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將受試之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擬題測驗」卷面資料整理、歸 納、統計學生在測驗中之擬題情形,擬題測驗共有六題,每題滿分為 5。其 中,學生得分 5 分,也就是學生能擬出「資料適中」的題目,佔 17.8%;

至於學生得分為 0 至 4 分的學生,也就是擬出題目有瑕疵的錯誤次數和比 例(比例最低為 0.8%,最高為 38.4%)並不低,整體的錯誤比例佔 82.2

%。因此由擬題的角度來看,學生在分數概念的學習確實有很大的困難存 在,如表 4-4-1 所示:

表 4-4-1 數學擬題測驗各類型統計表

得分 題型 次數 比例(%)

0 分 非題目 18 1.0

1 分 非數學 18 1.0

2 分 2A 不合邏輯 139 7.3 2B 內容物不可分配 729 38.4 2C 單位詞使用錯誤 51 2.7 2D 不符合算式(數據、符號或問題) 72 3.8 3 分 3A 數據資料不足 15 0.8

3B 缺乏單位 37 1.9

3C 題意不清 61 3.2

3D 離散量缺乏整體量 334 17.6 4 分 4A 資料超過 22 1.2

4B 情境不符生活經驗 62 3.3

5 分 資料適中 338 17.8

每份測驗題目 6 題×學生總人數 316 人=總次數為 1896 次

根據表 4-4-1 可發現,在數學擬題測驗中所呈現整體的錯誤比例佔 82.2%,其中錯誤類型以「內容物不可分配」所佔比例最高,為 38.4%,

其次是「離散量缺乏整體量」所佔比例為 17.6%。以下將針對此二項所佔 比例較高的類型輔以晤談內容,呈現學生數學擬題測驗可能的錯誤類型:

(一)「內容物不可分配」錯誤類型之晤談分析

在學生數學擬題測驗中,發現「內容物不可分配」之錯誤類型大致可 分為兩種:一為擬題內容已出現整體量,但內容物必須再碎裂;另一為擬 題內容之內容物不可再碎裂。以下將呈現此兩種擬題內容之範例,並透過 個案晤談呈現「內容物不可分配」之錯誤類型。

1.已出現整體量,但內容物必須再碎裂

在受試學生擬題測驗中出現的巧克力、糖果、水果、餅乾、橡皮擦…

等離散量物品中已出現整體量,然而在解學生所擬出之題目時,卻必須將 內容物再予以碎裂。

個案 H1 在擬題測驗第一題中,即呈現「內容物不可分配」之錯誤類型。

一盒巧克力有 20 顆,欲分成 9 等份,就必須再碎裂,然而此題中,巧克力 的計數是以一顆一顆為單位,不會將一顆再碎裂成幾等份。因此個案 H1 在 擬題測驗第一題中,已出現整體量,但內容物必須再碎裂,所設定之內容 物是不可分配的,如圖 4-4-14:

圖 4-4-14 學生擬題 (H1-P1)

在晤談過程中,研究者也試圖釐清個案 H1 對內容物分配的理解,發現 其在圖畫表徵上依然呈現多處矛盾。每一盒巧克力的內容確實呈現 20 顆,

但是對於分量的呈現似乎出現錯誤。個案 H1 畫了兩大盒和 7 小顆巧克力來 呈現「本田拿了 2

9

7盒」,顯然認為 9

7盒代表 7 小顆巧克力,如圖 4-4-15:

圖 4-4-15 學生晤談中所繪圖形 (H1-P1)

個案 H1 認為 9

1就是 9 份裡的 1 份,9 顆裡的 1 顆,觀念十分清楚,但 顯然其對整體量與分量間的關係並無法做聯結。因此,雖然個案 H1 能將分 數概念表達清楚,卻無法解釋擬題中出現的整體量與算式間的矛盾。如個 案 H1 在晤談中所陳述:

T:所以你認為這是幾顆巧克力?

H1:9 7盒。

T:它是幾顆?

H1:7 顆。

T:啊,這個是?

H1:9

2盒巧克力。

T:是幾顆?

H1:2 顆。

T:那你「一盒巧克力有 20 顆」,你為什麼要寫這一句話,有什麼意義?一盒巧克力 有 9 顆,一盒巧克力有 10 顆,或一盒巧克力有 20 顆,對你來說有什麼差別?

H1:如果是 9 顆的話比較好表示。因為九分之一就是九份裡的一份,九顆裡的一顆。

T:那這裡面一盒有…

H1:20 顆巧克力。

在個案 M1 的擬題測驗第四題中也看到同樣的情形,已出現整體量「一 盒銅鑼燒有 20 個」,但「小叮噹有 15

15

1 盒」,所以內容物必須再碎裂,如圖 4-4-16 及圖 4-4-17:

圖 4-4-16 學生擬題 (M1-P4)

圖 4-4-17 學生晤談中所繪圖形 (M1-P4)

從個案 M1 的擬題測驗第四題訪談內容中也可以發現,有一點和 H1 是 相同的,他也認為

15

1 盒就是 1 個銅鑼燒,

15

3 盒是 3 個銅鑼燒,但是未考慮 到已出現整體量,所設定之內容物卻必須再碎裂的衝突。如個案 M1 在晤談 中所陳述:

T:你剛才說有 5 盒又 1 盒裡面的 1 個,表示這 1 盒銅鑼燒裡面只有 1 個?

M1:裡面本來有 20 個,現在變成 1 個。

T:所以15

1 盒是幾個銅鑼燒?

M1:1 個。

T:他吃掉了 2 盒又…?

M1:3 個。

T:15

3 盒是 3 個銅鑼燒?

M1:對。

個案 M1 在六題擬題測驗中所呈現的整體量都是 20,包括「一盒鉛筆 20 支」、「一盒內褲 20 件」、「一包糖果 20 顆」、「一盒銅鑼燒 20 個」及「一 箱果汁 20 瓶」。對個案 M1 來說,整體量似乎是無意義的,即使被其他數字

多少。如個案 M1 在晤談中所陳述:

T:為什麼一定要 20 個?像你剛才 1 盒鉛筆 20 支,內褲 1 盒 20 件,糖果 1 包 20 顆,

為什麼一定要 20?可以是其他的嗎?

M1:可以。

T:那可以變成幾個?

M1:40 個。

T:那 50 可不可以?

M1:可以。

T:所以 1 包幾個都沒有關係?

M1:嗯。

T:那你為什麼要把它寫出來?

M1:我想讓別人知道 1 盒裡面有幾個。

在個案 L3 的擬題測驗第六題中也看到同樣的情形,已出現整體量「一 盒巧克力餅干有 20 個」,但「小花拿走

7

5」,不論所缺少的單位是「盒」或 是「個」,內容物勢必再碎裂,如圖 4-4-18 及圖 4-4-19:

圖 4-4-18 學生擬題 (L3-P6)

圖 4-4-19 學生晤談中所繪圖形 (L3-P6)

個案 L3 也認為不管擬題測驗中所呈現的整體量是多少,分子的數字呈

2.內容物不可再碎裂

在受試學生擬題測驗中出現的玩具、內褲、樹、彩虹筆…等離散量物 品,不管是否出現整體量,內容物都不可再碎裂。

個案 H1 在擬題測驗第六題中,即呈現「內容物不可分配」之錯誤類型,

「一箱玩具有 50 個」,但是 7

5箱卻必須要對玩具進行切割,這是不合理的,

如圖 4-4-20 及圖 4-4-21:

圖 4-4-20 學生擬題 (H1-P6)

圖 4-4-21 學生晤談中所繪圖形 (H1-P6)

個案 H1 在分數概念測驗中的表現非常優異,但從晤談中發現他認為 7 5

箱是 5 個玩具,

7

6箱是 6 個玩具,研究者試圖對此再加以追問,以釐清其分 數概念,如個案 H1 在晤談中所陳述:

T:所以這 1 個圓圈代表 1 個玩具?

H1:50 個中的其中 1 個。

T:所以這裡總共有 5 個玩具?

在個案 M2 的擬題測驗第三題中也看到同樣的情形,題目中未出現整體 量,而且「校園原有 1

8

7棵樹」,內容物「1 棵樹」應該不可再碎裂的,如圖 4-4-22 及圖 4-4-23:

圖 4-4-22 學生擬題 (M2-P3)

圖 4-4-23 學生晤談中所繪圖形 (M2-P3)

個案 M2 在擬題時並未考慮內容物是否可再碎裂,只是依算式上的分數 設計題目,因此內容物是否能合理分配,個案 M2 在當時並未仔細考慮。如 個案 M2 在晤談中所陳述:

T:那麼你如何把 1 棵樹砍成 8

7棵呢?

M2:直直的分成 8 等份,砍掉 1 等份就是 8 7了。

T:那麼8 2呢?

8

2棵樹要怎麼砍?

M2:也是一樣把它分成 8 等份,砍掉 6 等份,剩下 2 等份就是 8 2棵。

M2:我們平常有聽說種 8

7棵樹嗎?

M2:沒有。

T:那麼你出這個題目時是怎麼想的呢?

M2:因為題目上有這兩個數字,沒有想到樹不能這麼砍。

在個案 L2 的擬題測驗第二題中也看到同樣的情形,題目中雖然出現整 體量「60 支彩紅筆裝一盒」,但是「弟弟有 3

11

3 盒」是不合理的,因為內容 物「彩紅筆」應該不可再碎裂,如圖 4-4-24 及 4-4-25:

圖 4-4-24 學生擬題 (L2-P2)

圖 4-4-25 學生晤談中所繪圖形 (L2-P2)

在晤談的過程中,研究者試圖釐清個案 L2 對內容物不可再碎裂的理 解,發現個案 L2 和之前的幾位學生一樣,認為

11

3 盒就是 3 支,而整體量只

個案 L2 在晤談中所陳述:

T:311

3 盒到底是幾盒?你這裡怎麼都畫一樣?

L2:有 3 盒,然後有 3 支。

T:那 1 盒幾支?

L2:60 支。

T:11

3 盒是幾支?

L2:3 支。

T:一盒彩虹筆一定要 60 支嗎?其它數字可以嗎?

L2:可以。

T:一盒 50 支也可以嗎?

L2:都可以。

T:都可以?所以一盒幾支都可以嗎?

L2:嗯(點頭)。

T:哦!所以一盒 3 支可以嗎?

L2:不可以(立即回答)。

T:為什麼不可以?

L2:因為要分 11 等分,最少要 11 支。

綜合上述,出現此種類型的學生,在擬題時並無法發現不適當的整體 量會導致物體被切割,他們的整體量是無意義的。而且他們一致認為,在 分量上整體量又會變成分母的大小,例如分母是 11,分量的全部也會是 11。

參照此類晤談學生的分數概念加以分析,學生 H1、M2 和 L2 未通過內 容物分配概念的檢定,且發現他們在「部份/全體」概念的答對率僅 70%、

60%和 40%。

(二)「離散量缺乏整體量」錯誤類型之晤談分析

在學生數學擬題測驗中,發現「離散量缺乏整體量」之錯誤類型佔全 體比例略居於「內容物不可分配」之後。以下將呈現此類型擬題內容之範 例,並透過個案晤談呈現「離散量缺乏整體量」之錯誤類型。

個案 H2 在擬題測驗第一題中,即呈現「離散量缺乏整體量」之錯誤類 型。「小韋有 11

9

2包餅乾」是合理的,因為餅乾可視為離散量,但是在所擬 題目中缺乏內容物之整體量,所以無法判斷擬題學生是否了解內容物分配 的分數概念,如圖 4-4-26:

圖 4-4-26 學生擬題 (H2-P1)

在晤談過程中,研究者也試圖釐清個案 H2 對離散量之整體量的理解,

從學生晤談中所繪圖形可以發現,個案 H2 將每一包餅乾皆分成九等份,其 中一包餅乾塗滿兩格表示「

9

2包餅乾」,個案 H2 在晤談中進一步解釋,1 包

餅乾裡面有 9 塊,「

9

2包餅乾」則是 2 塊,如圖 4-4-27:

圖 4-4-27 學生晤談中所繪圖形 (H2-P1)

個案 H2 在晤談中表示「1 包裡面有 9 塊餅乾」已有整體量的觀念,內 容物的分配也是合理的,而且個案 H2 認為整體量是可改變的,因此無須出 現在所擬題目中。如個案 H2 在晤談中所陳述:

T:照你剛才這樣來講的話,1 包裡面有 9 塊餅乾,是不是加上這句話比較完整?還是 你覺得不需要?

H2:不需要。

T:那為什麼 1 包裡面不能有 10 塊餅乾?

H2:因為這裡寫 9(指著題目的分母)。

T:除了 1 包裡面可以放 9 塊餅乾,還有 1 包裡面可以放幾塊餅乾?

H2:18。

T:為什麼?

H2:9 的倍數。

T:如果 1 包餅乾有 18 塊,那 9

2包是多少塊?

H2:9

2那個都乘 2,就會有 4 塊。

T:你剛才第一次講說,如果 1 包裡面有 9 塊的話,

9

2就是 2 塊,如果 1 包餅乾有 18

塊,那9

2包是幾塊?

H2:4 塊。

T:所以 1 包裡面有幾塊餅乾是可以變的?

H2:要是 9 的倍數。

T:為什麼?

H2:因為算式會沒辦法乘。

在個案 M4 的擬題測驗第五題中也看到相同的情形,缺乏內容物之整體 量,所以無法判斷擬題學生是否了解內容物分配的分數概念,如圖 4-4-28:

圖 4-4-28 學生擬題 (M4-P5)

在晤談過程中,研究者也試圖釐清個案 M4 對離散量之整體量的理解,

在晤談過程中,研究者也試圖釐清個案 M4 對離散量之整體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