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參章 個人知識理論基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參章 個人知識理論基礎 "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參章 個人知識理論基礎

第一節 現代科學忽視個人參與

現代科學所豎起「客觀」大旗,不得不溯源到哥白尼的天文大發 現。有關宇宙的存在,人類憑藉著日常生活的經驗,置身於宇宙的中 心。在托勒密(Ptolemy)的宇宙體系裡,太陽繞著地球運行,人類從 經驗法則,由內而外地看待世界。直至哥白尼對天文做全景觀察。在 提出銀河體系中太陽的中心位置後,便交出了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知 識來源之合理性。在客觀的全景位置上,抽象的知識取代了感官經驗 的證據,在人類求知慾的推波助瀾之下,客觀的知識有了其優越的地 位。

科學依附於「客觀」的屬性下,獲得強大卻狹隘的發展。科學在 實證主義懷疑論、理性主義、機械論的焠煉之下,將「科學中立」排 除了人為因素,誤差地精煉「客觀」。實證主義懷疑形而上的真實,將 意義、道德問題忽略在可被驗證的原則外,將客觀中立視為合理知識 的基本立場。而機械論的發展,化約了人類現象、經驗,用一連串的 電子反應取代對人類思考的行為描述。取而代之的是以純數學描述世 界,在驗證與被驗證的反覆中,建立這更「客觀」的科學世界。

在科學的假設與驗證的歷程中,不能被反證或證明的陳述不被承 認。也因此,使用狂喜、善惡來描述事情是沒有意義的,道德問題是 沒有根據的。在這樣的科學理想下,科學所聲稱的「客觀」,徹底拒絕 個人的參與,成為知識之所以可能的要件。現代科學的邏輯在現代社 會中成為理性的知識的必要程序。我們也如此聲稱,科學所產生的「客 觀知識」是為真實。

實則不然,人類在哥白尼「地動說」衝擊下所轉變的客觀立場,

將人類的經驗知識推進至客觀知識的新境界。象徵人類高度成就的客 觀立場,在本質上不同於現代科學的「客觀」。抽象的理論知識因具有 以下三種特質,而得以在主、客觀的立場中,被認為比直接經驗更加

(2)

合理客觀:(一)理論是依賴我本身以外的東西。也就是說當我使用理 論來解決問題時,不管結果是正確或錯誤,都將歸咎於理論本身而不 是我。正如同我使用地圖,找尋到地標時,是地圖本身的正確而不是 我。而這樣獲得的知識,是合理的客觀知識。(二)理論具穩定性不隨 個人狀態波動。用地圖找路,不論對或錯,都是因為地圖本身。但是,

在使用地圖的過程中,我可能迷失在我的情緒幻覺中。但地圖本身具 有穩定的形式結構,地圖本身不會迷失。理論具有形式上的穩定,它 所產生的客觀知識是我所能依賴的。(三)理論有全景性,與個人接近 經驗的途徑不同。在銀河系的居民,可以普遍接受,哥白尼所提出的 宇宙體系圖像,而這樣理解世界的方式卻與個人接近經驗的途徑不 同。藉由理論獲得的知識,通過合理的客觀性、理性的求知慾,客觀 知識成為人類極高智慧成就的象徵。而這樣的客觀性仍舊是以卓越的 合理性為依歸,人類依舊將個人價值判斷擺在理論投影之前,作為客 觀與否的信念。理論與客觀的特質掛勾成為知識前,是透過個人合理 性的判斷、個人參與的介入。現代科學的最大誤差,便是源自於對個 人參與的排除,將客觀性推向虛假的超脫中立,藉以忽略難以化約的 道德、意義、經驗的問題。儘管現代科學除去了人類對大自然合理性 的直覺,將科學中的客觀性帶入了純粹為了方便而進入更精簡的途 徑,卻也避免不了這種個人參與在處處的顯露。

(3)

第二節 個人知識的存在根源

假設、搭配精確的演繹推論,驗證出嚴密的客觀知識。現代科學 宣稱「理論」具有自身存在的性質、超脫的客觀中立。利用理論驗證 出的客觀知識,真實或誤差是直指理論本身,將個人判斷全然排除在 外。也就是說,現代科學的理想中,免卻了個人判斷的場合,人只須 遵守這些規則,便可以驗證生活經驗,是客觀知識給予的保證。

而這樣以精確的規則為基礎的科學,是值得懷疑的。在數字組成 的世界,假設我利用觀察兩組揮拍擊球的動作,試圖獲得產生作用力 大小的比較。藉由一組羽球質量(m)、產生加速度(a)的數字,預 測出作用力(F)的過程,看似成功地利用理論將一個先有的經驗事 實,預測了另一個經驗事實(Polanyi,許澤民譯,民 93,p.25)。但 是這樣的精確,似乎忽略了個人判斷參與的事實:

讀數的個人判斷。任何用於公式的數字,是無法全然的使用儀器自動 讀出。在刻度的細微鑑定中,無法忽略個人的評估、判斷與取捨。公 式運算,所隱藏的概數不確定性,隨著公式數字,在龐雜連串的規則 演算中,獲得精確的誤差。微小足以忽略的科學誤差,不可倖免地造 成科學結果與事實的斷裂。個人判斷的參與無法在現代科學的客觀中 立被懸置於在外。超脫的客觀中立值得懷疑。

公式數字的個人判斷。數字是無法讀出自己本身,正如同公式數字無 法說明與經驗事實的連結。數字需要個人判斷的介入,翻譯出日常生 活經驗的語言。一旦,數字必須藉由人的參與而獲得意義,那麼不確 定性將再度進入精密科學中,動搖其根基。

機械性的個人判斷。美國近代科學哲學家孔恩在 1962 所出版的鉅著

《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利用科學史裡,新舊知識產生與替換的 方式,來質疑我們所謂常態科學的知識結構。常態科學的知識,是藉 由典範的樹立,利用過去的科學成就作為基礎所從事的研究下結果(程 樹德等譯,民 83)。典範是某一時期「科學共同體」的大部份成員所

(4)

持有的一套思想規格,界定當時代合宜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近代 的物理學中,牛頓的機械物理堪稱一大典範,在牛頓的觀念裡,宇宙 就如同一部機器,推到最後,是由微粒子組成,微粒子間,受到某種 固定的運動定律支配,而這些運動定律,均可簡化成一些機械公式,

並用數學的方程式來表達(劉一民,94 b)。近代的常態科學,在這一 典範之下,從事大量的驗證實驗,製造大量支持典範的實驗數據。然 而,典範並非日久不衰,典範會在大量的異例之中,以實屬空前的姿 態形成典範的轉移,這是科學史上的證據,當代科學以量子力學重新 描述宇宙,十七世紀前的科學知識以錯誤的知識收場。

個人判斷在科學史上處處顯露出其存在的痕跡。精煉知識是常態 科學的本質,個人判斷試圖把事實弄得更精確,加強事實與典範的吻 合度進而精煉知識。透過個人判斷具方向性的推崇,典範才使成為該 領域的聖經。再者,典範的轉移,也深受個人判斷的影響。1846 年,

恰理斯四次觀察到一顆未被發現的新行星,但這些事實都被他視為異 例,而未留下任何印象。科學家是依據有啟發性的預期(heuristic expectation)來選擇證據的。因此,在科學典範的形成與交替中,處 處顯示,科學假設的選擇和驗證都是個人行動。科學的超脫性客觀,

不過是忽略個人判斷的偽中立。科學思維體系中不為人知的不嚴密之 處,博藍尼使用「個人知識」的概念,替代修補在科學嚴格客觀下,

理論與真實的所產生的裂縫。

(5)

第三節 默會知識的結構

舉一個例子,可以讓我們辨認出默會知識的存在。在反覆動作示 範中,對網球截擊的動作要領獲得一次又一次的印象。不一會兒,學 習者就在練習中獲得網球截擊的知識,身體獲得某種聯合,以作出截 擊技巧。再進一步探詢之下,學習者卻無法辨認出所有身體細節,但 是,所獲得無以言辨的知識卻是肯定足以運作。這裡,我們可以看到 默會致知的基本結構:

一、默會致知的成分

在此,我們要先辨認出兩種不同的知覺方式。焦點意識(focal awareness)與支援意識(subsidiary)是構成默會致知的基本要項。就 拿上述的例子,使用身體以獲得某種聯合的動作是支援意識,而利用 球拍在截擊的擊球點上將球擊出則是焦點意識。在致知的行動上,焦 點意識與支援意識的關係有以下的性質:

(一)共依存性

致知的基本歷程,是透過對支援意識的依賴來完成焦點意識。而 焦點意識總是意識十足,而支援意識潛藏在潛意識到充分意識之間的 任一個層次,是我們直接經驗所無法通達的層次之上。這兩種不同知 覺的方式,構成了默會致知的行動,既無法單一提出,又呈現可輕易 分辨的共依存性質。

(二)焦點意識意義的剝除與接合性

當我們在使用語言傳達意義時,所獲得的是字與字所接合的整體 意義,我們意識十足地關注內容,這致知的行動,是透對字辭辨認的 支援意識而獲得的。倘若,我們將關注的焦點,細落在字辭的意義上,

我們將無法獲得語句的意義。也就是說,支援意識具有意義被剝除的 輔助特性,致使我們可以獲得對焦點意識所關注主要接合意義。倘若 我們將關注的焦點,落在字詞的細節上,縱使辨認出字辭,所處的情

(6)

況已經不同於上述的例子。也就是說,我們是將焦點改放在字辭上,

利用對字型辨識的支援意識,辨認出焦點意識的意義。

(三)、支援意識的無以言辨性

因此,支援意義的剝除以獲得接合的焦點意義是致知行動中的基 本型態。若試圖將細節一一辨認出來,將導致整體的崩解。博藍尼提 出了一個常識知識的事實—我們所能知道的事物多於我們所能言辨 的。我們能藉由一個技術動作的示範,獲得某一整合的知識,我們能 辨認出焦點意識所關注的細節,卻無法言述身體肢段的協調配合。縱 使,在另外一種的情況下,我們將焦點移置在身體肢段上,進而能辨 認出部分肢體的細節。無可否認地,兩種情況下接合的,已不再是同 一的整體形貌。

(四)支援意識的無以明示性

當我們學會騎腳踏車後,很難將學習技術的過程細節化。整體意 義在獲得之後是不可逆的,正如同支援細節的不可言辨性,技術中支 援意識也無法透過明示而獲得整體的學習。我們無法單從教科書上的 指示,獲得游泳的知識,我們得從行家的動作示範中,獲得明示以外 的支援暗示。正如同,我們的身體沒有辦法依照動作分析後的精準步 驟,成為體壇好手一般。

(五)根本性

致知,是一種行動。我們透過近側的(proximal)知識,從而注 意遠側(distal)的物體,獲得關注焦點的知識。近側項是我們所稱無 以明示、無以言辨、意義被剝除,以致能獲得整合意義的支援意識;

遠側項是我們意識十足、關注知覺的焦點意識。這樣的默會關係,後 者比前者距離我們較遠,而這樣的默會關係,根本地存在我們所有的 致知行動裡。網球發球的動作整體裡,持拍手擊到球是焦點意識,那 麼手持球拍的握拍知覺,便是支援意識。這樣的遠近關係,往身體再 拉近一些,我們又可辨認出手握球拍是焦點意識,而對手部肌肉的控

(7)

制知識是支援意識。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致知行動:致知是全景 的,焦點與背景,同時收納在視覺中而存在,焦點由背景的烘托而被 拉出,我們無法同時把焦點放在背景上進而指認背景。背景是以一種 支援而默會的方式存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3.丙級:包括應用作業系統、安裝軟體與使用電腦週邊設 備、設定繪圖環境、控制圖形螢幕、輸出圖形與 管理圖面等基本工作及繪製單件立體圖、立體剖

左邊有一個平面紙板圖形,右邊有數個立體圖型,左邊的紙板可合成右

下圖一是測量 1994 年發生於洛杉磯的 Northridge 地震所得 到的圖形。任意給定一個時間 t ,從圖上可看出此時間所對

從幾何上看,一個在區間上的每一點都連續的函數,其函數 圖形沒有分斷。直觀上,這樣的連續圖形我們可以一筆劃完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

D5.1 應用1個具體圖像代表 1個單位,製作象形圖 D5.2

1.列舉不同投影法的地圖數幅 相同地區,採用不同的投影法所繪製的 地圖,用以呈現,在不同投影下同一地 區有面積、方向、形狀上的不同 2.臺灣地區 1/25000 的地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