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圓周率計算小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圓周率計算小史"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π 論

吳振奎

圓是萬形之源, 方是萬體之基。 圓在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 “最完美的圖形是圓” (意大利 詩人但丁 (A. Dante) 語)。 當然, 圓也是人類最早瞭解的幾何圖形之一: 太陽是圓的, 滿月是 圓的, 樹木、 花草莖的截面也是圓的, ...。

我國古籍 「墨子」 上已有 “一中同長” 的圓的定義。 對於圓的作法古人也知道: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 「史記」 中就有夏禹治水時 “左準繩, 右規矩” 的記載。 漢朝武梁祠造像中已出現規、

矩圖案:

人們很早就會計算圓, 然而它的周長與直徑的比今已知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 它被稱為圓 周率。

古希臘人認為: 圓周率值是構成萬物的基礎。 由此可看出他們對於圓周率值的崇仰。

算圓, 確切地講算圓周率很早就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 這不僅依其自身計算的艱辛而極富 挑戰, 其展開式的數字奧秘也更具魅力。 兩千多年來, 人們在圓周率的研究、 計算上走過漫長而 又艱難的旅徑。

.

圓周率計算小史

如今人們知道: 圓周率是一個無理數, 完全精確計算它不可能。 古人起初是給其近似。

70

(2)

我國古算書 「周髀算經」 中已有 “徑一周三” 的圓周率記載, 人稱 “古率”, 西方 「聖經」 中 也有圓周率取此值之說 (「舊約」 中 「列王記」 第七章)。

古代埃及蘭德紙草 (1858年為蘇格人 H. Rhind 收藏而得名) 中給出圓周率的值為

[4]



4 3

 4

≈ 3.1604...

歐幾里得 (Euclid) 幾何的出現, 使得圓周率的計算與正多邊形聯繫起來。 由阿基米德 (Archimedes) 創造的圓內接或外切 (從正六邊形起始) 正多邊形邊數不斷加倍, 來求圓周率 近似值的方法 (這在我國稱為 “割圓法”) 差不多延續了兩千年光景, 這兒不擬詳述, 概況請見 下表中部份資料

[3]

:

年 代 發 現 (明) 者 方 法 及 出 處 結 論

割圓法 (載 「圓的度量」)

公元前 240 阿基米德

223

71

22

7

之間值約 3.14 至正 96邊形

150 托勒玫 割圓法 (載 「數學匯編」)

377 120

≈ 3.1416 (C. Ptolemy)

約 480 祖沖之 割圓法至正192 ∼ 3072邊形

22 7

(約率)、

355 113

(密率) [印] 阿利亞波塔

530

62832 20000

= 3.1416

(Aryabhata) [印] 波什迦羅

1150 割圓法至正 384邊形

3927 1250

= 3.1416 (Bhaskara)

[法] 韋達

1579 割圓至正6 · 2

16

邊形 3.141592654 (F. Vi`ete)

安索尼措恩

1585

355 113

(A. Anthoniozoon) [荷] 阿·羅芒烏斯

1593 割圓至正2

30

邊形 小數點後 15位

(A. Romanus) [德] 魯道夫

1610 割圓至2

62

邊形 小數點後 35位

(Ludolph van, C.)

1630 格林貝格 小數點後 39位

(Grienberger)

(3)

「隋書·律歷志」 中記載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六位

值得一提的是: 魯道夫曾請人將他花費畢生精力算得的 π 值刻在他的墓碑上, 人稱 “魯道 夫數”。

三角學的出現, 使得人們對於圓周率的計算又多了一種方法 — 利用反三角函數。 微積分 發明後, 又將它與級數聯繫到一起, 從而使得圓周率的計算速度大為提高。 π 值計算部分公式及 結果 (用級數方法) 請看下表

[3]

[1]

:

年代 發 現 (明) 者 方 法 及 出 處 結 論

1699 夏普 (A. Sharp)

π 4

= 1 −

1 3

+

1 5

− · · · 小數點後 71位 1706 馬青 (J. Machin)

π 4

= 4 tg

−1 1 5

− tg

−1 1 239

及上式 小數點後 100位 1719 朗依 (De Lagny)

π 4

= 1 −

1 3

+

1 5

− · · · 小數點後 112位 1841 W. Rutherford

π 4

= 4 tg

−1 1 5

+ tg

−1 1 70

+ tg

−1 1 99

小數點後 200位

1853 小數點後 400位

1873 尚可斯 (W. Shanks)

π 4

= 4 tg

−1 1 5

− tg

−1 1 239

小數點後 707位 1948 D. F. Ferguson

π 4

= 3 tg

−1 1 4

+ tg

−1 1 20

+ tg

−1 1985 1

小數點後 808位 表中尚可斯的計算裡第 528位有誤, 因而他的正確位數只有 527 位。 又最後一行是電子計

(4)

算機問世前, 靠人的手工計算的圓周率最多位數。

電子計算機出現後, 人們在圓周率計算上有了長足進展, 隨著計算機的進步和計算方法的 改善, 人們可以在不很長的時間內, 算出過去靠手工根本無法完成的工作, 儘管取 π 的 40位值 就足以使得銀河系周徑的計算精確到一個質子大小。

下面是這方面工作的部分成果

[12]

[3]

:

花費機時 結果數位

年份 計 算 者 計 算 機 型 號

(小時) (小數點後)

1949 Aberdeen ENIAC – 2037

1959 F. Genuys IBM 704 – 16167

1961 J. W. Wrench IBM 7090 – 100265

1973 Guillarol CDC 7600 – 10

7

1986 Bailey Cray-2 2.9 × 10

7

1986 [日] 金田康正 HITACHI S-810/20 8 3.3554 × 10

7

1987 同上 NEC s×2 36 2

27

(約 10

8

)

1988 同上 HITACHI s-820 6 2.01326 × 10

8

1989 同上 5.3687 × 10

8

1989 [美] 格戈里 (Gregory) 等 IBM 3090 10.1 × 10

8

1995 [加] 伯爾溫 (Bulwer) 等 56 42.9 × 10

8

1997 [日] 金田康正 37 515.396 × 10

8

1999 同上 HITACHI SR8000 37 2061.5843 × 10

8

2002 同上 HITACHISR8000/MPP 601 12411 × 10

8

.

圓周率的計算公式、 方法

前文已述, 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 故無法求其精確值, 因而表示起來多有不便。

第一個想到用字母表示它的是英國人奧托蘭特 (W. Oughtred)。 1737 年他率先用

π δ

表 示圓周率 (π 是希臘文圓周的第一個字母, δ 是直徑的第一個字母)。

據傳此前 (1706年) 英國人瓊斯 (W. Jones) 已率先用 π 表示圓周率了, 而後經歐拉 (L.

Euler) 竭力倡舉使得用 π表示圓周率得以廣泛流行、 且沿至今日。

如前所述, 我們已大體知道 π 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5)

(1) 阿基米德及我國劉徽發明的 “割圓法”

[10]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 1800年普伐夫 (J. F. Pfaff) 發現, 圓外切與內接正 n 邊形邊數翻倍 時, 它們的邊有著整齊的關係, 如若記 a

n

、 b

n

分別為圓外切與內接正 n 邊形邊長, 則邊數翻倍 時有:

a

2n

= 2a

n

b

n

a

n

+ b

n

, b

2n

=√a

n

a

2n

. 此公式對於割圓法計算 π 來講是重要和方便的。

(2) 微積分中的級數展開 如 tan

−1

x=

Z x 0

dt

1 + t

2

= x −x

3

3 +x

5

5 − x

7

7 + · · · (取 x = 1) (3) 橢圓積分變換

[13]

如拉瑪奴揚 (S. A. Ramanujan) 公式 1

π =

√8 9801

X

n=0

(4n)!

(n!)

4

·(1103 + 26390n) 396

4n

.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非傳統方法, 稍後我們簡單敘及。 下面稍詳開列上述方法中 π 的幾種級 數展式結果, 至於割圓法這兒不再囉嗦。

π 的 幾 個 級 數 表 達 式

年代 發 現 者 π 的 表 達 式

2

π

=

2 2

·

2+ √ 2

2

·

q

2+

2+ √ 2 2

· · · 1579 韋達 (F. Vi`ete)

1650 瓦里士 (J. Wallis)

π 2

=

2·2·4·4·6·6·8····

1·3·3·5·5·7·7····

4

π

= 1 +

1

2

2+

32

2+ 52 2+···

1650 布魯斯凱爾 (L. Brouncker)

1671 格列高里 (J. Gregry)

π 4

= 1 −

1 3

+

1 5

1 7

+ · · ·

1699 沙普 (A. Sharp)

π 6

=

1 3

(1 −

3·3 1

+

5·3 1

2 −

7·3 1

3 + · · ·) 1676 牛頓 (I. Newton)

π 3

= 1 +

4·3! 1

+

4 1·3

2 2

·5!

+

1·3 4

32

·5

2

·7!

+ · · ·

1706 馬青 (J. Machin)

π 4

= 4(

1 5

3·5 1

2+

5·5 1

3−· · ·)−(

239 1

3·239 1

2+

5·239 1

3−· · ·)

π

2

6

= 1 +

2 1

2 +

3 1

2 +

4 1

2 + · · ·

1735 歐拉

π

4

90

= 1 +

2 1

4 +

3 1

4 +

4 1

4 + · · ·

· · · ·

(6)

表中的馬青公式還可以依

π

4

的反正切表達式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級數表達式; 而歐拉的表 達式則是他通過大膽類比而猜測的 (後人已給出證明)

[22]

。 即從

sin x =

X

k=0

(−1)

k

x

2k+1

(2k + 1)!! = 0 有根 0, ±π, ±2π, ±3π, . . . 而得出。

順便講一句, 歐拉由於對該式的猜測還悟及到:

ζ(s) =

X

n=1

1

n

s

=

Y

p 遍歷質數

(1 − 1

p

s

)

−1

(s > 1)

進而黎曼 (C. F. B. Rimann) 引入了 ζ(z) =

P n=1 n 1

z (z 是複數) 即 Rimann 函數且 提出了著名的猜想 (若有機會我們另文介詔)。

這些級數已幫助人們大大地加快了 π 的計算速度。 隨著計算機運速度的提高, 人們也希望 有更好的算法與之配套, 利用某些特殊函數可以做到這一點, 比如拉瑪奴揚的橢圓函數公式, 他 是在 1914年的文章 “模方程和 π 的逼近” 文中給出的, 即我們前文提到過的公式:

1 π =

√8 9801

X ∞

n=0

(4n)!

(n!)

4

·(1103 + 26390n) 396

4n

.

1985 年戈斯佩爾 (Gosper) 利用上述公式編出程序將 π 算至小數點後 1700 萬位。

當然, π 有時也可展開成另外某些連分數形式, 比如 (為的是下面的應用):

π= 3 + 1 7 +

1 15 +

1 1 +

1 292 +

1 1 +

1 1 +· · · 它的漸近分數依次為,

3 1, 22

7 , 333 106, 355

113, 103993

33102 , 104348 33215 , . . . (請注意

22 7

,

355 113

的最佳漸近性, 它們分別稱“約率”和“密率”自有道理)

在電子計算機發明以前, 計算 π 值是一項十分艱辛的工作, 因而人們還試圖尋找計算 π 的 其他途徑 (看上去似乎 “離經背道”, 其實則是另闢蹊徑, 哪怕只是近似計算), 我們僅舉幾類以 示代表。

1. 布豐 (G. L. L. Buffon) 投針法 (蒙特卡羅法)

[14]

18 世紀末法國數學家布豐對概率論在博奕遊戲中的應用感興趣, 於 1777 年提出 (他是在 1773 年發現的) 隨機投針的機 (概) 率與 π 之間的關係 (以題為 “或然性的算術嚐試” 發表):

平面上作距離為 2a 的一組平行線, 然後隨機地向上面擲一顆長度為 2l 的針 (或細鐵絲)。

針落下後有兩種情形發生: 或著針與平行線中的某條相交, 或者與任何平行線皆不相交。

(7)

記下投針總次數 N 與針和平行線相交的次數 n, 則 π ≈

2lN an

它的道理我們簡述如下:

設針長為 2l, 且 M 為其中點, 又 y 為 M 至其最近平行線的距離, 且 ϕ 為針與平行線的 夾角。 這樣:

0 ≤ y ≤ a, 0 ≤ ϕ ≤ π.

顯然, 針與平行線相交 ⇐⇒ y ≤ l sin 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y

O 2a

l M l

y ϕ

這樣, 針與平行線相交的概率 p= 1

πa

Z π 0

Z l sin ϕ

0

dy

= 1 πa

Z π

0

lsin ϕdϕ

= 2l πa.

由於 π =

ap 2l

=

2l a

·

1 p

, 又 p ≈

N n

, 則 π ≈

2l a

·

N n

。 下表給出歷史上四人通過投針得到 π 的近似值情況:

年份 試驗者 a l N n π 值

1853 Wolf 45 36 5000 2532 3.1596 1855 Smith – – 3204 1015 3.1535 1894 Fox – – 1121 357 3.1419 1911 Lazzarini 3 25 3408 1808 3.1415929

順便一提: 此方法後來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獨具的數值計算方法—Monte Carlo 法 (又稱 隨機試驗法), 它既能求解確定型問題, 又能求解隨機型問題。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進步, 該方法在 計算數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至於投針終止次數 N 的選擇, 勢必影響著 π 值的精度, 由此 引發一門新的學科分支 — 最優停止論的出現。

(8)

2. Gauss 的格點法

[15]

為了近似計算 π 的值, 高斯 (C. F. Gauss) 創 造了格點法: 在半徑為 r 的圓中數出其中所含的格點 數 f (r), 這裡圓心位於某一格點處, r 為一整數, 從 面積關係可以推得 π 值滿足 f (r) ≈ πr

2

。 比如我們 若得到下表數據 (這兒以格點右下角位於圓內算):

r 10 20 30 100 200 300 · · · f(r) 317 1257 2821 31417 125629 282697 · · ·

因高斯推得 |

f r (r)

2 − π| <

4 r

, 故 lim

r→∞

|

f(r) r

2 − π| = 0, 即 lim

r→∞ f(r) r

2 = π。

故由上表數據我們可有下面諸個 π 的近似值

r 10 20 30 100 200 300 · · ·

f(r)

r

2 ≈ π 3.17 3.1425 3.134 3.1417 3.140725 3.14107 · · · 上表最後一數已精確至 π 的小數點後第 3位。

3. 由星際分佈觀測推算 π

1995年英國 「自然」 雜誌4月號上刊載了伯明翰阿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和應用數學系的羅 伯特 ·馬修斯 (R. Matthews) 提出利用夜空中亮星分佈的觀測推算 π 的值。 其理論基礎是: 任 取兩個自然數, 其互質的概率是

π 6

2。

他挑選了夜空中 100 個最亮的星, 然後分別計算每對之間的角距。 他檢查了其中 100 萬對 因子, 從中獲得的 π 值約為 3.12772, 其誤差沒有超過 0.005。

當然人們還可以用許多其他方法計算 π 值, 比如利用 Euler 函數 ϕ(n) (小於 n 且與 n 互質的整數個數) 等, 這兒不再贅述 (看上去似乎是捨近求遠, 然而不失為一種方法)。

三 . π 的數字特徵

圓周率值 π 是一個奇妙的數字, 特別是當人們借用電子計算機將它的值算至成百上千億 位後, 更是從中發現了許多奧妙。 先來看個小例子

[3]

π 的前六位數字3.14159... 中, 314159本身是一個質數, 不僅如此, 請注意:

31 + 41 + 59 = 131 是一個質數;

(9)

31

2

+ 41

2

+ 59

2

= 304091 也是一個質數;

314159的逆序數 951413還是一個質數。

我們再來看看 π 中的其他數字現象。

首先看重覆數字的出現的情況: π 的小數點後 710150位後連續出現七個 3, 而在 3204765 位後又連續出現七個 3。

從 24658601位開始連續出現九個 7, 此外還有連續出現九個 8、 九個 9等數字現象。

在 π 的小數點後 995998 位開始出現數字 23456789 這種除 1 之外的全部數碼的有序 排列; 而在 2747956 位起出現 876543210 這種數碼的倒序; 同時在 26160634 位開始出現 2109876543, 它恰好是十個數碼的有序排列 (稍有打亂)。

在 π 的小數點後一千萬位中, 數碼 314159 至少出現 6 次; 3141592 出現 5 次; 31415926 只出現兩次。

從 3開始 π 的連續數字中至某一位恰好是質數的, 人們至少發現4個, 它們分別是: 3、 31、

314159 和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

反序中的質數則更多 (從 3 至某數位全部數字的反序) 比如: 3、 13、 51413、 951413、

2951413、 53562951413、...

從 52638位起連續出現 14142135這八個數字, 它恰好是√

2 的前八位數字。

又 π 的小數點後一、 三、 七位數字和分別是:

1, 6(= 1 + 4 + 1), 28(= 1 + 4 + 1 + 5 + 9 + 2 + 6),

它們恰好是三個完全數 (你還可以看到: 1 = 1, 6 = 1 + 2 + 3, 28 = 1 + 2 + 3 + · · · + 7, 即 它們都是三角形數)。

美國人哈肯 (W. Haken) 曾猜測 (至今未獲證):

π 的前 n 位數字組成的數: 3、 31、 314、 3141、 31415、... 中不會有完全平方數。

此外, 對於 π 的展式中十個數碼出現的多寡等問題, 法國人讓·蓋尤 (M. J. Guilloud) 統 計了 π 的前 100萬位數字中十個數碼出現的頻率, 得出的結論是大致相同 (見表):

數 碼

0 1 2 3 4 5 6 7 8 9

出現次數與平均值的差異

−41 −242 +26 +229 +230 +259 −452 −200 −15 +106

這個問題又稱數字正則問題

[13]

, 即 π 的展式中十個數字出現的極限頻率是否均勻 (即皆 為

1

10

), 且任意長度為 n 的數字串出現的極限頻率是否皆為 10

−n

?

然而這一點人們尚不詳 (由此它影響 π 的展開數字能否當作為隨機數使用)。

(10)

對於 π 中數字也還可從趣味角度去探索, 比如有人研究了 π 的前 32 位數字出現的有趣數 字現象

[1]

[25]

, 將其中的某些數字框、 圈後:

3. 1

. ...

4

...

1

...

5

...

9

. ...

26 5

. ...

3

...

5

...

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 ...

32

. ...

38

...

46

...

26 43

. ...

38

...

32

...

79

. ...

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應

和為

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數字和為

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稱

對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 此 32 個數字中有兩個 26, 以第二個 26 為中心前後有三對對稱數字:

79、 32、 38 分佈其兩旁; 且其前後兩個兩位數之和為 89, 它恰好是 32 個數字中前 13 個數字中 的末兩個組成的數。

前 13 個數字以 26 為中心, 前後五數總和為 50, 它恰好為此 32 個數字中末兩位數字組成的 兩位數 50 對應。

此外前面所述三對數 79、 32、 38的諸數字和恰好為 32。 類似的問題不多講了。

四 . π 與 e 及其他

π 在數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中, 皆有重要應用, 人們在研究、 計算、 應用的同時, 也順便發 現了它的某些有趣特性以及它與其它重要常數間的關聯。

用 0、 1、 2、...、 8、 9這十個數字 (每個皆要用, 且僅用一次) 組成一個分式去表示 π 值, 其 中近似程度最高的是:

97468

31025 = 3.1415954875...

它的精度已達小數點後 5位 (當然還有其他表達式, 如

37869 12054

76591

24380

、....、 但精確度不如上式)。

一位美國名叫舒伯特 (G. Shombert) 的學者認為: 在 π 的展開式中必然會出現自然對數 底 e = 2.718... 的前 n 位數字, 且與 3.141... 交替出現, 即有

3.141 · · · 2718 · · · 3141 · · · 2718 · · ·

然而這只是猜測而已。 可加拿大渥太華的一位化學家杜格伯格 (R. G. Dugglebg) 發現:

π

4

+ π

5

≈ e

6

,

(11)

請注意 π

4

+ π

5

≈ 403.42877..., 而 e

6

≈ 403.42879..., 它們之間相差不到0.00005。 當 然它們之間更縝細的關係早在兩百多年前已由歐拉給出:

e

+ 1 = 0 或 e

= −1.

此外也有人從 π 和 e 的展式中尋找數字規律, 且發現: 它們在第 13、 17、 18、 21、 34、...

等數位上的數碼相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數位

常數 1 2 3 4 5 · · · 13 · · · 17 18 · · · 21 · · · 34 · · · π 3 1 4 1 5 · · · 9 · · · 2 3 · · · 6 · · · 2 · · · e 2 7 1 8 2 · · · 9 · · · 2 3 · · · 6 · · · 2 · · · 他甚至猜測: π 和 e 展式數碼平均每 10位將會有一次重迭。 這一猜想至今尚未獲證

[21]

π 的奇特的數字現象及它與某些數學結論的聯繫, 有些事出偶然, 有些則蘊含著極為深刻 的數學背景, 或許目前我們還不曾認識 (其實公式 e

+ 1 = 0 已對上述現象作了詮釋, 只是人 們尚未完全 “解讀” 它), 這一點亦可見 [23]。

比如, 1800 年德國數學家高斯發現: 若記 R(z) 為自然數 z 表成兩整數平方和的方式數, 則 lim

z→∞ R(z) z

= π。 此即說: 從平均意義上講, 非負整數表成兩整數平方和的方法 (種類) 數 的數學期望值是 π。 這裡面奧秘人們尚不知曉。

數學公式中與 π 有關的比比皆是, 比如:

計算階乘估計的斯特林 (Stirling) 公式: n! ∼ √

2nπ(

n e

)

n

, 概率中計算正態分佈的概率 公式: P (x) =

1

R

x

e

t22 dt 等等。

五 . π 的超越性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 π 的十進制小數展開式無限且不循環性, 然而真的確切證明這一點卻 是晚近的事情 (其實, 這一點亦可從割圓方法求圓周率中看出)。

1771 年萊伯特 (Lambert) 第一個給出 π 的無理性的嚴格證明。

而後法國數學家勒讓德 (A. M. Legenolre) 在考慮無理數分類時, 率先提出超越數概念。

1844 年, 柳維爾 (J. Liouville) 指出: 代數無理數不能用有理數 “很好地” 逼近, 也隱約 地指出了超越數的存在。 他證明了 (這是 Roth 於 1995年改進的結論):

若 α 是代數無理數, 則對於任意固定的 k > 2, 不等式 |α −

p q

| < q

−k

只有有限個有理 數解

p q

, 其中 q > 0, 且 p, q 互質。

(12)

其實當康托 (G. Cantor) 證明了代數數 “可數” 時, 已確定超越數存在, 且知超越比代數 數 “多得多”。

1873 年厄爾米特 (C. Hermite) 證明了 e 的超越性。

1882 年林德曼 (C. L. F. Lindemann) 證明了 π 的超越性

[21]

這一點亦可在證得 e 的超越性後簡單說明說明如次。 首先我們可以證明: 若 x

1

, x

2

, . . ., x

n

是不同的代數數 (實或複的), 又 p

1

, p

2

, . . . , p

n

是不全為零的代數數, 則

p

1

e

x

1 + p

2

e

x

2 + · · · + p

n

e

x

n 6= 0,

今取 n = 2, p

1

= 1, x

2

= 0, 有 e

x

1+ p

2

6= 0。 故知當 x

1

是非零代數數時, e

x

1 不是代 數數 (顯然 x

1

= 1 時, e

1

= e 不是代數數)。

又由 Euler 公式 e

= −1, 即 e

+ 1 = 0, 知 e

是代數數 (值為 −1)。 而由上 x

1

是 非零代數數時, e

x

1 不是代數數, 從而 iπ 不是代數數 (且非零)。

又 i 是代數數, π 則不是代數數, 否則它們的積是代數數。 從而 π 是超越數。

由於 π 的超越性證明, 使得尺規作圖三大難題之一, “化圓為方” 問題得以否定解決。

由上我們已經看出: 由計算圓周率而引發的 π 的計算、 研究等問題, 已不單單是幾何計算 的課題, 它牽動著數學的許多分支與學科, 比如函數論、 計算方法、 計算機科學、 天體物理學等 的研究, π 的涵義早已遠遠超越了它自身! “圓周率值是構成萬物的基礎” 也許並不誇張!

參考文獻

1. 吳振奎, 數學的趣味 (上)、(下),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5。

2. 吳振奎, 數學中的物理方法, 河南科技出版社, 1997。

3. 吳振奎, 圓周率 π, 中等數學, 5 (2000)。

4. 梁宗巨, 數學歷史典故,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2。

5. 于秀源, 超越數論基礎,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86。

6. 劉長春, π 的幾種無限表達式, 中等數學, 6 (1990)。

7. H. Eves (歐陽絳譯), 數學史概論,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8. 李文林主編, 數學珍寶, 科學出版社, 1998。 (九章出版社重版) 9. 錢寶琮, 中國數學史, 科學出版社, 1981。

10. 李迪, 中外數學史教程,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3。

11. 吳文俊, 世界著名數學家傳記, 科學出版社, 1995。

12. 吳振奎等, 今日數學中的趣味問題,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

13. D. H. Bailey, J. M. Borwein, P. B. Borwein, S, Plouffe, The Quest for Pi. The Mathe- matical Intelligencer, Vol.19, No.1, pp.50-57, 1997.

14. 徐鍾濟, 蒙特卡羅方法,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

15. D. 希爾伯特, S. 康福森 (王聯芳譯), 直觀幾何,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13)

16. S. Wagon, Is π norm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 No.3, pp.65-67, 1985.

17. 梁宗巨, 世界數學通史 (上),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

18. 楊自強等, 你也能用電腦計算 π 到千萬位,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

19. 阿爾伯特·H·貝勒 (談祥柏譯), 數論妙趣,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0. 張奠宙, 趙斌, 二十世紀數學史話, 知識出版社, 1984。

21. 吳振奎, 數學中的推廣、 反例及不可能問題,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 (九章出版社即將重版)。

22. G. Polya (李心傑等譯), 數學與猜想, 科學出版社, 1984。

23. 吳振奎, 數學中的巧合、 聯繫與統一。 (本刊待發表)

24. 約翰 · 巴羅 (苗華建譯), 天空中的圓周率,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

25. 馬丁 · 加德納 (談祥柏譯), 矩陣博士的魔法數,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本文作者吳振奎任教於中國天津商學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andrasekhar, S., Newton’s Principia for the Common Reader,

以級數 (12) 為例, 它 的收斂速度很快, 僅需計算五個迴圈就可得到 15 位圓周率小數位數。 而且, 由於這是只有兩 個反正切項的 Euler 型公式, 程式的設計非常簡單。 最重要的是, 除了 χ(n)

Isaac Newton, Treatise on the Method of Flexions and Infinite Series, London, 1737.. Shanks, Improving an Approximation for

首先我們定義合成測度值 (compound measure)。 它是被用來計算圓周率數值的一對 Machin 型 公式的測度值之和, 但如果有相同的反餘切三角函數值項則只計算一次。 所以金田康正公式

如圖,若正方形 ABCD 的邊長為 8 公分,一圓過 A、D 兩點且與 BC 相切,則此圓的直徑為ˉˉ ˉˉ公分。... 如圖,已知圓 O

如圖,已知六邊形 ABCDEF 有一外接圓,請利用尺規作圖

定義 7.4-1 內接與外切.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