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國內數位落差的研究

數位落差為近幾年相關學者專家相當重視的議題之一,國內的數位落差 研究在數量上已有一定程度的累積。

研考會(2002)研究「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調查台灣地區 家庭的資訊近用、技術素養及資訊素養的現況。研究發現:(一)從接近使 用上的量能落差來看,年齡、收入、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區域的都市化程度,

都會影響到家戶是否擁有電腦及網路連結。分析結果也顯示出年齡較高者、

收入與教育程度較低者、居住區域都市化程度較低者,在電腦及網路的家戶 擁有上,會呈現較低的比例。(二)在資訊技能素養落差部份,性別、年齡、

收入、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區域也會影響到有資訊技能的高低。

其他許多的研究,也顯示出在年齡、性別、城鄉差距、教育程度、收入、

職業、族群、學校規模、學校資訊設備、學校資訊教育、學校重視程度等等 方面,是資訊近用、資訊素養差異的影響因素。(林偉如,2000;交通部統 計處,2001;行政院主計處,2001;蕃薯藤,2001;曾淑芬,2002;項靖,

2003;吳宜鮮,2004;陳芳哲,2005;研考會,2006;劉雯瑜,2006)

近年來,有些學者開始重視個人使用媒體的意願、情境,給予數位落差 研究一個新的方向。數位落差這問題並非個人選擇是否和科技網路連結的問 題,也不是能否負擔網路連線服務的問題。數位落差是生態的、多層次的問 題,它關聯到一個人的生活中是否以網際網路為重心,並且是否使用網路達 成個人日常生活所需目的。數位落差不僅是個人和傳播媒體的關係,它要談 的是處於社會網絡中的個人(各有其年齡、階級、性別、族群、地理區域、

文化偏好)和其所處傳播環境的關係(Loges & Jung, 2001;引自王奐敏,

2005)。

事實上,綜觀歷史可以發現,從農業時代轉變至工業時代,到資訊時代 的來臨,社會上某些特殊團體(特別是貧困或落後的一群人)往往都有可能 在短時間內抓住向上躍升的機會。Kuttan 和 Peters(2003)即強調,政治的 領導人若能設定願景、尋找資源、訓練人才、擬定計畫和目標及整合全方位 的解決方案,即有一個領先的大好機會。因此當前許多國家紛紛開始以數位 契機(digital opportunity)的角度來思考消弭數位落差的課題(研考會,

2004)。

現實社會中我們發現確實有數位落差的存在,只是每個人對數位落差的 定義不同,著眼的面向也不一樣,究竟是「數位落差」或是「數位機會」對 每個人的解讀當然也大不不同,知道誰是資訊富有者,誰是資訊貧窮者對消 弭數位落差並無實質幫助,必須找出其差距的原因,對症下藥,提供有效、

可行的政策,幫助居於數位落差弱勢者,亦才能真正將「數位落差」轉換為

「數位機會」,真正達到消弭數位落差的目的。

既然瞭解到數位落差是一動態現象,因此,許多學者也特地將討論方向 轉向學生族群,以瞭解學生數位落差的狀況,以下將國內學生數位落差的相 關研究依年代做整理與歸納,如表 2.18。

表 2.18 國內學生數位落差的相關研究表

表 2.18 國內學生數位落差的相關研究表(續)

資料來源:修改自楊榮宗(2004)、黃嵩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