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自我設限與親子依附關係相關研究

透過前文可知,課業的優劣影響學生的自我價值,進而影響自我設限的發 生。Jones 與 Berglas(1978)在自我設限理論中指出個體在幼年時期,父母與 重要他人對自己的非預期的回饋(noncontingent feedback)經驗、缺乏無條件 的愛及未被重視的成長歷程,促使個體出現自我設限的行為。換言之,個體會 企圖區分父母對自己的愛是否因為自己表現的好壞而有所不同:假如個體從父 母身上感受到有條件的愛,將會缺乏安全感並產生負向的自我概念,如此容易 促使個體需要出現自我設限的行為以保護自我價值(Greaven et al., 2000)。由 此可知,父母與個體的互動經驗,會影響自我設限的發生。Greaven 等人(2000)

的研究是第一個探討父母教養態度對國中學生自我設限的影響,指出學生與母 親的互動經驗和母親本身的壓力,都會影響自我設限的產生。母親對學生的關 心程度,可以預測其自我設限的情形。Martin、Marsh、Williamson 與 Debus(2003)

以質性的研究方法探討大學生自我設限與防禦性悲觀的原因,結果顯示自我設 限、防禦性悲觀都與自我保護策略有關,而家庭中的重要他人,對個體的想法、

期待與表現結果的情緒反應,以及外在文化脈絡都會影響個體自我保護的行 為,並建議可以進一步探討家庭因素對自我設限的影響。沈復釧(2004)分析 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自我調節學習的相關情形,說明良好的家 庭氣氛會使學生發展出正向自我概念、尊重、自信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一 步指出假若學生有正向的家庭經驗,在遭遇課業壓力或困難時,不會貶低自我

與逃避問題,反而會願意主動解決問題,比較不會採取自我設限的方法。

Thompson(2004)認為個體會經由家庭成員或是重要他人的身上,學到對能力 與成就的看法,以及家人對待自己是否成功,所呈現不同的態度。因此當個體 發現父母會選擇性地肯定自己時,他也會根據父母的標準評斷自己。另外,父 母若以過份的控制、批評、不切實際的期待與非預期的評價回饋(noncontingent evaluative feedback)等態度對待個體時,可能會使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由於感 受到過高期待,但又對自己缺乏自信,故會使用自我設限的策略來逃避可能的 失敗,以及隨之而來的指責。Want 與 Kleitma(2006)根據依附理論中親子連 結 (parental bonding ) 的 概 念 , 以 父 母 情 感 連 結 工 具 (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簡稱 PBI)及自我設限量表(Self-Handicapping Scale,簡稱 SH Scale)

為研究工具,測量親子情感連結與自我設限的關係,結果發現如果個體知覺缺 少母親關心,則比較容易出現自我設限的行為。由上述可看出個體與父母互動 經驗,會影響其在面對課業壓力時採取自我設限的行為。

自 我 設 限 是 一 種 個 體 在 面 對 壓 力 時 採 取 的 逃 避 失 敗 因 應 策 略

(Failure-avoidant strategy)(Pervin, 1993/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Thompson, 2004)。在面對同樣的課業環境,何種學生會採取積極正向的解決方式,何種 學生又會選擇消極逃避策略?紀怡如(2002)探討國中學生親子依附關係、壓 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的結果,發現擁有良好依附關係的學生遇到壓力時,較容 易以努力改變、計畫性解決問題及尋求他人協助等積極方式來處理壓力,且在 解決問題的過程較不易感到挫敗,學校適應能力也較佳;反之依附關係不佳的 學生,則愈容易以責怪自己或放棄努力等方式來因應壓力。Lindsay(2007)的 研究也顯示青少年如果與父母有較安全的依附關係,則會有較正向的內在運作 模式,且面對壓力時,能夠形成有效因應壓力的策略。Li(2008)在研究中發 現假如青少年擁有安全的依附關係以及彈性的人格特質,面對壓力時,比較常 使用積極的因應策略,對於學校生活適應較好,問題行為與心理困擾同時也會

減少。Wong、Wiest 與 Cusick(2002)探討六年級和九年級學生覺察教師的支 持、父母依附關係、能力、自我價值以及考試成就表現的情形,指出學生知覺 教師對於其自主性的支持、父母依附關係、對自己能力的知覺與自我價值,能 夠預測學生的學習動機傾向與測驗成就表現,並進一步指出若學生有較好的父 母依附關係,會有較強的學習動機,也比較喜歡有挑戰性的任務。林伊莉(2004)

也提到安全依附型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面對生活問題與壓力時有較好的因應 能力,不安全/迴避依附型的學童比較不會主動尋求協助。Larose、Bernier 與 Tarabulsy(2005)指出壓力可能導致不安全依附的青少年表現不適應之因應方 式,對學習產生負向影響;偏執型的學生可能會情緒混亂而不知所措,致使無 法適應學校生活;摒棄型的學生可能會逃避壓力挑戰;而安全依附的青少年則 有較好的學習情況。林柏廷(2005)認為國中學生與父母依附品質良好,自我 尊重的程度愈高,在面對失敗時,較能接受自己的特色,並勇於承認與接受不 完美。Carolyn(2006)也說明父母若成為個體的安全堡壘,個體能夠得到較多 的關愛與照顧,在學業方面也多半能參與並重視孩子的學習業表現,個體也會 擁有探索環境的信心以及面對學習環境的挑戰。由上述可知,親子依附關係愈 好,對於壓力也較能夠採取積極的因應方式,愈不易出現自我設限的行為。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個體過去和父母或重要他人的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的 自我概念、安全感與自我設限(Jocobsen, Edelstein, & Hofmann, 1994;Jones &

Berglas, 1978)。此外,研究也顯示親子依附關係愈好,個體有較佳的自我概念、

情緒支持與學習動機,在壓力環境下,也較能夠採取積極的因應方式。反之,

若 個 體 缺 乏 安 全 的 依 附 關 係 , 則 愈 容 易 逃 避 挑 戰 , 並 採 取 自 我 設 限

(self-handicapping)(Thompson, 2004)。由此可以推論親子依附關係與自我設 限行為有關,且親子依附關係愈好,其自我設限行為愈少。除此之外,有關自 我設限或是親子依附關係的研究,雖然國內外已累積豐碩的成果,但在探討兩 者關係的研究方面,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再加上課業壓力對學生的心理困擾,

以及親子互動品質對個體因應能力的影響眾所皆知,因此學生自我設限行為與 親子依附關係之間的關連是很值得探討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