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企業的創業研究:決策模式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企業的創業研究:決策模式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第十六屆碩士論文. 社會企業的創業研究:決策模式. The Stud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The Decisopn Model. 指導教授 蕭武桐 博士. 研究生 陳璟泓. 中華民國一○五年六月.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 誌謝 . 時光荏苒,猶記得初入政大校園的朦朧未知,一眨眼即將畢業。兩年的時光一下就從. 指縫中溜走,看著 Evernote 裡論文的構想筆記、平板電腦裡的文獻與電腦裡跟同學相處及. 出遊的照片,一切的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剛入學的那一剎那,但人生無不散的宴席,終要往. 下一步邁進。. 這本論文能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蕭武桐博士,願. 意跟我一起討論題目,傾聽我的煩惱,並給與我最大的支持;感謝口試委員楊志誠教授及. 陳衍宏副教授,他們在研究企劃書審查及論文口試時的專業意見,提醒了我撰寫論文時的. 盲點,並提供了許多專業的意見來讓內容更加完善;感謝美國的 Stuart Read 教授,願意花. 時間跟一個從未謀面的陌生人進行討論並提供相關資料;感謝公共工程委員會處長徐景. 文,雖非我直屬長官,卻願意在論文撰寫初期,利用下班及假日時間指導我論文撰寫的大. 原則與方向;感謝公共工程委員會黑幫的伙伴(簡任技正周壽榮、專門委員張兆崎、科長. 陳相宇、技正沈恆光、技正陳義昌等人),不斷督促我撰寫的進度,並提供我相關的意. 見;感謝現在工作上的同事與長官們,謝謝主任林文益、主任漆衛民、梅君、玉慧、令. 靜、英煌與大峯等人的支持、鼓勵與體諒,若非你們的幫忙,很多事情真的沒辦法在預定. 的時間內完成;感謝 MEPA 的執行長(黃東益教授、蘇偉業教授),助教(竹攸、麗娥、玲. 姿)與第 16 屆的同學們(立恩、武東、梅英、立邦、佳莉、郁馨、雲香、豐禎、哲鋒、雯. 瑛等人) ,謝謝你們豐富了我在 MEPA 的生活與課業;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外婆、父母與. 家人,因為有你們的全力支持,我才有可能進入政大唸書,進而完成我的學業。. 最後就用一句話來做一個總結:「每一次的終點,都會是下一次的起點」,所以我謹. 帶著感恩的心情往下一個終點邁進,並感謝一路上支持我的家人、同事及伙伴。. 陳璟泓 謹誌於.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 仲夏夜.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 中文摘要 . 決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在過去的教導與學習中,我們習慣了以因果論. (Causation)為基礎的決策模式,但隨著時代進步與全球化情況下所導致的不確定性增加,. 以因果論為基礎的決策模式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因為利用因果論所預測的未來陷入了預. 測失準的窘境,而社會企業亦招遇到相同的問題,因為以因果論為基礎的決策適用在事件. 機率分配已知,但選項亦已知穩定環境之下;而應用了貝氏網路來協助預測的因果論決策. 則是用在事件機率分配已知與選項未知的風險環境下,而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與全球化的. 衝擊之下,上開決策模式已經不敷使用,所幸自 2001 年起出現了一個以 Herbert Alexander. Simon 有限理性理論為基礎的效用論(Effectuation)決策模式。. 本研究從近年來興起的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定義、衡量標準與遭遇困難開始討論,並. 透過文獻研究的方式,將其與創業的學科內容進行連結,進而放大決策程序的重要性,之. 後開始討論我們所熟知的因果論(Causation)決策,進而在探討效用論(Effectuation)決策時進. 行對比,並利用近年來國際上學術的發現與討論,提出結合因果論與效用論的創業決策模. 式。. .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 .......................................................................................... 8. 第二章、 社會企業的創業與經營 ................................................................................................... 10. 第一節、 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探討 .......................................................................... 10. 第二節、 創業理論與回顧 ........................................................................................ 29. 第三節、 社會企業的創業、經營與管理 .................................................................. 43. 第三章、 傳統決策:因果論之探討 ............................................................................................... 45. 第一節、決策思維:因果論與效用論 ......................................................................... 45. 第二節、因果論、因果推論與因果論決策 .................................................................. 48. 第三節、因果論決策模式 ............................................................................................ 52. 第四章、 新決策模型:效用論與統合模型 .................................................................................. 58. 第一節、效用論的起源 ................................................................................................ 58. 第二節、效用論的基礎概念、流程與思想 .................................................................. 60.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 第三節、效用論與因果論之比較 ................................................................................. 69. 第四節、效用論的決策模式 ........................................................................................ 78. 第五章、 結論 ...................................................................................................................................... 80. 第一節、 效用論與因果論的相關研究與兩者可以結合之因 .................................... 80. 第二節、 因果論與效用論結合的創業及永續發展決策程序 .................................... 83. 第三節、 社會企業創業之決策模式 .......................................................................... 90. 參考文獻 ………………………………………………………………………………………………………………..94.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 圖目次. 圖 1- 1 研究流程 ................................................................................................................................ 7. 圖 2- 1 社會企業光譜 ...................................................................................................................... 11. 圖 2- 2 社企光譜 .............................................................................................................................. 12. 圖 2- 3 社會企業分析架構, ............................................................................................................ 13. 圖 2- 4 社會企業動物園(Social Entrepeise Zoo) ............................................................................ 25. 圖 2- 5 修正的雙階競爭流程架構 ................................................................................................. 27. 圖 2- 6 創業的五個喻象 .................................................................................................................. 33. 圖 2- 7 創業的四個核心 .................................................................................................................. 34. 圖 2- 8 Timmons 創業流程模式 ...................................................................................................... 35. 圖 2- 9 創業架構 .............................................................................................................................. 36. 圖 2- 10 社會創業架構 ...................................................................................................................... 42. 圖 3- 1 因果模式 .............................................................................................................................. 49. 圖 3- 2 決策的四種模式 .................................................................................................................. 53. 圖 4- 1 效用邏輯流程 ...................................................................................................................... 65. 圖 4- 2 因果論行銷與效用論市場創造模式 ................................................................................ 71. 圖 4- 3 效用邏輯流程 vs 因果邏輯流程 ...................................................................................... 74. 圖 5- 1 社會企業創業的決策模式 ................................................................................................. 85. .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 表目次. 表 2- 1 EMES 的社會企業分析指標. ....................................................................................... 14. 表 2- 2 國際合作聯盟(ICA)社會合作社指標 .......................................................................... 15. 表 2- 3 歐盟社會企業指標 ....................................................................................................... 15. 表 2- 4 各國社會企業定義 ........................................................................................................ 17. 表 2- 5 社會企業定義 ................................................................................................................ 18. 表 2- 6 社會創業定義 ................................................................................................................ 20. 表 2- 7 創業與社會創業比較 ................................................................................................... 23. 表 2- 8 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之對比 ....................................................................................... 24. 表 2- 9 創業的定義 ................................................................................................................... 30. 表 4- 1 效用論與因果論的比較 ............................................................................................... 70. 表 4- 2 因果邏輯與效用邏輯 ................................................................................................... 72. 表 4- 3 方法(MEAN)的三個層次 ............................................................................................. 76.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 20 世紀之初,社會企業是鮮少聽到的名詞,但在邁入 21 世紀之際,因為貧富差距. 的擴大及第一、二、三部門的失靈,社會企業的名詞逐漸為世人所熟知。而到底社會企業. 是否有可能逐漸發展成第四部門,勢必吸引學術界的深入討論(于躍門,2014)。此外隨著. 社會企業的發展,到底什麼是社會企業,他跟一般企業的差別是什麼,也是許多人所提出. 的疑問,不同學者對此亦提出不同的見解,例如 Dee(1998)與 Alter(2007)以光譜的概念來看. 待社會企業的組織型態,而國內學者胡哲生與陳志遠(2009)認為社會企業是一種融合「社. 會理念」與企業能力的新型態組織。而近年來的研究除了從原本討論社會企業中有關社會. (Social)的意義及社會企業的定義之外,更開始往如何建立社會企業及永續經營的方向邁. 進。除了因為社會企業是用商業模式經營外,更是以永續及改變社會問題為目標,但目前. 許多社會企業在經營上已經遇到困難,因此到底要怎麼做,也是大家心中的疑惑。. 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可以從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由經濟部規劃之社會企業行動方案. 後作為分水嶺,因為在這之前,雖然社會企業為部分人所知,但自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之. 後,社會企業這四個字也逐漸為一般民眾所瞭解,而有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的 2014 年也正. 式成為台灣社會企業元年,同年 11 月會計研究月刊以封面報導了〈公益+營利社會企業〉. 一文,而 12 月遠見雜誌亦以〈B 型企業來了〉為標題,宣告台灣社會企業時代的來臨,. 過去在台灣默默無聞的社會企業,至此正式登上台灣的鎂光燈舞台。但社會企業是什麼?. 社會企業的定義是?雖然經濟部規劃的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已有相關定義,但是卻未能完全. 解答何謂社會企業,因此引起本研究興趣,並將在研究中,嘗試找出社會企業的意義與區. 分。而近年來針對社會企業的討論,除了討論社會企業、社會創業與創業的關連外,更從. 意義的討論上轉向永續經營的層面,除此之外如何區分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ponsibility,簡稱 CSR),亦是重要議題之一。因為社會企業與 CSR 雖處在. 光譜的兩端,但是它們在學術上卻仍處於模糊的狀態,而且其概念皆會受到地理、社會、. 政策與經濟等因素影響,進而導致其定義模糊與不清楚(Grant & Palakshappa,2013)。而在國. 內的研究上,社會企業與 CSR 亦遇到類似的狀況。呂朝賢(2011:1)認為兩者原本是獨立.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的社會科學概念,但因為相互吸引、彼此援用,因此社會企業的研究者亦將 CSR 當作社. 會企業的條件之一,但事實上兩者在很多部分是不相同的。. 究其原因在兩者基礎出發點的相異,CSR 的理論根基並非植基於慈善之上,而是企. 業基於善因行銷理念(劉容妤,2015)所做出的行銷策略,也就是策略性行善,因此在. CSR 的面向裡,社會公益慈善乃是最弱勢的一環(呂朝賢,2011:1),而根據 Păunescu 與. Cantaragiu (2013)的研究,我們知道了 CSR 與社會問題社群接觸的層面較淺,而且對社會. 問題的影響僅是短期,亦無法持續改善社會問題。此外兩者的差異若從組織營運目標來. 看,社會企業是一開始便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而 CSR 則是在組織壯大後,為了增加. 社會影響力所進行的策略方法(周于絜,2014)。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若要真的解決社會問. 題,與其依靠短期的 CSR,更應該將社會企業納入考量,因為社會企業與社會問題社群. 接觸的層面較深,而且對社會問題的影響較為長期(Păunescu&Cantaragiu,2013)。. 而社會企業本身是企業的一種,不論是創業過程中的社會創業,或社會企業中的社會. 兩字(Social)皆是來自創業的延伸(Martin & Osberg,2007;呂朝賢,2008),而且呂朝賢(2008:. 84)認為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精神,皆是「創業家」一詞的衍生性概念,所以討論到社會. 企業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創業開始討論。而創業這件事亦是值得進行討論的,因為其能為. 社會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 (Birch,1981;Balje & Waasdorp,2001;Konings,1995),而在 Van Praag. 與 Versloot (2007:377)的研究中,亦發現創業所帶來的好處有職位的增加、創新、增加新的. 附加價值,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創業本身就是值得探討的內容。惟創業研究直到今日為止已. 將近 30 年,其學術架構仍然不具體,究其原因在其本身除了具有複雜天性外,更是兼具. 多學科特性的一門學科,因此要建構一個完整理論,可能是種難以達到的目標,惟學術界. 仍不斷嘗試建立一個完整的學術架構,以深化創業研究(Mishra & Zachary,2014)。但根據前. 面的討論,若從創業開始討論社會企業,豈不是容易讓主題變的模糊,並難以釐清,但本. 研究必須說創業雖然學術架構不具體,但直至今日已具有一定理論基礎,而且任何企業的. 設立皆始於創業,社會企業的出現亦始於社會創業,而社會創業又屬於創業的子學科之一. (Rahim & Mohtar 2015)。因此創業仍是需要探討的議題之一,除了因為藉由創業的概念,. 可以幫助社會企業拓展外,更因為相關企業管理上的學術概念,可以協助社會企業往永續. 經營的道路上邁進。.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而當提到創業,也要提到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資本。這個資本除了我們所知的有. 形(如金錢、土地、廠房)跟無形(如人力)資本外,尚有一種與創業跟創業活動本身,高度. 相關與互動的資本,那就是「社會」資本(Westlund & Gawell, 2012)。所謂的社會資本是. 種分享彼此價值、行為、信任、並能互相理解的社群或人際網路關係,而也是因為這種活. 動的網絡,讓公司的各種作為成為可能(Cohen & Prusak, 2001:4)。此外社會資本又可以再細. 分為結構資本、關係資本與認知資本;其中結構資本係指關係網絡的結構、關係資本指執. 行者的網絡質量,而認知資本指關係網絡中的共通語言與符號(Mair & Marti2006),而也就. 是因為這些資本讓創業跟公司經營成為了可能並在創業過程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但. 「社會資本」對於一般商業創業跟社會創業的含意是不同的,對於商業上來說,社會資本. 是商業化過程中關係網絡資本的一種,但對於社會創業而言,社會資本卻是其能否解決或. 減輕社會問題,並進而把該問題提升到公共領域的關鍵因素(Mair & Marti,2006),因此本研. 究亦針對創業與社會創業的差別進行比較與討論。. 最後本研究的進行方式將會從討論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開始,再討論創業。因為惟有. 釐清社會企業、社會創業與創業的關係之後,我們才有辦法去借用創業這門學科的內容與. 知識來協助社會企業的經營,與社會創業的成功(Mohtar &Rahimm,2015)。而在討論創業的. 過程當中,我們將會發現決策在這之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因為決策這件事不管是個人、. 組織或是企業,都是每天必須面對的課題 (蕭志同、戴俞萱、柳淑芬,2010)。而決策更是. 一般企業與社會企業在發展與永續經營時所需要面對的課題。在這方面,過去創業理論雖. 多,但所有的的策略都有一個決定性的假設前提,那就是在決策中,預測是有用的,而且. 未來不僅可以預測,更可以控制(Sarasvathy,2009:57),因此我們可以把這些策略模式歸類. 為因果論決策模式,但這個情況在 2001 年時,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改變,因為學者 Saras D.. Sarasvathy 提出了效用論的決策概念,因此目前決策的方式除了以因果論為基礎的因果論. 決策外,也出現了以效用論為基礎的效用論決策。 . Saras D. Sarasvathy 是著名學者 Herbert A. Simon 的學生,其對於過往商學院的因果論. 教導模式開始反思,並利用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了 27 位創業家,針對其所提出的問題進. 行 回 答 , 並 在 與 H.A.Simon 的 輔 導 合 作 下 , 提 出 了 與 因 果 論 相 對 的 效 用 論 學 說. (Sarasvathy ,2002; Sarasvathy & Simon ,2000; Perry, Chandler & Markova ,2012),在該論文中,. Sarasvathy(2001:249)提到因果論與效用論是創業家在創業過程中所使用的兩種決策模式,.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此外 Simon 亦曾對 Sarasvathy 提到,效用論或許能在無法預測的未來及決策者不瞭解自身. 偏好的情況下提供一個解答(Read,Dew, Sarasvathy,Song, & Wiltbank ,2009),個人認為其原因. 在 Sarasvathy 的學說不只應用了 Simon 的有限理性理論 1 ,更把效用論決策,當作一種人. 造物來研究,人造物本身是種介面(Interface),而這介面正好介於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之中. (Simon,1996:6)。因此決策這個人造物的目的在以有用的方式調和內在環境(員工與公司文. 化)與外在環境(競爭者)以達到平衡,進而使創業成功,更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而效用論. 這種繼承 H.A Simon 概念的決策理論,亦符合前開有關的決策描述。. 而對社會企業而言,要成功解決社會問題,社會企業需要策略來經營這個社群(Chen. & Lu, 2008),此時效用論也展現出了他的用途,因為效用論在經營社群上的方式是連結且. 深入到目標社群與社區中間(Păunescu & Cantaragiu ,2013),並透過建立與應用這樣的社會資. 本來解決社會問題,而當提到社會資本時,Chen 與 Lu(2008)亦認為社會資本本身就是種. 效用創業的科學。因此這邊再一次的說明,本研究的進行將從社會企業開始,討論過程中. 透過探討社會企業、社會創業、創業理論內容後,繼續探討目前社會企業經營所遇到的難. 題。其後藉由討論創業的內容與架構,來將討論焦點往決策的方法與方式聚焦。最後在創. 業決策中,近年來興起的因果論及效用論內容乃是本研究的核心。本研究將透過說明兩者. 的內容及對比後,進而找出創業與永續經營的決策程序。惟近年來在效用論的研究上,已. 有部分學者發現決策時,效用論跟因果論會先後出現或是同時出現,而且兩者也會相互影. 響,因此本研究的決策程序將專注在因果論與效用論上的結合上,作為創業與永續經營的. 決策程序基石,因為因果論與效用論的決策機制本身就可以共存(Sitoh et al.,2014)。. . 1 Sarasvathy 等人在回應其他學者對效用論的質疑時,提到效用論是應用 Simon 的有限理性,因 2016 年的現 在,效用論正經歷典範轉移時所會遇到的檢驗與挑戰,而 Sarasvathy 等人對此亦有做出相關的回應,相關. 內容皆刊登在最新一期的《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但受限於取得上的困難,因此本. 研究未將相關內容列入討論。. 4.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透過整理創業、社會企業、社會創業、因果論及效用論的文獻資料,期望能. 對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業的定義與分類能夠有進一步的釐清,此外在研究社會創業的過程中. 亦發現近年來社會企業等議題內容已經開始轉向為永續經營;而國外亦有學者發現社會創. 業如能採用效用論,對其過程將更有助益(Verreynne, Miles & Harris,2013),因此會逐漸把焦. 點聚焦在效用論,惟在研究進行之中,發現效用論的研究在台灣僅少數幾篇,然效用論近. 年來因為其在學術上的成就,並逐漸為國際所重視,且廣泛應用於決策、創意與創業等相. 關領域,因此本研究認為除了討論創業、社會企業、社會創業、因果論外,更會嘗試對效. 用論的內論進行解析,並與傳統的因果論決策進行對比。. 茲將本研究的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 研究目的:利用效用論與因果論的結合,研究社會企業如何創立並永續經營社會. 企業。. 二、 研究問題:依據前開研究目的,本研究要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 社會企業、社會創業與一般創業有何不同?其發展脈絡為何?. (二) 什麼是因果論?什麼是效用論?為何要將因果論與效用論結合. (三) 社會企業應該要採取何種決策模式,以達永續發展跟改變社會問題?. (四) 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的決策程序與方法為何?.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獻去瞭解社會創業與社會企業,並藉此找出其定義、脈絡及軌. 跡,從而瞭解創業、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關連性。並進一步利用文獻分析目前所遭. 遇到的問題,並在過程中討論社會企業創業的方法與模式。而因為社會企業與社會創. 業可以借用創業研究的內容,因此持續借用文獻來討論創業的內容,並將範圍限縮至. 決策程序,再將內容引導至因果論與效用論的決策。之後利用比較法來探討因果論與. 效用論的差異與對比,並在結論時討論因果論與效用論的結合,進而提出社會企業的. 創業決策模式,因此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計有文獻分析法及比較研究法來進行研. 究與分析,茲將內容分述如下:. 一、 文獻分析法:文獻分析是種「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合證明的方法,其主. 要目的在於瞭解過去、洞察現在、預測未來(葉至誠、葉立誠,2002)。」而本研. 究利用了文獻分析法去歸納整理社會企業、社會創業、創業的發展軌跡,並利用. 文獻分析的方式進一步解釋因果論與效用論的內容,以此建立本研究決策程序。. 二、 比較研究法:林聚任與劉玉安(2008)認為比較研究是針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關連. 的事物加以對比,以找出兩者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的一種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比. 較研究法說明了社會企業、社會創業及創業的差異,藉以說明三者的關連。而再. 導入決策程序之後,亦借用該研究法說明了因果論與效用論的類同與差異。因為. 因果論與效用論皆屬人類的決策行為之一,因此藉由比較研究的方法,不僅可以. 瞭解社會企業,更可以清楚知道本研究所提出的因果論與效用論結合觀點。.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貳、研究流程. 圖 1- 1 研究流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二、蒐集與整理文獻,並繼續縮小研究範圍. 三、分析文獻資料,並進行章節分類. 四、綜合整理與分析. 五、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開始,並利用相關關鍵字縮小範圍.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 一、 創業(Entrepreneurship):在不確定環境與風險狀態下,辨識機會、善用各種資本,. 進而做決定,並利用創新結合各種要素,以建構一個新事業並創造財富的動態性. 過程。. 二、 社會企業(Social Entreneurship):本研究採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之定義,不為獲取最大私人利益,而. 是為達成某種公共利益上經濟或社會目標,所進行的策略性創業,並能以該策略. 解決社會上的不利益及失業議題。. 三、 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為建立社會企業所進行之創業活動。. 四、 預測(Predict):因果論決策的基礎,更是規劃戰略與策略時的基本原則,其係以因. 果論中的觀察作為根基,並利用干涉跟模擬的方式進行一種非現實(Counter-Factual). 的推論。. 五、 控制(Control):為效用論的關鍵核心(Bhowmick,2011)以及貫穿整個效用邏輯的概. 念,因為效用論的創業者相信行動會帶來其所期望的結果,而且在不可預測的未. 來中,會因為我們自身選擇而去型塑部分不可知的未來,因此效用論的控制相當. 於一種建構與設計的概念,而這種概念其實更接近中文中的「選擇」或「調適」. 一詞,但在英文文獻中,幾乎都使用「Control」這個英文字,因此在本研究中,. 有關效用論的「Control」,仍是使用「控制」這兩個字,但為了釐清控制的概. 念,本研究將控制定義為決策者與他人互動,並在累積資源的過程中去型塑及影. 響部分未知的未來,並以此行為作為槓桿,以將不利的因素轉化。. 六、 奈特不確定性(Knight uncertainty):著名經濟學家 Knight(1921)將不確定性分為三. 類,分別是(1)事件機率分配已知,但選項亦已知(穩定)、(2)事件機率分配已知與. 但選項未知(風險)及(3)完全不存在的事件機率與選項,以致完全無法歸類跟預測. (不確定)。第三種就是我們常稱的奈特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正如同一個未知. 的市場,因此用因果論的方式去分析並做決策時,較不穩定。. 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七、 因果論(Causation):雖然過去已有討論因果的文獻,但區分的開始係由 Sarasvathy. 於 2001 年於理論中所提出,是一個以預測為基礎的決策手段,其利用事件中的自. 變數、因變數來推斷結果,亦即傳統制定方案的作法。. 八、 因果邏輯(Causal logic):依據因果論所做出的一種邏輯判斷與因果推論,並以此作. 為決策模式,即未來是在特定條件下,因某變數影響所發生的特定結果。. 九、 效用論(Effectuation):由 Sarasvathy 於 2001 年提出,係以控制為基礎的決策手段,. 係與因果論相對的決策手段,而相較於社會科學專注於分析因變數,人工科學更. 有 興 趣 在 設 計 與 控 制 因 變 數 , 而 這 樣 有 助 於 型 塑 我 們 所 要 面 對 的 問 題. (Sarasvathy,2009;154)。. 十、 效用邏輯(Effectual Logic):係依據效用論所進行的邏輯判斷決策模式,其包括 5. 個基本原則,包括自知者明原則(Bird in hand)、有限損失原則(Affordable Loss)、危. 機即轉機原則(Lemonade)、同聲相應原則(Patchwork Quit)及編織未來原則(Pilot in. Control).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第二章、 社會企業的創業與經營. 第一節、 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探討. 壹、社會企業的探討. 什麼是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這已經是自有社會企業這個名詞以來就一直被. 討論的事情,而不同學者對社會企業的定義跟起源 2 亦有不同見解,但因為目前社會企業. 及社會創業的定義尚不清楚,因此不同學者皆在討論其定義跟架構。但 Salamon 在 1990. 年時提出社會企業的出現有助於填補政府失靈 3 與市場失靈. 4 ,尤其在經濟景氣不佳及政. 府預算緊縮所導致的志願失靈 5 現象下,社會企業的出現尤為重要(胡哲生、陳志遠,. 2009),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社會企業很早就受到重視。而國內學者鄭勝分(2007:66-67)認為. 社會企業乃係因各國的政府失靈、企業因為市場限制而產生的市場失靈及第三部門因為先. 天上限制產生的志願者失靈現象後,政府為了推動福利國改革,使傳統上界定第一、二、. 及三部門的方式式微後,因企業部門與社會部門融合而逐漸產生的新型態組織,而對於非. 營利組織的研究者來說,社會企業亦可視為其面對經營困難的新解決方案(呂朝賢,. 2008)。社會企業到底是什麼樣的組織?是企業?還是非營利組織的變形體,因為目前社. 會企業並不像第二部門(企業)與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一樣,具有代表性的組織可以形. 容,因此多數學者多以連續體、光譜或混合(Hybrids)組織的概念來看待社會企業,例如. Dees(1998.a:60)以營利及非營利的指標來劃分,並使用光譜的概念來區分非純慈善組織、. 社會企業及商業組織,根據圖 2-1 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企業是介於慈善組織與商業組織的中. 介體,因為其重視的是如何利用商業經濟模式,達成其改善社會的目標,也就是混合動機. 是純慈善組織商業化或純商業組織肩負 CSR 的過程,另外其利害關係人的主要利益更是. 2 各國社會企業起源與互助合作社、社會制度有關. 3 政府服務所產生的缺口,因為政府囿於科層體制的限制、政策形成意見的複雜性、組織的僵固性、導致政 府的服務無法有效的製造與傳送,而且不能彈性或客製化的應對個別需求。. 4 政府及一般私人企業服務所無法達到的缺口;社會原本寄望企業可以彌補政府服務不足之處,但因為企業 受制於市場運作法則,導致弱勢團體需求被忽略。. 5 在私人企業跟政府無法傳送服務的領域(如對弱勢團體的照顧)中,原本寄望非營利組織(簡稱 NPO)可以填 補該塊缺口,卻因為缺乏政府資助及自身牟利的能力,導致沒有辦法自己自足,進而無法進行服務。. 10.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有所不同,因為不論在受益者或是資金取向,其跟傳統的第二或第三部門皆有所差異,國. 內學者鄭勝分(2007:80)認為 Dees 的光譜,為社會企業定義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論述基礎。. 純慈善組織 純商業組織. 動機、方法及. 目標. 意向 混合動機 自利傾向. 使命動機 使命市場並重 市場導向. 社會價值 社會經濟並重 重視經濟. 關係. 人主. 要利. 益. 受益者 免費 補助、部分或全額補助 市場價格. 資金 捐助與補助 成本低於市價或比照市場行情 市場資金. 勞動力 志願者 低於市場行情或志願者與全職工作. 者混合組成 市場決定. 供應商 捐贈物品方式 特別折扣或捐贈物資 市場價格. 圖 2- 1 社會企業光譜. 資料來源:Dees(1998a:60). Alter(2007)繼承 Dees(1998)的概念,認為社會企業是介於營利與非營利的路口,以動. 機(motive)、責任(accountability)與收入使用(use of income)的程度作為標準,提出組織光譜. (hybrid spectrum)的概念來分析社會企業(如圖 2-2),也就是從天平的中間越往右側,其動. 機、營利及營利分配越是偏向公司出資的股東,而越往左側,則越是偏向社會責任與目. 標,Alter(2007))也提到,之所以用營利與非營利的概念來作為天平的兩端,其目的在討論. 永續經營的策略,亦即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要在光譜的中間去追求雙重價值的策略。即. 非營利組織要融合商業模式來達成社會目的,而企業則是以用 CSR 的方式善盡企業應盡. 的社會責任,而這過程正是社會企業出現的原因。.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圖 2- 2 社企光譜 . 資料來源:Alter(2007). 在國內,學者鄭勝分(2007:94)認為因為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不同發展趨力,促成兩. 者融合,進而產生社會企業,而且社會企業的發展又可以分成非營利組織師法企業,以及. 企業往非營利邁進的兩大發展途徑。因此其以 EMES(歐洲研究網路)的分析指標,搭配上. 組織型態及相關學者的研究後,以 XY 座標圖的方式來作為社會企業的分析架構。在如圖. 2-3 中我們可以看到四個象限分別是商業化、社會創新、社會合作社與社會企業責任,這. 四個象限分別代表了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邁向社會企業所出現的狀況及所欲達成的目. 的;在第一與第二向限中,我們可以看出非營利組織除了以商業化的方式填補其財務缺. 口,更利用企業創新的模式來改善其經營管理能力與體質,其除了應用創業的相關理論之. 外,更將專業化程度作為指標之一;而在第三與第四向限則為一般營利組織邁向社會企業. 所產生的驅力,除了因為基於善因行銷的 CSR 可以為企業帶來獲利之外,在第三象限中. 的社會合作社,也是因為歐洲的社會合作社成立一開始即未有不得分配盈餘與以基金會形. 式成立之非營利組織規範,而是以企業型態成立,加上其興起的驅力在為解決社會疏離與. 失業問題,進而達成扶貧之效,因此可因其組織型態之故,將其歸類在企業端(鄭勝分,. 2007),此外,本研究認為 Dees(1998)與 Alter(2007)的光譜,應可歸類在社會企業分析架構. 的第一與第四象限之中,因為綜合圖 2-1 至 2-3 的架構後,我們可以看出企業與非營利組. 織,邁向社會企業的跡象,以及兩者出發利基點的不同。而以上概念雖不能完全定義出社. 會企業,但我們可以透過圖 2-1 至圖 2-3 找出一項共通點,那就是社會企業是一種結合企. 業部門與社會部門的跨部門混合(Hybrids)組織(鄭勝分,2007;楊君琦、郭佳佳、周宗穎、. 傳統非營. 利組織. 非營利組. 織具收入. 產生活動. 社會企業 社會責任. 組織. 具企業社. 會責任組. 織. 企業組織. 社會企業光譜(hybrid spectrum).  使命動機  利害關係人責任  收入於社會方案上的投資. 或執行成本.  利潤動機  股東責任  收入分配給股東的方式. VS.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吳宗昇,2011;Doherty, Haugh & Lyon, 2014),及社會企業追求的兩項目標分別為永續經營. 與達成社會改變(Trivedi,& Misra, 2015)。. 圖 2- 3 社會企業分析架構 . 資料來源:鄭勝分(2007:76). 造成社會企業定義多元化的原因,除了前述提到不具備代表性組織外,不同社會福. 利制度、立國觀念或思想體系,亦是造成社會企業多樣化及定義多元化的因素之一,因為. 各地區的社會企業型式與發展脈絡皆會受到福利制度及歷史文化的影響,即使在歐洲大陸. 也有這樣的狀況。例如在歐陸地區,可以再細分為俾斯麥體系、北歐地區體系、英國體. 系、南歐體系的社會企業,而其對社會企業的定義都不一樣(Defourny & Nyssens,2010)。試. 想光在歐陸地區就有這麼多種的社會企業定義,這樣要找出被全世界所認同的社會企業定. 義更形困難。另根據 Defourny 與 Nyssens(2010:33)的研究,在 2004 至 2005 年之前,雖然歐. 洲 6 與美洲. 7 各有國際研究機構討論社會企業,但該研究卻是互相平行且沒有互動。而且. 美國的社會企業因為強調社會與經濟的融合,故區分成非營利創業與社會投資等兩大策. 略,而在歐洲因為要兼容社會、經濟與政策,故又分為工作整合及社會創新等兩大策略. (Nyssens, 2006),這種大相逕庭的發展趨勢與學術研究的斷層,造成歐美對社會企業的定. 義形成巨大的差異(Kerlin,2006; Defourny & Nyssens,2010),但也讓社會企業的類型更加多. 元。所幸自 2006 年開始兩國學者對美國與歐洲的社會企業定義進行探討與比較,並將相. 關的學術討論集中在一個新的全球性架構「社會創業大學網絡 8 」中進行研究(Defourny &. 6 如 1996 年成立的 EMES 歐洲研究網絡(EMES European Research Network),http://emes.net/. 7 如 2001 年成立的社會業知識網絡(Social Enterprise Knowledge Network , SEKN),http://www.sekn.org/cms/. 8 http://www.universitynetwork.org/. 社會創新 商業化. 社會合作社 社會企業責任. 社會 經濟. 非營利組織. 企業. 13.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Nyssens,2010),希望在未來的某一日,社會企業的定義及區分能夠有統一明確的典範。本. 研究提供三份文獻協助瞭解社會企業的衡量標準,以作為討論標的。表 2-1 為歐盟於 2008. 年 委 託 歐 洲 研 究 網 絡 (European Research Network, EMES) 所 進 行 的 研 究 (Defourny &. Nyssens,2008),該研究所提出之指標可視為社會企業分析指標的濫觴,並為 OECD 等組織. 在社會企業的研究上,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論述基礎(鄭勝分,2007);表 2-2 為國際合作聯. 盟(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 ,ICA 9 )所頒佈的社會合作社. 10 指標(于躍門,2014),表. 2-3 為歐盟於 2014 年 11 月 17 日〈定義社會企業與其在歐洲生態系統〉(Wilkinson,. Medhurst, Henry& Wihlborg ,2014)報告中所提出的定義指標,以下先將三項指標羅列如下,. 再進行區分指標的討論。. 表 2- 1 EMES 的社會企業分析指標. . 指標 內容. 經濟面. 1. 勞務與財務的持續生產. 2. 高度自主權. 3. 承擔經濟風險. 4. 勞工薪資最小化. 社會面. 1. 明確的社會目標. 2. 公民團體主動運作. 3. 決策權票票等值,而非股東制. 4. 共同參與決策的特質. 5. 限制利潤分配. 資料來源:Defourny & Nyssens(2008:227). 9 http://ica.coop/. 10 歐洲社會企業多由合作社、協會等法人身份成立(于躍門,2014),而且合作社與社會企業有部分重疊之處,. 因此合作社亦可歸類為社會企業的一種。(Gray, Duncan, Kirkwood & Walton, ,2014)). 14.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表 2- 2 國際合作聯盟(ICA)社會合作社指標. 項目 內容. 定義(Identity) 自立、人的結合、自由進出、滿足需求、民主決策與管理、企業體式運作. 價值(Value) 組織價值、倫理價值. 原則(Principle). 自願與開放式資格(Voluntary & Open Menbership)、民主控管(Democratic. Menber Control)、經濟參與(Menber Economic Participation)、獨立自治. (Autonomy &Independence)、培育與資訊(Education, Training and. information)、共同合作(Co-Operation among Co-Operative)、社區關懷. (Concern for Community). 資料來源:http://ica.coop/en/what-co-operative. 表 2- 3 歐盟社會企業指標, . 項目 內容. 3 大維度,且需 3. 維度聯(併)集,方. 屬社會企業。. 1. 企業維度:如持續性的經濟活動。. 2. 社會維度:如基本且明確的社會目標。. 3. 治理維度:如鎖定於社會目標之機制. 5 大指標. 1. 組織必須有經濟活動. 2. 必須追求明確且基本的社會目標. 3. 必須限制利潤與資產的分配. 4. 必須獨立存在. 5. 必須具包容性治理. 資料來源:Wilkinson et al. (2014:2). 本研究希望透過這三項衡量標準找出社會企業的共同區分標準,並可對於社會企業及. 一般企業的差別能有基本的瞭解。而透過上開三份文獻我們可以整理出社會企業應具備的. 基本要件分別是(一)持續性的經濟活動(二)社會目標 (三)參與式民主(四)財務獨立自主等四. 項。本研究希望瞭解社會企業的四個基本要件後,能協助我們對社會企業有初步的認識,.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並透過這四項基本要件,讓我們能更清楚的去區分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的差別,以讓社會. 企業在社會上的運作及區分更趨明顯。. 貳、社會企業的定義. 經過上一階段的討論,我們已經知道社會企業所具備的四個要件,因此社會企業的定. 位已逐漸清晰,但社會企業的定義是什麼?其實一直沒有一個被接受的統一說法。但透過. 社會企業的分析指標,已經讓我們對於社會企業有一個基礎的判斷基準,接下來,我們將. 透過法制面與學者面去深入了解社會企業的定義。目前美國、韓國等地已有相關法規規範. 社會企業,但各國法律對於社會企業的標準又有所不同,以台灣於 2014 年所推動的社會. 企業行動方案來說,其社會企業的定義與英國討論的不同。此外社會企業的認證,亦有不. 同的組織在推動。例如在美國興起的 B 型企業 11 、香港的社會企業認證. 12 等,都代表不同. 地區對於社會企業的看法。此外全世界對於社會企業的認知範圍亦有所不同,例如公平貿. 易(Fair Trade)是否屬於社會企業的一環?就有討論(Huybrechts & Defourn, 2008; Tallontire &. Nelson,2013)。因此為了要瞭解不同地區對社會企業的定義,本研究整理幾個主要國家對. 於社會企業的定義在表 2-4 後,再繼續整理不同學者看法,以進一步探討社會企業的定. 義。. 11 https://www.bcorporation.net. 12 http://www.seemark.hk. 16.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表 2- 4 各國社會企業定義 . 地區 定義. 聯合國 13 企業部門以創新方法經營,並在獲利的同時積極創造正向社會影響,以. 穩固全球永續發展。. 台灣 14. 1. 廣義操作型定義:泛指透過商業模式解決特定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 織,其所得盈餘主要用於本身再投資,以持續解決該社會或者環境問. 題,而非僅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利益。就組織特性上,社會企. 業同時追求社會與經濟利益,但以創造社會影響力為主要使命。而就. 組織型態上,可以一般營利事業或者非營利組織之形態存在,其關注. 類型相當多元,包含弱勢關懷、在地發展、生態環保、公平貿易等。. 2. 狹義操作型定義:組織章程應明定以社會關懷或解決社會問題為首要. 之目的,每年會計年度終了,財務報表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並應申. 報及公告其社會公益報告、組織當年度可分派盈餘應至少有 30%保留. 用於社會公益目的,不得分配。. 香港 15. 是一盤生意,以達致某種社會目的,例如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如長者. 支援服務)或產品、為弱勢社羣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保護環境、利用. 本身賺取的利潤資助其轄下的社會服務等。社企所得利潤主要用作再投. 資於本身業務,以達到既定的社會目的,而非分派給股東。. 美國 16. 1. 有明確社會目的。 2. 決策時不只考量股東利益,更納入所有利害關係人。. 3. 每年需提交公開透明的公益報告。. 韓國 17. 1. 以實現社會目標為宗旨。. 2. 組織型態符合創業、社會服務之提供、貢獻地方社區、複合型及類似 型態。. 3. 明定利益關係人的管理參與模式。. 4. 年度分配盈餘至少 2/3 需應用於公司或社會目的。 5. 經常性有給薪從業人員至少一人。.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13 https://www.unglobalcompact.org/Issues/partnerships/social_enterprise_impact_investing.html 2015.6.11 抓取. 14 經濟部社會企業行動方案. 15 http://www.social-enterprises.gov.hk/index.html. 16 公益公司法. 17 社會企業促進法. 17. . https://www.unglobalcompact.org/Issues/partnerships/social_enterprise_impact_investing.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由表 2-4 可以得知不只是聯合國,世界各國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皆有不同,而造成社. 會企業定義不同的原因,除了前面所討論的理由外,更重要的原因在社會企業的相關概. 念,乃是深植於其社會、經濟與環境脈絡當中,因此要統一定義社會企業亦更顯困難,但. 為了讓社會企業概念更清楚,並從各類定義中找出關連性,本研究整理了不同學者對於社. 會企業的定義在表 2-5,以更進一步瞭解社會企業的意義。. 表 2- 5 社會企業定義. 學者/機構 定義. Kingma(1994) 私人性質組織,並非以營利為目的,其經費來源除了如 NPO 一樣. 有捐助外,亦有從上商業活動上獲得,並致力於提供社會財. Dees(1998a) 混合型態的企業,以商業化的方式去獲取資源並分配商品與服. 務,但仍以社會與經濟價值為其使命與市場. DTI (2002) 具有基本社會目標的商業,並將利潤投資在商業或社區上,而非. 極大化所有人或投資的的利潤。. Boschee 與 McClurg. (2003) 社會企業能賺其所得,其成敗衡量標準在財務面與社會面. KerLin (2006:247) 廣義來說就是以市場途徑而非政府管理的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Austin,Stevenson 與. Wei‐Skillern(2006:18) 社會企業存在目的在能從組織的邊界裡面或外面去創造社會價值. OECD(2011) 不為獲取最大私人利益,而是為達成某種公共利益上經濟或社會. 目標,所進行的策略性創業,並能以該策略解決社會上的不利益. 及失業議題。 18. 李長晏、劉桂文. (2014:2). 社會企業無法脫離社會責任與企業經營的面向,並要取得平衡如. 此方能順利發展。. Yusuf,與 Sloan. (2015:433). 社會企業是專注在創造營收的非營利組織,其廣義來說亦可納入. 社會創業之中。. Social Enterprise. Alliance 19. 社會企業是一個組織,並主張用市場導向的商業模式來結合非營. 利組織的社會使命或政府計畫。.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18 http://www.oecd.org/gov/budgeting/47814764.pdf (OECD Annual meeting o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Paris, March. 2011) 19 https://socialenterprise.us/about/social-enterprise/. 18. . http://www.oecd.org/gov/budgeting/47814764.pd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從表 2-5 所整理出來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社會企業最基本要素是從市場獲得穩定的. 財務以及追求社會改變,而永續的經營更是社會企業的重要組成因子之一,而依據表 2-4. 至表 2-5 所整理出的學者與實務面共同點,可以找到社會目的與財務自主為社會企業的基. 本條件。其中社會目的能夠協助我們去區分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之差別,而財務自主則為. 區分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重要分野。惟在現代企業也逐漸開始強調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情況下,以社會使命作為區別恐又會使之陷入模糊,. 因為企業的策略性行善與社會企業的社會目標,在外觀上與社會企業的作為性質相近,容. 易讓人陷入混淆 20 ,因此需要尋找新的共識。所幸 Păunescu 與 Cantaragiu (2013)針對這一. 點,提出了社會企業與企業落實 CSR 時的區分(如欲瞭解,可先參考後面的表 2-8),但或. 許 Young 與 Lecy(2014:1307)所提出的概念更能協助解決這個問題(如後面的圖 2-4)。本研究. 將在下一個階段繼續討論這個議題。雖然不同國家因其經濟脈絡而對社會企業有不同定. 義,但透過上述社會企業的定義及定位討論,我們對於社會企業的發展脈絡與定義已有更. 多的認識。. 參、社會創業的定義. 社會創業概念最早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在 1981 年,也就是全球最大社會企業支援聯繫組. 織阿育王(ASHOKA)成立的時候(Dacin et al.,2011),其開啟了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概念,. 而最早開始討論社會企業的文獻始於 1991 年(Choi& Majumdar,2014)。但實際上社會創業與. 社會企業的出現跟目前開發中及已開發國家因社會福利所產生的問題脫離不了關係。. 在多數文獻上,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總是在一起討論,亦有學者認為社會創業是一種. “累積的片段” (Nicolopoulou,2014),惟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在概念上仍不完全相同(蕭宏. 金,2014),而且就跟社會企業一樣,社會創業的定義仍尚未明確,並不斷在爭論(Dacin et. al.,2011;Choi & Majumdar,2014),導致要提出一個被所有人接受的社會創業定義也近乎不可. 能(Choi & Majumdar,2014),因此各式各樣的社會創業定義也在各研究中被學者討論並提. 出,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社會企業與傳統非營利組織具有關鍵性上的差異,即社會創. 業聚焦在資源使用效率與效能(Nicholls & Cho,2006),因此本研究為了瞭解社會創業的定. 義,仍提供不同學者提出的定義在表 2-6,以釐清社會創業的意義與內容。. 20 本研究推斷,這也是為何部分學者會認為 CSR 可作為社會企業的標準及兩者互相援用的原因。. 19.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表 2- 6 社會創業定義 . 學者/機構 定義. ASHKA.org 21. 辨識社會上的瓶頸,並以創新的行動去解決,並帶來持續性的社. 會價值改變,並使他們可以被檢視,簡單來說,是帶有社會任務. 的創業。. Dees(1998b:4). 社會變遷的代理者,其不僅在創造並維持社會價值,並能藉由辨. 識新機會來達成這項使命,除了持續創新學習外,並不因手上資. 源有限而不行動,反而用高度的責任感來經營社群,創造成果。. Thompson,Alvy 與 Lees. (2000:328). 能辨識市場上無法為社會福利滿足之人的商機,並利用必要資源. 改變狀況。. Dees,Emerson 與. Economy(2001:3). 其任務為持續創造永續社會價值,並能以手上有限的資源去辨識. 利用機會,及在過程當中持續創新、適應與學習來達成該任務,. 並對該社會價值的產出與社群具高度責任感。 . Peredo 與. Mclean(2006:56). 社會創業是由個人或團體以創新方式,組合並利用現有機會來創. 造社會價值,他們願意忍受風險並接受資源限制的現況。. Terjesen, Lepoutre, Justo. 與 Bosma(2009:8-9). 藉由新的方式來結合資源以創造價值的過程,其結合資源的目的. 在透過強化社會改變與社會需求的方式來探索或發現機會已創造. 社會價值,此外該過程不只包含提供產品與服務,更包含建立新. 的組織。. Dacin 等人(2011:1204) 定義社會創業的 4 個關鍵:社會創業的特色、作用範圍、社會創. 業家的資源與社會創業的使命。. Abu-Saifan(2012:25) 具使命導向,並用創業家的方式行動,並創造財務獨立的創業家. 導向組織。. Choi 與. Majumdar(2014:367). 社會創業共有 5 項特色,分別是社會價值的創造、社會創業家、. 社會創業組織、市場導向、社會創新。.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21 https://www.ashoka.org/. 20.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根據表 2-6 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幾個主要的特性,他們分別是有限資源、創新、市. 場、社會使命及商業行為,這幾點與前述所描寫的社會企業內容接近,而且有學者認為可. 以將社會企業歸類於社會創業之中,因此可以理解學者將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綁在一起研. 究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們更可以發現創業這兩個字在社會創業所代表意義及關鍵角色,. 因此社會創業是創業的一種,更是創業學科的延伸。因此將創業稱為社會創業的母學科是. 可以接受的。所以不論是進行或是研究社會創業時,借用商業創業的模式與理論架構亦是. 可行的。. 依據 Choi 與 Majumdar(2014)的整理,目前定義社會創業研究可以分為三大方向,分別. 是(一)非營利組織透過企業活動尋找資金的新策略(二)利用創業協助貧窮(三)利用社會創新. 以解決社會問題,並帶來社會改變。但社會創業目前面對的問題不只是定義不明跟沒有具. 體架構所導致的學術進步緩慢,更大的問題本研究會在討論發展脈絡時提出。綜合不同學. 者所提出的定義,我們大致可以整理出一個方向,即社會創業可以利用創業的意涵架構進. 行延伸,並在維持永續經營時,達成社會的改變(Kuratko, Morris & Schindehutte,2015)。. 肆、創業、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關連討論. Defourny 與 Nyssens (2008:203)認為社會創業與社會企業是一個邏輯過程,也就是社會. 創業是社會企業家建立社會企業的一個過程,透過這點我們可以發現社會企業、社會創業. 與社會企業家是一條線性相輔相成的關係,而社會企業又為創業研究的子學門之一,因此. 可以知道在社會創業領域中,創業研究的發展亦是社會創業可相互借鏡的一環,而這一點. 已在前面描述過。胡哲生及陳志遠(2009)在整理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主題與理論內容. 後,發現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業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即利用社會創業可加速社會企業的出. 現與崛起,而 Perrini 與 Vurro(2006:57)亦曾提到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具有相同元素與關. 連,因此當討論到社會創業時,可以從創業開始討論,因為社會創業中的社會(Social)乃是. 來自創業的延伸(Martin & Osberg,2007;呂朝賢,2008),而且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精神,皆. 是「創業家」一詞的衍生性概念(呂朝賢,2008:84)。. 至於社會創業與創業到底有何不同,不同學者有不同見解,例如 Austin 等人(2006:6).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從 PDCO(People,Contex,deal,opportunity)的方式描述兩者並不相同,但亦有學者認為區分社. 會創業與商業創業是無意義的,因為兩者幾乎密不可分,如 Martin 與 Osberg(2007:30-34)認. 為社會創業,必始於創業,並提出創業與社會創業的起始點最簡單來說都始自於動機,但. 其重要關鍵點在其價值主張,也就是一個是為了賺錢,一個是為了社會使命,而這正也可. 能是社會創業與一般商業創業的一些差異,這一點若放在社會企業與 CSR 來看,其實也. 是相同的。另外呂朝賢(2008:101)提出大部分人認為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是非營利組織的. 延伸,但實際上這些與現有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實際情況不符。而 Haynes(2012:57-61). 認為創業與社會創業僅在創新、機會與創業部分及組織型態有所不同。另外社會創業家跟. 一般創業家相比,更會受到服務社會的願景所驅動(Newbert, 2012),因此創業與社會創業. 其實具千絲萬簍的關連。綜合以上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完全的去劃分兩者是無意義。. 此外若從創業歷程並搭配之後在創業討論到的 Wang 與 Jessup(2014)之創業架構(參圖. 2-9)來看,本研究欲提出另一個不一樣的觀點,即創業與社會創業的歷程是相似的,因為. 社會創業是社會企業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而一般的創業亦是如此,因此兩者所經歷的歷. 程大致相同,並可借用創業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與概念來增加社會創業的成功率進而增加. 社會企業。惟雖然兩者歷程類似,但仍有一定區別,即其社會資本的角色、機會辨識與資. 源取得、創業團隊、環境等的內容皆有差異。舉例來說,以團隊面來看,一般商業創業的. 團隊所期望的是獲利與賺錢,因此其組成多為一般員工,但社會創業的團隊,其不以獲利. 為目的,而具備一種改變社會的使命感,因此其雖仍希望該事業能獲利,但更多的是種為. 社會帶來改變的期望,因此其組成不只有一般員工,甚至還有志願者、志工等人。本研究. 整理出表 2-7,讓兩者的內容能更加清楚。. 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表 2- 7 創業與社會創業比較. 項目 創業 社會創業. 社會資本的角色 僅為創業資本之一 不僅是創業資本,更時完成社會任務. 的關鍵. 機會辨識 市場缺口 社會問題. 資源取得 限制相對較少 限制相對較多. 環境 一般商業環境 除商業環境的經營外,並嘗試解決社. 會問題. 團隊與人員組成 一般受薪人員 一般受薪人員、志工等. 創業者使命與動機 自利動機 社會改變(Social Change). 資金來源 除一般貸款與創業貸. 款外,少有其他幫助. 除接受政府資助外,亦接受各種社會. 資源補助,現在亦有針對社會創業的. 貸款.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依據表 2-7,我們可以發現創業與社會創業基本構成要件相同,但因為其所面對的環. 境、商品、投資人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才會把社會創業與創業嘗試做區分,然而這樣的. 劃分是適當的嗎?莫忘創業與社會創業是一種過程,其所呈現的是一種企業體形式,而且. 社會創業的目的雖是在解決社會問題,但他的經營模式仍跟一般創業相同,且若一般企業. 能落實 CSR 時,他何嘗不是在進行一種社會改變與達到社會目的?那這些企業是否也可. 以稱做社會企業,因此社會企業與 CSR 的區分才會不容易;針對這個部分,Păunescu 與. Cantaragiu (2013:108-110)認為並非所有具有社會責任的公司都會變成社會企業,因為企業. 社會責任是一種大眾期待企業所能做到良好社會行為,而且 CSR 也不一定會帶來創業與. 創新,但經由社會創業所帶來的社會企業不同,因為社會企業的角色在利用機會並提供持. 續性的解決方案,因此本研究認為雖然不一定要去區分社會創業與社會企業,但仍有區分. 社會企業與 CSR 的必要。而在討論到兩者決策模式時,若利用 Sarasvathy(2001) 的因果論. 及效用論來討論的話,可以發現更明顯的差異,那就是企業社會責任使用的是因果邏輯,. 也就是設定好社會目標之後,再去尋手段來達成他,因為他使用的是種策略性行善,所以. 只要達成其所設定的目標即可,而不以永久改變社會問題為目的;反觀社會企業則是使用.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效用邏輯的方式來創業,即深入社群、尋找伙伴以達永續經營。而這也是社會資本對社會. 企業重要的原因,表 2-8 為 Păunescu 與 Cantaragiu (2013:110)整理出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之. 對比。. 表 2- 8 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之對比. 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企業 22. 目標範圍 與目標連結之需求 依收入程度連結目標. 社群涉入程度 僅接觸表層 與核心社群強力連結. 時間 短期 長期且持續. 使用邏輯 因果邏輯 效用邏輯. 使用資源 內部資源 潛在伙伴. 資源分配標準 長期社會影響,短期財務影. 響. 長期社會影響,長期財務影. 響. 目標相關性與一致性 作法各異,非與目標完全相. 關. 作法專注在目標上. 資料來源:Păunescu & Cantaragiu (2013:110). 此外 Young 與 Lecy(2014:1308)所提出的社會企業動物園(圖 2-4)亦可以為提供給我們另. 一種思考方式。在這份架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僅用社會任務(Social Mission)與商業活. 動,來進行分類,而這兩項亦是目前諸多學者再討論社會企業時所會提到的方向. (Dees,1998; Nicolopoulou, 2014),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兩者界線之模糊性,而在 Young 與. Lecy(2014)的認知中,我們可以把社會企業先歸類成一個比較巨大的集合,例如動物、植. 物,這種最大的歸類,之後將不同類型的社會企業歸類成某種動物,並把這些不同型態的. 社會企業用其各自特性開始區分、歸類,並放到動物園中不同的位置;例如我們知道獅. 子、老虎與豹都是動物,也同屬貓科,但卻是不同物種,而且交配後也不能產生後代,所. 以我們在一般動物園中,也會看到其各屬不同區。因此本研究認為,是否應該先忽略各種. 社會企業的細微差異,而從宏觀的角度去定義社會企業,之後再依其特性下去分類並研究. 會更為妥適,正如同我們會以界、門、綱、目、科、屬、種的生物分類法去區分動物,並. 依其特性、數量去認定其該值得保護或不值得保護,而對於社會企業的優待與特別照顧亦. 可參照該模式下去執行,這樣會比先找出一個為世人所接受的社會企業定義,再進行保. 護、或給與優待,更具執行上的可行性。 . 22 在原文中,該處原本為社會創業,但本研究已經描述過社會創業與社會企業為一個線性關係,因此此處 以社會企業作為代替。. 24.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圖 2- 4 社會企業動物園(Social Entrepeise Zoo). 資料來源:Young & Lecy (2014:1321). 曾有人說過討論定義是一件無意義的事,但討論定義是一個幫助我們瞭解內容的過. 程,或許在過程中會有不同爭論,但透過這樣的研究與討論,可以幫助我們對於該學科內. 容有更深的認識與體悟,因此本研究才會對於社會企業、CSR、創業與社會創業的內容進. 行深入探討。. 創業與社會創業不只為社會帶來改變,更因為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創新、誠意與其. 組織特性,讓其可能成為政府、非營利組織及營利組織間的溝通橋樑(呂朝賢,2008),而. 為了要達成社會創新,其重點在學習企業的創新管理,以培育出具有創新精神的社會創業. 家(鄭勝分,2007),而這亦為社會企業、社會創業與創業的連結所在,但這邊仍存在一個. 學術上的問題即社會創業、社會創業家與社會企業的邊界依然混淆,這個問題也是未來討. 論社會企業等議題時必須釐清的一點。除此之外,在討論社會創業與創業時,仍可以參考. 創業的架構進行研究,並視社會創業為創業的子學科之一(Rahim & Mohtar 2015),在已經. 具備的理論基礎上進行更深一層的研究,以強化創業與社會創業流程的一種融合性思考,. 因為社會企業所面對的挑戰跟一般企業是一樣的(Hayne,2012;Newbert,2012)。. 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伍、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研究脈絡及其面臨的未來挑戰. 經整理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社會企業早期的討論多集中在如何區分及提出定義,而社會. 創業的研究,正如同創業研究的發展一樣,除了討論社會創業的定義外,其他多集中在動. 機、價值觀、認知與自我效能與個案研究等,而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研究,除了在概念. 化定義及定義其中的社會(Social)所代表的意義外,還有針對社會價值(Social Value)及社會. 資本(Social Capital)的定義進行討論 (Payne,Moore,&Autry,2011;Gedajlovic, Honig,Moore, Payne,. & Wright, 2013),其中社會資本所討論的來源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種是創業者自身所擁. 有的社會網路,另一種是社會大眾的信賴。隨著創業研究與社會創業的研究進展,社會資. 本也逐漸變成創業者在創業時必須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但目前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所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例如呂朝賢(2008:108)認為社會. 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包括(一)外在環境的限制(二)制度趨同與維持組織特色的挑戰(三)維持競. 爭優勢的挑戰(四)組織決策、行為與文化的挑戰,而這些挑戰都是所有當代社會企業經營. 者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前面的限制不能解決,則社會企業所希望達到的目的亦會受到. 限制。此外因為社會企業的利害關係人增多,造成社會網路的複雜化,更是社會企業面對. 的挑戰之一(楊君琦、郭佳佳、周宗穎、吳宗昇,2010)。而 Dacin 等人 (2011:1205)在整理. 過去文獻時發現,社會創業研究的一個問題在,學者太過專注於社會任務(Social Mission). 之研究,而忽略了其經濟產出,但經濟產出與價值卻是吸引財務投資並永續經營的關鍵之. 一,雖然說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重點在社會任務,但經濟價值卻是用來完成達成社會任. 務 的 基 礎 之 一 。 惟 多 數 在 社 會 企 業 工 作 的 人 缺 乏 相 關 的 專 業 教 育 與 商 業 知 識. (Newbert,2012),因此目前的問題不僅在如何進行社會改變,更大的關鍵問題在如何達到社. 會改變(Social Change)的同時,並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這已變成目前社會企業最大的挑. 戰 (Trivedi & Misra,2015),這個問題除了在資金面外,社會問題亦為原因之一,因為社會. 問題往往不只是表面的,更是一種跟環境互動而產生的狀況,若僅以一般因果論模式的線. 性思考來經營或創立社會企業,是不恰當的,因為社會企業所處在的社會環境是一種混沌. 而且難以界定邊界的環境(Bloom & Dees,2008);而若以系統思考觀點來看,因為社會問題. 往往並非向表面呈現的單純,而需以系統觀點觀察整個社會問題的生態系統,並尋找適當. 施力點(Leverage point)來改變,以達成永續經營與改變的目標。. 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除此之外,社會企業家的終極目標不僅只是解決或減輕社會問題,更希望能根本性的. 去解決他(Bloom & Dees,2008),而這也是 Newbert(2012:77)認為社會企業目前所需面對的兩. 個狀況。因此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的未來研究方向是什麼,亦是不同文獻專注的內容之. 一,但有一點很明確的是,目前社會企業的研究已經往自我財務滿足及永續發展方面研究. (Nicolopoulou,2014),最後依據 Dacin 等(2011:1206)在文中所提出五點建議,作為未來研究. 的重點,其分別是(一)瞭解社會創業的體制問題(二)利用網絡理論(Network Theory)去瞭解. 社會創業的脈絡並評估其力量與影響力(三)以文化途徑的角度瞭解社會創業,並注意其社. 會價值脈絡(四)將重點放在組織行為與行銷(五)利用認知方法與效用論研究社會創業。. 陸、社會企業與永續經營. 正如前述所提社會企業的永續經營已經成為研究方向之一,除此之外當我們討論到社. 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之區別時,亦有討論到永續經營的問題。學者 Chell, Nicolopoulou. 與 Karataş-Özkan(2010:488)認為社會企業要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就必須要看他們如何去. 定義他們的三重底線原則(社會責任、環境責任與財務健全),並在這三重底線原則上傳送. 最大的價值。此外企業的永續經營除應專注在什麼該持續及何者應該發展外,更要在滿足. 顧客需求與關係利害人間取得平衡(Gray,Duncan,Kirkwood & Walton,2014)。如此其商業模式. 的轉換才會成功。一般來說商業模式在經營過程中會若有若無的展現出來,但其是一種動. 態更新的循環流程,並受到市場與公司本身影響,而且企業在進行商業模式轉換時本身也. 是種策略決定(Sitoh, Pan & Yu,2014)。 . 圖 2- 5 修正的雙階競爭流程架構. 資料來源:Sitoh et al. (2014). 決策 機制. 商業 模式. 決策 機制. 戰術. 1. 商業模式:泛指公司經營模 式及創造股東利益的方法. 2. 戰術:公司依商業模式所提 出的決策方式 . 3. 決策機制:泛指決定公司戰 術與商業模式的決策過程. 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圖 2-5 為修正的雙階競爭流程架構,Sitoh 等人 (2014)認為決策又可以分為商業模式. 與戰術,而商業模式在不同觀念中或屬於抱負導向(Aspiration Driven),或屬於策略導向. (Strategy driven),其決策機制建立在利用效用過程來作為內外部資源槓桿,並藉由現有資. 源想像各種可能性以達到抱負,並做出很棒的東西,以在市場中建立循環的生態系統;. 而戰術除了會啟動商業模式外,更是基於商業模式的選擇,其創造戰術的方式可能是因. 果或是效用流程的方式,因為戰術本身是種社會互動,更是種社會文化導向的概念。因. 此會因應不同狀況應用因果或是效用流程。如此來達成永續循環的決策模式。. 另學者 Savič, Ograjenšekm 與 Buhovac(2016)發現商業模式成功轉換的策略共有 6 種驅. 力,分別是轉換型領導、發現型決策、客戶導向、內容導向的溝通、自主性合作及分離. 型策略,本研究將這六種驅力說明如下:. (一) 轉換型領導:能關懷鼓舞員工,與員工有共同願景,並可以激發員工的才智以創. 造出平均水準以上的產品。. (二) 發現型決策:為了成功,可以持續的嘗試創新,以獲得經驗與資訊,並有能力做. 出適合於公司商業模式轉換的決策。. (三) 客戶導向:除了能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更能與客戶共同創造雙方都有益的產品。. (四) 內容導向的溝通:包含顧客與銷售伙伴焦點的溝通,也就是利用有效的手段轉知. 顧客,並確保銷售伙伴願意與公司一同成長。. (五) 自主性合作:共同願景的創造來自員工的共同參與,並鼓舞員工分享知識而且可. 以快速的發展。. (六) 分離型策略:當與策略伙伴的關係無法持續進行時,能夠終止這樣的關係,並且. 能適時的調整公司策略,進而獲得新伙伴的承諾,已適應這樣的環境與狀況。. 因此社會企業除了要取得顧客與利害關係人的平衡外,更要保有這六種驅動力,如. 此方有永續經營的可能。而 Savič 等人(2016)的六種驅力即為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第一個問. 題:社會企業應該要採取何種決策,以達永續發展跟改變社會問題。. 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第二節、 創業理論與回顧. 壹、創業的定義. 社會企業、社會創業與創業的關連在第一節已經充分討論,因此在本節會開始討論. 有關創業的議題。誠如 Martin 與 Osberg(2007:30)提到的,要定義社會創業,必須先從創業. 開始討論,因此如果創業的意義不明,則社會創業的定義亦會不清楚,因此本節一開始會. 先從創業的定義開始討論。. 學者 Murray 與 MacMillan(1988:141)在管理期刊上發表的〈創業之回顧與未來挑戰〉. 中指出,創業是建構一個新事業,即創業家利用他人所不曾發現的機會,以創新的方式創. 造一個新事業。但因創業所涉學科廣泛且層面複雜,如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裡學. 等學科皆有其相關研究。例如經濟學討論創業對經濟的影響,而心裡學則對人格特質與行. 為決策模式進行討論。劉常勇與謝如梅(2006:5~6)於〈創業管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理論. 與模式探討〉一文中探討創業的定義時,發現造成創業定義模糊的原因在於不同學者用不. 同角度來解釋創業這個多構面的概念,也因此讓創業的定義陷入模糊的狀態。此外創業對. 於社會改變與經濟能帶來什麼改變呢?若回顧近年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創業對於就業的提. 升,確實具有顯著的效果,例如 Birch(1981:7)發現因為大型公司在擴張時多投資在設備. 上,而小公司則否,因此有 80%的工作機會來自於中小企業,而 Balje 與 Waasdorpe. (2001)及 Konings(1995)與 Hohti(2000)的研究中皆提到創業對於經濟成長、就業上幫助與生. 產力的提升有正向關係,例如 Kong(1995:214)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在工作職位增減的過程. 中,小公司平均可以創造出 17%的新工作機會,但大型公司卻會減少 8.4%的工作機會。. 因此由 Kong(1995)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創業對於就業機會的貢獻。但創業的定義到底是. 什麼?正如同創業架構一樣,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定義,本研究將部分學者對創業的定義. 整理如表 2-9:.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 io na l Chengch i U. ni ve. rs i t. y. 表 2- 9 創業的定義. 學者 定義. Cantillon(1755,轉引自李政、趙都. 敏,2007). 出資者與受僱者的中介平衡點,並使該供需達成平. 衡。. Smith(1776) 創業家是把需求轉換為供給的代理人。. Say 與 Biddle (1851) 創業者是將資源從原本較差的生產力區域轉換到更好. 並更具生產力的區域。. Knight(1921) 創業是創業者能忍受動態市場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Schumpeter(1934) 重組生產要素,並改變功能以迎合市場,進而達到利. 潤的追求。. Kirzner(1978) 發現賺錢的機會後行動,並藉此套利。. Carland,Hoy, Boulton 與 Carland. (1984). 創業者是為了賺錢而成立並管理商業,其具有創新的. 行為,並採取策略行動。. Drucker (1993:28) 創業就是創業家一直在尋找改變並回應,而且把這個. 改變當作機會去探索。. Murray 與 MacMillan(1988) 創業是建構一個新事業就是建構一個新事業。. Shane & Venkataraman(2000:218) 創業包括 How、Who、What,並會影響機會影響、發. 現與利用。. Mitchell,Busenitz,Lant,McDougall,. Morse 與 Smith (2002:97). 以認知心裡學的角度看待創業,認為創業認知是提供. 人們遇到機會、創業與成長時用來評估、判斷或決定. 時的一種知識架構。. 劉常勇與謝如梅(2006). 在風險及不確定的情況下,進行創新與創造活動,經. 由發覺評估、利用創業機會建立新組織,並帶來利. 潤。. Mokaya, Namusonge 與 Sikalieh(2012:. 128). 創業是現代商業的核心,一種利用創新事業引領現代. 經濟創造財富的動態性過程。. Osiri,McCarty, Davis 與 Osiri(2013:28) 創業涉及獲得、創造與辨識機會,並利用創新結合現. 有資源或機會的一種創造性過程。. Rahim 與 Mohtar (2015: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cruals are associated with firms that have poor current performance and good expected future performance, Managers in these firms are expected to 'borrow' future

亞洲‧矽谷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人才投資方案.

Xianggang zaji (miscellaneous notes on Hong Kong) was written by a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a local Chinese literati.. Doubts can therefore be cast as to whether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Financial Reporting),及英國研究企業管治財務範 疇的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又稱「坎特伯里委員

Mason,”Global Business Drivers:Alin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Global Business Strategy”, P.146 IBM Systems Journal 32(1993). Langenwalter;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