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相關因素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相關因素之探討"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碩士學位論文.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相關因素之探討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aiwanese. 研究生:朱梅綾 指導教授:章美英 博士. 中華民國. 101 年. 01 月. 30 日.

(2) 誌謝 在碩士班三年半的生涯中,首先感謝指導教授章美英博士悉心及嚴厲的指導下,從 中學習到如何做一篇研究論文,與大學學習過程截然不同。雖然,剛開始學習過程中, 因為自己的邏輯思考與批判思考能力弱,已有無數次寫作過程中與自己碰撞過,不過章 老師並沒有因為這點放棄我,容許我以自己的步調在浩瀚的學術研究中去摸索,因此經 過日以繼夜的挑燈夜戰及數次與章老師討論過程中,終於將這本論文給完成了,謝謝章 老師的包容適時拉我一把。其次,要感謝口試委員劉介宇博士在百忙中對學生統計方法 之啟迪,當自己在統計書堆與分析資料過程中遇到困惑時,劉老師不管多忙總是願意抽 出時間跟學生討論,並且很仔細與耐心給予學生在統計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刺激與觀 念,幸好有劉老師在資料分析過程中的幫忙,讓我順利將研究結果完整分析出來。再者, 亦要感謝口試委員陳筱瑀博士於忙碌工作中千里迢迢願意參與學生碩士論文口報,撥空 審閱論文及提供寶貴意見,使學生在論文修改過程中受益良多,才能順利將論文修改完 善。 緊接著,要感謝這一路寫作過程中幫助我的人,先謝謝楊瑞珍老師、陳美麗老師在 撰寫文章時教導我正確的觀念與全方位思考能力。亦要謝謝同窗研究所的同學佳昀、小 雱、潔儒、素珠姐、綠蓉姐、蕙娟姐、杏宜、麗麗的兩年時光陪伴,尤其佳昀、小雱、 潔儒、素珠姐、綠蓉姐的適時鼓勵與加油打氣,謝謝讓我有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另外, 也要感謝李大哥、文妮學姐與美綺在論文口試過程中的協助與鼓勵,才能將論文口試順 利完成。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在生活上給予不斷的支持與關懷,有好幾次忙到忘記打回 家報平安時,家人總會擔心我是不是還活著而打來關心。在此,謹以本論文獻給所有關 愛我、幫助我及指導我的貴人們。. II.

(3)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相關因素之探討 中文摘要 台灣地區存在各式各樣的醫療型態,加上台灣民眾「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傳統 觀念,導致民眾同時使用多種型態的醫療模式,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越來越普遍,進而導致民眾身體健康因重複就醫、重複拿藥 影響身體健康,以及造成醫療資源過度浪費。可是,醫療資源仍受到民眾強烈需求,民 眾透過對自我身心健康狀態有使用 CAM 的經驗,因此護理人員應對影響民眾使用 CAM 的相關因素作深入了解,降低重複用藥副作用對民眾的健康傷害。因此,本研究目的旨 在探討台灣民眾的人口學變項、身心健康狀態對使用 CAM 經驗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 數之影響。 本研究以 15 歲以上的民眾為研究對象,採用抽取率與單位大小成比率(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之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omputer-Aid Telephone Interview , CATI)全國性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屬性、身心健康狀態與使用 CAM 經驗之調查。 自 2011 年 11 月 1 日至 11 月 10 日止,總共回收 2,411 有效問卷,進行性別、年齡、教 育程度與居住地區等四項資料統計加權後,有效樣本數為 2,408 位,成功訪問率 47.59%。 本研究之資料分析採 SPSS 19.0 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簡單線性迴歸、階層邏輯斯迴歸及階層多元迴歸等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 58.5%(n=1,408)民眾曾經有使用過 CAM 的經驗,36.8% (n=886) 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有使用過 CAM,使用類型以中藥與健康食品為主。台灣民眾在症狀 與疾病方面以腰酸背痛、肌肉扭傷與感冒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最多,在系統疾病方 面以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為首。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透過親朋好 友與書籍居多;使用 CAM 原因以「另類療法比較有效」、「西醫常有副作用或誤診」為主。 2. 女性、中年人、高學歷、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有工作、高收入與居住於中彰投之台 III.

(4) 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有顯著性差異(p<0.05)。3.台灣民眾女性、20 至 59 歲、高學歷、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高收入、有工作、居住中北部地區、生理健康與心 理健康越差、身心健康狀態差之因素比其他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多 (p< 0.05);台灣民眾女性、高學歷者、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有工作、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 不好與身心健康狀態之因素比其他民眾在過去一年內多重使用 CAM 類型次數多 (p< 0.05)。4.台灣民眾女性、中年人、高學歷者、有工作以及生理健康不好之因素比其他民 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勝算比高 (p<0.05);台灣民眾女性、具醫療相關教育背 景之因素比其他民眾在過去一年內多重使用 CAM 類型次數勝算比多 (p<0.05)。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1. 醫護人員在執行 CAM 的技術前,應先加強及提升本身的 CAM 相關知識,給予民眾正確有效的技術與協助。2.建議臨床單位可多安排有關輔助與 替代醫療之進修課程,及各大專院校、護理研究所應學習美國教育開始規劃有關輔助與 替代醫療課程,促使醫療人員應瞭解如何正確運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在預防保健工作上, 對民眾使用 CAM 行為的接受度提昇。3. 建議醫療人員應著重於使用 CAM 行為對生理 健康或心理健康的實驗性研究,以建立有關 CAM 的實證護理基礎,以及醫護人員可藉 由實證研究支持可正確提供相關資訊。 關鍵字:輔助與替代醫療、個人屬性、身心健康狀態. IV.

(5) 英文摘要 Abstract In Taiwan, a wide range of available medical treatments plus the Taiwanese traditional idea of “medical treatments cure diseases, if not they still make you healthy”, therefore,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common that people use a variety of medical treatments, i.e. the us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The repeated medical treatment and repeated medication affect people’s health and result in the excessive waste of medical resources. However, people still have strong demand of medical resources; they have experience of using CAM through self-examin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Thus health-care workers should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people using CA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arm of people’s health from side effects of repeated medicatio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aiwanese population variables and the status of Taiwanes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n the number of totaled times of experiencing CAM and multiple types of use. The study adopts a survey of nation-wide random sampling of 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 of Computer-Aid Telephone Interview on the research object of people over the age of 15.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demographics, physical/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CAM. From November 1 to November 10, 2011, a total of 2,41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After conducting statistical weighing of four data of gender, age, educational level and residential area, the valid samples are 2,408; the successful access rate is 47.59%. The data analysis of this study adopts SPSS 19.0 to conduct analyse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test, one-way ANOVA,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hierarchic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etc.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58.5% (n=1,408) of people had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CAM; 36.8% (n=886) of people used CAM in the past year are main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th food. In the past year, Taiwanese used the most of CAM for symptom and disease of back pain, Sprain or strain and cold. Then, Taiwanese used the most of CAM for system diseases of musculoskeletal system an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Taiwanese used CAM in the past year mostly through family, friends and books. The reasons of using CAM are "alternative medicine is more effective", "western medicine often has side. V.

(6) effects or misdiagnoses of western medicine doctors.” Secondly, comparing to others, Taiwanese who have women, middle-age, highly educated, medical relate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jobs, high-income, and living in Taichung, Changhua and Nantou areas in using CAM in the past year(p<0.05). Thirdly, Taiwanese who have women, 20-59 years old, high education, medical relate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jobs, live in north central region, and worse physical/mental health, had more experience (p<0.05) of using CAM than others in the past year. The times of multiple using CAM were more than others (p<0.05) in Taiwanese women with high education and jobs as well as medical relate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hose physical/mental health were not good. Lastly, the odds ratio is high (p <0.05) in Taiwanese women, middle-age, highly educated, with jobs and bad physical health using more CAM than others in the past year. The odds ratio of times of multiple using CAM for Taiwanese women with medical relate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s more. than others (p. <0.05) in the past yea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tudy suggests: (1) Before implementing CAM technology, the health-care worker should strengthen and enhance their CAM knowledge to give people accurate and effective technology and assistance. (2)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linical units should arrange educational courses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niversities and nursing institutes should learn about American education to start planning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ourses to prompt health-care workers understand how to properly us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health prevention and enhance their acceptance of people using CAM. (3) It is recommended that health-care workers should focu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using CAM on physical or mental health to establish the fundamental of CAM related evidence-based nursing, and by the support of empirical research, health-care workers can provide the correct information. Key Words: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demographics, physical/mental health status. VI.

(7) 目錄 摘要…………………………………………………………………………………………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貳章 文獻查證……………………………………………………………………………4 第一節 輔助與替代醫療 ...................................................................................................... 4 第二節 個人屬性和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性 ........................................................ 10 第三節 身心健康狀態 ........................................................................................................ 14 第參章 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 16 第一節 研究架構………………………………………………………………………….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17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18 第四節 名詞界定 ................................................................................................................ 19 第肆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設計………………………………………………………………………….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23 第三節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檢定………………………………………………………….24 第四節 資料收集過程及研究步驟……………………………………………………….27 第五節 研究倫理考量…………………………………………………………………….31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32 第五章 研究結果………………………………………………………………………… 33 第一節 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33 第二節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盛行率、類型及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 ........ 36 第三節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症狀與系統疾病現況 ...................................... 39. VII.

(8) 第四節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健康信息來源現況 ........................................ 42 第五節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原因之現況 ........................................................ 44 第六節 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與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 ................................ 46 第七節 個人屬性與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差異 ........ 52 第八節 身心健康狀態與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差異 62 第九節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影響因素 ................................................ 68 第十節 台灣民眾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影響因素 .................................................... 74 第六章 討論……………………………………………………………………………… 80 第一節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盛行率、類型及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80 第二節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症狀與系統疾病現況 ...................................... 83 第三節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健康信息來源現況 ........................................ 85 第四節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原因之現況 .......................................................... 86 第五節 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與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 ................................ 87 第六節 個人屬性與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差異 ........ 90 第七節 身心健康狀態與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和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差異 93 第八節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影響因素 ................................................ 95 第九節 台灣民眾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影響因素 .................................................... 9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結論 ........................................................................................................................ 99 第二節 護理上之應用 ...................................................................................................... 10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104 參考文獻………………………………………………………………………………… 105 一、中文部分 .................................................................................................................... 105 二、英文部分 .................................................................................................................... 112 附錄……………………………………………………………………………………… 122. VIII.

(9) 附錄一 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研究 ..................................................................... 122 附錄二 個人屬性與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性研究 ............................................. 134 附錄三 民眾身心健康狀態與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性研究 ............................. 142 附錄四 人體試驗同意書 ................................................................................................. 145 附錄五 研究問卷同意書 ................................................................................................. 146 附錄六 專家效度名單與問卷 ......................................................................................... 148 附錄七 未加權與加權之個人屬性表………………………………………………….151 附錄八 身心健康狀態因素分析負荷量、特徵值與解釋變異量 ................................. 154 附錄九 問卷調查表 ......................................................................................................... 155. IX.

(10)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台灣醫療文化存在多元的醫療型態(成,2008),影響民眾對本身疾病的認知,進 而導致選擇不同的醫療方式(張,2003)。於 2007 年,有 64.4%台灣民眾曾經使用輔助 與替代醫療(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其中 48.8%台灣民眾在過去 一年內有使用 CAM 之經驗(鍾、章、孫、莊、陳,2007) ,可知台灣民眾曾經使用 CAM 多,而且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也相當頻繁。 在 2002-2005 年間,WHO 在傳統醫學策略中,強調輔助與替代醫療應與衛生保健 系統結合(WHO,2002),美國輔助與另類醫療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 於 2003 年 將 輔 助 與 替 代 醫 療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分為二類,一為輔助醫療(Complementary Medicine),二為替 代醫療(Alternative Medicine);輔助醫療定義為可與西方醫學結合使用,協助減輕不適 症狀,替代醫療意指可替代西方醫學之療法(NCCAM, 2010)。 丁(2003)研究指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居住地區等社會人口特質與使用 CAM 關係極微,但是個人的健康狀況卻與使用 CAM 有較強關係。林等人(2009)指出台灣 民眾使用 CAM 行為在社會人口特質及地理區域上已出現差異性及區隔性。Bishop, & Lewith (2010) 研究發現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為個人使用 CAM 顯著預測因子。另外, 張(2003)指出個人對疾病症狀之瞭解、過去就醫經驗、症狀嚴重性評估、家庭生活困 難等因素,會交互影響個體決定就醫行為(張,1998)。 在台灣地區,隨者全民健保實施,各醫療院所的加入,以及社會文化背景、文化醫 療特性之因素(翁,2001),影響民眾就醫行為呈現複向且多元性。民眾對自我的醫療. 1.

(11) 信念和身體經驗上有著各自的判斷價值,以及醫師與民眾溝通上障礙造成治療過程不合 諧(成,2002) ,會有近六成二之民眾會採取「直接換醫師看」之行為(吳、黃,2002)。 另外,醫院相繼鼓勵醫師多看患者、多開藥和檢查的情況下(賴,2005),容易產生重 複用藥與重複檢查情況發生,進而浪費與濫用醫療資源,國家整體醫療費用大幅增加 (簡,2004)。 雖然,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各國民眾的個人屬性與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之關 係,但尚未針對台灣民眾的身心健康狀態與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之關係探討, 故本研究將分析台灣民眾之人口學變項、身心健康狀態與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 之間的相關性,期望研究結果可以作為護理醫療人員在照護上對台灣民眾之在過去一年 內使用 CAM 經驗參考依據,進而運用於護理照護上,提倡「早期發現、早期預防」之 觀念,才能有效降低民眾重複用藥和醫療費用浪費等副作用。. 2.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探討台灣民眾使用 CAM 盛行率、類型及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 (二)探討台灣民眾使用 CAM 之症狀與疾病系統現況。 (三)探討台灣民眾使用 CAM 之健康信息來源與使用 CAM 原因現況。 (四)探討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與使用 CAM 經驗之相關性。 (五)探討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身心健康狀態」與使用 CAM 經驗和多重類型 利用總和次數之差異。 (六)探討台灣民眾使用 CAM 經驗和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影響因素。. 3.

(13) 第貳章 文獻查證 依照研究動機及重要性及研究目的,文獻查證內容包括:第一節 輔助及替代醫療: (一)、輔助與替代醫療之概念。(二)、民眾利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相關研究。(三)、 影響民眾利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因素。第二節 個人屬性和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 性。第三節 身心健康狀態:(一)、身心健康狀態之概念。 (二)、民眾身心健康狀態 與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輔助與替代醫療. 本節分為二部分,探討輔助與替代醫療之概念,以及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 之相關研究與影響因素。. (一) 、輔助與替代醫療之概念 WHO於2002年提出「2002-2005年傳統醫學策略」,強調傳統醫學/「輔助與替代醫 療」與國家衛生保健系統互相結合的重要性(WHO,2002)。美國國家衛生組織(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於1998年10月成立國家輔助與替代醫療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並於2003年將CAM定義分五大領 域,其為:. 1.整體醫學系統(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s):包括中藥(Traditional medicine)、針灸. (Acupuncture)和順勢療法(Homeopathic treatment) (NCCAM, 2007)。. 2.身心療法(Mind-body therapies):含有冥想(meditation)、導引(guided imagery)、漸進式 鬆弛(progressive relaxation)、深呼吸運動(deep breathing exercises)和瑜珈(yoga). 4.

(14) (NCCAM, 2007)。 3.生物基礎療法(Biologically based therapies) :如民間醫藥(folk medicine)、自然食品 (natural products) 和飲食基礎療法(diet-based therapies) (NCCAM, 2007)。. 4.操作與身體療法(Manipulative and body based therapies):有整脊(chiropractic care)、整 骨(osteopathic manipulation)、按摩(massage)、運動療法(movement therapies)、刮痧. (Scrapping)和拔罐 (Cupping) (NCCAM, 2007)。. 5.能量療法(Energy Medicine):它又分為生物療法(Biofield therapies)與生物電磁場療法 (Bioelectromagnetic-based therapies),生物療法包含有氣功(Qi gong)、靈氣(Reiki)和 觸摸療法(Therapeutic Touch),生物電磁場療法則有脈衝場(Pulsed fields)和磁場 (electromagnetic fields)等(NCCAM, 2007)。 2002 年、2006 年台灣兩次全國民調研究結果,指出 75.5%民眾於 2002 年使用至少 一種 CAM 的療法(丁,2003) ;至 2006 年,有 85.65%的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一種以上輔助與替代醫療(林等人,2009),加上由於台灣將中醫納入健保中,故可得 知其花費高達 15,278 百萬元(行政院衛生署,2009);再者,又發現有二成民眾從菜市 場或攤販購買不明來源中藥,不但突顯在購買中藥之安全和品質管理出現問題(郭、張、 彭、闕,2011),更可知曉近年來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越來越普遍。但是,以 上兩篇全國民調除了未依據國家輔助與替代醫療中心對 CAM 定義作分類外,而且目前 相關研究未針對台灣民眾使用 CAM 求醫經驗之影響因子一併納入探討,所以無法瞭解 影響民眾使用 CAM 求醫經驗之相關安全性問題。. 5.

(15) (二) 、民眾利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相關研究 Ernst(2000)研究發現許多研究調查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類型與療法結果皆 不一致,因此本文針對使用類型與療法作相關探討,以下分述之: Singh, Raidool, & Harries (2004) 指出南非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佔 80.5%, 使 用 草 藥 / 自 然 食 品 居 多 (48.1%) , 使 用 心 靈 療 癒 位 居 第 二 (42.9%) ; Thomas & Coleman(2004)顯示英國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佔 10%,其中使用按摩居首 (2.1%),由使用率多寡依序為:整骨(1.9%)、順勢療法(1.9%)、芳香療法(1.7%)、整脊(1.6%) 與針灸(1.6%);Pagan & Pauly(2005)於 2002 年國家調查報告中,發現 61%美國民眾在過 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另類療法,其中使用祈禱與心靈療癒最多(44.1%),接著依序為草藥 (18.9%)、放鬆(14.5%)、整脊(7.55%)、瑜珈/氣功/太極(5.81%)、按摩(5%);MacLennan, Myers& Taylor (2006) 顯示南澳居民在過去一年使用 CAM 佔 52.2%,使用維他命食品最 多(39.2%),以藥草(20.6%)和礦物質(13.6%)使用位居第二、三位;郭耿南、蕭美玲、簡 俊生(2007)研究指出 29.3%之民眾在過去一個月使用推拿與腳底按摩,14.5%之民眾使用 收驚,13.0%民眾使用刮痧,而 65 歲以上民眾於過去一個月內使用收驚佔 1.9%,使用 推拿和腳底按摩者佔 1.2%,使用針灸者佔 0.8%。 另外,鍾、章、孫、莊、陳(2007)對於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者佔 69.5%, 使用類型以整體醫學系統(36.2%)、操作與身體療法(19.1%)為前二位,使用療法則以按 摩(26.8%)與中醫(25.7%)為第一、二位;Barnes, Bloom, & Nahin(2008)發現美國民眾使用 CAM 佔 38.3%,使用類型以生物基礎療法(19.9%)、操作與身體療法(19.2%)位居前兩位, 使用療法則以使用自然食品(17.7%)和深呼吸療法(12.7%)佔第一、二位;Ock et al. (2009) 發現南韓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佔 74.8%,使用類型以生物基礎療法 (65.4%) 為 主,其中使用自然飲食 (60.2%) 為療法中佔居第一。由此,可知各國民眾使用 CAM 之 比率普遍,使用類型與療法也隨著當地文化背景影響而有所差異。. 6.

(16) (三) 、影響民眾利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因素 個人就醫行為受到疾病性質、病因認定與病程發展影響(張,2003),同時於策略 行銷理論中,亦提及產品、通路、價格和促銷也會影響個人購買行為,其中資訊管道包 含在通路組成因素之內(徐,2008) ,因而,本文針對「使用 CAM 類型」 、 「症狀與系統 疾病」、「健康信息來源」、「使用 CAM 原因」四方面作相關探討,以下分述之: 1.使用 CAM 類型 在治療疾病方面上,Saydah, & Eberhardt(2006)顯示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之民眾使用 生物基礎療法(19.2%)最多,其次以身心療法占 15.2%;Chenot et. al. (2007)研究發現下 背痛民眾常使用 CAM 前三名為局部熱處理(34%)、按摩(31%)和脊柱推拿(26%);Fleming, Rabago, Mundt, & Fleming (2007)發現慢性疼痛之民眾常使用按摩療法(27.3%)、整脊 (17.8%)與針灸(7.6%);Hori, Mihaylov, Vasconcelos, & McCoubrie(2008)研究顯示 75%民 眾覺得使用 CAM 治療疾病是有益的,其中以按摩、維他命與健康食品為居多;Broom, Wijewardena, Sibbritt, Adams, & Nayar (2010)研究發現罹患癌症之民眾仍以西醫治療為 主,其次以宗教儀式占 29.2%。由此,可知個人為了治療疾病使用 CAM 之類型有所不 同。另外,目前也尚未研究探討民眾為了促進健康使用 CAM 類型。 2. 症狀與系統疾病. Koh, Ng, & Teo (2004)發現以扭傷病患使用CAM居多;Barnes, Powell, McFann, & Nahin(2004) 顯示以背痛之美國民眾為主要使用CAM族群;Upchurch et. al. (2007)發現美 國婦女以背痛(15.4%)、感冒(10.2%)與頸部痠痛(7.2%)位居前三位;Barnes, Bloom, & Nahin (2008)研究指出背痛(17.1%)、頸肩僵硬/痠痛(5.9%)與關節疼痛/僵硬(5.2%)之美國 民眾為常使用CAM族群。 MacLennan, Myers, & Taylor(2006) 發 現 肌 肉 骨 骼 或 關節 問 題 使用 CAM 頻 繁 ;. 7.

(17) Kronenberg, Cushman, Wade, Kaimuss, & Chao(2006).發現墨西哥婦女以骨質疏鬆症 (85.7%)使用CAM居首,非洲美國婦女以骨質疏鬆症(71.4%)使用最多,中國婦女以憂鬱 症者(36.4%)使用位居第一;Brown, Barner, Bohman, & Richards(2009)發現美國成年人以 高血壓(33.3%)、關節疼痛 (30.2%)與下背痛(24.2%)位居前三位;Astin(2010)調查發現焦 慮、背痛、慢性疼痛和泌尿道問題之民眾為了健康問題而在使用 CAM有顯著差異 (P<0.05)。由此,可瞭解個人主訴的疾病及症狀皆會影響使用CAM之差異。. 3.健康信息來源 Singh, Raidoo, & Harries (2004) 研究發現民眾使用CAM是受到廣告、報紙、書籍或 雜誌為主,而Navo et. al.(2004)指出患者資料來源來自專業保健員、護理專家、網際網路 或媒體、教育者,其中以網際網路/媒體得知居多;Hyodo et. al. (2005) 以癌症患者資訊 來源受到家人或朋友推薦影響為主;Langhorst et. al. (2005) 研究發現患者從自我支持團 體獲得資訊來源為主,其次依序為「電視和雜誌」 、 「朋友與家人」 、 「醫師」 、 「網際網路」 ; 汪、劉、施(2008)研究發現醫學系學生得到醫學知識大部分源自課堂、書本、報紙、 網路和電視居多。因此,可知民眾受到自身疾病、症狀、職業的不同,接觸資訊的管道 亦有所差異。 4.使用 CAM 原因 古(2002)研究發現台灣民眾一旦在治療過程中,覺得症狀未改善、治療效果不好, 或是認為西醫治療風險大和副作用大就會傾向使用CAM;簡(2004)研究顯示台灣民眾就 醫行為態度,傾向認為「生病可多看幾個醫師,使患者更確定病因、清楚病情」為主, 其次認為「就醫時,覺得治療效果不好或緩慢,應快速更換其他位醫師試試看」 ;Graham et. al. (2005) 指出西班牙裔人、非西班牙裔白人和非西班牙裔黑人認為「輔助與另類療 法有專業形象」、「輔助與另類醫療可減輕問題」及「嘗試輔助與另類醫療是有趣而使 用CAM」;Mehta, Phillips, Davis, & McCarthy (2007) 認為亞洲美國人使用草藥是基於結. 8.

(18) 合醫學使用更有幫助,而願意嘗試;Trangmar, & Diaz (2008) 發現美國民眾使用CAM之 原因主要是解決家人和自我健康問題為主,其次因沒有藥物可治療問題及不認同醫師的 診斷,然而拉丁美裔民眾會使用CAM的原因為醫師診斷我的問題有誤、沒有藥物可治療 健康問題、試試CAM治療我和家人的健康問題居多。由此可知,個人使用CAM之原因 皆不太一致。 綜論之,民眾使用 CAM 不可避免地受到當地文化影響,因此民眾在「使用 CAM 類型」、「症狀與系統疾病」、「健康信息來源」、「使用 CAM 原因」四面向上皆不相同, 加上研究也發現有半數民眾選擇不願意告知醫療人員使用情形(鍾、章、孫、莊、陳, 2007) ,此易釀成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下,發生重複用藥,改變身心健康狀 況,大量浪費國家醫療資源。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各國民眾使用 CAM 現況,但少數 研究將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之相關因素一起探討,故本研究想進一步探討 影響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之相關因素,包含「使用 CAM 類型」、「症狀與系統 疾病」、「健康信息來源」、「使用 CAM 原因」(詳見附錄一)。. 9.

(19) 第二節 個人屬性和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性. 影響民眾醫療利用經驗的因素有很多,依據Mendoza, & Béria (2001)文獻回顧則發 現年齡、收入與教育程度為影響醫療利用相關因素,Bishop, & Lewith (2008)文獻回顧顯 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收入和使用CAM經驗間相關性存在。另外,陳(2005) 也指出使用CAM經驗與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有關,故可知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具 醫療相關教育背景、工作、個人每月平均收入、居住地區皆會影響民眾使用CAM經驗。 以下分述之: (一)、性別 在性別方面,Barnes, Powell, McFann, & Nahin(2004)研究探討美國民眾在2002年使 用 輔 助 與 替 代 醫 療 , 顯 示 女 性 之 民 眾 使 用 輔 助 與 替 代 醫 療 比 率 偏 高 ; Honda, & Jacobson(2005)研究指出女性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偏高;Harrigan et. al. (2006) 研 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在過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比率偏高;Barnes, Bloom, & Nahin (2008) 研究顯示女性之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偏多;林寬佳等人 (2009) 對於台灣民眾對於輔助與替代醫療使用相關因素之全國性調查,指出女性之民 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平均值偏高;Hunt et. al. (2010) 對於英格蘭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 醫療行為之初探,發現女性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行為有顯著差異。另外,其他文 獻也發現夏威夷、東方土耳其或汶萊男性較常使用輔助與另類醫療(Chong, Rajendran, & Wint, 2008;Tan, Uzun, & Akcay, 2004)。因此,可了解各國家民眾在性別方面使用CAM 之研究結果不一致。 (二)、年齡 在年齡方面,McFarland, Bigelow, Newsom, & Kaplan(2002)顯示 20-44 歲之加拿大 民眾與 45-64 歲之美國民眾皆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有顯著差異性;Barnes, Powell, 10.

(20) McFann, & Nahin(2004)研究探討美國民眾在 2002 年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顯示 85 歲 以上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比率偏高;Barnes, Bloom, & Nahin(2008)研究顯示 30-69 歲之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偏多;林等人(2009)對於台灣民眾對 於輔助與替代醫療使用相關因素之全國性調查,指出 49 歲以下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 醫療平均值偏高。然而,有些文獻也顯示汶萊、英國、土耳其及夏威夷各國中老年族群 常使用輔助與醫療療法(Chong et. al., 2008;Harrigan et. al., 2006;Thomas, & Coleman, 2004;Mehtap et. al. 2004) ,或者指出 15-24 歲挪威女性使用輔助與另類醫療較為頻繁 (Fonnebo, & Launso, 2009) 。所以,發現各國家民眾在年齡層使用 CAM 之研究結果皆 不一致。 (三)、教育程度 在教育程度方面,McFarland, Bigelow, Newsom, & Kaplan(2002)顯示高教育程度之 加拿大與美國民眾皆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有顯著差異性;Barnes, Powell, McFann, & Nahin(2004)研究探討美國民眾在2002年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顯示大學學歷以上之民 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比率偏高;Honda, & Jacobson(2005)研究指出高中學歷之民眾使 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偏高;Barnes, Bloom, & Nahin(2008)研究顯示高教育程度之民眾在過 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最多;林等人(2009)對於台灣民眾對於輔助與替代醫療使 用相關因素之全國性調查,指出高學歷者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平均值偏高;Hunt et. al. (2010) 對於英格蘭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行為之初探,發現大學及以上學歷之 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行為有顯著差異:夏威夷民眾以大學學歷以上者常使用輔助與 另類醫療 (Harrigan et. al., 2006) ,土耳其民眾以高中畢業學歷使用輔助與另類醫療居多 (Tan, Uzun, & Akcay, 2004)。因此,由許多研究結果可了解各國民眾在教育程度方面 使用CAM之趨勢不太相同。. 11.

(21) (四)、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 在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方面,Koh, Teo, Ng (2003) 研究顯示 84.3%藥師會在生活中 使用輔助與另類醫療;Yom, & Lee (2007)研究發現 27%護理人員與 14%病患自願接受輔 助與另類醫療教育訓練,因此有 78.6%護理人員和 53.4%病患提倡使用輔助與另類醫 療;Eran, Frenkel, Klein, & Scharf (2008)研究指出 52.0%初級照護醫師在過去一年內使用 輔助與另類醫療,其中以使用飲食療法(34.3%)、傳統醫學(19.2%)及自然療法(6.4%)偏 多。因此,可知近年來許多研究探討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情 形。 (五)、工作 在工作方面,簡 (2004)研究顯示無職業比有職業之民眾多重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 比率偏高;黃 (2005)顯示有職業之精神科門診患者比無職業者更易使用民俗療法;Erci (2007)研究顯示專業人員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偏多,其次以健康專業人員使用輔助與替 代醫療位居第二;Shih, Su, Liao, & Lin (2010) 指出家庭工作者比其他民眾(無職業、技 術性/非技術性、專業)複向使用中醫行為偏多。所以,藉由研究可了解民眾在工作方 面使用 CAM 之經驗不一致。 (六)、個人每月平均收入 在個人每月平均收入方面,大多數研究多以家庭平均月收入探討民眾使用輔助與替 代醫療行為,Thomas, & Coleman(2004)對於英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行為之初 探,發現≧15,600 元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行為位居首位;Barnes, Powell, & McFann(2004)研究顯示<20,000 元之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偏多,家 庭收入介於 20,000-34,999 之民眾位居其次;林等人(2009)對於台灣民眾對於輔助與替 代醫療使用相關因素之全國性調查,指出家庭月收入越高者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 平均值較高;Hunt et. al. (2010) 對於英格蘭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行為之初探,發現 12.

(22) <16,852 元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行為位居首位,其次以個人每月平均月收入> 39,437 元之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行為位居第二。因此,可了解各國研究皆以家庭月 收入探討個人使用 CAM 經驗之研究結果皆不一致。然而,林、呂(2004)指出個人每 月平均收入可用來當作測量社會階級指標之一,故想以個人每月平均收入與使用輔助與 替代醫療經驗之情形。 (七)、居住地區 在居住地區方面,丁(2003)研究指出以直轄市居民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樣式偏多, 平均使用 2.70 種,其次則以縣轄市居民平均使用 2.59 種;簡(2004)研究發現花蓮民眾 以北區居住者複向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行為偏多(83.6%),其次則以中區居住民眾複向使 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占 9.0%;林等人(2009)研究發現台中市、高雄市之居住民眾使用 輔助與替代醫療樣式平均值偏高,以金門縣民眾使用偏低。由此,可知各研究對於民眾 在居住地區方面使用 CAM 經驗皆不一致的研究結果。 綜論之,有許多研究探討人口學特質對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的影響,其中 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工作、個人每月平均收入、居住地區 對個人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經驗之研究結果不一致,不過可了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 療經驗受到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工作、個人每月平均收入、 居住地區等因素所影響(詳見附錄二)。但是,目前相關研究對於年齡分層均不一,因 此本研究將年齡層依據生命週期分層,並且以生命週期觀點去探討分析。. 13.

(23) 第三節 身心健康狀態 本節分二部分,闡述身心健康狀態的概念,以及民眾身心健康狀態與使用輔助與替 代醫療經驗之相關研究。. (一) 、身心健康狀態之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將健康定義為個人的生理、心理與 社會狀況皆處於安適狀態,而且沒有疾病與虛弱狀況。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意旨廣 泛日常活動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心理健康,為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定義的因素組成之一 (WHO,2010),本文所指身心健康包含生理與心理雙方面的協調。 然而,個人內外在壓力總合、個人自我強度與個人社會支持性皆為影響個體身心健 康狀態之重要因素,當個體壓力越大對身心健康越不利(林、黃,2009),有些研究指 出七成民眾有身心健康不佳之症狀會尋找非醫療方式求助,有些民眾則尋求醫療方式 (陳等人,2009)。因此,藉由鄭(1986)編制中國人健康量表12題 (Chinese Health Questionnaire-12, CHQ-12),加入國人文化各項問題,間接了解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結果 下,造成個體身心健康的各項問題與個體求醫行為之相關性,故本研究以此量表得分高 低評量個體身心健康狀態之情形。. 14.

(24) (二) 、民眾身心健康狀態與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研究 個人生病行為定義個體認知身體不適之嚴重性與罹患性,進一步評估症狀並採取因 應行為(王, 2005) 。相對地,個人求醫行為受到社會、文化、政治、人口、經濟、心理 等因素影響(蔡、洪,2008),以下分別就民眾之醫療利用經驗在身心健康狀態之因素 上進行討論:. Tsai, Ke, Huang, Hsaio, Wang, Cheng (2006)發現以身體功能、一般健康預期、身體 疼痛的分數越低,與民眾使用民俗療法達顯著差異;柯(2006)發現生理表現佳者醫療 利用率降低,心理面向對醫療利用僅有輕微影響;田(2007)發現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態 不佳者對門診利用有正向顯著影響;Upchurch, Burke, Dye, Chyu, Kusunoki, & Greendale (2008)發現健康狀況差之婦女與使用針灸行為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尚未將民眾身心健 康狀態對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影響探討。 綜論之,民眾醫療利用經驗會受到身心健康狀態的影響,於黃等人(2005)與陳等 人(2009)研究內則利用「中國人健康量表 12 題」 ,探討門診患者之身心健康調查,目 前針對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研究尚未進行分析(詳見附錄三)。. 15.

(25) 第參章 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設計及相關文獻擬定研究架構,其中自變項為「人口學變項」、 與「身心健康狀態」 ,依變項為「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 (詳見圖 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1. 2. 3. 4. 5. 6.. 人口學變項 性別 年齡 工作 教育程度 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 個人每月平均收入. 7. 居住地區 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 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 身心健康狀態 1.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 16.

(26)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一)、台灣民眾使用 CAM 盛行率、類型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現況如何? (二)、台灣民眾使用 CAM 之症狀與系統疾病現況如何? (三)、台灣民眾使用 CAM 之健康信息來源與使用 CAM 原因現況如何? (四)、台灣民眾使用 CAM 經驗是否會受個人屬性之不同而有顯著的相關性? (五)、台灣民眾使用 CAM 經驗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是否會受「個人屬性」、 「身心健康狀態」之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六)、哪些為台灣民眾使用 CAM 經驗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的影響因素?. 17.

(27)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一)、台灣民眾使用 CAM 經驗,因個人屬性的不同,而有顯著相關性。 (二)、台灣民眾使用 CAM 經驗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因個人屬性的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 (三)、台灣民眾使用 CAM 經驗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因身心健康狀態的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身心健康狀態與使用 CAM 經驗、多重類型利用總 和次數有顯著差異。. 18.

(28) 第四節 名詞界定. (一) 、身心健康狀況: 1.概念性定義: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將健康定義為個 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狀況皆處於安適狀態,而且沒有疾病與虛弱狀況。心理 健康(Mental Health)意旨廣泛日常活動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心理健康,為世界衛 生組織對健康定義的因素組成之一(WHO, 2010)。 2.操作性定義:鄭泰安的中國人健康問卷量表,檢測台灣民眾身心症狀,共有12 題題型,測量結果以3分/4分為分界點,作為生心理健康之界定標準,得分等 於大於3分者為生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高危險群(Cheng, Wu, Chong, &. Williams, 1990; Chong, & Wilkinson, 1989)。 (二) 、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 1.概念性定義:「輔助醫學」是指使用 CAM 與傳統醫學,如使用針灸除了常規護 理,以幫助減輕疼痛。「另類療法」是指使用代替傳統醫學的 CAM(NCCAM, 2008) 。因此,民眾個體身體不適症狀出現,進而尋求多樣化醫療保健系統,解 決身心病痛症狀之求醫過程(張,1998)。. 19.

(29) 2.操作性定義:依據 96 年度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科技之研究計畫-「國內輔助與替 代醫療態樣分析與證照管理模式之建置」所研發之問卷,內容包含使用另類療法 之現況(鍾、章、孫、莊、陳,2007)。. 20.

(30) 第肆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一篇描述性相關性(descriptive correlation study)之調查研究(survey),藉由 中國人健康量表及使用另類療法/補助療法狀況之量表,探討台灣民眾之人口變項與身 心健康狀況對個人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經驗之相關因素。針對台灣民眾進行十五分鐘至 二十分鐘的電話訪談問卷方式之資料收集。.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調查研究來蒐集初級資料,進行台閩地區(包括台灣北、中、南地區及澎 湖、金門與馬祖等外島)電話訪談之全國民調,為橫斷面研究。並且,以系統文獻回顧 法探討國內外民眾之人口變項與身心健康狀況與使用另類療法/補助療法行為之相關 因素之研究,依據文獻擬定結構式問卷,進行問卷前驅測試合宜與適切性,並且通過國 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研究倫理審議委員會通過(編號:S2011-060010)(詳見附錄四)。 進而,委託全國民調中心進行電話抽樣訪談,事先需要評估該公司是否具備完善的內建 電話資料庫、訪員工作手冊、訪問作業流程、個人系統操作手冊等完善的軟硬體設備。 於訪問前研究人員會仔細檢查系統設定值及進行問卷測試,並且在受訪前研究人員 需接受調查原理、抽樣理論、訪問技巧、狀況應對與全視窗化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 (Computer-Aid Telephone Interview , CATI)操作等訓練內容,以及培訓督導進行監看 監聽、歸類編碼和品質控制等。 進而,依據內政部 99 年 12 月底的鄉鎮市區戶口數進行全母群體選樣,分為台北市、 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 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 、台東縣、澎湖縣、 金門縣、連江縣與馬祖(內政部社會司,2010) 。再者,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 之「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計畫」,以地方階層合併成七大生活圈,包含北北基宜(台北市、. 21.

(31) 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 、桃竹苗(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 、中彰投(台 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南投縣)、雲嘉南(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台南 縣)、高高屏(高雄市、屏東縣)、花東(花蓮縣、台東縣)與離島(澎湖縣、金門縣、 連江縣)(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1780&key=&ex=%20&ic=) 。. 22.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系統抽樣(systematic sampling)與隨機播號抽樣方法(Random-Digit-Dialing Telephone Sample, RDD),以「抽取率與單位大小成比率」(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PPS)之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omputer-Aid Telephone Interview , CATI)抽樣,依 研究目的自台閩地區民眾之住宅電話號碼取樣,以 15 以上台灣地區民眾為研究對象, 凡符合下列條件者,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一)、台灣地區國民年齡介於 15 歲以上之人口族群。 (二)、台灣地區國民同意接受電話問卷訪問調查研究。 (三)、台灣地區國民可聽懂國語、台語,以電話訪談方式詢問填寫問卷方式。 本研究依據 100 年 4 月戶數、人口數、性比例及人口密度之人口統計資料,其樣本 估計設 P 為台灣地區抽樣的民眾獲取機率,先利用公式 P=n/N 算出,N 為母群體,n 則 為所需的樣本數。並且,以系統樣本比例 p 為估計值,準確度要求為 d=0.02,1-α=0.95, 設定 p=0.5,即公式如下:. N= 1.96 S/ n=0.02. N=1.96 P (1-P)/n=0.02 N= (1.96)20.5×(1-0.5)/(0.02)2=2401 100 年 4 月台灣地區民眾人口數為 23,170,321 位(內政部戶政司,2011) ,故求得樣 本數為 2401 位。. 23.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檢定.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內容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屬性資料;第二部分為身心健 康狀態;第三部分為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狀況。個人屬性資料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工作、個人每月平均收入與居住地區。身心健康狀態包含:生理 健康和心理健康。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狀況包含:使用 CAM 經驗、使用 CAM 類型、 症狀與系統疾病、健康信息來源與使用 CAM 原因。 本研究問卷經過兩方面的效度分析,包含內容效度與建構效度兩大部分。內容效度 部分:本研究之問卷彙整相關文獻及學者專家之研究結果,參考部分問卷內容依研究目 的修改擬定,再聘請三位與本文主題有關的護理、公共衛生領域學者,針對問卷內容之 適用性、相關性及需要性等三方面提出建議,綜合各方面專家意見後針對問卷內容進行 修改或刪除。評分等級分為 1 分表示非常不適合,應完全修改或刪除;2 分表示不適合, 應做大幅度修改;3 分表示尚可,應做部分修改;4 分表示適合,為此問卷所需要之題 目;5 分表示非常適合,不須修改且不可省略。再者,本研究將專家評定為 4 分以上的 題數除以問卷總題數,其標準值需達≧0.8 為可接受圍,作為內容效度指標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於是,本研究專家效度之 CVI 值範圍在 0.88 到 1.00 間,平均值為 0.95,符合 CVI 值應為 0.8 或以上之要求(詳見表 3-1)。 表 3-1 各專家之內容效度指數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 專家順序. 總題數. 4 分以上題數. CVI 值. 1. 25. 25. 1.00. 2. 25. 24. 0.96. 3. 25. 22. 0.88. 24. 平均 CVI 值. 0.95.

(34) 一、問卷量表內容與測量方式 (一).中國人健康量表 1.問卷內容:採用中國人健康量表的理由,由鄭泰安博士於 1986 年參考 Godberg 於 1972 年提出的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架構,並且加入國人文化各項問 題(Cheng & Williams, 1986)。主要是應用於社區、成人與心理健康的篩選, 其內容精確度(specificity)、敏感度(sensitivity)和歸類率(weighted classification rate)各為 79.9%、77.8%與 95.0%(Cheng, Wu, Chong, & Williams, 1990; Chong, & Wilkinson, 1989 )。然而,莊、羅 (2005)、黃 (2005)、Yim, & Martin(2006)、Ip, & Martin(2006)與 Barry, Kaiser, Atwood(2007)檢定此量表,做內在一致性的信 度檢測,其 Cornbach α 為 0.76〜0.92,證實為具相當信度的測量工具。 2.量表計分方式:共有 12 題,滿分為 36 分。採 Likert’s 五分量表計分法,予 1-5 分。1 分代表「從來沒有」 ,2 分代表「很少」 ,3 分代表「有時」 ,4 分代表「經 常」,5 分代表「總是」,得分越高表示個人身心健康狀況欠佳。. 3.研究工具之信效度:本量表於正式施測研究對象將問卷回收後,進行建構效度 與信度分析。建構效度:先以探索性的因素分析抽取變項間的共同因素,以主 成 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及最大變異法 (Varimax),先評估 KMO(Kaiser-Meyer-Olkin)值為 0.859,以及 Bartlett’s 球形檢定達.05 的顯著水 準,表示變數間共同因素愈多,和母群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 進行因素分析。分析結果得到兩個因素共 12 題,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44.73%。 其中第一因素命名為生理健康,包含第 1、2、3、4、5 等五題,第二因素命名 為心理健康,包含第 6、7、8、9、10、11、12 等七題(詳見附錄八),與程、 溫(2010)研究將身心健康狀況量表因素分析結果一致。量表整體之內在一致性 Cornbach α 係數為 0.82,各構面之 Cornbach α 係數分別為:生理健康 0.71,心. 25.

(35) 理健康 0.77(研究問卷同意書,詳見附錄五)。 (二).利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狀況問卷 1.問卷內容:此量表依據「2007 年國內輔助及替代醫療態樣分析」自擬之問卷, 其內容包括使用 CAM 經驗、使用 CAM 類型、症狀與系統疾病、健康信息來源 及使用 CAM 原因,其目的是為了瞭解民眾使用 CAM 經驗等相關情況(鍾、章、 孫、莊、陳,2007)。本問卷內容共 7 題,分別代表題號為: (1).使用 CAM 經驗:包括第 1、2 題。 (2).使用 CAM 類型:包括第 3、4 題。 (3).症狀與系統疾病:包括第 5 題。 (4).健康信息來源:包括第 11 題。 (5).使用 CAM 原因:包括第 10 題。 2.量表計分方式:共有 7 題,以是、否的選項回答,無法以計分方式呈現,唯一 使用人數、百分比代表使用 CAM 經驗、使用 CAM 類型、症狀與系統疾病、 健康信息來源及使用 CAM 原因。 3.研究工具之信度:在「2007 年國內輔助與替代醫療態樣分析」自擬之問卷部分, 依據 2006 年以消費者觀點探討國人另類醫療之就醫行為之問卷量表,專家效度 CVI 值為 0.85,此問卷為具有相當效度的量表,可衡量民眾使用 CAM 現況(鍾、 章、孫、莊、陳,2007)(研究問卷同意書,詳見附錄五)。. 26.

(36) 第四節 資料收集過程及研究步驟. (一) 、資料收集過程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全國民眾為研究對象,資料收集前,先通過論文計劃口試,再送 交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審查,以確保研究設計可行性及符合相 關研究倫理,送審查結果通過後才進行調查性研究。 本研究先將問卷內容前測是否適當性,並且進行演練正是訪談時給予受訪者解釋及 說明是否清楚,是否能使受訪者了解問卷內容,問卷內容設計是否生活化,以及問卷題 數是否過多使受訪者感到不耐煩等情況,進一步進行問卷內容修正。隨後,邀請專家進 行信效度檢測,檢視內容是否具有適切性與穩定性,作為制定正式問卷的指引。接下來, 將問卷執行前驅測試,再一次檢測問卷內容是否合宜性,若問卷內容設計未達預期目標 則需要重新修正。問卷內容定版後,將問卷進行電腦電話訪問輔助系 統(Computer 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簡稱 CATI),進行蒐集資料與分析,以及撰寫結論與建議 (詳見圖 4-1)。 訪問前,需先向受訪者解說問卷內容與注意事項,訪員才依照標準程序進行訪問, 若受訪者不在或無人接聽、電話中、不方便接聽等狀況,研究員需將未完成訪問之對象 重新接觸,提高訪問成功率。另外,對於受訪者拒訪之情況,研究員會耐心講解研究目 的,或配合受訪者時間進行訪談,訪問完後有禮貌感謝對方受訪,可降低拒訪率。根據 上述資料收集過程,將資料收集過程以流程圖 4-1 表示:. 27.

(37) 圖 4-1 資料收集流程圖. 通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體試驗委員 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審查。. 進行專家效度。三位有關的護理、公共衛生 領域學者針對問卷內容之適用性、相關性及 需要性進行評分,並且依據專家建議修改。. 進行前驅測試(Pilot Study)。針對訪談台灣民眾 所遇到的困難,進一步將訪談內容進行修正或 調整。. 依據 100 年 4 月戶數、人口數、性比例及人口 密度之人口統計資料,抽樣誤差±2%,樣本數 為 2401 位。. 針對 15 歲以台澎金馬之民眾進行電腦電話訪 問輔助系統蒐集資料。訪問前先解說問卷內 容與注意事項,訪問完後有禮貌感謝對方。. 經過加權後,為 2,408 位樣本,與母群體百 分比相同。. 28.

(38) (二) 、研究階段. 1.前驅研究階段 本研究階段的目的在修訂級檢定研究工具的信效度,評估問卷訪談施測需要的 時間,以及了解訪談中可能所遭遇的問題、修正施測時的用語與問卷內容,作為 正式研究參考和改進方向。研究者於民國 100 年 10 月初至 10 月底完成專家效度, 修訂問卷後,於 11 月 1 日進行前驅測試,並且依據訪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對問卷 更動一些訪問用語,使受訪者能回答出想要測量的資料。. 2.正式研究階段 正式施測時間為 100 年 11 月 1 日至 100 年 11 月 10 日止,以系統抽樣法於 99-100 年度中華電信住宅電話簿中訪談 15 歲以上台灣地區民眾,共得 2,411 份有效問卷, 抽樣誤差在±2.04%之內,成功訪問率 47.59%。加權前,2,411 份有效樣本在性別、 年齡、教育程度與居住地區方面與母群體有顯著差異(p<0.05),表示樣本與母群體 不一致。 加權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居住地區百分比分佈情形,在性別方面,樣本 中男性所佔的比率為 43.1%,樣本分佈稍微偏低一些;樣本中女性所佔的比率為 56.9%,樣本分佈稍微偏高一些。在年齡方面,樣本中 15-19 歲、20-29 歲與 30-39 歲所佔的比率各為 6.0%、10.6%、13.4%,樣本分佈偏低;樣本中 40-49 歲、50-59 歲與 60 歲以上所佔的比率各為 21.2%、24.1%、23.0%,樣本分佈偏高。在教育程 度方面,樣本中國初中、高中職、大學以上所佔的比率各為 12.2%、31.8%、24.7%, 樣本分佈稍微偏低一些;樣本中小學以下、專科所佔的比率各為 17.3%、12.9%, 樣本分佈稍微偏高一些。在居住地區方面,樣本中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彰 化縣、台南市、宜蘭縣、花蓮縣的樣本比率分佈稍微偏高一些;樣本中基隆市、 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高雄市、 29.

(39) 屏東縣、台東縣、澎湖縣與金馬地區稍微偏低一些(詳見附錄七)。 由於,加權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居住地區百分比分佈與母全體皆不一致。 因此,以「多變數反覆加權(weight)」的方式就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行政區 等四項進行樣本統計加權,加權資料依據 2010 年底內政部公佈之最新人口統計資 料當作母群體。經過加權處理後,在樣本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行政區的百 分比分佈與母群體相同,在統計分析上與母體分佈無顯著差異(p>0.05),共有 2,408 份成功樣本(詳見附錄七)。. 30.

(40) 第五節 研究倫理考量. 本研究進行以人權為考量因素,在進行研究前需先取得受訪者同意,讓受訪者了解 研究目的與過程,表達自主性的尊重,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並進一步使受訪者了解且同 意參與問卷調查訪問。針對研究倫理原則之主要考量點說明如下: (一) 、自主原則與知情同意 1.研究者需受訪前透過問卷內容解說與注意事項,讓受訪者清楚了解本研究之目的 與流程,並且經過受訪者選擇願意參與本研究電訪問卷,不論受訪者決定與否, 對於受訪者本身工作、權益等部分不受影響(盧,2006) 。因此,電訪前須尊重 受訪者意願,同意後才進行訪談。. 2.研究者在與受訪者進行電訪訪問前,會先主動告知研究者所屬學校單位與姓名, 另外個案有所疑問也可提出,研究者會將研究過程詳細解釋(盧,2006) 。因此, 受訪者在過程中有疑問或不回答,給予解釋與尊重。 (二) 、行善與不傷害原則. 1.對於受訪之台灣民眾擔心受訪資料曝光,在前面強調隱私保密與尊重原則上, 可保護受訪者所擔心資料因研究所帶來的傷害(盧,2006)。執行電訪問卷訪 問過程中,不將民眾回答數據外洩,尊重當事者意願。. 2.本研究利用電話訪問詢問受訪者人口學變項、身心健康狀況與過去一年內使用 CAM 經驗之問題,此資料僅作為研究資料數據,因此本研究無違背行善和不 傷害原則。. 31.

(41)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以SPSS for window 19.0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資料分析與處理,如表6-1。 表 6-1. 統計分析方法 描述性統計 項目. 分析方法. 連續變項:年齡。. 平均值、標準差. 類別變項:性別、教育程度、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工作、 人數分配、百分比 個人每月平均收入、居住地區。 台灣民眾使用 CAM 盛行率、類型與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 人數分配、百分比 數之現況。 台灣民眾使用 CAM 之症狀與系統疾病現況。. 人數分配、百分比. 台灣民眾使用 CAM 之健康信息來源現況。. 人數分配、百分比. 台灣民眾使用 CAM 之使用 CAM 原因現況。. 人數分配、百分比. 相關性統計 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與使用 CAM 經驗之相關。. 卡方檢定、邏輯斯迴歸. 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與使用 CAM 經驗之差異。. 邏輯斯迴歸. 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差異。.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 台灣民眾的「身心健康狀態」與使用 CAM 經驗之差異。 台灣民眾的「身心健康狀態」與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差 異。. t檢定 簡單線性迴歸. 推論性統計 項目. 分析方法. 個人屬性、身心健康狀態對使用 CAM 經驗之影響因素。. 邏輯斯階層迴歸分析. 個人屬性、身心健康狀態對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之影響 階層多元迴歸分析 因素。. 32.

(42) 第五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 本研究對象取自 15 歲以上台灣地區民眾,經過「多變數反覆加權(raking)」的方 式後,共 2,408 份成功樣本,其個人屬性分佈見表 5-1,如下列所示: (一).性別:有 1,202 位(49.9%)男性,1,206 位(50.1%)女性。 (二).年齡:平均年齡為 43.73±0.36 歲,其中以 40 至 49 歲民眾最多,佔 20.6%。 (三).教育程度:有 37.2% (895 位)民眾的教育程度屬於專科及以上,而高中、職 的教育程度只佔 32.7% (789 位)。 (四).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有 6.2% (150 位)民眾是具有醫療相關教育背景。 (五).工作:大多數民眾以有工作居多,佔 59.3%(1429 位)。 (六).個人每月平均收入:有 690 位(28.6%)民眾擁有個人每月平均收入介於 20,000-30,000 元居多。 (七).居住地區:以居住於北北基宜之民眾最多,佔 32.0% (771 位)。. 33.

(43) 表 5-1.台灣民眾的個人屬性資料之分佈(N=2,408) 變項.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1201 1207. 49.9 50.1. 性別. 男性 女性. 年齡. 15 至 19 歲 20 至 29 歲 30 至 39 歲 40 至 49 歲 50 至 59 歲 60 歲以上. 194 419 462 496 408. 8.1 17.4 19.2 20.6 16.9. 429. 17.8. 小學及以下 國、初中 高中、職 專科及以上. 397 327 789. 16.5 13.6 32.7. 895. 37.2. 教育程度. 具醫療相關教育背景. 有 沒有. 150 2258. 6.2 93.8. 工作. 有 沒有. 1429 979. 59.3 40.7. 個人每月平均收入. 無收入. 513. 21.3. 20,000 元以下 20,000-30,000 元 30,000-40,000 元 40,000-50,000 元 50,000-60,000 元 60,000-70,000 元 70,000 元以上. 577 690 278 142 85 35 88. 24.0 28.6 11.6 5.9 3.5 1.4 3.7. 北北基宜 桃竹苗 中彰投. 771 354 460. 32.0 14.7 19.1. 雲嘉南 高高屏 花東 離島. 358 383 60 22. 14.9 15.9 2.5 0.9. 居住地區※. 說明:※居住地區: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之「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計畫」中的地 方階層,區分為「七大生活圈」,包括北北基宜(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 桃竹苗(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中彰投(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南 34.

(44) 投縣) 、雲嘉南(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台南縣) 、高高屏(高雄市、屏東 縣)、花東(花蓮縣、台東縣)與離島(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 35.

(45) 第二節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盛行率、類型及多重類型利 用總和次數 (一) 、台灣民眾利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盛行率之分佈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盛行率之分佈,使用次數分配表。在本研究的 2,408 位受訪者中,有 1,408 位(58.5%)民眾曾經有使用過輔助與替代醫療的經驗。886 位(36.8%) 民眾在過去一年內有使用過輔助與替代醫療,其中 873 位(36.3%)台灣民眾同時為了治 療疾病與促進健康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可知民眾使用過輔助與替代醫療越來越普遍。 (二) 、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類型及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 表 5-2 顯示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類型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之分佈,以「 全部」(在過去一年使用 CAM 經驗)、「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當作自變項,「使用類型」 為依變項,使用複選題分析之卡方檢定。結果說明如下(詳見表 5-2): (1) 全部民眾: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前五名的類型,依序以 中藥、健康食品、推拿、民俗調理與針灸。. (2) 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同時為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使 用輔助與替代醫療前五名的類型,依序為中藥、健康食品、推拿、民俗調理與 針灸。. 36.

(46) 表 5-2. 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為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使用 CAM 類型之次數分佈. ((N=2,408). 使用 CAM 類型. 類別 1. 人次 (%). 等第. 中藥 健康食品 2 推拿. 601(25.0) 319(13.2) 310(12.9). 1 2 3. 針灸 運動. 191(7.90) 105(4.40). 5 6. 保健食品 2. 54(2.24). 7. 電療. 24(1.00). 8. 生機飲食/有機飲食. 11(0.46). 9. 紅外線照射. 11(0.46). 9. 芳香療法. 10(0.42). 10. 瑜珈. 10(0.42). 10. 9(0.37). 11. 7(1.62). 12. 264(11.0). 4. 按摩. 70(2.90). -. 拔罐. 58(2.41). -. 腳底按摩. 47(1.95). -. 刮痧. 46(1.91). -. 整復. 23(0.96). -. 草藥. 10(0.42). -. 5(0.20). -. 穴位敷貼 水療 民俗調理. 3. 宗教儀式 1.. 使用 CAM 類型為複選題。. 2.. 保健食品定義有助於調理生理機能和健康之市面一般包裝食品。健康食品依據「健康食 品管理法」定義具保健功效和科學證據,標示或廣告具該功效,包裝上會標示「綠色橢 圓小綠人」、「衛署健食字 A0000000 號」或「衛署健食規字 A00000000 號」(蔡,2010)。. 3. 民俗調理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民俗調理之管理規定事項」歸類(行政院衛生署,2010)。. 37.

(47) 表 5-3 顯示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同時為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的多重類型利用總 和次數之百分比分佈,使用次數分配表。在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方面,有 59.7%(n=521) 民眾在過去一年內同時為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的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以多重使用 二種 CAM 類型最多。 表 5-3. 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為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的多重類型利用總和次數及 百分比分佈(N=873) 治療疾病+促進健康. 使用類型次數 1. 1.. 人次 (%). 二種. 521(59.7). 三種. 198(22.7). 四種以上. 154(17.6). 使用類型次數為複選題,以人次計算,所以會超過 2,408 人。. 38.

(48) 第三節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症狀與系統疾病現況 表 5-4 與表 5-5 顯示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症狀與系統疾病 現況分佈,使用複選題分析之次數分配表。其結果說明如下(詳見表 5-4 與表 5-5):. (一)症狀:台灣民眾抱怨前五名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症狀,依序為腰酸背痛、肩頸 僵硬/痠痛、頭痛、疲勞與腳麻。另外,台灣民眾抱怨前五名使用輔助與替代醫 療之疾病與情況,為感冒、肌肉扭傷、調理身體、生理期調整、胃痛、過敏和脊 椎側彎。. (二)系統疾病: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之前五名系統疾病,以肌 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傷害、中毒與外因造成的其他影響、呼吸系統疾病、 症狀、徵候與臨床和實驗室異常發現,他處未歸類者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39.

(49) 表 5-4. 不同症狀的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次數分佈(N=2,408). 症狀 1 腰酸背痛 肩頸僵硬/痠痛 頭痛 疲勞 腳麻. 人次 (%). 疾病與情況 1. 等第. 145(6.02) 119(4.94) 28(1.16) 24(1.00) 24(1.00). 1 2 3 4 4. 感冒 肌肉扭傷 調理身體 2 生理期調整 胃痛. 膝蓋退化. 19(0.79). 5. 咳嗽. 16(0.66). 骨頭痠痛、受傷. 人次 (%). 等第. 144(5.98) 144(5.98) 44(1.83) 38(1.58) 29(1.20). 1 1 2 3 4. 過敏. 29(1.20). 4. 6. 脊椎側彎. 16(0.66). 5. 13(0.54). 7. 中暑. 13(0.54). 6. 發炎. 11(0.46). 8. 失眠. 8(0.33). 7. 鼻塞. 9(0.37). 9. 糖尿病、高血壓. 8(0.33). 7. 壓力. 9(0.37). 9. 骨刺. 8(0.33). 7. 脹氣. 9(0.37). 9. 手、腳骨折. 5(0.21). 8. 胸悶. 7(0.29). 10. 腎病、補腎. 5(0.21). 8. 喉嚨不適. 6(0.25). 11. 減肥. 5(0.21). 8. 耳朵發炎. 3(0.12). 12. 內分泌失調. 4(0.17). 9. 手腳痠痛. 2(0.08). 13. 便秘. 3(0.12). 10. -. -. -. 腹瀉. 3(0.12). 10. -. -. -. 乳癌、血癌. 3(0.12). 10. -. -. -. 氣喘. 3(0.12). 10. 1.. 症狀、疾病與情況為複選題。. 2. 調理身體包括調理身體、促進食慾、體力與血循差、手腳冷、手術後復健。. 3. 疾病與情況(其他) :韌帶拉傷、脂肪瘤、更年期、肝病、心臟病或心律不整、慢性膀 胱炎各占 0.08%;青光眼、皮膚病、舒筋或放鬆、治百病、地中海貧血、癲癇、尿酸、 顏面神經失調、手或下巴脫臼各占 0.04%。. 40.

(50) 表 5-5. 不同系統疾病的台灣民眾過去一年內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之次數分佈(N=2,408) 系統疾病 1. 人次 (%). 等第.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傷害、中毒與外因造成的其他影響 呼吸系統疾病. 322(13.4). 1. 163(6.77). 2. 147(6.10). 3. 症狀、徵候與臨床和實驗室異常發現,他處未歸類者 2. 109(4.53). 4. 48(1.99). 5. 42(1.74). 6. 消化系統疾病. 37(1.54). 7. 神經系統疾病. 33(1.37). 8.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31(1.29). 9.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23(0.96). 10. 其他(減肥、舒筋放鬆、治百病). 6(0.25). 11. 耳與乳突疾病. 3(0.12). 12. 血液、造血器官與侵及免疫機轉的疾患. 3(0.12). 12. 腫瘤. 3(0.12). 12. 循環系統疾病. 2(0.08). 13. 眼與附器疾病. 1(0.04). 14.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促進健康. 1.. 3. 系統疾病為複選題,受訪者會為了一個以上系統疾病治療而使用 CAM,以人次計算, 所以會超過 2,408 人。本表的疾病系統分類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 版-中文版」所歸類。. 2. 症狀、徵候與臨床和實驗室異常發現,他處未歸類者包括咳嗽、頭痛、鼻塞、喉嚨不 適、疲勞、壓力、脹氣和胸悶。. 3. 促進健康包括手腳冰冷、體力不好、調理身體或保養、促進食慾。.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宣導推廣組 組長(1)組員 (1) 許燕蘋 陳源麟 1.向家長及社區人士宣導推廣九年一貫課 程之理念,以建立共識。 2.建立網路資料,將九年一貫課程變革、 相關措施上網宣導推廣。 3.蒐集彙整九年一貫課程相關資料;並建 立各學習領域資料庫。 4.協助聯絡社區、家長與教師,提供相關 教學與行政支援。 評 鑑 組 家長代表 組長(1)組員 (1)

Education".Comparing subject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versus subjects with less practical experience, subject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Prac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