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肆章 結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肆章 結果"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肆章 結果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分段式登階訓練與集中式登階訓練對於國中 女生心肺適能之影響是否有所不同。並且將本研究結果分述如下:第 一節、基本資料。第二節、不同訓練方式對受試者體力指數之變化。

第三節、不同訓練方式對受試者800公尺成績之變化。第四節、不同 訓練方式對受試者身體組成之變化。

第一節 基本資料

本研究將45名受試者以800M成績採平衡分配原則分為三組(集中 式登階運動組、分段式登階運動組及對照組三組,每組各十五名,受 試者基本資料如表3)。其中實驗組在八週的運動介入時間內,除平時 體育課外,分別以不同方式進行高度為20公分高之階梯訓練,第一週 至第二週運動強度為90拍/分、第三週至第四週運動強度為100拍/

分、第五週至第六週運動強度為110拍/分、第七週至第八週運動強度 為120拍/分,每週三天集中式或分段式登階運動訓練30分鐘。在實驗 過程中,實驗組都能如期完成八週之登階運動訓練,除少數身體不適 未能於訓練時間完成訓練,但都能於該週另找時間完成訓練。

(2)

表3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變項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年齡(歲) 集中組 15 14.1 0.59 15.0 13.0

分段組 15 14.1 0.70 15.0 13.0 對照組 15 14.2 0.68 15.0 13.0 身高(公分) 集中組 15 158.2 4.07 166.5 147.5

分段組 15 156.6 6.18 168.5 146.5 對照組 15 157.9 4.51 164.5 149.5 體重(公斤) 集中組 15 53.19 9.18 76.6 46.8

分段組 15 47.09 5.79 55.4 34.7 對照組 15 52.11 12.12 93.8 42.5

第二節 不同訓練方式對受試者體力指數之變化

關於受試者體力指數之變化,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進行 分析,結果發現測驗時間與訓練方式的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p

<.05),且在測驗時間方面也有顯著差異(p<.05,見表 4-1~4-2),

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與事後比較發現,不同訓練方式在前測時,集中組 與分段組有顯著差異(p<.05),在後測時集中組、分段組與對照組 皆有顯著差異(p<.05);集中組與分段組則無顯著差異(p>.05,

(3)

見表 4-3)。不同測驗時間方面,集中組、分段組兩組,在前、中、

後三組之間皆有顯著差異(p<.05),而對照組在前、中、後不同測 驗時間則無顯著差異(p>.05)見表 4-4。由圖二可以清楚的看出集 中組、分段組與對照組三組,在前、中、後測時的變化。

表 4-1 不同訓練方式之體力指數統計表

組別 個數 運動介入前 運動介入中 運動介入後 集中訓練組 15 54.65±9.10 59.35±9.35 62.89±9.82 分段訓練組 15 46.67±4.66 55.32±7.69 62.93±9.80 對照組 15 51.28±6.74 53.58±6.01 52.60±5.58

表 4-2 體力指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訓練方式 2 960.376 480.188 3.347* 誤差 42 6026.226 143.482

測驗時間 2 1691.905 845.952 40.293* 交互作用 4 846.355 211.589 10.078*

誤差 84 1763.541 20.995

*p<.05

(4)

表 4-3 不同訓練方式在前中後測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訓練方式在前測 2 482.060 241.030 4.820* 訓練方式在中測 2 262.652 131.263 2.154 訓練方式在後測 2 1062.145 531.072 7.126*

*p<.05

表 4-4 前、中、後測時不同組別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前、中、後測在集中組 2 512.778 256.389 32.969* 前、中、後測在分段組 2 1985.625 992.812 33.137* 前、中、後測在對照組 2 39.857 19.929 0.789

*p<.05

(5)

30 40 50 60 70 80

測驗時間

體力指數 集中組

分段組 對照組

圖二 體力指數曲線圖

第三節 不同訓練方式對受試者 800 公尺成績之變化

關於受試者 800 公尺成績之變化,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進行 分析,結果發現測驗時間與訓練方式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p<.05)

,且在測驗時間方面也有顯著差異(p<.05,見表 4-5~4-6),進行 單純主要效果與事後比較發現,不同訓練方式在後測達顯著差異

(p<.05),其中集中組、分段組與對照組皆有顯著差異(p<.05);

集中組與分段組則無顯著差異(p>.05,見表 4-7)。不同測驗時間 方面,集中組、分段組與對照組三組,在前、中、後三組間皆達顯著 差異(p<.05,見表 4-8)。由圖三更可以清楚的看出集中組、分段

(6)

組與對照組三組,在前、中、後測時 800 公尺成績的變化情形。

表 4-5 不同訓練方式之 800m 跑統計表 單位:秒 組別 個數 運動介入前 運動介入中 運動介入後 集中訓練組 15 285.5±36.9 265.7±28.9 258.8±29.8 分段訓練組 15 280.0±32.8 254.4±24.2 250.0±25.6 對照組 15 283.3±24.5 278.9±23.1 290.2±24.3

表 4-6 800m 跑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訓練方式 2 9420.591 4710.296 2.093 誤差 42 94510.443 2250.249

測驗時間 2 9579.732 4789.866 57.276* 交互作用 4 6615.460 1653.865 19.777*

誤差 84 7024.712 83.628

*p<.05

(7)

表 4-7 不同訓練方式在前中後測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訓練方式在前測 2 229.219 114.609 0.113 訓練方式在中測 2 2381.152 1190.576 1.719 訓練方式在後測 2 13425.680 6712.840 9.418*

*p<.05

表 4-8 前、中、後測時不同組別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前、中、後測在集中組 2 5763.178 2881.559 36.334* 前、中、後測在分段組 2 7884.863 3942.432 49.662* 前、中、後測在對照組 2 2547.210 1273.605 13.815*

*p<.05

(8)

230 260 290

測 驗 時 間

(sec)

集中組 分段組 對照組

圖三 800 公尺變化曲線圖

第四節 不同訓練方式對受試者身體組成之變化

關於受試者之身體組成方面,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進行分 析,結果發現測驗時間與訓練方式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p

>.05),但在測驗時間方面則有顯著差異(p<.05,見表 4-9~4-10), 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與事後比較發現,不同訓練方式在前、中、後測皆 未達顯著差異(p>.05),但集中組在前測與後測有顯著差異(p

<.05,見表 4-11~4-12)。由圖四可以清楚的看出集中組、分段組與 對照組三組,在八週訓練期間每週與前、後測體重之變化情形,三組 體重變化不大且未達顯著差異(p>.05)。由圖五可以看出三組在前、

(9)

中、後測身體組成之變化,三組身體組成皆有下降,但均未達顯著差 異(p>.05)。

表 4-9 不同訓練方式之 BMI 統計表 單位:kg/(m)2 組別 個數 運動介入前 運動介入中 運動介入後 集中訓練組 15 21.41±3.83 21.21±3.60 21.16±3.58 分段訓練組 15 19.19±2.14 19.16±2.09 19.15±2.05 對照組 15 20.91±4.64 20.91±4.68 20.81±4.51

表 4-10 BMI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訓練方式 2 112.260 56.130 1.439 誤差 42 1637.840 38.996

測驗時間 2 0.391 0.196 3.584* 交互作用 4 0.25 0.063 1.145

誤差 84 4.585 0.055

*p<.05

(10)

表 4-11 不同訓練方式在前中後測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訓練方式在前測 2 40.947 20.474 1.507 訓練方式在中測 2 36.805 18.403 1.409 訓練方式在後測 2 34.757 17.379 1.395

表 4-12 前、中、後測時不同組別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前、中、後測在集中組 2 0.535 0.268 4.075* 前、中、後測在分段組 2 0.012 0.006 0.137 前、中、後測在對照組 2 0.094 0.047 0.891

*p<.05

(11)

40 45 50 55 60

1 2 3 4 5 6 7 8 9 10

週數

()

集中組 分段組 對照組

圖四 體重變化曲線圖

15 18 21 24

測 驗 時 間 B M I( k g/ m

2

)

集中組 分段組 對照組

圖五 身體質量指數曲線圖

數據

表 4-3 不同訓練方式在前中後測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訓練方式在前測 2 482.060 241.030 4.820 * 訓練方式在中測 2 262.652 131.263 2.154 訓練方式在後測 2 1062.145 531.072 7.126 * * p<.05 表 4-4 前、中、後測時不同組別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前、中、後測在集中組 2 512.778 256.389 32.969
表 4-7 不同訓練方式在前中後測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訓練方式在前測 2 229.219 114.609 0.113 訓練方式在中測 2 2381.152 1190.576 1.719 訓練方式在後測 2 13425.680 6712.840 9.418 * * p<.05 表 4-8 前、中、後測時不同組別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前、中、後測在集中組 2 5763.178 2881.559 36
表 4-11 不同訓練方式在前中後測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訓練方式在前測 2 40.947 20.474 1.507 訓練方式在中測 2 36.805 18.403 1.409 訓練方式在後測 2 34.757 17.379 1.395 表 4-12 前、中、後測時不同組別之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自由度 離均差平方和 均方 F 值 前、中、後測在集中組 2 0.535 0.268 4.075 * 前、中、後測在分段組 2 0.0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個人全能:各單位最多錄取一名,最高者名次列前。國中組、國小高年級 組(繩、球、棒、帶)四項取最高三項分數相加之總分;國小中年級組(徒

十一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及小組討論 十二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情境引導並完成英文學習單 十三 第三單元:西方歷史

三、 「攝影競賽」採個人參賽,每人參賽作品以一件為原則, 「國小組」 、 「國中 組」、「高中組」的參賽者可加一名指導老師,每位指導老師至多指導一名

(二)社會組、長青組、壯年組、媽媽組,應攜帶國民身分證 或健保卡正本 (外籍選手

國小中高年級組:第一階段比賽將出 10 題國中等級單字,完成後將審查現場學生之分數,取 前 100 名繼續進入第二階段比賽,並列同分者得佔一個名額,若有與第 100

 受試者包括了54 名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患者以及16 名健康者,共70 位,平均年齡28 .4歲,其中IBSC

以小組形式,討 論對「考試」的 感受及看法,是 否贊成以「持續 評估」作為考核 成績等,從而帶 出「考試」源出 隋唐科舉制,並 被史家及歐洲視 為偉大發明。.

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加 3.75%;若同時通過原住民文 化及語言能力並持有證明者,則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 加 5.25%。優待錄取名額為 7 名,甲組 3 名(男生 2 名,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