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漂浮滑行融入國小學童捷泳教學成效之 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漂浮滑行融入國小學童捷泳教學成效之 研究"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鑫裕 教授

漂浮滑行融入國小學童捷泳教學成效之 研究

研 究 生: 黃珮源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七 年 一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漂浮滑行融入國小學童捷泳教學成效之 研究

研 究 生:黃珮源 撰 指導教授:莊鑫裕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七

(4)
(5)
(6)

謝誌

大學畢業後從沒想過要再回到學校進修,但在恩師們的鼓勵下我回到學校從 新當起學生,兩年半的碩班生活匆匆而過,兩年半的時間我從新審視自己,讓我 從新認識自己也更了解自己,雖然在兩年半的碩班生活裡,我並沒有完成當入學 時所設立的目標,但在碩班的生活學到很多,也得到許多不一樣的經驗,也更確 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我想在這期間所得到的經驗,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對我有 所幫助。謝謝家人對我讀碩班的支持與鼓勵,謝謝在工作職場上的夥伴們,在工 作上給我的協助、體諒及包容,謝謝我的恩師們在我困惑時給我建議同時也給予 支持。謝謝在我撰寫論文這一路上給我幫助的薛月鈴老師、王麗芬老師、賴麗妃 老師及雅蓮學姊,以及對我亦師亦友的姵樺,總是在我最困惑的時候給予我建議,

在我身陷泥沼時拉我一把,謝謝您們。

在學期間,首先要謝謝指導教授莊鑫裕老師給予的幫助,不論是實驗的進行、

報告呈現與製作、處理事情的方法或是論文的撰寫上,都讓我受益良多謝謝您的 付出與用心。接著要謝謝巫昌陽教授與潘義祥教授,謝謝兩位老師給予我許多論 文上的建議,讓我補足了論文的不足之處,使我的論文能夠更加完整。再接著我 要感謝范春源老師,謝謝您從不吝嗇的給予我人生的建議,讓我能夠更清楚自己 的方向。同時也要謝謝體育系全體老師,謝謝您們兩年來精彩的教學,也謝謝系 辦的維敏學姊,您總是有問必答隨時給予我們幫助,謝謝您兩年來的幫忙。再來 要感謝我碩班的同學,建任、思瑄、筱珺、汶璟、魏凱、之皓、哲宇及信民學長,

謝謝你們給我的建議、鼓勵、照顧與幫忙,謝謝你們。碩班的時間過得很快,謝 謝臺東大學體育系帶給我的歷練及美好時光。

黃珮源 僅誌 中華民國一零七年一月

(7)

i

漂浮滑行融入國小學童捷泳教學成效之 研究

研 究 生:黃珮源

國立臺東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探討,國小學童增加漂浮教學時間對捷泳教學 成效的影響。研究對象是高雄市桂林國小 5 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游泳 課之學生 56 人,全體受試者進行 50 公尺捷泳測驗,及捷泳動作技能 主觀評量。捷泳教學課程安排為每週 1 次 80 分鐘,共 10 週,8 項漂浮 滑行融入捷泳課程,每次練習 70 分鐘以上,共計 4 週。漂浮滑行課程 結束後接續進行捷泳技能教學,共計 4 週。50 公尺捷泳測驗採皆全程 錄影,影像資料以游泳距離、游泳時間、划手次數、每次划手時間及 每次划手游泳距離,進行評量分析,數據資料以描述統計和二因子混 和 設 計 變 異 數 分 析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1) 游 泳 距 離 有 顯 著 增 加 (F=96.47>0.47,p<.05)。(2) 游泳時間有顯著增加 (F=29.26>0.29,

p<.05) 。 (3) 划 手 次 數 (F=14.19>0.88 , p>.05) 。 (4) 每 次 划 手 時 間 (F=1.05>0.43,p>.05)。(5)每次划手游泳距離 (F=0.01<0.02,p>.05) 皆 無顯著差異;在動作技能主觀評量結果中發現,融入漂浮滑行課程之 學生,在聯合動作技能上嘗試意願較大,且在學習捷泳動作技能及動 作修正時間較短。結論指出,增加漂浮教學時間對國小學童捷泳教學 動作及動作嘗試意願有影響。

關鍵字:游泳教學、漂浮、課程方案

(8)

ii

Effects of Float-Gliding Skills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Front Crawl Stroke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UANG,PEI-YU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creasing the teaching time of floatation in primary schoolchildre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56 students of fifth grade Health and Physical Course Swimming Class of Kaohsiung Municipal Gueilin Primary School. All pre-test and post-test performance of 50-meter abduction and the Subjective assessments of freestyle swimming skills were carried out. The swimming class are scheduled for 80 minutes once a week to fit into the floating glide course.

The 8 floating gliders are the course objectives. Each exercise lasts over 70 minutes for a total of 4 weeks. Adapt to water-based courses after the end of the 4-week teaching skills. In this study,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skills and skills were carried out every tim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experiment. Video and image data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by swimming distance, swimming time, number of rowers, time of each paddling and distance between each paddling. Data to describe the statistical and two-factor mixed design vari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distance before and after measurement (F=96.47>0.47,p<.05

meters). (2) Before and after the measured swimming tim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29.26>0.29,p<.05 seconds). (3) Before

and after the number of planners (F=14.19>0.88), before and after

(9)

iii

each test paddling time (F=1.05>0.43 , p>.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and distance (F = 0.01, p> 0.05); in the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motor skill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who fit into the floating gliding class try a lot in joint action skills, Swimming action skills and action to amend a shorter time. The conclusion points out that increasing the teaching time of floating has an impact 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children.

KeywordsSwimming teaching, floating, lesson plans

(10)

iv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 iv

表次... v

圖次... v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3

第五節 名詞解釋...3

第貳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捷泳理論…...5

第二節 游泳教學…...7

第三節 漂浮相關文獻...12

第四節 文獻總結………...14

第參章 研究方法...16

第一節 研究流程...16

第二節 研究架構...17

第三節 實驗設計...17

第四節 研究對象...18

第五節 研究時間與地點………...18

第六節 測驗方法………...18

(11)

iv

第七節 課程設計………...19

第八節 資料處理………...3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34

第一節 結果………...……...…...34

第二節 討論………...……..……..4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42

第一節 結論………...……...……42

第二節 建議………...……...……42

參考文獻...43

一、 中文部分...43

二、 日文部分...45

附錄一一般組捷泳教學課程進度表...46

附錄二漂浮組捷泳教學課程進度表...48

附錄三 一般組教學紀錄...51

附錄四 一般組教學紀錄...61

附錄五 漂浮組教學紀錄...71

附錄六 漂浮組教學紀錄...81

(12)

v

表次

表1 一般組游泳教學課程表...8

表2 漂浮相關文獻表...12

表3 臺灣及日本游泳教學課程綱要與計畫表...14

表4 漂浮組課程流程安排表...18

表5 一般組課程流程安排表...18

表6 各組人數分配表…...18

表7 各項評量定義標準表...19

表8 一般組捷泳教學課程安排表...20

表9 漂浮浮組捷泳教學課程安排表...23

表10蹬地漂浮動作步驟表...26

表11海豚跳動作步驟表...26

表12單手划臂漂浮動作步驟表...27

表13雙手划臂漂浮動作步驟表...28

表14海豚跳打水動作步驟表...30

表15雙手划臂漂浮(拉繩)動作步驟表...30

表16單手划臂漂浮(拉繩)動作步驟表...31

表17蹬地漂浮(拉繩)動作步驟表...32

表18各項評量結果描述性統計分析表…...…..34

表19各項評量同質性檢定...35

表20組別對游泳距離差異分析表...35

表21組別對游泳距離單純主要效果分析表...36

表22組別對游泳時間差異分析表...36

表23組別對游泳時間單純主要效果分析表...37

表24組別對每次划手時間差異分析表...37

表25組別對每次划手距離差異分析表...37

表26組別對划手次數差異分析表...38

(13)

vi

圖次

圖 1 研究流程圖………...……….….16 圖 2 研究架構圖………...……….….17

(14)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游泳能力政策推動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事與「水」相關的活動便有一定的危險性,

因而經常傳出溺水等不幸事件。2001 年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統計 臺灣 0-10 歲兒童每十萬人溺水死亡率,日本為 0.6%、澳洲為 0.5%、英國為 0.1%,

而臺灣為 1.08%,以上 4 國溺水死亡率均低於臺灣。此外,從教育部電子報 397 期 (2010) 的報導中, 2005 年為 626 人、2006 年 550 人、2007 年 507 人、2008 為 492 人,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中,在 2009 年時死亡人數高達 452 人,體育署 (2015) 指出,臺灣每年皆有超過 400 人因為溺水而死亡,一直到今年 7 月為止的資料,

因溺水死亡的人數已有 195 人。因此防範溺水便成為政府重要的議題。

溺水事件層出不窮,推測其原因應與國人的游泳技能、救生技能及水域安全 知識不足息息相關,因此教育部開始推動一連串的政策來提升國人的游泳能力。

教育部 (2000) 年提出「提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中,提出 (一)中小學游泳 能力,訂定中、小學學生四年內,提升 15%會游泳的比例;其游泳能力鑑定標準為 國小畢業能游 15 公尺,國中畢業前要能游 25 公尺並需要換氣。(二) 加強學生 水上安全教育與宣導,提升中、小學水上安全認知及自救、救人之技能,教學過 程中重視水上各項自救及求生技巧,以提高學生游泳能力、自救能力及水域相關 知識。(三) 培養學生游泳運動習慣。教育部 (2008) 修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於 100 學年度實施,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課程綱要修 改裡,「海洋教育」已納入重大議題。而教育部 (2008) 修正「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於 99 學年度實施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中,高中職游泳標準提高 至游完 50 公尺,並且具備求生技能等。教育部 (2009) 學生游泳能力分級標準從 本的 10 級分級改為 5 級,分段能力中的指標也包含學會游泳基本技能及具備安全 自救能力。除此國小、國高中 (職) 之外,教育部 (2010) 在「泳起來專案」中 的「中小學課程綱要納入游泳能力一覽表」也訂定,各級學校須指導學生預防戲 水意外事件發生,並進行安全教育宣導。要求有游泳池的大專校院將游泳課程列 入體育課程選修課程中,並訂定提升學生游泳能力檢測合格率。

二、教學現況

在政策推動下,游泳課程的安排與教學逐漸被研究與教學者關注。在一般游 泳教學的步驟上,大部分教學者使用徐興泰 (1978)、陳和睦 (1980)與武育勇 (1998) 等學者提出的教學步驟:適應水性、漂浮、腿部打水、划手、換氣與聯合 動作。近幾年臺灣開始出現許多有別於以往的教學方式,吳佳玲 (2007)、曾筱盈

(15)

2

(2010) 與鄭淑敏 (2013) 運用 Mosston 體育教學光譜進行游泳教學,課程及流程 安排為:適應水性、腿部打水、划手、換氣及聯合動作。除此之外,陳尚勇 (2005) 提出了平爬式游泳法,平爬式游泳法的教學是將呼吸 (換氣) 作為第一個教學的 訓練要素。Terry Laughlin (2007) 也提出不同的學習觀念,在輕鬆有效的魚式 游泳中,提倡從學習中去培養對於游泳的興趣及熱情,游泳不只是身體肌肉的運 動,在動作技術上則強調:掌握平衡、穿水而過、 重心轉移及耐心抓水,因此,

在游泳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游泳技能學習。

三、漂浮的重要性

上述專家學者提出的游泳教學步驟雖然不盡相同,但在游泳教學課程安排中,

適應水性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漂浮。劉秋珍 (2005) 指出游泳是一項沒有固定 支撐的運動,是利用浮力支撐身體,使身體浮至水面。賈智丰 (2011) 認為在游 泳時身體失去支撐點,呼吸會感到困難,所以學習游泳的動作中,漂浮是最重要 的。鈴木一成 (20011) 提出在中年級的漂浮課程中,學習者學習或體驗在水中平 衡的經驗充足,對水的抵抗力與在水中姿勢的形成是有很大幫助的。在游泳教學 中,身體的控制學習從不平衡當中去學習控制身體的平衡。鈴木一成 (2014) 又 指出,初學者在有浮力的水中,其動作、方向及身體知覺判斷是困難的,所以漂 浮是學會游泳的一項重要技能。合屋十四秋 (2013) 也提出,初學者在學習游泳 時,漂浮是必須具備的技術。然而,莊鑫裕 (2017) 從臺灣游泳教學的相關文獻 中發現,在游泳教學上,大多著重在泳姿技術的教學,漂浮教學的安排則明顯缺 少。在文獻中發現 (丁益文,1993、黃妙國,2001、陳雨霖,2003、鄭麗美,2004、

鄭淑敏,2013、胡銘志,2016) 游泳課程在游泳課程中適應水性安排皆為 1 至 3 節課。因此,從上述學者的課程安排中可歸納出,適應水性和漂浮課程在游泳課 程安排上是較少的。將上述結果與日本游泳教學的方法及步驟進行比較,發現日 本的游泳教學課程安排將適應水性的學習課程安排在國小 1 至 4 年級的 4 個學年,

其課程內容包括培養親水性、扶壁漂浮、蹬牆漂浮、韻律呼吸等,直到 4 年級後 段,才開始學習游泳泳姿的技巧及動作。從許多專家學者提出的論點中,我們發 現漂浮等在學習游泳個過程中,是重要的一環,但是現階段的游泳教學中,漂浮 在游泳教學安排較少,且安排較多的時間學習腿部打水、划手、換氣與聯合動作,

因此本研究擬探討增加漂浮技能學習時間對捷泳教學是否能提升學習成效。

(16)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探討增加漂浮教學時間對捷泳教學成效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增加漂浮教學時間對學生捷泳學習成效是否有顯著的提升?

第四節 研究假設

增加漂浮教學時間對學生捷泳的學習成效有顯著的進步。

第五節 名詞解釋

本節名詞解釋是針對本研究之名詞進行定義及解釋,定義名詞分別有:一、

一般捷泳教學,二、漂浮滑行。

一、一般捷泳教學

本研究依游泳相關文獻及書籍發現 (蘇金德,1974、陳武山,2008、焦嘉誥,

1979、簡曜輝,1980、陳和睦,1978、劉曜彰,1981),捷泳泳姿之學習必須從腿 部打水開始,而游泳教學一般都依照腿、臂、臂與呼吸配合、腿配合與完整配合 的順序進行教學,因而學習捷泳時,由腿部打水動作開始學習,在學習腿部打水 動作後才學習划手,划手動作是捷泳前進游泳距離的動力來源。划手動作包含:

抓水、推水、提肘、入水及手臂延伸等五個動作之組合。在適應水應時學習到的 韻律呼吸與腿部打水及划手進行整合後,為學習捷泳的最後步驟手腳聯合及換氣。

一般捷泳之特性:(一) 教學順序為:適應水性、韻律呼吸、閉氣及漂浮、腿部打 水、划手、手腳聯合練習、換氣、聯合動作的教學順序;(二) 課程安排:學習適 應水性、閉氣漂浮所運用的節數較少,用較多的節課數學習腿部打水、划手、換 氣與聯合運動;(三) 教學重點強調在聯合動作與換氣的教學方式;(四) 教學方 法:利用「分解法」教學法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的方式進 行游泳教學;因此符合上述 4 點的教學方式稱為一般游泳教學。

二、漂浮滑行

本研究採莊鑫裕 (2017) 設計的漂浮滑行動作進行本實驗適應水性課程。其 漂浮滑行動作設計原理,在於增加推進力與減少水阻力,藉由操作者腳蹬池底、

划手或彈力繩拉力產生推進力;在有速度的情況下進行減少身體造成水阻的姿勢 修正,而學習者在動作操作時透過動作學習及水底前進的游泳距離,協助學習者 進行動作和身體姿勢的自我修正。其定義為利用划手或腿部蹬地產生向前滑行之

(17)

4

動力,使身體呈現俯臥姿勢,滑行於水下或水面。漂浮滑行各項動作名稱與說明 如下:

(一)蹬地漂浮:利用腳蹬地產生動力,使身體俯臥漂浮滑行。

(二)海豚跳:利用腳蹬池底產生動力,使身體由水面躍入水下漂浮滑行。

(三)單手划蹬地漂浮漂浮:利用單臂划水和腳蹬池底產生動力,並轉頭換氣,使 身體由水面躍入水下漂浮滑行。

(四)雙手划蹬地漂浮漂浮:利用雙臂划水和腳蹬池底產生動力,並抬頭換氣,使 身體由水面躍入水下漂浮滑行。

(五)蹬地打水:使身體由水面躍入水下後打水前行。

(18)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捷泳理論,主要探討捷泳動作特點及捷泳泳姿 學習順序續,並針對各項動作進行說明;第二節為一般捷泳教學,主要探討捷泳 教學方法、教學順序、課程安排;第三節為漂浮相關文獻,主要探討漂浮對於學 習游泳的重要性;第四節 文獻總結。

第一節 捷泳理論

一、捷泳力學理論

從武育勇 (1998) 及陳和睦 (1978) 的游泳理論當中,得知以下捷泳力學理 論:在游泳的過程當中,能夠使身體前進的力量分為兩種,一種為抵抗力;而另 一種為推進力。推進力:是指划手與腿部打水在水裡所產生的推進力。抵抗力:

是指在腿部在水中腿部打水所產生的阻力。水的抵抗力分為三種類型:(一) 正面 阻力:當身體向前行時,身體前面或是其他部分所產生的阻力稱為正面阻力。(二) 皮膚摩擦力:水靠近身體時所產生的阻力,有些運動選手藉由除去身上的毛髮,

提高皮膚敏感度藉此改進身體協調。(三) 漩渦力:漩渦力式指水不能通過身體流 線型時所產生的抵抗力。游泳時推進力的產生來自於划手與腿部打水,當划手與 腿部打水產推進力時相對的也產生阻力,而推進力是游泳前進時的力量來源。此 原理是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及反作用力定律,因此如果想要游得快,划手與腿部 打水必須做到一樣好。大部分初學者會將頭部抬起,使身體上半部抬高,藉此希 望能浮在水面離水面高一點。但在將頭部及身體上半部抬高的同時,會使腳沉在 水裡,因此身體在不符合流線型的狀況下,腿部打水及划手所產生向前的推進力 並無太大作用,反而需用更大的推進力來克服。

游泳時,身體除了這三力外,則形成上浮、下沉及前進的分力。有效的分力 會隨著划手的角度進行變動,所以如果想要有效的游泳使速度變快的話必須掌握 以下三點條件:(一) 減少前進時所產生的阻力:例如正面阻力、波浪阻力、表面 阻力、漩渦阻力等,減少阻力的產生,相對的也增加的推進力。(二) 增加身體向 前的推進力:例如捷泳、蝶泳及仰泳主要推進力在於划手。因此游捷泳、蝶泳與 仰泳划手的動作要快,而蛙式則相反。(三) 增加有效的推進力動作:依照動作原 則增加有效推進動作,減少或降低無效的推進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的推進力需 銜接適當,在游泳的過程中,盡量使身體貼近水面呈現流線型。在游泳的過程當 中,除了有效的推進力及克服阻力外,另外最重要的是浮力。每個人的脂肪組織、

骨骼大小、肺臟容量等身體結構皆不相同,因此每個人的浮力及浮力位置都不相 同。而身體各部分的比重不同,因此浮力也不同,骨骼比較重大,肌肉次之,腿 因為比重最大,因而在水裡是最容易下沉的部位。

(19)

6

二、捷泳技術理論

捷泳泳姿學習順序為:(一) 適應水性、(二) 腿部打水、(三) 划手、(四) 手 腳聯合與換氣等四步驟。在適應水性的學習過程中包含:閉氣、韻律呼吸、水中 睜眼、漂浮與水中站立等學習。以下對各學習步驟進行說明:

(一)腿部動作

根據武育勇 (1998)、溫宇紅及李文靜 (2004)三位學者所談論捷泳腿部打 水動作,捷泳腿部打水動作主要作用在於保持身體平衡。腿部打水動作為,腿 部自然伸直,一腿向下壓時,另一腿自然向上抬起,雙腿張開約垂直 30、40 公 分由髖關節帶動大腿、膝蓋、小腿及腳踝。在腿部打水的過程中,在腿部打水 過程中應注意膝蓋不宜過度彎曲,放鬆伸直即可,腳踝關節亦不可成鋤頭型打 水,腳踝應與腿部動作放鬆呈線型,大腿最先完成下壓的動作,接著是小腿及 腳踝。過程中,腿部向上抬起時放鬆,壓腿時迅速用力。

(二)手臂動作

捷泳的推進力主要來自於划手,划手動作包含:抓水、推水、提肘、入水 及手臂延伸等五個動作,也可分為水面上提肘、移臂及水下划水動作,水下划 水動作包含抓水及推水,划手動作可分為曲肘划手、直臂划手及正確划手。有 效的划手方式是使划手動作所產稱分力減至最小,然後產生最大向後的力。划 手動作是捷泳前進游泳距離的動力來源,划水預備動作為:雙手併攏 (拇指碰 拇指) 平放於頭頂上放。在划手時,一手伸直延伸擺放於前,另一手以向下向 內的方式由頭向腿的方向,划行划至大腿側邊。在划手動作中,提肘、手臂延 伸及抓水動作是放鬆自然的,在推水時是快速且用力的。預備動作開始划至胸 前,此動作稱為抓水;從胸口向後划至大腿側邊稱為推水。當完成推水動作後,

隨之提肘將手臂提起向前放置並進行延伸,雙手輪流交替。

(三)換氣動作

在捷泳換氣時,雙手划水一次換氣一次,依個人習慣,左、右測皆可。吸氣 時用口;吐氣時用口或口鼻,需將氣吐完。以右測換氣為例,在水中進行抓水及 推水時吐氣,划手至肩下時身體開始向右轉頭出水,當頭轉出水面時張口換氣,

換氣時應快速張口急吸氣,右臂抬肘至肩時應轉頭入水閉氣。

(四)身體姿勢

徐興泰 (1978)、陳和睦與劉柄顯 (2003) 三位學者提出,捷泳在水中腿部 打水產生的速度、划手下壓使身體向上的浮力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角度應盡量與 水面保持平行,為了減少水阻而呈流線型。黃妙國 (2001) 指出,在游泳時,身 體平直俯於水面,幾乎與水平面成水平狀態,臉部浸於水中。換氣時依個人習慣

(20)

7

或左或右轉動,使臉露出水面呼吸,利用雙臂划水,兩腿上下打動而前進。

第二節游泳教學

在游泳競賽中,依泳姿分為四項,分別為捷泳、仰泳、蛙泳與蝶泳四種。其 中自由泳並無特定泳姿,溫宇紅與李文靜 (2004) 提出捷泳的速度快、阻力小、

技術效率高,所以游泳選手在參與自由式項目時,大多選擇捷泳泳姿參賽。

一、游泳教學法

在捷泳教學過程中,大多會使用全部教學法與分段式教學法進行游泳教學,

蘇金德 (1974) 認為初學者在學習泳時採用「全部教學法」可以很快且有效的領 悟水性且學會游泳,但是在實際操作時,還是須考慮學習者的能力、經驗等問題,

如採用「分段式教學法」可以將困難的動作進行分析和示範。陳武山 (2008) 也 提出捷泳教學過程中可分為「完整法」及「分解法」兩種教學法,完整法的優點 在於學習者能完整的學習及掌握動作,但是缺點在於複雜的動作學習者較無法掌 握並連貫,而分解法卻能補足這些缺點。焦嘉誥 (1979) 認為分段學習是將所想 學習的全部活動分成若干段,先逐段的練習,然後再將各段按先後順序綜合複習。

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游泳 (1978) 也提出在學習游泳的課程當中應該要由 易至難,由淺入深,以循序漸進進行游泳學習與教學。而簡曜輝 (1980) 認為,

因為細部動作之間,相互有關連,像是在學習捷泳時划手、腿部打水、換氣等動 作,適宜採用部分學習法,進行游泳教學。由上述的文獻中,我們能夠整理出捷 泳動作教學可分為全部教學法和分段式教學法兩種,在教學過程中是由易至難,

以淺入深方式進行教學。

二、游泳動作教學流程

在教學流程上分為划手、腿部打水、換氣三個動作,但從哪一種動作開始進 行教學,皆有相同效果 (姚漢禱,1985)。但在教學步驟上,多位學者提出的順序 差異性不大。陳嫣芬 (1994) 提出游泳教學過程為:適應水性、悶氣及漂浮、腿 部打水、划手、手腳聯合、換氣動作、手腳聯合及換氣動作。焦嘉誥 (1979) 提 出游泳學習應由熟悉水性,進而加上腿部打水、划手與換氣等,先分段再配合練 習。而鄭麗美、陳念青與武為瓊 (2005) 的移動式韻律呼吸教學法中的動作要領 及學習順序為:適應水性、韻律呼吸、腿部打水、划手練習、換氣練習與聯合動 作練習。陳和睦 (1978) 在最新游泳指導法中提出捷泳泳姿的學習必須從腿部打 水開始。陳武山 (2008) 也認為游泳教學一般都按照蹆、臂、臂與呼吸配合、腿 配合及完整配合的順序進行教學。而劉曜彰 (1981) 的教學順序為:適應水性、

韻律呼吸、捷泳腿部動作、職臂划手、捷泳換氣動作與聯合動作。黃妙國 (2001) 在捷泳教學內容與進度表安排為:漂浮閉氣水中站立 (三週)、腿部打水 (三週)、

划手 (兩週)、換氣練習 (五週) 與手腳聯合。由以上專家學者的論述中,我們能

(21)

8

歸納出游泳動作流程為:適應水性、閉氣、腿部打水、划手、換氣、手腳聯合的 教學順序。

三、游泳教學課程安排

一般而言,以十天課程的分配為:第一階段適應水性的課程安排為一天,捷 泳第二階段的腿部動作課程安排為三天,第三階段手臂划手動作課程安排為兩天,

第四階段手腳聯合課程安排為一天,最後第五階段手腳聯合並配合呼吸課程安排 為四天。蘇榮基、羅龍飛 (1997) 提出捷泳學習中漂浮、腿部打水、划手到手腳 聯合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換氣卻是學習上的一大瓶頸,所以大多數的教學時間 會將適應水性、閉氣、漂浮等活動時間壓縮,而將課程較長的時間運用在腿部打 水、划手、換氣及聯合動作的教學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重心放於手部與腿 在水中所產生的推進力,並且期望在換氣時能使腿部打水動作更快,藉由更快速 的腿部打水動作,增長嘴巴離開水面呼吸的時間,使換氣動作變得更容易。游泳 教學課程安排如表 1 (本表課程安排配比計算方式為:教學內容節(次)數÷總上課 節(次)數=課程安排配比) ,例如,10 次課程中,有 2 次課程為適應水性,則計算 方是為 2 (適應水性) ÷ 10 (課程總次數) = 0.2 ,百分比為 20%,其餘課程配比 算法依此類推。

表1 一般游泳教學課程表

研究者 論文內容

丁益文 (1993)

研究主題 分段學習捷泳、蛙泳時學生自學動作困難程度的探討 教學時間 連續 24 天,授課時數 21 節,一節 60 分鐘。

課程安排 第 1 節 測驗自由式游泳距離、熟悉水性。

第 2 節至第 11 節 捷泳教學。

第 12 節 捷泳測驗。

第 13 節至第 23 節 蛙式教學。

第 24 節 蛙式測驗。

(續下頁)

(22)

9

表 1 一般游泳教學課程表 (續)

研究者 論文內容

課程安排配比 適應水性與漂浮:5%

腿部打水、划手、聯合動作、換氣:95%

黃妙國 (2001)

研究主題 捷泳教學效果之探討 教學時間 10 週 20 小時。

課程安排 第 1 週 適應水性。

第 2 週 憋氣、漂浮、水中站立等。

第 3 週 漂浮、水中站立、腿部打水。

第 4 週 腿部打水、換氣、划手、手腳聯合。

第 5 週 腿部打水、換氣、划手、手腳聯合。

第 6 週 腿部打水、換氣、划手、手腳聯合。

第 7 週 腿部打水、換氣、划手、手腳聯合。

第 8 週 聯合動作與換氣。

第 9 週 聯合動作與換氣及轉身。

第 10 週 聯合動作與換氣及綜合複習。

課程安排配比 適應水性:30%

腿部打水、划手、聯合動作與換氣:70%

陳雨霖 (2003)

研究主題 教學時間分配對國小學童游泳能力之影響 教學時間 8 週,每次 90 分鐘。

課程安排 第 1 節 適應水性。

第 2 節 蹬牆漂浮、打水。

第 3 節 打水、陸上划手、練水中行走划手、單臂划手、

水母漂。

第 4 節 打水、划手、手腳聯合動作。

第 5 節 打水、划手、單臂划手換氣。

第 6 節 打水、划手、單臂划手換氣。

第 7 節 打水、划手、單臂划手換氣。

第 8 節 總複習、暗示基本救生常識、水中抽筋處理、

游泳能力檢定。

課程安排配比 適應水性與漂浮:13%

腿部打水、划手、聯合動作、換氣:87%

(續下頁)

(23)

10

表 1 一般游泳教學課程表 (續)

究者者 論文內容

鄭麗美 (2004)

研究主題 不同游泳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初學者游泳能力影響之研 究

教學時間 10 週,每週兩次,每次 60 分鐘。

課程安排 第 1 週 適應水性 (閉氣、漂浮)。

第 2 週 適應水性 (漂浮)、腿部打水。

第 3 週 適應水性 (蹬牆漂浮)、腿部打水。

第 4 週 腿部打水、陸上划手練習。

第 5 週 腿部打水、加強腿部打水、陸上划手練習、水 中划手練習 (雙足用走的)、水中腿部打水、划 手練習。

第 6 週 腿部打水、陸上划手練習、腿部打水划手練習。

第 7 週 陸上換氣動作練習、水中換氣動作練習 (雙足 用走的)、持浮板換氣動作練習。

第 8 週 複習腿部打水及划手、陸上換氣動作練習、水 中換氣動作練習 (雙足用走的)、換氣動作練 習。

第 9 週 複習腿部打水及划手、陸上換氣動作練習、水 中換氣動作練習 (雙足用走的)、換氣 動作練 習。

第 10 週 複習腿部打水及划手、陸上換氣動作練習、水 中換氣動作練習 (雙足用走的)、換氣動作練 習。

課程安排配比 適應水性與漂浮:30%

腿部打水與划手:45%

聯合動作與換氣:25%

鄭淑敏 (2013)

研究主題 不同教學法對原住民學童學習捷泳成效之研究 教學時間 2 週 10 節課,每週上課 5 次,每次 90 分鐘。

課程安排 第 1、2 節 適應水性 (漂浮、閉氣、韻律吸等) 。 第 3、4 節 腿部打水。

第 5、6 節 划手。

第 7、8 節 捷泳換氣及聯合動作。

第 9、10 節 聯合動作與測驗。

(續下頁)

(24)

11

表 1 一般游泳教學課程表 (續)

究者者 論文內容

課程安排配比 適應水性與漂浮:20%

腿部打水與划手:40%

聯合動作與換氣:40%

胡銘志 (2016)

研究主題 偏鄉地區國民小學中年級學童親水體驗池蛙式教學方 案之研究

教學時間 五週,每週一次,每次 40 分鐘。

課程安排 第 1、2 節 陸上蛙泳動作教學。

第 3、4 節 適應水性、水中蛙腿練習。

第 5、6 節 手部動作、換氣動作。

第 7、8 節 聯合動作練習。

第 9、10 節 聯合動作練習,測驗。

課程安排配比 適應水性與漂浮:20%

腿部打水與划手:40%

聯合動作與換氣:40%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所述,游泳課程安排,可發現看出在適應水性及漂浮的課程的時間 安排是較少的,而運用在腿部打水、划手、換氣與聯合動作安排上是較多的。課 程的安排上教學順序則為:(一) 適應水性、(二) 閉氣、(三) 腿部打水、(四) 划 手、(五) 換氣、(六) 手腳聯合。

(25)

12

第三節 漂浮相關文獻

學習者在學習游泳之前並非先學習泳姿而是先熟悉水性,從練習及體會中去 學習水的浮力、水的壓力及水的阻力。適應後逐步學習在水中行走、呼吸、漂浮,

適應水性是學習各項泳姿的基礎。劉秋珍 (2005) 表示游泳是利用浮力支撐身體,

是一項沒有固定支撐運動,使身體浮至水面。因此在學游泳中漂浮是最重要的,

漂浮是所有泳姿的基礎。合屋十四秋 (2013) 指出漂浮是為了要讓身體在水中能 夠更容易前進,也是初學者必學課程,學習漂浮不只是習慣水中的壓力、阻力及 克服怕水心理因素,更是要減少在游泳時身體對水的阻力。陳和睦 (1978) 在正 式學習游泳前要打好基礎,因為漂浮的好壞會影響泳姿的學習。鈴木一成 (2011) 指出,漂浮是為了學習在水裡的動作,是為了要改善身體在水中的平衡,並提出 在中年級的漂浮游泳運動的課程中,學習或體驗在水中平衡的經驗充足,對於在 學習游泳的過程當中,對水的抵抗力與在水中姿勢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在 游泳教學上,身體控制的學習從不平衡當中去學習控制身體的平衡。鈴木一成 (2014) 認為在水中有浮力的情況下,初學者對於動作、方向及身體知覺判斷是困 難的,所以漂浮是學會游泳的一項重要技能。山浦加枝子、合屋十四秋 (2000) 蹬 牆漂浮對初學者來說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技術,是為了要學習,在維持速度的過程 當中,使身體保持流線型。而三輪千子、本間三和子 (2010) 也提出蹬牆漂浮是 學習游泳前重要的基本動作。合屋十四秋 (2013) 提出,蹬牆漂浮不只對重初學 者學習游泳有重要影響,蹬牆漂浮對奧運選手也是有影響。與漂浮相關研究如表 2:

表2 漂浮相關文獻表

研究者 研究題目 提出論點

王 力 、 劉 靜 、 劉 文 娟、王惠麗 (2002)

克 服 初 學 游泳 大 學 生 恐懼心理的教學方法

1. 在游泳教學上,較重視動作技能學習與 教學,因此心理教學常常被忽略。

2. 適應水性在游泳教學中是相當重要的 一環,在學習泳技中從學習水中行走、

呼吸、閉氣、漂浮、滑行等技能,從中 消除對水所產生的恐懼。

杉浦加枝子 合屋十四秋 (2004)

大 學 熟 悉 游泳 之 男 女 漂浮動作差異

1. 漂浮對於任何一個階段的泳者來說都 是相當重要的技術。

2. 漂浮對於任何一個學習階段都是重要 的,例如維持速度的姿勢,保持流線型 的姿勢、提升游泳技巧或是各種泳法的 學習。

(續下頁)

(26)

13

表 2 漂浮相關文獻表 (續)

研究者 研究題目 提出論點

3. 漂浮對於初學者及熟練者來說都是相 當重要的技能。

4. 為了維持游泳的速度,保持流線型的姿 勢、提高游泳的技術,好的漂浮動作是 不可或缺的。

合屋十四秋 松井敦典 杉浦加枝子 (2006)

大 學 生 初 學者 蹬 牆 漂 浮 動 作 力 量發 揮 與 轉 換

漂浮是為了使身體在水中更容易前進。

下田新、芹 澤博一、山 田有希、後 藤幸弘 (2008)

以 中 年 級 學生 為 對 象 比 較 水 母 漂與 仰 漂 的 有效指導比較

1. 要能夠游的快游的遠,在學習上必須注 重:(一) 身體的漂浮、(二) 呼吸、

(三) 推力的產生。

2. 漂浮是學習游泳的核心,如果漂浮不 好,在學習其它游泳技能上會出現困 難。

鈴 木 一 成 (2011)

漂浮游泳運動教學-從 小學 4 年級開始練習

學 習 漂 浮 是 為 了 增 加 在 水 中 平 衡 的 經 驗,通常平衡較差的學習者會抗拒學習 游 泳。

鈴 木 一 成 (2011a)

指 導 中 年 級學 生 漂 浮 與仰漂的效指導比較

1. 學習游泳的過程中,在水中平衡較不 好的孩子往往會比較抗拒游泳,因此 要改善學習在水中平衡的技能,在學 習漂浮的過程中,必須要給予學習者 充分學習及練習漂浮的經驗。

2.漂浮是為了使身體習慣在水裡的感覺。

合屋十四秋 (2013)

從 生 物 力 學探 討 游 泳 的漂浮技能的掌握

1. 漂浮是控制身體的操作的一項重要發 展。

2. 漂浮的動作在游泳距離或速度上都有 重要的影響。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日本在 2008 年修改國小三四年級體育游泳領域教學指導要領,並從中提出漂 浮運動是許多不同的漂浮方式及漂浮動作所組成,雖然課程教學順序與我國大致 相同,但從日本文部科學省發表的課綱中我們得知,在日本國小一、二年級是以 適應水性課程為主,三、四年級課程為學習漂浮及前進課程,而動作技術學習則

(27)

14

在四年級後期至五、六年級才開始學習。因此我們能從中得知日本在學習漂浮及 適應水性課程,運用較長的時間進行適應水及漂浮課程,而在泳姿技術的學習,

是較少的,由此我們能判斷在日本游泳教學課程中,對於適應水性及漂浮課程也 是相當重視。臺灣在游泳課程上漂浮僅安排 1 至 3 節,與日本進行比較明顯較少。

表3 臺灣及日本游泳教學課程綱要與計畫表 國家課

程政策

政策名稱 政策內容

日本 (2008)

文部課學省游泳指導 指引

一、國小一、二年級:親水的運動。

二、國小三、四年級:此學習分為三個階段:

(一)漂浮。

(二)蹬牆漂浮 。 (三)打水及換氣。

三、國小五、六年級:學習長泳技能。

四、學習在水中控制身體後,學習長泳的技能。

臺灣 (2010)

泳起來專案―提升學 生游泳能力檢測合格 率及游泳池新改建行 動方案

一、國小畢業前能游 15 公尺。

二、國中畢業前能游 25 公尺。

三、高中職畢業前能游 50 公尺。

四、具備自救及救人技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四節 文獻總結

一、捷泳理論:

良好的游泳動作在於增加有效推進動作,減少或降低無效的推進動作。在游 泳的過程中,盡量使身體貼近水面呈現流線型。在游泳的過程當中,除了有效的 推進力及克服阻力外,另外最重要的是浮力。

二、游泳教學:

我們能從各學者過往的研究及教學建議中得知並歸納游泳教學方式有幾項特 點:(一) 在動作教學過程中運用分解法進行游泳教學,且教學過程為由易至難,

簡單至複雜。(二) 一般組泳教學的教學順序為:適應水性、韻律呼吸、閉氣及漂 浮、腿部打水、划手、腿部打水划手配合練習、換氣、聯合動作的教學順序,或 是能將教學順序分下列幾個步驟,分別為:適應水性、漂浮、腿部打水、划手、

換氣、聯合動作六個步驟的教學順序,皆歸納為一般游泳教學。(三) 教學上的課 程安排,在適應水性、漂浮、閉氣等課程安排較少,腿部打水、划手、換氣及聯 合動作的課程安排所分配到的安排是較多的。以每週二節,共計十週課程安排為

(28)

15

例,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多數的教學者會將適應水性、韻律呼吸、漂浮與閉氣等 課程,運用一至兩週的時間行教學與練習,而整體課程絕大部分則運用在腿部打 水、手臂划手、換氣及聯合運動的配合。(四) 在游泳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 重心放於手部與腿在水中所產生的推進力,並且期望在換氣時能使腿部打水動作 更快,藉由更快速的腿部打水動作,增長嘴巴離開水面呼吸的時間,使換氣動作 變得更容易。

綜合以上四點我們能由此歸納整合可得知游泳教學特點為:(一) 教學流程為:

適應水性、韻律呼吸、閉氣及漂浮、腿部打水、划手、手腳聯合練習、換氣、聯 合動作;(二) 課程安排:學習適應水性、閉氣漂浮所運用的節數較少,用較多的 節課數學習腿部打水、划手、換氣與聯合運動;(三) 教學重點強調在聯合動作與 換氣的教學方式;(四) 教學方法:利用「分解法」教學法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 中由淺入深由易至難的方式進行游泳教學。

三、漂浮相關文獻

漂浮是在學習游泳前最重要的一項技能,是學習游泳的重要環節,我們知道 漂浮的好壞對於學習者是有影響的,但是在進行游泳教學的過程中,學習適應水 性、漂浮等技能所佔有的課程配比卻是最少。許多專家學者皆指出漂浮的重要性,

但在臺灣的游泳教學課程及相關研究中卻還是較少被討論的。

(29)

1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研究方法共分為八節:第一節為研究流程;第二節為研究架構;第三節 為實驗設計;第四節為研究對象;第五節為研究時間與地點;第六節測驗方法;

第七節課程設計;第八節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透過文獻分析分確定研究方向及主題,探討增加漂浮教學時間對捷 泳教學成效之影響,研究流程圖如圖 2 研究流程圖。

圖 2 研究流程圖

(30)

1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根據本文獻探討之研究目的設立此研究架構,經由不同適應水性課程探討捷 泳學習之成效,在研究中將一般組漂浮教學時間為 1.5 週,捷泳技能學習時間為 6.5 週,漂浮組漂浮教學時間為 4 週,捷泳技能學習時間為 4 週,本研究架構如圖 3 研究架構圖。

圖 3 研究架構圖

第三節 實驗設計

本實驗採準實驗設計,將漂浮滑行課程融入國小學游泳課程,教學者為本人,

本身為游泳專長,從大學開始便接觸游泳教學,教學至今已有 8 年,研究者目前 在國小服務,目前擔任高年級體育科任教師 。教學時間為每堂課 80 分鐘。本研 究對象分為兩組:在教學課程安排,漂浮滑行安排為 4 週,且課程安排流程為:

前測 (1 週) ;適應水性 (4 週) ;腿部打水、划手、換氣與聯合動作 (4 週);後 測 (1 週) 及為漂浮組。在教學課程安排,漂浮滑行為 1.5 週,且程課程安排流程 為:前測 (1 週) ,適應水性 (1.5 週) ;腿部打水與划手 (2.5 週) ;聯合動作 與換氣 (4 週),第 10 週後測(1 週)及為一般組。本實驗設計安排為 10 週。

(31)

18

表4 漂浮組課程流程安排表 前測

(1 週)

漂浮滑行 (4 週)

腿部打水、划手、換氣與聯合動作 (4 週)

後測 (1 週)

W1 W2 W3 W4 W5 W6 W7 W8 W9 W10

表5 一般組課程流程安排表 前測

(1 週)

漂浮滑行 (1.5 週)

腿部打水與划手 (2.5 週)

聯合動作與換氣 (4 週)

後測 (1 週)

W1 W2 W3 W4 W5 W6 W7 W8 W9 W1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高雄市桂林國小 5 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游泳課之學生。

以班級為單位,將 4 個班以隨機取樣方式分為 2 組 (S1 為漂浮組、S2 為一般組),

共 98 人。排除前測游泳距離達到 25 公尺的 38 人與未參與前、後測者 4 人,最後 實際研究人數為 56 人。

全體受試者均接受 50 公尺捷泳前測、後測及游泳教學主觀性評量,各組學生 分配如表 6 各組人數分配表:

表6 各組人數分配表

組別 編號 參與實驗人數分配 分組人數總計 實驗總人數 漂浮組 S1-A01~A13 男生 13 人

26 人

56 人 S1-B01~B13 女生 13 人

一般組 S2-A01~A15 男生 15 人

30 人 S2-B01~B15 女生 15 人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五節 研究時間與地點

一、研究地點:高雄市桂林國民小學游泳池

二、研究期程:2017 年 4 月至 2017 年 6 月,共 10 週

第六節 測驗方法

本研究測驗內容為:(一) 每次上課進行捷泳動作技能主觀評量紀錄,依據評

(32)

19

量日期與編碼進行分檔案存檔,如:觀 20170413 表示 2017 年 4 月 13 日之觀察記 錄。(二) 50 公尺捷泳,從腳離開牆壁時開始記錄,直到身體任何一處接觸池壁後 停止紀錄,測驗過程全程錄影紀錄。影像資料以游泳游泳距離、游泳時間、划手 次數、每次划手時間及每次划手游泳距離,進行評量分析,數據資料以描述統計 和二因子混和設計變異數分析。紀錄項目及記錄標準採莊鑫裕 (2017) 提出之評 量項目定義,進行本實驗各項記錄,各項評量之定義標準如表 7 各項評量定義標 準表。

表7 各項評量定義標準表

項目 評量定義 單位

游泳時間 出發時以腳蹬離池壁開始到手接觸 25m 池壁計算,轉身

後亦同;所得 2 次 25m 游泳時間加總而成。 秒 游泳游泳距離 出發時以腳蹬離池壁開始至手接或身體任何部位接觸池

壁計算,轉身後亦同。 公尺

划手次數 以手掌入水後划水至出水為 0.5 次,再接續手掌出水至

入水為 1 次;所得 2 次 25m 次數加總而成 次 每次划手時間 以 25m 游泳時間 ÷ 25m 划手次數得之,分前 25m 和後 25m

2 種划手時間 秒

每次划手游泳 距離

以 25m ÷ 25m 划手次數得之,分前 25m 和後 25m 2 種划

手游泳距離。 公尺

第七節 課程設計

游泳雖為本校傳統運動,但受天氣及學校實施多元化體育課程教學之教學方 針設限下,本校游泳課在一學期 20 週的課程安排中,僅安排十週游泳教學課程。

國小課程每節時間為 40 分鐘,每週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為三節課,體育課為兩節 課 80 分鐘,健康課為一節 40 分鐘。因此本實驗游泳課程設計為安排為十週,每 週進行兩節課共 80 分鐘游泳教學。

一、一般組捷泳課程安排

本研究捷泳課程設排依陳和睦 (1978)、焦嘉誥 (1979) 與陳武山 (2008) 提 出捷泳教學之順序進行本實驗課程安排,其流程為:適應水性、腿部打水、划手、

換氣與聯合動作。本實驗一般組課程安排如表 8,實際教學課程內容如附錄一。

(33)

20

表8 一般組捷泳教學課程安排表

週次 課 程 內 容 課程目標 教學重點

第 一 週

1. 暖身操。

2. 前測項目教學動作說明及示範。

3. 每個測驗項目各練習一次。

4. 測驗。

1. 課程說明 2. 前測

第 二 週

1. 暖身操,複習游泳池使用規定及水 域安全觀念。

2. 韻律呼吸。

3. 水中行走。

4. 閉氣(水中猜拳與穿越呼拉圈)。

5. 水中站立。

6. 漂浮(水母漂、一字漂)。

7. 課堂測驗討論及回饋。

(閉氣、水中站立、水母漂)

1. 了 解 游 泳 池 使用規範。

2. 能韻律呼吸

、水中行走、

閉氣、水中站 立及漂浮。

1. 適應水性 2. 漂浮

第 三 週

1. 暖身操,池邊潑水。

2. 複習前次上課內容(韻律呼吸、水 中行走、閉氣、漂浮及水中站立)。

3. 漂浮 (雙手推牆漂浮、蹬牆漂浮、

漂浮穿越呼拉圈) 。

4. 捷泳腿部打水分解動作要領解講。

5. 坐在池邊腿部打水練習。

6. 下水扶池邊腿部打水練習及持浮 具腿部打水。

7. 課堂測驗討論及回饋(蹬牆漂浮)。

1. 了解漂浮及腿 部打水動作要 領。

2. 能漂浮及持浮 具腿部打水 5 公尺。

1. 漂浮 2. 腿部打水

第 四 週

1. 暖身操,複習前次上課內容 (蹬 牆漂浮、腿部打水動作) 。 2. 池邊潑水。

3. 坐在池邊腿部打水練習。

4. 下水扶池邊腿部打水練習。

5. 使用浮具練習腿部打水。

6. 持浮具腿部打水競賽。

7. 持浮板仰漂。

8. 課堂測驗討論及回饋 (持浮具腿 部打水 5 至 10 公尺) 。

1. 了解划手動作 要領。

2. 能持浮具腿部 打水 15 公尺。

腿部打水

(續下頁)

(34)

21

表 8 一般組捷泳教學課程安排表 (續)

週次 課 程 內 容 課程目標 教學重點

第 五 週

1. 暖身操,複習前次上課內容 (腿 部打水動作要領複習) 。

2. 坐在池邊腿部打水練習。

3. 池浮具腿部打水練習。

4. 陸上划手動作練分解講解。

5. 陸上划手動作練習。

6. 水中划水動作練習。

7. 手腳配合練習 (一手六腳)。

8. 課堂測驗討論及回饋 (持浮具腿 部打水 10 公尺及手腳配合)。

1. 了解手腳配合動作 動作要領。

2. 學會持浮具腿部打 水 20 公尺及定點划 水動作。

1. 腿部打水 2. 划手

第 六 週

1. 暖身操,複習前次上課內容 (划手 動作) 。

2. 持浮板腿部打水練習。

3. 持浮板進行手腳配合練習 (一手 六腳)。

4. 換氣要領說明。

5. 手扶池邊站立進行划手換氣練習。

6. 手扶池邊站立進行腿部打水、划手 換氣練習。

7. 持浮板進行腿部打水划手換氣練 習。

8. 課堂測驗討論及回饋 (持浮坂進 行划手腿部打水氣 5 至 10 公尺)。

1. 了解手腳配合動作 動作要領。

2. 能持浮具腿部打水 25 公尺與持浮具腿 部 打 水 划 手 15 公 尺。

1. 腿部打水 2. 划手 3. 換氣

第 七 週

1. 暖身操,複習前次上課內容 (換 氣動作要領)。

2. 持浮板腿部打水練習。

3. 持浮板手腳配合練習。

4. 持浮板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5. 徒手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手 4 下換一口氣)。

6. 課堂測驗討論 (徒手手腳配合與 換氣練習)。

1. 了解徒手聯合動作 之要領。

2. 能持浮具腿部打水 划手 30 公尺與徒手 聯合動作 20 公尺。

1. 換氣 2. 聯合動作

(續下頁)

(35)

22

表 8 一般組捷泳教學課程安排表 (續)

週次 課 程 內 容 課程目標 教學重點

第 八 週

1. 暖身操,複習前次上課內容 (換 氣動作要領)。

2. 持浮板腿部打水練習。

3. 持浮板手腳配合練習。

4. 持浮板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 手 4 下換一口氣)。

5. 徒手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手 4 下換一口氣)。

6. 課堂測驗討論(捷泳 15 公尺)。

1. 了解徒手聯合動作 之要領。

2. 徒手聯合動作 (划 手 4 下換一氣) 25 公尺。

1. 換氣 2. 聯合動作

第 九 週

1. 暖身操,複習前次上課內容 (捷 泳動作要領)。

2. 持浮板腿部打水練習。

3. 持浮板手腳配合練習。

4. 持浮板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 手 4 下換一口氣)。

5. 徒手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手 4 下換一口氣)。

6. 課堂測驗討論 (捷泳 20 公尺)。

1. 了解徒手聯合動作 之要領。

2. 徒手聯合動作 (划 手 4 下換一氣) 30 公尺。

聯合動作

第 十 週

1. 暖身操。

2. 測驗。

了解自由式游泳技巧。 測驗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漂浮組捷泳課程安排

漂浮組捷泳教程安排流程與一般組相同,依前測、適應水性、漂浮、腿部打 水、划手、換氣、聯合動作及後測,不同之處在於適應水性課程時間增加為 4 週,

腿部打水、划手、換氣及聯合課程安排為 4 週。而漂浮課程採莊鑫裕 (2017) 提 出之 8 項漂浮滑行動作進行本研究漂浮教學;5 項漂浮滑行為:蹬地漂浮、海豚跳、

單手划臂漂浮、雙手划臂漂浮與海豚跳打水。另 3 項利用有彈力的拉力繩進行教 學,由另一人拉繩產生滑行之動力。漂浮組課程安排如表 9。

(36)

23

表9 漂浮浮組捷泳教學課程安排表

週次 課 程 內 容 課程目標 教學重點

第 一 週

1. 暖身操。

2. 前測項目教學動作說明及示範。

3. 每個測驗項目各練習一次。

4. 測驗。

5. 5 項漂浮動作分解說明。

6. 5 項漂浮動作練習。

1. 了 解 水 域 安 全相關知識。

2. 培 養 對 游 泳 運動興趣。

1. 課程說明 2. 測驗

第 二 週

1. 暖身操。

2. 宣導游泳池使用規定及水域安全 觀念。

3. 5 項漂浮動作分解說明。

4. 5 項漂浮動作練習。

5. 利用水中繩進行 5 項漂浮動作練 習。

1. 了 解 游 泳 池 使用規範。

2. 能進行 5 項漂 浮 動 作 及 使 用 水 中 拉 力 繩。

漂浮滑行

第 三 週

1. 暖身操。

2. 複習游泳池使用規定及水域安全 觀念。

3. 5 項漂浮動作分解說明。

4. 5 項漂浮動作練習。

5. 利用拉力繩進行 5 項漂浮動作練 習。

1. 了解 5 項漂浮 動 作 動 作 要 領。

2. 能自我修正 5 項 漂 浮 動 滑 行動作。

漂浮滑行

第 四 週

1. 暖身操。

2. 複習游泳池使用規定及水域安全 觀念。

3. 5 項漂浮動作分解說明。

4. 5 項漂浮動作練習。

5. 利用拉力繩進行 5 項漂浮動作練 習。

1. 了解 5 項漂浮 動 作 動 作 要 領。

2. 能自我修正 5 項 漂 浮 動 滑 行動作。

漂浮滑行

第 五 週

1. 暖身操。

2. 複習 5 項漂浮動作。

3. 捷泳腿部打水分解動作要領解講。

4. 坐在池邊腿部打水練習。

5. 下水扶池邊腿部打水練習。

6. 持浮具腿部打水。

1. 了 解 腿 部 動 作。

2. 動作要領。

3. 學 會 持 浮 具 腿 部 打 水 20 公尺。

1. 漂浮滑行 2. 腿部打水

(續下頁)

(37)

24

表 9 漂浮組捷泳教學課程安排表 (續)

週次 課 程 內 容 課程目標 教學重點

第 六 週

1. 暖身操

2. 複習 5 項漂浮動作。

3. 持浮板腿部打水練習。

4. 陸上划手動作練分解講解。

5. 陸上划手動作練習。

6. 水中划水動作練習。

7. 手腳配合練習 (一手六腳)。

8. 持浮板進行手腳配合練習 (一手 六腳)。

1. 了 解 划 手 動 作動作要領。

2. 能 持 浮 具 腿 部打水 25 公 尺 與 持 浮 具 腿 部 打 水 划 手 15 公尺。

1. 漂浮滑行 2. 腿部打水 3. 划手

第 七 週

1. 暖身操。

2. 複習 5 項漂浮動作。

3. 持浮板腿部打水練習。

4. 持浮板手腳配合練習。

5. 換氣要領說明。

6. 手扶池邊站立進行划手換氣練習。

7. 持浮板進行腿部打水划手換氣練 習。

8. 持浮板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 手 4 下換一口氣)。

9. 徒手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手 4 下換一口氣)

10. 課堂測驗 (徒手聯合動作與換 氣練習)

1. 了 解 換 氣 動 作要領。

2. 能 持 浮 具 腿 部 打 水 划 手 25 與 徒 手 聯 合 動 作 ( 划 手 4 下 換 一 氣) 20 公尺。

1. 腿部打水 2. 划手

第 八 週

1. 暖身操。

2. 複習 5 項漂浮動作。

3. 持浮板腿部打水練習。

4. 持浮板手腳配合練習。

5. 持浮板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 手 4 下換一口氣)。

6. 徒手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手 4 下換一口氣)。

7. 課堂測驗 (捷泳 15 公尺)。

1. 了解徒手聯合 動作之要領。

2. 徒手聯合動作 (划手 4 下換一 氣)25 公尺。

1. 換氣 2. 聯合動作

(續下頁)

(38)

25

表 9 漂浮組捷泳教學課程安排表 (續)

週次 課 程 內 容 課程目標 教學重點

第 九 週

1. 暖身操。

2. 複習 5 項漂浮動作。

3. 持浮板腿部打水練習。

4. 持浮板手腳配合練習。

5. 持浮板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 手 4 下換一口氣)。

6. 徒手手腳配合與換氣練習 (划手 4 下換一口氣)。

7. 課堂測驗 (捷泳 20 公尺)。

1. 了 解 徒 手 聯 合 動作之要領。

2. 徒 手 聯 合 動 作 (划手 4 下換一 氣)30 公尺。

聯合動作

第 十 週

1.暖身操。

2.測驗。

1. 了 解 自 由 式 游 泳技巧。

2. 徒 手 聯 合 動 作 (划手 4 下換一 口氣)50 公尺。

測驗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9)

26

三、5 項漂浮滑行動作設計說明及分解如下:

(一)技能名稱:蹬地漂浮 (表 10)

1. 動作內容:利用腳蹬地產生動力,使身體俯臥漂浮滑行。

2. 學習目標:感受捷泳身體前行姿勢。

3. 動作優勢:

(1) 學生更能練習捷泳泳姿前行時,控制身體重心位置。

(2) 教師更容易診斷學習不良學生的身體重心位置,施與補救教學。

表10 蹬地漂浮動作步驟表

1 準備動作 2 起跳動作 3 入水動作 4-1 滑行動作

4-2 滑行動作 4-3 滑行動作 5 出水動作 6 結束動作 資料來源:莊鑫裕 (2017)。漂浮滑行教學對捷泳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臺東 大學體育學報,26,41-58。

(二)技能名稱:海豚跳 (表 11)

1. 動作內容:利用腳蹬池底產生動力,使身體由水面躍入水下漂浮滑行。

2. 學習目標:練習身體重心轉移與熟悉身體水下前行感受,體會水對身 體姿勢造成的阻力。

3. 動作優勢:

(1) 學生更能練習身體重心的改變。

(2) 可作為遷移蹬牆漂浮和跳水技能的動作。

表11 海豚跳動作步驟表

1 準備動作 2 起跳動作 3 入水動作 4-1 滑行動作 (續下頁)

(40)

27

表 11 海豚跳動作步驟表 (續)

4-2 滑行動作 4-3 滑行動作 5 出水動作 6 結束動作 資料來源:莊鑫裕 (2017)。漂浮滑行教學對捷泳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臺東 大學體育學報,26,41-58。

(三)技能名稱:單手划臂漂浮 (表 12)

1. 動作內容:利用單臂划水和腳蹬池底產生動力,並轉頭換氣,使身體 由水面躍入水下漂浮滑行。

2. 學習目標:模擬捷泳划手換氣動作,熟悉手抓水與划手後身體前行的 感覺。

3. 動作優勢:

(1) 體會划手使身體前行的速度與游泳距離感。

(2) 節省捷泳換氣的學習時間。

(3) 可有效練習捷泳轉肩動作。

表12 單手划臂漂浮動作步驟表 水

面 動 作

1 準備動作 (右) 2-1 划手動作 (右) 2-2 划手動作(右)

下 動 作

1 準備動作 (右) 2-1 划手動作 (右) 2-2 划手動作 (右) 2-3 划手動作(右)

面 動 作

3 起跳動作 (右) 4 入水動作 (右) 5-1 滑行動作 5-2 滑行動作 (續下頁)

(41)

28

表 12 單手划臂漂浮動作步驟表 (續) 水

下 動 作

3 起跳動作 (右) 4 入水動作 (右) 5-1 滑行動作 5-2 滑行動作

面 動 作

5-3 滑行動作 6 出水動作 7 結束動作

水 下 動 作

5-3 滑行動作 6 出水動作 7 結束動作

資料來源:莊鑫裕 (2017)。漂浮滑行教學對捷泳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

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6,41-58。

(四)技能名稱:雙手划臂漂浮 (表 13)

1. 動作內容:利用雙臂划水和腳蹬池底產生動力,並抬頭換氣,使身體 由水面躍入水下漂浮滑行。

2. 學習目標:模擬蝶式或蛙式划手換氣動作,熟悉划手抓水與划手後身 體前行的感覺。

3. 動作優勢:

(1) 體會雙手划水較大動力的速度與游泳距離感。

(2) 節省蝶式和蛙式換氣的學習時間。

(3) 可作為遷移蝶式和蛙式的動作。

表13 雙手划臂漂浮動作步驟表 水

面 動 作

1 準備動作 2-1 划手動作 2-2 划手動作

(續下頁)

(42)

29

表 13 雙手划臂漂浮動作步驟表 (續) 水

下 動 作

1 準備動作 2-1 划手動作 2-2 划手動作 2-3 划手動作

面 動 作

3 起跳動作 4 入水動作 5-1 滑行動作

下 動 作

2-4 划手動作 3 起跳動作 4 入水動作 5-1 滑行動作

面 動 作

5-2 滑行動作 5-3 滑行動作 6 出水動作 7 結束動作

下 動 作

5-2 滑行動作 5-3 滑行動作 6 出水動作 7 結束動作

(五)技能名稱:海豚跳打水 (表 14)

1. 動作內容:使身體由水面躍入水下後打水前行。

2. 學習目標:感受水下打水使身體前行的感覺。

3. 動作優勢:

(1) 較能體會打水的速度與游泳距離感。

(2) 打水時腳不容易抬出水面,造成無效打水。

(3) 可作為遷移捷泳蹬牆轉身後的動作。

(43)

30

表14 海豚跳打水動作步驟表

1 入水滑行 2-1 打水 2-2 打水 2-3 打水

2-4 打水 2-5 打水 2-6 打水 2-7 打水

2-8 打水 3-1 抬頭打水 3-2 抬頭打水 3-3 抬頭打水

3-4 抬頭打水 3-5 抬頭打水 3-6 抬頭打水 4 出水動作 資料來源:莊鑫裕 (2017)。漂浮滑行教學對捷泳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臺東 大學體育學報,26,41-58。

(六)技能名稱:雙手划臂漂浮 (拉繩) 動作 (表 15)

1. 動作內容:利用雙臂划水和腳蹬池底及拉力繩產生動力及速度感,並 抬頭換氣,使身體由水面躍出水面於水面漂浮滑行。

2. 學習目標:模擬蝶式或蛙式划手換氣動作,熟悉划手抓水與划手後身 體前行的感覺。

3. 動作優勢:

(1) 通過拉繩體會較大的動力速度與游泳距離感。

(2) 節省蝶式和蛙式換氣的學習時間。

(3) 可作為遷移蝶式和蛙式的動作。

表15 雙手划臂漂浮 (拉繩) 動作步驟表

1起跳動作 2-1划手動作 2-2划手動作 2-3划手動作 (續下頁)

(44)

31

表 15 雙手划臂漂浮 (拉繩) 動作步驟表 (續)

2-4划手動作 2-5划手動作 2-6划手動作 3-1 滑行動作

3-2滑行動作 3-3滑行動作 3-4滑行動作 4 出水動作

5 結束動作

資料來源:莊鑫裕 (2017)。漂浮滑行教學對捷泳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臺東 大學體育學報,26,41-58。

(七)技能名稱:單手划臂漂浮 (拉繩) 動作 (表 16)

1. 動作內容:利用單臂划水和腳蹬池底及拉力繩產生動力及速度感,並 抬頭換氣,使身體由水面躍出水面於水面漂浮滑行。

2. 學習目標:模擬捷泳划手換氣動作,熟悉手抓水與划手後身體前行的 感覺。

3. 動作優勢:

(1) 通過拉繩體會較大的動力速度與游泳距離感。

(2) 節省捷泳換氣的學習時間。

(3) 可有效練習捷泳轉肩動作。

表16 單手划臂漂浮 (拉繩) 動作步驟表

1 準備動作 2起跳動作 3-1划手動作 3-2划手動作 (續下頁)

(45)

32

表 16 單手划臂漂浮 (拉繩) 動作步驟表 (續)

3-3划手動作 3-4划手動作 3-5划手動作 4-1 滑行動作

4-2滑行動作 5 出水動作 6 結束動作

(八)技能名稱:蹬地漂浮 (拉繩) 動作 (表 17)

1. 動作內容:利用腳蹬地產生動力與拉力繩產生動力及速度感,使身體 俯臥漂浮滑行。

2. 學習目標:感受捷泳身體前行姿勢。

3. 動作優勢:

(1) 學生更能練習捷泳泳姿前行時,控制身體重心位置。

(2) 教師更容易診斷學習不良學生的身體重心位置,施與補救教學。

表17 蹬地漂浮 (拉繩) 動作步驟表

1 準備動作 2 起跳動作 3-1 入水動作 3-2 入水動作

4-1滑行動作 4-2划手動作 4-3划手動作 5 出水動作 (續下頁)

(46)

33

表 17 蹬地漂浮 (拉繩) 動作步驟表 (續)

6 結束動作

第八節 資料處理

一、 描述統計

以描述統計進行漂浮組與一般組對游泳時間、游泳游泳距離、划手次數、每 次划手時間、每次划手游泳距離的前後測,進行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與標 準差方式等,敘述漂浮組與一般組之統計現況之資料分布情形。

二、 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Tow-way Mixed Design ANOVA)

漂浮組與一般組對游泳時間、游泳游泳距離、划手次數、每次划手時間、每 次划手游泳距離的前後測,採用 2 和 2 (漂浮組、一般組 x 前測、後測),分析漂 浮組與一般組在變項中的變異效果。

三、 所有統計考驗的顯著水準皆訂為 α=.05。

四、教學觀察紀錄

教學紀錄中記錄學習者學習之狀況,紀錄內容為:授課日期、學童出缺席、

教學時間、課程內容、動作操作及觀察手記;在動作操作上記錄學習者在動作操 作時修正前及修正後學習者的主觀動作評量,從中分析學習者學習之狀況。

數據

圖 1  研究流程圖…………………………………………………………...……….….16  圖 2  研究架構圖…………………………………………………………...……….….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老師及同學陪伴我一起度過 2020 年,當然還有醫護人員,希望可 以再一起共同度過開心的 2021

第8段: 經過練習,飛飛游泳的速度 變快、變好,甚至學會在星 光下找方向。只是,他不敢

(三)個人全能:各單位最多錄取一名,最高者名次列前。國中組、國小高年級 組(繩、球、棒、帶)四項取最高三項分數相加之總分;國小中年級組(徒

  闐 (徒堅切)  吽 (許今切)  潰 (胡對切)  眨 (仄洽切)  豌 (於丸切)  謼 (荒烏切)  砒 (扶迷切).  淈 (古沒切)  [泳-永+盾] (□□□)  齪 (叉渥切)  噩 (吾各切)

上網查詢專利後發現有人已經設計「習泳泳圈之 結構」(專利編號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野外生存訓練 Survival Skill :徒手建造木筏 Raft

(一)體能測驗:研習人員體能測驗,男女生3,000公尺徒手跑步,成績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