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台東釋迦節』活動將於廿四日進入高潮,陳水扁總統將前來台東主持,並為台 東釋迦擔任代言人,協助促銷全世界最甜最好吃的釋迦。縣長徐慶元與縣府農業局二十 日起強力推銷台東釋迦節,……。」這是節錄自 2002 年中華日報的一篇報導,自 2002 年以來,台東縣政府單位把推銷釋迦與台東觀光結合,正如玉井鄉芒果、大樹鄉荔枝、

林邊鄉蓮霧一樣,釋迦儼然已經成為台東縣的招牌水果,不僅如此,配合「2004 台東 釋迦節」的舉行,台東縣政府辦理台東十大農特產品的票選,在發出近四千張選票中,

台東釋迦以一千五百五十五票,高居台東縣十大農特產品榜首1,由此可知,一般民眾 的認知中,釋迦也是最能代表台東的農產。其實釋迦或鳳梨釋迦的產地遍及全灣中南部 各地,如鳳梨釋迦分布於彰化縣的田中、竹塘、二林、二水,台中縣的新社、東勢、后 里,南投縣水里、草屯,以及高雄縣的燕巢、阿蓮,台南縣歸仁,東部的花蓮、台東等 地,不過,根據統計,由產量或種植面積來看,台東縣都可說是全台釋迦生產最集中的 地區(圖 1-1、圖 1-2)1980~1990 年代台東縣的釋迦產量2開始居全台第一(陳國川、林 聖欽,2000:277),釋迦的產量或種植面積,自 1986 年以後也都佔全台 50%以上(圖 1-3)。 再由台東縣境內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來看,從 1984 年以後,釋迦成為台東縣種植面 積最廣的果樹,1986 年開始,釋迦的栽種面積至少維持在台東縣果樹總種植面積的二 分之一以上(陳國川、林聖欽,2000:278)。直到 2004 年,釋迦的種植面積尚佔所有農 作物的 24.4%,佔台東縣果樹總面積的 35%3,亦即釋迦為台東縣重要的果樹之一。

圖1-1 2003年各縣市種植面積統計圖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台東 彰化 台南縣 花蓮 屏東 高雄 南投 台中 台灣省

公頃

資料來源: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農業統計年報

1 台灣新生報 第 11 版 2002.8.26

2 最早的釋迦產量或面積統計,可見於 1981 年的台灣農業年報,該期有 1980 年的釋迦統計資料

(2)

圖1-2 2003年各縣市釋迦產量統計圖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台東 彰化 台南縣 花蓮 屏東 高雄 南投 台中 台灣省

公斤

資料來源: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農業統計年報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980 1982 1984 1986 1992 1994 1996 1999 2001

年份

佔全國百分比

種植面積 (公頃)

總產量(公 噸)

圖 1-3 台東縣釋迦產量及種植面積佔全國比例變遷圖

資料來源:根據 1980~2001 年農業統計年報繪製而成 註:釋迦與鳳梨釋迦屬於不同品種,但統計資料並未區別

那麼,為何台東縣會成為全台釋迦最大的產地呢?能否從自然環境得到解釋?首先 從釋迦的生長特性來看。

番荔枝又稱釋迦、梨子,學名為 Anona squamaas,L. ,英文名為 Sugar apple,Sweet sop。

因其果形奇特,幼果外觀很像「荔枝」,又自外地引進,所以稱為「番荔枝」。(台東區

(3)

農業改良場,2000:6)

(1)釋迦對環境的要求:

氣候方面:番荔枝屬於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半落葉果樹,對低溫很敏感,成熟期 如果長期低溫會引起果皮變色及裂果。影響番荔枝生長的氣候因子為溫度、風及溼度。

其生長溫度最低 15~25℃,最高為 25~32℃,果實成熟期最低溫為 17~21℃,最高為 25~32℃,平均氣溫低於 15 度以下時,雖可生長,但其生長速度較緩慢,開花期相,對 溼度在 70~80%有益著果及果實的整齊性,在 60%以下,著果受到限制。對風害敏感,

易受風害而斷裂;著果期,果皮亦會受到擦傷而影響品質。(台東區農改場,2000:33)

年平均降雨量在 500 公釐之地區,不必仰賴灌溉而能生長旺盛,但降雨較少之地區,冬 季常會落葉,而水源充足之地區則否(陳秋仁,1985:197)。

土壤方面:擇土不嚴,在貧瘠的土壤均能生長,但以排水良好肥沃之沙質壤土、砂 質壤土、石礫地和壤土為宜,構造良好之粘質壤土亦適宜,有機質含量豐富之土壤有利 於果樹及果實之生長與發育。由於根群淺(約 1~1.5 公尺),需擇排水良好土層厚度 1 公尺以上,以避免根腐。

地形方面:以平緩丘陵地帶或略呈傾斜之山坡地區為理想。

上述說明顯示釋迦是一種喜好高溫、少風、排水良好之地的農作物,並且能耐乾旱。

(2)釋迦果的特性:(台東區農業改良場,2000:16~17)

➀不耐低溫冷藏:釋迦果實具有後熟作用,需要軟熟才可食用,因此,果實達到硬熟期 不可能掛藏樹上,要適時採收。一般熱帶水果較溫帶水果不耐儲存及運輸,常用低溫 冷藏方式來保鮮,但是,釋迦對低溫非常敏感,儲藏於 10℃以下低溫時,果實容易 受寒害,外觀果鱗變黑失水、硬化,無商品及食用價值,故釋迦不宜低溫儲藏。若將 硬熟期採下的果實置於冰箱中,溫度低於 15℃,果實會因為低溫冷藏而傷風,造成 無法順利完成正常後熟軟化過程,俗稱「A 垢」。

➁典型更年性水果:一般水果之呼吸率高低可作為儲藏期長短之指標,通常呼吸率較高 者貯存壽命較低,釋迦果於硬熟期採收後,易於快速後熟變軟,是因為它屬於典型高 呼吸率的更年性水果。

➂密封包裝造成生理障害:用塑膠袋密封包裝釋迦果實時,可使果實在袋內貯存期間一 直維持綠硬新鮮,但一打開袋子,果實很快變黑,無法後熟軟化,果肉亦呈現黑色且 有異味,無食用價值。有些超商業者,於釋迦硬熟期將果實置於 5~10℃的櫥架販售,

或以保麗龍果盤盛裝一個或兩個果實,在一保鮮膜包裹,雖有延遲軟化現象,但如此 包裝如超過 7~10 天則果實會有異味,無法正常後熟軟化,無商品及食用價值。

➃採收後果實不易保鮮:釋迦採收後,經運輸、貯架販售期間,極易快速軟熟及褐變,

影響商品價值,造成損失及影響銷售。

正如一般蔬果,釋迦是一種不耐運輸的水果,但是釋迦更特別的是也不適宜低溫冷 藏,亦即釋迦無法遠距離運送,而這些生理特性都會影響其商品價值,及運銷範圍,進 而影響釋迦產業的發展。

再將釋迦生長條件對照台東的農業環境可以發現:地形方面,台東縣是一個典型山

(4)

多平原少的地區4,土壤為黃壤;氣候上,台東年均溫可達 20~22℃,年雨量至少在 1400mm 以上,對於釋迦的生長似乎是適合的地區,然而,台灣夏秋多颱風,台東經常是位在面 迎颱風襲台路徑上,即使颱風未直接侵襲台東,農作物也容易受颱風引發的焚風所影響 而造成損失,釋迦也不例外。就銷售市場而言,台東縣總人口約 24 萬,消費市場不大,

若要銷售其他地區,則會面臨距離西部、北部各主要農產地甚遠,運輸成本較高的困境,

在農產品商品化的今天,較高的運費降低農產品的競爭性。

上述說明顯示,台東基本的農業環境可以種釋迦,但台灣符合釋迦對生長要求的地 區不只台東,相反地,台東自然環境上的限制如:焚風、颱風等天災、離市場遠對釋迦 此種不耐長途運輸、懼風害的果樹有明顯不利之處。由此,產生以下疑問:在上述的環 境中,台東農民為何從眾多可種植的農作中選種釋迦?若從時間來看,台東至少在民國 50 年代(1960 年代)已經有農民種植釋迦5,為何遲至民國 70 到 80 年代(1980~1990 年 代),釋迦的種植面積才有急速擴張的現象(圖 1-4)?釋迦農如何克服上述環境之不利 因素,而使釋迦栽培面積不斷擴張?在交通不便的情形下,釋迦農的運銷管道為何?釋 迦農如何使其產銷活動順利進行,以構成台東地區最具規模的農業活動?

圖1-4 台東縣歷年釋迦種植面積變化表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69年 70年 71年 72年 73年 74年 75年 76年 77年 78年 79年 80年 81年 82年 83年 84年 85年 86年 87年 88年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年份(民國)

產量(公頃)

資料來源: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農業統計年報

台東栽培釋迦的地區,主要集中於卑南鄉、台東市、東河鄉、太麻里鄉等地,尤其 卑南鄉和台東市所在的台東平原是台東縣境內栽培面積最廣、產量最大的地區,如表 1-1,因此本研究將以台東平原為研究區,透過對台東平原上釋迦產業的研究,以期瞭 解台東平原成為釋迦最大產地之原因及釋迦產銷活動的特色。

4 根據台灣東部區域計畫規劃分析報告 1984 年)顯示: 台東縣 100 公尺以下地區面積約佔 9.4%,100~500%

佔 30.3%

5根據 邱俊霖(2003),《卑南平原之農業區域特性與鄉土地理教育》中,張姓農友的經驗。1981 年的台灣 農業年報,可見到 1980 年全省釋迦栽培面積的統計數字

(5)

表 1-1 2004 年台東縣各鄉鎮釋迦產量與種植面積

卑南鄉 臺東巿 太麻里鄉 東河鄉 鹿野鄉 金峰鄉 大武鄉 延平鄉 關山鎮 達仁鄉

面積

(公頃) 1,837.70 1,250.50 872.94 357.87 179.69 138.26 53.85 24.68 14.97 13.5 產量

(公斤) 32,458,560 21,762,868 12,923,750 6,430,500 2,429,596 1,102,500 700,060 252,780 201,600 137,160 資料來源:台東縣統計要覽

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

一、探究台東平原的農業環境與釋迦產業發展的關係。

二、探究台東平原釋迦產業形成後,其產銷活動的特色 三、探究台東平原釋迦產業產銷活動的社會空間

四、歸納影響台東平原釋迦產業發展的因素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先透過文獻回顧相關的研究:

(一)關於釋迦的研究:

有關釋迦的研究,主要可見於台東改良場出版的台東區農業專訊,而以其出版的《番 荔枝栽培手冊》(2000)、《鳳梨釋迦》(2003),兩書分別說明台東縣番荔枝與鳳梨釋迦 的栽培沿革、果園管理、常見病蟲害、果實加工利用、產銷、包裝等,介紹最為完整;

李建勳(2002)以軟枝種番荔枝為例,研究不同時期修剪及溫度對番茘枝開花之影響,

發現番荔枝需要適度的高溫才能促使其萌芽開花;楊正山(2005)調查不同品種番荔枝 花藥開放時間與其重量,不同花瓣型態授粉能力、授粉方式與著果,以提供產業利用。

透過以上論文,了解番荔枝或鳳梨釋迦栽培管理的過程,及重要的栽培管理技術,有利 於分析台東農民發展釋迦產業過程中對本地自然環境調適的過程。

黃福祥(2004)的研究指出鳳梨釋迦若要外銷,最適宜的低溫冷藏溫度為 7℃;楊 欣怡 (2000) 研究鳳梨釋迦及數種番荔枝果實採收後之生理、生化及酵素活性變化與儲 藏條件,以供進一步研究及實際應用。林伍生(2005)運用台灣農業統計年報之番荔枝 歷年產量,加上個案農場之訪談參觀,以及個案農場之銷售統計資料為主要資料來源,

研究發現台東釋迦產業目前產品生命週期的發展階段為市場成熟期,並擬定可行的行銷 策略。蘇東生(2005)的研究針對台東釋迦產業及產銷班目前的優劣勢與競爭力提出發 展策略。透過以上論文,了解釋迦產銷的現況、對產銷有影響的運銷技術,但是不論蘇 東生或林伍生對於本地釋迦產業的產銷研究,皆著重於如何改善現況,對於釋迦農如何 連結其文章中產銷過程所需的人或團體,以得到其所需的技術或訊息,使產銷活動能順 利完成,或這樣的連結對地區與地區之間產生怎樣的影響,亦即產銷過程中,人與人、

(6)

人與地、地與地的關係,並未著墨,因此本研究想要透過地理學的觀點究明上述的疑問。

研究鳳梨釋迦採收後其他研究釋迦的生理特性與病蟲害的論文也不少,如:謝進來 (1991) 番荔枝(釋迦)斑螟蛾之生態與防治、賴明村(2006)不同施藥方式對番荔枝冬期 果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防治效果及經濟效益之評估、李卓穎(2004)研究東方果實蠅危 害與生產投入間對番荔枝產量之影響等;以上研究有助於了解農民對釋迦栽培管理過程 中的病蟲害管理,及影響外銷檢疫的病蟲害問題。

(二)台東平原的相關研究

邱俊霖(2003)選出甘蔗、鳳梨、釋迦為卑南平原上不同時期的作物代表,透過文 獻整理與野外實察的方式,釐清這些農業活動興衰過程與影響因素,並藉此塑造出卑南 平原的農業區域特性,以卑南平原的農業區域特性為進行鄉土地理教育的題材。其農業 活動的論述偏重於影響農業活動形成的自然因素、科技因素、交通、市場、政策等因素。

周瑞隆(1974)、沈文福(1973)、廖允伶(1993)詳細說明了台東平原自然環境的 特性,土地利用受自然環境影響的情形與土地利用變遷。主要強調自然環境對土地利用 的影響,對農人與環境間的互動甚少提及。

王韻秋(1985)在台灣的農地利用一文中,依歷年台灣地區四大類作物之種植面積 及比重變化,文中論及東部地區的四大主要作物變化是台灣各地區中最顯著的,並建議 日後農地利用的調整方向「宜應增產番荔枝、百香果、枇杷、李、甚至芒果等」;但文 中並未分析選擇這些農作物的原因。

透過以上文章了解昔日台東平原自然環境及農業土地利用的特色,有助於了解 1980 年代台東平原釋迦產業形成前的農業環境背景。

(三)台東農業的相關研究

陳榮波(1964)從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分析台東的農業經營環境,羅列了地 形、氣候、土壤、水利、人口組成、交通、農產價格、勞力等條件,最後並提及台東廣 大未開發的土地是日後農業發展潛力所在。

陳榮波(1965)將台東縣的農業經營型態分成稻作經營、旱作經營、園藝經營、畜 產經營四類,從經營規模、生產成本、栽培面積、品種、交易價格等來說明其經營特色,

其中,提及果樹經營不發達是技術低落、資金不足、需求有彈性、颱風等因素等因素造 成,因此僅有鳳梨、香蕉、檳榔等主要果樹。

陳榮波(1966)從台東縣各鄉鎮農作物的栽種面積去看農作物選擇的現況,並從土 地利用率、輪作制度說明土地利用現況,其中提到台東市以水田居多,園藝作物的經營 比率較高,卑南鄉則以旱田居多。

陳秋仁(1985)探討番荔枝生長的適合地區、適合推廣的地區、番荔枝的栽培管理、

運銷,並從作物的生產成本與收益分析得知番荔枝的收益僅次於椪柑,建議可推廣種 植,也強調若想提高農民收益,生產技術必須提高,最後檢討現在番荔枝產銷所遇到的 問題。

農業經濟學、農業學家所關注的焦點主要在於農作物本身的特性與栽培管理、分析

(7)

經營成本、農業政策的影響、如何改善產銷制度等,所以,陳榮波的研究提供了解台東 縣早期農業發展的背景資料,但它並未分析各要素之間的關係,也未論及農業經營特色 形成的原因。而陳秋仁雖探討了釋迦的產銷,是早期探討釋迦分布、產銷經營、經濟效 益較完整的文獻,但並未論及當時釋迦生產區位形成的原因,也未呈現栽種過程中農人 與地互動所產生特色,未論及產銷過程中如何與他人互動以使其產銷活動順利進行,亦 即缺乏討論產銷活動背後的人地關係、人人關係及其呈現出來的空間特性,有待從地理 的角度進行討論。

(四)農業地理的相關研究

陳秀芬(1985)運用擴散理論,從「接受」和「基層結構」的觀點,重建彰化平原 鮮食葡萄的擴散過程,並探究個人因素和地區因素對葡萄栽培擴散的影響。

蔡清寬(1997)以人地關係的觀點,研究屏東隘寮地區原住民保留區土芒果專業區 形成的機制,認為土芒果專業區的形成是因為保留區自然環境及政策作用的結果;而因 為經營族群的差異、經營策略的選擇,造成經營區位空間、經營型態類型的不同。

曾綉吟(1998) 以人地關係的角度,研究玉井鄉芒果專業產區的形成過程、原因,並 說明其運作機制。將芒果產業的形成過程分期,並從生產、運銷方式的差異說明產業經 營的差異。

黃瓊慧(2001)從比較利益的角度切入,研究戰後屏東平原各地區作物轉變的差異 及轉變的原因。得知屏東平原南部鄉鎮中,沿海和內陸鄉鎮因為自然環境、農家勞動力 條件不同,在比較利益下,沿海農民發展種植蓮霧的精緻農業,內陸農民則發展較粗放 的檳榔種植農業。

詹麗娟(2002)從「時間歷程」、「空間分布」、「人地關係」來探討荔枝產業在大樹 鄉形成的機制、經營特點;並以時間地理學的概念,說明荔枝生產對居民生活方式的影 響;最後,採文化生態學的觀點,說明果農隨著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的進步,在生產活 動過程中因應環境變化而作調整與因應,進而創造出大樹鄉特有的荔枝產業文化。

林信利(2002)以景觀論學者雷蒙威廉的「上層結構模式」來探究林邊鄉產業景觀 的轉變及造成變遷的原因,認為外部市場經濟的改變、當地地理環境的變遷、農人不同 的文化性格、社會網絡資本的運用均是造成林邊鄉產業景觀轉變的重要因素。

顏碧吟(2002)從空間擴散理論和社會學的社會網絡觀點,討論屏東平原蓮霧產業 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擴散。發現資材系統網絡使屏東平原蓮霧產業的栽培技術呈階層式空 間擴散,並吸納各地農民經驗使栽培技術創新,更以其互信基礎在產銷作業、帶領果農 轉作其他作物上展現其極大的影響力。

莊惠如(2002)以「農業糧食鏈」為概念,研究洋香瓜的產銷活動,並找出洋香瓜 的最佳生產區位。認為崙背透過產銷班水平地整合農民在內部創造規模經濟,對外也獲 得農會、農改場的輔助,這兩項優勢更勝於位置、自然環境,也因此崙背成為洋香瓜較 佳的生產區位。

余欣芳(2006)運用「行動者網絡」的觀點,以椪風茶為主要行動者,探究椪風茶 引入後所連結與組成的新社會網絡關係。發現茶生產網絡透過網絡間的互動,產生信賴

(8)

而造成知識及技術流動,並引起龍潭地區茶葉品質的轉向。同時在此一過程中形成龍潭 與其他茶區的跨區域分工情形。

古關喜之(2007)運用「農糧體系」的方法論,結合高度影響農業生產部門的國際 化與消費市場,著重於國際市場、生產當地、消費市場等因素,研究台灣香蕉、芒果、

高接梨生產地在國際進程下產地的因應之道與問題點,並探討台灣果樹農家的永續性。

張淑媚(2007)利用「農業糧食鏈」與「社會資本」的概念,了解有機農民與一般 農民從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社會資本如何影響其社會網絡的建構,並比較一般農業與 有機農業的社會空間特性,從中探究限制彰化地區有機蔬菜產業發展的因素。

陳奕先(2007)透過「資源共享」的角度,以新港鄉洋桔梗與大社、燕巢鄉印度棗 為例,探討台灣農民如何透過資源共享的方式來提高產銷的邊際報酬,以因應全球化所 帶來的競爭壓力。

蔡雨汝(2007)以「全球商品鏈」的觀點研究宜蘭地區金棗產業,探究金棗生產的 空間分布、經營管理、產銷關係,觀察其在全球市場開放的影響下,金棗產業的經營管 理變遷。

以上的研究,雖然是以不同的觀點對地區農業產業進行研究,但可發現對農業產業 的研究已從強調內外環境、農人特質對農人決策或農業活動形成的影響,如:陳秀芬

(1985)、蔡清寬(1997)、曾綉吟(1998) 黃瓊慧(2001)、詹麗娟(2002),轉變成強調 社會關係,也就是重視農人在農業系統中或與農業系統有關的社會網絡連結關係;以上 農業地理研究的轉變將成為本研究探討台東釋迦產業的重要參考,在關於台東釋迦諸多 研究中,尚未有以「農業糧食鏈」的概念進行研究,本文期望透過此一研究途徑,究明 台東釋迦產業的產銷過程及其特色。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概念

1.農業糧食鏈(agro-food chain):

本文採用「農業糧食鏈」研究釋迦產業的產銷活動,並呈現其社會空間,分析影響 社會空間的因素。

Troughton,M.J.(1986:94~104,轉引自古關喜之,2006:7)提出農業中的三個革命時 期。第一次農業革命是一萬年以前的農業之起源與傳播,第二次農業革命則是十七世紀 起由自給轉為市場導向性,第三次農業革命便是 1928 年以來同時發生於資本主義與社 會主義農營體制中的農業產業化。第三次農業革命有四大特徵,即生產單位的大型化、

生產專業化、資本投入強化,以及整個農糧系統與其他單位的整合,從這一點可知,

Troughton 認為自第三次農業革命以來,農業議題不在侷限於生產單位,與加工、流通 等之間的關聯也十分重要。

(9)

同時,部份學者有感於農業地理學中的傳統研究途徑都被限制於「農業生產」部門,

透過「農業糧食鏈(agro-food chain)」概念的提出,以重新界定討論農業活動時的範 疇。「農業糧食鏈(agro-food chain)」概念是將農業地理學的分析基礎擴張,使農業 活動置於下列五個脈絡底下,包括提供農業投入的部門(agricultural input)、農場生 產本身(farm production)、農場產出的加工(product processing)、配銷糧食(food distribution)、消費者需求(food consumption)等,這五個脈絡組成了「農業糧食鏈」,

這五個環節互有資金、物質、訊息等的流動,如圖 1-5。農業糧食鏈一方面提供了重新 界定農業範圍的信息,另一方面更意味著農業專業化、商品化後的農場經營不再是孤立 存在,而是需要與農用品部門、運銷加工及農業服務業部門等保持密切關係,使得農場 經營活動可以更順利進行(莊惠如,2002:15)。

釋迦農將釋迦產出後,不代表工作完成,因為釋迦對釋迦農而言是一種商品,不是 農家自給自足下的產物。釋迦產出後必須經過一連串的過程,使其到達台東縣以外,甚 至海外的消費市場消費者手中,金錢最後進入農民口袋,至此農民也才能算是完成整個 生產過程,賺到錢才有辦法再投入下一次生產,其過程中涉及不少非農單位,也就是說,

如果要探討台東釋迦產業的發展,必須將與釋迦生產、運銷有關係的農業單位、非農單 位都納入討論,才能了解影響其發展之因與經營特色的形成,因此,本研究採用「農業 糧食鏈(agro-food chain)」的概念為基礎進行研究,其中「糧食消費」的部分,主要 分析重點在於影響釋迦產業形成時的消費環境、釋迦農在栽培管理過程中如何去回應消 費者的飲食習慣(如:無毒飲食),上述之外的消費市場結構均假設成均質狀態,亦即 假設國內外消費市場對釋迦的需求極大、國內外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足以使其消費其所需 要的蔬果量,如此一來,對位於農糧鏈的釋迦農民而言,如何使其產銷過程順利完成、

產銷過程如何回應消費者需求為第一要務,在本研究中將不論及釋迦消費市場大小的變 動對產銷運作的影響。

(10)

圖 1-5 農業糧食鏈的內涵

資料來源:Bowler(1992),《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ed market economies 》,p.12;直接引自莊惠如,2002:16

(二)研究方法:

(1)透過相關地圖與文獻的蒐集,以了解研究區的環境概況、產業發展背景、產業變 遷、各時期農作物變遷及分布。

可利用的官方資料包括:台灣省農林廳編印的《台灣農業年報》、台灣省糧食 局編印的《台灣省農村經濟概況—作物生產統計》及台東縣政府編印的《台東縣 統計要覽》等統計資料;利用台灣省農林廳編印的《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報告》

等統計資料,以了解作物的經營成本、收益及對農家在農作物的選擇和經營的影 響。另外,蒐集關於台東釋迦栽培的報紙新聞資料,以得知早期台東栽培的情形。

農業投入

如:肥料、生產資材、機械化、農藥、

種子、技術服務

農場生產

如:農場規模、勞力等

產品加工

如:清洗與分級、冷凍與包裝等

果品配送

如:運輸、批發、零售、網路宅配、

直銷等

糧食消費

如:人口規模與成長、飲食習慣和購 買能力等

金錢和物質的流動方向

(11)

(2)田野調查

實地考察、訪問釋迦產業發展過程中相關的行業、單位,如:釋迦農、地區 農會、產銷班班員、零售商、農業資材行、農改場、貨運行等,以了解農人實際 經營釋迦產業的情形,並獲得釋迦運銷的統計資料,其中關於釋迦的產、銷過程 是經過訪問台東平原上產銷班和非產銷班員而得,這些受訪者是筆者透過親友或 地區農會、青果社等單位,找尋到願意接受訪問的人,這些受訪者的空間分布如 圖 1-6 所示。為了解釋迦產業興起時的農業環境,另需訪問與鳳梨、甘蔗栽培相 關的台糖資深員工。

圖 1-6 受訪釋迦農的空間分布

數據

表 1-1    2004 年台東縣各鄉鎮釋迦產量與種植面積  卑南鄉  臺東巿  太麻里鄉  東河鄉  鹿野鄉  金峰鄉  大武鄉  延平鄉  關山鎮 達仁鄉 面積  (公頃)  1,837.70  1,250.50  872.94  357.87 179.69 138.26 53.85  24.68  14.97 13.5 產量  (公斤)  32,458,560  21,762,868  12,923,750  6,430,500 2,429,596 1,102,500 700,060  252,78
圖 1-5  農業糧食鏈的內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熱帶栽培業跟商 業性穀物農業一 樣,也是高度商 業化..

4.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符合之種苗 業登記證、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3條規定 之農民或農民團體證明文件、具備蘭花產 業經營事實之事業單位證明、具備食用蕈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

美好時刻有限公司是一家為活動及貿易展覽會作統籌的公司,其中婚禮 派對佔業務的

1970 年代末期至 1995 年:許多農業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研發以迄 1995 年第 一個產品上市。Monsanto 為此時期最早的投資者,且為第一個將農業生技產 品上市的公司,其他如 Syngenta 與

 法國農業四個機構跨業合作研發成功的 Pl@ntNet App, 目 前已經可以辨識八百多種歐洲植物,中長期目標希望

對照加拿大學人麥基概括的東南亞大都市地區 Desakota 區的特徵,中國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