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 "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

──以敦煌寫本〈五更轉〉、〈十二時〉為中心

鄭阿財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一、 前言

佛教傳入本土之初,因文化、教義、儀式等,與中土文化、思想及原有的宗教產生牴觸 而發生衝突;遭到排斥,產生抗爭。之後,隨著衝突、抗爭的化解,乃形成深具特色的中國 佛教文化。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除了印度佛教文化為中國文化注入大量的新血外,當然 中國文化也回流而滲入到佛教文化的血脈中。二者在文化繼承與創新的發展中,發揮了極其 微妙的催化作用,繼而充實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內涵,而得以與中國固有的儒家文化及根植中 國民間信仰的道教文化鼎足並列而為中國文化的核心。

眾所皆知,佛教無論在思想、信仰、語言、文學、藝術……等方面,均為中國文化提供 了相當豐富的養分,注入無限的生命力。因此,自來學者一談到佛教與中國文學的關係,大 家所注意的焦點,便集中在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上。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成就也確實突出,

成果也是相當豐碩。余致力敦煌文學的研究,觸類所及,對於佛教文學也多所關注。嘗思考 此一問題,以為: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應當是雙向的;不同文化的影響也不當只是單向的,

應是彼此交流,相互激盪,互為影響。因此,除了關心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外,對於中國 文化回流到佛教文化的現象,也深感興趣。尤其在敦煌佛教文學的研究過程中,發現敦煌俗 曲與佛教文學的關係,既存在佛教對中國文學影響的許多例證;也保存佛教運用中國文學,

或者說是中國文學滲入佛教文學的例證。因不揣淺陋,試以敦煌寫本中的〈五更轉〉、〈十 二時〉為中心,結合敦煌以外的相關文獻,以探討佛教與中國文學相互交流的相關問題。

二、 唐代佛教文學中的俗曲

唐代是我國文學、宗教的輝煌時期,也是繼承與創新的關鍵年代。特別是佛教文化與文 學的表現,突顯出「由雅而俗」的時代轉變特色。在佛教世俗化的過程中,俗曲在佛教宣揚 教義的運用上,尤為鮮明。

(2)

所謂「俗曲」,一般指的是歷代民間流傳的通俗歌曲。但相對於佛教歌曲而言,則指的 是「世俗歌曲」,也就是非佛教的歌曲。唐代民間流行的歌曲眾多,佛教傳頌的歌曲中,固 然以屬於佛教本身的梵響佛曲為主,但在佛教入世弘法的過程中,也多有運用俗曲來進行歌 頌的。如〈五更轉〉、〈十二時〉、〈百歲篇〉、〈行路難〉……等。其中特別是〈五更轉〉、

〈十二時〉,數量眾多,題材多元,內容豐富,流行又廣,且源遠流長,傳頌不絕。尤其一 九○○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重見天日,大量的唐五代寫卷發現,更證實唐代〈五更轉〉、

〈十二時〉等俗曲,不但為釋門佛弟子所傳唱,更是當時佛教文學的重要表現。

(一)敦煌佛教文學中的〈五更轉〉

〈五更轉〉又作〈嘆五更〉,是唐代廣為流行的民間歌曲。〈五更轉〉分五段,每更一 段,由「一更」唱到「五更」。每更格調一致,體制或齊言,或雜言。每更也可另加唱輔曲。

今敦煌石室所發現的文書中,保存下來的〈五更轉〉,數量繁多,計有四十五件抄本;種類 約有十一種;依其體制大可分為七式類。內容大多為釋徒用來宣揚教義,或呈現個人修道體 悟的作品。同時也有不少一般民間用來歌詠世俗生活感情題材的俗曲,內容有七夕望夫、閨 婦思征夫、勸人讀書……等。茲將余所得見與佛教文學有關的〈五更轉〉,依內容歸納條列,

說明如下:

1.〈南宗定邪正五更轉〉

一作〈大乘五更轉〉。敦煌寫本計有:S.2679、S.4634、S.4654、S.6083、S.6923、P.2045、

P.2270、P.2984、P.4617、北京 8325(咸 18)、北京 7233(露 6)等十一件抄本。全套五首,

每首十句,其中第一、二、四、六、八、十句句末押韻,體制為:「三、七、七、七、 三、三、三、三、七、七」。此套俗曲內容主要在宣揚禪宗南宗頓悟學說。任二北根據 P.2045 錄於神會和尚所作《南陽和尚頓悟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之後,推定此曲詞亦出於神 會[註 1]。法國戴密微則認為非神會之作。其文如下:

一更初。妄想真如不異居。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 念不起。更無餘。

見本性。等空虛。有作有求非解脫。無作無求是功夫。

二更催。大圓寶鏡鎮安台。眾生不了攀緣病。由斯障閉心不開。 本自淨。沒塵埃。

無染著。絕輪迴。諸行無常是生滅。但觀實相見如來。

三更侵。如來智慧本幽深。唯佛與法乃能見。聲聞緣覺不知音。 處山窟。住禪林。

入空定。便凝心。一坐還同八萬劫。只為擔麻不重金。

四更闌。法身體性不勞看。看則住心便作意。作意還同妄想摶。 放四體。莫攢頑。

任本性。自觀看。善惡不思即無念。無念無思是涅槃。

(3)

五更分。菩提無住復無根。過去捨身求不得。吾師普示不望恩。 施法藥。大張門。

去障膜。豁浮雲。頓與眾生開佛眼。皆令見性免沈淪。

2.〈南宗五更轉〉

原題作〈南宗讚〉。敦煌寫本計有:S.4173、S.4654、S.5529、S.5689、P.2690、P.2963、

P.2976、P.4608、Φ171、Дx.2175、北京.8369(薑 100)、北京 8371(乃 74)、北京周 70 等十三件。 全套五首,每首十一句,第一、二、三、五、七、九、十一句,句末押韻,其體 制為:「三、三、七、七、七、三、三、三、三、七、七」。內容主要在宣揚禪 宗的修行坐禪,與〈南宗定邪正五更轉〉宣揚頓悟的說法,旨趣不同。其文如下:

一更長。一更長。如來智慧心中藏。不知自身本是佛。無名障閉自慌忙。 了五蘊。

體皆亡。滅六讖。不相當。行住坐臥常作意。即知四大是佛堂。

一更長。二更長。有為功德盡無常。世間造作應不久。無為法會體皆亡。 入聖位。

坐金剛。諸佛國。遍十方。但知十方原貫一。決定得入於佛行。

二更長。三更嚴。坐禪執定苦能甜。不藉諸天甘露蜜。魔軍眷屬出來看。 諸佛教。

實福田。持齋戒。得生天。生天終歸還墮落。努力回心取涅槃。

三更嚴。四更闌。法身體性本來禪。凡夫不念生分別。輪迴六趣心不安。 求佛性。

向裡看。了佛意。不覺寒。曠大劫來常不悟。今生作意斷慳貪。

四更闌。五更延。菩提種子坐紅蓮。煩惱泥中常不染。恆將淨土共金顏。 佛在世。

八十年。般若意。不在言。夜夜朝朝恆念經。當初求覓一言詮。

3.〈荷澤和尚五更轉〉

敦煌寫本計有:S.6103、S.2679 等二件抄本。全篇五首,每首十句,第一、二、四、六、

八、十句句末押韻。其體制為:「三、七、七、七、三、三、三、三、七、七」。

按S.6103 原題〈荷澤和尚五更轉〉,「澤」字下有朱筆作「寺」字,「尚」字下有朱筆作「神 會」二字,任二北據此定為釋神會之作[註 2]。日本入矢義高則認為很可能為神會弟子所作

[註 3]。內容主要在宣揚頓悟,反對看心。與荷澤宗旨相符。其文如下:

(4)

一更初。涅槃城裡見真如。妄想是空非有實。不言為有不言無。 非垢淨。離空虛。

莫作意。入無餘。了性即知當解脫。何勞端坐作功夫。

二更催。知心無念是如來。妄想是空非實有。□□山上不勞梯。 頓見境。佛門開。

寂滅樂。是菩提。□□□燈恆普照。了見馨香無去來。

三更深。無生□□坐禪林。內外中間無處所。魔軍自滅不來侵。 莫作意。勿凝心。

任自在。離思尋。般若本來無處所。作意何時悟法音。

四更闌。□□□□□□□。□□共傳無作法。愚人造化數數般。 尋不見。難□難。

□翴似。本來禪。若悟剎那應即見。迷時累劫暗中觀。

五更分。淨體由來無我人。黑白見知而不染。遮莫青黃寂不論。 了了見。的知真。

隨無相。離緣因。一切時中常解脫。共俗和光不染塵。

4.〈無相五更轉〉

敦煌寫本〈無相五更轉〉僅一件,編號為:S.607。全套五首,每首四句,第一、二、四 句,句末押韻。體制為:「三、七、七、七」。內容主要取自《般若經》,主張定慧漸 修;但第五首云「超透四禪空寂處,相應一念見如來」,又似有頓悟因素。其文如下:

一更淺。眾惡諸緣何所遣。但依正觀且□□。念念真如方可顯。

二更深。菩提妙理誓探尋。曠徹清虛無去住。證得如如平等心。

三更半。宿昔塵勞從此斷。先除過現未來因。栰喻成規超彼岸。

四更遷。定慧雙行出蓋纏。了見色空圓淨體。澄如戒月瑩晴天。

五更催。佛日凝然妙境開。超透四禪空寂處。相應一念見如來。

5.〈第六禪師與衛士相逢五更轉〉

敦煌寫本計有:S.3017、S.5996、P.3409 等三件。其中 S.5996 存前四更,S.3017 存第五 更,二卷係同一抄本斷裂為二,可綴合。全套有首,每首四句,第一、二、四句,句末押韻。

體制為:「七、七、七、七」。其文如下:

(5)

一更靜坐觀剎那。生滅妄想汶婆娑。客塵煩惱積成劫。以劫除劫轉更多。

二更靜坐息心神。喻若日月去浮雲。未識心時除妄想。只此妄想本來真。

真妄原來同一體。一物兩名難合會。和會不二大丈夫。歷劫相隨今始解。

三更靜坐入禪林。息妄歸真達本心。本心清淨無個物。只為無物悉包融。

包融一切含萬境。色空不異何相礙。故知萬法一心如。卻將法財施一切。

四更念定悟總持。無明海底取蓮藕絲。取絲出水花即死。未取絲時花即萎。

二疑中間難啟會。勸君學道莫懈怠。念念精進須向前。菩提煩惱難了解。

了解煩惱是癡人。心心法數不識真。一物不念始合道。說即得道是愚人。

五更隱在五蔭山。叢林陡暗侵半天。無想道師結跏坐。入定虛凝證涅槃。

涅槃生死皆是幻。無有此岸非彼岸。

三世共作一剎那。影見世間出三界。若人達此理真如。行住坐臥皆三昧。

6.〈太子入山修道五更轉〉

敦煌寫本計有:P.3061、P.3065、P.3817、S.6537 及李盛鐸舊藏本等四件。全套十五首,

每更三首。第一首四句,每句句末押韻,體制為:「五、五、七、三」。第二首、第 三首四句,二、三、四句句末押韻,其體制為:「五、五、七、三」。末句或作五字句。

內容主要在歌詠悉達太子夜半逾城,入雪山修道的故事。其文如下:

一更夜月涼。東宮建道場。幡花傘蓋日爭光。燒寶香。

共奏天仙樂。龜茲韻宮商。美人無奈手頭忙。聲繞梁。

太子無心戀。閉目不形相。將身不作轉輪王。只是怕無常。

二更夜月明。音樂堪人聽。美人纖手弄秦箏。貌輕盈。

姨母專承事。耶輸相逐行。太子無心戀色聲。豈能聽。

輪迴三惡道。六趣任死生。從來改卻這般名。只是換身形。

三更夜已亭。嬪妃睡不醒。美人夢裡作音聲。往相迎。

出家時欲至。天王號作瓶。空中聞喚太子聲。甚叮嚀。

(6)

我是四天王。故來遠自迎。朱騣便躡紫雲騰。共去夜逾城。

四更夜月偏。乘雲到雪山。端身正坐欲向前。坐禪筵。

尋思父王憶。每想姨母憐。耶輸憶我向門看。眼應穿。

便即喚車匿。分付與衣冠。將吾白馬卻歸還。傳我言。

五更夜月交。帝釋度金刀。毀形落髮紺青毫。鵲締巢。

牧牛女獻乳。長者奉香茅。誓當作佛苦海嶠。眉間放白毫。

日食一麻麥。六載受勤勞。因充果滿自逍遙。三界超。

7.〈太子五更轉〉

敦煌寫本計有: P.2483d、P.2483k、P.3083 等三件。全套五首,每首四句,第一、二、

四句,句末押韻。體制為:「三、七、七、七」。內容主要在歌詠悉達太子出家修道成 佛的故事,較之〈太子入山修道五更轉〉簡單。其文如下:

一更初。太子欲發坐尋思。奈知耶娘防守到。何時度得雪山川。

二更深。五百個力士睡昏沈。遮取黃羊及車匿。朱騣白馬同一心。

三更滿。太子騰空無人見。宮裡傳聲悉達無。耶娘肝腸寸寸斷。

四更長。太子苦行萬里香。一樂菩提修佛道。不藉你世上作公王。

五更曉。大地下眾生行道了。忽見城頭白馬蹤。則知太子成佛了。

8.〈維摩五更轉十二時〉

敦煌寫本計有:S.2454、S.6631、P.3141 等三件,合〈五更轉〉與〈十二時〉為一篇,

演維摩問疾。〈五更轉〉部分五首,每首四句,第一、二、四句,句末押韻。其體制為:「三

、七、七、七」。另P.3554 有題為「謹上河西節度公復政及禪瑞五更轉兼十二時,共一 十七首并序」,按:僅存序文,作者為悟真。〈維摩五更轉十二時〉的〈五更轉〉部分,內 容如下:

(7)

一更初。一更初。醫王設教有多途。維摩權疾徙方丈。蓮花寶相坐街衢。

二更淺。二更淺。金粟如來巧方便。室包乾象掌擎山。示有妻兒常厭患。

三更深。三更深。釋迦演法語同音。聽聞隨類皆得解。觀根為說稱人心。

四更至。四更至。月面毫光千道起。有學無學萬餘人。助佛弘宣一大事。

五更曉。五更曉。將明佛國先有兆。一蓋之中千土呈。十方世界俱能照。

另外,敦煌寫本尚有歌詠非佛教題材的〈五更轉〉俗曲,如:S.1497、L.2846,內容詠 七夕相望;P.2647 內容為詠閨婦思征夫的〈五更轉〉。羅振玉《敦煌零拾》收有內容歌詠識 字的〈嘆五更〉。

(二)〈五更轉〉的流變

五更計時之法,起於漢代以後。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中有:

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有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

丁夜、戊夜。一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 更、五更。皆以五為節。」

是漢魏以來,計時之法,一夜分為「五刻」,或「五鼓」,或「五更」。班固〈西都賦〉

也有:

「節以嚴更之署」所以稱者︰假令正月逢寅,斗柄夕則指寅,曉則指午矣。

自寅至午,凡歷五辰。冬夏之月,雖復長短參差,然辰間遼闊,盈不過六縮不至四,

進退常在五者之間。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稱。

由此可知,漢代已有五更之分,且在西都已設有管理五更的機關。《漢書》卷九十六〈西域 傳‧罽賓國傳〉裡,有杜欽說大將軍王風的話:「斥侯士百餘人,五分夜擊刁斗自守。」那 是西漢末年漢成帝時候的事。

(8)

至於用五更分時來歌詠,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為《樂府詩集》卷三十三所收錄陳‧伏知道

〈從軍五更轉〉五首[註 4],歌詞為五言四句。其文如下:

一更叼斗鳴,校尉逴連城,遙聞射雕騎,懸憚將軍名。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長,試將弓學月,聊持劍比霜。

三更夜警新,橫吹獨吟春,強聽梅花落,誤憶柳園人。

四更星漢低,落月與雲齊,依稀北風裡,胡笳雜馬嘶。

五更催送籌,曉色映山頭,城烏初起堞,更人悄下樓。

伏知道之作蓋為文人擬作的軍歌。內容主要為歌唱戍邊的戰士,夜裡擊著刁斗,踏巡烽 燧的情景。郭茂倩《樂府詩集》收錄陳‧伏知道〈從軍五更轉〉題下註云:

《樂苑》曰:五更轉商調曲。按:伏知道已有「從軍辭」則〈五更轉〉蓋陳以前曲。

由此可知這種民間歌曲形式至遲在齊、梁間已經產生。而《文中子‧周公篇》:「子遊太樂,

聞龍舟、五更轉之曲,瞿然而歸,曰靡靡之樂也。」知隋時其風已不復陳時之壯烈。《唐會 要》載唐代太常梨園別教院所教「法曲樂章十二章」中也有「五更轉」樂一章。而民間流傳 的〈五更轉〉則有多種格調。宋‧王楙《夜客叢書》中,載錄了伏知道〈從軍五更轉〉,並 云:「似此五轉,今教坊以五更演為五曲,為街市唱,乃知有自半夜角詞,吹落梅花,此意 久矣。」可見宋代民間亦流傳有五更轉歌調,只是內容風格已有所改變,不復如南北朝時的 雄壯激情,也不似唐五代佛教歌曲那樣悟道空靈,而是充滿市民風味的民間歌謠。

宋以後,五更轉歌調仍在繼續流行,且分齊言與雜言二路發展。不過其風格曲調轉變更 大。在情歌俚曲彌漫的明代,五更轉的發展,一者繼伏知道〈從軍五更轉〉齊言體之作,如 劉基、于謙、王世貞、王應麟……等均有〈從軍五更轉〉五首行世。一者為五更轉俗曲,明 清以來〈五更調〉、〈嘆五更〉、〈哭五更〉、〈盼五更〉……等流傳各地,概為俗曲之本 色。

(三)敦煌佛教文學中的〈十二時〉

(9)

〈十二時〉,也是唐代流行極為廣泛的民間歌曲。每一時辰格調一致,多為雜言長短句。

每時辰也可另加唱輔曲。今敦煌石室所發現的〈十二時〉,為各俗曲中數量僅次於〈五更轉〉

的一種,凡十三種,計三十二件。與〈五更轉〉同樣是唐代僧侶們借用民歌形式來作為宗教 宣傳的。其原本即為民歌俗曲,因此,敦煌寫本中也存在頗多歌詠世俗生活題材的作品,內 容有勸人行孝、勸人發憤、勸人求宦……等[註 5]。茲將余今所得見有關敦煌佛教文學中的〈十 二時〉,依其內容歸納條列,說明如下:

1.〈禪門十二時〉

敦煌寫本〈禪門十二時〉計有:S.5567、P.3116、P.3604、P.3821 及羅振玉〈敦煌零拾〉

等五件。係晚唐五代至宋初寫本。P.3604 辭後原題云:「維大宋乾德捌年,歲次庚午,正月 二十六日,燉煌鄉書手兼隨身判官李福延,因為寫十二時一卷為願。」乾德僅五年,日「八 年」即宋開寶三年(九七○)。全套十二首,每首四句,體制為「三韻、五韻、五、五韻」。

內容主要為勸人滅瞋養性、靜心修行。其文如下:

平旦寅。發意斷貪瞋。莫教心散亂。虛度一生身。

日出卯。取鏡當心照。明知內外空。更莫生煩惱。

食時辰。努力早出塵。莫念時時苦。迴向涅槃因。

隅中巳。火宅難居止。專修解脫身。莫著求名利。

正南午。四大無梁柱。須知假合空。萬物皆無主。

日昳未。造惡相連累。恆將敗壞身。流浪生死地。

晡時申。須見未來因。自軀終不保。終歸一微塵。

日入酉。觀身非長久。念念不離心。數珠恆在手。

黃昏戌。歸依須暗室。無明亦無際。何時逢慧日。

人定亥。吾今早已悔。驅驅不暫停。萬物皆失壞。

夜半子。減睡還須起。端坐正觀心。掣卻無明蔽。

雞鳴丑。擿木看窗牖。明來暗自除。佛性心中有。

2.〈禪門十二時〉(勸凡夫)

(10)

敦煌寫本〈禪門十二時〉,歌詠勸凡人的計有:S.427,北京 8440(鳥 10)等二件。全 套十二首。體制為「三、七、七、七、七、七、七、七」。北京 8440(鳥 10)題作

「勸戒文」。內容主要勸人棄世修行,解脫生老病死,免受地獄之苦。其文如下:

十二時(勸凡夫)十二首

夜半子,夜半子,眾生重重瑩俗事,不能禪定自觀心,何日得悟真如理? 豪強當貴 暫時間,究竟終歸不免死。非論我輩是凡夫,自古君王亦如此。

雞鳴丑,雞鳴丑,不分年貶侵蒲柳,忽然明鏡照前看,頓覺紅顏不如舊。 眼暗尪羸 漸加愁,頭鬢蒼茫面復皺,不覺無常日夜催,即看強梁哪可久?

平旦寅,平旦寅,智慧莫與色為親,斷除三障及三業,遠離六賊及六塵。 金玉滿室 非是寶,忍辱最是無價珍,男子女人行此事,不染生死免沈淪。

日出卯,日出卯,濁惡世界多煩惱,欲得當來證果因,棄捨榮華急修道。 隨時麻褐 且充體,錦鋪羅衣莫將好,如來尚自入涅槃,凡夫宿夜不能保。

食時辰,食時辰,六賊輪迴不識珍,自恨生長閻浮提,恆為冤魔會需勤。 眾生在俗 須眼利,莫著沈淪守迷津,跋提河邊洗罪垢,菩提樹下證成真。

隅中巳,隅中巳,所恨流浪共生死,法船雖達涅槃城,二鼠四船從後至。 人身猶如 水上泡,無常煞鬼忽然至,三日病臥死臨頭,善惡二業終難避。

正南午,正南午,人命猶如草頭露,火急努力勤修福,第一莫貪自迷誤。 閻羅伺命 難求囑,積寶陵天無用處,若其放慢似尋常,歷劫哀哉自受苦。

日昳未,日昳未,眾生稟性惟求利,熟知猛火逼燃來,不解將身遠相避。 無心誦讀 大乘經,執著慳貪懷思意,一朝病臥死王催,騰身直入到焦熱地。

(11)

晡時申,晡時申,慈悲喜捨最為珍,被他打罵恆忍辱,當來獲得菩提因。 皮骨肉髓 終莫惜,法水時時得潤身,一切煩惱漸輕微,解脫逍遙出六塵。

日入酉,日入酉,觀看榮華實不久,劫石尚自化為塵,富貴哪能得長有? 愚人不悟 守迷津,專愛殺生並好酒,無常不肯與人期,地獄刀山長劫受。

黃昏戌,黃昏戌,冥路幽深暗如漆,牛頭獄卒把鐵杈,罪人一入無時出。 智者聞聲 心膽驚,幸者思量莫輸失,欲得當來避險路,勤修般若波羅蜜。

人定亥,人定亥,罪福總是天曹配,善因惡業自相隨,臨渴掘井終難悔。 榮華恰似 風中燭,眼裡貪色大癡昧,一朝冷落臥黃沙,百年富貴知何在。

3.〈十二時〉(佛性成就)

敦煌寫本〈十二時〉詠佛性成就者,僅存S.2679 一件。每首四句,體制為「三、七、 七、七」。內容歌詠人人皆有佛性,但若要有所成就,還須究竟大乘之「空」義。其文如 下:

平旦寅。了了輪迴受苦辛。貪□□□□□□。意識參雜有數人。

日出卯。令□□□□□□。門外三車不用論。□□□□□□□。

食時辰。無明花發幾時新。□聲□□□□□。隨運貪生恣苦因。

隅中巳。□□□□□□□。故知擊浪風勢驚。□□□□□□□。

正南午。般若之船能救□。□□□□□□□。得達彼岸捨□船。

日昳未。將知二境如□□。毀譽不動如須彌。□□□□□□□。

晡時申。終取如來□□□。□□□□□□□。火威停爐□□□。

日入酉。世諦榮華應不久。但拯無明不染心。則與諸佛為心首。

黃昏戌。自有心中如慧日。但知識得涅槃城。則是般若波羅蜜。

人定亥。眾生久被無明蓋。一往沉淪苦海中。此度出離生死海。

夜半子。發願無明心不起。若知煩惱是菩提。則是火宅離生死。

(12)

雞鳴丑。故知佛性人人有。若知萬象悉皆空。則知佛性得成就。

4.〈法體十二時〉

敦煌寫本〈法體十二時〉計有:P.2813、P.3113、P.4028、S.5567 等四件。全套十二首。

其體制為「三、七、七、七」。內容主要歌詠釋徒剛出家時,剃髮修持,以求六根清淨 的情形。其文如下:

平旦寅。洗足燒香禮世尊。胡跪虔誠齊發願。努力修取未來因。

日出卯。憑案尋經傳聖教。過去諸佛捨輪王。妻兒眷屬何須樂。

食時辰。縱然被罵莫生瞋。汶體膿血流不盡。總是浮囊虛壞身。

隅中巳。析食持齋莫貪利。暫時清淨能護持。即獲彌陀珍寶器。

正南午。努力勤修存防護。六根之際用功夫。莫教外境來相誤。

日昳未。眾生須作出罪意。莫言出家空剃頭。不得隨風逐浪去。

晡時申。若能觀行最為珍。一切善法從心起。十方諸佛不離身。

日入酉。莫學渴鹿驅燄走。空□功夫漫波波。法水何時得入口。

黃昏戌。智慧明燈暗中出。千羅萬綺歸舍者。文殊師利方丈室。

人定亥。普勸眾生莫造罪。釋迦猶自入涅槃。豈有凡夫得長在。

夜半子。銅鐘鳴曉即須去。不如聞早學修行。一報之身不空去。

雞鳴丑。四大之身應不久。剎那造罪即無常。三途地獄沒人救。

5.〈學道十二時〉

敦煌寫本〈學道十二時〉僅有P.2943 一件。全套十二首。其體制為「三、五、五、五

」。內容為歌詠學道真諦。其文如下:

夜半子。蔭中真如止。觀心超有無。寂然俱空理。

(13)

雞鳴丑。實相離空有。但作不住觀。薰成無量壽。

平旦寅。學道事須貧。了無卓錐地。會合涅盤因。

日出卯。佛性處煩惱。正念知色空。可得菩提道。

食時辰。勸息除我人。善了平等性。當證法王身。

隅中巳。伏折內魔使。外境自然除。圓成調御士。

正南午。身中有淨土。澄心離斷常。佛性自然龤。

日昳未。識性如鼎沸。定慧圓三空。當成四無畏。

晡時申。法性契於塵。善作無住相。生滅體為真。

日入酉。色心應非久。內外若不安。覺道中為首。

黃昏戌。須詮能所律。與般若相應。剌然離入出。

人定亥。蘊中真如在。但悟八識源。自成七覺海。

6.〈聖教十二時〉

敦煌寫本〈聖教道十二時〉計有:P.2734、P.2918、S.5567 等三件。全套十二首。其體 制為「三、七、七、七」。內容主要歌詠悉達太子由誕生、修道、成佛、行教,以迄雙 林說法,弟子懺悔等故事。其內文如下:

夜半子。摩耶夫人誕太子。步步足下生蓮花。九龍齊吐溫和水。

雞鳴丑。昔日諸親本自有。黃羊車匿圈東西。不那千人自心有。

平旦寅。太子因中是佛身。本有三十二相好。神通智慧異諸人。

日出卯。出門忽逢病死老。即知此界正堪修。便是回心求佛道。

食時辰。本性持戒斷貪瞋。不羨世間為國王。唯求涅盤成佛因。

隅中巳。庫藏金銀盡布施。憐貧恤老又慈悲。每有苦災今日事。

正南午。太子修行實辛苦。每日持齋一麻麥。捨卻□貪及父母。

日昳未。太子神通實智慧。眉間放光照十方。救拔眾生出五趣。

晡時申。法性廣開妙法門。降得魔王及外道。莎羅鄰裡見至尊。

日入酉。閻浮提眾生難化誘。願求世尊陀羅尼。若有人聞誦持受。

(14)

黃昏戌。佛聞雙林無有失。阿難合掌白佛言。文殊來問維摩詰。

人定亥。十大弟子來懺悔。佛說西方淨土國。見文自消一切罪。

7.〈維摩十二時〉

〈維摩十二時〉又稱〈維摩五更轉兼十二時〉。敦煌寫本計有:S.6631、P.2454、P.3141 等三件。〈十二時〉部分全套十二首(殘一首),計存二十三首,各首體制均作「三、三、 七、七、七」。內容為演述《維摩詰經》中維摩託疾、文殊問疾的故事。其文如下:

夜半子。夜半子。□□□□□□□。□□□□□□□。□□□□□□□。

雞鳴丑,雞鳴丑,寶雞發心中夜後,啟問如來不獨行,五百之中為上首。

天將曙,命無垢,與君今為不請友,言談尚未成寶經,所以相印傳金口。

平旦寅,平旦寅,毘耶長者半千人,俱持寶蓋來相詣,維摩託疾有其因。

從託疾,何所因,將明佛土有虛真,料取世尊必問疾,從此折服大聲聞。

日出卯,日出卯,聲聞弟子如來告,汝往維摩問疾因,出來皆說無詞報。

有何遇,無詞報,舍利林間豈為道?貪瞋元是大菩提,何需宴坐除煩惱?

食時辰,食時辰,迦葉頭陀偏乞食,須菩提持鉢見居士,捨貧從富被呵瞋。

一從富,一從貧,兩皆著者心不勻,但知取食無高下,自然即是法真身。

隅中巳,隅中巳,文殊忽然承聖旨,往問維摩疾所因,相逢肯不談真理。

談真理,聞法喜,不來而來何屆此,二士法性原本同,無所從來復無至。

正南午,正南午,文殊問疾維摩與,維摩說疾貪愛生,眾生疾損我還愈。

妄有疾,真無愈,不要尋思始覺悟,本性原來無增損,祇為迷愚有言語。

日昳未,日昳未,居士室中天女侍,聲聞神變不如他,舍利懷慚花不墜。

花不落,心有畏,無名相中妄生二,將知未曉法性空,滯此空花便為恥。

哺時申,哺時申,光明童子到城門,借問道場和所是,維摩報到直心人。

佛親侍,阿難云,如來有疾要醫身,持鉢取乳呵令去,慎莫教他外道聞。

日入酉,日入酉,須菩提解空不著有,尼乾是汝本來師,塵勞與魔共一手。

不著空,不著有,不斷貪瞋不離垢,不見佛僧可取食,若能如此無諍咎。

(15)

黃昏戌,黃昏戌,問疾還到阿那律,稽首推辭我不任,天眼不真被呵斥。

維摩詰,問彌勒,一生受記何時得?未來未至不住今,正位之中無歇息。

人定亥,人定亥,湍波澄澄清靜海,更不迴流生死河,永別泥犁辭渴愛。

辭渴愛,歸妙海,取捨之心俱窒礙,不空不有不處中,若能如此真三昧。

8.〈普勸四眾依教修行十二時〉

敦煌寫本〈普勸四眾依教修行十二時〉計有:P.2054、2714、3087、3286,上海博物館 四十八號等五件。其中,P.2054 卷背有題記作「智嚴大師十二時一卷」。全套分十三段,依 按十二時為十二段,凡一百二十八首,末段六首,為全文總結。總計一百三十四首。是長篇 成套的歌辭,具有講唱的效果,頗似變文中的〈無常經講經文〉。其中,第一段「雞鳴丑」

段,有九首,第一首體制為「三、七、七、七」,其餘八首均為「三、三、七、七、

」。第二段「平旦寅」段,十一首;第三段「日出卯」段,十首;第四段「隅中巳」段,

十二首;第五段「隅中巳」段,十二首;第六段「日南午」段,十首;第七段「日昳未」段,

十首;第八段「晡時申」段,十三首;第九段,「日入酉」段,十首;第十段「黃昏戌」段,

十二首;第十一段「人定亥」段,九首;「夜半子」段,十首;末段六首。各首的體制均為

「三、三、七、七、七」。內容主要演說人生之勞役不休,或因貪圖口腹,或為迷戀室 家。而人世之間,但知生,不知老,不知生死壯老皆無常;兒女親情難依倚,世務虛幻總是 空;生死循環亦無常,奉勸世人,宜覺悟,趁早歸依自修行。其文如下:

雞鳴丑。曙色纔能分戶牖。富貴高眠醉夢中。貧人已向塵埃走。

或城隍,或村藪,矻矻波波各營構,下幢開眼是欺謾,舉意用心皆過咎。

或刀尺,或秤斗,增減哪容誇眼手?只知勞役有為身,不曾戒約無厭口。

吃腥羶,飲醲酒,業壯癡心難化誘,也知寺裡講筵開,卻趁尋春玩花柳。

命親鄰,屈朋友,撫掌高歌飲醲酎,為言恩愛永團圓,將為榮華不衰朽。

妻子情,終不久,只是生存詐親厚,未容三日病纏綿,隈地憎嫌百般有。

囑親情,託姑舅,房臥資財暗中袖,更若夫妻氣不和,乞求得病誰相救?

兄弟亡,男女幼,財物是他為主首,每逢齋七尚推忙,更肯追修添福祐。

(中略)

夜半子,夜半子,時刻循環有終始,始終終始始還終,有世界來只如此。

(16)

死又生,生又死,出沒憧憧何日已,或前或後即差殊,一例無常歸大地。

夜既闌,天似水,斗轉河迴人盡睡,有時卻坐草堂中,悲見人間無限事。

悲囚徒,牢獄裡,夜靜領來力拷捶,杖鞭繩縛苦難任,皮肉痠疼連骨髓。

悲病人,久尪悴,四體沈沈難起止,床頭一盞寂寥燈,枕畔兩行酸楚淚。

悲孕婦,日將至,停燭焚香告天地,性命惟憂頃刻間,渾家大小專看侍。

悲孤孀,沒依倚,髮鬢茸茸雪相似,霜天寒夜自嗟吁,骨冷衣單多怨懟。

悲行人,拋幼累,恨別愁明啼不寐,少妻燈下坐支頤,老母堂前愁嚙指。

或富豪,或貧匱,各自前生緣果異,或藏草舍避驚憂,或臥紅樓整沈醉。

或佳期,或失意,聚散悲歡事難紀,思量一夜百千家,幾戶憂愁幾家喜。

晝屬人,夜屬鬼,睡是人間之小死,身即冥冥枕上眠,魂魄悠悠何處去。

夜復曉,曉復夜,晝夕遞遷何日罷?鏡中霜髮逐時添,頰上桃花隨日謝。

足軒車,多宅舍,蘭室屏緯純繡畫,一朝祿盡死王來,生事落然難顧藉。

善要修,罪須怕,不是虛言相誑謼,閻王未肯受分疏,煞鬼豈能容諂詐。

火宅忙,須割捨,自古無常誰免者?暫寄浮生白日中,終歸永臥黃泉下。

更擬講,日將西,計想門徒總待歸,念佛一時歸舍去,明日依時莫教遲。

除了歌詠佛教內容的〈十二時〉外,敦煌寫本中尚有非佛教內容的俗曲〈十二時〉,如:

《敦煌零拾》的〈天下傳孝十二時〉、P.3821 及上海博物館四十八號〈白侍郎十二時行孝文〉、

S.4129、P.2564、P.2633、P.3821〈發憤長歌十二時〉、P.3821 詠歷史人物的〈十二時行孝文〉、

P.2264、P.2633、P.3821、S.4129〈發憤勤學十二時〉,P.2952〈勸學求宦十二時〉等。

(四)敦煌寫本以外的「十二時」

除上述敦煌石室中所發現的寫本外,在唐宋期間禪宗諸大師的語錄中,也有不少以俗曲

〈十二時〉來歌詠修禪學道的心境與心得的。今檢諸禪宗語錄,計得一十一種,除前舉《景 德傳燈錄》卷二十九所載,劉宋時誌公和尚〈十二時頌〉外,尚有十種,條列於下,以茲參 考。

1.《舒州華山舉和尚語要》所載之〈十二時歌〉十二首。(見《古尊宿語錄》卷二十六)

2.《念佛鏡》下,所載之〈修西方十二時〉十二首。(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一 三二頁)

(17)

3.《慈明禪師語錄》所載〈十二時歌〉十二首。(見《古尊宿語錄》卷十一,《卍續藏 經》第一一八冊)

4.《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所載〈十二時歌〉十二首。(見《古尊宿語錄》卷十五,

《卍續藏經》,第一一八冊;《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五五三頁)

5.「雲門和尚」之〈十二時偈〉十二首。(見《祖堂集》卷十一)

6.《雲峰悅禪師初住翠嚴語錄》所載〈十二時歌〉十二首。(見《古尊宿語錄》卷四十 一,《卍續藏經》第一一八冊)

7.「寶峰湛堂準禪師」之〈十二時頌〉十二首。(見《羅湖野錄》卷三,《卍續藏經》

第一四二冊)

8.《汾陽無德禪師語錄》所載之〈十二時歌〉十二首。(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 六二九頁)

9.《明覺禪師語錄》所載「往復無間」十二首。(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七○三 頁)

10.《趙州真際禪師語錄》所載之〈十二時歌〉十二首。(見《古尊宿語錄》卷十四,《卍 續藏經》第一一八冊)

(五)《十二時》的流變

所謂「十二時」,係將一日二十四時,分作十二個單位,每一單位稱為一時或一時辰,

而分別以十二地支名之。按古時一日本分作十時,而無一日十二時之分。如《左傳》「昭公 五年」:

莊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謙。以示卜楚丘。曰:是將行。……明夷、日也。日之數 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

先秦典籍中雖無一日分作十二時之說,然有雞鳴(亦曰夜鄉晨、雞初鳴)、昧爽(亦稱 昧旦)、旦(亦曰日出、見日、質明)、大昕(亦曰晝日)、日中(亦曰日之方中)、日昃

(亦曰日下昃)、昏(亦曰日旰、日入)、宵(亦曰夜)、夜中(亦曰夜半)等名。

(18)

而《淮南子》卷三〈天文篇〉,則分一日為十五時,其文云:

日出于暘古,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將行,是謂朏明。至 于曲阿,是謂旦明;至于曾泉,是謂蚤食;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 中;至于昆吾,是謂正中;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悲谷,是謂餔時;至于女紀,

是謂大還;至于淵虞,是謂高舂;至于連石,是謂下舂;至于悲泉,爰止于女,爰息 其馬,是謂縣車;至于虞淵,是謂黃昏;至于蒙谷,是謂定昏;日入于虞淵之氾,曙 于蒙谷之浦。

晉‧杜預註《左傳》「昭公五年,卜楚丘十時之語」,則曰:

日中當王、食時當公、平旦為卿、雞鳴為士、夜半為皁、人定為輿、黃昏為隸、日入 為僚、晡時為僕、日昳為臺,隅中、日出闕,不在第尊王公曠其位。

是晉時雖已有十二時之分,然尚不立十二支之名目。

至於以十二地支紀時,分一日為十二時,則始見於《南齊書》卷十二〈天文志上〉,其 文云:

日蝕(永明)十年十二月癸未朔,加時在午之半度,到未初見日始蝕,……申時光色復 還。

月蝕(永明)六年九月癸巳,月蝕在婁宿九度,加時在寅之少弱……十五日子時,蝕從 東北始,至子時末都既,到丑時光色復還。

十年十二月丁酉,月蝕在柳度,加時在酉之少弱,到亥時月蝕起東角七分之二,至子 時光色復還。

(19)

此蓋古代正史記載已有用十二支之名以紀時者,實則民間習俗已用夜半子、雞鳴丑、平 旦寅、日出卯、食時辰、隅中巳、日中午、日昳未、晡時申、日入酉、黃昏戌、人定亥等以 記一日之晝夜時候,而稱之為「十二時」、「十二時辰」、「十二辰」。

至於以「十二時」造為歌曲,每一時辰一首,則始見於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其卷四「城西白馬寺」條云:

有沙門寶公者,不知何處人也。形貌醜陋,心機通達,過去未來,預睹三世。發言似 讖,不可解,事過之後,始驗其實。……造十二辰歌,終其言也。

而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十亦云:

(梁武帝)上嘗且問誌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誌答云:「十二識者,以

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又問十二之旨,答云:「旨在書字時節刻漏中。」識者以 為書之在十二時中。又問:「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答云:「安樂禁。」識者以為 禁者,止也。至安樂也,乃止耳。

據此則今所知見佛教藝文的〈十二時〉,當以南朝高僧寶誌和尚之作最早。只是唐前載 籍為見誌公〈十二時〉原文。

又宋‧胡仔《苕溪魚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七「緇黃雜記」條亦云:

苕溪魚隱曰:「余觀誌公十二時頌,自非深悟上乘,同佛知見,豈能作此語也。是時,

達摩猶未西來,誌公已明此理,所謂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誌公沒於天監十三年,而 達摩以普通八年至金陵,由此之魏,傳佛心印,禪宗方興。近世學佛者,往往忽此頌 而弗觀,蓋貴耳而賤目耳。予嘗手書此頌,置之座右,朝夕味之;尤愛其最後一首云:

『雞鳴丑,一顆明珠圓已久,內外推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不見頭,又無手,

(20)

世界壞時終不朽。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勸口?』以至三祖信心銘永嘉證道歌,

皆禪學之髓,初地之人,其可弗觀乎?」

查《宋紹興間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二,亦著錄有「《志公理性歌》一卷,闕」

及「《寶誌歌》一卷,闕。」是知寶誌〈十二時歌〉,宋代尚有流傳。而胡仔《苕溪魚隱叢 話》所稱者乃「最後一首」,其餘十一首殆亦相類。按:《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收有署名

「誌公和尚」之〈十二時頌〉,不知是否為後人所偽託,然其最後一首則與胡仔所稱引者同。

玆將其全文抄錄於下,以資參考。

〈十二時頌〉十二首

平旦寅。狂機內有道人身,窮苦已經無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若捉物,入迷津,但 有纖毫即是塵。不住舊時無相貌,外求知識也非真。

日出卯。用處不須生善巧,縱使神光照有無,起意便遭魔事撓。若施功,終不了,日 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麼從,何曾心地生煩惱。

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認聲色,覓疏親,只 是他家染污人。若擬將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假使通達祖師言,莫向心頭安了義。只守玄,沒文字,認 著依前還不是。暫時自肯不追尋,曠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無價寶,陽焰空華不肯拋,作意修行轉辛苦。不曾迷,莫求悟,任 爾朝陽幾回暮。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義,他家文字沒親疏,不用將心求的意。任縱橫,絕忌諱,長 在人間不居世。運用不離聲色中,歷劫何曾暫拋棄。

(21)

晡時申。學道先須不用貧,有相本來權積聚,無形何用要安真。作淨潔,卻勞神,莫 認愚癡作近鄰。言下不求無處所,暫時喚作出家人。

日入酉。虛幻聲音終不久,禪悅珍饈尚不餐,誰能更飲無明酒。沒可拋,勿可守,蕩 蕩逍遙不曾有。縱爾多聞達古今,也是癡狂外邊走。

黃昏戌。狂子興功投暗室,假使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今日。擬商量,卻啾唧,轉 使心頭黑如漆。晝夜舒光照有無,癡人喚作波羅密。

人定亥。勇猛精進成懈怠,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超釋迦,越祖代,心 有微塵還窒閡,廓然無事頓清閑,他家自有通人愛。

夜半子。心住無生即生死,生死何曾屬有無,用時便用沒文字。祖師言,外邊事,識 取起時還不是。作意搜求實沒蹤,生死魔來任相試。

雞鳴丑。一顆圓珠明已久,內外推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不見頭,又無手,世 界壞時渠不朽。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遮如今誰動口?

署名「誌公和尚」的〈十二時頌〉,全套十二首,每首九句,其體制也與大多數的敦煌

〈十二時〉及唐五代禪宗語錄中的〈十二時〉同,作「三、七、七、七、三、三、七

、七、七」。或疑為後人所偽託。

此外,《隋書》卷十五,〈音樂志〉下,亦載有「十二時」,其文云:

(煬帝)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創萬歲樂、藏鉤樂、七夕相逢樂……長花樂及十二時等 曲。掩抑摧藏,哀音斷絕。

其稱「新聲」,不知是否於佛曲之外另造新聲,或攝取佛曲而別作新聲,實未可知。然

《隋書‧音樂志》此段文獻係載於說解九部樂中的「龜玆樂」下,則恐其亦與佛曲有所關涉。

(22)

而唐‧段安節《樂府雜錄》「熊羆部」條,敘含元殿於木雕熊羆所承之板縤上奏雅樂,有〈十 二時〉、〈萬宇清〉、〈月重輪〉三曲,亦謂之「十二時案樂」。其文云:

其熊羆者有十二,皆有木雕之,悉高丈餘,其上安版床,復施寶幰,皆金彩粧之,於 其上奏雅樂。含元殿方奏此樂也。奏唐十二時,萬宇清、月重輪三曲。亦謂之「十二 案」。

而宋‧王溥《唐會要》卷三十三〈雅樂下〉則云:

林鐘角調,洪藍花、綠沈杯、赤白桃李花、大白紵、堂堂、十二時、天下兵改為荷來 蘇。

由此可知,〈十二時〉為樂署供奉二百二十六曲之一,屬「林鐘角」。此外,唐五代之 道徒亦多有借用此曲為道教歌曲者,如《宋紹興間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卷二,即著錄 有「《十二時龍虎神丹歌》一卷,闕」及正一真人撰之「《十二時修道龍虎還丹歌訣》一卷,

闕」、「《十二時採一歌》一卷,闕」。

此外,宋代詞牌中,亦有以「十二時」為名之作,一為雙調四十六字之小令,本名〈憶 少年〉,或名〈桃花曲〉。另外,宋鼓吹曲也有〈十二時〉,屬「林鍾商」。馬端臨《文獻 通考》云:

本朝鼓吹止有四曲:十二時、導引、降仙臺、并六州為四,每大禮宿齋,或行幸,遇 夜,每更三奏,名為警場。

宋太祖開寶元年,和凝之子和峴,曾為撰句,真宗封禪亦用之。其詞見《宋史‧樂志十 五》,今均入《全宋詞》。此後凡郊祀、虞主、奉安諸禮並奏「六州」、「十二時」等,其 曲調甚少改動,而歌詞則時常改換,今檢《全宋詞》,得所收錄之「十二時」,含和峴之作,

(23)

等九人之作各一首,以及二十二首無名氏之作。其體制,除彭耜之作為三疊體外,其餘作品 或為單調或為雙調。而均與唐代俗曲〈十二時〉之以「三、七、七、七」或「三、五、五、

五」為主曲者迥異,且無時辰之名。

按:隋煬帝幸江都時,曾命大樂令白明達造新聲,創十二時曲,宋鼓吹曲「十二時」當 即沿其名,則宋詞中之「十二時」是否受定格聯章「十二時」之影響而另造新聲,則無法確 知。

另明末清初大儒王船山之《鼓棹初集》中,亦有「十二時」詞一首,題目為「蟋蟀」,

體制為三疊體。而曲牌中亦有「十二時」之名,乃南曲商調十一章之一,為引子。其管色配 六字調、或凡字調。而南曲尾聲皆用十二板為節,故尾聲之別稱亦名為「十二時」,唯此均 與唐代俗曲〈十二時〉無涉。

三、 俗曲在唐代佛教傳布的運用

(一)佛教俗曲入歌場的傳唱

佛教徒除了沿襲傳統講經的方式,以俗講宣演經義,提倡孝道外,同時也利用佛曲將世 俗事理、孝道行跡,編成歌曲,使人朝夕吟唱,來進行傳法佈道。由於歌曲的感染力量強,

傳播效果佳,尤其能深入市井,更能普及民眾。唐五代佛教流行採用民間歌謠俗曲,於「歌 場」演唱,以宣唱佛理,歌詠孝道的作品,後世罕見。今敦煌文獻中保存有演唱《孝經》、

《千字文》、《金剛經》等佛教與儒家典籍的歌曲寫本。如P.2721 號的《開元皇帝贊金剛經》、

《新合孝經皇帝感》及S.289 號的《新合千文皇帝感》……等。其中 P.3731 號《皇帝感新集 孝經十八章》,歌辭開頭便云:「新歌舊曲遍州鄉,未聞典籍入歌場,新合孝經皇帝感,聊 談聖德奉賢良。」第二首云:「開元天寶親自注,詞中句句有龍光。白鶴青鸞相間錯,連珠 賈玉合成章。」第三首云:「歷代以來無此帝,三教內外總宣揚。先注孝經教天下,又注老 子及金剛。」第四首云:「始皇無道焚書盡,賴得仙人壁裏藏。拾得故文多損壞,孔生賡續 巧相當。」第五首云:「立身行道德揚名,君臣父子禮非輕。事君盡忠事父孝,感得萬國總 歡情。」從歌辭開篇唱道:「新歌舊曲遍州鄉,未聞典籍入歌場。新合孝經皇帝感,聊談至 德奉賢良。」可見佛教徒利用教坊曲《皇帝感》將儒家的《孝經》改編成〈新集孝經十八章〉,

在歌場演唱,藉以進行佛教的世俗教化。

唐五代釋門傳唱的歌曲,除了少數仍使用唄贊外,其餘多運用民間歌曲以便弘法佈道的 通俗暢達。除上述幾種《皇帝感》詞以外,敦煌寫本中尚有以勸人行孝為宗旨的,如:〈十 恩德讚〉、〈父母恩重讚〉、〈孝順樂讚〉……等。其中〈十恩德讚〉,係十首一篇的勸孝 歌讚。任二北〈敦煌曲校錄〉,將其與〈五更轉〉、〈十二時》、〈百歲篇〉視為一類,稱 之為「定格聯章」。蓋以此類藝文,或限辭數,或限段數,不可增減。〈十恩德讚〉全篇十

(24)

首,各首起句均有一七言標題,如:「第一懷耽守護恩」 、「第二臨產受苦恩」……「第十 究竟憐憫恩」。內容則與《父母恩重經》、《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父母恩重讚〉、〈孝 順樂讚〉等誘俗勸孝的經典藝文頗多關連,率為稱揚讚歎父母深恩的歌曲,尤其對於慈母十 月懷胎的辛苦,撫養子女的艱難,望子成龍的關切,刻畫細膩,詠歎再三,感人至深,奉勸 世人行孝報恩,其效甚鉅。各章以長短句歌唱的格調,如第一懷耽守護恩云:「說著起不酥,

自趁身重力全無,起坐待人扶。如半病,喘息麤,紅顏漸覺焦枯。報恩十月莫相辜,佛且勸 門徒。」而〈五更轉〉、〈十二時〉等民歌曲俗更是當時最為流行的佛教唱道詞之一。這些 曲子,既歌詠世俗題材,抒寫一般情懷;也歌唱佛理教義,詠歎修道心境。

(二)佛教俗曲在俗講的運用

這些民間歌謠,教坊曲調,被援用作為佛教歌贊曲調以為佛教傳布的通俗媒介,傳唱於 歌場外,同時〈十二時〉、〈五更轉〉等,也常被用來作為佛教俗講的唱詞。按:講唱變文 的主要特徵蓋在韻散兼施。韻文部分即所謂的「唱詞」,是俗講變文新添的部分,也是俗講 經文中最為突出的部分,更是俗講經文將佛教經典通俗化、大眾化的主要部分;所以唱詞主 要汲取當時民間最為通行的新歌俗曲組合而成。尤其〈五更轉〉、〈十二時〉中雜言長短句 組成的聯章體,在民間甚為流行,因此常被各寺院汲取作為俗講變文唱詞的組成部分。如:

〈無常經講經文〉[註 6]中,唱詞部分有:

上三皇,下四皓,潘岳美容彭祖少,

將謂紅顏一世中,也遭白髮驅摧老。

文宣王,五常教,誇騁文章麗詞藻,

將為他家得久長,也遭白髮驅摧老。

……

大丈夫,自斟酌,何事驅驅為時惡,

七十人年猶自稀,何須更作千年約。

……

敦煌曲雜曲中有《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一百三十四首,分為時三段,每一時辰一 段,十二時辰十二段,一百二十八首,最末一段六首則為全篇的總結。其中「平旦寅」段的 第六首有:

(25)

大丈夫,自支料,不用叫人再三道,

七十人年猶自稀,何須更作千年調?

「日出卯」段的第五首有:

上三皇,下四皓,潘岳美容彭祖少,

八元八俊葬丘陵,三傑三良掩荒草。

對照之下,可知俗講僧為了發揮俗講的傳播效用,每每將〈十二時〉、〈五更轉〉等當 時流行的俗曲歌贊,汲引用來作為佛教俗講的唱詞。特別〈十二時〉「勸四眾,依教修行」

的最末一首作:

敬擬講,日將西,計想門徒總大歸。

念佛一時歸舍去,明日依時莫交遲。

依其文意,此首的作用頗似敦煌俗講經文中的「解座文」。如〈悉達太子修道因緣〉也 有:「更欲說,日將沉,奉勸門徒念佛人,合掌階前聽取偈,總教親自見詞尊。」[註 7]足見 此一長篇〈十二時〉似乎曾被整段取用來作為俗講的唱詞以向民眾宣唱。

此外,〈維摩五更轉十二時〉演唱《維摩詰經》文殊問疾的故事,與變文中的〈維摩詰 經講經文〉同為故事情節動人的作品,〈維摩詰經講經文〉重敷演鋪敘,反不如〈維摩五更 轉十二時〉情節完整。

四、 敦煌本〈五更轉〉、〈十二時〉的禪淨內涵

(26)

唐代是佛教的黃金時代,十宗並起,盛況空前。諸教派中,中國化、世俗化最為稱著的 當推禪宗與淨土宗;而唐代佛教文學作品中,特別是俗文學作品所呈顯的內涵,也與此相契 合。尤其在〈五更轉〉、〈十二時〉、〈百歲篇〉、〈行路難〉、〈撥棹歌〉等俗曲的表現。

試觀敦煌寫本所存的〈五更轉〉寫本中,內容有關禪宗的作品特多。其中有明確署有宗 派的;有雖未標明宗派,然明確標有作者的;也有既未標明宗派,也未標明作者的,但就作 品內容加以考察,也可略知其宗派傾向。

禪宗是中國化最為鮮明的教派,也是唐代最為突出的教派,其雖主張「不立文字」,然 卻是佛教中與文學關係最為密切的宗派。唐代禪宗文學作品,是佛教文學中最受矚目的部分,

在敦煌文獻中也是學界研究的焦點,就今所保存的〈五更轉〉抄本數量而言,尤其以禪宗的

「南宗」為最多。南宗禪為惠能所創,主要主張「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寂,妙用恆沙」,嗣法弟子有行思、神會、玄覺等。「南宗」的確立則是在荷澤神會 的大力倡導下完成的。

敦煌寫本的〈五更轉〉便有惠能弟子神會的〈五更轉〉,如 S.610 原卷即題〈荷澤和尚 五更轉〉內容有「了性即知當解脫,何勞端坐作功夫」,「頓見境,佛門開」等,明顯為與 北宗漸門不同,其為南宗頓門之作瞭然。

除了S.610〈荷澤和尚五更轉〉外,還有〈南宗定邪正五更轉〉,題名也是明明白白的標 誌著「南宗」,從內容看,如「頓與眾生開佛眼,皆令見倖免沈淪」,毫無疑問的是宣揚南 宗教義的。我們從現存的抄本數量之多,不難窺知當時敦煌禪宗南宗的發達,此與安史之亂 後,禪宗荷澤系在河西地區的傳播正相吻合[註 8];同時也反映了神會荷澤系門下善於運用〈五 更轉〉這種俗曲文學形式來主張其宗派學說,充分發揮世俗化的宣傳效果。

另外,〈五更轉南宗贊〉從標題也可確定是歌頌南宗禪的作品,其創作時間雖較〈荷澤 和尚五更轉〉、〈南宗定邪正五更轉〉為晚,但卻也說明了南宗禪從神會之後一枝獨秀,一 直到中晚唐,相仍不替的利用〈五更轉〉俗曲來宣傳教義。

除了明確標誌有「南宗」的〈五更轉〉外,〈第六禪師與衛士相逢五更轉〉雖無宗派標 誌,但據其內容仍可考知當是南宗教徒所作。這些既是考察俗曲在佛教中國化、世俗化運用 的基本材料,又是研究唐代禪宗宗派寶貴的參考資料。

至於〈十二時〉所呈現的內涵,既有禪宗思想如:〈禪門十二時〉、〈法體十二時〉、

〈學道十二時〉及抄在〈南宗定邪正五更轉〉之後的〈十二時〉詠佛性成就等;又有淨土,

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十二時〉等。

(27)

〈十二時〉自南朝寶誌以來,廣為佛教徒眾所傳唱,藉以宣揚教義,傳布教法,而今存 敦煌寫本〈十二時〉歌曲,其內容主要亦與佛教禪淨二宗有關。其中有談說人世塵勞,空幻 無常,宣揚淨土宗教義的。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十二時〉:

罪誰無,要猛決,一懺直教如沃雪,求生淨土禮彌陀,九品花中常快活。

利益言,須切記,功果教君不虛異,若非淨土禮彌陀,定向天空睹慈氏。

減功夫,拋世務,勤聽彌陀親法宇,看看四大逼來時,何事安然不憂懼?

若姑姨,或弟侄,一分之中也兼失,爭如少健自家修,閒來更念彌陀佛。

弘彌陀,功力大,能為眾生除障蓋,猛拋家務且勤求,看看被送荒郊外。

彌陀國,兜率院,要去何人為障難?十齋八戒有功勞,六道三途無繫絆。

難後人,須慶喜,百分之中無一二,幸於亂世遇彌陀,又喜殘年逢舍利。

上舉處處可見淨土宗的思想,尤其歌頌彌陀、歌頌淨土等等,很顯然是出自淨土宗的門 徒的作品無疑。又道鏡、善導共集的《念佛鏡》,附有〈修西方之十二時〉,其中第十首便 云:

人定亥,深心念佛真三昧,十地高人尚爾修,將知不修寧非罪。

所謂「深心念佛真三昧」,即指一心稱佛名之淨土修行法。善導為唐代弘揚淨土最為用 力,對淨土宗貢獻最大的一位。淨土重念佛。善導的著述現存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往 生禮贊偈〉、〈淨土法事贊〉、〈般舟贊〉及〈觀念法門等五部〉。其中〈往生禮贊偈〉又 稱〈六時禮贊偈〉,主要說明晝夜六時(晨朝、日中、日沒為晝三時,初夜、中夜、後夜為 夜三時)禮讚彌陀及觀音、勢至的儀式。由六時念佛禮贊,進而運用俗曲〈十二時〉來宣揚 淨土,當是極其自然的發展。在敦煌石室中所發現的寫卷外,除了《念佛鏡》附的〈修西方 之十二時〉外,禪宗諸大師的語錄中,出現有十種〈十二時〉,可窺見禪門對運用佛曲〈十 二時〉來呈現「禪定法門」之一斑。

六、結語

(28)

文學的影響主要在形式與內容,佛教傳入中國對文學而言,在內容上,無論是題材、思 想、內涵;在形式上,不論音韻、語彙、表現手法到文學的體式均帶給中國文學極大的影響。

至於中國文學回流滲入佛教文學,主要則在文學形式的運用;特別在佛教中國化與世俗化的 過程中,中國固有文學形式的運用尤其明顯。

又佛教不論出世的個人修為,或入世的弘法度人,總是脫離不了現實的社會生活。因此,

個人的修行與教義的宣揚,每每藉助世俗流行的藝文來表達或推動。尤其中國化的禪宗與淨 土宗,更是充滿人間佛教的特質。

梵唄轉讀與唱導是佛教傳布的主要途徑。歌曲的轉唱與俗講的宣說,無疑是佛教教義世 俗化的方便手段之一。特別是佛教與文學同樣輝煌的唐代,禪宗與淨土宗在宣傳教義、呈現 體道時,巧妙的運用〈五更轉〉、〈十二時〉等俗曲,即為明證。

從上述敦煌寫本〈五更轉〉、〈十二時〉的流傳情況,以及歷代的淵源流變等情形,可 以清楚地考察〈五更轉〉、〈十二時〉等俗曲在佛教文學的運用與發展。佛教對〈五更轉〉

的運用,以禪宗為多,禪宗諸宗派中又以南宗為最,北宗禪則未之見;〈十二時〉的運用,

則是禪宗與淨土多有。唐宋禪宗諸宗大師語錄所見則多為〈十二時〉而未見有〈五更轉〉;

大套〈十二時〉則為淨土用來宣說人生無常,奉勸世人當修淨土,其內容性質與變文《無常 經講經文》相近。又淨土宗則未見有〈五更轉〉之作。

「五更」、「十二時」均為時序。「五更」是把一夜分成五更,「十二時」是將一天分 為十二時辰。唐代的禪宗與淨土選擇運用〈五更轉〉、〈十二時〉等俗曲來宣傳教義,呈現 修道心境,當有其一定的意義。蓋〈五更轉〉的「轉」,除有「囀唱」、「囀讀」的意思外,

更突顯的是「遞轉」的意思。「五更」是時間概念,特別可用來表達一夜未能成眠的心境,

既可描寫戍守邊關將士們守夜的心情;也適合抒寫閨中少婦思念征夫的閨怨主題與情懷;或 是情人相思的的焦渴心情。這種種心情,隨時間的遞轉,由一更轉二更、二更轉三更,乃至 五更;所以〈五更轉〉無疑是最恰當的文學表達形式。禪門修禪習法,徹夜未眠,且取由夜 深昏沈而轉至天明破曉來寄意人之無明昏闇因信佛修禪而轉至開悟透達。故借用〈五更轉〉

來呈現禪法心境或修禪歌訣,用意極為妥適。而一日十二時,其意與五更相同,所以禪宗亦 多用之。淨土襲用〈十二時〉以宣揚教義,蓋因六時念佛為其主要主張,由「六時」而發展 為「十二時」,也就極其自然了。

唐代佛教運用俗曲〈五更轉〉、〈十二時〉,一方面催化了佛教通俗文學的發展,不再 侷限於〈五更轉〉、〈十二時〉、〈百歲篇〉等。後代佛教文學以詞調、曲牌來表達佛教題 材與思想內涵的則也就屢見不鮮。此外,非佛教的俗文學作品中,也同樣存在相當的影響痕 跡。今日民間流傳的講唱文學中,也有顯受〈十二時〉影響的作品存在,如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廣東龍舟歌〈十二時辰〉,每一時辰一首,也是以三字領句,

(29)

中間以七字句為主。審其體制句法,當係佛曲〈十二時〉的流裔。另一方面也啟發了其他宗 教文學在宣傳教義的手法,如:〈目蓮升天寶卷〉中,亦每見有〈五更調〉的唱詞穿插其間。

【註釋】

[註 1] 見《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第一四四一頁。

[註 2] 同 [註 1] ,第一四二四頁。

[註 3] 見〈敦煌定格聯章曲子補錄〉,《京都東方學報》(一九六一年三月)第三十五期,第五二八頁。

[註 4] 《樂府詩集》卷第三十三,〈相和歌[辭]‧平調曲四〉。

[註 5] 詳參拙文〈敦煌寫卷定格聯章「十二時」研究〉,木鐸第十《林景伊先生逝世週年紀念論文集》(一九 八四年六月)第二二九-二六○頁。

[註 6] 見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四二八頁。

[註 7] 同 [註 6] ,第五四八頁。

[註 8] 參見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第三章禪宗的南北對立和諸家態勢〉(江蘇:江蘇古籍出 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第一二六-一九一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釋舌相品第六 釋三假品第七 釋勸學品第八 釋集散品第九上 釋集散品第九下 釋行相品第十 釋幻品第十一 釋義品第十二..

正法。更不作嬈害否。波旬曰。我誓回向佛道。永斷不善。尊者曰。若然者。汝可口

勑他方此土。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悉皆輯會。受佛付囑。擁護正法。設有不赴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因行為不檢有損師

雜譬喻經八十卷 (見舊錄)   已上八十七部 (僧祐錄).

或說三七六七等。隨見聞故。廣如旨歸。第二依處者。夫智窮真際能所兩亡。假說依

年齡滿七十五歲至未滿七十六歲 一點 年齡滿七十六歲至未滿七十七歲 二點 年齡滿七十七歲至未滿七十八歲 三點 年齡滿七十八歲至未滿七十九歲 四點

一五五八年其妹伊利莎白繼位,改革人士以為終於有了盼望,他們希望身為新教徒的伊利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