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影響學生數位落差的相關因素

數位落差是一種差異的現象,呈現出是一種產出的結果,其出現可能沿 襲著社會地位、種族、年齡、教育程度之差異,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使 用資訊科技的內容和資訊素養三向度各自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形成數位 落差的現象。

NTIA 於 1999 年發表的「從網路中跌落-定義數位落差」第三期專題研 究報告中列出一個回歸公式,用來衡量種族、收入、都市化程度、教育和在 家中使用一部電腦的機會是如何影響透過圖書館或社區中心的網際網路使 用,因此可知道數位落差的形成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差距的大小也是 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報告書中無論是電話及電腦的擁有率、網際網路的 使用普及程度皆依據收入、種族/血統、教育程度、家庭類型、年齡、區域、

各州這些相關因素來探討其差異情形(李京珍,2004)。

國內外研究指出,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都市化程度、種族、職 業、收入的民眾,皆存在程度不一的數位落差現象。表 2.19 是由文獻歸納 整理出相關學術單位及學者所發表的研究成果中歸納整體數位落差的影響 因素;而表 2.20 則是教育上影響數位落差的相關因素。

表 2.19 數位落差的影響因素

Thomas(1999)

● ● ● ●

表 2.20 教育上影響數位落差的相關因素

綜合表 2.19 與表 2.20 可知,性別、年齡、族群、教育程度、居住地區、

都市化程度、收入、職業、語言、家庭類型、家庭規模、社經地位、家庭資 訊設備、費用等都是影響數位落差的成因。而在教育上,除上述因素外,還 包含家庭因素(包含家長教育程度、收入、職業、社經地位、家庭資訊設備、

家長支援度與認知)、學校因素(包含資訊科技設備、維護修繕、資訊師資、

網路品質、重視程度)、教師因素(包含教師資訊能力、學習態度、教育訓練 機會)、社區及政府政策等。以下將就性別、年齡、族群、教育程度、居住 地區、收入、職業、家庭資訊設備、學校規模、學校資訊教育、學校資訊設 備、學校重視程度等被認為影響層面較廣的因素加以說明。

(一)性別

蕭佑梅(2003)研究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及 使用資訊科技的內容方面有明顯的差異存在,在家庭中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 方面男生優於女生,且男學生在電腦軟硬體的認識和電腦應用優於女生,而 女生在電腦操作能力與電腦倫理方面優於男生。但近幾年調查顯示,性別間 的差異正逐年縮小,如研考會(2005)研究報告即顯示,兩性整體數位表現分 數(44.2:41.5)的差距並不大。

(二)年齡

在曾淑芬等(2002)專案研究中,15 歲以下與 51 歲以上的族群電腦和 網路擁有率是最低的,而 15 歲至 30 歲有較高的電腦網路擁有率,所以年齡 之間明顯存在著數位落差(引自李京珍,2004)。

(三)族群

研考會(2003、2004、2005)近三年調查顯示,原住民的數位表現也與 其他族群有明顯差距。陳素梅(2008)的研究,也顯示出原住民國中學生與 一般學生之間,存有數位落差現象。

(四)教育程度

國內的電腦與網路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網路使用者普遍集中在大專以 上的程度,而差距似乎沒有擴大的現象。OECD(2001)也指出隨著教育程度 的越高,個人電腦和網路擁有率越高,因為個人在資訊素養通常會有相對性 的提昇,因此會產生與低教育程度者之間的差距(引自李京珍,2004)。

(五)居住地區

國內外的調查報告結果,皆顯示出網路使用者,普遍集中在都會區或城 市裡。所以住在城市的人愈能夠接近使用資訊科技設備,這將會造成城鄉之 間數位落差的產生(鄭欽文,2003)。曾淑芬(2002)亦認為居住在都市化程度 越高,其接近使用各項資訊科技設備獲服務的機會會越高。

(六)收入

在眾多研究中顯示出,高收入者的電腦擁有率與上網率都較低收入者高 出許多,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間的差距已被快速拉大(李京珍,2004);

另外在曾淑芬等(2002)專案研究中,臺灣的電腦和網路擁有率也隨著收入 高者而有越高的趨勢。

(七)職業

相關研究發現父母親若工作需要電腦相關資訊設備,其對子女電腦素養 有顯著影響,而且因為父母職業或教育程度的關係,可能會影響父母本身電 腦資訊科技設備的使用與瞭解,與其是否能教導子女,進而影響子女的資訊 素養、電腦態度等產生差距(李京珍,2004;黃嵩傑,2004)。

(八)家庭資訊設備

許多相關研究皆顯示學生最常使用電腦和網路的地點是學校和家中,因 此家中有無資訊設備對學生的影響力很大。研究結果發現在家中有無電腦網 路設備,對學生在資料檢索與學習有用性的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且家中

有電腦網路設備的學生資訊素養和電腦素養也顯著高於家中無電腦網路設 備,家中資訊設備因素本身為數位落差中的內涵之一,且其會對資訊素養產 生重大影響,故可視為一影響因素(蕭佑梅,2003;李京珍;2004;黃嵩傑,

2004)。

(九)學校規模

蕭佑梅(2003)研究發現小型和中型學校在使用學校資訊科技的機會方 面優於大型學校,在資訊內容接近使用及資訊素養部份,中型學校學生表現 均顯著優於大型及小型學校學生,因為學校規模可能影響學生使用學校的資 訊設備,因而影響數位落差(引自李京珍,2004)。

(十)學校資訊教育

學校資訊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是最有效的方式,學生在學習 過後對其資訊蒐集、整理、解決問題上有所助益(黃孟元,1998)。另外,資 訊師資的素質與員額,也是造成學校資訊教育能否順行的要素。黃瓊儀(2000) 的研究指出,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師資來教導他們如何正確使用電腦來幫助 資訊的獲得,也沒有完善的課程設計幫助學習,將影響他們未來生活和工 作,因此學校的資訊教育對數位落差影響極大。

(十一)學校資訊設備

鄭欽文(2003)研究發現,學校不同資訊科技設備的學生之間,在資訊科 技接近使用與資訊素養上有顯著的差異。對於家中無資訊科技設備的學生,

學校是最能夠直接提供學生使用的場所,因此學校電腦設備與學生資訊素養 之間有一定的關連。人機比率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品質,若無法使學生人人 操作,會使有些學生在家中得不到練習,課堂中又無操作經驗,而產生了學 生之數位落差(黃瓊儀,2003;李京珍,2004)。

(十二)學校重視程度

鄭欽文(2003)研究發現,在資訊內容使用與資訊素養上,學校不同重視 程度的學生之間存有差異,同時亦指出學校不同自由使用時間的學生在資訊 科技與資訊內容接近上有所差異。陳炳男(2002)的研究救發現,學校網路若 採開放式,自由使用時間增加,學生在網路知識與網路操作技能上皆優於學 校網路採取封閉方式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