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本研究所訂定之擬題評分規則,學生在數學擬題測驗中,每題滿 分為 5 分,其擬題表現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 4-1-1 所示:

表 4-1-1 「數學擬題測驗」平均數與標準差 2.570 和 2.991。比較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的二個擬題(P1、P5),「加法擬 題」的平均數高於「減法擬題」(2.753>2.570);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後的 二個擬題(P2、P3),「加法擬題」的平均數略高於「減法擬題」(2.873>

2.832);未知數在等號後的二個擬題(P4、P6),「加法擬題」的平均數則 略低於「減法擬題」(2.965<2.991)。

比較加法的三個擬題(P1、P2、P6),「未知數在等號後」的平均數高 於「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後」及「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未知數在運算符 號後」的平均數又高於「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2.965>2.873>2.753);

減法的三個擬題(P3、P4、P5),「未知數在等號後」的平均數高於「未知 數在運算符號後」及「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後」的 平均數又高於「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2.991>2.832>2.570)。

對於每個題目的擬題表現上,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析學生在不

同題目間的表現是否有所差異,其分析結果如表 4-1-2 所示:

比較加法的三個擬題(P1、P2、P6),僅「未知數在等號後」與「未知

「未知數在等號後」與「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達顯著差異(p<.001),「未 知數在運算符號後」與「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亦達顯著差異(p<.01)。

綜合上述,國小六年級學生在「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的加法擬題」顯 著優於「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的減法擬題」;「未知數在等號後的加法擬題」

顯著優於「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的加法擬題」;「未知數在等號後的減法擬 題」顯著優於「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的減法擬題」;「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後 的減法擬題」顯著優於「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的減法擬題」。這個結果可以 給未來從事數學擬題教學研究者一個提示:那就是在引導學生進行算式擬 題時,可先進行加法擬題,再進行減法擬題;先進行未知數在等號後擬題,

再進行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後擬題,最後再加入未知數在運算符號前擬題。

如此一來,擬題教學或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本研究將得滿分者視為成功擬題,而非 5 分則視為擬題有部份 缺失,其成功與缺失擬題率則如表 4-1-4 所示:

表 4-1-4 「數學擬題測驗」成功與缺失擬題率

試題 成功擬題率 缺失擬題率 P1 17.4% 82.6%

P2 18.7% 81.3%

P3 17.4% 82.6%

P4 21.5% 78.5%

P5 11.4% 88.6%

P6 20.6% 79.4%

整體試題 17.8% 82.2%

N=316 每題滿分為 5 分

由表 4-1-4 的成功擬題率來分析,成功擬題率分別為 17.4%、18.7%、

17.4%、21.5%、11.4%、20.6%,整體試題則為 17.8%。也就是說學生 在進行分數加減法的擬題活動時,很顯然的受測樣本仍存在某些方面的概 念問題,導致僅有 17.8%的學生能成功的擬出本研究之題目。

其實,在許多擬題的研究中,擬題之評分並無一致的準則:梁淑坤

(1995)發展出一套評量擬題的工具,將擬題的評量分為五類:非題目、

非數學、不可行、資料不足、資料適中及資料超過;徐文鈺(1996)、劉芳 妃(1998)、鍾雅琴(2002)以數學創造力的觀點,將擬題依流暢性、變通 性、精緻性及獨特性四個向度來探討;許淑萍(2002)依擬題結構分成指 定(數值)、關係(符號)與疑問(問句)三種類型的陳述評定學生擬題能 力;陳秀雯(2002)以佈題精緻程度與合理性分析擬題能力;林思行(2003)

依「題型」與「問句」之評分來分析擬題能力;而黃月平(2004)則從原 理精緻性、操作物適用性、單位完整性及情境合理性加以探討。

本研究以擬題為學生具體數學概念之呈現,採用梁淑坤(1995)的分 類並進一步細分,將學生之擬題分成五個分數,而在上述統計結果可得知,

六年級學生在分數加減法的擬題能力表現不佳,可能原因之一在於學生從 接受數學教育開始,長期接受的都是由教師佈題後解題的訓練,另一個更 大的主因可能是分數概念的不完備。然而,黃月平(2004)針對六年級學 生在分數乘除法擬題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具有相當的擬題能力,這與本 研究在結果上是大相逕庭的。研究者認為,分數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具有 層次性,所以以擬題的方式在研究分數概念時,應跟分數相聯結,故評分 標準的不同可能是出現差異最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