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池曼玲,(2007),《中華民國憲法》,台北:華立圖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池曼玲,(2007),《中華民國憲法》,台北:華立圖書"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參考文獻

壹、中文參考文獻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

王維芳,(2002)「半總統制」下的政治穩定:以中華民國為例〉《遠景 基金會季刊》,第 3 卷第 3 期,頁 47-73。

史慶璞,(2007),《美國憲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曲兆祥,(1998),〈民國八十六年修憲後總統、行政院與立法院權力運作 關係及其問題之分析〉,《行政管理學報》,第 1 期,頁 1-20。

任德厚,(1999),《政治學》,台北:自版。

朱浤源主編,(2005),《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朱堅章、劉義周,(1987),《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朱雲漢,(1993)〈法國憲政體制對我國憲改的啟示〉《國家政策雙周刊》 第 73 期,頁 3-7。

朱諶,(1997),《憲政分權理論及其制度》,台北:五南。

池曼玲,(2007),《中華民國憲法》,台北:華立圖書。

李仁淼,(2004),〈以制定台灣新憲法為前提,思考我國中央政府組織中

「行政權」定位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 108 期,頁 20-36。

李念祖,(1991),《憲政與國是》,台北:永然文化。

(2)

李酉潭,(2005)〈台灣憲政工程較適當的選擇:總統制〉,收於李登輝等 著《台灣新憲法-群策會「台灣新憲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財團法人群策會,頁 256-295。

李俊俋,(2007)〈台灣憲政改造的歷程與未來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 40 期,頁 53-58。

李炳南,(1994),《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台北:月旦。

李炳南、曾建元(1998a),〈第四次修憲重大修憲議題的政治邏輯與法 理分析〉,《憲政時代》,第 24 卷,第 2 期,頁 l-36。

李炳南、曾建元,(1998b)〈第四次修憲之研究—政黨政治過程與制度後 果(下)《立法院院聞》,第 26 卷第 6 期,頁 16-34。

李惠宗,(1999),《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台北:韋伯文化。

李惠宗,(2004),《憲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惠宗,(2006),《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心思維》,台北:元 照。

李銘義主編,(2008)《憲法體制與人權教學:本土案例分析》,高雄:麗 文文化。

李國雄,(1991)〈總統、行政院、立法院之關係問題〉,收於荊知仁等編

《憲政改革芻議:修憲五大議題學術研討會實錄》,台北:政治大 學法學院,頁 95-108。

(3)

李鴻禧,(1991),《憲法∙憲政之生理與病理》,台北:前衛。

李鴻禧,(1994),《李鴻禧憲法教室》,台北:月旦。

李鴻禧,(1997a)《憲法與憲政》,台北:植根。

李鴻禧,(1997b)《憲法與議會》,台北:植根。

李鴻禧,(2007)〈建立健全之政府體制〉《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40 期,

頁 75-78。

宋玉波,(2004),《民主憲政比較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呂亞力,(2001),《政治學》,台北:三民。

呂炳寬,(2002),〈我國憲政改革之研究:民國八十年至八十九年〉《中 臺學報(人文社會卷)》,第 13 期,頁 1-15。

呂炳寬等著,(2007)《中華民國憲法精義》,台北:五南。

沈有忠,(2005),〈制度制約下的行政與立法關係:以我國九七憲改後的 憲政運作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 23 期,頁 27-60。

林子儀,(2002)〈憲政體制與機關爭議之釋憲方法論〉《憲政時代》,第 27卷第 4 期,頁 32-65。

林子儀等,(2003),《憲法--權力分立》,台北:學林文化。

林有土主編,(2007)《認識中華民國憲法》,台北:全華圖書。

林紀東,(1960),《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大中國圖書。

林嘉誠,(1991)〈總統選舉的方式與國民大會問題〉,收於荊知仁等編《憲

(4)

政改革芻議:修憲五大議題學術研討會實錄》,台北:政治大學法 學院,頁 2-11。

林繼文,(2000)〈半總統制下的三角政治均衡〉《政治制度》,台北:中 央研究院,頁 136-168。

林騰鷂,(2007)〈總統的「國家機密特權」?〉《月旦法學教室》,第 56 期,頁 6-7。

吳玉山,(2001)〈合作還是對立?半總統制府會分立下的憲政運作〉,收 於明居正、高朗主編《憲政體制新走向》,台北:新台灣人基金會,

頁 160-178。

吳東野,(1996)「半總統制」政府體制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與研究》,

第 35 卷第 8 期,頁 37-49。

吳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

周陽山,(1996),〈總統制、議會制、半總統制與政治穩定〉《問題與研 究》,第 35 卷第 8 期,頁 50-61。

周繼祥,(1999),《憲法與公民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周繼祥,(2000),《中華民國憲法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法治斌、董保城,(2005),《憲法新論》,台北:元照。

胡祖慶,(2000)〈聯合政府的理論與實踐〉《新野論壇》,第 1 期,頁 47-53。

胡佛,(1998)《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台北:三民。

(5)

施正鋒,(2000),〈亟待尋求共識的中央政府體制〉,《政策月刊》,第 59 期,頁 26-31。

施建矗,(1997),《台灣行憲五十年》,台北:五南圖書。

洪松輝,(2008)〈中央政府體制案例分析〉,收於李銘義主編《憲法體制 與人權教學—本土案例分析》,高雄:麗文文化,頁 177-201。

洪裕宏,(2007)〈人民的參與是制憲的動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40 期,頁 84-86。

馬起華,(1983),《憲法論》,台北:黎明文化。

徐正戎,(2000),〈「左右共治」—「雙首長制」之宿命〉,《政策月刊》,

第 59 期,頁 8-12。

徐正戎、呂炳寬,(2002)〈九七憲改後的憲政運作〉《問題與研究》,第 41 卷第 1 期,頁 1-23。

徐振雄,(2004),《憲法學導論》,台北:高立圖書。

陳必照等,(1992),《當前憲政改革方案》,台北:業強。

陳志華,(2002)「雙首長制」的迷思—突破總統制的侷限與改革趨向〉,

《行政暨政策學報》,第 34 期,頁 1-34。

陳延輝,(2005)〈台灣新憲聯邦制的思考〉《現代學術研究》,第 14 期,

頁 127-153。

陳思澤、趙中麒,(2003),《中華民國憲法 Q&A》,台北:風雲論壇。

(6)

陳淳斌,(2005),《中華民國憲法精義》,台北:新文京開發。

陳春生,(2001)〈再造憲政運作的理想環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16 期,頁 40-48。

陳春生,(2003),《憲法》,台北:漢蘆圖書。

陳春生,(2007),《論法治國之權利保護與違憲審查》,台北:新學林。

陳新民,(200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五南圖書。

陳新民,(2002),《1990 年-2000 年台灣修憲紀實--十年憲政發展之見 證》,台北:學林文化。

陳銘祥,(2001),〈現行制度下總統的定位與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 16 期,頁 19-28。

陳慈陽,(2004a)《憲法學》,台北:元照。

陳慈陽,(2004b)〈憲政改造工程—行政與立法關係憲法定位之研究〉《月 旦法學雜誌》,第 109 期,頁 100-109。

陳慈陽,(2007),《憲政體制與法制國家》,台北:翰蘆圖書。

陳陽德、衛芷言,(2001),《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台北:五南。

陳愛娥,(2001a)〈我國現行憲法下總統角色的定位—單純國家統一的象 徵或真正的政府首長?〉,《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16 期,頁 7-18。

陳愛娥,(2001b),〈憲政體制下政黨與政府組成的關係〉,收於明居正、

高朗主編《憲政體制新走向》,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

(7)

141-162。

涂懷瑩,(1990),《中華民國憲法原理》,台北:自版。

晏揚清,(2006),《中華民國憲法》,台北:高立圖書。

連雋偉,(2005)〈衝突或合作?—以總統-國會型及總理-總統型分析法國 與我國之半總統制〉《理論與政策》,第 18 卷第 1 期,頁 151-165。

黃秀端,(2006),〈中央政府體制改革的選擇(政治篇),收於行政院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改方向盤》,台北:五南圖書,頁 97-136。

黃昭元,(1998),〈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之評估〉,《臺大法學論 叢》,第 27 卷第 2 期,頁 183-215。

黃昭元,(1999a)〈立法委員改選後,行政院應否總辭?〉《月旦法學雜 誌》,第 47 期,頁 6-7。

黃昭元,(1999b)〈總統改選後行政院院長應否辭職?〉《月旦法學雜誌》 第 50 期,頁 2-3。

黃昭元,(2000),〈當雙首長制遇上分裂政府—組閣權歸屬的爭議〉《月 旦法學雜誌》,第 67 期,頁 8-9。

黃維幸,(2005),〈步履艱難的總統:論行政與立法的對立及套解〉《法 令月刊》,第 56 卷第 4 期,頁 4-28。

黃錦堂,(1998),〈由「精省」看九七憲改〉,《台大法學論叢》,第 27 卷 第 2 期,頁 95-120。

(8)

黃錦堂,(2000)〈台灣雙首長制之內涵〉《政策月刊》,第 59 期,頁 17-20。

黃錦堂,(2004),〈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的現況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

第 108 期,頁 9-19。

許世楷,(1991),《新憲法論》,台北:前衛。

許志雄,(1992),《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禾。

許志雄,(1996),〈總統直選的民主效用—兼論中央政府體制的定位與問 題〉《月旦法學》,第 12 期,頁 16-22。

許志雄,(1997),〈從比較憲法觀點論「雙首長制」〉,《月旦法學雜誌》 第 26 期,頁 30-37。

許志雄,(2000a)《憲法秩序之變動》,台北:元照。

許志雄等(2000b)《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

許志雄,(2000c)〈政黨輪替在我國憲政發展上的意義—從統治機構論的 角度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 61 期,頁 26-33。

許育典,(2006),《憲法》,台北:元照。

許劍英,(2003),《憲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今古文化。

許慶雄(1998),《憲法入門 II-政府體制篇》,台北:月旦。

莊柏毅、黃英哲,(2003),《憲法概論》,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莊輝濤,(1998),《重建民主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程全生,(2002),《憲法與政府論》,台北:植根。

(9)

程明修,(2006)《國家法講義(一)-憲法基礎理論與國家組織》,台北:

新學林。

曾建元,(2001),〈我國修憲後憲政體制的爭議問題與因應對策〉《立法 院院聞》,第 29 卷第 5 期,頁 60-78。

張台麟,(1995),《法國總統的權力》,台北:志一。

張台麟,(2000),〈法國總統在聯合政府組成與決策中扮演之角色〉《新 野論壇》,第 2 期,頁 30-48。

張君勱,(1971),《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明貴,(2005),《TOP 憲政用語熱門榜》,台北:書泉。

張嘉尹,(2006)〈台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收於林文程主編《憲政 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 年台灣憲改經驗》,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

頁 3-37。

彭堅汶,(2006),《憲法》,台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彭懷恩譯著,(2001)《政治學概論》,台北:風雲論壇。

彭錦鵬,(2001),〈總統制是可取的制度嗎?〉《政治科學論叢》,第 14 期,頁 75-105。

湯德宗,(1998)〈論九七修憲後的權力分立—憲改工程的另類選舉〉《臺 大法學論叢》,第 27 卷第 2 期,頁 135-178。

湯德宗,(2004),〈新世紀憲改藍圖-以行政、立法兩權為中心〉《月旦

(10)

法學雜誌》,第 109 期,頁 74-88。

湯德宗,(2005a)《權力分立新論 卷一 憲法結構與動態平衡》,台北:

元照。

湯德宗,(2005b)《權力分立新論 卷二 違憲審查與動態平衡》,台北:

元照。

葉至誠、葉立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葉啟芳、瞿菊農譯,John Locke(約翰‧洛克)著,(1986)《政府論次 講》,台北:唐山出版社。

葉陽明,(2000)〈聯合政府的理論與實踐—德國經驗〉《新野論壇》,第 1 期,頁 34-46。

葉俊榮,(2000),《珍惜憲法時刻》,台北:元照。

葉俊榮,(2002),〈憲法的上升或沉淪:六度修憲後的定位與走向〉《政 大法學評論》,第 69 期,頁 29-79。

葉俊榮等著,(2006)《憲改方向盤》,台北:五南。

鄒文海,(1999),《政治學》,台北:三民。

楊仁壽(1986),《法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楊日青,(2000a)〈六次修憲及政黨生態變遷對政府體制的影響〉《政策 月刊》,第 59 期,頁 21-25。

楊日青,(2000b)〈政府體制、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與內閣組合的關係〉,

(11)

《新野論壇》,第 3 期,頁 1-14。

楊世雄,(1998),《憲政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文化。

楊東連,(2002),《中華民國憲法》,台北:高立圖書。

詹文雄,(1999)《中華民國憲法最新要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葛永光,(2000),〈菁英抉擇與制度選擇:總統制、內閣制、抑或雙首長 制?〉,《政策月刊》,第 59 期,頁 13-16。

趙明義,(2002),《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要論》,台北:華泰文化。

劉清景主編,(1996)《憲法及關係法規》,台北:學知。

劉振仁,(2002),《中華民國憲法與政府》,台北:新文京開發。

劉慶瑞,(1987),《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

蔡明惠,(2006),《中華民國憲法精萃》,台北:新文京開發。

蔡宗珍,(2006),〈中央政府體制改革的選擇(法理篇),收於行政院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改方向盤》,台北:五南圖書,頁 73-96。

蔡雍,(2001)《憲法體系與問題整理》,台北:神州圖書。

謝政道,(2001),《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揚智文化。

謝政道,(2007),《中華民國憲法》,台北:華立圖書。

謝瑞智,(1991),《憲法大辭典》,台北:地球出版社。

謝瑞智,(2000)〈我國之中央政府體制〉《政策月刊》,第 59 期,頁 2-4。

謝瑞智,(2007),《憲法概要》,台北:文笙。

(12)

謝瑞智著,謝世雄修訂,(2008)《憲政體制與民主政治》,台北:文笙。

謝復生,(1995),〈內閣型態與憲政運作〉《問題與研究》,第 34 卷第 12 期,頁 1-10。

謝瀛洲,(1976),《中華民國憲法論》,自版。

鍾秉正、蔡懷卿,(2007),《憲法精義》,台北:新學林。

鍾國允,(1992),〈我國中央政府體制之回顧與前瞻〉《國立中山大學中 山學術論叢》,第 10 期,頁 39-62。

鍾國允,(2006),《憲政體制之建構與發展》,台北:翰蘆圖書。

薛化元,(1997)〈中華民國憲政藍圖的歷史演變—行政權為中心的考察〉

《月旦法學》,第 26 期,頁 10-22。

薛化元,(2001)〈憲政體制之困局與改革策略〉《國策專刊》,第 18 期,

頁 11-13。

蕭文生,(2008),《國家法Ⅰ-國家組織篇》,台北:元照。

蘇子喬,(1999),〈從當前憲政體制的論辯釐清我國九七憲改後中央政府 體制的定位〉,《憲政時代》,第 25 卷第 2 期,頁 96-112。

蘇嘉宏,(2007),《增修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台灣東華。

薩孟武,(1974),《中華民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

薩孟武,(1978),《中國法治思想》,台北:彥博。

貳、外文參考文獻

(13)

Barnett , Randye.(1998)The Structure of Liberty: 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 Oxford, UK: Clarendon Press.

Danziger , James N. (1991)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 New York : Longman.

John Keeler & Martin A.Schain(1997)“Institutions, Political Poker, and Regime Evolution in France, in Kurt von Mettenheim, ed. Parliamentary versus Presidential Government, pp.1-27.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 Arend(1984)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 Arend ( 1999 ) Patterns of Democracy :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A.Schain (1999)”Politics in France”, in G.A.Almond et al.,(eds),p.139 Sartori ,Giovanni(1994)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 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 ,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tepan, Alfred and Cindy Skach(1993),“Constitutional Frameworks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Parliamentarianism versus Presidentialism,”

(14)

World Politics ,Vol 46,No.1(October),pp.1-22.

Wilson, Frank Lee(1990)European Politics Today :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 , Englewood Cliffs , NJ : Prentice Hal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取得中華民國之外國法事務律師資格後,須加入在中華民國法律 事務所所在地之律師公會。.

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5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New Upper Bounds for Taxicab and

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 20 歲以上、65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14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025291 號函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31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100764 號函修正發布全文 13 點,並自即日生效 中華民國 104 年

中華民國 107 年 05 初版..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天華,1984) ,頁 297。另外,關於般若經典的概述,可參考〔日本〕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 《佛典 成立》 (台北:東大,民國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