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關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關鍵"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關鍵

摘 要

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議題,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已逐漸凸 顯其重要性。本研究旨在分析職業類科有效教學流程架構,探索教師有效教 學行為,據以研提教師有效教學行為與學生表現因果概念模型。為達此 目的,本研究經文獻分析後組成工業類及家商類優良教師焦點團體,共計 十位優良教師參與討論,並將紀錄及初步成果藉由公私立各類職業學校共四 位教務主任焦點團體討論確認。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包括:(1)有效教學流 程包含教學準備、學習指導與情境布置、教學互動三部份;(2)教師有效 教學行為共38項;(3)教師藉由34項有效教學行為影響學生10項表現。

關鍵詞:職業類科、有效教學、教師教學行為 曾淑惠

國立台北科技大㈻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2)

Abstract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teacher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issue dur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framework of effective teaching on vocational subjects, to explore teacher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s, and to propose the causal concept model of effective teaching. After literature review, 10 teachers of industry, home economics, and commerce were organized into focus groups.

Then, their initial conclusions were confirmed by their four supervisor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s: (1)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effective teaching process and 38 items were included. (2) Thirty-eight items of effective teaching were identified, (3) Student outcomes can be measured by 10 performance items,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34 effective teaching behaviors in the causal concept model.

Keywords: vocational subjects, effective teaching, teacher teaching behaviors.

Shu H. Tseng

Director,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Technological &

Voc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Keys to Effectiv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Teachers

(3)

壹、緒論

自從李遠哲院長的「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之議,點燃了各界對高職 存廢議題的討論,也引發在高職一連串的教育改革,逐漸朝向品質提升與 改進的方向發展,其中對教學成效與有效教學的要求,儼然成為高職繼續發 展與否的指標之一(曾淑惠,2005)。為提升高職的教育品質,教育部除於 1988年起發起高職學校評鑑,更著手積極推動技職體系的課程,於2005年 發布職業學校各群科課程綱要,並在課程規畫時將「學校本位」列為特色之 一,留給學校許多課程發展的空間(李隆盛、侯世光、許全守、張良德、林 坤誼、王慧萍,2004)。由於在課程發展的實施階段中以教師的教學為主,

進行高職教師教學評鑑之議,再度引發廣泛迴響。同時,教育部於2006年起 推動「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將對教師評鑑的重點置於教師的教學與 專業發展(教育部,2006),高職階段屬於中小學學制之一,自亦無法置之 度外,凡此種種教育改革事項,均將焦點置於教師及其教學活動,對教師有 效教學與教學成效加以評估的氛圍,已蔚然成形。

在國內,雖然有效教學的相關學術研究與實務應用相當多,林進材(

1999)認為,教師的有效教學,其實就是教師教學效能的展現,因此在學 術研究上多以「有效教學」、「教學效能」、「教師效能」為題,在實務應 用上則以「教學評鑑」最受關切,然而,基於不同的研究派典與取向,學者 在分析有效教學的內涵亦不相同,張碧娟(1999)指出,有效教學的內涵有 從教師整體教學觀點來歸類層面與向度,有的從教師有效教學行為或條件來 探討,也有從分析影響因素來整理。各種觀點均有極多支持者對其內涵加以 研究或界定,然而多數教學研究中所探究的教學主體以一般性的教學科 目為主,如林進材(2000)、葉金裕(2001)、簡紅珠(2006)等,而對 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相關研究,則多偏重於教學效能感及教學評鑑,如 徐昊杲(1996)、湯誌龍(2003)等,職業類科教師應採取那些教學行為,

有那些所期望達成的教學成效或學生學習表現的探究,偏重教師對已知教學 行為的重視程度,忽略對教師教學經驗的引發,這樣的現況反應出對職業類

(4)

科有效教學相關研究焦點與面向的不均衡,不僅對詮釋職業類科教學成 功或失敗理由的助益極為有限,對爾後職業類科教學評鑑規準設計的實 務應用上,亦缺乏強而有力的說帖,Muijs及 Reynolds(2005),就認為忽 略教師對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論述,在政策的制訂與教育產出上耗費相當大的成 本。然而,審視有效教學的相關文獻,雖然許多研究都指出,性別、年齡、

服務年資、人格特質等個人因素,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影響相當大(如林進材,

2001、Opdenakker,& Damme, 2006),McDonald(1976)的研究也發現,教 師的影響力可以解釋學生成就變異量的25%,但是Bonesronning(2004)卻 指出,由教師特徵(如教育、經歷等)所組成的估計方程式,無法與教學效 能做緊密的連結。另一方面,從一些教育產出的研究中可知,學生的努力對 教育的產出有重要的貢獻(Becker & Rosen, 1992; Brown & Stale, 1980;

Monk, 1992),林進材(2006)更指出,教師的教學表現,影響學生的學 習行為,決定了學習成效的高低。據此以觀,教師可以藉由選擇並運用能讓 學生產生正向反應的教學技術或工具來操弄學生的努力,以提高教師的教學 效能並提高教育的產出。為從教學歷程的教學行為及學生表現進一步釐清職 業類科有效教學的樣貌,爰進行本研究。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分析職業類科有效教學的流程架構。

二、探索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行為。

三、歸納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學生表現。

貳、文獻探討

一、有效教學的概念

(一)有效教學的意義

學者對於有效教學的定義,常基於研究的脈絡而給予不同的詮釋,從 教學的歷程言,有效教學是教師了解教學內容的結構與實務、學生的特性 以及學習原則,透過策略的運用使教學活動的進行更為順利(McCormick, 1979);從教學的成果言,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使學生達到一些特定

(5)

教育目標或迅速進步的結果(Ryan, 1986),結合多位學者的看法,林進材

(2000)則指出,有效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有效地運用各種策略,使學 生在學習上成功,行為上具有優良表現,追求優異的教學活動實施、課程與 教學實施、教學評量實施成效,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同時Borch(

2007)更指出具有課程明確性、教學多樣性、提升學生成功比率、專注於 學習歷程、教師任務取向等五大特徵。

(二)有效教學、教學效能與教師效能

有效教學、教學效能與教師效能三個名詞,一般普遍被認為是相近的 概念而有混用的情況,然而教師效能通常指教師主觀地評價自己能夠影響學 習者成敗的一種知覺、判斷或信念(林進材,2000);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對 學校教育的力量、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學習的作用、對學生影響程度等各 方面的自我教學信念,及有系統地呈現教材、採用多元教學方式、檢查學生 了解情形、提供練習與回饋、營造良好教室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學習的表 現(陳木金,1997)。據此以觀,教學效能的概念大於教師效能與有效 教學,相異之處在於教師效能強調教師對自我教學能力的知覺或信念,有 效教學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成功促進學生學習的具體科目行為,而教學效 能則凸顯了教師在有效教學的歷程中的知覺與行為的有效性及效果表現。而 三者相同之處在於都以教師的教學為研究重點,目標都在提高教師的教學效 果,達成教學目標。

二、有效教學行為

周新富(2004)指出,有效教學是一種教學的歷程,教學歷程各階段 有其不同的任務與特性。Dunkin及Biddle(1974)將教學因素分為先在 因素、情境因素、過程因素及結果因素等四類,其中先在因素是教師的特 質;情境因素包括學生特質、社區及學校情境、班級情境等;過程因素是教 室中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的互動;在結果因素方面,即時的效果包括學生的 成就、態度養成及技能獲得。林進材(2000)在分析各種觀點的有效教 學後,也將其內涵以類似的觀點歸納為教學前的思考與決定、教學中的思

(6)

考與決定、教學後的思考與決定、教學策略的運用、以及班級經營等五層 面。事實上其中教學策略的運用及班級經營乃同屬教學中的思考與決定,因 之若將有效教學行為分教學前、中、後三階段,則將各階段中文獻指出的有 效教學行為陳述如下:

(一)教學前行為

黃政傑(1997)融合各教學研究,指出教學前的有效教學行為有事前 擬訂教學計畫、複習及準備學習新教材;林進材(2004)認為教學前教師必 須了解學生的舊經驗,評估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情緒狀態,才能引導學生進行 有效學習; Borich(2007)認為重要的教學行為包括課前檢驗學生先備經 驗、發展課程與單元計畫。換言之,在教學前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可以稱之 為「教學準備」包括: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與特質,擬訂教學計畫,以及複 習及準備新教材三項行為。

(二)教學中行為

Rosenshine(1986)提及有效能教師的教學,必須於單元開始時簡短說 明教學目標、複習以前所教的內容、說明學習的必要條件,在教學歷程中依 序呈現教材並使學生逐步練習、提供學生清楚且詳細的教學與解釋、給予學 生自動練習的機會、從學生學習過程中獲得反應以了解學生學習情形,同時 初練習時能適度引導學生、提供有系統的回饋與矯正,最後不斷練習至所有 學生都有信心並能獨立;Shank(1987)指出教學時應建立一套明確的規範 準則,要求學生遵守上課規定以提高教學效能;同時雖然Charlton(2006)強 調講述對許多學生在許情境下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陳木金(1997)認為 多元有效的教學技術包括使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教學媒體、使用發 問與討論技巧等,同時努力建立師生和諧關係是有效教學必備條件;Brophy

(1999)指出要促進老師有效教學必須要有支持性的教室氣氛、深思熟慮 的論述、輔助學習的鷹架以及對學生學習成就的期望;Zimmermann(

2003)認為有效教學的表現方法包括問好問題、使用沉默、在脈絡應用中 促進思考、使用不同方法、使學生反覆練習;Walberg及Paik(2003)主張 九項有效教學措施,包括批閱作業、安排精準的作業時間、連結先前與現在

(7)

的學習、直接教學、傳授學習策略、教導精熟學習、合作學習以及適當的教 育;Strong(2002)歸納教學實況中的重要項目包括運用教學策略、表達教 師期望、使用提問技巧、支持學生投入學習等;林進材(2007)指稱有效教學 行為包括建立一套有規則的制度、有效監控座位中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 參與感、有效運用學科教學時間、隨機轉換各種教學技巧、連結新概念與舊 經驗、注意教室中所進行的事件、良好的課程銜接與課程實施及激發學生的 學習動機等;Borich(2007)認為有效教學可採取的措施包括告知學生課程 目標、提供學生前導組織體、直接逐步的指導、設定適合學生水準的目標、

以實例示範說明、每課結束前摘要或複習、引發學生注意、以視線音調等顯 示熱忱、不同的呈現型式、混合使用報酬與增強方式、採納學生意見、多樣 的詢問型態、控管行政或雜務干擾效能、預防中斷上課的干擾行為、選擇適 當教學模式、清楚的單元成果證據、教學後立即練習、提供回饋學習情形的 機會、使用個別或團體活動、使用有意義的口頭讚賞及監控學生的進步情形 等。

從以上的論述可知,在教學中的有效行為可以包含兩類,一是學習指 導與情境布置,包含訂定學習規範及公約、說明學習必要條件、建立和諧師 生關係與互動、表達教師期望、支持性教室氣氛、維持班級秩序、說明學習 策略等;二是教學互動,下含傳授、評量、回饋三類活動,其中「傳授」活 動又可分:(1)引起動機,如說明教學目標,連結先前經驗與現在學習 等;(2)教學技術表現,如口語表達、媒體運用、發問技巧、板書、示範 說明等;(3)教學活動執行與監督,如教材依序呈現、學生練習與精熟學 習、個別或團體合作活動、安排或批閱作業等,同時在教學中的各項措施都 要隨時監控,並做必要的回饋與矯正。

(三)教學後

教學歷程中教學結果的確認與回饋是重要的一環,林清山(1997)就 指出,教師可以透過評估技術的應用,以獲得改進教學所需的訊息和回饋,

幫助學生知道其成功或未成功的實作表現,並調整自己的教學表現;Brophy

(1986)認為如果教師能提供適當、廣泛的回饋,學生會有較高的學習

(8)

成就;王淑怡(2002)提出所選用的評量內容應符合教學目標,同時要透 過多元化的評量方式。具體而言在教學後有兩類有效的教學行為,一是評量,

包括目標導向評量與多元評量;二是回饋,包括獲得學生反應並予以回饋。

(三)教師有效教學行為影響的學生表現

有效教學的目的既是在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而文獻中對教學目標的 分類多從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來討論,所以對學生學習成就的研究也多 屬學生成就,技能成功的表現,以及情感及意志的表現等三方面的探討(張 春興,2001),例如Perry、Donohue及Weinstein(2007)的研究就指出 教師的教學實務可以促進學生的學術成就、行為的調整與對能力的感受。

由於林進材(2000)認為教師有效教學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 度,其中許多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個體的學習深受知覺與態度所影響(

趙居蓮譯,1997;Marzano, 1992)。除了學習態度會影響學習成就之外,

Chilcoat及Ligon(1992)論及教師在教學中引起並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提 高學生的學習成就,Rosenshing(1983)提到一個完整的教學有足夠的時間 提供學生練習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成就,精熟學習使得絕大多數的學生 都能達到精熟水準,於是跟不上進度的低成就者少之又少(郭諭陵,1992),

能挪用私人時間回應學生疑問的老師,以及一點也不浪費課堂上與課堂外時 間的老師,能有效引導學生接受和實踐學習(Bannen & Cannon, 2003)。因 此除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教師也必須能吸引學生注意、加深學生 對教材內容印象、使學生精熟學習、課後耐心指導學生問題、並教完所有預 定的教學單元,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學習態度方面,朱敬先(1986)認為應有明確學習目的、高度學習 興趣、選擇與創新學習方法、將所學納入已有認知結構、良好學習保持、以 及善用學習資源等六項條件;Gagne對態度的改變提出了:個體知覺到成功 導致個體建立正面態度,人類模仿尊敬對象的示範而獲得行為標準的現象是 改變態度最可靠的現象之一,同時態度的建立經由直接增強有關的個人行動 而得到支持(趙居蓮譯,1997);黃政傑(1997)論及,如果學生對學習某 項事物的動機很強,那麼他的學習態度就會主動積極;Marzano及Pickering

(9)

(1997)歸納有關心理學理論與研究結果,提出幫助學生感受到被教師和同 學接納、經驗到舒適和秩序感、知覺教室作業是有價值和有趣的、相信自己 有能力和資源完成作業、了解和清楚作業要求與期望表現,可以影響學生學 習的知覺和態度。據此,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因素,可包含學習動機、正確 學習方法、遵從指導、有努力目標、以及環境布置能讓學生安心學習。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本研究首先以文獻分析法收集整體文獻資料,以掌握有效 教學相關議題,釐清有效教學的基本概念、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以及 有效教學對學生表現的影響,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二)焦點團體法:Krueger(1986)把焦點團體訪談稱為「將探討焦點環 繞在單一論題,進行有組織的團體式討論」。本研究組成工業類及家 商類共兩場優良教師焦點團體討論,最後並組成高職學校教學行政主 管(教務主任)焦點團體,以獲取更廣泛多元的意見,並確認由前兩 場焦點團體討論會議後所歸納的初步成果。兩場優良教師焦點團體的 訪談大綱包括:職業類科教學要達成的目的有哪些?要達上述目的,

教師應有那些有效教學行為關鍵要項?本研究初擬的教學流程架構及 研究基本假設的適切性如何?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在探索職業類科有效教學的關鍵,依據文獻本研究將有效教 學的關鍵界定為職業類科教師認同的有效教學行為及學生學習成就表現。因 此依據國內外文獻中教師有效教學行為及受有效教學行為影響的學生學習成 就表現,研擬討論的架構,透過實務工作者的討論、修訂,及研究者徵詢對 職業類科教學實務或理論卓有研究之學者意見提供,以使研究的歷程與成果 更加週延且具體可行。

(10)

三、研究步驟

由於文獻中對有教學相關學理論述,大都源自國外學者的研究,國內 學者亦多屬對中等以下學校教學科目或一般基礎學科的教師有效教學行為加 以探究,而職業類科教師的有效教學相關議題,必須獲得對職業類科教學卓 有成就的教師共同研商。因此本研究召開三場焦點團體會議,以討論並獲取 對本研究從文獻分析中所得初步結果的修正意見與最大共識,具體研究步驟 陳述如下:

(一)教師有效教學行為初擬:從教學效能、有效教學及教師效能相關文獻 中歸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從學生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有效教學相 關文獻中,分析教學中期望學生產出的表現,以定義教師有效教學行 為與學生產出表現間關係的初稿。

(二)確定「優良教師」焦點團體專家名單:透過各種管道蒐尋職業類科現 職教師中曾榮獲縣市或地方頒發之「優良教師」表揚者(排除服務滿 10、20、30年由教育部頒發之「資深優良教師」獎者),並一一致電 徵詢出席焦點團體訪談之意願,共獲得五位工業類科教師、三位商業 類科教師、兩位家事類科教師之應允(名單如附錄一)。

(三)召開工業類科及家商類科優良教師焦點團體會議:於95年11月23日下 午召開工業類焦點團體會議,95年11月30日下午召開家商類科焦點團 體會議,依據文獻分析所得以及本研究預擬之議題進行討論。

(四)召開職業學校教務主任焦點團體會議:於95年12月21日邀集公立 高工、海事、農工及私立工商各一校教務主任,針對由前兩場優良 教師焦點團體會議討論所得初步結果進行確認及補強,並提出對本研 究之建議事項。

四、焦點團體訪談資料編碼

訪談資料編碼方式如A11,其中第一碼表焦點團體名稱,A為工業類優 良教師,B為家商類優良教師,C為教務行政主管;第二碼為該場次教師代

(11)

稱,編號從1至5;第三碼為發言次數編號。1表該專家第一次發言,2表第二 次發言,餘此類推。

五、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歷程採取焦點團體訪談,雖然研究中對資料整理程序與 資料的信效度多所注意,除將優良教師組的訪談資料均整理成逐字稿外,並 由研究團隊成員針對資料之編碼與歸納多所討論後定稿,同時將兩組焦點團 體訪談初步成果,再由4位教務主任所組成之焦點團體進一步確認修正。然 因優良教師之焦點團體成員受限於近年來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對高職中 因教學優良而舉報獲獎之教師員額有限,僅徵求獲得工業類及商家類兩組共 10位優良教師的支持參與,故訪談資料之搜集廣度面仍有不足,亦無法針對 某一職業類科深入探討。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職業類科有效教學的基本假定

經文獻分析及焦點團體專家討論確定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基本假 定有五:

(一)有效教學是教學工作追求的目標。

(二)有效教學的最主要目的在確定教師做到教學的職責,或是教師可以透 過有效教學影響或提升學生學習表現或成就。

(三)有效教學的關鍵要項可以透過具有教學成就者相互對話的激盪與澄清 過程,就其實務經驗加以釐清。

(四)有效教學的關鍵要項可以透過活動(教學行為)、意圖成果(目 的)、從活動導出意圖成果的機制及其間關係,以文字及圖示方式 呈現。

(五)完整的教學計畫包含:(1)兼顧認知、情意、技能的教學目標;

(2)適切的教學綱要;(3)適合的教學媒體;(4)教學評量方法

(12)

與工具;(5)教學策略(含教學方法、教學技術與活動設計)。

二、有效教學的流程架構

(一)有效教學流程圖示

職業類科有效教學整體流程可以分成三部分,一是教學準備,包括了 解學生,擬訂計畫及複習教材;二是學習指導與情境布置;三是教學互動,

包括傳授、評量及回饋三類活動,如圖1所示:

圖1 職業類科有效教學整體流程圖

圖1中的「傳授」活動,一般而言,認知類知能的傳授流程包括動機引 發、教學技術表現及教學活動執行與監督,至於技能類知能的傳授流程則包 括動機引發、實務技術示範及教學活動執行與監督。其中「教學技術表 現」一般包括口語表達、板書、問答技巧等教學技術的表現;「實務技術 示範」則是除了上述的教學技術表現外,更加上現場實務技術、操作演練的 示範歷程。認知知能的教學活動執行多為練習活動,技能知能的教學活動執 行則除練習活動外,更重視教師巡視與問題歸納,兩者均強調對問題的 回饋。

(二)對有效教學流程的討論

除了圖1的一般流程之外,焦點團體專家們有如下的討論:

在職業類科的教學過程中,要馬上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與特 質是困難的,我們雖然會先初步了解整體的大致情形,但在實際 I.����

I-a ����

I-b ����

I-c ����

II. �����

����

III.����

III-a �� III-b ��

III-c ��

(13)

教學或評量之後,還是有可能發現不同的學生特質,再回來修正 我們原先對學生起點行為與特質的想法。【C21】

職業類科的教學,每年級都會有一些固定的技能教學目標要 達成,但是學生學習的成果有可能因為教師的專長而有部分的忽 略或增強,這樣的情形可以透過在開學時列出前一學期應達到的 目標讓學生勾選是否具備該項能力,來檢視學生的起點行為。【

A31】

在做教學計畫的過程中我們會從教學的經驗中設想學生應有 的起點行為,有些我們以為他學過,其實他是還沒學過,但是學 生又不反應,因此我們有一些基本假定是錯的,……所以在教學 的過程中會不斷地修正我們的教學計畫。【C41】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如果教不同的班,我們不可能用同一 套教學計畫,而是會不斷地檢討修正裡面的內容。【B21】

從上述的意見中可知,職業類科教學中了解學生起點行為與特質有其 複雜性存在,連帶地教學計畫的擬訂也會受到影響,同時由於不同類科的班 級特性不同,同一教學科目的教學計畫也有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前的行為 在教學的歷程中也會需要時時檢討修正。再者,對於教學歷程中較為細部的 流程,教師們有不同的看法:

在教學的歷程中我會先與班上同學訂定學習公約,有這樣的 步驟孩子比較會有一個共同的期待。【B21】

就我的經驗上來看,我在教學歷程中會先告訴同學,他學完 以後可以做到什麼,有什麼樣的成就,讓學生對學習有了完整的 圖像。【B41】

我覺得教學行為的次序並不是那麼重要,在我們的教學歷程 中,可以讓老師去綜合運用,才能適應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特質學 生的需求。以我來說我會先讓學生認識課程,先吸引學生注意後 再告訴學生我上課的要求和期望的達到目標。【B12】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知,在教學中有效教學行為,並沒有既定的次序,

有的可從學習指導開始,也有從引起動機開始,端視教學現場中的不同情境 而定。整體而言,職業類科教師對有效教學流程的認同,可以引證教師如下

(14)

的陳述:

以我個人而言,剛開始時我會考慮學生的起點行為,先訂一 個科目目標,然後看要用什麼教材,策略來達成目標,在進入教 學互動前要有學習指導與情境布置,在教學實務中也確實有這樣 的情形,教學互動時要先引起動機,讓學生認為這些東西是很有 必要的,再將我們的經驗告訴學生,學生就會很想學。再來就是 技術表現與教學活動的執行,技能教學與課堂認知教學差異性較 大的地方就在這邊,技能教學著重示範,用一些技巧讓學生注 意聽,給學生一些練習的機會,然後讓學生做作業,在學生做作 業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親自下去巡視,從巡視的過程中觀察學 生大部分的問題在那裡,我們就能立即反省自己是否沒有講清楚。這 樣的教學結束之後,我用檢討的方式花一兩個小時檢討,再以如 同儕互評來批閱作業,這時候學生會有兩個分數,一個是認真批 閱別人作業的程度,一個是被批閱的情形,然後還要有一個訂正 的程序,以學生認真訂正的程度再加分,這就是用一個制度來獎 勵學生願意認真的來學習。……這樣的結果學生真的就會達到我 所設定的教學目標。【A53】

三、職業類科教師重視的有效教學行為

(一)有效教學行為要項

經由文獻分析,本研究初步歸納教師重要的教學行為,包括教學前23 項、教學中53項及教學後12項,總計88項有效教學行為,由於部份教學行為 之陳述有概念類似之處,經教師們討論並將各教學行為歸納於有效教學整體 流程圖中的各類要素,確認後的有效教學行為要項如表1所示。

(15)

表1 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行為要項

I教學準備

1.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與特質 2.擬訂教學計畫

3.複習及準備新教材

II 情境 布置 與學 習指 導

II-a 情境布置

1.訂定學習公約

2.營造公平尊重的學習氣氛

3.教學場所(含教室實習工場)安全布置與管理

II-b 學習指導

1.偏差行為之制止,指導與輔導 2.良好的師生互動與溝通 3.掌握上課秩序與氣氛 4.隨時傳達教師的期望 5.隨時傳達社會的願景

6.說明必要的學習條件與正確的學習態度 7.提供學生的學習技巧

III 教學 互動

III-a 傳 授

III-a1 引起動機

1.說明教學計畫

2.舉出與學生經驗相關或學生有興趣的實例 3.建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4.準備適切可用的教學設備與材料 III-a2技術表現示範

1.清晰的口語表達與適切音量 2.整齊的板書與適切書面表達

3.使用適當教學策略(如學習分組、小老師制、任務指派等)

4.善用發問技巧與肢體語言

III-a3

活動執行與監督

1.教學依序呈現 2.配合使用教學媒體 3.具體的實物成果展示 4.正確清楚的示範演練

5.巡視學生操演情形,並歸納大部分學生的問題 6.善用譬喻及適當範例說明

7.讓學生訂正錯誤

8.有效掌握教學時間(教完所有預定的教學單元)

9.課後耐心指導學生問題 III-b 評量

1.規定預設作業標準

2.給予適當精熟學習作業與練習活動 3.維持合理學習標準

4.實施多元評量 III-c 回饋

1.分析評量資料判斷學生成就 2.了解學生正誤學習結果以提供回饋 3.因應個別差異輔導(增廣或補救)教學 4.依據評量結果形成新的教學計畫

(16)

在表1中除教學準備的三項行為及教學互動的「依據評量結果形成新的 教學計畫」外的34項,均為較直接影響學生表現的教學行為。

(二)教師對有效教學行為的討論

在焦點團體討論中,教師對於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師有效教學行為均表 贊同,但在技能的教學上有較多的討論,所重視的教學行為討論如下:

1.對教師技能示範的關切

教師的示範是很重要的,我們發現現在的新進教師有些技能 教學是用說的,老師不敢示範,學生也聽得很模糊,因此老師本 身要具備一些技能,抓住要表現的主題再應用表現的技法才是有效 的,否則光有清晰的口語表達,上課時講一些與要學的內容無關的 主題,也沒有辦法讓學生了解。【A32】

老師對技能教學的內容要很熟悉,演示給學生看才能讓學生 對老師信服。【B43】

由於職業類科的教學是隨時代脈動在變化的,所以老師要有 與時俱進的專業能力才能示範給學生看。【B52】

2.對強調展示實物的關切

工業類科的教學,使用教學媒體要加上配合實物的展示。【

A44】

技能科目教學時,實物是很重要的,比如說,教學生報綜合所得 稅,一定要先拿稅單給學生看,也要說明要了解什麼才能填得出 來,……我比較強調實物的東西要看得到,學生才會有興趣。【

B43】

舉例來說在進口報關時大概有四十幾個欄位要填,我會拿出一張 空白,一張填寫完整的報關單,同時告訴學生如果學的好,這些 欄位你都可以填得很完整,這種展示成品的方法也可以用在不同 的地方。【B23】

3.對傳達社會願景的關切

在傳達教師的期望時,我會告訴學生學完以後會有什麼成 就。另外我覺得教學不能與社會脫節,因此要傳達社會的願景,

讓學生知道他在學完以後他的月收入有多少,或在社會上有沒有

(17)

需要這樣的人才,這些對職業類科的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B31】

我會告訴學生我們科裡輔導學生的方向與要求,讓學生知道 努力的目標,另外在傳達社會願景方面,我們也要告訴學生社會 對人才的需求情形。【B11】

4.對分組教學的關切

在一個班級中可能有一些程度較好的,因此採取分組的方 式,將成就不同的學生平均分配到不同組別,在同儕教學的過 程中,教的人很有成就感,被教的人也很容易接受同學的敘述,

所以教學效果還不錯。【B53】

我教西餐實習課程的時候會分組,分組時要分配工作,例如 一組中有四個人,四個人在每一個教學階段中都有各自的職務與 工作,這樣的教學也有不錯的效果。【B13】

在技能教學中分組學習是很重要的,除了異質性分組,建立 小老師制度之外,還要賞罰分明。【B43】

5.對學生學習指導的關切

在說明教學計畫方面,除說明教學目標,教學進度外,還可 以說明作業的要求,給分的標準,多元評量的方式,一剛開始 就要把菜端出來。另外,我還會創一些比較好玩的名詞,比如說 是「獎勵勤學條例」,讓學生知道在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表現可 以獲得老師的獎勵,這些比後來再追溯都來得有用。【B23】

我們要告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必須要有那些行為,必 須具備那些學習態度,應該要知道的關鍵能力,實務的教學上我 儘量做給他們看,他跟著你做這樣的學習效果比較好,在學生實 作的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關注也很重要,要隨時注意他們學習 方法是否正確的,隨時掌控學生的學習過程,隨時去注意每個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點。【B43】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提供學生一些學習的技巧,例如國貿科 教學實務中的信用狀,學生看到滿滿一張紙的英文就很害怕,我 就把一張紙折成五等分,要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各唸一段,一星 期就唸完了,什麼時候唸?三餐飯後加睡前,全部學生都笑翻

(18)

了;學生真的有人去試成功了,所以我認為孩子是有心要學好,

那就要看我們老師是否能適當的投入一些關心與技巧引導。【

B24】

6.對教學評量的關切

會來唸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的學科成績一般比較弱的,因 此在教授同一個班級時,對每一個學生的要求也不見得會一致,

例如紙筆測驗比較弱的,可能在實做評量中會占較大的百分比……因 此在評量時要用多元評量的概念來實施。【B51】

進到私立學校的學生什麼樣都有,我在教學上會考量學生的 本質,而有不同的嚴格度與要求,……而且要讓學生做到我要求的 一定水準。【B32】

四、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學生行為表現

由文獻中得知,本研究經文獻分析後預先界定預期教學要達成的目標 包括:正向的學習態度以及教學計畫中所載之認知、情意、技能目標,同時 要形成正向的學習態度,要能讓學生安心學習、專心學習、樂於出席、有努 力目標、有正確學習方法,經教師們討論後所達致的共識內容,與文獻中所 述及其他科目教學時的學生行為表現並無不同,包括:1.有學習動機;2.專 心、安心學習;3.遵從老師的指導;4.有努力(追求)的目標;5.有學習信 心;6.有正確的學習方法;7.加深對教材內容的印象;8.精熟學習;9.樂於出 席參與教學活動並有良好學習態度;10.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然而,參與 討論教師仍然指出,職業類科學生由於與普通教育學生在學習經驗上並不相 同,因此必須特別關切在教學時建立學生信心及改變學生學習習慣,針對這 樣的現象,教師們有如下的看法:

從國中升到高職的學生大部分的情況是沒有考上理想的高 中,我能做的有兩件事,一是當頭棒喝敲醒他,讓他自我了解認 清事實,再來就是再把他拉上來,告訴學生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來 到高職重新找到目標,這就是要建立學生的信心。信心建立後還 要改變他的學習習慣……我會從引導他們說出他們最大的目標開

(19)

始,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就是畢業後要考上理想的科技大學,要 考上理想的科大學就要認真讀書,要認真讀書就是要學會該學的 並通過考試,要做到這些就要專注積極的學習……這些都是學生 自己講的,以後如果有誰不專心聽課,就告訴他討論的結論,學 生馬上就會集中注意力來聽課。【A53】

一般就讀高職的學生,他的一般學科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 在學習態度上也不那麼積極,建議在建立信心上要做較多的努 力,要告訴學生在一兩年或一學期的課程中要學習什麼,再去補 一般學科的能力,其實學生還是大有可為的。【B12】

由此可知,對學生學習信心的建立及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在上述十項 學生行為表現中對高職學生實施有效教學時尤應關切的重點。

伍、研究成果的詮釋與對教學實務的啟示

一、研究成果的詮釋

(一)職業類科有些教學的流程架構,仍存在傳統上教學過程的要素,惟強 調的重點有所不同

整體而言,職業類科教師均能認同有效教學整體流程可以包含教學前 行為、學習指導與情境布置、及教學互動三部分,且其要素間的循環流程是 切實存在的。然而職業類科教學凸顯了對技能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視,也由於 學生特質與起點行為的差異大,面對不同類科、不同班級的同一教學科目,

會有不同的教學計畫,有些細節與教師由教學經驗中設想的情境並不相同,

因此教學計畫的調整與修正在教學的歷程中是持續且頻繁的,再者,對教學 環境的佈置,如實習機具與材料的備妥更是不可或缺,在技能教學的過 程中,教師重視的除一般口語表達、問答技巧及肢體語言外,更強調個人 示範實務技術的能力,與認知教學一樣要監督學生的學習歷程,但更重視教 學現場中學生遭遇問題的歸納及不斷重覆的示範以及對學生練習的監督與回 饋。

(20)

(二)職業類科教師重視38項的教學行為

從文獻分析及焦點團體討論結果,歸納出職業類科教師重視的有效教 學行為共38項,其中屬教學準備者共3項;屬情境布置與學習指導者共 10項;屬教學互動者共25項。在38項有效教學行為的討論中除修正部份文 詞外,職業類科優良教師強調自身要保有與時俱進的技能才能示範教學、對 實物展示、社會願景的提示、分組教學技巧、建立學生信心及改變學生行為 習慣、學習指導、教學評量等議題,有較為深刻的描述。

(三)教學行為與學生表現是有效教學的關鍵要素,藉由34項有效教學行為 影響學生10項表現,以達到學生能通過教學目標要求的有效教學 在有效教學的相關論述中指出,要達致的最終結果是「學生通過教學 目標的要求」,由於學科性質及學生特質的多樣化,使得職業類科優良教師 對有效教學的論述中,多處顯現對學生學習的表現的重視,顯示職業類科教 師有效教學的關鍵,包含著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表現兩大要素的要求,

其中要通過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必須先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正 確的學習方法、精熟學習表現、專注學習、加深對教材內容的印象,教師也 必須能有效掌握教學時間、課後耐心指導學生問題。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

學生必須要有能安心學習、能遵從指導、有努力的目標、正確的學習方法與 學習動機的表現。

二、研究成果對職業類科教師教學實務的啟示

(一)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雖依教學情境存在多樣的變化,但仍須共同關 切有效教學的關鍵

中外學者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有許多嚴謹而具體的成果。

雖均為實踐有效教學的教學行為指引,然而職業類科教學情境有其特殊性存 在,如學科性質、學生特質與學習學科前之起點行為差異性大,對實務操作 相關技術、設備、材料的依存度大,因此教師必須熟知各種有效教學行為並 加以綜合應用。然而也因為有這些教學情境的特殊性,為達成有效教學的目 標,而存在著影響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要素,透過本研究的討論,定義出職

(21)

業類科優良教師重視的38項教師教學行為與10項學生表現,雖然係屬初步研 究成果,但對於在眾多有效教學行為中擷取關鍵的重點,並賦予詮釋上的意 義,仍是提供職業類科教師理解有效教學的重要基礎,亦是職業類科教師實 踐有效教學應共同關切的關鍵。

(二)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的流程架構與教學行為雖與其他學科教學有大 致相似的要求,然因應學生與學科的特性,尤應重視教學的管理與回 饋,教學的細部流程則無固定要求

從圖1的職業類科有效教學整體流程圖及說明中可知,職業類學科的教 學包含認知與技能兩類知識的傳授,其流程中的重點稍有不同,兩類知識的 傳授均強調引發動機與對問題的回饋,不同的是認知類知能傳授所須之「教 學技術表現」一般包括口語表達、板書、問答技巧等教學技術的表現,技能 類知能傳授所須之「實務技術示範」則是除了上述的教學技術表現外,更加 上現場實務技術,操作演練的示範歷程;認知知能的教學活動執行多為練習 活動,技能知能的教學活動執行則除練習活動外,更重視教師巡視與問題歸 納。除此之外,在教師們對教學細部流程中的表述,亦可發覺教學是一門科 學,也是藝術,因而必須隨著教學對象、學科性質與現場教學氛圍來決定所 要採取的教學措施與行為的順序,並無法形成規範性的共識。

(三)職業類科優良教師強調技能教學中的技術示範、展示實物、傳達社會 願景、分組教學、學習指導與多元評量,然仍有稍許重點不同

在兩場焦點團體訪談中歸納得到職業類科優良教師強調技能教學中的 技術示範、展示實物、傳達社會願景、分組教學、學習指導與多元評量的重 點,然而對不同職業類科而言仍有少許差異,例如商家類科教師對技術的變 化使用、傳達社會願景與分組技能學習的再三強調,此一現象與學生畢業後 多從事服務業的特質有關;工業類科教師則對本身具有機具使用與操作能力、

學習指導與學生分組團隊合作,以達跨領域科技整合目標有較強烈的意圖,

這也與當前製造業從業者的需求有較大的關連,頗值得進一步關切與區隔。

(四)職業類科有效教學模型仍待更多有效能教師的專業對話與因果實證研究 長久以來有效教學的研究多以對中小學一般性學習者、認知性學科為

(22)

主加以探究,職業類科教師雖多有以一般普遍性原則套用於職業類科教學上 適用性的爭議,卻無法提供具體的共同通則,以往以職業類科教學為對象的 研究,亦無法有效區隔職業類科教學與其他普通科目教學的差異,同時研究 的重點亦未如研究普通學科教學般的廣泛與平衡,本研究雖透過文獻及十位 職業類科教學優良科學的焦點對話,再經四位各類職業學校教學行政主管代 表確認研究歸納的初步成果,然而樣本仍舊不足以推論各職業類科有效教學 因果模型中各項因果關係鏈結的強弱程度,而有待持續且廣大的進一步印證。

在本研究尋求職業類科「優良教師」的過程中發現,職業類科「優良 教師」中除教育部認定服務期滿十、二十、三十年之「資深優良教師」外,

由各縣市及地區辦理之由各校遴薦的職業學校「優良教師」向來不多見,其 中屬「行政優良」的幾占半數,一般學科及特殊教育優良表現者亦較多,具 職業類學科教學優良事蹟者可謂相對的少數,因之如何界定職業類科教學優 良教師,並給予制度化的表揚,同時營造這些優良教師的專業對話機制,透 過實務經驗的傳承與紀錄,必能給予新任教學者更多的啟發,也能對職業類 科有效教學的理論,尋求更堅實的基礎。

為持續且廣大印證職業類科有效教學模型,則可透過如教學實驗、教 室觀察及經過設計之問卷調查等機制,來獲得對各項關鍵要素的重要程度及 其因果關係強弱的理論建構。

(五)應使職業類科教師獲知職業類科有效教學的充分訊息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對職業類科有效教學影響因素及操弄影 響因素方法與策略的充分了解,勢必成為有效能教師在教學前活動進行時的 前置作業,也能成為建構教學評鑑規準的理論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 能促使教師實踐有效的教學,充分且正確的訊息是必要的先在條件,而在傳 遞有效教學訊息的過程中尤須注意不同背景的教師對有效教學關鍵要項中所 使用語言的掌握,如何以清楚的語句表達與詮釋有效教學關鍵事項的意涵,

方不致造成混淆,則是重要的考量事項。因之,透過職業類科教師的溝通討 論,配合學理上的論述,以職業類科教師溝通用語做為傳達訊息的途徑,對 於職業類科有效教學理論後續的應用,才能奠定紮實的基礎。

(23)

參考文獻

王淑怡(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建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李隆盛、侯世光、許全守、張良德、林坤誼、王慧萍(2004)。技職教育體系職業

學校課程綱要的研訂與實施的理念。台北市:技職體系課程規劃綜合規劃組。

林清山(1997)。教學心理學的新趨向。載於林清山主編,有效學習的方法(頁

1-12)。台北市:教育部。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1)。教學的科學與藝術。國教之友,53(2),19-25。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6)。教學論。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2007)。愛與關懷的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4,5-15。

周新富(2004)。教學的意義、性質與研究。載於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合

著),教學原理(頁3-26)。台北市:心理。

徐昊杲(1996)。我國專科學校技職類科教師其教學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諭陵(1992)。精熟學習—有效的學習。師友,299,14-16。

教育部(2006)。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台北市:作者。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曾淑惠(2005)。高職課程的教學評鑑與教學檔案。技職簡訊,167,7-8。

湯誌龍(2003)。高職職業類科教師評鑑指標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7,

69-84。

葉金裕(2001)。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14(4),15-22。

簡紅珠(2006)。優質教學釋意與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17。

趙居蓮譯(1997)。學習與教學(Robert M ,Gagne’著)。台北市:心理。

Banner, J. M.& Cannon, H. C. (2003). The elements of teaching.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Becker, W. E. & Rosen, S. (1992). The learning effect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24)

high school.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1(2), 107-18.

Bonesronning, H. (2004). Can effective teacher behavior be identified.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3, 237-247.

Borich, G. D. (2007).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based practice.(6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Ltd.

Brown, B. W. & Stake, D. H. (1980).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s within classrooms and schools: Theory and measurement. In R. Dreeben & J. A.

Thomas(eds).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Issues in microanalysis, Vol.

1.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llinger.

Brophy, J. (1986). Teacher influenc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069-1077.

Brophy, J. (1999). Teaching.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Charlton, B. G. (2006). Lectures are such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because they exploit evolved human psychology to improve learning. Medical Hypotheses. 67, 1261-1265.

Chilcoat, G. W., & Ligon, J. (1992). Studying the progressive era through melodrama as the method. Georgia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3(1), 10-17.

Dunkin, M. & Biddle, B. (1974). The study of teach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rueger, R. A. (1986). Focus group interviewing: A helpful technique for agricultural educators. The Visitor, 73(7), 1-4.

Marzano, R. J. (1992). A different kind of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dimension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rzano, R. J., & Pickering, D. J. (1997). Dimensions of learning trainer’s manual.

Alexandria, VI: Mid-Continent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

McCormick , W. J. (1979). Teacher can learn to teach more effectivel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37(1), 59-62 .

McDonald, E. (1976). Report on phase II of the beginning teacher evaluation study.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7(1), 39-42.

Monk, D. (1992). Education productivity research: An update and assessment of its role in education finance refor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4(4), 307-332.

Muijs, D. & Reynolds, D. (2005). Effective Teaching. Evidence and practice.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Opdenakker, M. C.& Damme, J. V. (2006).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tyles as effectiveness enhancing factors of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2, 1-21.

Perry, K. E., Donohue, K. M.,& Weinstein, R. S. (2007). Teaching practices and

(25)

the promotion of 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 in first grad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5, 269-292.

Rosenshine, B. V. (1983). Teaching functions in structural program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3 ,335-351.

Rosenshine, B. V. (1986).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explicit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7),60-69.

Ryan, D. W. (1986). Developing a new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k, G. D. (1987). Abductive strategi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5, 275–290.

Strong, R. (2002). Qualities of effective teacher,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alberg, H., & Paik, S. (2003). Effec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G. Cawelti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improving student achievement(3rd ed.). (pp.25-38).

Arlington, VA: Edu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s.

Zimmermann, P. G. (2003). Some practical tips for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Nurse Educator. 29(3), 283-286.

謝誌:本研究為95年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之初步成果,感謝國科會的支 持及黃馨儀、陳鶴仁兩位研究助理的協助。

附錄一 焦點團體專家名單

焦點團體名稱 任教科別 姓名 任教年資 任教學校

工業類 優良教師

電機科 資訊科 機械科 電機科 製圖科

李○○

林○○

林○○

邱○○

陳○○

25 6 25 15 16

北市公立高工 北市公立高工 宜縣國立高工 北縣國立高中 北市公立高工

家商類 優良教師

餐飲科 國貿科 美容科 會計科 商經科

江○○

秦○○

曾○○

蔡○○

嚴○○

14 21 20 19 11

北縣私立家商 北市公立高商 北縣私立家商 北縣國立高工 北縣私立家商

教務行政主管

國文科 機械科 農經科 商經科

柯○○

陳○○

陳○○

鍾○○

32 32 13 7

北縣私立工商 台北市立高工 桃縣國立農工 基隆國立海事

(26)

數據

表 1 職業類科教師有效教學行為要項 I教學準備 1.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與特質2.擬訂教學計畫 3.複習及準備新教材 II 情境 布置 與學 習指 導 II-a 情境布置 1.訂定學習公約 2.營造公平尊重的學習氣氛 3.教學場所(含教室實習工場)安全布置與管理II-b 學習指導1.偏差行為之制止,指導與輔導2.良好的師生互動與溝通3.掌握上課秩序與氣氛4.隨時傳達教師的期望 5.隨時傳達社會的願景 6.說明必要的學習條件與正確的學習態度 7.提供學生的學習技巧 III 教學 互動 III-a傳授 III-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aims at evaluating the learning effects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from the teacher-designed concrete vector classroom-teaching approach in Plane Vector course on the basis

 Incorporating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cater for students’ diverse learning needs and styles?.  Integrating textbook materials with e-learning and authentic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timing and stock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