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本研究對象中第1至7班實施教學者為w老師,第8、9班為L老師,第10至12 班為k老師。且3位老師並無要求一致的教學法,學生在奈米科技課程的作業也沒 有統一的模式,所以本研究欲探討不同教師進行教學後學生學習成效是否有顯著 差異。所以將第1至7班編為第一位老師,第8、9班為第二位老師,第10至12班為 第三位老師。

(一) 學生後測得分因不同教師教學有顯著差異

以老師為自變項,前測分數為共變項,後測得分為依變項,進行單

因子共變異分析得到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未達顯著差異(F=.204,

p>.05),表示前測對後測的迴歸線沒有交叉,因此兩組的迴歸係數具 同質性,符合共變數分析之基本假定,於是進一步進行共變數分析。

其結果如表4-4-1,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不同教師進行教學後學生後 測得分有顯著差異(F=3.227,p<.05),進行事後比較發現第二位教 師的學生得分顯著大於第一位與第三位教師,而第一位與第三位教師 的學生得分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表4-4-1不同授課教師的學生前測、後測得分比較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前測總分 1043.792 1 1043.792 117.099 .000

教師 57.534 2 28.767 3.227 .041*

誤差 3266.777 362 8.914

*P<.05,此為學生前測、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

(二)學生延宕測得分因不同教師教學有顯著差異

而本研究以延宕測分數為依變項,以前測為共變量,考驗不同教 師教學後學生學習保留,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未達顯著差異(F=.013,

第二位教師的學生得分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

(三) 不同教師教學之學生學習成效討論

本研究由3位教師進行教學,其中一位為設計課程教師,另二位 教師雖未參予課程設計,但3位教師所使用教材內容是一樣的,且設計 課程教師會將其教學方式與另二位教師分享,且所有學生前測得分同 質性考驗未達顯著差異,但在後測時第二位老師所教的學生得分卻顯 著高於第一位與第三位老師所教的學生。本課程是由第一位老師所設 計,第二位老師亦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第三位老師具備資訊方面專長 但教學資歷沒有另二位老師多,由老師背景推測教學經歷豐富可能是 促成學生良好學習成效因素之一,由於另二位老師只願意參與教學,

不接受訪談,所以研究者對另二位老師背景資料了解有限,所以造成 學生後測得分差異原因不能過度推測。

鄭靜瑜(2002)以資訊科技電腦互動引導發現教學法教學,四週 後對學生學習保留作探討,無論引導發現教學法或傳統教學法學生的 學習保留情形無顯著差異,且在保留測驗都有20-30%學生有進步,有 15-20%呈現退步。邱惠芬(2003) 以不同多媒體介面教學模式,四 週後對學生學習保留作探討,發現不同多媒體介面教學模式對學生的 學習保留無顯著差異,且保留測驗分數都比後測低。在本研究中三個 月後對學生實施延宕測,第二、三位老師的學生延宕測得分如同其它 研究結果呈現退步,而第一位老師的學生在延宕測得分卻是進步,研

學中與後又讓學生整理筆記心得,使學生自己再一次熟悉內容,對學 習保留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