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淮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淮中"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淮中

1

晚泊犢頭

2

蘇舜欽

春 陰

3

垂 野

4

草 青 青 , 時

5

有 幽 花

6

一 樹 明

7

。 晚 泊 孤 舟 古 祠

8

下 , 滿 川

9

風 雨 看 潮 生

10

一 作者簡介

蘇舜欽(公元 1008—1048),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今四川 省中江縣),自曾祖移居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仁宗景祐 元年進士,因受政治鬥爭牽連,廢為平民,寓居蘇州,寄情山水。

他的詩多關注時事政局,針砭社會弊端,感情激昂,氣勢宏大。但 他的一些寫景抒情詩歌,則別具意境,清新秀朗。

二 注釋

1. 淮中:泛指淮河流域。

2. 犢頭:淮河沿岸地名。

犢:○[讀],[duk6];○[dú]。

3. 春陰:春天的陰雲。

4. 垂野:籠罩着原野。

5. 時:有時候。

6. 幽花:僻靜角落的花朵。

7. 明:新鮮奪目。

8. 古祠:古廟。

祠:○[詞],[ci4];○[cí]。

9. 滿川:整個河上。

10. 潮生:潮水漲起來。

(2)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三 賞析重點

這是一首即興小詩,描寫淮河春天的美景和晚泊犢頭之所見,

流露出作者難以平伏的情緒。

春日傍晚,詩人乘的小船在淮河中行駛,陰雲籠罩着廣闊的原 野;從舟中外望,但見青草萋萋,不時閃過一株株鮮花盛開的樹。

天色愈來愈暗,已是夜幕低垂的時候,詩人把孤舟停泊在犢頭古老 的祠廟之下;夜來淮河上風雨交加,透過雨幕,詩人看着陡漲的潮 水,心潮亦隨之而起伏。

詩的前兩句寫淮河兩岸的景色,寧靜而幽深。首先點明了季節,

「草青青」、「幽花一樹明」都是春天應有的景色。「時有」兩字 用得很巧妙:詩人不直接寫船在水中行走,卻用岸上有時出現「幽 花一樹」的情景來反襯船的移動,可謂別出心裁。「垂」字用得極 貼切,給人陰雲低垂、風雨欲來的感覺,使整個畫面顯得冷清肅穆,

襯托着詩人抑鬱沉悶的情緒。第三句點題,寫詩人把船停泊在犢頭 的古廟下。「晚」是黑沉沉的,「舟」是孤零零的, 有一種古樸荒 遠的況味。結句動盪起伏,短短一句,風勢、雨勢、水勢和風聲、

雨聲、水聲,都盡入讀者的眼中耳內。詩人在風雨飄搖之中,觀賞 着陡漲的潮水,一個「看」字,暗示着詩人夜不能寐。蘇舜欽是一 個關心國事、胸懷大志的人。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和對自身遭遇的憤 慨不平,使他在旅途中的心緒也不能平靜,「風雨看潮生」正是詩 人心潮澎湃的寫照。

這首詩短短四句,寫得有聲有色,動靜相映;詩中句句寫景,

沒一字言情,但字裏行間卻流露着詩人的懷抱,可謂情景相生。

(3)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跟進活動】

1. 聆聽誦讀錄音,投入感情朗讀詩歌,並讀給家人聽。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 /chi-edu/resources/primary/lang/jilei/072_jilei_shi(cantonese).mp3 2. 你讀過《楓橋夜泊》或《泊船瓜洲》嗎?這三首詩,你最喜歡哪

一首?為甚麼?

【想一想】

1. 人們常說「觸景生情」,以你的經驗:是「景」影響人的心情,還 是「心情」影響我們對「景」的看法呢?

2. 試依着你今天的心情,觀察窗外或出門所見的景色,然後描述一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下午,爸爸媽媽帶我去「環球嘉年華會」遊玩。我剛進入會 場,就看到其中一個攤位中擺放着一個鐵甲人模型,那正是我一

員所作有關個人差異的向量表示 5 。D1 軸為喜好度一致的傾向,D2 表示個人差 異之軸;D1 軸在正向表 示無論誰都喜好之意,反 之聲場 T1,P1,Q1 等是 大家不喜好的聲場。例如 測聽者 NO.7 對於 E1

他們都是慕名來賞花和拍照的。四周人聲嘈雜,有 笑聲,有讚歎聲,十分熱鬧。我抬頭欣賞最大的一 株櫻花樹。它的葉子幾乎掉光了,枝頭上開滿一朵

詩人駕着馬車趕路,他揮動馬鞭,向東一指,遠遠的廣渠門外,便是天涯

《泊秦淮》一詩描寫詩人夜泊秦淮河時的見聞和感想。這天晚 上,詩人所乘的船駛入了秦淮河,但見河面兩岸,煙水朦朧,月色

妻子問他何時回去,可是他自己也未能確定歸期。這一夜,只聽見 巴山秋雨淅瀝,不停地下着,相信池水漲滿,快要溢出來了,而詩

這首詩先從寫景入手,描寫園中生長着青葱鮮嫩的向日葵,花 葉沾滿露水,正等待着太陽把露水曬乾。繼而轉入對植物生長普遍

詩的前半部着力於對小孩子放紙鳶前準備活動的描述。詩人並 沒有全面描繪各項準備活動,只是從其中的一個細節入手,寫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