許家的運命〉五幕劇劇本,刊 tī《台灣文藝》第 122 期。陳明 仁講這個劇本 ê 編寫,是 tī 伊坐監 ê 時陣,因為和許曹德、蔡有全關 tī 仝一 舍,時常有機會開講, 「有次談及日據時代台灣自救運動劇運十分蓬勃;台灣 人是很喜歡看戲的民族,劇劇的感染力比文字還要深刻,況且不識字的人也 能藉由戲文得到資訊管道。由於筆者曾從事電影劇本編寫多年,於是在許、

蔡的鼓勵下,以半個月的時間,編寫此劇。」 《許家的運命》借「許」講「苦」;

借許家苦難 ê 命運,講台灣人被壓迫 ê 歷史。

陳明仁是 1954 年出世,彰化二林人。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了後 bat

去美國接受專業 ê 戲劇訓練,mā bat 寫過電影、電視節目 ê 劇本。另外一方面

伊 mā 投入政治運動,致到坐監。坐監 ê 時陣 ham 因為台獨案入監 ê 蔡有全關

做夥,透過台南神學院研究所畢業 ê 蔡有全學會曉教會羅馬字。自 án-ni,本

成受限 tī漢字,所以先寫台語詩 ê 陳明仁,運用羅馬字 kap 漢字寫出劇本,後

來重心 kh=g tī小說創作。伊 bat 做過《台灣文藝》ê 編輯企劃,有出版詩集《走

(29)

找流浪的台灣》、《流浪記事》、短篇小說集《 A Chhûn》、散文故事集《Pha 荒 ê 故事》出版。

除了《許家的運命》 ,其他劇本 iáu 有林心智刊 tī《台灣新文化》第 11 期 ê〈南 腔北調〉kap 刊 tī《台灣文藝》第 116 期 ê〈荷蘭人遊台灣〉,攏是答嘴鼓 ê 劇本,而 且 mā 攏 theh 語言、腔口無仝 ê 衝突來做題材。另外,iáu 有刊 tī《台文通訊》第 5 期,陳美和 ê 短劇劇本〈乞食狀元才〉。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作品特質 作品特質 作品特質 作品特質

進入開拓期了後,台語文學 ê 文類 ùi 詩到戲劇 chiâu 備,這 kóa 作品表現 出 sím-m8h 特質?Che 是這節所 beh 來整理 ê。

一 一

一 一、 、 、 、台 台 台 台灣民族意識 灣民族意識 灣民族意識 灣民族意識

戰後 ê 台語文動既然是咱頭前所講,屬 tī台灣民族論 ê 一沿,也是像林 所講是重新塑造台灣人意識 ê 運動,án-ni 伊當然會觸及身份認同 ê 課題,作 品自然表現出台灣人 ê 自我身份認同,kā 原本 kan-ta 是代表本鄉本土 ê「台灣 意識」sak 到民族意識 ê 層次。所以,tī這個階段,咱會當看著台語文學作品 一個真明顯 ê 特質,著是台灣民族意識 ê 表現,通常是表現 tī二個所在:

第一,是台灣圖騰象徵 ê 塑造:蕃薯。

「蕃薯」本成就是台灣 ê 象徵,除了因為伊是台灣重要 ê 產物,而且台 灣島 tī地圖頂看起來著親像是一條蕃薯,所以文學作品內底定定用「蕃薯」

來象徵台灣,用「蕃薯仔」、「蕃薯囝」來做台灣人 ê 象徵。Tī台語文學作品 內底,林宗源 1977 年著 bat 寫〈人講你是一條蕃薯〉,進入這個階段了後,有 洪中周〈甘諸園〉 ( 1987) 、林炳炎〈蕃薯〉 (1988) 、黃勁連〈蕃薯之歌〉 (1989)、

周鴻鳴〈我的蕃薯仔〉( 1991)、顏信星〈蕃薯仔!蕃薯〉(1991)……等等台語

(30)

詩是以蕃薯來做台灣 ê 象徵,塑造台灣民族共同 ê 圖騰,也是一個認同 ê 符號。

比較著前一階段林宗源借「蕃薯」怨嘆台灣人 敢反抗,kan-ta 知影叩頭 來偷生,不如「去死」ê 憤概,後壁這個階段,「蕃薯」ê 意象有 khah 明朗淡 薄--á,mā 有利用著蕃薯藤 ê 意象。像洪中周〈甘諸園〉:「不睬伊/一條老藤 的 青 葉 / 經 過 一 暝 日 / 風 內 、 露 降 、 日 曝 / 竟 然 英 英 亭 亭 / 恢 復 昨 日 的 氣 色」、林炳炎〈蕃薯〉:葉仔喬喬/根深深錠入土/藤直直偆向光明/卜生湠 愈濟愈姷个蕃薯仔」 。Che 其中,黃勁連 ê〈蕃薯之歌〉充份運用蕃薯 ê 特性,

包括 : 「有塗的所在/阮就會大」 、 「一滴仔水/阮就會大」 ,表現台灣人 giám-ngī ê 性格,著算是風霜冷凍、日頭赤炎炎,á 是被台被割攏驚,無怨天 mā 無怨 命。 Chiah-n8h 委屈,chiah-n8h 吞忍過日,只是為著卑微 ê 願望:「阮的藤阮的 根日日 大/阮的枝阮的葉代代湠」 ,kā 負面 ê「偷生」轉化做正面 ê「giám-ngī」

形象。到 1991 年台灣文學史上第一個台語詩社成立,mā 是用「蕃薯」做名,

標示出「蕃薯唔驚落塗爛,只求枝葉代代湠」 ,著 koh khah 明顯表現出台灣民 族 ê 特性,並且用這個圖騰來做民族認同 ê 康骨力。

第二,是台灣歷史記憶 ê k[t 挖。

台灣 ê 歷史 tī台灣 ê 教育內底是完全被 àm-khàm,完全看 bōe 著 ê。國民 黨政府透過教育, kā 台灣人 ê 頭殼洗 kah 清氣清氣,灌入去另外一套中國 ê 歷史記憶,無形中形成一套中國 ê 價值觀,台灣人 soah 無 kā 台灣看在眼內,

kan-ta 知影中國 ê 歷史, bat 台灣 ê 過去。

對台灣歷史,特別是祖先過烏水溝來台灣,以及近代被國民黨政府故意 hu 掉 ê 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 kap 烏名單等等歷史記憶 ê k[t 挖、反省,tī台 語文學內底是重要 ê 題目 ê。台語詩有明哲(柯旗化)〈母親的悲願〉(1987)、

黃崇雄〈人影伴孤燈〉(1988)……等,是寫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 ê 心酸。

寫烏名單 ê,有陳明仁 ê 三首詩: 〈故鄉〉 ( 1990) 、 〈昨暝,關仔嶺塊落雨〉 (1991)

kap〈閣聽著水蛙哮〉(1991),這三首詩攏有仝款 ê 副標「寫烏名單的歸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9、 空壓機皮帶張力於第一次開始運轉 1000 小時後予以檢查,第二次以後每隔 3000 小時實施,每 3000 小時清 潔自動排水閥,每

ALTERA FPGA之編譯流程 (資料來源:

捲土重來(一蹶不振) (成語) 比喻失敗後重新恢復勢力 寫作四 接種 動詞 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動物體內,以預防疾病 閱讀一 排斥(吸引) 動詞 使別的人或事物離開自己這方面

教師指導 學生自學 個人實踐 小組活動 競爭遊戲 小組協作 詳細解釋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側重培養學 生綜合運用 讀寫聽說能 力及發展多 元化語文能

梁廷楠《夷氛聞記》開首即云: 「英夷狡焉,思逞志於內地久矣。」你認 為中英衝突始於馬甘尼來華?抑或始於林則徐銷鴉片?抑或還有其他轉 捩點?請抒己見。(10 分).. Remark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