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修正、實施、評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修正、實施、評估"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修正、實施、評估

在正式的野外實察課程實施前,進行了一次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此階 段評估的核心目標是在內容和功能設計面向,找出VFT 網站及 PDA 野外實察系統可改 善的項目,然後選擇適合的建議或策略作進一步修正。最後整體野外實察教學模組的成 效評估,經過合作的高中老師及參與學生使用過後,以三角交叉檢核法(triangulation),

採取多項資料收集方式,期望以客觀有效度的証據來評論此教學模組的使用成效。

5.1 形成性評估與修正

當教育目標或是工具處於發展階段時,執行的評估工作結果是為了修正產品,此類 型的評估稱之為「形成性評估」,通常由較小群的研究參與者; 較多的發展者親自參與 測試評估,而且相較於教育產品正式使用的環境,測試環境的某些條件會受到調整(J.

Gall, M. Gall, & Borg, 2005:460)。

實際進行形成性評估的方式是邀請一位專注於地理教育研究的大學教師及兩位具 有3~4 年中學地理教學經驗的研究生,針對 VFT 網站及 PDA 野外實察系統進行測試,

找出在內容、介面、互動性等面向設計不佳之處,研究者則視時間與能力條件採取適合 的建議或策略作修正。評估的前半段估計使用90 分鐘的時間實作 VFT 網站上實察前的 所有學習活動,而評估的後半段約花費了6 小時走完全部的實察點,實地測試 PDA 野 外實察系統的輔助效能並檢視各實察點學習活動設計的適宜性。VFT 網站及 PDA 野外 實察系統的形成性評估結果詳列於下兩表。

表5.1 VFT 網站形成性評估結果

評估面向 需改進之處 修正方法

在問題的遣詞用字上作修改。

部分問題敘述容易讓學生會錯意。

問題設計

部分問題背後提供的閱讀資料或資 訊不足。

視問題增加資訊或是修改問題,讓學 生可在充分的資訊背景下回答問題。

將學習重點以精簡的內容呈現,濃縮 新聞與文獻資料。

需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掌握資訊。

學習內容

在永續發展內涵教學的部分,缺乏

瑠公圳與永續發展的關聯性。 藉由問題設計將此二者連結起來。

介面設計 需讓學生知道要按照順序完成實察 前的學習活動。

活動進行一開始登入後,在注意事項 中提醒。

(2)

實察點預覽設置的各實察點按鈕容 易讓學生忽略。

在標題下利用文字說明提醒學生透 過這些按鈕瀏覽各實察點的介紹。

避免多個問題最後才一起送出,以 免答題中途,網頁或瀏覽器發生意 外狀況,學生要無奈地重頭答題。

對各個問題設置獨立的送出鈕。

在古今地圖比對的部分,學生恐無

法直覺地開啟台灣堡圖。 在標題下方加文字提示。

需表達竭誠歡迎教師及學生參加此 野外實察教學並說明此活動設計的 用意。

網站的首頁放置簡短的歡迎詞,而後 再進入學習影片。

首頁設計

表5.2 PDA 野外實察系統形成性評估結果

評估面向 需改進之處 修正方法

若第一次使用 PDA 野外實察系統 即在野外,容易因不熟悉操作而在 野外不知所措。

設計一個校園內的 PDA 野外實察 系統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出野外前 就熟悉實際的操作。

操作難易度

實察點 1 到實察點 2,預定的行進 路線與周遭其他巷弄靠近,由於使 用的地圖不夠詳細,加上GPS 定位 有誤差,學生摸索路線的時間較長。

在此兩實察點間增加現況照片連續 指引的功能,縮短學生找路的時間。

導航工具

預設PDA 在閒置 3 分鐘後,即會自 動關閉以節省電源,往往在導航途 中即畫面消失,必須再重新啟動導 航工具。

PDA 的操作手冊上提醒學生注意。

學習主題相似的實察點3、4(台大水 工試驗所旁和溫州街 46 巷口),二 者取一,捨棄實察點3。

野外實察總時間規劃預計為 6 小 時,測試結果超過預計的時間。

時間規劃

5.2 教學實施

高中教師對於瑠公圳野外實察教學目標、實施方法與流程的認識,是利用 VFT 網 站配合研究者編寫的教師手冊(見附錄二),作為接觸教師的第一步。為了建立合作關 係,讓教師有意願參與研究,並了解教師對此野外實察教學設計與PDA 野外實察系統 的看法與建議,研究者前後共帶領6 位有興趣的高中教師到實察區預察,模擬學生的交

(3)

通方式,按照PDA 野外實察系統的指示,走路和搭公車前往各個實察點(瑠公農田水利 會除外)。蒐集教師意見的方法,除了沿途隨時記錄之外,預察結束後再以電子郵件寄 送開放式問題型式的教師預察問卷(見附錄三),請教師針對 PDA 野外實察系統提供使 用心得回饋。

進行實驗教學的對象分別為台北縣某私立高中、台北市某公立高中一年級的學生。

完整的課程實施包括實察前兩堂課、約6 小時由 PDA 輔助的野外實察及實察後一堂課。

實施階段,課堂上的三堂課由教師自行安排,研究者僅於第二堂課(指導學生使用 PDA 野外實察系統)到場協助教學; 學生出野外時,教師無需隨行,研究者則從旁觀察、攝 影,不提供學生諮詢。確切野外實察實施的情況、參與學生背景及合作教師背景詳列於 表5.3。

表5.3 合作師生背景與野外實察實施情況 台北縣某私立高中(甲高中)

學校規定學生每天須上課至第十節課(7:15 下課),二年級、三年級的學 生還會有晚上留校自習跟假日重修,時間被學校課業占用太滿,教師難 以要求學生再利用假日進行野外實察。

學校特質

合作教師 兩位教師皆為此高中新進地理科教師,已具備一年的實習教學經驗。

高一生共8 位。女生 6 位、男生 2 位皆是今年 9 月剛升上高中的學生,

以自願的心態參與此野外實察教學。

參與學生

¾ 實施時間:2006/10/22(日) 9:30AM~3:00PM 瑠公圳 ¾ 合作教師有跟隨,但不提供諮詢。

野外實察

¾ 因適逢假日,因此實察點5(瑠公農田水利會)無法順利到訪。

台北市某公立高中(乙高中)

不同於其他高中,此學校高一有研究方法課,高二有專題課,每週皆有 連續的三堂課,學生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學科。因此地理科教師可以利 用這兩門課帶學生出野外考察。

學校特質

¾ 地理科教學經驗10 年以上 合作教師

¾ 台北市地理科輔導團成員

高一生共6 位。女生 3 位、男生 3 位皆是今年 9 月剛升上高中的學生,

以自願的心態參與此野外實察教學。

參與學生

¾ 實施時間:2006/11/13(一) 1:30PM~4:30PM

¾ 合作教師沒有隨行。

瑠公圳 ¾ 因時間不足,基於讓學生親自訪問政府對瑠公圳未來的規劃構想,並 對此次野外實察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捨棄實察點4(寧安街口),PDA 的輔助僅進行到實察點3,其後則由研究者帶領學生前往實察點 5。

野外實察

(4)

z 學生野外實察剪影

圖5.1 學生找尋瑠公抽水站 圖5.2 學生從解說牌獲取資訊

圖5.3 訪問居民對瑠公圳利用方式的看法 圖5.4 學生等公車前往下一個實察點

圖5.5 訪問居民關於瑠公圳的維護管理 圖5.6 學生觀察記錄水圳環境

(5)

圖5.7 學生在第四個實察點(寧安街口) 圖5.8 學生訪問瑠公農田水利會

5.3 評估方法

評估的重點在於分析研究設計的「瑠公圳野外實察教學模組」在行動裝置的輔助下 是否能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了解合作教師與學生對這種野外實察教學方式的滿意度,

並且找出行動裝置輔助效能不彰之處。在這樣的評估目的下,評估對象僅聚焦於「整體 教學模組評估」及「PDA 野外實察系統評估」此二項。在評估方法選擇上,由於三角 交叉檢核法(triangulation)結合不同研究方法的策略,可增加研究的效度,透過建立圓 融、可信、一致的解釋提升分析的可靠度,並且藉由其他研究方法的補充降低單一研究 法的偏見與限制(Perlesz & Lindsay, 2003)。因此,上述兩項評估對象即透過三角交叉檢 核法,分別從教師、學生和研究者的角度,盡可能採用多樣的資料來源,像是學習前後 差異檢定、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參與觀察法及文件分析法,以獲得較客觀可信的評估 結果。兩個評估標的依據不同的評估內容,採用的評估方法分述如下。

(1)整體教學模組評估的方法:從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合作師生對此野外實察教學設計 的滿意度與建議,來分析整體教學模組實施的成效、未來教師採行的意願和需改善 的面向。資料收集方法為學習前後差異檢定、問卷調查法、訪問調查法、觀察法及 文件分析法。

(2)PDA野外實察系統評估的方法:從合作師生使用後的觀感配合研究者本身的觀 察,分析PDA野外實察系統野外教學輔助的成效、操作介面的流暢度、需要改善的 面向和未來野外實察教學應用的潛能。資料收集方法有問卷調查法、訪問調查法、

觀察法及文件分析法。

(6)

上述評估所採用的資料收集方法之實際操作情形詳述於後。

(1)學習前後差異檢定:以數據客觀呈現學生在野外實察教學前後知識技能提升的幅 度,根據教學目標,於實察教學前後各設計一份試題(見附錄四、五 ,這兩份試題) 幾乎完全相同。前測實施於教學活動前,已事先告知教師不檢討試卷,學生對試題 的疑問留待學習過程中由自己去探索。後測進行於全部的教學活動結束後。

(2)問巻調查法:問卷設計為五等級量表(five-point rating scales)的形式,利於透過統計 量化了解學生對整體課程設計、網站設計及PDA野外實察系統設計的反應,初步知 道學生的觀感後,訪問內容的設計可藉此問卷分析結果為基礎,再深入了解學生對 部分設計反應不佳的原因。問卷調查(見附錄六)的時間進行於全部的教學活動結束 後(指導完學生撰寫決策報告)一星期內,學生訪問之前。

預先設計學生問卷調查後,再進一步透過訪問解釋問卷上的疑問,並獲得學生 觀感的質性資料。但甲高中因學校特質因素,學生無法挪出30分鐘的時間接受研究 者的訪問,因此甲高中全部8位參與學生改採用開放性問題(open-ended question)的 問卷調查方式(見附錄七)。

(3)訪問調查法:學生部分,問卷調查分析後,再透過半結構性的訪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事先設計好開放性問題(見附錄八),主要針對學生在問卷上較不認同的 部分了解原因,同時取得學生對整體課程、網站及PDA野外實察系統設計的意見與 心得。學生訪問僅有乙高中的6名學生,以30分鐘內的時間完成訪問。

教師部分,亦是採用半結構性的訪問,內容著重此野外實察教學模組需改善的 面向與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的滿意度,由於甲高中和乙高中學生問卷回饋有差異,

導致教師訪問有不同的問題設計(見附錄九、十)。

(4)觀察法:依照研究者參與的程度或是與觀察對象互動的程度,採用的觀察法屬觀 察者角色居多的類型(observer-as-participant),觀察對象知道自己正參與一項研究,

研究者與觀察對象的互動有限(Johnson & Christensen, 2000)。「瑠公圳野外實察」全 程教學中,研究者僅於指導學生使用PDA野外實察系統時,到校協助合作教師,研 究者並不參與其他的課堂教學。觀察法使用時機是學生出野外時,研究者以觀察者 的姿態拍照、錄影學生的行為表現。目的是要了解學生在野外的學習狀況與態度,

以及PDA野外實察系統實際情況下的輔助成效、需改進的功能或是欠缺的功能。

(5)文件分析法:文件來源有學生的學習單及決策報告,評量學生的學習表現,並粹 取文件中關於學生經驗與心得的描述,目的為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學習成效、獲 得的經驗與感受。

(7)

5.4 整體教學模組評估結果

5.4.1 學習成效方面

在學生學習成效方面,學習前後差異檢定分析結果(表 5.4),學生經過此研究設計 的教學活動後,全部參與學生的成績平均進步了40.7%,其中又以技能部分進步最顯著 達67.3%,學生從對 PDA 完全陌生,進展到學會怎麼使用 PDA 還有 PDA 野外實察系 統,同時學會如何在野外收集資料/尋找答案,比如訪問居民、看解說牌。在問卷回饋 與學生的決策報告中,學生也多表示對這兩項技能的學習印象深刻,獲得的經驗最多。

最大的收穫:學會自己去尋找答案(學生問卷)

最大的困難:訪問路人困難,不太順利 ; 最大的收穫:學會使用PDA,如何與人溝通協 調!” (學生問卷)

當找不到目標時,必須很努力的尋找,且對準目的地,但是當找到時,就可以很順利的 訪問人,那就是最大的收穫” (學生問卷)

困:懂瑠公圳歷史的都是老人、老兵,說台語有點困難 穫:學會用PDA,訪談 (學生問卷)

學生藉由PDA 野外實察系統引導進行的野外觀察、訪問、問題回答的實際表現,

請見附錄十二野外學習單表現樣本。

表5.4 學習前後測驗結果統計

學習前知能測驗(分) 學習後成就測驗(分) 進步幅度(%)

認知 技能 總分 認知 技能 總分 認知 技能 總分

(20 分) (8 分) (28 分) (20 分) (8 分) (28 分) (20 分) (8 分) (28 分) 甲高中(N=8)

4.0 1.5 5.5 11.1 7.3 18.4 35.6 71.9 46.0

平均 乙高中(N=5)

4.6 2.0 6.6 8.8 6.8 15.6 21.0 60.0 32.1

平均 全部參與學生

平均(N=13) 4.2 1.7 5.9 10.2 7.1 17.3 30.0 67.3 40.7 在認知的部分,學生前後測差異平均只進步了30%,學生普遍未達成的學習目標有 下列幾項。

(8)

¾ 學生仍不清楚竹蛇籠與圳頭的功能。

¾ 學生仍不清楚過去瑠公圳的分布範圍。

¾ 學生仍不清楚該如何構築瑠公圳,才能達到對環境友善。

整理分析學生問卷,並透過訪談合作教師與學生後,發現學生對上述知識概念仍無 法掌握,原因在於 VFT 網站上學習單元「瑠公圳水利設施與圳路分佈圖」同時想傳遞 水利設施的功能與圳路分佈兩項知識訊息,呈現方式較複雜,導致學生無法抓到重點。

應將這兩項教學主題拆成兩個各自獨立的單元,並且將原本文字、圖片介紹水利設施的 方式改成圖像動態模擬竹蛇籠跟取水閘門的關係並配合文字解說,而圳路分佈圖亦需作 簡化處理,保留重要的分界線,像是河流、兩三條重要道路,其他一律省略,以快速讓 學生抓住水圳空間分布的圖樣(pattern)。

VFT 網站上學習單元 3「永續發展的願景」雖有傳遞適合生物生長的整治工法,但 是並沒有設計問題給學生回答,導致學生輕率地瀏覽過,沒有留下深刻記憶。所以,實 察前的教學活動設計,若是以學生自己瀏覽為主者,教學目標的數量不宜過多,每個學 習單元的學習時間設計最好不要超過15 分鐘,若教學目標設定有 6 項,則學生就需花 1 小時半的時間作實察前準備,因為學生通常沒有耐心花時間詳細瀏覽,所以必須設計 成容易讓學生快速抓取重點。每個學習目標或是知識概念,需設計對應的問題回答,幫 助學生找到學習焦點,同時加深印象。

實察前的學習雖然以學生自學 VFT 網站上的內容為主,但教師在學生自學前的 VFT 網站導覽仍需說明每個單元學習的重點,尤其是此次野外實察欲探討的核心問題。

教師的導覽工作若無法讓學生知道考察的目的、需要事先學會的概念或技能,而完全交 由學生在VFT 網站上摸索,則最終的學習效果很可能無法讓人滿意。

其他技能領域的學習目標,像是檢核學生是否能應用野外收集的資料,以及是否能 使用規劃評量表作決策‥等較高層次涉及分析綜合的能力,則依據實察後的決策報告評 量。有效樣本數為12 人,分成五組,評量項目與結果列於表 5.5。學生實際決策報告撰 寫情形和評量結果的樣本,請見附錄十一。

表5.5 決策報告評量結果

評量項目 完全符合 尚可 不符合

1.是否有按照網站上要求的報告內容格式撰寫報告? 100 0 0 2.是否將野外收集的資料應用到報告中? 75 0 25 3.是否使用照片、表格輔助報告呈現? 16.7 58.3 25 4.能夠具體描述或提出証據說明各方案在各評量項目為

何給予(9)或(〤)。 16.7 83.3 0

% (N=12)

(9)

學生在評量項目3、4 普遍表現為尚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地方有下列幾項。

¾ 學生雖然會將野外拍攝的照片放入報告中,但是卻無法跟報告內容相呼應,照 片缺乏解釋或說明。

¾ 學生雖然會解釋每個採用的規劃評量項目,自己定義經濟效益、文化資產保存 等,但是缺乏說明各個方案在該評量項目給予(9)或(〤)的理由。

¾ 規劃評量項目解釋錯誤,比如有學生誤以為減少遊客的干擾,即使瑠公圳仍是 臭水溝,便是符合永續發展。

上述學生在決策報告撰寫上的弱點,修正辦法可在 VFT 網站上加註「照片使用需 有說明文字」,教師手冊應提醒教師除對學生說明決策報告的撰寫方式外,應給各小組 即時討論後,要求各小組簡略說明欲採用的評量項目,教師需再追問針對方案一、方案 二或方案三,學生評定(9)或(〤)的理由為何? 確定學生可正確解釋後,再讓學生獨立完 成報告。

5.4.2 學生對整體課程的觀感

此野外實察教學模組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強調問題解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 略。學生在實察前利用 VFT 網站自主性地學習,在野外針對問題蒐集資料,最後分組 合作完成決策報告。從問卷(表 5.6)、決策報告、訪談分析結果,整體課程不僅可引起 學生的興趣,學生也表示學習到如何跟同學分工合作解決問題;相較其他的教學方式可 以學到比較多的東西;真實地體驗瑠公圳的現況,發現原來跟課本上的描述有落差;在情 意上真切地希望瑠公圳能夠繼續被保存下去;了解一個地方的觀察、評論跟規劃需考慮 的面向很複雜;學會獨立自主‥等。所以整體而言,學生普遍有了新鮮、深刻的感受,

過程中知識技能的學習表現出主動獨立,符合探究式教學法所期望達到的積極性學習態 度。

表5.6 學生問卷在整體課程設計(部分)

非常不 同意

非常 不怎麼

同意 同意

項 目 同意 同意 普通 程度 -2

2 1 0 -1

我覺得整個課程從頭到尾,能夠引起我的學習

興趣。 7.1 64.3 28.6 0.0 0.0 0.79 如果還有類似的野外實察活動,我願意再參加。 14.3 64.3 21.4 0.0 0.0 0.93 瑠公圳野外實察的學習活動,讓我學會如何蒐

集資料解決問題。 28.6 42.9 28.6 0.0 0.0 1.00

(10)

我覺得這樣獨立的野外實察方式,比起老師帶 隊解說的方式,較能激發我的學習動力,並且 培養我獨立學習的能力。

50.0 28.6 21.4 0.0 0.0 1.29 從野外實察與實察後討論決策報告的過程中,

我了解學習伙伴(組員)互相合作及共同勉勵是 很重要的。

50.0 35.7 14.3 0.0 0.0 1.36

% (N=14)

經過這次的野外實察,讓我們學會了使用PDA還有GPS,而且大家彼此合作,操控PDA 一路進行活動,也能夠培養大家一起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發現瑠公圳一定需要靠大家 努力維護,才能保持好的環境,這也算是一個相當難得的經驗。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能嚐試 這類活動。(決策報告)

會想要再參加類似的野外實察,因為已經學會PDA的使用,和有一些實際操作的經驗,

加上上一次實察的印象很好(問卷回饋)

真正的了解塯公圳,比聽老師上課講解還清楚(學生問卷)

這次真的是一個非常新鮮的經驗,第一次拿PDA和用GPS,過程感覺好像是在尋寶,找到目 的地的感覺真的很好!!在實察的過程中,要對一個地方細細的觀察.評論.規劃真的不是很容 易,但也藉由這次的活動與題目的領導下學會了這些技巧,並對瑠公圳的歷史及特殊的水利 設施有進一步了解!” (決策報告)

經過這次的野外實察 不僅學會了用PDA 也多認識了一些人 以前只聞其名且遙不可及 的PDA更變成了掌中之物 而只有在歷史課本出現過的瑠公圳 也真正的出現在眼前 雖然 發現以前一直以為很美麗的瑠公圳 在現在早已變成破舊的水溝 只剩下一些經過居民精 心維護的殘缺片段依然美麗如昔 但是這卻也轉變成為我們探討瑠公圳發展的動力來源 在經歷了這段旅程後 希望瑠公圳能繼續發展 並持續的進步下去(決策報告)

這次的地理實查讓我們學習到如何使用PDA,而且讓我們學習到獨立自主,還有對於瑠 公圳週邊環境的認知。更加一步,也了解到瑠公圳以前帶給農民們的貢獻,環境對我們來 說是多麼的重要阿! (決策報告)

那天雖然走的很累,不過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也更加了解榴公圳它在以前 的作用,收穫真的很大!!也很謝謝老師讓我們有這個實察的經驗。如果要說這一次最高興 的一件事,我會說很高興我們這組能有愉快的合作經驗,有時候走道迷路時,回互相鼓勵、

打氣,而不會是催趕著對方,雖然沒有做的很好,但我們都盡力了,還得到一個很好的合 作經驗,我們很高興。 (決策報告)

(11)

5.4.3 教師的看法與改進建議

透過整理分析教師預察問卷及訪談紀錄,歸結幾點教師對整體教學模組實施的看法 與改進建議。

z 教師肯定野外實察採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比導覽解說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 且PDA 野外實察系統教學活動內容採探究式的設計也很適合。

學生自己探究的實察方式,如果事前有充分的訓練解說,確實比導覽解說的方式較能 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PDA野外實察的活動設計很適合學生自學的探究式教學。 (教師預察問卷)

學生親自找尋實察地點,對於他們而言會覺得很有趣,如同尋寶遊戲般,實察結束後也 會比較深刻,相較於老師帶領解說下,應該比較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教師預察問卷)

z 瑠公圳野外實察教學模組,有完整的輔助學習工具,即VFT 網站和 PDA 野外實察系 統,在儀器設備足夠的情況下,教師表示願意採行此教學模組實施野外實察。

研究者:假使PDA數量足夠,加上有現成的野外實察網站及PDA野外實察系統可供教 學使用,請問老師,您願意使用這樣的野外實察教學模組嗎? 如果不願意,有那些 地方需要改進或是有其他困難之處(教學時數、經費來源、安全顧慮、行政考量、電 腦軟硬體設備)?

教師A:系統要記錄學生真的確實有到該地點,如果有這樣的設計就ok,就可以去查學 生是否真的有出野外,是不是真的自己去完成學習單。另外需考量安全性的問題,

像那天帶學生出去,心裡就會擔心他們會不會發生什麼意外‥‥

教師B:我覺得是很ok的,注意的地方:如果學生自己去,就是安全的部分怎麼去注意,

譬如說當學生做完記錄後,他可以在PDA上輸入我完成某個東西,這個訊息可以傳 回到老師的手機上,老師就可以知道學生已經完成一個學習項目,而且知道他目前 是安全的。 (教師訪談)

教師尤其關切學生安全的問題,VFT 網站實察前的叮嚀事項需納入「請學生出野 外前務必辦理好『旅行平安保險』,可聯絡以下保險公司‥‥。」教師僅需在導覽時再 提醒學生特別注意保險事項即可。

建議未來行動裝置要能夠紀錄學生在野外的行走軌跡,以確定學生真的到過野外 由自己完成學習單,而不是抄襲自其他同學。甚至行動裝置要能夠透過網路即時傳送 學生在野外的答題結果/訪談記錄與位置座標到伺服端電腦,讓身處遠端(家裡或學校) 的教師能掌握學生在野外的學習狀況與行走進度。

(12)

z VFT 網站固然可減輕教師準備教材與教學的負擔,學生因各方面的差異性加上課業 壓力,合作教師認為仍是需要擔任學生學習的推手,不能只進行 VFT 網站導覽,仍 然要刺激學習,注意學習進度,適當給予提醒。

高一的話剛從國中升上來,可能基礎知識差一點!我們發現,高一因為來自不同的學校,

有些概念在教的時候,有些學生很清楚; 而有學生完全模糊,會有落差。當有這種落差 存在的時候,學生上網看這些資料的時候,其實也會有落差。另外我覺得設成網站的話,

就是要帶著學生去做,如果沒有帶著做,當學校的課業壓力又大的時候,學生就不一定 會很認真按照著進度把它做完。而且問題是像我最近還滿忙的,如果有辦法解決這個問 題,我想會更好。(教師訪談)

當教師難以抽出時間查看學生進度並給予叮嚀的情況下,研究者認為可從 VFT 網 站著手,增加學生進度掌握的功能,網站自動顯示學生有/無完成指定作業,教師僅需 針對未達成要求的學生,利用網站自動發送信件的方式提醒學生即可。另外需增加學習 活動立即回饋的功能設計,可增進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同時提升學習動力。

5.4.4 學生學習遭遇的困難

由於採用探究式教學方式,教師變成學習環境中的配角,學生主要藉由網站及PDA 野外實察系統進行學習,教師僅是引領學生到寶山入口,提供學生挖寶的工具(VFT 網 站、PDA 野外實察系統、規劃評量表),一切知識經驗的取得是由學生自己主動瀏覽網 站、野外觀察、訪談、資料整理分析、與同學討論‥。瑠公圳野外實察一連串的學習活 動中,學生碰到的困難主要有下列幾項。

z 學生問卷(表 5.7)統計顯示,網站首頁的簡介短片不容易讓學生清楚掌握瑠公圳野外 實察關切的議題核心。合作教師建議需先讓學生對瑠公圳的歷史、分布有基礎認識 後,再提出野外實察教學的問題核心。

合作教師A:問題應放到後面再問! 因為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不知道瑠公圳是什麼?不 知道它現在變成什麼樣子? 不知道原來在每個地方變得都不一樣,所以一開始就問 學生,他們真的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合作教師 B:需先播放一些瑠公圳歷史簡介的圖片、影片,有個地圖很明確地告訴學生 瑠公圳在那裡,讓學生知道後,再讓他們知道瑠公圳現在面臨了什麼問題。

合作教師 A:至少先讓學生知道瑠公圳現在是分布在那些地方? 知道在每個地方瑠公圳 的使用情況不太一樣,然後再去提出問題核心,學生才會比較清楚。

合作教師A:第一次看簡介短片時,我其實也不太知道它想傳遞的訊息。

合作教師B:除非學生有先閱讀一些歷史資料。(教師訪談)

(13)

表5.7 學生問卷關於 VFT 網站設計(部分)

非常 不怎麼

同意

非常不 同意 同意

項 目 同意 同意 普通 程度

2 1 0 -1 -2

網站首頁的簡介短片,能夠讓我一開始就清楚

掌握瑠公圳野外實察的問題核心。 0.0 35.7 50 14.3 0.0 0.21

% (N=14)

z 部分學生反應需加強實察前教師解說,或是希望教師導覽可以再詳細些。透過教師 訪談可知這類學生有依賴教師學習的習慣。

學生需要教師協助是因為學生沒有靜下心去看,學生不喜歡閱讀,看到一大堆文字,

他們就會排斥。他們就會想說如果老師在的話,聽老師直接講解不是更快嗎!”

(教師訪談)

由於課堂時間有限,而且教學模組採用探究式教學的方式,即是希望提供學生自己 探索知識的機會,逐漸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所以研究者認為教師導覽或解說不宜額外 增加時間,否則便失去探究式教學的精神。

z 學生表示在野外訪談會有語言不通、被拒絕、不好意思‥等困擾,導致訪談進行不 順利,或是草草了事。

最大的困難:訪問路人困難,不太順利(學生問卷)

最大的困難:訪問的時候,有此人不希望被打擾(學生問卷)

與他人訪問時,遭到拒絕!” (學生問卷)

困:懂瑠公圳歷史的都是老人、老兵,說台語有點困難(學生問卷)

研究者認為訪談溝通的困難是種好的學習情境。教師可在實察前告知學生訪談時可 能會面臨的窘境,像是對方態度不佳或是遭拒絕等,先讓學生做好心態準備,並鼓勵學 生以開放的心胸與人接觸。至於其他訪問溝通技巧的學習則可留待訪談當下,由學生自 己累積經驗。

(14)

5.5 PDA 野外實察系統評估結果

5.5.1 學生使用觀感

針對PDA 野外實察系統的輔助成效及優勢方面,整理歸納學生使用後的觀感:

z PDA 野外實察系統確實能夠輔助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野外實察。表 5.8 學生問卷肯 定PDA 野外實察系統輔助的角色,例如「衛星導航工具」發揮了帶路功能、實察點 照片及文字簡介協助指認出實察點、答題記錄很方便、時間提示功能有助於掌握時 間、知識寶庫可協助解惑‥等。

拿著PDA邊查地圖 和同學在大台北地區到處亂闖一邊做筆記 再說身旁明明有專科的 老師,但這過程中老師從頭到尾都不協助 全程是靠自己 (決策報告)

表5.8 學生問卷關於 PDA 野外實察系統設計(一)

非常 不怎麼

同意

非常不 同意 同意

項 目 同意 同意 普通 程度

2 1 0 -1 -2

我覺得整體上,PDA 野外實察系統真的是野外 實察的好幫手,可以讓我不需要老師的帶領,

就能獨立完成野外實察。

28.6 42.9 28.6 0.0 0.0 1.00 我覺得「衛星導航工具」操作很簡單,而且可

以幫助我很快就到達目的地。 14.3 50.0 35.7 0.0 0.0 0.79

「衛星導航工具」中,接近實察點即詢問〝是 否進入學習活動〞,這個提示出現時我已經找到 實察點了。

42.9 28.6 14.3 14.3 0.0 1.00 各實察點學習活動提供的照片及簡介,我覺得

可以幫助我確認實察點。 57.1 21.4 21.4 0.0 0.0 1.36 我覺得利用PDA 在野外答題及作紀錄很方

便,使用上也很順手。 21.4 50.0 28.6 0.0 0.0 0.93 我覺得各實察點的時間提示,可以讓我有效率

地使用時間,並且按照預定的時間完成學習活 動。

21.4 50.0 21.4 7.1 0.0 0.86 我覺得「知識寶庫」,很輕易地就把書本帶到野

外,需要的時候可以馬上拿出來解惑閱讀,讓 我可以在野外即刻學習應用。

21.4 42.9 28.6 7.1 0.0 0.79

% (N=14)

(15)

z 學生反應PDA 野外實察系統的「衛星導航工具」比傳統的地圖還好用,能夠引導他 們快速到達實察點。

表5.9 學生問卷關於 PDA 野外實察系統設計(二)

非常 不怎麼

同意

非常不 同意 同意

項 目 同意 同意 普通

2 1 0 -1 -2 程度

我覺得「衛星導航工具」比使用一般地圖,能

夠讓我更快到達實察點。 42.9 50.0 7.1 0.0 0.0 1.36

% (N=14)

“GPS真的很方便,比地圖好用多了,只要確定前往的目標,它就能帶你到達那裡,真的很神 奇!!” (決策報告)

在此次的實地野察中,我們學會了如何使用PDAGPS,而且GPS的地圖清楚,不會迷 路 (決策報告)

z 相較於傳統使用紙張紀錄的野外實察,學生利用PDA 野外實察系統作訪談紀錄,之 後透過VFT 網站,可容易達成資料的分享與交流。學生問卷(表 5.10)顯示學生肯定行 動裝置在這一面向的優點。

表5.10 學生問卷關於 PDA 野外實察系統設計(三)

非常 不怎麼

同意

非常不 同意 同意

項 目 同意 同意 普通 程度

2 1 0 -1 -2

從資料保存與分享的角度,我覺得將資料以數 位的方式儲存在PDA 中,比起傳統上使用紙筆 紀錄來得好。

50.0 35.7 14.3 0.0 0.0 1.36

% (N=14)

(16)

5.5.2 教師使用觀感與建議

z 教師認為學生普遍可以憑藉PDA 野外實察系統的協助到達實察點,但是一些讀圖能 力或是方向感較差的學生在行前需熟練操作。

研究者:為了讓學生可以獨自前往各個實察點,系統有提供交通指南引導學生前往目 的地。請問老師,您覺得學生是否可憑藉這個「交通指南」工具順利到達五個實察 點? 假使不行的話,老師您覺得那裡需再作改進?

教師A:交通指南說明很清楚。

教師 B:交通指南工具,對於有些方向感較差的同學可能有些困難,行前除了網站說明 之外,是否考慮加發書面資料?

教師 C:其實交通工具的處理能力也可以放入地理實察的一部分,不需要每個環節都為 學生面面俱到,讓學生在實察過程中學習如何處理各種問題與挑戰。

教師D:應該沒什麼問題,可能有時會搞不清楚搭乘公車的方向,不過了解公車路線後,

應該可以順利抵達。 (教師預察問卷)

z 教師認為系統內的教學內容設計恰當,而且相較於傳統考察解說的方式,能夠引起 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教師建議內容難易度應視學生程度自動作調整。

研究者:請問老師,您覺得在五個實察點設計的活動任務是否恰當? 對學生來說會不 會太難? 設定停留的時間是否太短(平均每一實察點停留時間為30分鐘)?

教師A:我覺得剛剛好。

教師B:以半天計算而言恰當。

教師 C:五個實察點設計的活動對學生而言並不會太難,關鍵在於學生行前對於實察內 容及工具有否充分瞭解。

教師D:實察點個數、任務難易度及停留時間應視學生程度而變化。 (教師預察問卷)

學生自己探究的實察方式,如果事前有充分的訓練解說,確實比導覽解說的方式較能 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預察問卷)

z 大多數情況下,教師認為操作介面設計簡單順暢,但需事先學習操作。

研究者:為了讓學生容易使用,請問老師,您覺得PDA野外實察系統中的功能,那些 功能不容易使用? 或是使用不順手?

教師A:操作起來還蠻順暢的,沒什麼太大問題。

教師B:沒有,關鍵仍在於是否熟練。(教師預察問卷)

(17)

5.5.3 可改進或增加的功能

PDA

根據上述評估結果,教師和學生普遍認同研究設計的 野外實察系統可協助學生獨 立完成野外實察; 配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內容設計,學生及教師都認為比傳統由老師帶 隊講授的考察方式,能夠引起學習動力,同時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因此,在輔助功能 及學習成效上,PDA野外實察系統已達成了預期的使命。

此部分提出的可改進或擴充功能,雖源自學生或教師的需求,但這些未完善或缺少 的功能,其實並不顯著妨礙此系統欲達成的效果,所以供後續研究或系統發展者作參考。

z 衛星導航工具可進一步改善之處有四

(1)縮小定位誤差:「衛星導航工具」採用SiRF STAR Ⅲ GPS晶片,實際使用時準 確度約5~20公尺左右,學生會察覺有些地方定位不準確,影響他們找到目的地,

所以需再提高定位的精確度。

目的地容易跳掉、易當機、定位置不易走到 (學生問卷)

有時誤差太大,到了目的地也沒有馬上偵測出來 (學生問卷)

有時誤差過大,會找不到明確的地點 (學生問卷)

“PDA會有誤差,會讓我們找不到方向(學生問卷) (2)導航地圖上需有方位標誌

欠缺指北或指南的標誌。(教師預察問卷)

可以再加上方向標,有些同學可能方向感不太好,道路的判定可能還是有點困難,

若有方向標輔助,可根據太陽位置判斷東西南北,操作起來會更便利。 (教師預察問卷)

(3)擴大地圖供給的範圍:此野外實察教學模組有特定的行程安排,即是要求學生 從起點,之後按照順序走完每個實察點,可預知學生在何處會有導航的需求,因 此導航工具的地圖供應僅限交通點(公車站、捷運站)至實察點的範圍。

可否將非實察地區的地圖也顯示出來(使用GPS的時候)” (學生問卷)

(4)增加地圖的詳細度與互動性,比如增加放大、縮小與平移的功能或是地標屬性 查詢的功能。

“PDA可以多放一些附近地點的圖片,方便找(學生問卷)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此衛星地圖可點進商家或一個區域,就可以放大裡面的樣子 或是用途之類(學生問卷)

(18)

z 在操作流暢度或互動性方面的缺點有二

(1)學生反應無法修改已經存入資料庫的答案或是訪談紀錄。

無法改之前做答時的答案 (學生問卷&學生訪談)

(2)PDA 因省電機制,達三分鐘未觸控畫面即自動關閉電源,導致必須重新啟動「衛 星導航工具」,使用者感到麻煩。

因為省電而關機在開機時必須從頭操作比較花時間(教師預察問卷)

z 教師建議擴充的功能

(1)提供當日天氣預報消息

若有當日氣候之訊息更佳。(教師預察問卷)

(2)配合各實察點的問題或資料收集項目,提供學生需要的知識學習。比如要求學 生訪談之前,可先提示一些訪談的技巧。

知識寶庫中的資料可以分別放在各個學習活動結束後跳出,一個實察點、一段解說,

甚至配合影音導覽。 (教師預察問卷)

(3)自動紀錄學生在野外的行走軌跡,證明學生真的有親自到過野外。

系統要記錄學生真的確實有到該地點,如果有這樣的設計就ok,就可以去查學生是 否真的有出野外,是不是真的自己去完成學習單。 (教師訪談)

(4)利用網路即時傳送學生答題結果(或訪談記錄)、位置座標到伺服端電腦,讓身處 遠端的教師能掌握學生在野外的學習狀況與行走進度。

注意的地方:如果學生自己去,就是安全的部分怎麼去注意,譬如說當學生做完記 錄後,他可以在 PDA上輸入我完成某個東西,這個訊息可以傳回到老師的手機上,

老師就可以知道學生已經完成一個學習項目,而且知道他目前是安全的。 (教師訪談)

數據

圖 5.5  訪問居民關於瑠公圳的維護管理  圖 5.6  學生觀察記錄水圳環境
圖 5.7  學生在第四個實察點(寧安街口)  圖 5.8  學生訪問瑠公農田水利會  5.3  評估方法  評估的重點在於分析研究設計的「瑠公圳野外實察教學模組」在行動裝置的輔助下 是否能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了解合作教師與學生對這種野外實察教學方式的滿意度, 並且找出行動裝置輔助效能不彰之處。在這樣的評估目的下,評估對象僅聚焦於「整體 教學模組評估」及「PDA 野外實察系統評估」此二項。在評估方法選擇上,由於三角 交叉檢核法(triangulation)結合不同研究方法的策略,可增加研究的效度,透過建立圓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 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 最偉大的教誨,不管你 對別人做了什麼.那個 真正接收的並不是別

玉琳在心裡不覺也暗暗的感歎道:『甚矣哉!女色之為力大也 [註 8]

在舉辦這次座談會之前,其實有先邀請大家填寫問卷。彙整問卷結果以及會 議裡提出的意見後,我們發現有許多地方是有衝突的,好比說課程太難

隨機實驗是一種過程 (process),是一種不能確定預知會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有的學者已經進行過探討。 [註 2]

首先得承認人類社會也有律則存在,它不因研究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