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高中歷史第一冊

在文檔中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全) (頁 91-96)

本冊為整個高中歷史課程之首冊。宜置入簡短的引言,說明歷史教育之必 要,以及授課順序上採用【第一冊:臺灣史】、【第二冊:中國史】、【第三冊:世 界史】及【第四冊:世界史】之流程安排的理由。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1.考古與台灣原 住民族

․ 考 古 發 掘 與 史前文化

․ 台 灣 的 原 住 民族

1-1 有關臺灣史事的明確記錄始於近四、五 百年前,但在有文字記錄以前,臺灣島 早已存在,並且已有人群居住。本單元 先提示臺灣人文地理環境與原住民關 係,接著敘述臺灣的史前歷史以及 16 世紀末以前就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敘 事以提綱挈領為原則,不宜瑣碎。

1-2 由於對史前史的理解是透過考古工作與 學術研究所重建的認知,未必充分反映 史前概貌,因此敘述時應舉例並說明此 種知識的不完整性與重建史前史知識 的重要性。

1-3 有關臺灣原住民的介紹,重點放在荷蘭 統治時期前夕的社會與文化特徵;至於 17 世紀初以後的發展,可於以下相關各 單元適切的地方敘述。也應說明我們對 當時社會文化理解的侷限性。建議可以 利用 17 世紀初的文字記錄加以說明,

再進一步利用人類學與歷史學的研究 成果,講述有關臺灣土著(原住民)的分 類以及社會文化的特徵。

2-1 本主題講述大航海時代臺灣地理位置的 特色、16 世紀中葉以後東亞情勢的變 化,以及臺灣走入「世界體系」的過程,

進而敘述荷、西及鄭氏時期的歷史。

2-2 介紹荷、西時期臺灣的變遷與發展。重 點放在臺灣與世界的初步接軌、荷蘭統 治下的措施與族群間的互動。關於西班 牙的部份,因為佔領時間短、研究較 少,敘述可以稍微簡略。

一、早期台灣

2.荷、西與鄭氏 政權

․臺灣與世界

․鄭氏政權

2-3 有關鄭氏政權的敘述,可從鄭芝龍、鄭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成功父子的事業、臺灣在鄭氏政權下的 史事加以敘述,如鄭氏進取臺灣的背 景、鄭氏三代治下臺灣的政、經、社會 及文化建樹、鄭氏政權的對外關係以及 與清朝交涉的始末。

1.政治經濟的發 展

․ 漢 人 社 會 的 出現

․ 農 商 業 的 發 展

1-1 自 16 世紀後期以來,漢人開始移入臺 灣,逐漸建立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本 主題旨在敘述清代治臺的政策與措施。

1-2 強調「開港」以前臺灣的「帝國邊陲」

特色,消極的統治政策與特殊的行政措 施(如限制移民、劃定番界、實行班兵 制度等特殊作法)。講述行政區劃與統 治機構的調整。漢人社會擴張的情況 下,原住民族的處境,亦應加以關注。

1-3 講述清朝統治時期的經濟活動及其變 遷。農業方面,以移民、土地開墾、水 利建設、主要作物為敘述重點。商業活 動可分對外(大陸)貿易與島內城鄉交 易兩方面敘述。手工業的狀況可附帶提 及。

二、清代的統治 2.社會文化的變 遷

․ 社 會 狀 態 與 社會問題

․文教發展

2-1 本主題討論不同人群間的合作與衝突,

以及各種人群的社會與文化活動。內容 應包括原住民、閩、客關係以及性別、

人口問題;統治者與被治者、官員士紳 與庶民、富人與貧民之間的社會等差。

2-2 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既有和平共存,也 有衝突。和平共存的部份可敘述通婚、

合夥等方面;衝突的部份可討論抗清事 件、漢番衝突、分類械鬥、幫會與盜匪 等問題。討論臺灣住民的社會地位的變 動,可論述科舉、軍功、事業經營與社 會流動的關係。

2-3 臺灣是移民社會,士紳階層的形成,因 地區的不同而在時間上有所先後。士紳 的文化與生活受到中國儒家大傳統的 影響,可討論中國文化在臺灣的傳布,

如書畫傳承、文藝社團,以及庭園構築 等精緻文化。庶民文化深受原鄉影響,

但也摻合原住民因素以及在地的新發 展。可敘述紳民共有的生活內容、生命 禮俗、歲時節慶和民間宗教活動。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二、清代的統治

3.外力衝擊與近 代化

․ 涉 外 事 件 與 台 灣 地 位 的 轉變

․ 清 代 近 代 化 的努力

3-1 本主題講述 19 世紀後期臺灣遭受到的 衝擊、清廷和臺灣士民的因應之道。

3-2 外力衝擊的部份,重點包括「開港」通 商、牡丹社事件、中法戰爭。可兼述外 國人在臺灣的通商、傳教以及對台灣戰 略位置的興趣。

3-3 清廷的對策包括「開山撫番」與建省、

政府主導的近代化事業。民間方面則可 討論新興的經濟機會與產業調整。最後 可討論政、經中心的北移以及生態環境 的改變。

三、日本統治時期

1.殖民統治前期 的特色

․ 統 治 政 策 與 臺民反應

․ 基 礎 建 設 與 經濟發展

1-1 本主題講述日本領有臺灣的過程、統治 方針的改變以及臺灣居民的反應。早期 統治的兩個面向:一方面採用軍警壓制 手段,以穩固統治;另一方面則籠絡紳 商、從事建設,以爭取民心。

1-2 可先行講述軍事鎮壓與警察制度等壓制 性作為。針對居民的反應,應講述武裝 抗日活動,並介紹其中之一、兩個重大 事件。其次介紹殖民統治政策的變化(如 由軍人總督到文官總督的改變、「同化 政策」下的各種改革等),以及臺灣人的 非武裝抗日運動(延續至 1930 年代上半 期)。針對原住民族的「理蕃政策」,也 應加以討論。

1-3 日本殖民政府為爭取民心,方便統治以 及擴大殖民地的價值,致力從事基礎建 設並發展經濟。應講述日本殖民統治下 的基礎建設和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包括 交通、水利、電氣、金融制度等方面,

新式教育也可視為其中之一環。經濟發 展方面可討論農業改良、新式糖廠、蓬 萊米等問題,並可介紹林產與特產的開 發等等。台日間之商業往來也應加以討 論。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2-3 討論經濟與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與環 保等問題與國際(含中國)經濟變動的挑 戰。

3.社會:變遷與 多元

․社會變遷

․ 生 活 形 態 的 改變

3-1 國內外的政經形勢,刺激國內社會的凝 聚與分化。

3-2 可討論工業化與都市化後,所得、人口、

家庭結構、兩性關係的變化等對台灣社 會變遷的影響。新移民對台灣社會的影 響應加以關注。

3-3 戒嚴時期思想與言論、行為皆受到層層 限制,社會表現呈現一元化;解嚴之 後,言論自由,社會開放,日常生活深 受影響。可討論解嚴前後社會生活的改 變。

四、當代臺灣

4. 文 化 : 中 國 化、本土化與 全球化

․ 教 育 文 化 發 展的大勢

․世界地球村

4-1 本主題簡單回顧近四百年間臺灣文化的 變遷,並介紹在全球化之下生活與思維 的改變。

4-2 敘述重點在於戰後教育的普及與高等教 育的提倡、文學與藝術的發展,以及不 同年代的流行文化。敘述過程應關注到 教育與文化的發展受到中國化、本土化 的影響。

4-3 當代社會因資訊來源豐富、國際往來頻 繁,對現代人的生活與思維產生巨大的 影響。敘述台灣與當代世界文化的交 流。

※課綱各欄之指引功能

1.本課綱中之「單元」、「主題」及「重點」,都必須涵括在教科書之中。「單元」、

「主題」及「重點」之標題,編者可以參考自行設計,不必援用。

2.課綱右欄中之「說明」,是針對該「單元」、「主題」及「重點」的解釋,提 供相關使用者參考。在「一綱多本」的理念下,宜以「說明」欄中的知識點為 基礎,依照各單元的順序,自行安排撰寫的歷史脈絡。「說明」欄中如有條列 式之細目,不必逐條照列。

※建議的單元:

1.所謂「建議的單元」或者稱之為「歷史的留白」,旨在讓教師發揮教學自主權,

並彌補課綱中未受充分注意的弱勢族群、地方史等課題。教科書的編輯者及教 師應珍惜此項設計之理念,多加彈性運用。

2.第一冊講授台灣歷史,安排 12 個主題,共 12 週的課量,預留四週供任課教師 彈性運用。教師可以利用該時段,安排分組討論、報告寫作、資料研讀……等 活動,或者補充課程。該時段應進行與本冊歷史課程相關之活動,而不可移作 其他用途。

在文檔中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全) (頁 91-96)