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 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研 究 生:羅怡婷 指導教授:黃任閔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6 月 27 日.

(2)

(3) 謝 誌 兩年的求學之路,終於能夠達成目標了。回首從報名、參加考試到重 拾書包踏進校園,要感謝許多人對我的提攜和指教。首先,要感謝指導教 授黃任閔教授在論文的研究方向總是不厭其煩的解答疑惑,給予建議,也 感謝老師在論文的寫作內容上,再三指導,不斷修正使論文的內涵更加完 備,二年的時間使我獲益良多,對老師的感激溢於言表,在此,獻上最深 的謝意。同時也感謝口試委員林琮智教授及林秉毅教授,針對論文內容不 吝給予精闢的專業建議,使論文更加豐富周詳,也感謝兩位教授百忙中抽 空參加論文計畫發表及口試,指導我許多寶貴的見解。 重拾書包讀書是辛苦的,當我萌生退意時,幸好有同學們互相扶持, 幫我加油打氣,與我同甘共苦。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年,大家的感情就像是 一家人一般。我想說,謝謝你們,我可愛的同學們:榮家大哥、幸君、湘 玫、明義、俊傑大哥、俊傑、美靈、正宇、政輝和蕙蘭。我要特別謝謝明 義及盧大哥,時常接受我的叨擾,還有我最可愛的同學及同事–蕙蘭,沒 有她在交通上的成全,我實在無法順利畢業,內心真的很感激!還要感謝瑞 豐國小的呂文豪主任及鄭博太老師,謝謝二位協助問卷的發放以及提供實 務上的寶貴經驗,得以這麼順利完成!也謝謝陳清德主任當初積極的提攜 與不時的鼓勵。 最後,我要將此論文獻給我的家人。謝謝阿爸阿母在我每次上課前總 是煮好一頓飯讓我填飽,也因為他們全力支持幫我照顧孩子,讓我無後顧 之憂,心裡的感謝無以言語。謝謝兩個乖巧的孩子–睿聿和姵苡,都能夠 自己完成作業,照顧自己,真的好棒!我要謝謝我的先生念誼,有他的成 全、支持,幫我照顧孩子,穩定我的擔憂,在我受挫時給我鼓勵,隨時提 醒我照顧身體,默默為我付出,我感受至深。 謹以此論文獻給所有曾經提攜我、幫助過我的師長、同學及親愛的家 人,謝謝你們,有你們真好!. 羅怡婷 謹誌 2014 年 6 月 I.

(4)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 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 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在 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差異,及探討兩變項 之 相 關 情 形 。 以 參 加 102 學 年 高 雄 市 教 育 盃 之 拔 河 運 動 代 表 隊 選 手 為 研 究 對 象 , 共 計 292 位 國 小 男 、 女 選 手 , 以 「 教 練 家 長 式領導行為與運動團隊凝聚力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普查方式 共 計 回 收 288 份 有 效 問 卷 , 回 收 率 98.6% , 所 得 資 料 經 描 述 性 統 計 、 單 因 子 多 變 量 變 異 數 分 析 ( one-way MANOVA ) 、 典 型 相 關 分 析 (Canonical Analysis) 進 行 分 析 , 所 得 結 果 如 下 : 一、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 上,對於「仁慈領導」知覺較高,其次是「才德領導」, 最低是「威權領導」;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 團隊凝聚力上,對於「團隊適應」知覺較高,其次是「團 隊合作」、「人際親和」,最低是「人際吸引」。 二、 背景變項之參加年資、一周練習天數,在教練家長式領導 行為上達顯著差異。 三、 背景變項之一周練習天數、每天練習時間,在團隊凝聚力 上達顯著差異。 四、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具有相關性存在。其中 以「仁慈領導」對「團隊合作」的相關性高。. 關鍵詞:拔河運動代表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 II.

(5) A Study on Coaches’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Team Cohesion for Players of Tug of War Game in Kaohsiung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aches’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team cohesion for players of tug of war in Kaohsiung elementary school. Besides, it was also to discuss the divergence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aches’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team cohesion in variety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 members were the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2013 Tug of War Games of Education Cup in elementary school. Datas were collected from 292 players, boys and girls included. This study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y, and the research tool included “Scale of Coaches’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Team Cohesion”. The main research wa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otal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288.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was 98.6%.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ingle fact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canonical correl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conclusions resulted in the following: 1. In coaches’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behaviors, players of tug of war in Kaohsiung elementary school percieved the highest score in benevolence leadership, secondly was in moral leadership, and the lowest score was in authoritarianism leadership. In team cohesion, players of tug of war in Kaohsiung elementary school percieved the highest score in team adaptation, secondly in team work, thirdly was in interpersonal congeniality and the. III.

(6) lowest score was i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aches’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behaviors in the background of variables of joined team year, training days a week, and so on.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m cohes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variables of trained days a week, training hours a day, and so on.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aches’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team cohesion. Then 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benevolence leadership and team work.. Key words: team of tug of war , coaches’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behaviors , team cohesion. IV.

(7) 目 次 謝誌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I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領導行為理論 ..................................... 9 第二節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 .............................. 15 第三節 團隊凝聚力 ...................................... 27 第四節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 41 第五節 研究假設 ........................................ 42 第六節 本章總結 ........................................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6 V.

(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9 第四節 問卷實施程序 .................................... 4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51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8 第一節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基本背景分析 ........ 68 第二節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之教練家 長式領導行為分析 ................................ 70 第三節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之團隊凝 聚力分析 ........................................ 83 第四節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 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間之相關情形 .............. 9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1 第一節 結論 ........................................... 101 第二節 建議 ........................................... 104.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09 英文部份 .............................................. 119. 附錄 附錄一 內容效度專家委員名單…………………………………………123 VI.

(9) 附錄二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 領導行為與運動團隊凝聚力問卷(預試問卷)…………………124 附錄三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 領導行為與運動團隊凝聚力問卷(正試問卷)…………………127. VII.

(10) 表. 次. 表 2-1 領導理論與研究取向趨勢 .............................. 10 表 2-2 運動情境領導模式比較 ................................ 14 表 2-3 華人企業的家長式領導研究 ............................ 19 表 2-4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之相關研究 ........................ 24 表 2-5 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 28 表 2-6 不同運動團隊及凝聚力的比較 .......................... 34 表 2-7 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 39 表 2-8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文獻摘要 ........ 41 表 3-1 預試問卷之樣本摘要表 ................................ 50 表 3-2 正試問卷之樣本摘要表 ................................ 50 表 3-3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量表」預試問卷題項 .............. 52 表 3-4 「運動團隊凝聚力量表」預試問卷題項 .................. 53 表 3-5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量表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 ............ 54 表 3-6 運動團隊凝聚力量表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 ................ 55 表 3-7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量表預試第一次因素分析轉軸後結構 矩陣摘要表 .......................................... 57 表 3-8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量表預試第二次因素分析轉軸後結構 矩陣摘要表 .......................................... 59 表 3-9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量表預試因素分析解說總變異量摘要 表 .................................................. 60 表 3-10 運動團隊凝聚力量表預試第一次因素分析轉軸後結構矩陣 摘要表 ............................................. 61. VIII.

(11) 表 3-11 運動團隊凝聚力量表預試第二次因素分析轉軸後結構矩陣 摘要表 ............................................. 63 表 3-12 運動團隊凝聚力量表預試因素分析解說總變異量摘要表 ... 64 表 3-13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65 表 3-14 運動團隊凝聚力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65 表 4-1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背景變項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2 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各題之得分 情形 ................................................ 71 表 4-3 不同性別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 為之差異分析表 ...................................... 74 表 4-4 不同年級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 為上之差異分析表 .................................... 75 表 4-5 不同參加拔河隊年資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教練家 長式領導行為上之差異分析表 .......................... 75 表 4-6 不同參加拔河隊年資之選手在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各 構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7 不同一週練習天數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教練家長 式領導行為上之差異分析表 ............................ 77 表 4-8 不同一週練習天數之代表隊選手在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 為各構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9 不同一天練習時間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教練家長式 領導行為上之差異分析表 .............................. 80 表 4-10 不同專攻比賽項目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教練家長 式領導行為上之差異分析表 ........................... 81. IX.

(12) 表 4-11 不同比賽最好成績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教練家長 式領導行為上之差異分析表 ........................... 82 表 4-12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 之事後比較摘要表 ................................... 82 表 4-13 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團隊凝聚力各題之得分情形 摘要表 ............................................. 84 表 4-14 不同性別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之差異 分析 ............................................... 87 表 4-15 不同年級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上之差 異分析表 ........................................... 88 表 4-16 不同參加拔河隊年資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團隊凝 聚力上之差異分析表 ................................. 89 表 4-17 不同一週練習天數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 力上之差異分析表 ................................... 90 表 4-18 不同一週練習天數之代表隊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各構面 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19 不同一天練習時間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 力上之差異分析表 ................................... 92 表 4-20 不同一天練習時間之代表隊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各構面 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3 表 4-21 不同專攻比賽項目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 力上之差異分析表 ................................... 94 表 4-22 不同比賽最好成績之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 力上之差異分析表 ................................... 95. X.

(13) 表 4-23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團隊凝聚力之事後比 較摘要表 ........................................... 96 表 4-24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97. XI.

(14) 圖. 次. 圖 2-1 家長式領導行為與部屬的反應圖 ........................ 21 圖 2-2 運動團隊凝聚力的概念性體系 .......................... 30 圖 2-3 團隊凝聚力的概念模式 ................................ 3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4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48 圖 4-1 典型相關結構圖 ...................................... 99.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 家長式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之現況,並透過不同背景變項比 較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及團隊凝聚力的差異性,再探討教練家 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為 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 研究範圍,第五節為名詞解釋,茲將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教育部近年來對於推動學校體育有具體且積極的作為。教 育 部 體 育 司 於 2004 年 提 出 「 一 人 一 運 動 , 一 校 一 團 隊 」 政 策 , 並 將 該 政 策 列 於「 挑 戰 2008 國 家 發 展 重 點 計 畫 」中 ; 教 育 部 體 育 署 ( 2013) 亦 公 布 「 體 育 運 動 政 策 白 皮 書 」, 對 於 學 校 體 育 的 運動團隊提出了更具體的目標:提升體育活動與運動團隊質 量 。 其 做 法 是 持 續 發 展 「 一 人 一 運 動 , 一 校 一 團 隊 」, 學 校 廣 開 運動社團,提供學生支持性的環境、增加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比 率,發展每人一項運動技能,從中發展各項特色運動種類或經 營方式,並且成立運動賽會中心,完善運動競賽制度,並擴大 辦理聯賽運動,使各級學校學生均能依其能力及興趣參與運動 競 賽 機 會。從 以 上 政 策,不 難 看 出 政 府 近 年 對 學 校 體 育 的 支 持 , 也希望藉由運動代表隊的成立,進而推廣全民運動。順利推動 學校體育,運動代表隊的成立具有關鍵性的因素(蔡順得, 1.

(16) 2012; 林 曉 怡 , 2005)。 Coakley (1994) 指 出 , 透 過 學 校 組 訓 , 可以提供體能的發展,並引起學童對身體活動的興趣;也可以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建立責任感和獲得成就感(引自黃建智, 2007)。 1990 年 台 灣 自 日 本 引 進 拔 河 運 動 , 緊 接 著 中 華 民 國 拔 河 運 動協會的成立,各縣市也相繼成立拔河委員會,透過積極的推 動,同時亦得到中央行政部門的支持,拔河開始在各學校及民 間 推 廣 ( 簡 啟 祐 , 2011)。 各 縣 市 著 手 辦 理 拔 河 運 動 比 賽 , 往 往 國小組的參賽隊伍最多,從比賽中將拔河運動落實深耕,讓國 小 學 童 從 小 有 機 會 接 受 培 訓 , 接 觸 拔 河 運 動 ( 藍 升 蔚 , 2012; 黃 建 智 , 2007)。 以 高 雄 市 為 例 , 每 年 固 定 舉 辦 的 國 小 拔 河 比 賽 有高雄市體促會校際拔河聯賽、高雄市主委盃拔河賽、高雄市 市長盃拔河賽、高雄市教育盃國小拔河賽以及教育部全國拔河 選拔賽等,參賽的隊伍相當踴躍,可見拔河運動在高雄市受到 相當的重視,也受到學童的喜愛。 學校代表隊選手接受訓練的過程中,教練是最重要的領導 者 角 色。教 練 的 工 作 不 只 是 訓 練,也 包 含 了 選 手 生 活 上 的 管 理 , 是 選 手 心 理 上 的 信 任 對 象,更 擔 負 起 團 隊 的 成 績 表 現( 陳 玉 娟 , 1994)。 因 此 , 為 了 因 應 不 同 運 動 團 隊 的 性 質 及 組 成 因 素 , 教 練 展現出不同的領導風格,領導風格會影響選手的身心發展及對 團 隊 的 凝 聚 力。Westre and Weiss (1991) 指 出,教 練 的 領 導 行 為 對 於 選 手 的 改 善 或 團 隊 表 現,具 有 關 鍵 性 的 因 素( 引 自 王 明 如 , 2008)。 一 位 有 效 能 的 教 練 , 可 以 引 起 選 手 的 學 習 動 機 、 提 升 選 手的運動表現,並且促進選手對團隊的滿意、協助成員的溝通 2.

(17) 及 提 升 團 隊 的 凝 聚 力 具 有 正 向 的 意 義( 王 明 如,2008;莊 艷 惠 , 1997)。 在 過 去 , 關 於 教 練 領 導 的 相 關 研 究 , 大 多 是 以 西 方 所 發 展的領導理論為基礎。然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大,以西方的 思維探討東方的領導模式,是否能真正掌握到實質的領導內 涵,確是值得留意的地方。 鄭 伯 壎 與 樊 景 立 ( 2000 ) 透 過 對 民 間 企 業 的 觀 察 , 建 構 出 「 家 長 式 領 導 」, 並 建 立 起 「 三 元 模 式 」: 仁 慈 領 導 、 威 權 領 導 及德行領導。此種恩威並濟的領導風格,發展成華人社會所獨 有 的「 家 長 式 領 導 」。 其 特 色 是 在 一 種 人 治 的 氛 圍 下 , 彰 顯 出 父 親 般 的 仁 慈 與 威 嚴,並 具 有 道 德 的 無 私 典 範( 鄭 伯 壎、周 麗 芳 、 樊 景 立 , 2000)。 高 三 福 ( 2001) 進 一 步 將 此 理 論 延 伸 至 運 動 團 隊,並 提 出「 德 行 領 導 」應 修 正 為「 才 德 領 導 」 ( 謝 佳 妙,2010)。 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組成拔河團隊多年,研究者在參與拔 河團隊組訓時,觀察到教練不只在訓練上提供專業,也會關心 選手們的日常生活或是選手們的心理狀態,適時給予協助與傾 聽,但是在比賽現場,又展現出嚴父般的要求,建立威權形象 以維持團隊紀律。基於此,研究者希望以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 為變項,瞭解國小拔河選手所知覺的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是 否因為選手不同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其研究結果希冀能提供 教練實務上的參考,以提升管理團隊的效率。 拔河是一種靠同伴之間同心協力進行的運動(林育宗, 2003)。 拔 河 運 動 講 求 團 隊 合 作 , 拋 棄 個 人 主 義 , 所 有 的 成 員 不 分你我,將所有力量凝聚在繩索上,未到比賽結束,不輕言放 棄 的 運 動 家 精 神 , 同 樣 深 具 教 育 意 義 ( 涂 瑞 洪 , 2001)。 周 傳 傑. 3.

(18) ( 2007)指 出 透 過 拔 河 運 動,將 每 一 位 隊 員 緊 密 的 結 合 在 一 起 , 團隊產生堅強的意志力和建立團隊意識,而這些特點都是現代 人欠缺的,透過拔河運動培養團隊合作,進而達到目標。紀錄 片 「 拔 一 條 河 」( 朱 詩 倩 、 楊 力 州 , 2013) 描 述 高 雄 市 甲 仙 區 因 八八風災嚴重受創,原本低迷的人心,因為甲仙國小成立拔河 隊,使全區的居民再次動了起來,緊緊的將所有居民團結在一 起。這是一個團隊凝聚最好的例證。在競技運動的比賽裡,團. 隊訓練的投入程度、技術與戰術的運用會影響成績表現外, 團隊的凝聚與隊員間和諧的相處亦是達成成績目標的重要原 因 ( 盧 素 娥 , 1995 ) 。 鄭 敏 雄 與 劉 一 民 ( 1991) 指 出 , 愈 強 的 凝 聚 力,更 能 在 勢 均 力 敵 的 比 賽 環 境 中 脫 穎 而 出。Carron (1982) 提出運動團隊凝聚力模式,在此模式中凝聚力是運動團隊與團 隊表現的中介變項。凝聚力則是受到情境、個人、領導與團隊 的影響。其中,領導因素包含了教練與選手的關係、教練與團 隊 的 關 係 、 領 導 方 式 以 及 領 導 行 為 ( 引 自 郭 添 財 , 2003)。 由 此 可知,教練的領導不僅關乎選手的運動技能表現、比賽成績, 更 是 牽 動 團 隊 凝 聚 力 的 營 造 ( 喻 禮 國 , 2011; 楊 志 鴻 , 2010; 潘 毓 仁 , 2010; 呂 寶 澎 , 2009; 陳 寶 億 , 2008; 陳 建 彰 、 林 柏 化 , 2007; 林 博 文 , 2005)。 研 究 者 參 加 學 校 的 拔 河 比 賽 , 感 受 到團隊凝聚力在比賽中的重要性。比賽過程中,當雙方實力勢 均力敵時,不放棄的團隊合作是決勝的關鍵。研究者同時也觀 察到,教練的帶領方式能在賽場上激發出團隊不同的凝聚力。 是故希望透過本研究提供教練瞭解在團隊中不同背景變項對團 隊 凝 聚 力 的 影 響,以 調 整 領 導 方 式,最 終 目 標 提 升 團 隊 凝 聚 力 。 4.

(19) 國內目前以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為研究變項的相關文獻日 漸 增 多 ( 李 淑 惠 , 2013 ; 林 堯 暉 , 2012 ; 胡 漢 良 , 2011 ; 謝 宣 瑩 , 2010 ; 陳 永 坤 , 2009 ; 曾 敬 中 , 2008 ; 曾 秋 美 , 2005 ; 周 俊 三 , 2003)。 隨 著 拔 河 運 動 的 推 展 , 生 物 力 學 、 運 動 生 理 學 、 拔河技術及運動心理學等領域各有不同研究者提出相關研究 ( 陳 珮 筑,2012;徐 政 通,2012;洪 進 源,2012;李 容 宙,2012; 張 福 生 , 2011; 紀 婉 珊 , 2010; 黃 建 智 , 2007)。 然 而 , 目 前 尚 未有以國小拔河選手為研究對象,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 團隊凝聚力為研究變項的相關研究。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的 調查結果,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雄市國小拔河選手,所知覺 的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差異情形,以及探究二 者間的相關程度,最後提出結果及討論,期望提供日後國小拔 河隊教練及相關運動團隊改善領導方式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擬提出下列之具體研究目的: 一、 瞭解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 行為之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知 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的差異情形。 三、瞭解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團隊凝聚力之現 況。. 5.

(20) 四、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團 隊凝聚力的差異情形。 五、探討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 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基於上述的研究目的,擬探討的具體問題如下: 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拔河隊選手所知覺的教練家長式領導 行為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拔河隊選手所知覺的團隊凝聚力為 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拔河隊選手所知覺的教練家長式領導 行為與團隊凝聚力的相關情形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一 、 本 研 究 以 參 加 高 雄 市 102 學 年 教 育 盃 國 小 拔 河 賽 之 代 表 隊 選手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全面普查,瞭解 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與團 隊凝聚力的關係。 二、本研究的運動代表隊成員是以代表學校參加教育盃拔河比 賽,登錄於秩序冊之各國小拔河代表隊的男、女學童。. 6.

(21)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拔河運動代表隊 拔河運動代表隊係指各校經由選拔,運動成績表現優異或 本身具有潛在發展條件之學童所組成的團體,接受專業教練進 行經常性的訓練,並代表學校對外參與拔河運動競賽。本研究 所 指 的 拔 河 運 動 代 表 隊 , 係 指 代 表 學 校 參 加 102 學 年 高 雄 市 教 育盃國小拔河賽的國小學童。 二、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係指將家長式領導行為運用在運動領 域 中 , 其 內 涵 共 有 「 才 德 領 導 」、「 威 權 領 導 」 和 「 仁 慈 領 導 」 等構面。本研究所指的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是指高雄市國小拔 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在拔河訓練過程中,選手們感受到教練的領 導行為風格。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量 表 」, 計 分 方 式 採 Likert Scale 五 點 計 分 量 表 , 受 試 者 依 據 實 際 感 受 的 同 意 程 度 填 答 , 從 「 非 常 同 意 」、「 同 意 」、「 沒 有 意 見 」、 「 不 同 意 」、「 很 不 同 意 」 分 別 給 予 5 分 、 4 分 、 3 分 、 2 分 、 1 分。得分愈高表示越趨向於該領導行為;反之,得分愈低表示 越不傾向該領導行為。 三、 團隊凝聚力 團隊凝聚力係指在團隊裡,所產生的一股強大的結合力量 ,成員間朝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本研究所指的團隊凝聚力是 指高雄市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團隊期間,與成員間的. 7.

(22) 相同理念以及為了團隊的共同目標而努力,使成員間彼此緊密 結合所產生的一種動態的向心力。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運動 團 隊 凝 聚 力 量 表 」, 計 分 方 式 採 Likert Scale 五 點 計 分 量 表 , 受 試 者 根 據 實 際 感 受 的 同 意 程 度 填 答 。 從 「 非 常 同 意 」、「 同 意 」、 「 沒 有 意 見 」、「 不 同 意 」、「 很 不 同 意 」 分 別 給 予 5 分 、 4 分 、 3 分、2 分、1 分。得分愈高表示越傾向該凝聚力的型態;反之, 得分愈低表示不傾向該凝聚力的型態。. 8.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國小拔河運動代表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 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文獻,以期能對本研究有更深入 的瞭解,藉以形成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架構之依據。全章 共分為六節將逐一說明,第一節:領導行為理論;第二節:教 練家長式領導行為;第三節:團隊凝聚力;第四節:教練家長 式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第五節:研究假設;第 六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領導行為理論 一、領導理論的發展 Bass (1995) 研 究 發 現 , 根 據 統 計 , 一 個 組 織 的 成 敗 將 近 有 45~65%的 變 異 量 是 由 領 導 者 所 決 定( 引 自 郭 政 茂 , 2004)。 吳 慧 卿 ( 2002 ) 指 出 領 導 者 的 領 導 風 格 影 響 領 導 效 能 , 對 於 組 織 成 員的工作滿意、組織績效、員工績效和組織承諾都有相當大的 影響力。由此可見,領導者在組織中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也肩 負組織成敗的重責大任。 領 導 理 論 的 發 展,依 照 流 行 的 時 期 可 以 分 為 四 期: 「特質論」 (Trait Theories ),盛 行 於 1920 年 代 至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期 間;「 行 為 論 」 (Behavior Theories ), 大 約 自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至 1960 年 期 間; 「 權 變 理 論 」 (Contingency Theories ),是 現 今 領 導 研 究 的 主 流;從 1980 年 到 現 今 的「 新 型 領 導 」 (The New Leadership ), 9.

(24) 大 致 在 1980 年 之 後 , 又 可 分 為 魅 力 領 導 (Charismatic Leadership)、 轉 型 領 導 (Transformation Leadership )、 願 景 領 導 (Visional Leadership ) 和 授 權 與 領 導 (Empowerment and Leadership) 等( 郭 添 財,2003;吳 慧 卿,2002;莊 艷 惠,1997; 鄭 志 富 , 1997; 吳 清 山 , 1991)。 如 下 表 2-1 所 示 :. 表 2-1 領導理論與研究取向趨勢 時期 19 2 0 年 代 至 第 二 次 世 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 19 6 0 年 代 晚 期 19 6 0 年 代 晚 期 至 1 9 80 年早期 19 8 0 年 代 早 期 以 後. 領導理論與研究途徑 特質論 行為論 權變領導. 新型領導. 研究主題 領導能力是與生俱來 的。 領導效能的高低與領導 行為有相關性。 領導受情境的影響。領 導是結合所有因素而為 的。 分為願景遠見領導、魅 力領導、轉型領導、授 權與領導。. 資 料 來 源 : 郭 添 財( 2003)。 國 小 桌 球 選 手 知 覺 教 練 領 導 為 與 團 隊 凝 聚 力 之 研 究( 未 出 版 之 碩 士 論 文 ) ( 頁 12) ,臺 北 市 立 大 學 , 臺北市。. (一 ) 特 質 論 該論點強調的是領導者之所以成為領導者,是因為本身具 有與生俱來的領導天賦,個人所擁有的領導特質正是組織或團 隊 中 所 需 要 。 Stodgill (1948) 在 其 他 相 關 研 究 中 也 發 現 領 導 人 的特質與領導團隊的績效其實並沒有絕對相關(引自曾冠萍,. 10.

(25) 2012;鄭 宗 晏,2006) 。每 一 位 領 導 者 具 有 的 特 質 並 非 完 全 相 同 , 而領導者所帶領的組織也不同,因此,若要以領導特質來定義 何謂領導,容易造成偏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關於領導 就甚少以特質論來論述。 (二) 行為論 結束以「特質論」流行的年代,緊接著多數關於領導的研 究著重在「領導行為」的觀點上。盛行時間是自第二次世界大 戰 到 1960 年 代 。 其 論 點 是 :「 領 導 行 為 」 是 構 成 領 導 者 的 必 要 條件。定義領導者,即是透過領導行為的觀察,就可以決定。 對於行為論者而言,這些領導行為可以透過形塑、培養,在組 織中只要人人參與培訓課程,都可以成為領導者。行為論偏重 於領導行為,而忽略了領導過程中最重要的情境因素,是此論 點 招 致 批 評 的 地 方 ( 鄭 志 富 , 1997)。 (三)權變理論 理論的重點是探討一種人與人互動的歷程。人際關係的互 動是複雜的層面,無法只單一一個因素就能涵蓋領導的涵義, 因 此 , Fiedler (1967) 指 出 , 權 變 理 論 強 調 領 導 者 的 領 導 行 為 除 了個人的特質外,應該衡量組織的情境特質或是影響情境的可 能 變 項 ( 引 自 章 百 川 , 2012; 留 聖 傑 , 2009; 郭 添 財 , 2003)。 當 代 的 權 變 理 論 有 : 權 變 模 式 (contingency mode l)、 三 層 面 模 式. (three-dimension theor y) 、 規 範 性 權 變 理 論. (nor mative. contingency theory)、 途 徑 -目 標 理 論 (path -goal theory) 以 及 情 境 領 導 理 論 (situational theory of leadership )。. 11.

(26) (四)新型領導 從 1980 年 代 開 始 , 新 型 領 導 孕 育 而 生 , 主 要 是 為 因 應 日 漸 增 強 的 競 爭,組 織 為 求 生 存 而 必 須 改 變 的 一 種 領 導 策 略。因 此 , 許多研究開始受到重視,新型領導的特徵包括了魅力領導 (CharismaticLeadship) 、 轉 型 領 導 (Transfor mation Leadership)、 願 景 領 導 (Visional Leadership )、 授 權 與 領 導 (Empowerment and Leadership )。 前 述 的 各 項 領 導 理 論 都 有 相 同 的特徵,研究分析大多在領導者的願景、授權、激勵部屬、對 組織現況的挑戰、採取前瞻性的立場,以激發員工工作動機、 員 工 對 組 織 的 參 與 , 增 加 工 作 績 效 , Bryman (1992) 將 此 領 導 風 格 稱 之 為「 新 型 領 導 」 ( 引 自 陳 永 坤 , 2009; 鄭 宗 晏 , 2006)。 領導理論從最初的特質論到今日的新型領導,因為組織環 境的日益複雜,領導者的領導行為也勢必進行調整。從領導理 論的演進,瞭解到領導行為是無法用單一因素加以認定。組織 中的成員、組織氣氛都需要不同的領導行為來因應,唯有透過 領導者的自我審視,觀察情境因素,調整領導模式,才能使組 織達到和諧的狀態。 二、運動領導理論 教練的領導方式對於運動團隊的成敗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 郭 添 財 , 2003)。 關 於 運 動 教 練 領 導 理 論 大 多 來 自 西 方 研 究 , 且主要以運動情境理論為主,分為了三種不同的情境模式:多 元 領 導 模 式 (The 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Leadship )、 領 導 調 節 模式. (The Mediational Model ) 和 教 練 決 策 規 範 模 式. (The. Nor 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 hing)。 分 述 說 明 如 12.

(27) 下: ( 一 )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The 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Leadship ) 是目前探討教練領導模式最主要的趨勢。由美國運動領導 理 論 專 家 Chelladurai 在 1978 年 提 出 。 因 為 融 合 了 其 他 領 導 理 論 的 特 徵,故 稱 為「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 。 Chelladurai and Saleh (1980) 共 同 發 展 出 「 運 動 領 導 行 為 量 表 」 (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簡 稱 LSS) ( 引 自 范 國 興 , 2011 ; 顏 肇 廷 , 2008 ; 張 文 財,2003) 。其 主 要 概 念 是,教 練 領 導 行 為 受 到 三 種 前 因 變 項 (情 境 特 質 、 領 導 者 特 質 、 團 隊 成 員 特 質 )、 三 種 領 導 行 為 (領 導 者 行 為 、 實 際 發 生 的 領 導 行 為 、 喜 好 的 行 為 )、 結 果 變 項 ( 成 員 滿 意度和成績表現)等互為影響後所產生的結果。 ( 二 ) 領 導 調 節 模 式 (The Mediational Model ) 由 Smoll and Smith (1978) 所 提 出,強 調 團 隊 的 表 現 無 法 單 由教練個人的領導行為決定一切,教練的行為必須配合選手的 反 應 才 能 發 揮 出 具 有 效 能 的 領 導 ( 引 自 曾 冠 萍 , 2012)。 然 而 , 教練不易察覺自身的領導方式是否符合選手需要,因而必須藉 由對教練行為的觀察紀錄,以瞭解教練與選手的互動程度,使 團隊的互動可以得到具體的解釋。此模式的理論架構為:教練 的 領 導 行 為 是 由 「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 選 手 的 知 覺 與 回 憶 」、「 選 手評價的反應」三個構面所組成,而此三個構面又以直接或間 接受到教練的個別差異變項、選手個別差異變項及情境因素等 三 類 變 項 之 影 響 ( 鄭 志 富 , 1997)。 ( 三 ) 教 練 決 策 規 範 模 式 (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 13.

(28) 由 Chelladurai and Haggerty (1978) 提 出 ( 引 自 許 閔 毓 , 2007)。 此 模 式 強 調 「 決 策 」 在 領 導 行 為 的 重 要 性 。 教 練 的 任 何 決策都會影響團隊,因此,決策的品質就關乎到結果的好壞。 鄭 志 富 ( 1997) 指 出 , 領 導 者 在 選 擇 決 策 前 , 必 須 先 考 慮 決 策 的品質與條件,以及部屬接受決策的可行性。教練每一次進行 決策時會因為情境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考量。所謂情境的差異是 時間壓力、決策品質的要求、教練本身所能掌握的訊息、問題 的複雜程度、團隊的接受度、教練的專業權威與團隊的整合等 等,都會影響教練進行決策的參考。因此,教練的決策類型共 有 三 種 : 參 與 型 、 專 制 型 、 授 權 型 ( 吳 慧 卿 , 1998 ; 鄭 志 富 , 1997; 陳 玉 娟 , 1994)。 綜 合 上 述,領 導 理 論 應 用 於 運 動 教 練 領 導,重 視 的 是 教 練 、 選 手 與 團 隊 情 境 三 者 關 係 的 研 究,共 分 為「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 、 「領 導 調 節 模 式 」、「 教 練 決 策 規 範 模 式 」。 如 下 表 2-2 所 示 : 表 2-2 運動情境領導模式比較 作者(年代). 理論名稱與研究工具. 研究焦點. C h e l l a du r a i e t al. 多元化領導模式. 1. 列 舉 影 響 教 練 領 導. ( 19 7 8 ). 運動領導量表. 行 為 的 原 因,並 給 予. ( LS S ). 各因素相同的重要 性。 2. 依 領 導 模 式 含 概 的 所 有 元 素,探 討 選 手 知 覺 的、喜 歡 的 教 練 領導行為與教練自 我知覺的領導行為 三者之間的關係。 (續下頁) 14.

(29) 作者(年代) S m i t h a nd S m o l l ( 19 7 8 ). 理論名稱與研究工具 領導調節模式 教練行為評鑑系統 (C B A S ). 1.. 2.. 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C h e l l a du r a i a n d H a gge r t y ( 1 9 7 8 ). 1. 2.. 研究焦點 評估教練行為和運 動員之間相互行為 的關聯性。 教 練 改 變 其 行 為,再 評估這些改變能對 運動員有實質的功 效。 教練決策的規範模 式。 在不同情境下,運 動員共同參與決策 的程度,以及教練 同意選手參與決策 的程度。. 資 料 來 源 : 陳 玉 娟( 1994): 台 灣 地 區 游 泳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與 選 手 成 績 表 現 及 滿 意 度 關 係 之 研 究( 未 出 版 之 碩 士 論 文 ),國 立 臺 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領 導 理 論 的 發 展 共 分 為 四 個 時 期,每 一 個 時 期 都 有 發 展 的 重 點。從 領 導 理 論 的 演 進,瞭 解 到 影 響 領 導 行 為 不 只 有 單 一 因 素 , 領導者需自我觀察,檢視情境,調整領導方式,組織才會達到 和 諧。運 動 領 導 理 論 大 多 來 自 西 方,共 分 為 三 個 不 同 情 境 模 式 , 主要是以運動情境為主。. 第二節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 跟著時代的演進,本世紀初以來對於領導理論的研究,從 特質論、行為論、權變理論一直到新型領導的魅力領導、轉型 領 導、願 景 領 導 及 授 權 領 導 等,都 是 以 西 方 的 文 化 思 考 為 背 景 。 15.

(30) 經過多年的演進及省思,西方的領導研究形成二大潮流,有一 方認為所有的領導現象及領導內容應該都是四海皆準,不太受 到文化、地域、國家的影響,認為領導行為應該具有全球一致 性 (引 自 鄭 伯 壎 等 人 , 2000; House, Wright & Aditya, 1997 ); 另一方則認為領導受文化的影響,隨著文化的差異,領導的內 涵 與 績 效 也 會 跟 著 不 同 ( 引 自 鄭 伯 壎 等 人 , 2000 ; Che mers, 1993; Hofstede, 1980 )。 若 從 文 化 的 角 度 及 實 務 工 作 者 的 經 驗 , 領導者不能只靠一套由西方發展出來的管理與領導規範,就可 以 在 異 國 進 行 有 效 的 管 理 ( 鄭 伯 壎 等 人 , 2000)。 因 此 , 依 據 華 人文化的特質,許多學者針對華人領導者進行研究,發現華人 領導的風格與西方迥異。於是漸漸形成一套獨有的領導模式。 以下茲就家長式領導的定義、家長式領導的起源、家長式領導 的三元模式內涵、家長式領導的文化根源及教練家長式領導行 為之相關研究,進行說明: 一、家長式領導的定義 華人企業的領導擁有清晰、鮮明的特色,表現出類似父權 的作風,不但具有清楚而強大的威權,也有照顧、體諒部屬及 樹 立 典 範 的 領 導 成 分( 章 百 川 , 2012)。 這 種 領 導 作 風 很 容 易 在 華人的家族企業中發現,甚至在政府單位或其他類型的組織也 有 同 樣 的 領 導 型 態。鄭 伯 壎( 2000)把 這 種 領 導 現 象 稱 作 為「 家 長 式 領 導 」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家 長 式 領 導 融 合 了 儒 家 的傳統文化,道家及法家的思想與三千年帝制所孕育出的內涵 及價值觀,主要展現領導具有施恩、樹德及立威三種特徵。經 過實證性研究及確認性因素分析的檢驗,家長式領導具有仁慈 16.

(31) 領導、德行領導及威權領導等三個構面因素。 二、家長式領導理論的起源 ( 一 ) Silin 研 究 Silin (1976) 根 據 實 證 性 的 文 獻 , 家 長 式 領 導 的 研 究 最 初 起 源 於 哈 佛 大 學 ( 引 自 胡 漢 良 , 2011 ; 陳 駿 安 , 2009 )。 Silin 在 台 灣 針 對 單 一 的 企 業 主 進 行 個 案 研 究,發 現 東 方 與 西 方 領 導 者 不 同 之 處,在 於 威 權 強 勢 作 風 及 道 德 標 準 方 面。因 為 所 研 究 的 樣 本 不 夠,無 法 代 表 全 部 的 華 人 企 業,當 時 也 並 未 將 這 些 領 導 風 格 稱 作 「 家 長 式 領 導 」。 Silin 觀 察 到 的 領 導 特 徵 有 教 誨 式 領 導、德 行 領 導、中 央 集 權 和 上 下 保 持 距 離、領 導 意 圖 及 控 制 ( 黃 巧 萍 , 2012)。 將 這 些 領 導 行 為 加 以 分 類 並 出 版 成 冊 。 ( 二 ) Redding 的 研 究 接 續 Silin 的 研 究 , Redding (1990) 對 香 港 、 新 加 坡 、 台 灣及印尼等華人企業主或是管理人進行深度的訪談。他發現, 華人的經濟文化有特殊的風貌,其中父權主義是重要的因素。 另 外 , 在 Redding 的 研 究 中 , 亦 提 出 了 「 仁 慈 領 導 」 的 概 念 , 認 為 仁 慈 是 指 「 像 父 親 一 樣 照 顧 或 體 諒 部 屬 」。 但 是 Redding 也 觀 察 到 仁 慈 是 「 因 人 而 異 」, 也 就 是 領 導 者 施 予 仁 慈 的 對 象 是 有 選 擇 性 的 。 Redding 針 對 Silin (1976) 、 Pye (1985) 的 研 究 做 出 以 下 七 大 議 題 ( 引 自 林 堯 暉 , 2012; 陳 駿 安 , 2009): 1. 心 態 上 , 部 屬 必 須 依 賴 領 導 者 。 2. 偏 私 性 的 忠 誠 使 得 部 屬 願 意 服 從 。 3. 領 導 者 會 明 察 部 屬 的 觀 點 , 以 做 為 修 正 自 己 的 武 斷 。 4. 當 威 權 被 大 家 認 定 時 , 是 不 能 視 而 不 見 或 是 忽 略 的 。 17.

(32) 5. 層 級 分 明 , 社 會 權 力 距 離 大 。 6. 沒 有 清 晰 的 威 權 或 把 關 的 制 度 , 領 導 者 的 意 圖 無 法 明 確的表達。 7. 領 導 者 是 一 位 楷 模 又 是 良 師 。 ( 三 ) Westwood and Chan 的 研 究 Westwood and Chan (1992) 從 研 究 中 得 到 : 文 化 的 差 異 也顯現在領導風格上。華人的領導風格較難找出民主與參與, 專 制 的 色 彩 較 為 清 晰 , 部 屬 必 須 接 受 專 斷 的 命 令 。 Westwood (1997) 更 提 出 了「 首 腦 」的 領 導 概 念 ,領 導 者 在 組 織 內 掌 握 了 所 有 的 資 源 並 具 有 分 配 的 權 力。此 概 念 具 有 九 種 領 導 風 格: 1. 教 誨 式 領 導 ; 2. 領 導 意 圖 不 明 ; 3. 重 視 聲 譽 ; 4. 維 持 支 配 權 ; 5.講 究 權 謀 ; 6.個 別 照 顧 與 徇 私 ; 7.削 弱 衝 突 ; 8.社 會 權 力 距 離 大 及 9.對 談 理 想 。 Westwood (1997) 與 Redding (1990) 提 出 的 論 點 相 近,主 要 的 差 異 在 於 削 弱 衝 突 與 對 談 理 想 這 兩 項 新 的 論 點 ( 引 自 林 堯 暉 , 2012; 胡 漢 良 , 2011)。 (四)鄭伯壎的研究 鄭 伯 壎 是 國 內 首 位 投 入 華 人 領 導 研 究 的 學 者。從 1993 年 到 1994 年 他 訪 問 了 18 位 國 內 企 業 主 及 24 位 主 管 , 肯 定 了 家 長 式 領 導 確 實 存 在 於 企 業 組 織 中( 鄭 伯 壎 , 1995)。 他 延 續 了 Silin (1976) 、 Redding (1990) 以 及 Westwood and Chan (1992) 的 研 究 基 礎 , 建 立 了 家 長 式 領 導 的 「 三 元 模 式 」, 包 括 了「 威 權 領 導 」、「 仁 慈 領 導 」、「 德 行 領 導 」, 將 家 長 式 領 導 的內涵建立的更臻完備。以下茲就各學者對家長式領導的主 張 做 一 整 理 , 如 下 表 2-3 所 示 : 18.

(33) 表 2-3 華人企業的家長式領導研究 項目. Silin ( 19 7 6 ). R e d di n g ( 19 9 0 ). 鄭 伯 壎 ( 1995). W e st w oo d ( 19 9 7 ). 領域. 組織社會 學. 組織社會學. 組織心理學. 組織社會學. 研究方式. 訪談. 訪談. 臨床研究、訪 談、檔案分析. 文獻評論. 研究對象. 台灣大型 家族企業. 港、臺、菲 華 人家族企業. 台灣民營企業. 東南亞華人家族 企 業. 文化淵源. 儒家. 儒、釋、道 家. 法家. 儒家. 強調價值. 家長權威. 家長權威. 家長權威. 秩 和、諧 序 與 順 從. 仁慈領導. 無. 照 顧、體 貼 部 屬、對 部 屬 觀 點徇私性支 持. 長期、全面之個 別照顧 維護部屬面子. 徇私性個別照顧. 威權領導. 綜覽大局 能力 犧牲私利 以整體利. 良師楷模. 公私分明 以身作則. 以整體利益為重 做部屬的表率. 益為重 才德領導. 專權作風 教誨行為 嚴密監控 威嚴整飾. 不明示意圖 威權不容挑 戰. 專制作風 抑制部屬 形象整飾 教誨行為. 建立威信 教誨行為 講求謀權 不明示意圖 維持支配權 與部屬保持距離. 研究焦點. 描述企業 主持人的 經營理念. 探討文化價 值與家族企 業之間的領. 建立華人家長 式領導模式,列 出特定的領導. 說明文化價值對家 族企業主持領導人 的影響. 與領導作 風. 導 關 係,並 建 構概念架構. 風格,以預測領 導效能。. 資 料 來 源 : 陳 駿 安( 2009)。 優 秀 高 中 籃 球 隊 家 長 式 領 導 行 為 與 領 導 效 能 之 研 究 ( 未 出 版 之 碩 士 論 文 )( 頁 18),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學,臺北市。 19.

(34) 三、家長式領導的三元模式內涵 在華人領導的理論中,目前以學者鄭伯壎提出的論述具有 代 表 性 。 鄭 伯 壎 、 樊 景 立( 2000)指 出 ,家 長 式 領 導 涵 蓋 了「 威 權 」、「 仁 慈 」、「 德 行 」 等 三 個 領 導 構 面 , 茲 分 述 如 下 : (一)威權領導 強調領導者個人的權力威信和對部屬的支配,包括了四大 類 的 行 為:專 權 作 風、貶 抑 部 屬 的 能 力 、 形 象 整 飾 、 教 誨 行 為 。 相對於領導者的威權,部屬反映出順從、服從、敬畏和羞愧等 反應。由此可見,領導者與部屬間「上尊下卑」的關係,有別 於 西 方 的 「 上 下 平 等 」。 威權領導的專權作風也導致領導者不願充分授權,缺少互 動;容易因為部屬對於領導者威權的敬畏,無法有效溝通,不 利溝通品質。 (二)仁慈領導 其精神是上位者對於下屬的仁慈,以獲得部屬的感恩、忠 誠 及 服 從 ( 鄭 伯 壎 , 2000)。 也 就 是 在 上 位 者 必 須 以 慈 愛 、 關 懷 來對待下位者,使得下位者願意臣服於上位者。所謂仁慈,不 同於西方的體恤或是支持領導。仁慈不只發生在公領域上,上 位者對部屬的關心,甚至也會擴及部屬的私人生活。這種仁慈 沒有時間性,根據觀察,領導者會因為年老的部屬對於組織的 貢獻而持續任用。仁慈也會發生在部屬因為失誤,為了組織的 運 作 順 暢 而 保 護 部 屬 ( 楊 士 儀 , 2012)。 (三)德行領導 身為華人的領導者,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通常被期待具 20.

(35) 有高尚的品德是領導者的特質之一。領導者的品德修養同樣關 係組織的成敗。凡事必須以身作則,以組織利益為前提。高尚 的 道 德 是 部 屬 的 模 範 , 亦 可 讓 部 屬 心 悅 誠 服 ( 陳 駿 安 , 2009)。. 家長式領導行為. 部屬反應. 權威領導 -專權作風 不願授權、不溝通、 獨享訊息、嚴密控制 -貶抑部屬能力 漠視建議、貶抑貢獻 -形象整飾 維 護 尊 嚴、表 現 信 心 、 控制消息 -教誨行為 要求高績效、斥責低 績效提供指導. 敬畏順從 -順從行為 公開附和、不公開衝 突、不唱反調 -服從行為 無 條 件 接 受、忠 於 領 導 者、信任領導者 -敬畏行為 表現尊敬、表現畏懼 -羞愧行為 勇 於 認 錯、聆 聽 教 訓 、 改過遷善. 仁慈領導 -個別照顧 視為家人、保障工作、 急難幫助、整體照顧、 鼓勵指導 -維護面子 避免羞辱、預留餘地 德行領導 -公私分明 一視同仁、犧牲私利 -以身作則 作為表率. 感恩圖報 -感恩 緬 懷 恩 情、感 念 領 導 者 -報答 犧 牲 小 我、表 現 敬 業 、 符合期望、勤奮工作 認同效法 -認同 認同價值目標、 內化價值目標 -效法 模仿領導行為. 圖 2-1 家 長 式 領 導 行 為 與 部 屬 的 反 應 圖 資 料 來 源 : 鄭 伯 壎 、 林 姿 葶 、 周 麗 芳 、 任 金 剛 ( 2008) 。 家 長 式領導與部屬效能:多層次分析觀點。華人文化的心理學想像 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大學。. 21.

(36) 家長式領導除了探討領導者的行為外,也探究部屬與領導 者 之 間 的 相 對 應 行 為 , 如 上 圖 2-1 所 示 。 當 領 導 者 表 現 威 權 行 為,部屬則會反應出敬畏順從;當領導者表現仁慈行為,部屬 則會反應出感恩圖報;當領導者表現個人的德行,部屬則會反 應出認同與效法。因此,由上圖可知,領導者的行為會影響部 屬的反應。 四、家長式領導的文化根源 家長式領導的最大特質是來自於華人社會的一種領導風 格,有別於西方社會。何種因素讓東西方的領導本質不同?主 要還是文化價值的差異。以下將分作三部分進行探討。 (一)威權領導的文化根源 儒家是華人社會下思想的主軸,所闡述的社會關係一切源 自於家庭,又以父子關係最為重要。父親在家庭關係中的權力 地位是不容侵犯的,甚至在早期的法律中,對於父親的權利、 角色規定也不同於其他家庭成員。然而,將父親的威權推論到 政治階級上,法家思想是關鍵。法家重視的是目的與現實,看 重 的 是 眼 前 而 不 是 歷 史 教 訓( 鄭 伯 壎 , 2000)。 儒 家 強 調 父 權 的 重要,但此父權講究的是禮教。在法家,皇帝猶如天下之父, 皇帝無法信任臣子,擁有的權力神聖不可侵犯。因此,為了統 治天下及維護地位,必須使用手段來控制臣子,發揮君威來彰 顯皇帝的威權。 (二)仁慈領導的文化根源 楊 國 樞 ( 1995 ) 指 出 , 中 國 人 在 家 庭 中 學 到 的 社 會 經 驗 , 會 類 化 到 其 他 的 組 織 中,稱 為 泛 家 庭 主 義 (Pan -familis m)。也 就 22.

(37) 是在家庭中,講究倫理,上下有道德責任的傳統文化會使個人 類化到組織中。從領導者的行為可以看到威權的父親角色底 下,同樣有著仁慈的關懷。而下位者,也對上位者抱以尊敬、 服從的態度。不過,組織和家庭結構的不同,領導者可能無需 對下位者仁慈,因此,若是對部屬施以仁慈,部屬必當回以忠 誠、感謝。仁慈領導的文化根源來自於儒家文化對於仁君的期 待,當 然,施 以 仁 慈 也 是 一 種 管 理 組 織 的 方 法 之 ㄧ。在 組 織 中 , 是上位者與下位者互惠的表現。 (三)德行領導的文化根源 儒家思想強調仁君須有高尚的品德,用美德來感化人民, 作為下位者的榜樣,才是治理國家最有用的方法。法家的觀點 則認為,中國的傳統體制,領導人的地位僅次於上天,可以無 限 擴 大 權 力 制 訂 法 律 來 規 範 人 們 。 Smith (1994) 指 出 , 法 律 只 是 國 家 的 統 治 工 具,並 無 法 保 護 人 民( 引 自 鄭 伯 壎 等 人,2000)。 因此,保護人民,領導人的品德就更顯需要了。在一個國家或 組織中,很難離開人的權力,領導人一但握有權力就不容易區 分是人治還是法治。因此,領導人的操守可以預防人治、彌補 法制不足。 五、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之相關研究 雖然家長式領導起源於華人企業主的實證研究,但其內涵 包 括 「 威 權 」、「 仁 慈 」、「 德 行 」 等 構 面 , 可 應 用 於 運 動 教 練 的 角色。運動教練必須有專業的素養以訓練選手。因為訓練,所 以長時間與選手相處,選手的生活管理、品德教育都是教練關 懷的一環。為了能帶動團隊,教練個人必須有高品德操守才足 23.

(38) 以讓選手信服,甚至是選手崇拜、學習的對象。過去不少相關 實證研究也都證實家長式領導同樣存在於運動領域中(徐慶帆 2007; 陳 鈺 芳 , 2003; 周 俊 三 , 2003; 高 三 福 , 2001)。 在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方 面 , 大 都 以 Chelladurai (1978) 提 出 的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為 主 , 衡 量 工 具 也 以 Chelladurai 所 編 制 的 運 動 領 導 量 表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LSS) 來 進 行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的 研 究。但如前所述,量表所蘊含的文化背景與東方的民族性有所 不 同 。 因 此 , 國 內 學 者 高 三 福 ( 2001) 以 鄭 伯 壎 等 人 ( 2000 ) 所編製的「家長式領導量表」為基礎,修訂為「教練家長式領 導 量 表 」, 並 考 量 運 動 團 隊 的 適 用 性 , 將 原 本 的 「 德 行 領 導 」 加 入 了 教 誨、專 業 能 力 及 個 人 魅 力 的 概 念 後,修 改 為「 才 德 領 導 」, 更 適 用 於 國 內 的 運 動 領 域 ( 顏 肇 廷 、 曾 冠 堯 、 高 三 福 , 2008)。 以下茲就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的相關研究,進行歸納整理如下 表 2-4 所 示 :. 表 2-4 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楊士儀. 參 加 高 雄 市 100 學 年. 1. 國 小 游 泳 選 手 知 覺 到 家 長 式 領 導. ( 2 01 2 ). 度國民小學體育促進. 以德行領導最高分、其次是仁慈. 會校際游泳大隊接力. 領導,得分最低是威權領導。. 聯賽的選手. 2. 不 同 年 級 在 仁 慈 領 導 達 顯 著 差 異 3. 不 同 選 手 泳 齡 、 與 教 練 相 處 年 數 均在威權領導上達顯著差異。 4. 選 手 就 讀 體 育 班 與 否 、 獲 得 最 佳 成績均在教練家長式領導上達顯 著差異。 (續下頁) 24.

(39)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謝佳妙. 參 加 98 年 全 國 永 信. ( 2 01 0 ). 杯排球錦標賽之國小. 以 才 德 領 導 的 得 分 最 高,最 低 得 分. 高年級男、女童組排. 是威權領導。. 球選手. 1. 對 教 練 家 長 式 領 導 的 知 覺 程 度 上,. 2. 不 同 性 別 選 手 知 覺 教 練 家 長 式 領 導達顯著差異。 3. 不 同 年 級 選 手 知 覺 教 練 的 仁 慈 領 導達顯著差異。 4. 不 同 與 教 練 相 處 年 數 選 手 知 覺 教 練的威權領導達顯著差異。 5. 不 同 平 均 每 週 訓 練 時 間 選 手 知 覺 教練家長式領導均達顯著差異。 6. 不 同 家 長 支 持 度 選 手 知 覺 教 練 家 長式領導的均達顯著差異。. 留聖傑 ( 2 00 9 ). 全國高中甲組排球校. 1. 德 行 領 導 得 分 最 高,其 次 是 仁 慈 領. 隊男女生組. 導,威權領導得分最低。 2. 在 教 練 家 長 式 領 導 上,性 別、就 讀 學 校 類 別、是 否 就 讀 體 育 班、球 隊 中所擔任之位置均達顯著。. 陳永坤. 參 加 97 年 全 國 學 童 盃. ( 2 00 9 ). 足 球 錦 標 賽 之 12 歲 組. 1. 選 手 對 於 專 任 教 練 知 覺 到 較 高 的 威權領導。. 各分區預賽前 2 名隊 伍 陳駿安 ( 2 00 9 ). 97 學 年 度 甲 級 高 中 籃. 1. 性 別 、 每 天 訓 練 時 間 、 球 齡 、 加 入. 球聯賽前八強球員. 球 隊 年 資、球 隊 成 績 表 現 在 威 權 領 導上達顯著差異。 2. 年 齡 在 才 德 領 導 達 顯 著 差 異 。. (續下頁). 25.

(40) 研究者 王明如. 研究對象 大專排球特優級選手. 研究結果 1. 在 威 權 領 導 上 , 男 性 選 手 的 得 分. ( 2 00 8 ). 顯著高於女性選手。才德領導和 仁慈領導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 2. 年 級 越 高 對 於 才 德 領 導 和 仁 慈 領 導均有顯著差異 3. 不 同 訓 練 天 數 在 威 權 領 導 上 達 顯 著差異。. 顏肇廷 ( 2 00 8 ). 九十六學年度大專籃. 1. 在 家 長 式 領 導 上,棒 球 比 籃 球、排. 球、棒 球、排 球 聯 賽 之. 球 知 覺 較 高 的 威 權 領 導,棒 球 比 排. 球 隊,其 籃 球 為 男、女. 球知覺較高的才德領導。. 組 二 級 前 八 強 之 隊;棒 球為男子組甲級前八 強 球 隊;排 球 為 男、女 組特優級前六強之球 隊 江信億 ( 2 00 7 ). 參 加 96 年 全 國 春 季. 1. 全 國 國 小 游 泳 校 隊 教 練 家 長 式 導. 短水道分齡游泳錦標. 之現況,得分最高為才德領導,. 賽國小游泳校隊選手. 次高為仁慈領導最低為威權領導 2. 不 同 每 周 訓 練 天 數 僅 在 仁 慈 領 導 上有顯著差異。其餘背景變項在 家長式領導上均無顯著差異。. 曾秋美 ( 2 00 5 ). 大專體育科系運動代. 1.. 表隊. 男生運動代表隊在威權領導、仁 慈領導的得分比女生運動代表隊 為高。.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根據以上國內家長式領導相關研究的歸納可以發現,不同 背景變項知覺家長式領導行為有顯著的差異,就整體而言,選 手知覺到較多的才德領導與仁慈領導。. 26.

(41) 由於「家長式領導」理論是近十年來發展的理論,過去大 都以企業、軍事、國家政府組織為研究對象,近年來在運動領 域開始有研究者以「家長式領導」探討教練領導行為,發現都 有很高的解釋力,因此,為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拔河選手 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的差異情形,透過「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量 表 」為 研 究 工 具,期 望 能 為 拔 河 教 練 提 供 團 隊 領 導 的 參 酌 方 向 。. 第三節. 團隊凝聚力. 決 定 團 隊 的 成 敗 關 鍵 之 一 是「 凝 聚 力 」。 團 隊 凝 聚 力 不 僅 維 持 團 隊 存 在,而 且 對 團 隊 潛 能 的 發 揮 有 很 重 要 的 作 用( 曾 冠 萍 , 2012 )。 尤 其 在 運 動 團 隊 領 域 中 , 凝 聚 力 是 成 績 表 現 重 要 的 一 環 , 也 是 促 使 運 動 團 隊 繼 續 維 持 的 必 要 條 件 ( 楊 士 儀 , 2012)。 以下茲就團隊凝聚力的意涵、團隊凝聚力的概念模式、團隊凝 聚力的形成、影響團隊凝聚力的因素及團隊凝聚力的測量工具 及團隊凝聚力的相關研究,進行說明: 一、團隊凝聚力的意涵 凝 聚 力 一 字 (cohesion) 來 自 於 拉 丁 文「 cohaesus」, 解 釋 是 緊密的、堅固的結合在一起。運用在團隊裡,是使團隊產生一 股強大結合的力量,共同朝目標前進。研究者就不同的定義整 理 , 如 下 表 2-5 所 示 :. 27.

(42) 表 2-5 團隊凝聚力之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范國興. 20 1 1. 在團隊情境中,團隊對成員的吸引力 以及成員間相互吸引的力量,使群體 緊密在一起,共同追求目標與理想的 動態過程。. 李姿怡. 20 1 1. 為了獲得勝利,團體成員互相吸引, 彼此團結合作努力的一種動態過程。. 黃文賢. 20 0 7. 團隊凝聚力是讓團隊中的成員願意在 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的動 態行為,目的則是為了團隊的成功所 形成的一種團隊內部力量。. 李建志. 20 0 3. 個人和團隊成員的互動和吸引,因為 追求相同的目標,產生團隊力量的一 種動態過程。. 吳慧卿. 20 0 2. 凝聚力是一種動態的過程,使團隊成 員願意團結一起,共同為團隊的目標 而努力的一種力量。. 莊艷惠. 19 9 7. 凝聚力指的是團隊提供的吸引力及成 員間彼此的吸引力 。. 盧俊宏. 19 9 4. 所謂的團隊凝聚力,是團體成員拋開 個人的一切隔閡,內心緊緊的向團體 集中的意思。. 陳其昌. 19 9 3. 團體對成員的吸引力及成員間產生的 互相吸引。凝聚力高的團體成員,比 較能夠互相接納彼此並且同心協力, 完成目標。. 黃金柱. 19 8 6. 是團體生命的重要層面。.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8.

(43)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對團隊凝聚力所詮釋的定義,可以發現 構 成 團 隊 凝 聚 力 的 要 素 : 1. 有 團 隊 才 有 凝 聚 力 , 團 隊 與 凝 聚 力 互 為 影 響 。 2. 凝 聚 力 產 生 對 成 員 的 吸 引 , 而 成 員 們 也 因 為 凝 聚 力 而 互 相 吸 引。3.凝 聚 力 的 產 生 是 一 種 動 態 的 過 程。 4.凝 聚 力 的 最終結果就是團隊的整體表現或是團隊目標。因此,本研究對 團 隊 凝 聚 力 的 解 釋 如 下: 「藉由共同目標產生的吸引力將成員與 團隊緊密結合在一起,並且成員間拋開成見,為了共同目標而 努力。」 二、運動團隊凝聚力的概念性體系 Carron (1982) 針 對 運 動 團 隊 凝 聚 力 提 出 一 套 完 整 的 概 念 性體系,透過此一模式清楚說明運動團隊凝聚力的各個要素及 其 相 互 的 關 係 ( 引 自 王 明 如 , 2008)。 模 式 中 有 輸 入 、 生 產 和 輸 出等要素。輸入指的是形成團隊凝聚力的影響因素;生產指的 是團隊凝聚力所表現的方式;輸出指的是團隊凝聚力形成後所 呈現的結果。由各要素間的關係可以得知凝聚力是團隊與運動 表現的一個中介變項,凝聚力的高低會受到團隊情境、個人、 領導力與團隊等因素的影響,而凝聚力的高低也會影響團隊的 成績表現、選手的滿意度、團隊的穩定性及選手個人的行為表 現 。 運 動 團 隊 凝 聚 力 的 概 念 性 體 系 關 係 , 分 述 如 圖 2-2 所 示 :. 29.

(44) 情境因素 1. 契 約 的 責 任 2. 組 織 的 導 向 3. 個人因素. 領導因素. 1. 個 體 的 導 向 2. 滿 意 度 3. 個 別 差 異. 1. 領 導 行 為 2. 領 導 方 式 3. 教 練 - 選 手 關 係 4. 團 隊 關 係. (輸入). 團體因素 1. 團 隊 任 務 2. 團 隊 能 力 3. 團 隊 適 應 4. 團 隊 生 產 力 常 模 5. 團 隊 成 功 需 求 6. 團 隊 穩 定 性. 凝聚力 1. 任 務 凝 聚 力 2. 社 會 凝 聚 力. 團體結果. 個人結果. 1. 團 隊 穩 定 性 2. 絕 對 的 表 現 效 率 3. 相 對 的 表 現 效 率. 1. 行 為 結 果 2. 絕 對 的 表 現 效 率 3. 相 對 的 表 現 效 率 4. 滿 意 度. (生產). (輸出). 圖 2-2 運 動 團 隊 凝 聚 力 的 概 念 性 體 系 資 料 來 源 : Carron, A. 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 Interpretation and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 , 123-138.( 引 自 留 聖 傑 , 2009). 30.

(45) (一)輸入 1. 團 隊 情 境 因 素 : 是 影 響 團 隊 凝 聚 力 最 常 見 的 因 素 。 包 括 了契約的責任、組織的導向。契約的責任是指業餘參加 的限制以及職業與業餘運動中既有的規定;組織的導向 是指依照組織的性質而有不同的目標、目標的策略、成 員的年齡、性別和成熟度等都有差異性。不同的情境會 影響凝聚力的高低。 2.個 人 因 素 : 包 括 了 成 員 的 導 向 、 動 機 、 個 別 的 滿 足 和 各 別 差異。 3.領 導 力 因 素 : 教 練 的 領 導 方 式 與 行 為 、 教 練 與 選 手 間 的 相 處模式、教練與團隊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凝聚力的發展。 4.團 隊 因 素:包 含 了 團 隊 適 應、團 隊 生 產 方 式、團 隊 穩 定 性 、 團隊對成功的需求等。 (二)生產 在 此 階 段 會 產 生 二 種 形 式 的 凝 聚 力 : 社 會 凝 聚 力 (social cohesion) 和 任 務 凝 聚 力 (task cohesion)。 社 會 凝 聚 力 指 的 是 促 使一個團體在一起及成員們願意留在團體裡不離去的一種吸引 力。任務凝聚力指的是團隊的成員拋棄個人成見,願意接受團 隊的調停或安排,共同合作一起完成團隊設定的目標或任務。 (三)輸出 此階段有二個結果:團隊結果與個人結果。團隊結果是指 團隊本身呈現的穩定性、團隊對外的能力展現(通常以成績表 現 來 衡 量 )。 個 人 結 果 是 指 選 手 對 個 別 能 力 的 滿 意 度 、 選 手 對 團 隊的滿意度、選手對自我角色的釐清等。衡量團隊凝聚力的直 31.

(46) 接方式,通常會以團隊的絕對成功標準來評量,就是以對外的 成績表現來看,嬴的比率高於輸的比率,團隊凝聚力相對也較 高。 三、團隊凝聚力的形成 一個團隊凝聚力的形成並不簡單,需要經過時間的醞釀才 能成形,而且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引 自 邱 得 全 , 2009; 黃 金 柱 , 1986): ( 一 ) 直 線 模 式 (The Linear Model ) 由 Tuckman (1965) 歸 納 出 的 四 種 發 展 模 式 : 1.形 成 期 : 是 凝 聚 力 形 成 的 初 期 。 團 隊 成 員 初 步 認 識 、 聚 集進而互相了解,領導者的帶領在此階段極為重要。團 隊也在此時開始產生凝聚力。 2.風 暴 期 : 經 過 形 成 期 的 認 識 後 , 團 隊 成 員 開 始 產 生 自 己 與群體意見上不合或是利益衝突的現象,此時的領導者 必須謹慎處理,化解糾紛,領導者如能順利帶領團隊度 過風暴期,團隊就能穩定地朝下一階段邁進。 3.規 範 期 : 為 了 團 隊 長 遠 的 發 展 , 透 過 領 導 者 讓 成 員 清 楚 明白自己的職責,也經過溝通後共同建立規範,成員自 動自發地遵守。此時期的凝聚力持續穩定的成長,並開 始具有團隊的風格。 4.表 現 期 : 經 過 時 間 及 深 度 的 瞭 解 , 成 員 已 建 立 起 團 隊 合 作 的 默 契,並 共 同 接 受 挑 戰,也 在 挑 戰 中 展 現 出 凝 聚 力 。 ( 二 ) 擺 盪 模 式 (The Pendular model ) 此 模 式 是 指 團 隊 凝 聚 力 的 形 成 就 像 鐘 擺 一 樣,從 衝 突 的 32.

(47) 解 決,凝 聚 力 的 建 立,再 到 衝 突 的 產 生,再 經 過 解 決,再 一 次的產生凝聚力,如此不斷循環。 ( 三 ) 生 命 週 期 模 式 (The Life Cycle Model ) 將凝聚力的形成比喻成一個生命的過程。從「相遇」 到 「 角 色 定 位 」 再 到 「 規 範 形 成 」, 最 後 「 表 現 」, 就 像 一 個 生 命 一 般,不 斷 循 環,但 有 時 間 上 的 限 制( 黃 金 柱,1986) 。 四、影響團隊凝聚力的因素 團 隊 與 凝 聚 力 互 為 影 響,相 輔 相 成。凝 聚 力 之 所 以 存 在 是 因 為 團 隊 的 產 生,而 團 隊 得 以 存 續 是 因 為 凝 聚 力 的 力 量 (范 國 興 , 2011; 趙 鋅 國 , 2010; LeUnes & Nation , 1989)。 球員間的觀念、態度、價值觀和運動背景越相近,凝聚力 就 越 高;若 是 選 手 間 歧 見 很 深,凝 聚 力 就 越 低( 季 力 康,1996) 。 因 此,影 響 凝 聚力 的 因 素 很 多,整 理 各 專 家 學 者 的 見 解,說 明 如下: (一) 團體的大小:團隊的成員眾多,成員間聯絡不容易,不 論橫向或是直向容易引起溝通困難,溝通管道不順暢, 團隊凝聚力就會降低。相對的,團隊的規模小,成員間 彼此溝通容易,交流頻繁,團隊凝聚力就會提高。 (二) 成員的相同性:團體成員若有類似的背景、經歷或是共 同 的 嗜 好、想 法 等。成 員 的 相 同 性 高,凝 聚 力 就 會 越 大 。 (三) 滿意度:成員越是對自己所屬的團隊感到滿意,對團隊 產生的凝聚力就會越高。 (四) 目標的達成:團隊目標與組織目標在一致的情形下,組 織目標的達成對於團隊凝聚力的增強有正面的影響。 33.

(48) (五) 運動的性質:不同的運動項目所需要凝聚力的強度各有 不 同 。 有 些 運 動 屬 於「 協 力 作 用 」性 質 的 運 動 (coactive sports) , 此 類 型 的 運 動 模 式 較 不 需 要 隊 員 間 彼 此 合 作 ; 而「 交 互 作 用 」性 質 的 運 動 (interactive sports), 此 類 型 的運動模式需要團隊成員的合作才能贏得勝利或是達 成 目 標 ;「 混 合 性 」 的 運 動 模 式 介 於 協 力 作 用 和 交 互 作 用 運 動 。 下 表 2-6 呈 現 的 是 不 同 運 動 團 隊 所 需 凝 聚 力 的 強 度 (引 自 黃 師 川 , 2008)。. 表 2-6 不同運動團隊及凝聚力的比較 協力作用. 混合性運動 協力交互作用運動 低度依賴性 中度依賴性 射箭、保齡球、滑雪、 美式足球、棒壘球、 高爾夫、來福槍射擊、 冰上芭雷、拔河、競 田 賽 項 目 ( 田 徑 )、 角 賽 接 力 ( 田 徑 ) 、 游 力、滑雪跳躍。 泳、桌球、網球等. 交互作用運動 高度依賴性 籃球、曲棍球、橄欖 球、足 球、手 球、排 球. 社會凝聚力的需求 低. 中. 資 料 來 源 : LeUnes, A. D., & Nation, J. R. (1989). Sport Psychology. Chicago, IL : Nelson -Hall, p.139. ( 引 自 黃 師 川 , 2008). 34. 高.

(49) (六)團體的地位:在組織中所處的地位越高的團體,凝聚力 相對也越強。 (七)成員對團體的依賴:成員如果透過團隊能夠滿足於個人 的 需 求 , 如 :經 濟 、 社 會 及 心 理 需 求 , 那 麼 對 於 團 隊 的 依 賴會越大,團隊對個人所產生的吸引力也會增加。 (八)團隊的形式:指的是成員留在團隊的時間多寡及成員接 受團隊調配的頻率。成員能和其他成員在一起的時間越 久,彼此的交互作用機會也越多,因此,凝聚力的發展 就越有可能。團隊的凝聚力越高,成員就不容易離開團 隊。 (九)管理的要求與壓力:透過管理所營造出的凝聚力有可能 是短暫的,也有可能是長期的。 (十)團隊與外部的關係:團體與外界的關係相對比較疏遠或 是承受較大的壓力時,團隊凝聚力就會增強。 五、團隊凝聚力的測量工具 在運動情境上,使用衡量運動團隊凝聚力的工具,依照 LeUne and Nation (1989) 的 分 類 共 有 四 個 :「 運 動 凝 聚 力 問 卷 」 (Sport Cohesiveness Questionnaire, SCQ)、「 作 業 凝 聚 力 問 卷 」 (Task Cohesiveness Questionnaire, TCQ)、「 多 向 度 運 動 凝 聚 力 問 卷 」 (Multidi mensional Sport Cohesiveness Instrument, MSCI)、 「 團 體 氣 氛 問 卷 」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 ( 引 自 范 國 興 , 2011; 黃 師 川 , 2008; 黃 文 賢 , 2007) 以下茲將各問卷所包含的向度概要說明: ( 一 )運 動 凝 聚 力 問 卷 (Sport Cohesiveness Questionnaire, SCQ) 35.

(50) 由 Martens and Peterson (1971 ) 所 發 展 , 共 包 含 七 個 向 度 : 人 際 吸 引 (interpersional attraction )、 個 人 的 力 量 或 影 響 (personal poweror influence )、 成 員 的 價 值 (value of me mbership )、 歸 屬 感 (sense of belonging )、 快 樂 ( en jo yment )、 團 隊 合 作 (tea mwork )、親 密 (closeness ) 等。前 五 個 向 度 和「 社 會 凝 聚 力 , 後 二 者 測 量 「 任 務 凝 聚 力 」( 范 國 興 , 2011; 引 自 陳 其 昌 , 1993)。 ( 二 )作 業 凝 聚 力 問 卷 (Task Cohesiveness Questionnaire, TCQ) 由 Gruber and Gray (1981) 所 發 展 。 該 問 卷 僅 有 13 題 , 目 的 在 測 驗 六 個 團 隊 凝 聚 力 的 向 度,依 序 為:團 隊 表 現 滿 意 (Tea m persormance satisfaction )、自 我 表 現 滿 意 (self performance )、成 員 的 價 值 (value of me mbership)、 作 業 凝 聚 力 (task cohesion )、 承 認 的 需 求 (desire for recognition ) 及 親 和 的 需 求 (affiliation cohesion )。 ( 三 ) 多 向 度 運 動 凝 聚 力 問 卷 (Multidimensional Sport Cohesiveness Instrument , MSCI) 由 Yukelson, Weinberg and Jackson (1984) 所 發 展 , 是 經 由 十六個籃球隊的實證研究以測試該研究工具的信度與效度(引 自 范 國 興 , 2011)。 共 有 22 個 題 目 四 個 向 度 : 團 體 吸 引 (tea m attraction )、 目 的 一 致 (unity of purpose )、 團 隊 合 作 (quality of teamwork) 及 被 尊 重 的 角 色 (valued role )。 ( 四 ) 團 體 氣 氛 問 卷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 ) 由 Carron,Wid meyer and Brawley (1985) 所 編 制 的「 團 隊 氣 氛 問 卷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 是 目 前 在 衡 36.

(51) 量 團 隊 凝 聚 力 上 較 為 被 廣 泛 運 用 的 量 表 。 Carron 等 人 ( 1985) 提 出 了 一 個 關 於 團 隊 凝 聚 力 的 模 式 ( 如 圖 2-3), 建 構 出 凝 聚 力 的 架 構,此 模 式 分 為 兩 個 類 別:團 隊 整 合 和 個 人 對 團 隊 的 吸 引 。 團隊整合是指要求團隊成員依據團隊作業和社會活動來評鑑整 個團體;個人團隊的吸引力是指要求團隊個別成員依據個人參 與團隊作業和團隊活動的評價。 該量表共有四個構面,可以了解團隊成員對團隊凝聚力的 知 覺 程 度 。 一 是「 團 隊 任 務 對 個 體 的 吸 引 」, 是 指 運 動 員 參 加 團 隊任務、活動、接受團隊目標程度的感覺;二是「團隊社會對 個體的吸引」 ,是 指 團 隊 成 員 個 人 在 團 隊 被 接 受 的 程 度 及 與 隊 友 人 際 關 係 的 知 覺 ; 三 是「 團 隊 任 務 整 合 」, 是 指 團 隊 成 員 對 於 團 隊 工 作 能 彼 此 合 作 、 意 見 一 致 ; 四 是 「 團 隊 社 會 整 合 」, 是 指 團 隊成員能彼此關心、尊重,並且相處愉快。. 團隊凝聚力. 團體整合. 社會. 個體吸引進入團體. 任務. 社會. 任務. 圖 2-3 團 隊 凝 聚 力 的 概 念 模 式 資 料 來 源 : Carron, A. V., Wid meyer, W. N., & Brawle y, L. R.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 ms :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7 , 244 -266. ( 引 自 邱 得 全 , 2009).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Breu and Kirk- patrick [35] (see [4]) improved this by giving O(nm 2 )-time algorithms for the domination and th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s and an O(n 2.376 )-time algorithm for

The main tool in our reconstruction method is the complex geometri- cal optics (CGO) solutions with polynomial-type phase functions for the Helmholtz equation.. This type of

蔡秀慧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A 級教練 洪語謙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國家代表隊選手 洪當欽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B 級教練

Quadratically convergent sequences generally converge much more quickly thank those that converge only linearly.

denote the successive intervals produced by the bisection algorithm... denote the successive intervals produced by the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