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知識信念與後設認知的關係

自從 Flavell 與 Wellman(1977)探討後設認知的概念後,很多研究 強調「後設認知信念」(meta-cognitive beliefs)和「後設認知歷程」

(meta-cognitive process)的重要性。以下先說明內在認知歷程的三階 模式,再討論知識信念與後設認知的關係。

(一)內在認知歷程的三階模式

針對個人解決問題的認知歷程,Kitchener(1983)提出內在認知歷 程的三階層模式(three-level model),包括認知(cognition)、後設認 知(meta-cognition)與知識論認知(epistemological cognition)(亦即 知識信念)。第一個階層是「認知」,指一般的認知技能,如:記憶、

計 算 、 閱 讀 或 知 覺 等 , 它 屬 於 前 監 控 的 認 知 歷 程 ( pre-monitored cognitive processes);第二個階層是「後設認知」,指當個人進行各種 認知作業時,對認知運作的自我觀察與審視監控,如:策略運用的自 我評估、檢查認知過程的自我瞭解等;第三個階層是「知識論認知」,

指個人在認知歷程中,開始監控知識的本質和各種解法的真實價值,

如:知識的限制性(有些事可能被瞭解,有些事無法被瞭解)、知識 的確定性(一些事物本身只有部分能被理解)、知識的判準(當答案 能被科學解釋時,個人將獲得問題的答案),這些可被稱為「知識信 念」,屬於個人對知識與知曉本質的基本假設。在認知運作過程中,

每個階層是下一階層的基礎,但它們並非依序發生,亦即第二階和第 一階可能同時發生,第三階與第一、二階可能同時發生。

類似於 Kitchener(1983)的理論,Kuhn(1999)提出「後設知曉」

(meta-knowing)的觀點,此觀點同樣包括三個階層:後設認知的知 曉 ( metacognitive knowing )、 後 設 策 略 的 知 曉 ( metastrategic knowing)、知識論的後設知曉(epistemological meta-knowing)。「後設 認知的知曉」是指對陳述性知識的理解歷程,此時知識被視為產品;

「後設策略的知曉」是指對程序性知識的理解歷程,此時知識被視為 歷程;「知識論的後設知曉」則指對知識與知曉本身的理解歷程,此 歷程比前兩個階層還要抽象,屬於個人更深層的基本假設。

Hofer(2001)比較上述兩個模式並列表說明(見表 2-12),結果發 現 Kuhn(1999)提出的後設認知模式,相當於 Kitchener(1983)內在認知 歷程模式中後設認知與知識信念兩個階層,其中「後設認知的知曉」

與「後設策略的知曉」相當於 Kitchener(1983)的「後設認知」,而「知 識論的後設知曉」相當於 Kitchener(1983)的「知識信念」。可見,

Kuhn(1999)認為對陳述性與程序性知識的理解歷程屬於後設認知,對 知識與知曉本質的理解歷程則屬於知識信念,在後設認知歷程中,個 人對知識論的理解,會影響其對後設認知與後設策略的理解。

表 2-12 Kitchener 與 Kuhn 認知處理歷程之比較

Kitchener 的認知歷程三階模式 Kuhn 的後設認知三階模式 1.認知

2.後設認知

3.知識信念(知識論認知)

2-1.後設認知的知曉 2-2.後設策略的知曉

(後設作業與後設策略的知識)

3.知識論的後設知曉

資料來源:Hofer (2001) Personal epistemology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4), p.364.

整體而言,Kitchener(1983)內在認知歷程的三階模式與 Kuhn(1999) 後設認知的三階模式,都認為後設認知與知識信念分屬於兩個不同的 階層,知識信念是比後設認知還更高階的認知歷程,它是個人對知識

與知曉本質的基本假設,屬於認知運作中最深層的影響。

(二)知識信念與後設認知的關係

「知識信念」與「後設認知」的概念密切相關,它們在認知歷程 中也很重要。除上述 Kitchener(1983)與 Kuhn(1999)提出認知處理歷程 的三階模式,將知識信念視為比後設認知更高階的觀點之外,亦有一 些學者(Hofer, 2004; Pintrich, Wolters, & Baxter, 2000)主張可擴展後 設認知以涵蓋知識信念。以下先說明此部分學者認為後設認知的現有 本質,再進一步討論涵蓋知識信念成分的後設認知。

1.後設認知的現有本質

Flavell(1979, p.906)指出「後設認知」的廣義定義為「有關認知現 象 的 知 識 與 認 知 」( knowledge and cognition about cognitive phenomenon),狹義定義為「當個人集中注意於特定作業或目標時,

對自己認知歷程與所形成影響的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of one’s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influences in them when they are focused on a special task or goal)。當個人投入一個作業或目標時,後設認知的監控 歷程通常與三個部分有關:(1)將自己與他人視為認知處理者的相關知 識。(2)對特定認知作業或問題本身的知識。(3)後設認知的經驗,如:

想要對所用策略再次評估的感受。此時後設認知的本質並未涉及「知 識信念」,而僅著重在個人對本身反應或特定作業的相關知識與經驗。

2.涵蓋知識信念成分的後設認知

近年 Pintrich, Wolters 與 Baxter(2000)提出一個後設認知模式,此 模式有三個成分:(1)「後設認知的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

指最隱含的知識,如:個人對認知與策略的知識、對影響認知作業變 項的知識、成為學習者或思考者的知識。(2)「後設認知的判斷和監控」

(metacognitive judgments and monitoring),指歷程取向的成分,如:

判斷作業的難度、監控理解與學習、自我評估的自信心。(3)「認知的 自我調節和控制」(self-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cognition),屬於知識 的建構歷程,指計畫、選擇策略、集合資源與意志控制等,如:對意

資料來源:Hofer (2004) Epistemological understanding as a metacognitive process:

Thinking aloud during online search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9(1), p.

49.

雖然 Pintrich 等(2000)的後設認知模式,並未明確提及知識信念,

但從該模式中已能逐漸發現知識信念的相關成分。為更清楚瞭解知識 信念與後設認知的關係,Hofer(2004b)參考 Pintrich 等(2000)的後設認 知模式,擴展後設認知的現有觀點,以涵蓋知識信念的成分(見表 2-13)。

從表 2-13 得知,Hofer(2004b)將原有「後設認知的知識」擴展為

「知識本質的信念」與「自己是學習者的信念」,前者是指個人對知 識簡單性與知識確定性的信念,後者是指個人對知識信念、認知需求 與最終知識的需求;將原有「後設認知的判斷與監控」擴展為「對知 曉本質的信念」,包括個人評估知識的來源、對知曉的辯護做出選擇 與決定;將原有「認知的自我調節與監控」擴展為「建構知識時對認 知的調節」,亦即學習時受到意志、興趣、動機、思考傾向、智能價 值和信念所影響的自我調節情形。

可見,Hofer(2004b)擴展原有後設認知的本質,企圖將知識信念 的成分納入後設認知歷程中,以個人對知識本質與知曉本質的信念,

說 明 原 有 後 設 認 知 歷 程 中 的 知 識 、 判 斷 與 監 控 等 成 分 。 相 對 於 Kitchener(1983)的觀點,她認為知識信念並非比後設認知更高階的歷 程,而是涵蓋於後設認知歷程中的一部分,個人在運用後設認知歷程 時,已同時受到個人知識信念的影響,因而產生不同的後設認知結果。

對於知識信念與後設認知的關係,Kitchener(1983)提出一個認 知、後設認知與知識信念的內在認知歷程三階模式,認為知識信念可 用來監控知識的本質與價值,是比後設認知更高階的認知歷程。但相 對地,Hofer(2004b)擴展後設認知以涵蓋知識信念,認為個人對知識 本質的信念屬於後設認知知識,對知曉本質的信念屬於後設認知的判 斷與監控,知識信念是後設認知歷程中的一部分。

本研究綜觀文獻後,認為知識信念是個人對學習與知識的基本 假設,它對學生學習有重要影響。目前多數研究(Kardash & Howell, 2000; Qian & Alvermann, 1995; Ryan, 1984; Schommer, Crouse, &

Rhodes, 1992)指出,不同知識信念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或後設 認知歷程。本研究採用 Kitchener(1983)與 Kuhn(1999)對知識信念與 後設認知兩者關係的假設,認為知識信念與後設認知分屬於不同的認 知階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信念會影響其對後設知識與後 設策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